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方学的实质内容
地方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对各种现象的阐释以及对其内在规律的揭示。我们把侧重于发现、认识和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的部分,理解为地方学研究的实质内容。万变不离其宗。对事物的千变万化,可以有千种万种阐释,可以形成海量的信息资料;而“其宗”即内在本质规律不变,探索规律可以提升认知能力、形成精华,例如老子道学、马克思理论是人类智慧结晶。地方学的实质内容是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而形成的研究成果。
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对河南实际情况是了解的,他说:“目前, 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不少领导干部的哲学社会科学水平不高,这个问题的隐患是很大的。这是因为思想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缺少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就难以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不能从总体上观察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就不能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方针、政策”。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河南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中原崛起,就必须探索中原发展哲学,构建具有中原特色、中原根脉、中原气魄的“中原学”。
中国地方学研究,基于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把握哲学社会科学主体内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知识增量。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这三个方面的资源,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
中原学重视融通古今中外文化资源。李庚香认为:如何推进中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贯通共生,既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建构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发展哲学,不仅具有区域意义,更具有国家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这三种哲学智慧进行会通,将之在现代中国特殊国情与河南省特殊省情的背景下进行全新的改造与创新,变成指导河南发展的现实思想武器,使之成为构成河南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原学的系统性研究中,注重揭示规律的《道德经》与《资本论》。李庚香认为: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但这些文化不应沉睡于“故纸堆”当中, 而应该成为活的思想,展现出对当今时代的巨大力量。河南鹿邑为老子故里,老子在洛阳著《道德经》五千言,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故里在河南民权县,庄子师承老子,将道家学派发扬光大,《庄子》 一书成为千古经典。老庄思想具有原生性和独创性,是中原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李庚香说:今天,东西方不知有多少经济学者又开始重读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 寻找走出因资本的贪婪而导致的世界金融危机的途径。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必须用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进行引领,以确保它的正确方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坚持以劳动为体、以资本为用。当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劳动与资本的矛盾,二是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三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矛盾。这些古今矛盾,共同存在于当前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中,是“中原学”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基本矛盾。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老子《道德经》,中原人在研究,中国人在研究,世界各地人也在研究。老子文化,不仅是中原的,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老子《德道经》的各种版本高达二百六十多种语言版,位居世界第二。老子在近代被世界各国学者称之为“东方的巨人”,赞誉为是中 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老子 思想穿越时空,不仅影响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和享受的文化财富。
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说:“《道德经》出自何人手笔,倒是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乃是他所蕴涵的思想”。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说:“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人尤利斯噶尔认为:“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 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只要我们对老子本人以及他的道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就会清楚地懂得,真正对人类社会产生作用的是,“第一哲人”的道学所揭示的自然法则,它具有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它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换句话说,只要《道德经》成为一本家传户诵的书,人们真正理解了道学内涵时 ,人类将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德国物理学家、协同论创始人哈肯认为,“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一个核心部分”。的确,根据老子道学,作为类主体,人类社会不仅人类一体化发展,而且天地人都同样“道法自然”。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无为而为。美国汉学家艾兰教授说:“‘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自然而然地流淌而不需任何人为的努力······其是‘无为’的一个侧面,由 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故‘无为’亦是‘道’的体现”。可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说:“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人类真正理 解了道学,就会共同自觉地顺应这种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加裔美籍教授、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说: “ 道是宇宙运行的方式,是自然的规律,是一种统一的和自发的行动。世界万物 和每一种变化都有它内在的必然性,都是部分的协同的合作来促进一个整体” 。而一旦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如日本自然派学者福冈正信所言:“如果我们早听老子的话,也 不致使科技的发展对人类自然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二是百姓皆为我自然。老子认为,只要认识和把握了客观规律,那么功成事遂,老百姓都说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即“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恩格斯也说:“天才应当说服群众,使群众相信自己思想 的正确,这样就不必担心自己的思想是否能够实现,因为思想被掌握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人为”对人的最大伤害,往往表现为人对人的统治和奴役。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说:“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说:“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 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实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在这种发展过程 中,对用人和管理之道,美国管理学大师艾博契特,引用老子的“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并指出:“讲这几句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代表见识不凡的管理 者长久以来都在努力,但仍未有人能够趋近这种道的境界。从某种意义来看,管理者的历史,也就是试图实践这项基本观念的历史”。
在地方学研究领域,相对而言,鄂尔多斯学对老子道学的研究是全面而深入的。2012年,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出版的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丛书之一《鄂尔多斯学研究》中,篇幅最长、互联网媒体刊载最多、社会影响力更大的是《解读老子,探索本原——鄂尔多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自然法则》《“现代马克思”或许出现在中国——马克思理论发展到更高境界与老子文化水乳交融》等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的文章。
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这对中国每个地方学研究来说是相同的。因此,近年来我们开展了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课题研究,2015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了专著《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科学建设探索》,主要包括“比较研究,探索规律”;“集成创新,再论资本”;“创建学科,服务社会”三个部分。
人、科学、规律,这是三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人可以创立科学;科学是认识论层次上的表现形式,可以离开母体头脑穿越时空世代传承发展;科学所揭示的是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体论层次上客观存在的规律。老子、成吉思汗、马克思都是个体生命;道学、 长生天理念、揭示真理的理论都是人所创作的科学文化;而道、长生天、真理是从不同角度感悟和认知的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我们可以统称为自然法则。自然法则“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它对任何人、 任何地方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说:“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客观存在的真理是普遍的,马克思发现和揭示了真理(规律),从而形成了他的精神个体性的表现形式的科学理论,但他的科学理论并不是真理(规律)本身。真理不仅占有马克思,而且占有古今中外任何人,不管人们自己是否能够意识到。我们学习和掌握老子道学、马克思理论等,只是在学习和掌握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最终目的是更全面而准确认识和遵循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 因此,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奇朝鲁在《浅议地方学和地方文化》中所言:“地方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探索规律,终极目标是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