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鄂尔多斯学为例

已有 1066 次阅读2019-7-2 20:45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
         ——以中国鄂尔多斯学为例
                 包海山

                  前  言
         一、地方学及鄂尔多斯学概述
       对于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以及亚洲地方学交流合作来说,2019年具有特殊意义。在国家层面,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5月1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在民间层面,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也将于10月26—27日在北京举办,是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将与韩国首尔市立大学首尔学研究所、日本富士学会联合举办,并共同推动亚洲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时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开幕式,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他说: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中国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中国愿同各国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
       地方学,既有地方个性特色又有“的普遍原理,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是基于时—空—人相结合全方位—多要素—立体化研究的综合体,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历史、教育、科技、旅游、智库等多个领域。对于中国地方学研究来说,深刻理解道法自然这个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以道法自然为核心,才能把相关的所有研究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
          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奇朝鲁先生在《浅论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中认为: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去探寻认知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包括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文化及其与鄂尔多斯经济、政治、生态等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客观规律,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运用规律,引领发展;认识自我,超越自我;集成创新,道法自然是终极目标。根本任务是探索规律,终极目标是道法自然。可见,鄂尔多斯学研究对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的认知和把握是精准的。我们要弘扬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努力使其成为亚洲地方学乃至全球地方学研究的共识,使道法自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
           从宏观上来看,在地球自然村,人类整体科学文化是由无数个网线和网结形成的一张网络,即天网恢恢;而全球各个地方文化是其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网格,即疏而不失。也就是说,无论是根据行政区域还是地理单元来划分,每个地方文化以及地方学都是人类科学文化大网络中的一个小网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规律得以实现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地方文化,而内在本质规律是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构建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就是探索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以此在全球文化网络上进行整体研究,在地方特色网格里进行微观研究,在各个网线和结点进行对比和平行研究,使这种网络、网格、网线、结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当全球地方学都能够既立足当地、又跳出地方看地方,既研究小网格里的文化特色、又探索大网络的普遍原理时,就可以把个性特色与普遍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道法自然来描绘原本是完整的全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巨幅动态画卷。
           系统性是相对而言的,总有一个系统包含所有的系统。地方范围的大小也是相对而言的,一座城市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是一个地方,而地球自然村也只是一个地方。系统性地方学研究,是在地感全球化的辩证统一,是立足某个地方,以更开阔的视野、在更大的系统内研究与各个地方之间的必然联系和互动关系。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创立于2002年,2005年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倡议成立并担任轮值主席方,2008年轮值主席方移交北京学研究所。北京学研究所担任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以来,成功举办中日韩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京台地方学分论坛等,有效扩大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影响力,积极推动了地方学跨区域的系统性研究。在这过程中,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也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和支持联席会的各项工作,努力使联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如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负责人、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在促进地方学、地方文化研究的交流融合与协调发展——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上的致辞中所言:十几年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智力支持,为国内地方学研究树立了榜样和标杆。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牵头搭建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这个学术平台,一直践行着民间学术联盟的使命,发挥着联系、联络、联合、联谊的职能,正在将地方学研究工作逐步引向深入和走向世界。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与韩国首尔市立大学首尔学研究所、日本富士学会联合举办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共同推动亚洲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就是在将地方学研究工作逐步引向深入和走向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各成员单位以及各地方学研究者,都应该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作为鄂尔多斯学研究者,准备为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书稿《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鄂尔多斯学为例》,借此机会对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的认识和体会作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总结。
       《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鄂尔多斯学为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创立初衷与发展历程:1.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的创建;2.鄂尔多斯学与全球地方学;3.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主要成果;4.地方学研究与学科普及;5.地方学研究与智库建设;6.创建地方学学术联盟;7.搭建地方学交流平台;8.促进地方学融合发展;9.地方学走进并融入现实社会;10.地方学走进并融入网络世界;11.地方学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第二部分未来趋势与重点突破1.全球性与全球化需要系统性地方学研究;2.创建地方学顺应了科学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3.地方学研究的主体内容和最大知识增量;4.在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中创造与体现科学价值;5.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通过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赚钱是最大的需求,通过资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7.合作的最高境界: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8.促进地方学研究、教学、应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9.以互联网产品提高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效率;10.促进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的市场化运作;11.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研究基地建设。
