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一、什么是地方学
我们探讨地方学,一般容易联想到有关“地”和“方”的各种学科。
有关“地”的学科很多,例如地貌学、地磁学、地热学、地震学、地名学、地图学、地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等等,有关“方”的学科有方志学。
相对而言,地球科学几乎包含了相关地球的所有自然科学,也开始延伸到人文社会科学,例如地质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环境地理学评价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等。地球科学与地方学的主要差别在于:地球科学侧重于自然科学,是从研究地球的角度研究地球上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地方学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是从研究人的角度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相互关系,系统性研究人作为“类主体”的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的人与自然演化规律。
方志学与地方学的主要差别在于,方志学主要研究方志所记述的有形的事物和现象(所谓上记天、下记地、中间还记空气,就是不记思想和规律),而地方学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无形的思想和规律(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思想能够穿越时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发挥作用)。方志有封闭性,只记述某个特定地方的事物和现象,而地方学有开放性,不仅立足某个特定地方,同时跳出地方看地方,以更开阔的视野、在更大的系统内研究各个地方之间的必然联系和互动关系。
每个地方的范围大小是相对而言的。无论是根据行政区域还是地理单元来划分,每个地方都是地球自然村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地球自然村本身也只是一个地方。总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任何科学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人类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和自然都服从同样的规律”。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虽然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是“两个系列”,但是运动的一般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深刻理解这一点,对构建天地人合一的学科知识体系非常重要。由此可以说,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归中,“地方学”是以“人法地”为切入点、以探索客观规律为根本任务、以道法自然为终极目标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
二、地方文化与地方学的关系
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构建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如果说“地方”凸显的特色,那么“学”注重的是普遍原理,地方学是地方特色与普遍原理的有机结合。
恩格斯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在表现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我们能不能在研究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基础上构建具有普遍原理的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就取决于能不能发现、认识和把握始终支配每个地方历史进程的内部隐蔽着的一般规律。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课题研究,意识到道、长生天、真理只是称谓不同,但是其内在本质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统称为自然法则。探索和揭示规律的人、探索和揭示规律而形成的科学文化以及客观规律本身,这是不同层次上的三个概念。相对而言,个体生命是短暂的,科学文化可以穿越时空在社会“公共大脑”里得到传承与发展,而客观规律是永恒的,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前人的科学文化,只是在学习和掌握其方式方法,而最终目的是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本身。
从宏观上来看,在地球自然村,人类整体科学文化是由无数个网线和网结形成的一张网络,即“天网恢恢”;而全球各个地方文化是其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网格,即“疏而不失”。我们探索和构建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努力“执大象”,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中共同做“合乎真理的探讨”,在全球文化网络上进行整体研究,在地方特色网格里进行微观研究,在各个网线和结点进行对比和平行研究,使这种网络、网格、网线、结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建科学文化共同体,孕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灵魂。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地方学就是孕育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灵魂的学科。
三、怎样构建地方学
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一个系统性工程。从主要内容来看,构建地方学应该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
1.目标导向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构建地方学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方法,但是终极目标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地球村这个地方,只有具备共同的终极目标,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鄂尔多斯学创建之初,阿云嘎先生在《试论鄂尔多斯学研究中对几个关系的把握》中认为:任何一个学科研究都应该有一个核心问题或者“纲”,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去深化它,推动它,最后又去突破它。这应该是任何一个研究工程的必然过程,以地区命名的学科研究也应该如此。
只有找到一个核心,才能把所有研究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建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非常明确,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奇朝鲁在《浅论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中所言:“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去探寻认知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包括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文化及其与鄂尔多斯经济、政治、生态等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客观规律,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运用规律,引领发展;认识自我,超越自我;集成创新,道法自然是终极目标”。
