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学2019年回顾与2020年设想
包海山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专门研究鄂尔多斯学的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研究会开放办会,“举社会之力,办大众之事”,最终真正发挥的是学科知识体系的能量。
鄂尔多斯学研究走进并融入现实社会,包括大学、企业、机关、社区、农村牧区等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和机构;走进并融入网络世界,即超越地理物质空间的具有无限容量和可共享的新的信息应用“空间”。当鄂尔多斯学研究真正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走进”并“融入”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时,也就意味着“走出”了研究机构的小圈子,使“知识体系+应用服务”有机结合,从而促进鄂尔多斯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成为社会大众可以共同参与、分享成果的一种社会事业。
一、鄂尔多斯学研究的2019年回顾
2019年,鄂尔多斯学研究有新进展,取得了新成果,在促进地方学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持续推进
1.积极参与内蒙古学研究
经过前期思考、调研并且在内蒙古社科联主持召开相关会议之后,2017年9月,内蒙古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杭栓柱在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召开的“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上,正式提出创建“内蒙古学”的构想。他在题为《伟大的实践呼唤内蒙古学的构建》的致辞中说:“我们对内蒙古学的学科内涵、对象内容、基本特征、外延边界、研究方法路径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将通过课题立项等形式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综 合性系统性研究”;“鄂尔多斯学研究会15年来的不懈努力以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为内蒙古学的探索和构建奠定了很好的实践基础,相信在内蒙古学的构建中能够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
2002年成立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地方学研究团体,为探索和构建内蒙古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内蒙古学包含着鄂尔多斯学,鄂尔多斯学研究是内蒙古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2017年,内蒙古社科联设立了五项内蒙古学专项重点课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勇、副会长包海山承担并完成了《鄂尔多斯学研究的经验及对构建内蒙古学的启示》专项重点课题。
2018年,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等协办的首届“内蒙古学”论坛在呼和浩特市举行。论坛上,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陈育宁教授作题为“对地方学的一点认识”的主题发言,研究会副会长包海山作题为“鄂尔多斯学研究的经验及对内蒙古学的启示”的汇报发言。
2019年,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内蒙古学”论坛在呼和浩特市举行,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奇海林、专家委员会包海山、张冷习、杨莉提交论文并应邀参加会议;2019年度内蒙古社科联设立了八项内蒙古学重大项目,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奇海林承担《2035的鄂尔多斯:发展预测与战略研究》重大项目。
2.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辑刊
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决定,从2018年开始,组织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辑刊,每年出版2辑。作为联席会的系列出版物,汇集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成果,促进相关系列成果的持续积累,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扩大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的影响力,打造“中国地方学”特色品牌。
在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召开的“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上,收到有关北京学、上海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台湾学、广州学、杭州学、 敦煌学、西夏学、西域学、伊犁学、闽南学、泉州学、扬州学、大冶学、鄂尔多斯学等30个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43篇文章。以此为基础,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8年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1辑。这是各位作者共同合作完成的成果,也是中国地方学研究团体部分代表第一次“集体亮相”。
在北京联合大学召开的“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台湾、澳门和大陆(内地)的40余家单位的60多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分享海峡两岸地方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思想与智慧。北京学研究所以此次学术研讨会收到的论文为基础,2018年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2辑。论文内容主要包括海峡两岸地方学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地方历史和文化研究等,是海峡两岸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者的成果汇集。
在北京联合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京台地方学分论坛”,研讨主题是“京台地方学研究互鉴与地方文化交流展望”。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台湾高雄中山大学、屏东大学、台中科技大学、慈济大学、中正大学以及内蒙古、福建、山西、陕西等地的地方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研讨和交流,以期促进海峡两岸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经验互鉴和交流合作。在此基础上,北京学研究基地2019年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3辑。
2019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开展以“地方学与地方发展”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收到来自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福建、湖北、河北、四川、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全国各地地方学专家学者,有关地方学与地方发展、智库建设为地方发展服务、城市发展、地域文化和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的35篇论文和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4辑。
