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传统音乐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必然联系。例如,在成吉思汗祭典祭词中,有《伊金桑》(圣主颂)和《苏勒德桑》(苏勒德颂)颂词。这些祭词,以诗歌文体所形成,并以口头文学形式一代代相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水准。这些颂词,不仅在成吉思汗陵寝和苏勒德祭坛念颂,而且在整个鄂尔多斯广泛流行。在每年新的一天开始时,很多牧户都在“黑慕热”(天马旗)祭台上烧香柏,由家里的男性一起跪拜,念诵以赞颂、祈祷为主要内容的《伊金桑》和《苏勒德桑》等。
成吉思汗祭典中有祭歌。这是蒙古民族从古代以来在典礼、祭祀中专门献音乐、献歌的“歌祭”习俗,在成吉思汗祭典中的体现。在成吉思汗祭典中所唱的歌,是蒙古王朝专门为祭典所创作的祭歌。成吉思汗祭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诵唱者将崇拜、缅怀、信任、自豪等情感,溶入祭歌中,充分表达其内心的情感,将成吉思汗祭典推向高潮。
特别是鄂尔多斯婚礼,集中展现着鄂尔多斯传统音乐,大家共同唱鄂尔多斯古如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在蒙古族和汉族杂居的地方唱漫瀚调。传统的鄂尔多斯婚礼长达三天三夜,她集鄂尔多斯歌舞、饮食、文化、礼仪、风俗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如果说鄂尔多斯是舞的故乡,歌的海洋,那么最集中展现的场所就是鄂尔多斯婚礼上。可见,鄂尔多斯的民俗文化与传统音乐是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的。
三、鄂尔多斯的神秘色彩与传奇故事
鄂尔多斯到底是宫殿还是部落?是地方还是城市?对此,很多鄂尔多斯人自己也不知道,没想明白,说不清楚。
的确,鄂尔多斯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更有许多传奇故事。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鄂尔多斯”,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地理区域名称;二是当代新兴城市;三是在蒙古族历史中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宫殿与部落。
相对来说,鄂尔多斯作为地方和城市是容易理解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黄河呈“几”字形环绕,南面以古长城为界与陕西相邻,即古长城与黄河环绕之中的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就是鄂尔多斯;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鄂尔多斯市,她迅速发展为“现代名城”鄂尔多斯。而更具有神秘色彩和传奇故事,主要是鄂尔多斯作为众多宫殿与忠诚部落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化。
一般人们都会感到困惑不解:“鄂尔多斯”到底是宫殿还是部落?毕竟,物质的宫殿与民族的部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总的来说,鄂尔多斯作为宫殿和部落,都是围绕着成吉思汗形成和发展的。对此,我们可以分为成吉思汗时期以及成吉思汗去世之后这两个阶段来探讨。
在成吉思汗时期,鄂尔多斯是宫殿,凸显的是鄂尔多斯作为蒙古帝国第一个都城的地位和功能。据有关资料和相关研究得知,在成吉思汗时期,“鄂尔多斯”是“众多的宫殿”,由当时各万户、千户长选派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组成的精锐卫队守护。当时有四大“斡耳朵”(鄂尔多),分布于蒙古高原不同的地方,每个“斡耳朵”都是由上千座营帐组成的帐幕群,作为汗廷的四大“斡耳朵”也相似于一个城市群。其中,成吉思汗与第一夫人孛儿贴居住的大“斡耳朵”,起着首都的作用,是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在成吉思汗决定把哈剌和林建成都城之前,蒙古汗国已经有起着首都作用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那就是成吉思汗亲自创建的作为“众多宫殿”的“鄂尔多斯”。从居住的角度即从都城与居民的关系来看,成吉思汗是蒙元帝国第一个都城鄂尔多斯的居民,因而也可以说成吉思汗是鄂尔多斯人。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作为汗廷的众多宫殿鄂尔多斯,逐渐改变为祭祀成吉思汗圣物的宫帐、八白室;众多宫殿的精锐卫护部队,后来成为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室圣物的鄂尔多斯部落。历史上的鄂尔多斯部落,不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而是以职业关系为纽带组合在一起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形成是以成吉思汗创建的斡耳朵(鄂尔多)组织和怯薛组织为前提的。怯薛组织的职权范围涵盖皇室的安全保卫、中央政权的军政事务、皇室成员的饮食起居及后勤供给等诸多领域。可以认为,怯薛军既是成吉思汗的近卫部队又是担负各种要职的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总之,斡耳朵组织和怯薛组织的人户共同构成了鄂尔多斯部的先民,四大斡耳朵属民后裔后来成为鄂尔多斯部的主体。
鄂尔多斯从宫殿演化为部落,历经沧桑。学者认为,元末明初,爱猷识理答腊携太庙神主抵达漠北后,对四大斡耳朵进行了一系列安排和调整:首先,集中四大斡耳朵及所属人马;其次,有可能参照元大都八室太庙的定制,将四大斡耳朵改造成八座毡帐;最后为了躲避明军锋锐,使它们撤离故地进入流动状态。从此成吉思汗灵宫斡耳朵开始了长达二百多年漫长的流动迁徙的岁月。而在此过程中,守护斡耳朵(鄂尔多)的部众也以鄂尔多斯部的名称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鄂尔多斯文化充满应变、包容、融通、创新的生命活力。传说,当年成吉思汗远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时,看到这里美丽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在享受融入大自然的喜悦和惬意中,他的心身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放松,使马鞭从手中滑落在草地。当随从人员想去拣马鞭时,他挥手制止,并深情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人享乐之邦”。或许是一种历史的巧合,或许是长生天在冥冥之中的有意安排。总之,围绕着成吉思汗形成和发展的蒙古族鄂尔多斯,历经数百年沧桑岁月,经过上万里流动迁徙,创造过辉煌,经历过磨难,书写过无数传奇故事,最终来到并植根于成吉思汗生前眷恋的并且愿作为享乐安息之地的古老而神奇的鄂尔多斯大地,而且又与新兴城市鄂尔多斯融为一体,从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温暖全世界,这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
四、八百年守护、祭祀和传唱圣主、国旗和国歌的历史奇迹
当我们了解了鄂尔多斯的基本含义,就会对鄂尔多斯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个项目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
编号:Ⅹ—34,项目名称:成吉思汗祭典,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编号:Ⅹ—55,项目名称:鄂尔多斯婚礼,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
编号:Ⅱ-92,项目名称:漫瀚调,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
编号:Ⅱ-105,项目名称: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项目名称:鄂尔多斯古如歌,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
2014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
编号:Ⅹ—147,项目名称:查干苏力德祭,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这6个项目,其申报地区或单位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以及杭锦旗和乌审旗。这6个项目,在鄂尔多斯这个地方和城市得到传承与发展,而它的形成却超越了这个地方和城市。例如,成吉思汗祭典、查干苏力德祭祀、鄂尔多斯古如歌,这些形成于蒙元帝国时期的蒙古高原。因此我们说,鄂尔多斯文化不只是地方文化,同时也是蒙元帝国文化。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圣主,查干苏力德是蒙古帝国的国旗,鄂尔多斯古如歌是蒙古帝国的国歌(古如歌不是鄂尔多斯这个地方的歌,而是作为蒙古帝国宫廷的鄂尔多斯歌曲),而八百年来,蒙古帝国的圣主、国旗、国歌,在鄂尔多斯这个地方还得到守护、祭祀和传唱,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