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鄂尔多斯启航,促进全球地方学融合发展

已有 839 次阅读2019-11-3 21:12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从鄂尔多斯启航促进全球地方学融合发展
                  包海山
                 一、引言
      2002年5月30日,原伊克昭盟(2001年撤盟设市为鄂尔多斯市)副盟长奇朝鲁,在鄂尔多斯日报发表文章《开掘鄂尔多斯人文资源,弘扬鄂尔多斯文明精华——关于开展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思考》,第一次在媒体正式提出“鄂尔多斯学”概念。他认为,创立鄂尔多斯学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也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创办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把国内外有志于鄂尔多斯学研究的各界人士广泛联络起来,纳百家之言,汇百家之智,发动大家的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必将使鄂尔多斯学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扬光大。
       2002年9月16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它是经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批准、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专门研究鄂尔多斯学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市社科联的团体会员。2004年被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吸纳为直属团体会员。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创立17年多以来,以“知识体系+应用服务”为基本架构和功能,以探索规律为根本任务,以道法自然为终极目标,努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系统性研究学术并服务社会,取得很大成绩,出版《鄂尔多斯学大辞典》《我与鄂尔多斯》等一百多部著作,其中有关鄂尔多斯学的《鄂尔多斯学概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探索》等有十几部,多次被评选为“全国先进学会”“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国社科联创建新型智库先进社会组织”等,奇朝鲁会长2009年当选内蒙古自治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和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在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创立之初,本土学者全秉荣撰文《悲壮的起航——写在鄂尔多斯学起步之初》:在有些人发出“鄂尔多斯学究竟能够走多远”的质疑的时候,鄂尔多斯学以及它的伴生杂志《鄂尔多斯学研究》宣告创刊,无疑是一种悲壮而沉重的启航。但它毕竟是启航了。我们似乎感受到一种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的品质在此开始慢慢成长,就像鄂尔多斯荒漠大野里耐贫瘠、耐干旱的植物一样。但它启盼的依然是春风化雨的滋润和阳光、沃土的培育。我们为鄂尔多斯学的研究充满了信心。道路就在脚下,目标就在前方,即便是悲壮的启航,也具有民族凝聚的亲和力与人才优势的爆发力。在悲壮中诞生的鄂尔多斯学,一定会谱写一曲又一曲的精英文化的壮歌,必然会形成钩沉历史、关照现实的时代壮歌。
        鄂尔多斯学是地方学。地方学是一个大概念:从平行关系来看,有北京学、上海学、台湾学、内蒙古学等,也有中国地方学、韩国地方学、日本地方学等;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来看,有鄂尔多斯学、内蒙古学、中国地方学、亚洲地方学、全球地方学等,而在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全球地方学包含了所有的地方学。
        深情回望来时路,坦然再启新航程。悲壮启航的创立和研究鄂尔多斯学的人们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鄂尔多斯学的研究,立足当地,放眼全球,努力驶向全球系统性地方学研究的学术海洋。
           二、把握学科建设内涵,拓宽融合发展外延
        在鄂尔多斯文化研究基础上,创建跨学科的鄂尔多斯学学科知识体系,使鄂尔多斯成为有自己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地方,促进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体化融合发展,这是鄂尔多斯发展中的一个创举。
         那么,为什么创建鄂尔多斯学?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奇朝鲁,在《回顾与瞻望——写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一周年之际》中感言:使命感和责任感决定我们去追求这种选择,去做信仰和信念决定我们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志同者必然道合。对事业的认同感汇集成一股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信仰和信念决定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是全力以赴做的事情,是生命能量转化出来必然所做的事情,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对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的认同,使志同者必然道合,从而汇集成一股巨大的信心和力量开创共同的社会事业。
         对于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以及亚洲地方学交流合作来说,2019年具有特殊意义:这一年有两个“首届”,而且都在“道法自然”。
         在国家层面,“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于5月1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在民间层面,“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26—27日在北京举办。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我们深刻理解“道法自然”这个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至关重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奇朝鲁在《浅议地方学和地域文化》中认为:“地方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探索规律,终极目标是道法自然”。可见,鄂尔多斯学研究对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的认知和把握是精准的,由此使志同者必然道合。
         (一)地方学的内涵
          所谓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地方学的内涵,就是地方学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地方学是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体系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但是在本质上是密切相关的一个有机整体。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外部世界即自然界有其运动规律,人类思维也有其运动规律;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都服从同样的规律支配;而地方学就是应用辩证法,揭示和遵循人与自然这两个系列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因此,对地方学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可以在学科体系、人类思维、自然界,这三个层面来探讨。
