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地方学研究融入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

热度 2已有 2508 次阅读2019-1-18 06:20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地方学研究融入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

                              ——以鄂尔多斯学研究为例

                                       包海山

                                                  

        一、引言

       2016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奇朝鲁会长提出并且推动了鄂尔多斯学研究走进大学、走进基层、走进网络的“三个走进”活动。三年多以来,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三个走进”在不断探索前行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在走进网络方面,从群体来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与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合作,在公益性思想类网站草根网建立了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促进了互联网+地方学研究,使地方学研究的同一个主题与互联网的同一个平台的优势互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从个体来看,闽南学研究者陈耕、鄂尔多斯学研究者包海山、汉水文化研究者杜汉华等专家教授在草根网开设了个人博客,使地方学研究者的个性特色得以凸显。到目前,在草根网发表地方学研究方面的文章(博文)2350多篇,评论3400多条,访问量2500多万人次,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使草根网成为我国地方学研究领域集中展现研究成果以及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8年1220日,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四届三次理事(扩大)会上,专家委员会主任奇海林教授讲解安排2019“十大工作要点”时,把继续开展走进大学、走进基层、走进网络的“三个走进”活动列为十大工作内容之一。

     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三个走进”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具有包容性的系统性工程。对此,我们可以分解开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从宏观上来看,“鄂尔多斯学=知识体系+应用服务”。一方面,鄂尔多斯学是构建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有了这个“学”才能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

        探索构建和应用鄂尔多斯学,这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任务,目前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上还在探索和构建的过程之中,所以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三个走进”。我们既要把已经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带进大学、基层、网络,也要通过“三个走进”来进一步推进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毕竟,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是研究、教学、实践这三个主要环节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性工程。

       对于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青年一代有独到见解。西安绿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包源在为首届“内蒙古学论坛”提交的论文《内蒙古学的学科内涵探讨》中认为:“内蒙古学应该成为在内蒙古的背景条件下,以社会实践为第一推动力,以互联网教育产品为行动方案,以资源配置问题为出发点构建理论框架,将多学科知识结构化的学科。”

     在地方学研究走进大学、走进基层、走进网络的过程中,以社会实践为第一推动力,以互联网教育产品为行动方案”时,就能够使研究、教学、实践这三个主要环节形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性工程,使地方学研究的“三个走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互联网教育产品”本身就是教育与网络的融合体,因此应该说地方学研究融入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

         二、地方学与物质、能量、信息

       人类社会以及整个自然界,都有其存在和运行的时间和空间,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

       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的物质、能量、信息是一个有机整体,例如人的信息形态的思维以及物质变换、能量传递等是彼此密切相关的综合体。我们可以把人的社会活动,理解为通过调控思维的信息结构来支配物质结构以及发挥能量的过程。

      就信息结构导入物质结构而言,老子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可见,观念的东西就是天下之至柔的无形、有质的信息结构,它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的物质结构,可以移入个体头脑并穿越群体头脑这种信息化了的物质结构,从而调控和支配社会行为。

      就信息结构支配物质结构并发挥能量而言,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可见,通过劳动,人们在改变外部自然的同时,也改变着头脑和手脚等自身自然的物质条件;在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的同时,也改变着自身的物质结构并培育和发挥其能量;而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的能力,就是一种信息调控能力。

        就鄂尔多斯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而言,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构建系统性的信息结构,将多学科知识结构化,来改善人们的头脑这个信息化了的物质结构,发掘潜力,发挥能量,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对于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侧重于不同的方面来研究探讨。例如,鄂尔多斯学研究开展走进大学、走进基层、走进网络的“三个走进”活动,内蒙古社科联推出的“北疆讲坛”开展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牧区、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的“七进”活动等,对此我们可以侧重于不同的方面来研究探讨。首先,开展走进活动是为了传导正能量,即鄂尔多斯学与北疆讲坛有其自身“能量”,通过走进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发挥其能量。其次,从其走进的范围和空间来看,无论是“三个走进”还是“七进”,可以划分为两大类:1.走进大学、基层、机关、校园、社区、农村牧区、企业、军营等,都是走进“物质”意义上的现实社会;2.走进网络,就是走进“信息”形态的虚拟世界。可见,“三个走进”或者“七进”,就是要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整合更多的资源,综合发挥“物质”“能量”“信息”的各种作用。