                二、知识体系与应用服务
              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包括提出概念、不断探索、深入研究、知识结构化以及社会实践等全过程。地方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不是对已有学科的研究,而是通过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等创造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地方学研究是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社会现实问题往往超越任何学科的界限,因此需要创建跨学科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创建系统性地方学,一方面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科学本身融合发展的需要。事物的存在本身是以其内在规则而不是学科划分为据的,而我们的学科划分多是依据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的,不论政治经济历史人类还是社会;因此,我们要去探索事物的深层规律而不是关心新学科的建立地方学,就是努力改变依据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学科划分的思维定式,以探索规律为根本任务,以道法自然为终极目标,以此来创建能够解决超越学科界限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符合科学本身融合发展规律的新的学科知识体系。人们不知其名”,“强为之名曰”“地方学
          以鄂尔多斯学为例,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二是应用学科知识体系来为社会发展服务。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基础,是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构建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而通过应用服务,又能加快、改进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也能够按几何级数发展。这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
          地方学的创建,是把从前没有而现实需要的学科知识体系创造出来,因此人们探索和研究的角度、内容、方法、路径等不尽相同是很自然的事情,需要各尽所能、各抒己见,需要相互理解、包容、支持、合作,共同推动地方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就我自己从事鄂尔多斯学的探索和研究的感悟、认知和体会而言,认为地方学的构建要有一个核心、两个抓手。
          构建地方学的一个核心就是探索客观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构建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要把所有的相关研究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只有把探索规律遵循法则作为一个核心才能把所有的相关研究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马克思所言: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这种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
       那么,真理即自然法则是什么?近年来,通过“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的课题研究,我们清晰地意识到:人、人所创作的科学文化、以及科学文化所揭示和反映的客观规律,这是不同层次上的三个概念。相对而言,人的物质躯体生命是短暂的,“生就意味着死”;人所创作的科学文化能够以信息形态离开母体,可以穿越时空世代传承和创新发展;而科学文化所揭示和反映的客观规律是永恒的,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例如,老子、成吉思汗、马克思的物质躯体生命早已逝去,但是他们的道学、文化、理论能够穿越时空世代传承和创新发展,而他们所揭示和遵循的“道”“长生天”“真理”只是称谓不同,我们可以统称为自然法则,而自然法则对任何地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
       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归中,道法自然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也是人类作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理念。因此,在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只有以道法自然为核心,才能把所有相关研究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综合性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这是内在的也是最根本的一点。
       构建地方学的两个抓手,一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二是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创造更多可共享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当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时,每个地方都是按照这种关系在旋转。因此,无论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还是预测并引领未来发展,都需要解决劳动的问题、资本的问题以及劳动和资本的关系问题,从而通过改变劳动形态、劳动价值评判体系、资本构成、资本实质以及社会分配机制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构成材料和旋转方式。
       恩格斯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正因为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并揭示了其基本规律,才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21世纪最大的社会变革,将是人类共同从盲目资本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平稳和谐转型发展。在劳动和资本即人和钱的关系中,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的自然天性决定了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而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才能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然趋势;从钱的角度来看,资本不断高度集中的内在规律决定了社会总资本融合为唯一的单个资本,使社会总资本通过股份等形式实现全民人格化;从人和钱的关系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融合起来的社会总资本之间的关系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将有条件、有智慧、有能力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发挥资本的工具作用,并且逐渐把劳动力从商品定位解放出来,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具有的资本属性的“外壳”“炸毁”,还原人类世界和自然界原本是无价之宝的自然属性。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就是要对包括这些内容的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探讨。科学社会主义是涉及全球每个地方、每个人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理论探索社会实践,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理论全球化、时代化、大众化创新发展的研究成果,将会成为全球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主体内容以及最大知识增量。
       构建有价值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在应用服务中把它的价值体现出来,是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价值所在,也是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所在。鄂尔多斯学在知识体系+应用服务中,如果说前17年主要是通过学术研究来探索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那么现在开始,重点应该是应用学科知识体系来为社会发展服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推进:一是学科普及,二是智库建设,三是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化运作。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民间学术研究团体,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和鄂尔多斯市社科联的社科普及基地,并在全国社科联第十八次学术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全国社科联创建新型智库先进社会组织。可见,学术、科普、智库三轮驱动对鄂尔多斯学的构建与应用都在发挥作用;而在未来,鄂尔多斯学构建与应用的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将开拓更大的空间,体现更大的价值。