          1.学科体系
          “地方学”,是“地方”文化特色与“学科”普遍原理的辩证统一。
         恩格斯指出:“历史进程是受一般规律支配的”,“在表现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在表现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而始终支配人类历史进程的内部隐蔽着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有些地方学很多年被当地特色缠绕而“裹足不前”或找不到出路而“踏步不前”,主要是因为没有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普遍原理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不能在研究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基础上构建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就取决于能不能发现、认识和把握始终支配包括每个地方在内的人类历史进程的内部隐蔽着的一般规律。
          2.人类思维
         从人类自身来看,劳动和语言创造了人。文化作为内在灵魂,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思维(包括本能反应和潜意识)支配行为的过程。
         对思维和意识,恩格斯说:“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
         可见,思维和意识归根到底都是自然界所产之“物”,只是由于思维、意识、精神等超三维无形无象的暗物质存在、隐性运动的特点,不同于三维物质运动的显性表现形式,它一般只在思维、意识、心理、精神、智慧、灵感的外化时才能体现出来。例如,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沟通交流,就是一种思维和意识的信息结构的接收、识别、筛选、重组、整合、创新等,可以通过外化为某种思想文化体现出来。这些就是我们创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是思维和意识基础。
         3.自然界
         在自然界层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谓天地根”、“似万物之宗”,人类是万物层面上的产物。不是人类想成为人类才出现了人类,而是自然法则决定了在自然界必然会出现人类,所谓“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
         由此可以看到,包括人类自身自然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来龙”;而对“去脉”,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地因“法”的合一而天地人合一,最终共同道法自然。正是在自然界层面,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作为“类主体”,道法自然、天地人合一,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内在生存和发展理念。
         (二)地方学的结构
         地方学研究是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社会现实问题往往超越任何学科的界限,因此跨学科、融学科的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应运而生。
         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开始大量出现。学科的融合需要学者经常性地在学科的边界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更容易将知识通汇交叉,产生创新的思想,而地方学就是这种创新思想的产物。
           所谓系统性是相对而言的,总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系统性地方学,既包括在当地的跨学科研究,也包括各地方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在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全球地方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样一个巨系统内,可以看清楚地方学的结构及其学科知识体系的内联与外延,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并拓宽融合发展的外延。
           1. 地方学的根基、主干、枝叶
           如果把全球地方学比作一颗参天大树,那么做一个剖面示意图来看,主要是由根基、主干以及枝叶这三个部分组成的跨学科、跨地域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
           地方学的内涵即本质属性决定了地方学的根基,是自然法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人类共同的内在生存和发展理念,因此全球地方学学科体系必然生成于这个共同的根基。
           作为科学,每个地方学都必然探索和揭示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此形成地方学的主干。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具有普遍意义。马克思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它的全球化创新发展,将会成为人类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和最大知识增量,也会成为全球地方学学科体系的主干部分。
           地方学的枝叶,是从全球地方学共同的根基和主干生成开来的各地方学,例如亚洲地方学、中国地方学、内蒙古学、鄂尔多斯学等不断细化的地方学。全球地方学只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更接地气,吸纳更多的阳光雨露,从而根深、干壮、枝繁、叶茂。
           2.地方学的小网格、大网络
           创建系统性地方学,就是在全球科学文化大网络上进行整体研究,在地方特色小网格里进行微观研究,在各个网线和结点进行对比和平行研究,使这种网络、网格、网线、结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当全球各地方学都能够既立足当地、又跳出地方看地方,既研究小网格里的文化特色、又探索大网络的普遍原理时,就可以把个性特色与普遍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描绘原本是完整的全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巨幅动态画卷。
           (三)地方学的融合
             地方学的内涵与结构决定了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发展。
             地方学不是自我封闭,不是对科学文化的割裂,而是汇集和融会更多的人类智慧,共同探讨真理,由此如马克思所言:“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这种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系统性地方学研究的优势,是有共同的根基和主干,由此生长的枝叶都具有内在必然的联系。
