三、应用学科服务社会
创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就是为了应用它来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
宋朝丽博士、汪振军教授认为:“中原学”应该是以现实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从基础理论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和规律经验,并最终回归到现实层面去解决问题,“现实—历史—现实”是“中原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
地方学的创建与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把研究、科普、教学、应用各环节结合起来,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地方学的研究以及学科普及走进和融入学校、企业、机关、社区、农村牧区等现实社会,特别是网络世界,就意味着走出了“地方”与“机构”的小圈子,能够在更大的时空发挥学科知识体系的能量。如李庚香研究员所言:努力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努力走出“学术圈”、融入“社会圈”,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应用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来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应该注重两点:一是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价值。解决问题的学科知识体系有价值,而体现出价值的学科知识体系更有效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李庚香研究员认为:问题是带人走出困境的最好向导,只有看到问题,勇于面对问题,才能为积极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最终走出一条新路来,理论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实践相结合。如何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发挥优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善于在实践中创新理论,总结和研究中原经验,推出堪称代表当代中国水准的扛鼎之作,把“中原学”建设成为一流学科,需要我们格外努力。现代河南的崛起,尤其需要开放的心胸,这也是现代“中原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创新”二字,突破以往的懒汉思想和传统的惯性思维,勇于创新。全民族创新思维,离不开跨学科研究。局限于一种学科之内,对其他学科内容不甚了了,是不利于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 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资本逻辑、市场经济等问题,李庚香说:河南之所以在过去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慢了半拍、发展相对滞后,客观上是由于地处内陆,没能进入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统筹布局中;主观上是由于受农耕文明影响深刻,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思想观念与沿海地区存在差距。从一定意义上讲,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就是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转化的过程。从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5000多万农村人口,是推进“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样本。对资本逻辑、市场经济、技术文明的批判性分析与实践驾驭,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
在三农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解决人的问题,即解决农民的出路问题。在现代社会,不管新旧,农村就是农村,它是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直接反映,因此,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这只是一个发展过程,而不是建设目的。我们的目的使农村不再成为农村,而是成为能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代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基地;使农民不再成为农民,而是成为能够融入现代文明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劳动者。
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因此,农村中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陈旧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恩格斯指出:“只有使人口尽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国,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并使交通工具随着由此产生的需要扩充起来······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对于农民的出路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强调教育的作用:现在已被机械破坏的分工,即把一个人变成农民、把另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将完成消失。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能力。
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原地区来说,之所以数千年来农民还是农民,主要是因为社会只提供他们发展农民特性的材料和时间,而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性却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中被压抑和扼制。“农村”,是以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行业性、地域性的社会区分;“农民”,是以人的素质、利益、尊严等为主要内容的不公平的社会地位分配。因此,也只有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尽快而有效改变社会地位不公平分配的现状。在这种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特别是在寻找农民出路过程中,我们需要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 需要以人为本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不断开创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产业和全新的劳动就业岗位。在这些方面,鄂尔多斯学研究系列成果《农民出路在何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开辟身份转换新天地》《立体扩张农业与消除二元结构 ——解读夏日<鄂尔多斯提升第一产业浅论>》等,做了积极探索。
2.体现价值
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有自身价值,并且通过解决问题、满足需要、服务社会来体现出价值。
田宪臣教授认为:“中原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让“中原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并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只有将“中原学”置于社会之中,从整个社会内在的矛盾运动、变化及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结中考察“中原学”,才能把握“中原学”之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其成立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现实需要”,社会现实对“中原学”需要越多,“中原学”价值就越大。价值是“中原学”的内在气质之所在,但“中原学”的价值包括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实用价值与人文价值。而这些价值是随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而呈现出来的,或者说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从“中原学”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应当成为建构“中原学”范式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成为建构“中原学”理论基石,也是构建地方学的理论基石。各地地方学都是全球地方学的的分支,而全球地方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理论揭示了包括每个地方内在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成为构建全球地方学的理论基石。
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这两个伟大的发现,是对整个人类而言的;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是需要人类共同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正是在对社会主义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中,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以及最大知识增量,从而体现出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我们探讨价值,应该注重两点:一是科学文化有价值,二是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以及最大知识增量,能够体现更大的价值。
恩格斯说:“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的分工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富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分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进它进一步发展。”
可见,最“关键”的就是科学文化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它能够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且在人类同创共享中按几何级数迅速发展,其价值与此同步增殖。随着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普遍提高,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简单重复性的程序化劳动将逐渐由智能机器来代替,从而把大多数完全委身于直接生产的创造低价值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向从事社会共同事务的创造高价值的创新型高级智力劳动方向发展,创新型高级智力劳动将会成为人类未来主要劳动形态和价值形成主要来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工程中,科学文化共同体是内在灵魂,全球利益共同体的企业集团可以奠定经济基础;而内在灵魂与经济基础相结合,在全球利益共同体的企业集团创造和体现可共享的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巨大价值,是全球系统性地方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当“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时,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平稳和谐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从资本支配和奴役劳动向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发挥资本的工具作用的转变,如李庚香所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坚持以劳动为体、以资本为用”。
资本是一种集中的社会力量,而且社会全体成员在生产、分配、消费各环节共同参与才能动起来。资本的各种社会职能都是人类所共同赋予。资本关系因人而变,人因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变,人类有智慧、有能力赋予资本新的社会职能。
恩格斯说:“资本在日益增加,劳动力在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地用来为社会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顺应这种发展规律,怎样自觉地利用日益增加的资本为社会大众造福,这些都是需要系统性研究解决的错综复杂的重大社会问题。
在社会主义,科学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并且被自觉地用来为社会大众造福,从而使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成为人类同创共享的社会财富,使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体现更大价值。鄂尔多斯学研究系列成果《灵气活化“资本论”——试让人类智慧最高结晶体现巨大经济价值》(发表于《中国科技发展经典文库2006卷》)《资本的信息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开发马克思主义经济价值的最佳途径》(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就是开发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价值的一种探索。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说:“圣人”不积蓄身外之物,他总是想为别人服务,结果为别人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他总是想给予别人更多的东西,结果能够给予别人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是遵循和转化自然法则所形成的创造财富、造福大众的智慧与能力。全球地方学研究这种内在必然规律,才能成为世界性一流学科,并且应用它解决全球各地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