(二)创新发展
1.作“地方学的构建与实践”主题讲座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通过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请进来、走出去,与各地方学研究者之间保持着广泛联系,而应邀到外地作地方学的构建与实践专项主题讲座,2019年是第一次。
3月21日,由张家口市社科联、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和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张家口大讲堂——河北北方学院专场讲座开讲,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勇、副会长包海山应邀作了“地方学的构建与实践”主题讲座,杨勇和包海山分别作了“鄂尔多斯学的构建与研究特征”和“构建与应用地方学”讲座。来自张家口市社科联、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的领导、老师、会员和学生近200人参加。
2.参加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26—27日,由中日韩三国地方学研究机构共同举办的“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蒙古、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百余人参加。会议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张勃主持。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负责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张宝秀,韩国首尔市立大学首尔学研究所所长梁承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次长岡隆,日本富士学会理事长佐野充,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奇海林,分别致辞。来自各国的40位专家学者作大会学术交流发言。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杨勇提交论文《亚洲地方学与民族地区地方学研究的思考》并作大会发言、包海山提交论文《亚洲文明对话与亚洲地方学研究》并作大会发言、张冷习提交论文《关于地方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为了更深入而系统性推进地方学学科建设,北京学研究基地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共同印制了“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学为例》专著初稿。会议主办方负责人张宝秀对鄂尔多斯学研究者的探索精神和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与会学者认为鄂尔多斯学研究在促进地方学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在未来继续为地方学研究建言献策。
2005年,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倡议下,温州学、泉州学、潮州学、扬州学、徽学六家地方学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创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并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担任第一任轮值主席方。2008年,轮值主席方移交北京学研究所,目前会员单位有30多家。北京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逐渐把地方学研究引向深入和走向世界,举办“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迈出实质性一步,未来还会发展为全球性地方学学术联盟。从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以及融合发展来看,可以说,“从鄂尔多斯启航,促进全球地方学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二、鄂尔多斯学研究的2020年设想
鄂尔多斯学研究,在持续推进学科建设、三个走进以及参与内蒙古学研究、系列成果《地方学研究》辑刊等工作的基础上,也要有新的进展。
(一)广泛参与
1.开展百场学科普及活动
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三个走进”基础上,开展鄂尔多斯学百场学科普及活动,促进学科普及常态化。
从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地方学研究是探索和构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因此,地方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普及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需要把创建科学与学科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研究、科普、实践更具有互动性,更容易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使研究人员以及通过科普获得学科知识的人们,共同参与和经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科普、应用的全过程,从而使社会大众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
鄂尔多斯学学科普及,在大学、企业、机关、社区、农村牧区等开展活动,是与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现相关内容是同步进行的。例如,鄂尔多斯学走进中国“最美新华书店”康巴什城市书屋(小木屋),我们意识到,现实社会里的小木屋,也连接着网络世界的大空间。在小木屋学习交流也就十来个人,而交流内容刊载于公益性思想类网站草根网、美国中文网等网络媒体,每天有海内外读者上万人次的访问量。又如,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鄂尔多斯学走进并融入大学,不只是几个老师带着自己的教材或者PPT给数十个学生讲课,而是可以全方位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学科研领域,可以把研究会十几年来数百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互联网平台整体性走进并融入大学。而且,不仅使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走进大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能够让师生们随时感知和参与创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全过程,这才是鄂尔多斯学走进并融入大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鄂尔多斯学的研究、教学、实践各环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与实践也能够逆向促动,倒逼加快学科建设。目前鄂尔多斯学处在从注重学科建设向注重应用服务转型发展阶段。应用服务,可以从学科普及、智库建设、产业化发展三个方面来推进。目前,学术、科普、智库“三轮”驱动,对鄂尔多斯学的构建与应用都在发挥作用;而在未来,鄂尔多斯学构建与应用的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将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激活并形成更大的发展动力,体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2.启动学术讲座系列课件工程