             遵循客观规律的地方学研究,顺应了不同地方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逐渐成为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马克思恩格斯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流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可见,随着生产方式的日益完善、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交流层次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民族历史、地域历史会成为世界历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也会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会形成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有机整体。
            对地方学的融合发展,韩国和日本学者有独到见解。
            韩国首尔市立大学首尔学研究所所长李益柱:回顾韩国历史,从古代到现在,中国的文化对韩国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首都首尔就是在这种历史和文化的交流中书写了历史。
            韩国关东大学东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奎泰:地方研究确实不局限于当地,而是可以扩大为国外地区联系到世界各地,可以延伸到系统性认识人类世界多种文化。
            日本富士学会理事长佐野充:在当今世界,地方学作为以一个区域所有领域为研究对象,在综合研究中寻找更好解决问题办法的一门学问被广泛认可。我们富士学会所探求的富士学,是以富士山及其周边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人类的视野与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角度,解释明白日本文化本来的模样,摸索日本未来图景的学问。
            作为类主体,从人类的视野与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角度,在人类文明多元一体的融合发展中,可以解释清楚全球每个地方的本来模样,可以预测描绘世界各地的未来图景。      
            三、促进学术联盟建设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全球系统性地方学研究,有“同一个主题”、能够形成“同一个平台”。地方学学术联盟的建设以及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为此创造了条件,开辟了具体路径。
            (一)促进学术联盟建设
            2002年,创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这个研究鄂尔多斯学的民间学术团体,这可谓是一个小范围的地方学学术联盟。
            2005年,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倡议下,温州学、泉州学、潮州学、扬州学、徽学六家地方学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创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并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担任第一任轮值主席方。2008年,轮值主席方移交北京学研究所,目前会员单位有30多家。通过联席会的方式,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地方学研究机构以及海内外从事地方学研究的学术团体和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发挥人才的聚集效应,形成合力,有组织地开展学术交流、互通信息、共享成果,把地方学研究工作引向深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是一个逐渐扩大的地方学学术联盟。2019年,北京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与日本和韩国地方学研究机构合作,在北京举办“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推进亚洲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这是一个更大的地方学学术联盟。未来还会发展为全球性地方学学术联盟,因为地球自然村本身是不可分割的需要系统性研究的一个有机整体。
          对地方学学术联盟的建设,从韩国地方学研究者“在北京学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中,看到他们的全球视野。
          李益柱:首尔学研究所在过去的20年里,与北京学研究所一直保持着学术交流。首尔学研究所曾参加过2012年由北京学研究所举办的全国地方学大会。当时看到来自各地的研究者分享地方学研究成果,感触很深。回到韩国之后,我们开始举办地方学论坛,每年举办2次,有效整合了韩国地方学研究资源。
         李奎泰:中国地方学的研究活动方面,北京学研究基地联合中国各地的地方学研究单位,形成了中国地方学研究全国化的趋势,促进交流合作,使中国地方学成为一个成功的学术领域。希望以此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平台,构建中国的地方学研究界与韩国、日本地方学的合作网络,持续把中国的地方学研究的合作领域扩大为世界化。韩日地方学界各自国内学术联网,若由北京学研究所的中介与中国地方学研究界建立合作研究活动网络的话,我们大家期待的各个地方学的国际化的研究网络将会成功展现出来,一定会成为世界性的一流学科。
          地方学研究之所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之所以引向深入、走向世界,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要素决定的:一是学术乃天下公器,二是研究对象本身是小网格与大网络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北京学研究所张勃研究员在《概念、视角与追求:中国地方学的兴起》中认为:“学术乃天下公器,只要一个人有志于地方学研究,无论他身居何方,都可以从事地方学研究。对于处于关系网络中的地方的科学研究来说,仅有当地学者的参与是不够的。地方学研究需要自观和他观、内观和外观的结合,需要当地学者与外地学者的交流和联动。每个地方总是处于全局之中,处于整体之中,地方是全局和整体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国际交往的密切,尤其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一个地方与世界、国家整体的联系日益增强,这决定了只有将地方置于整体、全局当中,超越地方看地方,才能看清地方在全局中的地位,才能对地方之地方性的形成以及地方发展的脉络和逻辑有更好的理解。如果不同地方学的学者,一方面注重本地地方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问题,同时加强不同地方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并思考具有一般意义的地方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那么地方学的美好未来就是可以期待的。”
