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地方学研究及其线上线下两个交流平台

已有 877 次阅读2018-10-16 06:58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中国地方学研究及其线上线下两个交流平台

                              包海山

          一、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

        2005年,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倡议下,温州学、泉州学、潮州学、扬州学、徽学六家地方学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创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并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担任第一任轮值主席方;2008年,轮值主席方移交北京学研究所,目前会员单位有30多家。通过联席会的方式,把分散在各地的全国地方学研究机构以及海内外从事地方学研究的学术团体和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发挥人才的聚集效应,形成合力,有组织地开展学术交流、互通信息、共享成果。

       十几年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通过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注重与全国各地的地方学研究团体保持着密切联系,积极组织参与有关学术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请进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方学专家学者参加,会后编辑出版文集,例如2010年的《地方学与鄂尔多斯发展研讨会专辑》、2014年的《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文集》、2015年的《地方学的应用与创新座谈会专辑》2017年的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2018年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中国地方学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第1辑等。二是走出去。近年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派研究人员参加了各地方学团体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例如温州学“区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学术研讨会”、泉州学“走向世界的地方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扬州学“城市的变迁——2015年中国地方学学术研讨会”、广州学“广州学与城市学地方学学术报告会”、杭州国际城市学“中国城市学年会”、厦门“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2018学术年会”、晋学“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学“中日韩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

       作为第一任轮值主席方,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联席会第二任轮值主席方负责人、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在“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致辞中所言:十几年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智力支持,为国内地方学研究树立了榜样和标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牵头搭建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这个学术平台,一直践行着民间学术联盟的使命,发挥着联系、联络、联合、联谊的职能,正在将地方学研究工作逐步引向深入和走向世界。

        应该说,北京学研究所担任轮值主席方以来,举办“中日韩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京台地方学分论坛”等,并且推动中日韩地方学研究学术联盟的建设,从而扩大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影响力,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有效整合了更多的智力和组织等各种资源。在这过程中,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也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和支持联席会的各项工作,努力使联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这个发挥联系、联络、联合、联谊职能的学术联盟中,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与北京学研究所的交流合作更为密切,主要是建立了线上和线下两个具体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现平台:一是在思想类公益性网站草根网建立了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二是创办了中国地方学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辑刊。

