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地方学学科建设的最大知识增量及其价值体现

已有 800 次阅读2018-6-6 07:41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提交“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京台地方学分论坛”论文

        地方学学科建设的最大知识增量及其价值体现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学为例
                           包海山
        内容提要:地方学的研究与应用到了应该协同创新,联合起来有所新的突破的关键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包含着每个地方的发展规律,因此各个地方学研究者共同探索包括每个地方内在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这将是地方学学科建设的最大知识增量;同时,由于最大知识增量能够解决各地更多的社会现实问题而能够体现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地方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应用、教学、研究三个重要环节的有机融合。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社会,把地方学研究的“同一个主题”与互联网“同一个平台”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学术生产”,是各个地方学研究者共同促进地方学学科建设的最大知识增量的有效途径;而通过互联网产品把共同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在各个地方用来教学与应用,是充分体现研究成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地方学 互联网 融合发展 知识增量 价值体现

           一、地方学学科建设的最大知识增量
           几乎所有地方学都想“创建”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新的”学科知识体系,而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对所“跨”的各个学科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就目前来看,很多所谓的地方学,其实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有的历史、民俗、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学科知识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而已,甚至还出现了“领导一换,面貌全变”,“地方学研究似乎走到了回望的尽头”等现象。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这是各个地方学研究者应该共同深入思考探讨的现实问题。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陈耕会长认为:中国地方学研究到了应该协同创新,联合起来有所新的突破的关键时期。地方学研究有一个危险,就是只顾了自己脚下这一方土地的研究,忘记了抬起头来看看周围,看看全中国,看看全世界。我们必须在中国学的视野下,在对世界地方学研究的了解观照的前提下,来开展地方学研究、区域文化学研究。虽然天南地北,但是地方学之间一定是有相同规律的,地方学学科的构建一定是可以而且必须协同创新、融合发展。【1】
            地方学之间一定是有相同规律的,因为各个地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如恩格斯所言:“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2】由此可见,虽然外部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与人类思维和行为运动的一般规律是“两个系列”,但是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和自然都服从同样的规律”,即天地人最终都同样道法自然。由此能够找到地方学之间的相同规律,这也是地方学研究能够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地方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也包括当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融合。从自然生态环境来看,不同地方的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山川文化、江河文化、海洋文化等,都有其鲜明特色,而在更大的系统内,整个地球自然村的生态环境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从人文历史发展来看,从单一的狩猎、游牧、农耕、工商业等文明走向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以及城乡之间、各行各业之间一体化融合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流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正是自然规律的同一性,以及各个地方学研究对象原本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各个地方学研究者能够找到共同的研究课题,并且成为地方学学科建设的最大知识增量。
          促进地方学协同创新、融合发展,需要研究者对地方学学科内涵有相似和相同的认知,形成共识。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员、西安绿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包源最近写了《内蒙古学的学科内涵探讨》《以互联网教育产品实践内蒙古学》《基于产品的开放性思考》等系列文章,他认为地方学应该成为在当地的背景条件下,以社会实践为第一推动力,文化旅游以及社会化教育两个系列互联网产品为行动方案,以资源配置问题为出发点构建理论框架,将多学科知识结构化的系统性学科。
          青年一代的这种创新思维,给予我有益启示。创建地方学是为了解决实现问题,而现实问题超越任何学科的界限,因此需要创建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新的学科知识体系。以社会实践为第一推动力,符合地方学发展的规律。恩格斯指出:“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一旦各个地方学找到相同的广泛的现实需要,而且具有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条件和发展空间,那么这种需要就会比万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也是现实需要和社会实践成为第一推动力所能发挥的作用。
          在地方学研究领域,由北京学研究基地担任轮值主席方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合作,共同在公益性思想类网站草根网建立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把地方学研究的“同一个主题”与互联网“同一个平台”结合起来,为地方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和空间,目前团体和个人博客发表文章2000多篇,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次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与北京联合大学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办的“京台地方学研究互鉴与地方文化交流展望”论坛,又一次为海峡两岸地方学研究者的交流合作创造了难得的条件和机会。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互联网为我们更加轻松、便捷、自由的交流合作创造了条件。例如,草根网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以同一个主题、在同一个平台,可以展现成千上万个地方学研究者的成果,而且可以通过评论有广泛的互动交流,使地方学研究在互联网天天论坛成为可能,可以成为一种新常态。
            “互联网+”对地方学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来说,可以促进三个方面的改变。一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在互联网条件下,海量的文献决定了研究者从一开始就是“大思维”。由于掌握的文献相对比较全,没有封闭性,研究者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完全处于同一水平上,而这种“大思维”之下的研究才真正体现其研究的创新性。二是选题方式的改变。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认为社会需要来主动选择研究课题,而不再被动地应付别人指定的课题项目。三是组织方式的改变。专家学者的“单位”印记被淡化,研究者合作的主要壁垒逐渐被打破,你是北京学、上海学、内蒙古学还是台湾学、香港学、澳门学研究者,这些都不重要,人们更看重的是观点、判断和预测等具体内容。专家学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提供的便利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合作。他们会变得很单纯,目的就是一个,探索真理。例如,草根网博主王青松教授研究《资本论》很多年,最近他把自己很多年有关《资本论》的研究成果初稿,作为参考资料完整地发给他未见过面的鄂尔多斯学研究者。《资本论》是超越“主义”的科学著作,无论什么主义都需要《资本论》。王教授在电子邮件中说:“我们不应该辜负马老先生在贫病交加中著作的苦心孤诣,既已悟到,就应把自己的解读告诉世人,莫走或少走弯路。我已是快进入80代了,精力大不如前。我知道你深入研究资本论多年,自有见地,想把这个事请你来做。”这种彼此的理解和信任,都是通过互联网经常阅读博文以及互动交流产生的。
互联网是虚拟世界,但也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互联网+地方学,可以研究促进思维、选题和组织方式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正是现实世界的需要,只是互联网为这些改变创造了技术条件。人类实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天地人同样道法自然,这是人类最终的归宿,也是网上网下同心圆的原点,是人类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向心力所在。
            二、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体现
          在地方学中,“地方”是定语,每个地方都有鲜明特色;“学”即学科体系是中心语,具有普遍性,真正的学科体系所揭示和反映的是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系统性是相对而言的,总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例如,泉州学、厦门学、金门学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性学科,而闽南学包含了这些学科;海南学、广西桂学、广东广州学以及香港学、澳门学等也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性学科,而岭南学包含了这些学科。在地球自然村,可以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学,就是全球学、国家学等等,其实也都是地方学,最终所研究探讨的都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客观规律,甚至天、地、人最终都同样“道法自然”。地方学研究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意义:一方面,不同地方的人们从各自的角度共同研究探讨在本体论层次上客观存在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自然法则及其巨大能量;另一方面,通过共同探索和构建综合性系统性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形式,原本可共享的自然法则及其巨大能量在为当地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出来。
           从宏观上来看,互联网+地方学,使得各地学者能够穿越时空以同一个主题进行全球化研究;也可以使研究成果以互联网产品的形式在全球各地同时教学与应用,在各地背景条件下体现各自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台湾清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专任教授陈惠龄在《在地感、多元化与国际性——台湾地方学推展概况》中说:现代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互动系统。延至十九世纪以来,主要的科技进展则在于交通和信息方面,诸如蒸汽船、汽车、飞机、相机、计算机和电话出现后,世界即处于“全球村”环境中。直至21世纪全球化时代来临之际,伴随着人群物流的“变迁”与“移动”现象,才真正落实了“天涯若比邻”的世界观。

