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鄂尔多斯文化魅力(贰)

已有 1416 次阅读2018-10-6 22:55 |个人分类:鄂尔多斯文化|系统分类:艺术分享到微信

                      鄂尔多斯文化魅力(贰)
                              包海山
         五、成吉思汗祭典体现着忠诚执着
        成吉思汗祭祀源远流长。据《鄂尔多斯大辞典》,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成吉思汗季子、大蒙古国监国托雷为成吉思汗建立“白色宫账”(白宫),全国上下进行祭奠。所建的白色宫帐,成为“全体蒙古的总神祗”。1229年,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即汗位,在都城哈拉和林建立祭灵白宫,使成吉思汗祭奠逐渐扩大。随着成吉思汗眷属相继去世,蒙古民族祭奉的祭灵白宫和成吉思汗遗物的增多,形成了以成吉思汗白宫为核心的“八白宫”,亦称八白室。1264年(至元元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建立成吉思汗“失剌斡耳朵”(黄色宫殿),1266年至元三年)在元大都建太庙“八室”,祭奉祖宗,完善祭祀制度。1282年至元十九年),忽必烈进一步钦定成吉思汗“四时大典”,并册封专门管理祭祀事务的官员编写祭文、祭词、祭歌,使成吉思汗祭典日趋规范化。
       明代北元时期,成吉思汗祭奠进一步程序化。16世纪初,巴图蒙克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诸部,制定了6个万户所承担的义务,生产了有关祭祀方面的书籍,并且还详细规定了祭奠礼俗、程序。清朝时期,守陵鄂尔多斯部定居于黄河河套,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力德等奉祀之神集中供奉于鄂尔多斯地区,使成吉思汗祭奠趋于稳定,并且传承至今。
        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守陵达尔扈特人传承的成吉思汗祭典,完全保留了13世纪的蒙古族帝王祭祀仪式。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长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在祭奠形式上再现了蒙古民族古老的火祭、奶祭、酒祭、牲祭、歌祭等礼俗;在祭祀用具上,表现了草原民族对大自然和动物的艺术审美属性,由此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诸多珍贵的祭器。成吉思汗祭典由以圣主成吉思汗宫帐为核心的八白宫祭奠、苏勒德祭奠和成吉思汗圣物祭奠等组成。除每日举行例行祭奠外,每年还要举行数十次专项祭奠。其祭奠形式独特,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显示着古老、神秘的传统文化特点
        成吉思汗祭奠完整地保留了成吉思汗时期以及蒙古王朝时期的原始祭祀,集中体现了崇拜长生天、崇拜祖先和崇尚大自然的理念。成吉思汗祭典祭词,是成吉思汗祭典的核心,具有深刻的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成吉思汗祭文的基本理念,蒙古族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形成崇拜大自然的共同和谐心理。人与人和谐共处,是成吉思汗祭文的基本思想;崇尚圣洁,是成吉思汗祭文的重要内容
     成吉思汗祭奠八百年神灯不灭,体现着鄂尔多斯人守护成吉思汗英灵的忠诚与执着,也是蒙古人崇尚大自然理念的表达与坚守。2006年,成吉思汗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查干苏力德祭祀体现着精神信仰
        “苏力德”是蒙古语,汉译也有“苏勒迭儿”“苏鲁锭”等。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格·孟和教授认为,拼音蒙古语时,既要注意译音,又要表示会意的双重要求,应拼音为“苏力德”较好,体现了音译和会意的双重要求。“苏”有苏醒、崛起的意思;“力”指力量、能力、努力的意思;“德”具有德性、德行、德治的意思。三个字连起来,充分反映了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民族的历史内涵及苏力德的积极意义。一个民族要崛起,要靠力量,而力量靠的是德行,崛起、力量、德行三者的结合就是苏力德的全部内容。
    格·孟和教授在《蒙古文化概论》一书的“苏力德——蒙古人的精神之旗”章节中认为:如果说,长生天是蒙古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第一个产物,那么,苏力德是蒙古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第二个产物。一个在天上——长生天;一个在地上——苏力德。天地关照,日月同辉,长生天的佑护、苏力德的守护,与人们的心理相契合、情感相共鸣,使每个人的命运吉星高照、大地辉煌、人畜两旺、平安吉祥。在漫长的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中,渗透到整个民族的生活中,蒙古人真切地感知到信仰的力量,过着有信仰的生活,引导蒙古族走向文明。因而长生天和苏力德成为蒙古民族最普遍、最深入、最虔诚的信仰形态,成为每个人的最基本、最厚重、最持久的精神文化信仰和活动。
         关于苏力德文化,国内外都有学者在研究。例如,美国杰克·威泽弗德在《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一书的导言中有形象的描述:苏力德是成吉思汗的灵魂化身——精神之旗。“苏力德”精神之旗总是飘扬在蒙古人所崇拜的开阔的“长生天”之下,徐徐的微风吹拂和摇曳时,它们就吸纳狂风、上苍和太阳的能量,旗帜可以把来自大自然的这些能量转移和内化到勇士身上。