        在物质、能量、信息这三个人类社会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基本构成要素中,从学科体系走进现实社会、走进网络世界的角度来看,相对而言,学科体系侧重于能量的转化和体现,现实社会侧重于物质结构的改善,网络世界侧重于信息结构的调控。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三、构建学科体系

        鄂尔多斯学研究走进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前提条件是要有可以走进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的鄂尔多斯学研究及其成果。

        “鄂尔多斯学=知识体系+应用服务”,即构建起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

      构建和应用鄂尔多斯学学科知识体系,这是一个艰难、长期、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在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诞生之际、起步之初,就有学者撰文《悲壮的起航》:一方面,鄂尔多斯学在各界学人的掌声和祝贺声中问世了;另一方面,当有人在发出“鄂尔多斯学究竟能够走多远”的质疑的时候,鄂尔多斯学以及它的伴生杂志《鄂尔多斯学研究》宣告创刊,无疑是一种悲壮而沉重的启航,但它毕竟是启航了。

        2002年9月鄂尔多斯学诞生、起航,从呱呱落地的婴儿起,在人们的呵护培育下,走过童年、少年、青年等不同的成长发育期,2020年9月鄂尔多斯学将年满18周岁,成为成年人,以新的姿态以及所具备的智慧和能力走进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

      鄂尔多斯学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这很正常。有人说现在构建鄂尔多斯学的条件根本不具备,鄂尔多斯学只是一个理想,是未来有可能出生的腹中胎儿,现在不能过早地做剖腹产;也有人说鄂尔多斯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鄂尔多斯学是中国地方学研究的一面旗帜。我觉得这些说法有些夸张,反差很大,但是更多的人们还是能够客观对待。有学者就提出了比较客观的认知与评判标准:“对于创建新的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来说,论文汇编只能算是探索性的积累,根本不能算是研究成果。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必须要有新的各种明确概念的一系列具有内在必然联系的专著来构建”。这对鄂尔多斯学研究者乃至各个地方学研究者来说,是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构建跨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跨学科,包括跨当地各学科,也包括各个地方学之间的跨学科;系统性是相对而言的,总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每个地方学,都既要立足当地,又要跳出地方看世界;而具有全球视野的地方学研究者们,跳出地方看到的世界是全球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地球自然村,人类整体科学文化是由无数个网线和网结形成的一张网络,即“天网恢恢”;而各个地方文化是其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网格,即“疏而不失”。我们探索和构建地方学,是在全球文化网络上进行整体研究,在地方特色网格里进行微观研究,在各个网线和结点进行对比和平行研究,使这种网络、网格、网线、结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地方学”中,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而“学”科即科学所揭示的是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地方学是个性特色与普遍原理的辩证统一。只有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相比较而言,各个地方的个性特色才能凸显出来。

         “鄂尔多斯文化”是地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就蒙古民族鄂尔多斯文化来说,作为众多宫殿以及忠诚部落的“鄂尔多斯”,都是围绕着成吉思汗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鄂尔多斯文化与成吉思汗文化具有紧密的内在必然联系,也由此形成鄂尔多斯文化的独特魅力,而这种独特魅力又具有全球影响力。

      文化学者余秋雨在《秦长城下的文化思考》中说:“蒙古文化,这是一个在我们辽阔的疆域上,能够让全世界都抬起头来惊讶的一种文化;也曾经是使中华文化改变了它的体量和质量的一种文化”。对此,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两个方面来研究探讨。

       就蒙古文化曾经改变中华文化的体量和质量而言,主要是通过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来实现的,而成吉思汗是促进蒙汉文化交流的第一人。如格·孟和教授在《蒙古文化概论》中所言:“从现在找到的历史文献来看,成吉思汗与长春真人见面,这在蒙汉两个民族文化交流史上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而成吉思汗成为蒙汉文化交流的奠基者,是多民族的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推动者”。

        据《成吉思汗封赏长春真人之谜》记载,成吉思汗听过长春真人所讲的道家哲理后说:“你以道家精义,恳切教诲,我恭敬、严肃地听完了。所说的内容,都是很难做的事情;然而,怎敢不遵从您的仙命,勤恳去做!”还命令近臣:“录之简册。朕将亲览。其有玄旨未明者,续当请益焉。”对于成吉思汗这样一个所向披靡、横扫欧亚大陆的一代天之骄子来说,认为道学有“玄旨”,是“仙命”,“恭敬”地聆听,虔诚地“遵从”,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只有深刻理解了其中的奥妙,才能真正感悟成吉思汗文化的内在灵魂和生命活力。