2.问题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球各个地方普遍存在的基本的重大社会问题,就是把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马克思指出:“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的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全球地方学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从而有效解决劳动的解放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个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每个地方的全局性的重大社会问题。
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时,问题导向使构建地方学具有两个抓手,一是解放劳动力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二是科学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创造更多造福社会大众的财富和资本。资本是一种集中的社会力量。2018年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中伦敦和纽约再次成为特级城市,主要是以金融手段发挥着资本的社会力量,这是走向世界的城市建设应该清楚的一点。
当今世界有很多地方学,国外有“伦敦学”“巴黎学”“首尔学”“东京学”等,国内有“北京学”“上海学”“广州学”“香港学”等,全球各地方学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例如,在广州大学主办的“2018广州学与全球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上,各国专家学者就中国广州、深圳、香港、北京、上海,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日本东京,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加拿大多伦多,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等世界一线城市,分享城市创新发展国际经验。从提交的论文从来看,《当代全球化中的伦敦》《纽约作为全球城市对广州的启示》《促使东京全球化的监管改革》《新加坡金融中心:融合经济与市区发展》《香港:从英殖民地到中国的全球城市和世界级金融中心》《广东城中村与移民非正式劳动力参与》《广州“引领型全球城市”创建——以人为核心》等,其实都从不同的角度在研究探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四、融入现实社会
地方学融入社会,一方面是向社会展现、讲解、宣传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通过交流互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共同参与研究。例如时任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孙炜东在谈到“鄂尔多斯学研究的发展”时说:“鄂尔多斯学研究既要研究会牵头,又要争取社会广泛参与。鄂尔多斯学研究是立足文化而又涉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课题,要想真正研究深、研究透、出成果,就必须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走进与走出是相对而言的,走出研究机构的小圈子,也就意味着走进现实社会的大舞台。地方学研究不仅要在当地跨学科研究,也要在各地方学之间跨学科研究。我们把机构、学科、地方之间走进走出的界限打破,就能够在更大的系统内实现融合发展。广州学研究者张嘉极先生在《广州学引论·序》中认为:“我还希望有广州以外的专家也有兴趣参加广州学的研究,只有当不仅仅是广州人、广东人在研究广州学的时候,广州学的研究方真正成功了”。这是开放的胸怀,也是感召的智慧,每个地方学研究都需要这种胸怀与智慧。
近年来,鄂尔多斯学与广州学都重视相互交流与合作。广州学研究者参加在鄂尔多斯举办的“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等;鄂尔多斯学研究者也积极参加“广州学与城市学地方学学术报告会”,笔者连续几年提交《中国学共融点与地方学协同发展》等系列文章,2018年参加“广州学与全球城市发展国际论坛”,提交论文《广州学研究的地方特色与全球共性》。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我们理解了这些,就会明白地方学研究的网格里面的画面是动态的,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因而不会局限于特定网格里观察各种事物产生、发展、消失的现象,而是在更大的网络系统性内整体性改变的内在本质规律。
张家口地方学研究者对历史的延续性、文化的流动性、地方界限的模糊性以及地方学研究的开放性、创新性、系统性等,有独到而深刻的认知。我读了在中国地方学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第2辑以及《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等发表的相关文章,觉得受益匪浅,理解了创建张家口学的必然性,在此摘录其要点与大家分享。
杨润平、陈韶旭在《地方学创建的视野与局限》中认为:历史是延续发展的,文化是弥漫流动的,此地方与其他地方的界限在地方学中可能是模糊的,更何况历史上的政区沿革有多次变化,一些内容相互重叠。没有哪个地方不希望形成自己的地方学,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助力。创立张家口地方学有优势,特别是与北京携手申办2022年冬奥会,更增强了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各地纷纷创立地方学的大背景下,2016年8月召开的“张家口·冬奥会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家口提出“张家口学”。国家全面开放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使得中国地方学先天具有现代性、开放性的特质。立足本地是基础,跨域比较式方法,还应把自身的研究比较与国内乃至全世界的研究接轨。本地方学的研究,应当具备国家或世界水准的成果,把地方研究介绍给更多的读者。地方学研究也就成为人类或国家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李殿光在《挖掘地名文化资源深入开拓地方学研究领域——基于张家口地名文化案例》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应运而生的地域文化研究,进入学科建设的新阶段。地方学作为一个新型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特别是文化产业呈现旺盛的发展势头,其重要性也将日渐凸显出来。
安俊杰先生曾经在《浅议地方学与地方文脉的传承——以张家口为例》中认为:张家口地域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侧重本土的历史文化方面,研究成果也连年都有好收成。但是却感到如何深入和拓展、怎样提高与创新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为社会经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上颇有力不从心之感。好在适逢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申办冬奥取得成功的大好时机,增多了与京津冀晋周边地市的联系与协作,在北京学等地方学研究方面学到了很多东西,拓宽了地域文化研究的新视界。深感当前全国地域文化的研究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即进入了构建地方学的阶段。