          从地方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科普是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的普及。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地方学研究是探索和构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因此,地方学的科普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使研究与科普更具有互动性,更容易相互促进以及融合发展,使研究人员和通过科普获得知识的人们共同经历和参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从而使大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并且具有更多的获得感。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创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因此地方学的科普首先是所创建的新的学科体系的普及。例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专门研究“鄂尔多斯学”的民间学术团体,因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科普当然首先是所创建的新的学科体系的普及。
       鄂尔多斯学研究走进大学、基层、网络,主要是为了普及学科知识体系。相对而言,“走进”是单向推进,可以走出一条道路,主客关系没有改变;而“融入”是双向互动,可以形成多维空间,能够同创共享研究成果。因此,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必然会走进并融入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一方面是向社会展现、讲解、宣传、应用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通过交流互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研究。当地方学研究真正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走进融入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时,也就意味着走出了研究机构的小圈子,改变着知识体系+应用服务的分离状态,从而使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成为社会大众可以共同参与、分享成果的一种社会事业。例如,鄂尔多斯学走进并融入大学,不只是几个老师带着自己的教材或者PPT给数十个学生讲课,也不只是偶尔一次的专题讲座,而是应该全方位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学科研领域,可以把研究会十几年来数百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互联网平台整体性走进并融入大学。而且,不仅使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走进大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能够让师生们随时感知和参与创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全过程,这才是鄂尔多斯学走进并融入大学的真正魅力所在。就我个人而言,完成《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鄂尔多斯学为例》书稿之后,配上图片,把它做成相对完整的并且不断修改、补充、增量的系列课件,主要通过互联网,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科普常态化,使研究与科普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应用地方学研究成果推动智库建设的优势在于,地方学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创建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在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中,智库建设只是一个环节,一种手段。地方学是跨学科、跨地域的综合性学科知识体系,地方学的研究、教学、实践以及地方学与科普、智库、产业化发展等等都有内在紧密联系,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是系统性宏大工程。系统性地方学研究,把每个地方小网格与全球大网络连接并融合起来时,也就能够涵盖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的所有智库。地方学研究的优势,可以形成同一个主题和同一个平台,例如我们可以推动中国地方学、亚洲地方学乃至全球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与此相适应的智库建设是可以设想和推动的。可见,学术研究对智库建设有多么重要,而且综合性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应用,远远超越只是提供智力支持的智库作用。
          在应用地方学研究成果推动智库建设中,形成研究团队+运营团队的人才配备组合模式也很重要。研究团队作为智库中坚力量,有能力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内在必然规律,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以及科学应用资本运作规律等方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运营团队,是指为智库产品在市场中做宣传、销售、售后服务的人才团队。智库平台管理、会议会务、后勤联络、系统维护、数据库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均需要专业、成熟的运营团队支持。对于智库建设而言,运营可以为研究工作赋能,把研究价值通过运营体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提升智库的价值和效能。
           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之所以能够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是因为能够构建有价值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在应用服务中体现出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
           创业就是开创一种新的事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以及能够调控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过程。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业者。构建地方学是创业,应用地方学为社会发展服务也是创业。
        奇朝鲁先生基于科学信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建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地方学——鄂尔多斯学。他在《回顾与瞻望——写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一周年之际》中说: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融多学科为一体的鄂尔多斯学,旨在构建包容性很强的地域性、系统性专门学问。这就是创意鄂尔多斯学命题的基本内涵和依据。创业难,难在对事业取得共识。创业好,贵在实际行动。使命感和责任感决定我们去追求这种选择,去做信仰和信念决定我们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志同者必然道合。对事业的认同感汇集成一股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在中国地方学研究领域,鄂尔多斯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产品、企业、地方学都需要品牌。品牌具有开拓力、内蓄力、扩张力、适应力等显著效应。品牌也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并且具有继往开来的特点。它是在过去的积累中形成的,其价值成果在目前发挥作用,形成的能力对未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每个地方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中,贮存和流传的是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而创造的是推动和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文化。我们不仅要看自己有什么文化,更重要的是看自己需要什么文化;只要需要就有可能创造出来,这才是研究和创造科学文化的真正意义所在。
            鄂尔多斯学的构建与应用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明确了方向,找到了切入点,现在需要以社会实践为推动力,使产学研结合起来共同发力。地方学探索者包源在《内蒙古学的学科内涵探讨》中认为:地方学要成为成熟的学科,需要积累足够规模的研究成果。而保证能够积累足够规模的研究成果,必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地方学的研究增长点应该在哪里?地方学如何保证人才队伍规模的增长?唯有通过实践才有可能摸索出将多学科知识结构化的方法论;唯有实践才能提供产业,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凝聚更多人的智慧,培养更多的人才;只有将地方学的产品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运转起来,地方学的学术成果才能实现指数式的增长。在地方学的产学研中,产是基础,无产则无学,无学则研不能继。而产是农业社会式的生产还是以工业社会式的生产,则决定了学术成果的增长模式是线性增长还是指数增长。研究的成果只要以产业、产品的形式转化为实际的价值,学科人才队伍就会越来越壮大,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教学内容越来越充实,使应用、教学和研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需求—生产—市场扩张—资本介入—人才需求扩张—教育需求扩张—主干课程的确立和发展—教育机构扩张—促进生产—促进更高层次的需求的循环中,劳动、信息、知识以及资本的系统性共同作用下,学科内涵得以不断增加和深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发挥重要作用