         起初“苏力德”代表氏族。后来成吉思汗建国时,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大会立起九脚白旄纛。这个“旄纛”就是指“苏力德”(国徽)。苏力德以其垂缨色泽和供奉对象分为:查干苏力德(白色)、哈日苏力德(黑色)、阿拉格苏力德(花色)。白色代表和平、繁荣、吉祥、幸福,意思是美好的生活,永久存在;黑色代表战神,成为蒙古军队的徽帜、保护神,用于战争,代表所向无敌、战无不胜的力量;花色代表并用于战争与和平交替之事,具有双重的特殊意义。三种苏力德同时存在并且根据需要更替使用,体现着蒙古人对社会发展中的和平与战争更替出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被称为大蒙古国的3面旗徽查干苏力德、哈日苏力德、阿拉格苏力德,作为成吉思汗时期的圣物,与成吉思汗八白宫一样进行祭祀。哈日苏力德跟随成吉思汗白宫,一直由鄂尔多斯部供奉。当时大蒙古国查干苏力德、阿拉格苏力德由察哈尔部供奉,1635年,北元末期,又集中在鄂尔多斯地区供奉,一直到现在。
     查干苏力德象征和平、繁荣、吉祥、幸福,是蒙古族的永久向往与追求,所以成吉思汗竖起查干苏力德建国。2014年,查干苏力德祭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鄂尔多斯古如歌体现着庄重典雅
         据《鄂尔多斯大辞典》:“古如”,蒙古语意为国家或朝廷。古如歌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一种,是保存较完整的蒙古族古典宫廷歌曲。
        要想准确而深刻理解鄂尔多斯古如歌”,应该先了解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1.鄂尔多斯古如歌是鄂尔多斯这个地方或者说这个城市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一种;2.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鄂尔多斯古如歌是保存较完整的蒙古族古典宫廷歌曲。
        在鄂尔多斯这个地方或者说这个城市,有很多民族,蒙古族是其中之一;蒙古族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鄂尔多斯作为宫殿和部落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蒙古族有过很多都城和宫殿。在蒙元帝国三代帝王中,鄂尔多斯是爷爷成吉思汗的都城即众多的宫殿;哈拉和林是儿子窝阔台的都城,也有其宫殿;元上都和元大都是孙子忽必烈的都城,也有其宫殿。古如歌虽然曾经在哈拉和林的宫殿、元上都和元大都的宫殿演唱过,并且在鄂尔多斯这个地方或者说这个城市得到保存和传承,但是“鄂尔多斯古如歌”是特指成吉思汗时期鄂尔多斯作为宫殿的宫廷歌曲。
         鄂尔多斯古如歌源于宫廷,是蒙古民族唯一保存完整的宫廷歌曲,它集中体现了蒙元时期蒙古宫廷礼仪音乐的独特风貌,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活化石。正宗的“鄂尔多斯古如歌”都是一些正统的说教歌曲,吟有吟的规则,唱有唱的规矩,一般都在隆重而盛大的仪式上演唱,而且以三首为一组,称为“三支首歌”或“三首正歌”,旋律缓而不拖,慢而不沓,节奏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旋法大跳大落,跌岩起伏。古如歌大多是一些宫延或国宴演唱歌曲,内容唱时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乡或唱骏马,如《圣主骏马》、《班禅庙》、《绵羊白的房子》等。整个音乐充满苍凉之美、空灵之美和悲壮之美。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是古如歌的主要传承地,目前其原生态演唱流传于杭锦旗北部一带,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古如歌之乡”之称,为鄂尔多斯市打出了一张国家级“文化名片”。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杭锦旗从2006年开始抢救性搜集、整理,2008年录制了《杭锦古如歌》DVD集4张共84首歌,此后又将“古如歌”110首经典曲目进行五线谱简谱记录,编入《鄂尔多斯文化丛书》,并成立了“古如歌”协会,召开“古如歌研讨会”,建立了3个“古如歌”培训基地,编排民族歌舞诗画《古如歌》晚会,拍摄以“古如歌”为题材的电视剧。
          岁月如歌古风传,宫廷民间八百年。鄂尔多斯古如歌作为宫廷歌曲,它流传了800多年,由宫廷走向民间,但是依然保留了它原来的模样,体现着宫廷歌曲的庄重典雅古如歌是浓缩的历史,传承的历史,唱出来的历史。2008年,鄂尔多斯古如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表现的欢快自然
          据《鄂尔多斯大辞典》,长调民歌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歌种”,短调民歌也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歌种”。
          由此可见,只是根据曲调的长短分为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不同的歌种,但都是鄂尔多斯这个地方的蒙古族民歌。