       成吉思汗文化是蒙古文化中的经典,而成吉思汗文化的精华是什么?那就是成吉思汗成为促进蒙汉文化交流的第一人,为增大中华文化的体量和提高中华文化的质量奠定了基础,其根基在于“道”和“长生天”这两个概念的对接与融合。

       就蒙古文化曾经让全世界都抬起头来惊讶而且现在依然传承发展的文化魅力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最早提出并实践了“全球化”,二是创造了成为主体货币的纸币。

      在全球一体化中,成吉思汗发挥了“将环绕禁苑的墙垣吹倒,并将树木连根拔起的风暴,却将鲜花的种子从一花园传播到另一花园”的作用。韩国学者金钟日说:“大地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家,这是当今人类‘全球化’的新概念。然而,‘全球化’起源于成吉思汗的大统一”。“全球化”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员往来、商业流通、信息交流等等。成吉思汗扫除了欧亚两大洲之间的疆界,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建立了畅通的运输线和通讯联络线,一个完善的驿站系统,把辽阔领域的各个部分彼此联系起来,商人、使者只要持有蒙古帝国下发的乘驿牌,就可以畅通无阻。西方学者认为:在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就打开了全球信息交流通道。可以说,他所建立的通讯网络系统就是现在电子信息网络的雏形。“成吉思汗的驰马驿站是当时通讯业的最佳最快形式,是当今世界英特网的前奏”;“这是人类之间最广大而开放的一次握手”。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成吉思汗文化最有影响力和最具生命力的方面,就是蒙古民族在他的影响力下最先创造了成为主体货币的纸币,奠定了“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纸币是一种货币符号和价值符号,其核心是信用。纸币主要发挥无形的信息和信用功能,使“纸币取得了一种同它的金属实体在外部相脱离的并纯粹是职能的存在形式”。它的最大难度同时也是最大贡献,就在于用国家的强制行动,使纸币的信息和信用功能得到社会公认并取得社会权利。“世界征服者”,在外在形式上靠武装力量,而内有本质上靠货币权利,即纸币的信息和信用功能作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权利,使四十多个国家、七百多个民族、五亿多人口都归服于大蒙古帝国,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实践了“全球化”并使自己成为“千年首富”。一方面,靠“社会大风暴”手段,靠武装力量,开拓了一个潜在的财富和货币供应源泉;另一方面,靠经济手段,靠货币权利,使国界的扩展与货币权利的增大,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改变了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方式方法。

      当我们理解了蒙古文化曾经改变中华文化的体量和质量,以及最早提出并实践了“全球化”、创造了成为主体货币的纸币等社会实践,就能够理解蒙古文化是努力认识、把握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文化。例如,从货币和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蒙古民族最先使纸币成为主体货币,奠定了“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而马克思对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其中都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具体表现。也正是以哪些学科文化更接近于客观规律即自然法则为评判标准,我们把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智慧结晶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我们把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的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作为重点课题来深入研究,并且取得阶段性成果,于2015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包海山的专著《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探索》。通过比较研究,我们意识到,“道”“长生天”“真理”等,只是称谓不同,只是形成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内在本质上所揭示和遵循的都是客观规律,我们可以把道、长生天、真理统称为自然法则。

      人、人揭示客观规律而创造的科学文化以及科学文化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本身,这是不同层次上的三个概念。马克思指出:“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真理不仅占有马克思,而且占有古今中外任何人,不管人们是否能够意识到;任何理论学说,包括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以及地方学等,都只是构成个体或群体揭示真理的表现形式。我们学习各种理论学说,只是在学习借鉴其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方式方法,而最终目的是认识和把握客观存在的规律本身。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创建新的综合性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才成为一种可能。因此我们提出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核心是自然法则。

         地方学研究需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从目标导向来看,地方学研究的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恩格斯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真正的人的自由”是“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为了具备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的能力,为了实现真正的人的自由即实现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生活的目标,根本任务是探索和把握客观规律本身。因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奇朝鲁在《浅谈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中认为:“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去探寻认知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包括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文化及其与鄂尔多斯经济、政治、生态等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客观规律,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运用规律,引领发展;认识自我,超越自我;集成创新,道法自然是终极目标”。

