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学的主体内容与知识增量
包海山
地方学的内涵与结构,决定了地方学的主体内容与最大知识增量,生成于地方学的根基,体现在地方学的主干部分,由此促进地方学的枝繁、叶茂。
对构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而言,只有在主体内容里,才会有最大知识增量,二者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地方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目前侧重于哲学社会科学。例如,北京学研究基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北京市教委联合设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内蒙古学研究基地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依托内蒙古社科联建设,鄂尔多斯学研究有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和鄂尔多斯市社科院鄂尔多斯学研究所两个牌子。可见,哲学社会科学是系统性地方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这三个方面的资源,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
马克思理论是科学,它揭示了包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它可以中国化,也可以美国化、日本化,可以超越国家和民族实现全球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本质意义上,马克思与真理的关系而言,马克思理论只是在认识论层次上构成马克思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而重要的是他揭示了在本体论层次上客观存在的真理的普遍性;真理不属于马克思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当全球各地人们通过马克思理论普遍意识到真理为大家所有,并且感受和体会到真理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时,探索和遵循真理即道法自然的科学文化,就会成为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主体内容和最大知识增量。
1.地方学的主体内容
从地方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 应该是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
(1)问题导向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当“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包括每个地方在内的“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时,人类共同面对的全局性重大社会问题,是怎样解决劳动的问题、资本的问题以及劳动和资本关系的问题。具体到每个地方来说,最大的民生是劳动就业,人们普遍的需求是赚钱,因此解决实际问题的地方学研究的两个抓手,一是通过劳动就业,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二是通过创造财富,体现劳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的实质是使劳动变成一种商品。理解商品的困难在于,它“表现一种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金钱成为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时,一切商品都有交换价值,都可以用金钱来买卖,对此人们能够理解;而不容易理解的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物的异化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实践”,商品社会最有交换价值的商品不是人所创造的其它商品,而是创造其它商品的人的劳动本身,使劳动这个人的内在本质变成了一种商品。由此,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资本都以不同的方式支配和奴役人的劳动本质,如马克思所言,“将军或银行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则扮演着极卑微的角色一样,人类劳动在这里也是这样”。
商品社会是全人类“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自然的发展阶段,马克思理论能够成为全球地方学的主体内容,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恩格斯说:“问题不是在于简单地确认一种经济事实,也不是在于这种事实与永恒公平和真正道德相冲突,而是在于这样一种事实,这种事实必定要使整个经济学发生变革,并且把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个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马克思说:“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
系统性地方学研究,就是不能简单地确认一种经济事实,而是要拿到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并且成为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从而在促进世界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过程中,使人类整个经济学发生根本性变革,使经济学融入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之中。
(2)目标导向
问题导向着眼现实,目标导向探寻路径。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来看,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相对来说,全面发展是人的活动的范围和领域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自由发展是由支配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内在感悟和认知必然规律的能力所决定的,如恩格斯所言:“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
只有认识和把握包括自身自然在内的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才能顺应规律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即道法自然,从而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因此,全球地方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道法自然。
在现代商品社会,人们难以实现全面发展,主要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没有相统一。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这种力量。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只要他不想失去生产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对改变这种状况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说: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在未来社会,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在未来社会,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未来社会个人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科学文化共同体形成内在灵魂,企业利益共同体奠定经济基础。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学者认为:纵观世界发展,就是走出“家庭发展阶段”,进入企业群体发展阶段,产权股份化,构建企业利益“共同体”,并逐步走向集团化、社会化。中国向全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可以率先在中国作出典范,创建“企业命运共同体”,以“产权共有”构建“企业命运共同体”,是时代使命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选择。在利益相一致的企业命运共同体中,相对更容易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从而有现实基础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2.地方学的知识增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劳动)和钱(资本)的关系中,从人的角度来看,只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才能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资本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具有不断高度集中的内在规律,而社会资本高度集中的背后是人类智慧的有效整合,社会总资本只有在全球利益共同体的企业集团才能高度集中溶合为唯一的单个资本,从而使资本的集中达到极限,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具有的资本属性的“外壳”“炸毁”,最终使人类劳动本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还有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原本是无价之宝的自然属性。
