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产品提高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效率
包海山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科学文化的自我繁殖提供了条件和载体,使科学文化的创新发展除了现实社会中个体头脑的物质结构载体之外,还形成了网络世界里的“全球脑”信息结构载体,这是全球地方学研究以信息形态穿越时空在一个巨系统内融合发展的新的空间。人类发现、认识和遵循自然法则而形成科学文化,因此遵循自然法则所形成的科学文化与“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然法则接近或融合而具有生命活力,具备自我“繁殖”能力。
如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所言:正如思维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及支配生命和自组织的定律一样,技术元素也必须服从思维、生命和自组织——包括人脑——的定律。技术元素包括人类发明所具有的“繁殖”动力,这种动力促进新工具的制作和新的科技发明,鼓励不同技术进行沟通以实现自我改进。这个系统开始具备某种自主性。人们越深入了解科技发明的整个系统,就越意识到它的强大和自我繁殖能力。
我们认为,随着科学文化自我繁殖能力的形成,全球化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将由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同来完成,汇集全人类智慧和能力来构建的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一切细节和联系,将率先在网络世界清晰地推演并展现出来。可见,互联网+地方学研究有多么重要。
西安绿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包源在为首届内蒙古学论坛提交的论文《内蒙古学的学科内涵探讨》中认为:“内蒙古学应该成为在内蒙古的背景条件下,以社会实践为第一推动力,以互联网产品为行动方案,以资源配置问题为出发点构建理论框架,将多学科知识结构化的学科。”
在互联网+地方学研究起步阶段,对地方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青年一代觉得应该以互联网产品为行动方案,自有他们的理解和体会。例如,上大学是为了学习,但大学教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效果则是难以预期的。可喜的是,互联网带来一场新的教育变革,出现了高质量教育资源免费普及的情况。现在打开各类公开课,可以发现国内外各知名大学都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免费发布,随时随刻都可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不能出国,却可以在网络上学习斯坦福大学关于IOS7应用开发的课程;没有考上复旦经济系,却可以在网络上学习经济思想史的课程,更有众多例如TED上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通过小型演讲介绍各类前沿思想。低成本接受高水平教育成为了可能。大学生活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拥有中学时代不能拥有的自由自主权利,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将决定毕业时寻找工作的信心和起点。
那么,怎样把地方学研究成果变成互联网产品?相信青年一代会大有作为,相信地方学研究成果变成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前景广阔,也相信有巨大的市场开发的潜在价值。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应该带着这种希望和机会走进并融入大学乃至整个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
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创立已有17年。17年来,鄂尔多斯学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到什么程度?怎样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100多位专家、200多位会员以及所有关心和参与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人们都应该思考与实践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前17年侧重于探索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而从鄂尔多斯学年满18岁成人之后,应该侧重于应用服务。当然,研究、教学、应用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那么,我所参与探索和构建的鄂尔多斯学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到什么程度?怎样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我的理解和体会有哪些?对此,总要用某种方式表达和展现出来,而《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鄂尔多斯学为例》,算是在转型发展阶段回顾与展望的一个研究成果。
《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鄂尔多斯学为例》,是我参与鄂尔多斯学研究17年之后的回顾与展望,也是准备提交“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书稿。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将与韩国首尔市立大学首尔学研究所、日本富士学会联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诚邀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朋友们莅临会议,分享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会议主题“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研讨内容包括“亚洲或各国各地区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现状”等15项,“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围绕会议研讨内容撰写学术论文,字数6000—10000字。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等有要求,“但不限于”给予系统性地方学研究者更全面、更深入“分享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更大空间,因此我会提交一部专著书稿,我确信这是鄂尔多斯学、内蒙古学、中国地方学、亚洲地方学、全球地方学深入研究并融合发展所需要的。
按照传统的出版书刊方式来交流,从开始写书稿到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较快也得一两年时间,而在网络世界,在写作过程中就随时可以与读者交流互动。《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鄂尔多斯学为例》(起初题目为《鄂尔多斯学的构建与应用》),包括“前言”以及“创立初衷与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与重点突破”两个部分,共有21个小标题,我以博文的形式随时刊载于网络媒体。感谢思想类公益性草根网都给予刊载并在重点栏目推荐,也感谢美国中文网刊载了大部分博文。完成初稿之后听取相关意见建议,再做修改补充,之后把21个小标题内容分别做成21个课件,也实现“从研究文字转化为课件,从现场授课到互联网课程传播”的转型发展,从而以互联网产品提高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效率。
对于我来说,把系统性地方学研究成果做成能够在互联网传播的系列课件,就是互联网产品,这也是把研究、教学、应用结合起来的过程。青年探索者认为,“实践就意味着需要有一个行动方案以及支撑方案的理论框架,行动方案应该由系统性地方学开发并运营自己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即以互联网教育产品推动和承载地方学的学科建设与实践活动”。这是我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并且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让青年一代发挥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很多地方都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地方学研究的格局,就是立足当地、放眼世界,掌握当地特色与全球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把当地小网格蓝图与全球大网络蓝图连接起来,共同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合发展的巨幅画卷。互联网+地方学,使地方学研究既有“同一个主题”,又能形成“同一个平台”,这是以同一个主题汇集和融合更多的智慧,在同一个平台交流和展现更多的成果,把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的优势和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