          二、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

        2016年,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引用古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他说 :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
       网民是草根,网络是草野,草野网络把草根网民融为一体。正是在2016年,在思想类公益网站草根网上线10周年之际,草跟网在北京成立了草野思想库理事会;也正是这一年,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草野思想库理事会共同在公益性思想类网站草根网建立了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
       目前,团体和个人博客在草根网发表有关地方学的博文2200多篇,评论3000多条,访问量达2300多万人次,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团体博客主要刊载的文章:一是中国学,包括国外的“中国学”,例如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蒙古国等世界各国的“中国学”研究成果和信息;以及本土“中国学”,例如《如何思考和建构一门真正的中国学》、《时代的呼唤:构建中国本土的“中国学”》、《江苏高校召开“中国学”一级学科建设研讨会》 等,这是未来中国学构建的必然趋势。二是中国各个地方学,例如北京学、上海学、重庆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新疆学、台湾学、香港学、澳门学、广州学、杭州学、西安学、成都学、鄂尔多斯学等40多个地方学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特别是把鄂尔多斯学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案例,把16年来有关研究成果陆续集中展现出来,为广泛、系统宣传以及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鄂尔多斯奠定基础。
       相对而言,草根网博主与地方学研究者都具有草根性,有些人已经是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既是草根网博主,同时又是地方学研究者。正所谓“高手在民间”。草根网博主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群体,他们勇于探索,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包括不少政府部门采纳的建言献策以及社会大众认可的畅销书 ;而中国地方学研究者更是凝聚智慧、整合资源,共同创建一个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
       每个草根网博主都生活在某个地方,能够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很多地方都有地方学研究结构,需要汇集草根网博主们的创新智慧。地方学研究并不局限于某个地方,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综合性、系统性的本 质,恰恰是打破局限性、片面性、狭隘性。互联网思维以及草根网博主参与地方学研究,有利于打破某种思维定式和自封格局。因此,这两个群体的联合,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例如,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他既是草根网博主,也在我国国家级学术交流平台参与“世界中国学论坛”;还有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耕、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包海山、汉水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杜汉华教授等,他们既是草根网博主,又是地方学研究者。我们相信这种融合会越来越多。
       学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学术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转型。一是数据 资料占有方式的转型。在大数据时代,大部分数据已经数字化,并迁移到互 联网上,并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巨量数据。二是研究组织方式的转型。学者专家的“单位”印记被淡化,研究者合作的主要壁垒逐渐被打破,人们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观点、判断和预测。学者专家,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提供的便利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会变得很单纯,目的就是一个,探索真理。三是研究主体角色的转型。草根网博主可以设置基本条件,让符合条件的人员注册为研究者。草野思想库的好处是快速灵活, 不以“单位”养人,没有“单位”成本,信息高度透明,智库的选择余地非常宽泛,通过网络平台找到所需的研究专家。草根网可以建立地方学研究大数据系统,很多问题先经过大数据系统的筛选,可以简化为事实判断题,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才。中国地大物博,人才众多,足以提供所需要的智力支持。 草根网为“互联网 + 地方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从地方学研究角度来看,互联网空间也是一个地方,是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物质空间的新的具有无限容量的“空间”。台湾地方学研究者陈惠龄教授在《在地感、多元化与国际性——台湾地方学推展概况》中认为:地方学研究趋势足以说明,全球化时代非但没有忽略地方身份感,反而更加增强了地方身份意识。然而让地方更像地方的同时,也必须进行一种地方改造,使地方表现出第二次生命”。在互联网时代,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即不只是在“空间”中从事生产,更是在生产“空间”。可以说,“互联网+地方学研究”,使我们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能够生产把各个地方学的成千上万研究者的智慧融合起来的新的具有无限容量的“空间”。
        互联网是虚拟世界,但也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互联网+地方学研究,可以促进思维、选题、组织方式、价值体现等多方面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正是现实世界的需要,只是互联网为这些改变创造了技术条件。人类实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天地人同样道法自然,这是人类最终的归宿,也是网上网下同心圆的原点,是人类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向心力所在。草根网与地方学研究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草根网为海内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以信息形态随时穿越时空的学习借鉴、互动交流、深入合作搭建了同一个互联网平台,地方学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研究。 二者的优势互补,主要体现在“同一个平台”与“同一个主题”的融合,共同围绕在本质上同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草根网既是展现成果、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汇集智慧、体现价值的舞台。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编辑人员、特别是优秀的编辑团体,应该具备两种素质 :一是要慧眼识人,能够评判文章的水平高低、质量如何,可以预测作者能够坚持多久、将会取得什么成果,这是基本素质 ;二是要有大局意识,能够有意识地整合大家的智慧,并且努力把这种智慧转换为社会力量,这是更高境界。草根网追求这种境界。当然,只有作者和编辑人员共同努力,而且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认同,才能达到更高境界。
     从社会实践来看,把互联网+学术生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互联网产品,广泛应用于各地的教学与社会实践,从而高效率地把地方学学科体现的构建与应用扩展到全社会,这是发展趋势。地方学的研究、教学、应用三个环节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学术研究以及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互联网产品,从而高效率地广泛应用于各地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与社会实践中体现出研究成果的价值,这将会使地方学有突破性大发展。在这些方面,具有创新意识和超常思维方式的青年一代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西安绿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包源写了《内蒙古学的学科内涵探讨》《以互联网教育产品实践内蒙古学》等文章,他认为:“内蒙古学应该成为在内蒙古的背景条件下,以社会实践为第一推动力,以互联网产品为行动方案,以资源配置问题为出发点构建理论框架,将多学科知识结构化的系统性学科。”
        这些给予我们有益启示,特别是以社会实践为第一推动力,根据现实需要来选择、汇集、整合、创新学科体系,这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规律。恩格斯指出:“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一旦各个地方学找到相同的广泛的现实需要,而且具有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条件和发展空间,那么这种需要就会比万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也是现实需要和社会实践成为第一推动力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只有在满足现实需要和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系列成果《地方学研究》辑刊

        2017年10月,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召开的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加大推进中国地方学学科建设的力度,并从2018年开始,组织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辑刊,每年出版两辑。作为联席会的系列出版物,汇集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成果,促进相关系列成果的持续积累,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扩大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的影响力,打造“中国地方学”特色品牌《地方学研究》第1辑和第2辑,分别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和北京学研究所负责编辑出版。