           地方学学术联盟的建设,顺应了不同地方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逐渐成为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马克思恩格斯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流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可见,随着生产方式的日益完善、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交流层次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民族历史、地域历史会成为世界历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也会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会形成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有机整体。地方学研究就是立足当地、放眼世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态、立体以及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巨幅画卷中,描绘出具有当地特有色彩的画面。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袁江洋教授在《科学共同体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中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取决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互渗,科学和科学文化正是在人类思想大汇聚大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汇聚取决于历史的机缘,整合取决于理性主义精神的升华。科学文化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跨种族、跨肤色、跨宗教、跨文明的普遍文化;科学人在宏扬理性主义精神、沟通不同文明方面具有一份特殊的责任;科学共同体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在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中,如果说构建利益共同体主要靠企业和资本力量,那么构建命运共同体主要靠科学文化的能量。科学文化共同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体现和内在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灵魂,而人类科学文化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因此,构建人类科学文化共同体,是地方学研究者推动中国地方学、亚洲地方学乃至全球地方学学术联盟的意义和动力所在。
           (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各地方学研究团体,一般都出版和创办报刊、书籍、网站,是当地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现的平台;而各地方学之间互动交流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在同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上展现出来,通过挖掘内部潜力以及整合外部资源,努力在更大的系统内发挥整体效应。
           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方面,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逐渐形成某种稳定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术成果以及相关信息交流的平台,线上主要有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微信群“地方学研究之友”,线下主要有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辑刊、《地方学研究信息》季刊。
           1.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 
            2016年,在公益性思想类网站草根网建立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为地方学研究在互联网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辟了新的路径和空间,刊载有关地方学的博文上千篇,访问量达千万人次量级,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主要刊载了两个方面的文章:一是中国学,包括国外的“中国学”,例如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蒙古国等世界各国的“中国学”研究成果和信息;以及本土“中国学”,例如《如何思考和建构一门真正的中国学》《时代的呼唤:构建中国本土的“中国学”》《江苏高校召开“中国学”一级学科建设研讨会》 等,这是未来中国学构建的必然趋势。二是中国各个地方学,例如北京学、上海学、重庆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新疆学、台湾学、香港学、澳门学、广州学、杭州学、西安学、成都学、鄂尔多斯学等40多个地方学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
            网络世界虽然是一个虚拟空间,但是虚拟空间也是一个“地方”,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是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物质空间的新的具有无限容量的信息应用“空间”。可以说,“互联网+地方学研究”,使我们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能够生产把各个地方学的成千上万研究者的智慧融合起来的新的具有无限容量的“空间”。在互联网,专家学者的“地方”和“单位”印记被淡化,人们看重的是他们的观点、判断和预测。他们会变得很单纯,目的就是一个,计划探索真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网络世界,信息交流、互动、共享已经不再是最迫切的需求,而是在全球化的同一个互联网平台上,通过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对人类从古至今以及所能预测的未来即“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者为友”的所有信息、知识、智慧,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分析、识别、分解、重组、融汇、整合、创新,将会成为最大的挑战、机遇和发展方向,而且将由此带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的巨大变革。
           互联网将会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思维、情感、行为、组织等方方面面。21世纪是各种信息的互联网时代,也是各种资源和智慧的有效整合时代,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科建设的方式方法以及整个人类的知识结构,全球系统性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就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实践。芯片技术、传感器、云计算的飞速发展让万物相连和无处不在的智能化成为普遍,计算机、互联网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正呈现出人机共同进化的可能,而“眺望”互联网时代未来发展,人类将共同面对两大命题,一是构建“全球脑”,二是促进“奇点”来临(人类智能中的非生物部分将无限超越生物智能部分,非生物智能部分将占主导地位);其本质在于协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以及还原人与自然的从属关系。地方学研究也必须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研究探讨地方学与“全球脑”以及学科体系与“奇点”之间的必然联系。 
             2.论文辑刊《地方学研究》