对于张家口地方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学者认为,大多数集中在个案的研究或探讨中,部分学科学术性研究还停留在表面化、概念化状态。只是囿于本地域的范围,满足于自己的认知所得;没有真正将张家口文化看作中华文化、世界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偌大整体中的一个局部来看待。实际上是站位低、研究素养差、理论高度不足的表现。还有高校和研究院所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参与不多等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各地方学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构建与应用系统性的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只有找到“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才能把所有相关研究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会使大多数集中在或局限于个案的研究或探讨中;只有淡化和冲破机构、学科、地方等各种界限,才能广泛汇集和有效整合更多人类智慧,共同成就社会事业。
对于张家口来说,之所以在“张家口·冬奥会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创建“张家口学”,是巧遇和契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奥林匹克运动语境中,“奥林匹克精神”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而把体育精神、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融于一身的世界级运动盛会即奥运会,象征着世界的和平、友谊和团结。跨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地方学,就是研究促进世界和平、友谊和团结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必然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流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可见,随着生产方式的日益完善、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交流层次的不断深入,民族历史、地域历史会成为世界历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也会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会成为全球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有机整体。地方学研究就是立足当地、放眼世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态、立体巨幅画卷中,描绘出具有当地特有色彩的画面。
我们非常荣幸、也非常感谢能够应邀来张家口讲地方学。这是鄂尔多斯学研究者第一次组合式应邀开展地方学专场讲座。就我自己的认知而言,张家口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探索张家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必然规律。邓小平曾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之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会理解和赞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因为它从某些方面揭示了包括每个地方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全球系统性的地方学研究,能够广泛汇集、有效整合更多的人类智慧,从而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包括每个地方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五、融入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虽然是一个虚拟空间,但是虚拟空间也是一个“地方”,是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物质空间的新的具有无限容量的信息应用“空间”。
台湾地方学研究者陈惠龄教授在《在地感、多元化与国际性——台湾地方学推展概况》中认为:“地方学研究趋势足以说明,全球化时代非但没有忽略地方身份感,反而更加增强了地方身份意识。然而让地方更像地方的同时,也必须进行一种地方改造,使地方表现出第二次生命······今日,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地方学研究走进和融入网络世界,一方面在已经形成的网络世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不断扩展网络世界新的“空间”。
就地方学走进和融入大学而言,“走进”是单向推进,可以走出一条道路;而“融入”是双向互动,能够形成多维空间。地方学走进和融入大学,不只是几个老师带着PPT给数十个学生讲课,也不只是偶尔一次的专题讲座,而是要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学科研领域,可以把更多的研究成果,通过互联网平台整体性走进和融入大学。而且,不仅使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走进大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能够让师生们随时感知和参与创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全过程,这才是地方学走进和融入大学的真正魅力所在。互联网+地方学研究,可以促进思维、选题、组织方式、价值体现等多方面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正是现实社会的需要,只是互联网为这些改变创造了技术条件,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天地人同样道法自然,实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这是人类最终的归宿,也是网上网下同心圆的原点,是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向心力所在。
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据我们所了解,目前大部分地方学研究主要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举办各类研讨会、开展专项调研、出版相关书籍等,努力发挥智库作用。
地方学研究的优势是在学科体系基础上创建具有学术内涵的新型智库。上海社科院胡键研究员在《学术思想是智库的灵魂》中认为,学术与智库,是鸟之两翼。当学术与智库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之时,学术与智库就达到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和谐境界。这样的智库才能成为国家真正意义的智库,在灵魂的统领下而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战略性智库。当前大多数智库仅仅是对具体问题提供一种应对之策,而不是从战略上提出某种深远而持久的战略理论。政府的功利倾向也迫使智库紧跟形势去思考现实中具体问题的应对之策,而难以对热点问题进行理论的冷思考,更难以从长远来构建一种战略理论。智库不是要淡化学术研究,而是更加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智库为理论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只有这种有深厚理论底蕴的智库才是有灵魂的智库,才是智慧之库。