        2017年9月,由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鄂尔多斯市社科联、鄂尔多斯市社会主义学院、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在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召开“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收到有关北京学、上海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台湾学、广州学、杭州学、 敦煌学、西夏学、西域学、伊犁学、闽南学、泉州学、扬州学、大冶学、鄂尔多斯学以及敕勒川文化、西口文化、巴山文化、汉水文化、元上都历史文化、 察哈尔文化、内蒙古民族文化、内蒙古鄂伦春民族文化、内蒙古俄罗斯民族文化、赤峰企业文化、北宸智库、草野思想库等30个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43篇文章,以此为基础,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8年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1辑。这是各位作者共同合作完成的成果,也是中国地方学研究团体部分代表第一次“集体亮相”。

        2017年10月,“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联合大学召开,会议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由北京市级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共同主办,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台湾研究院、应用文理学院和学报编辑部联合承办,来自台湾、澳门和大陆(内地)的40余家单位的60多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分享海峡两岸地方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思想与智慧。北京学研究所以此次学术研讨会收到的论文为基础,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2辑。论文内容主要包括海峡两岸地方学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地方历史和文化研究等,是海峡两岸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者的成果汇集。

        《地方学研究》第3辑,也将由北京学研究所编辑出版。2018年6月,“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京台地方学分论坛”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召开,研讨主题是“京台地方学研究互鉴与地方文化交流展望”。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台湾高雄中山大学、屏东大学、台中科技大学、慈济大学、中正大学以及内蒙古、福建、山西、陕西等地的地方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现状与前瞻、地方文化传承与认同、地方性与地方感、地方文学、地方戏剧、民间信仰、文化创意、文化遗产保护、互联网+地方学、地方学服务地方发展实践等方面展开研讨和交流,以期促进海峡两岸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经验互鉴和交流合作。在此基础上,北京学研究所将于2019年上半年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3辑。

         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创办的《地方学研究》辑刊,能够汇集中国地方学研究的资源、成果和智慧,也可以促进亚洲乃至全球地方学的广泛交流与融合发展,而创办《地方学研究》辑刊,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和北京学研究所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以及密切合作相关。2016年,北京学研究所值编、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编辑出版的《地方学研究信息》第4期,发表了鄂尔多斯学研究者包海山写的文章《关于中国地方学研究协同发展的设想》。文章提出以具体的课题项目,来共同促进中国地方学研究进入有实质性合作内容的协同发展阶段。具体内容之一,是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主持,与有关地方学研究团体合作,共同开展“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这得到相关团体的积极响应。正是这次的“调查报告”,成为“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的主要内容,并且以此为基础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1辑,使中国地方学研究团体部分代表第一次“集体亮相”

        在未来,北京学研究所在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辑刊中将会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决定,从2018年开始,每年编辑出版2《地方学研究》,其中1辑由北京学研究所负责编辑出版。北京学研究所作为联席会轮值主席方,计划于2019年11月,由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与日本和韩国地方学联盟合作,共同举办中日韩地方学研究学术年会,并且开始推进亚洲地方学研究学术联盟的建设,未来也有可能发展为全球性的地方学研究学术联盟,并且每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这是一种发展趋势。这样,每年编辑出版2《地方学研究》,其中1辑由北京学研究所负责编辑出版,另一辑由承办亚洲乃至全球性的地方学研究学术年会方编辑出版。顺应这种趋势,北京学研究所以及由北京学研究所作为轮值主席方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将会在全球地方学研究领域,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2018年9月,北京学研究基地主办,首都博物馆、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史研究会、北京地理学会协办的“北京学研究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学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会第二十次北京学学术年会”在北京联合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以及韩国首尔学研究所、日本富士学等单位的领导和嘉宾与会致辞。国内外数十家单位的10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地方文化工作者和媒体人出席了纪念会和学术年会,就北京学研究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及地方学学科建设和社会实践等问题进行研讨日本富士学会理事长佐野充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相信北京学能够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方学。

        北京学不仅在研究北京,也在探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还在推动亚洲乃至全球性的地方学研究学术联盟的建设。在这过程中,线上和线下两个具体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现平台,即在思想类公益性网站草根网建立的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和创办的地方学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辑刊,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