            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决定,从2018年开始,组织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辑刊,每年出版2辑。作为联席会的系列出版物,汇集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成果,促进相关系列成果的持续积累,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扩大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的影响力,打造“中国地方学”特色品牌。这是推动中国地方学学科建设的一个系统性工程。
            2017年9月,在鄂尔多斯召开“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收到有关北京学、上海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台湾学、广州学、杭州学、 敦煌学、西夏学、西域学、伊犁学、闽南学、泉州学、扬州学、大冶学、鄂尔多斯学等30个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43篇文章。以此为基础,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8年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1辑。这是各位作者共同合作完成的成果,也是中国地方学研究团体部分代表第一次“集体亮相”。
           2017年10月,“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联合大学召开,来自台湾、澳门和大陆(内地)的40余家单位的60多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分享海峡两岸地方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思想与智慧。北京学研究所以此次学术研讨会收到的论文为基础,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2辑。论文内容主要包括海峡两岸地方学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地方历史和文化研究等,是海峡两岸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者的成果汇集。
           2018年6月,“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京台地方学分论坛”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召开,研讨主题是“京台地方学研究互鉴与地方文化交流展望”。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台湾高雄中山大学、屏东大学、台中科技大学、慈济大学、中正大学以及内蒙古、福建、山西、陕西等地的地方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研讨和交流,以期促进海峡两岸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经验互鉴和交流合作。在此基础上,北京学研究基地负责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3辑。
           2019年5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开展以“地方学与地方发展”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收到来自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福建、湖北、河北、四川、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全国各地地方学专家学者,有关地方学与地方发展、智库建设为地方发展服务、城市发展、地域文化和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的35篇论文和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负责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4辑。
           2019年10月,在北京举办“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收到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蒙古、加拿大、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提交论文70篇,北京学研究基地将在此基础上负责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5辑。
           3.地方学研究专著系列
           对于推动地方学学科建设来说,中国地方学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辑刊,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成果展现和学术交流平台。虽然辑刊目前还只是论文集,但是这种汇集和积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高质量发展奠定着基础。一方面,辑刊能够为中国地方学系统性研究汇集和积累很多基础资料,许多经验教训可以学习、借鉴和总结,许多创新观念和思想火花可以有效整合、激发活力;另一方面,也将促进地方学研究专著系列成果的出现,从而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构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
           例如,在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学研究基地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共同印制了“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鄂尔多斯学为例》专著初稿,就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负责人、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张宝秀教授,对鄂尔多斯学研究者的探索精神和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与会学者认为鄂尔多斯学研究在促进地方学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韩国著名中国学研究者李奎泰教授认为,“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有较高的理论性论述,读后感到受益匪浅,收获非常多,想给韩国学者翻译介绍,地方学研究专家应该对此深入思考。
            相对来说,专著是在论文基础上的汇集、整合、提升,是更深入而系统性思考和探索。《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鄂尔多斯学为例》,是在鄂尔多斯学研究17年基础上的总结与展望,从目录可以看出基本内容。
            前言:一、地方学及鄂尔多斯学概述;二、知识体系与应用服务;三、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创立初衷与发展历程”:一、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的创建;二、鄂尔多斯学与全球地方学;三、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四、地方学研究与学科普及;五、地方学研究与智库建设;六、创建地方学学术联盟;七、搭建地方学交流平台;八、促进地方学融合发展;九、地方学走进并融入现实社会;十、地方学走进并融入网络世界;十一、地方学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第二部分“未来趋势与重点突破”:一、全球性与全球化需要系统性地方学研究;二、创建地方学顺应了科学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地方学研究的主体内容和最大知识增量;四、在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中创造和体现科学价值;五、就业是最大民生,通过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六、赚钱是普遍需求,通过资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七、合作的更高境界: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八、促进地方学研究、教学、应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九、以互联网产品提高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效率;十、促进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的市场化运作;十一、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研究基地建设。