可见在地方学研究与智库建设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学者认为:“地方学的长期发展离不开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是防止地方学昙花一现,或换了领导即换面貌等问题的根本应对措施”。的确,在地方学研究领域存在着“昙花一现”以及“领导一换、面貌全变”的现象,有些研究团队热热闹闹开场、冷冷清清散伙,主要是因为忽视甚至没有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个根基。我们真切体会到,之所以称其为地方“学”,就是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它的根本,是“灵魂和旗帜”。
地方学研究,包括提出概念、明确目标和任务以及探索、构建、应用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的全过程。可以说,中国各地方学研究普遍到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就我自己的认知和体会而言,能够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学科建设与应用中创造和体现出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价值,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地方学转型升级、不断前行的关键所在。在这些方面,青年一代的思考和探索,能够为地方学的建设与应用注入活力、增添光彩。
2018年在“首届内蒙古学论坛”上,西安绿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包源在其提交并入选的文章《“内蒙古学”的学科内涵探讨》中认为:“‘内蒙古学’应当成为在内蒙古的背景条件下,以社会实践为第一推动力,以互联网产品为行动方案,以资源配置问题为出发点构建理论框架,将多学科知识结构化的学科”。
不局限于某些人为的特定概念,正是地方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任何人为的特定概念都有其局限性,而地方学研究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限性。就像老子感悟“道”:“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道至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全球各地方学研究者,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同时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更大的系统内、共同探索和遵循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来研究地方学。
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恩格斯指出: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正是这种解决问题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能够成为促进地方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从而比十所、万所大学更能把全球系统性地方学推向前进。
地方学研究汇集人类智慧,而人类智慧在千百年的传承、提炼、创新发展中能够形成新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3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 ,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习近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他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
就我自己的认知和体会而言,老子道学、马克思理论等之所以成为人类智慧结晶,就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次上,以自己的方式开辟和拓宽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我们沿着通向真理的道路继续前行,就能够使人类智慧结晶的创新发展高效率地成为全球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主体内容以及最大知识增量。
2002年6月1日,鄂尔多斯日报社会周刊“第一视点”发表了记者王子川写的《包海山:通读马恩全集——<我们最喜爱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名言>选编纪实》,随后内蒙古电视台也作了报道。在此基础上,经过16年多专心研究鄂尔多斯学,现在对构建与应用地方学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意识到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有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时,智慧可以转化为资本,科学文化不仅可以成为第一生产力以及改善生产关系的法宝,而且在传承、创新和共享中可以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
恩格斯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的分工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进它进一步发展。关键就在这里。”
在构建与应用地方学时,就发挥其作用以及体现其价值而言,最“关键”的就是努力使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且还要把它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进它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智慧结晶,因此它的创新发展不仅能够成为促进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主体内容的形成以及实现最大知识增量的动力,而且能够体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发表过《“现代马克思”或许出现在中国》《灵气活化“资本论”——试让人类智慧最高结晶体现巨大经济价值》《资本的信息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开发马克思主义经济价值的最佳途径》(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文章,就是这方面的探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能够汇集更多人类智慧、体现更大经济社会价值的互联网产品,或许就会出自全球系统性地方学研究成果。
总之,以“人法地”为切入点、以探索客观规律为根本任务、以道法自然为终极目标的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所能发挥的最大作用以及所能体现的最大价值,就是发掘和激活全球各地人们自身自然中原本客观存在的潜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