鄂尔多斯学研究17年多,编辑出版了十几部有关学科建设与应用的研究成果的著作,在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也刊载了很多文章。现在有条件、有基础在此基础上提炼、整合研究成果,制作相对完整的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自成体系的学术讲座系列课件,逐渐使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成为社会大众可共享的互联网产品,从而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使科学文化的创新发展除了现实社会中个体头脑的物质结构载体之外,还形成了网络世界里的“全球脑”信息结构载体,这是全球地方学研究以信息形态穿越时空在一个巨系统内融合发展的新的空间。人类发现、认识和遵循自然法则而形成科学文化,因此遵循自然法则所形成的科学文化与“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然法则接近或融合而具有生命活力,具备自我“繁殖”能力。随着科学文化自我繁殖能力的形成,全球化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将由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同来完成,汇集全人类智慧和能力来构建的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一切细节和联系,将率先在网络世界清晰地推演并展现出来。可见,互联网+地方学研究有多么重要。
互联网+地方学,使地方学研究既有“同一个主题”,又能形成“同一个平台”,这是以同一个主题汇集和融合更多的智慧,在同一个平台交流和展现更多的成果,把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实践就意味着需要有一个行动方案以及支撑方案的理论框架,行动方案应该由系统性地方学开发并运营自己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即以互联网教育产品推动和承载地方学的学科建设与实践活动。
在互联网+地方学研究起步阶段,怎样把地方学研究成果变成互联网产品?可以说,把系统性地方学研究成果做成能够在互联网传播的系列课件,就是互联网产品,这也是把研究、教学、应用各个环节结合起来的过程。
(二)深入研究
1.促进海内外学者合作完成课题研究项目
在地方学研究中,团队比个人厉害,平台比团队厉害,趋势比平台厉害。之所以趋势更厉害,就是因为趋势是顺应必然规律形成的。创建地方学,非常需要在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亚洲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等平台上,汇集和融会更多的团队和个人的智慧,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开展顺应必然趋势的课题研究。
在地方学研究的平台建设中,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倡议成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北京学研究基地担任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之后,通过举办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促进亚洲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等,逐渐把地方学研究引向深入、走向世界。由中日韩三国有关地方学研究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20年将在韩国举办。北京学研究基地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将负责征集中国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论文,统一组团去参加学术研讨会。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也将积极参与。
北京学研究所与首尔学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协议约定双方合作共同开展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相关课题研究,双方研究人员可以受邀到对方进行访问、研修、学习、合作研究等学术交流活动,重点推动中韩以及亚洲地区的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这种交流与合作中,鄂尔多斯学研究也自觉主动地通过具体的课题研究项目,融入其中。
韩国学者认为:中国地方学的研究活动方面,北京学研究基地联合中国各地的地方学研究单位,形成了中国地方学研究全国化的趋势,促进交流合作,使中国地方学成为一个成功的学术领域。希望以此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平台,构建中国的地方学研究界与韩国、日本地方学的合作网络,持续把中国的地方学研究的合作领域扩大为世界化。韩日地方学界各自国内学术联网,若由北京学研究所的中介与中国地方学研究界建立合作研究活动网络的话,我们大家期待的各个地方学的国际化的研究网络将会成功展现出来,一定会成为世界性的一流学科。
这是一种必然趋势,需要全球地方学研究者对此共同系统性深入研究。中韩学者达成意向,共同撰写《构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创立世界性一流学科》研究报告,中文由鄂尔多斯学研究者执笔,争取在第二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前完成。
2.推动中国地方学研究成果专著系列出版
在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学研究基地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共同印制了“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学为例》专著初稿;在此基础上,听取中外学者意见和建议,并且增加开展鄂尔多斯学百场学科普及活动,制作相对完整的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自成体系的学术讲座系列课件以及中韩学者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等内容,完成这部专著,也由此推动中国地方学研究专著系列的出版。
对于推动地方学学科建设来说,中国地方学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辑刊,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成果展现和学术交流平台。虽然辑刊目前还只是论文集,但是这种汇集和积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高质量发展奠定着基础。一方面,辑刊能够为中国地方学系统性研究汇集和积累很多基础资料,许多经验教训可以学习、借鉴和总结,许多创新观念和思想火花可以有效整合、激发活力;另一方面,也将促进地方学研究专著系列成果的出现,从而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构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相对而言,专著是在论文基础上的汇集、整合、提升,是更深入而系统性思考和探索。各国地方学研究者共同努力,才能展现出国际化的研究网络,而世界性的一流学科,将由各国地方学研究者的系统性研究的一系列专著成果来支撑。
在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如果把全球地方学比作一颗参天大树,那么主要是由根基、主干以及枝叶这三个部分组成的跨学科、跨地域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道法自然、天地人合一是人类共同的内在生存和发展理念,因此全球地方学学科体系必然生成于这个共同的根基。作为科学,每个地方学都必然探索和揭示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此形成全球地方学的主干。地方学的枝叶,是从全球地方学共同的根基和主干生成开来的各地方学,例如亚洲地方学、中国地方学、内蒙古学、鄂尔多斯学等不断细化的地方学。
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奇朝鲁认为:“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探索规律,终极目标的道法自然”。正是这个根本任务与终极目标,把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学科普及、应用服务等所有相关内容,都能够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所发挥的是鄂尔多斯学学科知识体系所揭示、转化和体现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