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封闭的孤岛走出来的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最重要的发展变化,一是思想观念的改变,进行改革开放;二是经济基础的改变,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知识经济转型发展。
对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的改变,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是外部力量“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对亚洲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马克思指出:这些自给自足的公社不断地按照同一形式把自己再生产出来,当它们偶然遭到破坏时,会在同一地点以同一名称再建立起来(只要村庄保持完整,他们就不问村庄隶属于什么权力,或受哪一个君主统治。村庄内部经济保持不变),这种公社的简单的生产机体,为揭示下面这个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都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在亚洲,国家既是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在这里,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在这里,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但因此那时也就没有私有土地的所有权,虽然存在着对土地的私人的和共同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一旦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出现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从事劳动的农民之间,一切从农村旧的生产方式生产的关系就会解体。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因此,农村中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陈旧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
随着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中国历史也在成为世界历史,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流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人类走进新时代,各地、各国历史逐渐成为世界历史,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通过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等,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一设想是2002年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设想中,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构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商品等物资流动更加顺畅,区内厂商往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则可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中日韩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2019年3月1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示,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对三方都有好处 。
2019年11月4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第22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言中表示,10+3合作因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诞生,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不仅造福了地区国家和人民,也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区域合作的成功样板,经验弥足珍贵。当前,国际形势经历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给东亚国家发展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10+3国家有责任加强团结协作,共同抵御风险挑战,拓展广阔发展空间,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注入新动能。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在地方学研究领域,中国地方学也引向深入,走向世界。以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北京学研究所为例,在亚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促进亚洲地方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带头人”。
第二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20年10月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由济州学研究中心等承办。济州学旨在建立一套从史前到当代的立足于济州岛地理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学术体系,并通过综合研究的实践,以体现济州岛民众的生活及建立地方认同,为济州人民指引理想生活方向。济州学也是全球地方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各地方学研究者共同构建全球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把全球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应用于每个地方的社会发展之中。这也是由北京学、首尔学、鄂尔多斯学研究者共同开展的《创建世界性一流学科,促进全球化交流合作》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