          就歌唱艺术而言,蒙古族有长调民歌、短调民歌,还有蒙古族呼麦,这是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有意思、也值得蒙古民族自豪的是,蒙古族长调民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蒙古族呼麦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族呼麦还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于2005年、2009年入选),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管是否入选目录蒙古族短调民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具有代表性)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把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广泛宣传,走向世界,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和目标,也是唱响鄂尔多斯经典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结构短小、玲珑、精悍,句法整齐、节奏明朗有力,情绪欢快活泼,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短调民歌在旋律中经常采用反向转位的手法,在六、七、八、九度远距离跳进现象十分常见。另外,有的歌曲尾部加进了衬句、衬词,从而丰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艺术表现力。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创作特点采用无半音五声性旋法,以大二度、小三度音程连接作为旋律特征。短调民歌中采用五声调式,音级进行以大二度和小三度进行最为多见,旋律线多成驼峰式形状,即一个乐句或者乐节的高点位于中部。在流畅的级进旋律进行中,突然加入反向的转位。用甩音装饰旋律,一般为向上级进或跳进的音作为装饰。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多以五声音阶为主而构成。其中,由五声音阶构成的歌曲如《黑段子坎肩》、《阴山》等;六声音阶的歌曲也颇多,如《森吉德玛》、《山头》、《西召》等;也有七声音阶的歌曲,如《巴音杭盖》等。不论六声音阶还是七声音阶的歌曲,其中fa与si两个音在旋律中多以经过音的形式出现。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歌词特点结构单纯,直抒胸怀,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多采用上句起兴、下句点题的写作手法,上下句构成一个段落,表现一个完整的意思和情绪。歌词内容风趣、幽默、欢乐俏皮,充满调侃倾向。往往只抓住一个小小的点,来刻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场景,来表达生活中的微妙情趣。
           总之,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欢快自然地表达着鄂尔多斯人的情感与智慧。2008年,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漫瀚调体现着开放包容
           据《鄂尔多斯大辞典》,漫瀚调是产生于近现代,发祥于准格尔旗,流传于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的民歌歌种。漫瀚调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曲,融入陕北、晋西北汉族民歌的一些旋法、润腔而形成,具有独特的韵味,是蒙、汉民族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近现代,由于晋、陕汉民大量进入鄂尔多斯地区,鄂尔多斯成为蒙汉杂居地区。蒙、汉民族在一起生产、生活过程中互学民歌,互相影响,民间音乐文化充分交流,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歌歌种。漫瀚调曲调节奏平稳,声腔高亢,具有优美洒脱的艺术个性。漫瀚调属于中性音乐,可叙事,可抒情,即可一曲多词,也可一词多曲,其即兴编词对歌的特殊表现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特色。漫瀚调歌词随时产生,不计其数。曲约有四、五十首,代表曲目有《双山梁》《二道坎梁》《达庆老爷》《巨合滩》《王爱召》《打鱼划划》等。1996年,漫瀚调的发祥地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2008年,漫瀚调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现代的漫瀚调,是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流融合产生的艺术奇葩,古代元曲也是如此,都体现着蒙古族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因为“曲”,使元曲与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因为“调”,使漫瀚调与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古如歌一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民歌是民众心灵沟通的艺术,因此在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中,所谓“诗而远、词而近、曲而亲”就容易理解和体会。相对而言,天籁之音的蒙古族音乐更是“曲而亲”。在元曲和漫瀚调中,其“曲”和“调”与蒙古族民歌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蒙古族民歌是基调和母曲。
           据有关资料,元曲原本来自所谓“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糅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其体式的多样,更增强了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歌词更加接近口语化,既能唱,又易懂。