在这种历史的自然发展过程中,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能够对社会总资本形成“引力中心”的全球利益共同体的企业集团,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高度集中溶合为唯一的单个的社会总资本之间会形成什么关系等,这些问题与全球各地每个人都直接相关,因此必然成为全球地方学系统性研究的全局性重大社会问题,也由此会形成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最大知识增量。
地方学研究的知识增量是多方面的,是系统性、结构化的知识增量,我们在这里从两个方面简要探讨。
(1)改变资本实质的知识增量
资本是一种集中的社会力量,而且只有社会全体成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共同参与,资本才能运转起来。资本的各种社会职能,是人类所共同赋予的。资本只是像一面无形的大镜子,所窥探、反射和映照的都是人类自己的思维、欲望和灵魂;资本只是像一台无形的大电脑,根据人类按照自己的生产条件、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设定和编排的程序在机械地运作。
资本作为集中的社会力量,既对资本家个人产生作用,也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作用。如马克思所言:“由资本形成的一般的社会权力和资本家个人对这些社会生产条件拥有的私人权力之间的矛盾,发展得越来越尖锐,并且包含着这种关系的解体,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生产条件向一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条件的转化”;“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资本关系因人而变,因此随着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普遍提高,能够使资本的目的、构成、实质以及劳动价值评判体系、社会共享分配机制等能够发生整体性、系统性改变。其中,资本实质的改变是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特征是从资本支配劳动向劳动支配资本的实质性改变。
马克思说:“只是由于积累起来的、过去的、对象化的劳动支配直接的、活的劳动,积累起来的劳动才变成资本。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
其实,是过积累起来的劳动支配现在直接的活劳动,还是现在直接的活劳动支配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这取决于哪个能量更大。我们从三个方面能够看到改变资本实质的必然性:1.科学文化是在过去劳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同时也是现在直接活劳动所掌握和发展的,因此当科学文化成为第一生产力并在生产力体系中发挥决定性的指数效应,而且科学文化成为改善社会生产关系的第一法宝时,现在直接的活劳动将有条件有智慧有能力支配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2.当只有在创新和共享中才能无限增值的科学文化,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时,这种共享性和无限增值性决定了,现在直接的活劳动在创造剩余价值时,便可以使社会资本具有为未来活劳动提供服务的功能;3.随着现在直接的活劳动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相结合而具备几十天之内就能够使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文化总量翻一番的能力,随着资本具有为直接的活劳动提供服务的功能,人类不仅可以改变资本实质,而且还能够通过不断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可共享的社会公共产品比例和总量,来逐渐淡化并最终消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资本属性。
在存在资本的全部现代社会,由于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具有盲目性和科学性的不同,可以把人类社会分为盲目资本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资本实质的改变,人类将共同从盲目资本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平稳和谐转型,这也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实质性改变。
(2)通过价值体现促进知识增量
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够把研究、科普、教学、应用等各环节结合起来。学科建设是基础,只有创建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而科普、教学、应用也能够逆向促动,倒逼加快学科建设。目前地方学处在从注重学科建设向注重应用服务转型发展阶段。应用服务,可以从学科普及、智库建设、产业化发展三个方面来推进,而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的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将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激活并形成更大的发展动力,体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科学文化有价值,并且在应用服务中体现出价值,因此科学文化能够产业化发展。
恩格斯说:“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的分工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富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分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进它进一步发展。”
可见,科学文化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它能够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且在人类同创共享中按几何级数迅速发展,其价值与此同步增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工程中,科学文化共同体是内在灵魂,全球利益共同体的企业集团可以奠定经济基础;而内在灵魂与经济基础相结合,在全球利益共同体的企业集团创造和体现可共享的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巨大价值,是全球系统性地方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恩格斯认为,由于马克思的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
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在全球利益共同体的企业集团创造和体现可共享的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巨大价值,因此,全球系统性地方学必然对社会主义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其中,对劳动形态的改变、创造社会财富能力的提高与劳动就业机会的减少、社会分配机制的改变等细节和联系进一步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随着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普遍提高,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简单重复性的程序化劳动将逐渐由智能机器来代替,从而把大多数完全委身于直接生产的创造低价值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向从事社会共同事务的创造高价值的创新型高级智力劳动方向发展,创新型高级智力劳动将会成为人类未来主要劳动形态和价值形成主要来源。
恩格斯说:“资本在日益增加,劳动力在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地用来为社会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的限度”。顺应这种发展规律,怎样自觉地利用日益增加的资本为社会大众造福,这些都是需要系统性研究解决的错综复杂的重大社会问题。
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并且被自觉地用来为社会大众造福,从而使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成为人类同创共享的社会财富。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说:“圣人”不积蓄身外之物,他总是想为别人服务,结果为别人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他总是想给予别人更多的东西,结果能够给予别人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是遵循和转化自然法则所形成的创造财富、造福大众的智慧与能力。
总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道法自然,在科学文化共同体中形成“全球脑”,在全球利益共同体的企业集团形成社会总资本的“引力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全球脑”与资本“引力中心”相结合,能够创造和体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因而也促进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更大知识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