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中创造与体现科学价值
包海山
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是劳动的成果,也是价值的体现。构建有价值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在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中把价值体现出来,这是地方学具备造血功能,从而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基础。
自然资源与人类劳动都有其自身价值,而在商品社会,价值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而“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则相反,它是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
在生产劳动具有交换价值的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人类为了满足各自的私利盲目追求交换价值而漠视可共享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只能“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时,自然资源与人类劳动本身的价值就会异化,就会处于一种用交换价值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地位,使金钱成为一种外来的统治力量,成为“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如马克思所言:“在利己主义的需要的统治下,人只有使自己的产品和活动处于外来本质的支配下,使其具有外来本质——金钱——的作用,才能实际进行活动,实际创造出物品来”。例如我们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学习工作做学问,如果没有钱、没有工资,那就什么也做不成。这就是商品社会,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商品社会是全人类“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阶段”。理解商品的困难在于,它“表现一种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金钱成为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时,一切商品都有交换价值,都可以用金钱来买卖,对此人们能够理解;而不容易理解的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物的异化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实践”,商品社会最有交换价值的商品不是人所创造的其它商品,而是创造其它商品的人的劳动本身,使劳动这个人的内在本质变成了一种商品。由此,穷人和富人的劳动都以不同的方式受资本支配和奴役,“精神空虚的资产者为他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欲所奴役”(恩格斯语),“将军或银行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则扮演着极卑微的角色一样,人类劳动在这里也是这样”(马克思语)。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同时包含着多种不同因素,各种因素都在相互作用并且不断发展变化。把劳动力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是渐变的过程,包括受资本支配和奴役人数的渐变以及个体受资本支配和奴役程度的渐变。一方面,无论在情感和观念上怎样超脱,每个人都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在商品社会只有适应交换价值评判体系,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无论在什么社会,每个人的自然天性依然存在,而且当人的自然天性得以充分发挥和展现时,有足够的能量冲击和改变违背人性的交换价值评判体系。每个人都是在这二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而且能够兼顾和协调的空间还非常大。干什么更能赚钱就去干什么,获取利益更直接,这是一种选择;而做自己最喜欢也是最应该做的事情,付出更大代价因而也创造更大价值,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2008年,中国网等媒体刊文《金融危机“捧热”<资本论>“火” 了马克思》: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社长尤尔根·施特隆普说:“现在,马克思又成为了时尚。我们看得非常清楚,现在马克思的书非常热销”。《资本论》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100多年前,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现在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年轻一代的读者们再次产生了阅读这部鸿篇巨制的热情。也正是因为《资本论》的巨大销量,英国媒体开玩笑称,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
这是笑称,也是实情。当从根本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马克思理论,在新时代全球化创新发展中成为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的主体内容以及最大知识增量时,它必然会创造和体现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我们很清楚,不管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转化和体现出来,总之《资本论》的巨大价值客观存在,而且能够融会更多的人类智慧不断创新发展,因而创造和体现更大的的价值。同样的高级智力劳动成果,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用不同的价值评判体系来衡量,马克思可以“是一个穷叫化子”,也可以“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可见,科学文化原本有没有价值是一回事,能不能被发现和体现出来又是一回事。
我们学习和应用《资本论》,就是为了认识和把握价值形成、价值转移、追加价值、体现价值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论》本身,它的智力劳动及其使用价值或许没有凝固在商品中体现出交换价值,但不会因此价值消失,而是会价值转移。科学文化作为一种能够调控和支配物质结构的独立的信息结构,作为一种能够外化和物化的能量,可以分离于个体生命而在社会空间独立存在。它能够跨越历史时空按几何级数发展,在流动状态中形成劳动的使用价值,并以信息形态不断通过活化和改善人类头脑这个信息化了的物质结构来实现价值转移和积累。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创造新的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成为主体内容并且实现最大增量,那就是在价值传承和转移中,追加了价值而创造新的更大的价值;其中,追加价值本身的构成即它所蕴含的创新能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商业流通只能体现交换价值,但不能创造价值本身;而使用价值或许没有经过商业流通体现出来,但它的价值依然客观存在,它的用途取决于它本身的构成,取决于用它来解决什么现实问题。
对于《资本论》这种文化产品来说,所具有的共享特征和馈赠品格,在客观上决定了人们不会束缚于传统的价值观来体现个人交换价值,而是构建全新的劳动价值评判体系,充分体现不仅可共享而且只有在共享中才能无限增值的巨大社会使用价值。例如鄂尔多斯学研究者所发表的《灵气活化“资本论”——试让人类智慧最高结晶体现巨大经济价值》《资本的信息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开发马克思主义经济价值的最佳途径》《“现代马克思”或许出现在中国——马克思理论发展到更高境界与老子文化水乳交融》等,就是这方面的探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文化可以成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劳动生产力体系中发挥指数效应;可以成为改善社会生产关系的第一法宝,使人们遵循同样的客观规律而和谐相处;可以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使人类在同创共享中惠及每个地方的每个人。从遵循规律创造财富的角度来看,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积蓄身外之物,总是想为别人服务,结果为别人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总是想给予别人更多的东西,结果能够给予别人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系统性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人法地为切入点,以探索规律为根本任务,以道法自然为终极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科学应用资本运作规律为两个抓手,就是要遵循天之道,形成圣人之道,揭示和反映原本客观存在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然规律,转化和体现原本可以共享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自然能量。
说到底,科学文化所转化和体现的价值,源于客观存在的并且原本人类可共享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
(本文系《鄂尔多斯学的构建与应用》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