      从问题导向来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全球各个地方普遍存在的基本的重大社会问题,就是把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马克思指出:“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的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全球地方学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从而有效解决劳动的解放这个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每个地方的社会问题。

         当我们把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起来时,就自然而然地提出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是探索和把握自然法则;还有两个抓手,一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一是科学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改变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逐渐把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

        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包括每个地方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球化的创新发展,能够成为人类科学文化共同体中的主体内容和最大知识增量,并且能够体现出它的巨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地方学研究要把握机遇,顺势而为。

      总之,从宏观上来看,人类作为“类主体”,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情感升华和理性回归中,地方学是以“人法地”为切入点而最终共同道法自然的学科。大地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在地球自然村,地方学是最接地气、也最具包容性的学科。全球各地地方学,只有把个性特色与普遍原理结合起来,汇集和融合更多的人类智慧,才能在同创共享中,构建和应用真正的综合性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

        四、走进和融入现实社会

        地方学研究可以有多走进和融入,其中之一是虚拟的网络世界,而区别于网络,我们可以把走进和融入大学、基层、机关、校园、社区、农村牧区、企业、军营等可以概括为走进和融入现实社会。当然,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地方学研究应用互联网技术条件走进和融入现实社会效率会更高。我们之所以区别开来,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而已。

         鄂尔多斯学研究走进和融入现实社会,一方面是向社会展现、讲解、宣传、应用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通过交流互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研究。2004年,时任市委副书记孙炜东在鄂尔多斯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力求使鄂尔多斯学真正成为品牌地方学”的希望和要求,在谈到“鄂尔多斯学研究的发展”时指出:“鄂尔多斯学研究既要研究会牵头,又要争取社会广泛参与。鄂尔多斯学研究是立足文化而又涉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课题,要想真正研究深、研究透、出成果,就必须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这也是各地地方学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一条成功经验。”

        地方学研究中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既包括当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也包括外地相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参与。如时任广州市人大副主任、广州学研究者张嘉极先生在《广州学引论·序》中所言:“我还希望有广州以外的专家也有兴趣参加广州学的研究,只有当不仅仅是广州人、广东人在研究广州学的时候,广州学的研究方真正成功了。”

        在地球自然村里的人类科学文化网络中,每个地方学都是其中的一个网格,都需要在网格里立足当地,深入细化研究;同时也需要各个地方学之间跨学科研究,在各个网线和结点进行对比和平行研究,促进地方学研究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使全球地方学研究的网络、网格、网线、结点连接、汇集、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促进各地方学研究的广泛交流、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北京学和广州学的成功经验值得各地方学学习借鉴。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的诞生受到韩国首尔市立大学首尔学的启发而成立,从成立伊始便与国际地方学研究保持紧密联系。“首尔学”综合性、多学科地研究首尔,而北京学以“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为宗旨,基于时-空-人结合、过去-现在-未来结合、全方位-多要素-立体化地研究北京地域综合体。近年来,北京学研究基地与应用文理学院合作开设“北京学学术沙龙”“北京学讲堂”“亚洲共同体与亚洲地方文化”课程讲座等系列活动。北京学研究者张艳博士张宝秀教授《北京学研究国际化战略实施路径思考》中指出:面临当下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与地方文化保护传承的时代需求,北京学研究需要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进行展示、交流与寻求新的合作。北京学研究明确提出从培育四个圈层的研究网络、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积极申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培养国际化人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途径落实北京学研究国际化战略。

      广州学研究也特别重视走学科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径。例如,由广州大学主办的“2018广州学与全球城市发展国际论坛”具有特殊的意义,可谓是世界一线城市发展论坛。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约20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等应邀参加。各国专家就中国广州、深圳、香港、北京、上海,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日本东京,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加拿大多伦多,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等世界一线城市,分享城市创新发展国际经验。世界城市研究机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组织(GaWC)评估世界城市,主要关注的是该城市在全球活动中具有的主导作用和带动能力。GaWC公布2018年世界城市名册,在入选世界一线城市的55个城市中,中国有香港、北京、上海、台北、广州和深圳6个城市,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有香港、广州、深圳三座世界一线城市,是世界一线城市中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城市群,能够开辟世界城市融合发展新模式。

