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构建学科体系需要热爱和信仰——《鄂尔多斯传奇故事》写作感悟 ...

已有 1325 次阅读2017-12-23 05:27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构建学科体系需要热爱和信仰
                      ——《鄂尔多斯传奇故事》写作感悟
                                           包海山
            2017年10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著作《鄂尔多斯传奇故事》。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鄂尔多斯文化,二是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是“温暖全世界”的地方,有很多传奇故事,文化底蕴深厚;而鄂尔多斯学,是在鄂尔多斯文化研究基础上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这对鄂尔多斯来说自然是创造新的辉煌奇迹。
            无论是研究鄂尔多斯文化,还是构建鄂尔多斯学学科体系,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热爱和信仰,这也是我写作《鄂尔多斯传奇故事》的深切感悟。
            本书鄂尔多斯文化部分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鄂尔多斯地域文化,二是蒙古族文化,三是蒙古族鄂尔多斯文化。这部分主要是根据有关资料,讲述鄂尔多斯历史文化;而创新之处,也是本书的最大亮点,是首次非常明确地提出蒙古民族有科学信仰。我的深切感悟是,热爱鄂尔多斯文化是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具有了科学信仰,才有可能构建具有科学内涵的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
             关于蒙古族信仰,从宏观上来看,目前在互联网上搜索“蒙古族信仰”,出现的几乎都与宗教有关,诸如蒙古族信仰什么教?蒙古族信仰哪些教?蒙古族信仰长生天吗?蒙古族信仰哪位神灵?狼是他们的神吗?之类。具体在鄂尔多斯来看,201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美伊金霍洛》一书中有“信仰之美”一章,包括达尔扈特人的八大庙、乌兰活佛府、明暗木独故地、蒙古人的信仰、口里人的崇拜,其中“蒙古人的信仰”是说“目前蒙古民族信仰的宗教主要是藏传佛教”,而除了宗教之外,再没有说蒙古人有信仰。
             我觉得这些现象非常令人遗憾,好像蒙古民族只有宗教信仰而没有科学信仰。我就是一个蒙古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有信仰,是科学信仰,所以在《鄂尔多斯传奇故事》中专门写了一个章节“蒙古族宗教文化、英雄崇拜、科学信仰”。至此,在鄂尔多斯人撰写的正式出版的著作中有了蒙古族有科学信仰的章节,在互联网上搜索“包海山蒙古族信仰”,第一条就是在草根网刊载的“蒙古族宗教文化、英雄崇拜、科学信仰”。这是令人自豪的,或许对整个蒙古族文化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中,一旦具有了信仰,就能够开创一片新天地。
             宗教文化、英雄崇拜、科学信仰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其关键词分别是神仙、人物、真理。
             在我看来,对宗教理解最深刻透彻的人还是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说:“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1】由此可见,一方面,宗教对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们产生作用;另一方面,不管有没有宗教,在客观上存在着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们,他们总是要有某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是形成宗教文化的现实基础,因此可以说形成宗教文化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
            对“神”与人的关系,恩格斯说:不应当到“与世界对立的什么‘神’那里去找真理,而应当到近在咫尺的人的胸膛里去找真理。人所固有的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伟大得多,高尚得多,因为‘神’只不过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2】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恩格斯所讲的神、人、真理这三个不同的概念。那么,神那里的真理与人的胸膛里的真理有什么不同?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有智慧、有灵性的人们能够感觉到、意识到,除了人的有限的力量之外,在自然界还有无限的巨大能量客观存在。那么它是什么?老子曰“道”、释迦牟尼讲“佛”、成吉思汗称“长生天”,马克思说“真理”。通过比较研究并且努力集成创新,我们意识到,这些只是称谓不同,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统称为自然法则。之所以形成地球以及地球上出现人类,都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而出现了人类之后,自然法则依然在无形中决定人类的命运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自然法则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它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道、佛、长生天、真理等思想文化是认识论层次上的表现形式。对老子之道、释迦牟尼之佛,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们把它变成了道教、佛教,于是在与世界对立的“神”那里去找真理;而获得自身的人们把它看作道学、佛学,与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一样,以人的思维、人的感觉和意识来探寻真理。由此能够形成科学信仰。
            马克思说:“真理像光一样”,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3】真理即自然法则寂兮寥兮,像光一样普照大地;它不仅占有马克思,也占有古今中外任何人,区别只是在于自己能否认识到而已;老子道学、释迦牟尼佛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等经典,都只是构成自己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遵循自然法则,而不是自然法则本身。我们是学习和掌握他们的方式方法,通过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努力更接近与自然法则,最终感悟和遵循自然法则本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信仰。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人的自然天性与自然界灵性的沟通与融合。所谓人杰地灵是一个有机整体。信仰是相信并且仰慕:相信基础我们相信在无形中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客观存在;仰慕包涵由于相信而产生的热爱、向往、敬畏、崇拜、景仰、遵循之意。自然法则(真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因此对自然法则(真理)的信仰,是不分宗教和政党派别的,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能够理解这一点,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非常重要。
           《鄂尔多斯传奇故事》的最大“亮点”是提出我们有科学信仰,而最大“看点”是提出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自然法则,即在无形中支配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的自然法则。就是说,研究探讨具有科学信仰的人们,构建和应用具有科学内涵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这是《鄂尔多斯传奇故事》的最大亮点和最大看点。由此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学术自信。
            对于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来说,热爱是基础,信仰是境界。老子云:“太上,不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恩格斯说:“天才应当说服群众,使群众相信自己思想的正确,这样就不必担心自己的思想是否能够实现,因为思想被掌握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4】百姓皆谓我自然以及遵循自然法则的思想被掌握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这就是一种有信仰的境界。信仰能够使人的天性得以自然表达,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中,走心、动脑、全力以赴成为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