            毕竟,在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学研究基地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共同印制了作为交流材料的专著初稿,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例如李奎泰教授准备翻译介绍给韩国地方学研究者。我们相信会得到很多建议和意见,毕竟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是各国地方学研究者共同的社会事业。各国地方学研究者共同努力,才能展现出国际化的研究网络,而世界性的一流学科,将由各国地方学研究者的系统性研究的一系列著作成果来支撑。
           四、连接产学研各环节,体现学科体系价值
           地方学是系统工程,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并且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为社会发展服务。一方面,各地方学需要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共同构建揭示普遍规律的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把学科知识体系灵活应用于各地发展,最终所发挥的是学科知识体系所揭示和转化的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          
          (一)连接产学研各环节
           地方学的研究、教学、实践各环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与实践也能够逆向促动,倒逼加快学科建设。目前地方学处在从注重学科建设向注重应用服务转型发展阶段。应用服务,可以从学科普及、智库建设、产业化发展三个方面来推进。例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民间学术研究团体,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和鄂尔多斯市社科联的社科普及基地,并在全国社科联第十八次学术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全国社科联创建新型智库先进社会组织”。可见,学术、科普、智库“三轮”驱动,对鄂尔多斯学的构建与应用都在发挥作用;而在未来,鄂尔多斯学构建与应用的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将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激活并形成更大的发展动力,体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1.学科普及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地方学特别需要把创建科学与学科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地方学研究是探索和构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因此,地方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普及具有特殊的意义,使研究、科普、实践更具有互动性,更容易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使研究人员以及通过科普获得学科知识的人们,共同参与和经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科普、应用的全过程,从而使社会大众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鄂尔多斯学在积极走进和融入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推进学科普及常态化。
           2.智库建设
           学科普及是公益性事业,而智库建设向产业化发展迈进一步,通过具体项目,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使他们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服务,从而使自己也获益。对于智库建设而言,运营可以为研究工作“赋能”,把研究价值通过运营体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提升智库的价值和效能。
           地方学研究可以通过开展具体研究课题的智库建设,在文化旅游、科学教育等领域,促进各地方学之间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应用地方学推动智库建设的优势在于,地方学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创建的学科知识体系。系统性地方学研究,把很多地方小网格与全球大网络连接并融合起来时,就能够促进很多地方的更多智库的交流合作。我们推动中国地方学、亚洲地方学乃至全球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与此相适应,能够合作起来为各地发展提供具体研究成果的智库建设是可以预期和推动的。
          3.产业化发展
          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能够产业化发展,是因为它有价值,并且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中能够体现出它的价值;而地方学主干部分的主体内容和最大知识增量,能够体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鄂尔多斯学的构建与应用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明确了方向,找到了切入点,现在需要以社会实践为推动力,使产学研结合起来共同发力。研究的成果只要以产业、产品的形式转化为实际的价值,学科人才队伍就会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充实,使应用、教学和研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需求—生产—市场扩张—资本介入—教育和人才需求扩张—主干课程的确立和发展—促进更高层次的需求的循环中,劳动、信息、知识以及资本的系统性共同作用下,创造和体现学科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体现学科体系价值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包括每个地方在内的“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时,最大的民生是劳动就业,人们普遍的需求是赚钱,因此解决实际问题的地方学研究的两个抓手,一是通过劳动就业,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二是通过创造财富,体现劳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劳动就业与提高收入,是社会大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据2017年统计,鄂尔多斯全市非公经济总户187559户,非公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比重71%,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82.6%,他们共同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劳动就业与提高收入的问题。