         在地方学研究走进和融入现实社会中,之所以特别突出走进和融入大学,是因为地方学研究的研究人员以及对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需求,在大学更集中一些,而且很多地方学研究机构就设立在当地大学。例如,北京学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大学、晋学研究中心在山西师范大学、广州学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在广州大学、邯郸学研究机构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鄂尔多斯学在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有研究中心

       鄂尔多斯学研究于2015年走进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2017年走进鄂尔多斯职业学院。鄂尔多斯学走进大学,研究会与院校共同以鄂尔多斯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利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研究成果、研究平台、研究队伍等资源优势,共同开展鄂尔多斯学进课堂、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共建特色体验馆、图书馆以及鄂尔多斯学研究科普等活动,对于师生们了解、热爱、建设鄂尔多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地方学研究需要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在更广泛的社会交流中同创共享研究成果。在促进中国地方学研究的交流合作方面,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做出了不懈努力,主要是创建学术联盟、搭建交流平台,形成了一种长效运行机制。

         一是创建学术联盟。2002年,创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这个民间学术团体,这可谓是一个小范围的地方学学术联盟。2005年,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倡议下有关地方学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创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并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担任第一任轮值主席方,2008年轮值主席方移交北京学研究所),通过联席会的方式,把分散在各地的全国地方学研究机构以及海内外从事地方学研究的学术团体和有识之士联合起来,这是一个逐渐扩大的地方学学术联盟。2018年,北京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带领中国地方学与日本和韩国地方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进亚洲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将于2019年10月在北京举办“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个更大的地方学学术联盟。未来还会发展为全球性地方学学术联盟,因为地球自然村本身是不可分割的需要系统性研究的一个有机整体。鄂尔多斯学研究顺应了这种必然趋势,在创建地方学学术联盟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搭建交流平台。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学术成果以及相关信息交流的平台,目前线上主要有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微信群“地方学研究之友”,线下主要有中国地方学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辑刊、《地方学研究信息》。2016年,由北京学研究所担任执行主席方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合作,共同在公益性思想类网站草根网建立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为地方学的研究与交流开辟了新的路径和空间,使地方学的“同一个主题”与互联网的“同一个平台”相结合。2018年开始,每年组织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辑刊2辑(第1辑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第2辑由北京学研究所编辑出版)。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系列出版物,汇集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成果,促进相关系列成果的持续积累,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扩大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的影响力,打造“中国地方学”特色品牌。

         五、走进和融入网络世界

       地方学研究既要走进和融入现实社会,也要走进和融入网络世界。为了更好地走进和融入网络世界,应该对什么是网络世界、怎样形成的、有什么作用等进行研究探讨。

        那么,网络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通俗讲,就是信息化的虚拟世界。在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中,凡是能够信息化、符号化、数字化、意识化的内容,都可以形成人类的科学文化;而信息形态的科学文化,能够穿越时空形成和融入网络世界,可以在网络世界重新排列组合,按几何级数迅速创新发展。

     地方学研究之所以走进和融入网络世界,是因为网络世界虽然是一个虚拟空间,但是虚拟空间也是一个“地方”,是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物质空间的新的具有无限容量的“空间”。台湾地方学研究者陈惠龄教授在《在地感、多元化与国际性——台湾地方学推展概况》中认为:“地方学研究趋势足以说明,全球化时代非但没有忽略地方身份感,反而更加增强了地方身份意识。然而让地方更像地方的同时,也必须进行一种地方改造,使地方表现出第二次生命……今日,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地方学研究走进网络,使我们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能够通过地方学研究“同一个主题”,在互联网“同一个平台”,汇集融合全球各个地方学成千上万研究者的智慧,一方面在已经形成的网络世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不断扩展网络世界新的“空间”。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网络世界,信息交流、互动、共享已经不再是最迫切的需求,而是在全球化的同一个互联网平台上,通过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对人类从古至今所有信息、知识、智慧,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分析、识别、分解、重组、融汇、整合、创新,将会成为最大的挑战、机遇和发展方向,而且将由此带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的巨大变革。