           我们也意识到,人们的在地感感受到客观存在的天涯,人员的流动与文化的交融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网络信息,不仅能够体会到若比邻”,而且能够融为一体。因此,在海峡两岸“地方学研究互鉴与地方文化交流展望”中,我们能够文化旅游以及社会化教育两个系列互联网产品为行动方案,共同描绘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山川文化、江河文化、宝岛文化、海洋文化等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形成的巨幅画卷,通过普遍提高海峡两岸民众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构建命运共同体。

          在本体论层次上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及其能量,与在认识论层次上通过揭示、反映和转化自然法则及其能量的形式所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上的概念。人们一般不在意在无形中支配人的命运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本身,而能够意识到的是揭示和反映客观规律而形成的科学文化。因此,我们谈价值体现,主要是谈科学文化的价值体现。

             科学文化能够体现价值,是因为它本身有价值。恩格斯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 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关键就在这里。”【5】
            地方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及体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要深刻理解这个“关键”所在。随着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普遍提高,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简单重复性的程序化劳动将逐渐由智能机器来代替,从而把大多数完全委身于直接生产的创造低价值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向从事社会共同事务的创造高价值的创新型高级智力劳动方向发展,创新型高级智力劳动将会成为人类主要劳动形态和主要价值形成来源。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有可能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科学文化中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且把这些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
            科学文化作为一种能够调控和支配物质结构的信息结构,作为一种能够外化和物化的能量,可以分离于个体生命而在社会空间汇集更大的能量,能够穿越时空在流动状态中形成劳动的使用价值,并以信息形态不断通过活化和改善人类头脑这个信息化了的物质结构来实现价值转移和积累,而且可以通过追加价值而创造新的更大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科学文化更具有生命活力和使用价值?那就是更接近于客观规律并与客观规律融为一体的科学文化。邓小平先生曾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6】科学所揭示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理论作为科学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包括每个地方的发展规律,因此跨多学科的揭示发展规律的地方学必然会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由此形成最大的知识增量,并且充分体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例如,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年轻一代的读者们再次产生了阅读《资本论》的热情。英国媒体笑称,“如果马克思还在世,《资本论》的巨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价值形成与价值体现不同。作为科学文献的《资本论》,在没有外化和物化在具体凝固的可以交换的物质产品上时,或许不能体现出交换价值,但是所形成的使用价值依然存在。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创造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值转移和积累过程中,可以通过追加价值而创造新的更大价值体现地方学研究价值的最佳途径,就是在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基础上集成创新,在价值转移和汇集的过程中,追加价值而创造新的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耕:新时代闽南文化研究的七个走向,闽南文化新世纪回顾和新时代前瞻论文集,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2018年3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337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至1976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8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198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至1976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246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至1976年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82页,人民出版社,1993.10


          作者:包海山,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草根网“地方学研究”负责人。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