           叶蓓在《浅析蒙古族文化对元杂剧形成及发展的影响》中认为:生活在我国北方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各个民族,流传着多种多样的俗谣俚曲,富有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元杂剧初起,即以这些俗谣俚曲作为坚实的基础,使其具有“刚劲豪健”的基调。“自金元而后”在“凉山豪嘈”,即异族音乐大量注入的冲击下,汉族地区的音乐便与外来音乐相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成为所谓的“北曲”,即后来所说的“元曲”。
           元曲是古代蒙古族进入中原,使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流融合所产生的文化艺术,现在主要根据相关资料来了解;而漫瀚调产生于近现代并且至今传承发展,是汉族进入以蒙古族为主体的鄂尔多斯地区所产生的文化艺术,现在依然能够感受到并且参与其中。有些蒙古人反感漫瀚调,觉得一些汉语歌词太庸俗化,甚至低级趣味,亵渎了天籁之音的蒙古族音乐。这种现象也有,但是蒙汉文化交流融合的积极方面是主流,例如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蒙古人也非常欣赏和推崇汉语诗词艺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化艺术,才更具有生命活力和发展潜力。
            十、鄂尔多斯婚礼蕴含着生命活力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保留着蒙古族宫廷文化的特点。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使鄂尔多斯婚礼具有古老的民族特色和新的地域特色。从民族特色来看,鄂尔多斯人世代传承的成吉思汗祭奠、苏力德祭祀、古如歌传唱,使蒙古族宫廷文化影响着鄂尔多斯民俗风情的方方面面,使蒙古族鄂尔多斯婚礼也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

          内蒙古的地域十分辽阔,因而蒙古族的婚姻仪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这种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

          对于外地人来说,成吉思汗旅游景区、响沙湾旅游景区、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等景区的民俗风情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表演,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和感受鄂尔多斯婚礼场景。《鄂尔多斯婚礼》以男方娶亲为主线的,集中展现了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和民族歌舞等精华内容。有神圣的祝颂、民歌联唱、盅碗舞、筷子舞等民族风情表演等,用华丽的舞台、精美的服饰、热情的歌舞和优美的音乐,将古朴、原生态的蒙古族鄂尔多斯婚礼搬上了舞台。

     在当地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牧区,“好日慕”(婚礼)与“乃日”(宴会、欢聚、热闹)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连起来说“好日慕”“乃日”。张鑫在《蒙古族“乃日”仪式与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交融——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例》中说:“乃日”是蒙古族在宴会、节日庆典和各种民俗生活中的仪式活动之一,以乐声、歌舞为主体参加宴会的人们围坐在一起,是集民间歌曲、舞蹈、民族器乐曲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乃日”作为草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包含了家族之间、主方与客方、歌手与乐手等众多角色之间的互动行为。“乃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群体性的文化互助形式。从民歌与民俗关联来看,当地的许多民俗活动都和民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那达慕、祭祀、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饮酒娱乐等场合,伴随着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产生了大量民俗性民歌,是最受欢迎的大众艺术形式。

           鄂尔多斯婚礼是民俗,而鄂尔多斯民歌集中展现在鄂尔多斯婚礼“乃日”上。人创造文化环境,同样文化环境也创造人。鄂尔多斯人就是在这样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俗婚礼、民歌“乃日”的文化环境中世代繁衍发展。民歌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世界、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曾经,有些牧民也许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但在他的言行中,或许处处表现着一种简练、坦然、机智,而这一切又往往都会体现在他所唱的民歌里;换句话说,包含着这些内容的民歌,影响和形成了他如此言行特点和生活习惯。如果说劳动和语言创造了人,那么对蒙古民族来说,似乎民歌与语言同等重要,因此在某种意义可以说,劳动、语言和民歌创造了蒙古民族。这也就决定了鄂尔多斯蒙古人独特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2006年,蕴含着生命活力的鄂尔多斯婚礼,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