      从构建人类科学文化共同体来看,系统性的地方学研究,就是把当地的全息图与其他地方的全息图以及整个地球自然村的全息图拼接和融汇的过程。美国全球问题专家欧文·拉兹洛在《全球脑的量子跃迁》中认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A场中留下了他们的全息图的轨迹。个人的全息图可合成一幅超全息图,它包含了群族、社会或文化。所有人的全息图连接并整合,就形成了极超全息图。这是人类共同的内化仓库。通过调节,使我们的脑与其他人的脑和躯体产生的全息图进行‘适应性共振’,这样我们就可以与不同的人们以及自然界发生微妙而有效的联系”。他认为,人类的一种高水平的意识组成了知觉和感觉的精密方式,享有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自由:一是关于时空领域中能量流和贯穿场域的“信息流”的由自己决定的选择权利,一是对于两者的反应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反应决定因素因为处于生物进化的较高层次而被内在化了,从而产生了物种的自由水平的上升。

      人类科学文化网络的全息图,可以由各个地方学网格里的各种不同的信息、知识和智慧构成,但是因为有共同的核心而形成一个巨系统。例如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是不同地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科学文化,但是都在探索和遵循“在本质上同一的”客观规律;又如地球表面上的山川、草原、大海各不相同,但是不仅彼此相连而且拥有唯一的一个地球核心。我们像海洋中的岛屿,表面分离,实际底部相连。多样性是自然界和艺术领域一切事物的基础。人类世界里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多样性,同自然界和艺术领域中的一样,处于最根本的地位。人类社会必须由年龄、性别、个性、肤色和信条等各不相同的成员组成,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各自发挥特长、相互弥补,从而使人类社会取得进步。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就像一个身体内的不同器官一样,必须相互配合来维持他们所属的系统地球上的人类社会。正因为如此,在未来,当全球各地方学研究共同走进网络世界时,就能够更自由、便捷、高效地促进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相对而言,地方文化和地方学研究者大多数是草根学者,在网络世界是草根网民,因此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合作,在草根网建立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这是一种机缘,或许也是某种必然。

        2016年,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引用古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他说: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

      也正是在这一年,在公益性思想类网站草根网上线十周年之际,“地方学研究”团体博客走进网络世界,走进现在的一个“草野”。

     地方学研究走进和融入网络世界的优势是把“同一个主题”与“同一个平台”结合起来。中国地方学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第1辑“互联网+地方学”专栏,收录了草根网站长郎洌和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负责人包海山合作完成的文章《同一个平台、主题和梦想——充分发挥草根网与地方学优势》。

        在地方学研究走进和融入网络的过程中,我对高效率、整体性的深入交流深有感触。

       2016年12月,来自海内外各个领域的20余位民间学者齐聚北京,参加草根网(www.wsdsf.com)上线十周年联谊暨《草野集:中国经济再出发》新书发布活动,就国计民生话题展开了学术交流和研讨。发言者都是草根网博主,讲一讲主要观点就可以了,因为具体内容在网上都有,随时可以查阅,随时可以互动交流。

       2018年6月,“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京台地方学分论坛”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召开,地方学研究者首次直接打开草根网团体博客中的相关内容作大会发言,超越了PPT某一篇文章的信息量以及现场几十人的受众群体。特别是论坛主办方,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联合大学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供稿,以《海峡两岸地方学研究互鉴与地方文化交流展望》为题,在草根网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刊载论文摘要,为在互联网世界同时分享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条件。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地方学研究走进和融入网络世界将大有作为,能够为构建人类科学文化共同体做出特殊的贡献。

         六、系统性构建与应用地方学

        地方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此来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而地方学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学科知识体系来为社会发展服务,即根据所发现和认识的客观规律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发现、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来展开的

        很多地方学有其研究的专门机构,并且努力把学科体系应用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体化融合发展,而所研究和遵循的客观规律本身对任何人、任何地方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我们强调地方学研究“走进”和“融入”即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主要是针对走出地方学研究机构的小圈子而言的。例如,鄂尔多斯学不只是其研究会来构建与应用,而主要是走进和融入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来构建与应用,在构建和应用中真正所发挥的是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作用和能量。鄂尔多斯学走进和融入大学,不只是几个老师带着自己的教材或者PPT给数十个学生讲课,也不只是偶尔一次的专题讲座,而是要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学科研领域,可以把研究会十几年来数百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互联网平台整体性走进和融入大学。而且,不仅使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走进大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能够让师生们随时感知和参与创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全过程,这才是地方学走进和融入大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在地方学的研究、教学、实践这三个主要环节中,以社会实践为第一推动力,根据现实需要来选择、汇集、整合、创新学科体系,这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规律。恩格斯指出:“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一旦各个地方学找到相同的广泛的现实需要,而且具有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条件和发展空间,那么这种需要就会比万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也是现实需要和社会实践成为第一推动力所能发挥的作用。