              系统性地方学研究,要努力通过为大众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服,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通过为实现人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科学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从人的角度来看,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才能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资本的角度来看,社会总资本只有高度集中为唯一的单个资本,资本的集中才算达到极限,从而最终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具有的资本属性的“外壳”“炸毁”。在这种必然的历史发展中,怎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怎样科学应用资本运作规律,通过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将会成为人类最大的知识增量,也使全球地方学的主干茁壮成长。
            马克思说:“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正因为把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每个地方、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世界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所以把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的马克思理论的全球化创新发展,将会成为人类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和最大知识增量,成为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主干。
          从宏观上来看,在资本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中,草原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蒙古族最先使纸币成为具有信用的主体货币,奠定了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对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马克思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方面,或许蒙古族又能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
          草原人最先发展货币形式,是为了交换牲口;后来自作聪明的人们用来交换自己,使劳动这个人的内在本质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商品。解铃还须系铃人。草原人正在深入研究怎样系统性改变资本的目的、构成、实质以及完善劳动价值评判体系、社会公平分配机制等的内在必然规律。例如,鄂尔多斯学研究系列成果《草原文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草原人有智慧有能力训导资本狼》、《灵气活化“资本论”——试让人类智慧最高结晶体现巨大经济价值》(发表于《中国科技发展经典文库2006卷》)、《资本的信息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开发马克思主义经济价值的最佳途径》(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就是这方面的探索。这种探索,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通过产业化发展来体现价值,奠定着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文化可以成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劳动生产力体系中发挥指数效应;可以成为改善社会生产关系的第一法宝,使人们遵循同样的客观规律而和谐相处;可以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使人类在同创共享中惠及每个地方的每个人。从遵循规律创造财富的角度来看,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积蓄身外之物,总是想为别人服务,结果为别人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总是想给予别人更多的东西,结果能够给予别人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系统性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人法地为切入点,以探索规律为根本任务,以道法自然为终极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科学应用资本运作规律为两个抓手,就是要遵循天之道,形成圣人之道,揭示和反映原本客观存在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然规律,转化和体现原本可以共享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自然能量。说到底,科学文化所转化和体现的价值,源于客观存在的并且原本人类可共享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
             (五)结语
          鄂尔多斯学研究,当初悲壮起航,现在扬帆远航,促进全球地方学融合发展,其动力源是遵循自然法则。我们根据哪些学科文化更接近于自然法则为评判和选择的标准,把“老子道学、 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的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作为重点课题来研究,由此清晰地意识到,人、人所创作的科学文化以及科学文化所揭示和反映的客观规律,这是不同层次上的三个概念。老子、成吉思汗、马克思是个体生命,个体生命是短暂的;道学、 长生天理念、揭示真理的理论是人所创作的科学文化,科学文化可以穿越时空得到传承发展;而道、长生天、真理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可以统称为自然法则,它是相对永恒的。我们学习和研究前人的各种科学文化,努力创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是为了学习和掌握方式方法,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对任何人、 任何地方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现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然法则,是人类科学文化共同的根基;在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人类共同揭示、转化和体现自然法则而形成全球地方学的主干和枝叶。当全球地方学都做合乎真理的探讨,“根本任务是探索规律,终极目标是道法自然”成为共识时,全球地方学研究的根基、主干、枝叶就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马克思所言:“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这种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