        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研究、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结合起来,要走进并融入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要促进国内各地方学、亚洲各国地方学以及全球地方学交流合作、协同创新、融合发展通过学科普及、智库建设以及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在应用服务中把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体现出来。在这些方面,北京学研究基地作为执行主席单位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从宏观上来看,在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中,一方面,每个地方的人们都可以参与全球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每个地方的人们都可以应用全球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来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而系统性地方学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以“同一个主题”、在“同一个平台”,汇集和融会更多的人类智慧,使每个地方小网格里的科学文化与全球人类科学文化的大网络连接和融合在一起,因此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可想而知,其应用服务也不可限量。
        在学科知识体系建设方面,2017年10月,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召开的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加大推进中国地方学学科建设的力度,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扩大地方学研究的影响力,打造中国地方学特色品牌。在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合作、协同创新方面,2016年在思想类公益性草根网建立了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等,刊载各地方学、中国学等方面的文章千余篇,访问量达千万人次的量级,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2018年开始组织编辑出版中国地方学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辑刊,每年出版2辑,形成一种长效运行机制。第1辑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在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收到相关论文基础上负责编辑出版,第2辑由北京学研究基地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收到相关论文基础上负责编辑出版,第3辑由北京学研究基地在主题为京台地方学研究互鉴与地方文化交流展望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京台地方学分论坛收到相关论文基础上负责编辑出版,第4辑将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以地方学与地方发展为主题的征文基础上负责编辑出版。
             对于推动地方学学科建设来说,中国地方学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辑刊,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成果展现和学术交流平台。虽然辑刊目前还只是论文集,但是这种汇集和积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高质量发展奠定着基础。一方面,辑刊能够为中国地方学系统性研究汇集和积累很多基础资料,许多经验教训可以学习、借鉴和总结,许多创新观念和思想火花可以有效整合、激发活力;另一方面,也将促进地方学研究专著系列成果的出现,从而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构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例如《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鄂尔多斯学为例》,就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
            中日韩有关地方学研究机构联合在三国轮流举办“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共同推动亚洲地方学研究联盟建设,正在将地方学研究工作逐步引向深入和走向世界。只有不断扩大“地方学研究之友”的朋友圈,在一个巨系统内穿越时空,汇集、整合、融会更多的人类智慧,才有可能真的构建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

        在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为社会发展服务方面,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在成立学术委员会推动学科建设基础上,还应该在各地成立相互紧密联系的若干“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研究基地”,在怎样把研究、教学、实践各环节结合起来,怎样通过学科普及、智库建设以及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把学科知识体系价值在应用服务中体现出来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每个地方学研究团体,都是专门研究当地“地方学”的学术团体,取得多少成果、发展状况任何等等,首先都要用其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来展现。有些地方学创立十几年、二十几年,却“在原来的路子上踏步不前,学术研究水平没有多么大的进步”,或者“走到了回望的尽头”,或者“领导一换,面貌全变”等,主要原因还是并没有真的构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与应用服务中,应用服务是对知识体系的检验,也是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促进。只有构建了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才能普及这个学科,才能用它来建设智库,才能通过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把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体现出来;反过来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科普、智库、产业化发展,也能促进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成立“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研究基地”来推动学科知识体系的普及,就会提高整体效应。地方学可以在当地普及科,也可以在不同地方之间普及学科。地方学是个性特色与普遍原理的统一,因此不同地方之间的学科普及,既能够汇集更多个性特色的内容,又可以融会更多智慧深入研究普遍原理,从而促进在更大的系统内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构建适用于更广泛普及的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
        对地方学研究的智库建设来说,把学科知识体系以智库的研究报告、决策咨询、产业预测等形式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或许是更高效率的一种途径。地方学是跨学科、跨地域的系统性研究,可以参与政府智库、企业智库、科技智库等,而相关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的智库建设,应该是全球各个地方学都会注重的智库建设,因而也是能够汇集和融会更多地方学研究者智慧的智库建设。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在这方面的引导,或许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成效。
        目前很多地方学研究机构都设立在大学、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中,因此应用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来为社会发展服务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来说,“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研究基地”应该设立在注重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的企业。或者说,随着“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研究基地”促进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在应用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来为社会发展服务中体现出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很多企业将会设立“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研究基地”。因此,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在这方面的引导和推动,也能够体现出自身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