        相对而言,“走进”是单向推进,可以走出一条道路;而“融入”是双向互动,能够形成多维空间。因此,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融入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这是必然趋势。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但也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互联网+地方学研究,可以促进思维、选题、组织方式、价值体现等多方面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正是现实社会的需要,只是互联网为这些改变创造了技术条件。天地人同样道法自然,人类实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这是人类最终的归宿,也是网上网下同心圆的原点,是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向心力所在。

      包括人的自然内在的整个自然界,都具有自我创造的潜能。地方学研究走进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在更大的系统内汇集整合更多的人类智慧,们更多自我创造的潜能系统性发挥出来欧文·拉兹洛《全球脑的量子跃迁》说:宇宙通过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转移和保存环节进行演变。在场域中,信息不仅可保存,还可通过与时空领域的相互作用被生产出来。信息具有逐渐积累并且渐渐地“内化”演变过程。调节我们的大脑使之与其他事物和其他人的全息图发生适应性共振,意味着超出今天的自我界限和感官限制的意识,成为一种更宽阔的超越个人的意识。这种转变可能会导致重大的结果。当人们产生超越个人的意识,开始意识到彼此之间、同生物圈的、同宇宙的深厚联系。同远近不同的人与文化产生更大的共鸣,而对动物、植物及整个生物圈的敏感性也增加。从而一种新的文明将会问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源于对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种定律的发现和应用。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认为,正如思维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及支配生命和自组织的定律一样,技术元素也必须服从思维、生命和自组织——包括人脑——的定律。技术元素包括人类发明所具有的“繁殖”动力,这种动力促进新工具的制作和新的科技发明,鼓励不同技术进行沟通以实现自我改进。这个系统开始具备某种自主性。人们越深入了解科技发明的整个系统,就越意识到它的强大和自我繁殖能力。无论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都不在于DNA、机体组织或肉体这样的物质,而在于看不见的“能量”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同样,随着科技的物质面罩被揭开,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内核也是观念和信息。生命和科技似乎都是以非物质的信息流为基础的。

         如果我们把穿越时空、自成体系、自我繁殖的人类科学文化,看作是一个具有内在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那么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认识和应用各种定律的个体生命,就是融入和支撑人类科学文化有机整体的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活细胞。当科学文化能够客观揭示和转化自然法则时,科学文化之灵魂便与“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绵绵若存,周行而不殆”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具有了长久的生命活力。

         地方学的构建和应用的整个系统和全过程,都是围绕研究和应用定律形成和进行的。一方面,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和事实,归纳和推理出定律和理论,包括在前人发现的定律和创造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认识新的定律和创造新的理论;另一方面,解释和演绎定律和理论,根据定律和理论来预见、推测事物和现象将会发生的新的变化。从倾向、趋势、能动力量或能力以某种复杂的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来看,人类科学文化总量翻一番的时间,从几千年、几百年向几个月、几十天方向发展。恩格斯说:“自然界用了亿万年的时间才产生了具有意识的生物,而现在这些具有意识的生物只用几千年的时间就能够有意识地组织共同的活动;不仅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行动,而且也意识到自己作为群众的行动,共同活动,一起去争取实现预定的共同目标”。

          科学文化按几何级数发展,不仅得益于人类生物机能的进化,不仅得益于科学文化能够世代积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人类能够有意识地组织共同的活动,使形成科学文化的内在组织结构发生系统性变化。理解这一点,对于地方学走进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非常重要。如学者所言,变化本身是可以结构化的。当多个复杂系统构建成一个特大系统的时候,每个系统就开始影响直至最终改变其他系统的组织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使系统产生变化的规则,自身也产生了变化。当科技被生物激活之后,我们就得到了能够适应、学习和进化的人工制品;而当我们的技术能够适应、学习和进化之后,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崭新的生物文明。工业时代的标志是机械设计能力的登峰造极;而新生物文明的标志则是使设计再次回归自然,将工程技术和不羁的自然融合在一起。

         说到底,系统性构建和应用地方学,是为了地球人意识到自己作为群众的行动,共同活动,一起去争取实现预定的共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运河雄鹰 2019-1-30 05:00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