            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构建跨多学科的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都有鲜明个性特色;而作为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也有其共性特征。我们找到共性,就能够把鄂尔多斯学、中国地方学、中国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努力促进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2016年8月,北京学研究基地与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主办“中日韩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我提交论文《关于地方学课题设立的思考——以鄂尔多斯学为例》。在本文中,以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三个具体课题为例,在更大的格局系统性思考地方学研究的课题设立问题三个课题是:鄂尔多斯传奇故事、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中国学视野下的地方学研究。这里简要探讨各课题主要内容以及课题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一、鄂尔多斯传奇故事
            《鄂尔多斯传奇故事》的第二部分是鄂尔多斯学研究。重点学术研究,而之所以用“传奇故事”为书名,就是想换一种思维方式,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并且努力在轻松的状态开阔思维空间。
            构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不容易,前提条件是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要深入研究和全面掌握。每个地方都已经有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生态学、政治经济学等等众多的学科知识,跨多学科的地方学研究当然要跨这些学科,之后才能谈得上构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相对而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每个地方人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这个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有了突破,有了创新发展,那么构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就有了希望。对于构建鄂尔多斯学来说,我们把“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作为重点课题来研究,2015年取得阶段性成果,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探索》,由此可以形成一种基于信仰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学术自信,从而能够转化为探索和构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的强大动力。
            恩格斯认为,人类“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每个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在表现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5】学科内涵即每个地方发展的必然规律客观存在,而我们能不能构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最终取决于能不能发现、认识和把握始终支配当地社会发展的内部隐蔽着的客观规律。只有把支配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隐蔽着的客观规律作为核心,才能把跨多学科的地方学研究变成一个有机整体。
            内蒙古文联原主席阿云嘎在鄂尔多斯传奇故事《序》中认为,本书“是一个有机整体”,有视野开阔、材料丰富、学术性强的特点。他说:作者的阐述是在一个相当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展开的对鄂尔多斯文化的描述不是单一和平面的,而是带有立体感这部书的叙述不是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罗列而是在述中努力用一些学术观点去进行阐释所以就带出了新意也带出了深度对于鄂尔多斯文化,可以用道学、佛学、成吉思汗文化和马克思理论等不同的学术角度去阐释而如果将这些“学”“观”“理论”融会贯通成为一个大的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鄂尔多斯学学科体系,那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书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这样的努力。【6】
           我们确实为此付出了努力。鄂尔多斯学研究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鄂尔多斯历史、现在、未来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二是鄂尔多斯与内蒙古、中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正是有这种系统性,我们才努力把鄂尔多斯自然生态文化鄂尔多斯人文历史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蒙古族城市文明蒙古族商业文明鄂尔多斯与成吉思汗文化鄂尔多斯与草原丝绸之路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中国学构建与应用的预测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中国学视野下的地方学研究鄂尔多斯学与草野思想库草根网“地方学研究”等变成一个有机整体。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提出通过具体课题项目“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和“中国学视野下的地方学研究”,来促进中国地方学研究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建议,得到有关地方学研究团体的响应和支持,特别是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轮值主席方北京学研究所,在《地方学研究信息》2016年第4期发表了《关于中国地方学研究协同发展的设想》一文,随后以《关于地方学课题设立的思考——以鄂尔多斯学为例》为题,收录在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编辑、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一书
            二、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
            2017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主持完成了“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收到有关北京学、上海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台湾学、敦煌学、西夏学、西域学、闽南学、广州学、杭州学、泉州学、扬州学、大冶学、伊犁学、鄂尔多斯学以及敕勒川文化、察哈尔文化、元上都历史文化、西口文化、汉水文化、巴山文化、北宸智库、草野思想库等30多个地方学、地方文化研究的文章40多。以此为基础,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将于2018年初出版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系列成果《地方学研究》辑刊的第一辑,这也是中国地方学研究团体部分代表“第一次集体亮相”。通过这项活动,为地方学研究又开拓了三个新的平台和路径。
           1.构建内蒙古学
           2017年9月,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15周年之际由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鄂尔多斯市社科联、鄂尔多斯市社会主义学院、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在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召开,来自北京学、广州学、鄂尔多斯学、草野思想库等30多个地方学、地方文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90多人参加。内蒙古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杭栓柱在题为《伟大的实践呼唤内蒙古学的构建》的致辞中,提出探索和建立内蒙古学的概念和构想。他说:对内蒙古学的学科内涵、对象内容、基本特征、外延边界、研究方法路径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将通过课题立项等形式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综合性系统性研究。从自治区社科联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搭建一个平台,为大家的沟通、交流、合作提供有效服务。近期将努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千方百计推动内蒙古学的构建,形成一定的社会共识;二是打造一个学术团队,成立内蒙古学研究会;三是争取建立一笔基金,支持地方学的研究。他认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15年来的不懈努力以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为内蒙古学的探索和构建奠定了很好的实践基础,相信在内蒙古学的构建中能够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地方学研究领域,内蒙古学的构建,是草原上出现的黑马、劲旅。在杭栓柱提出创建内蒙古学的构想两个月之后,内蒙古社会科学网发布了内蒙古学专项重点课题立项公告,首批5个课题:1.“内蒙古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特色研究;2.内蒙古学与其他学科协同创新研究;3.“内蒙古学”在中国地方学中的地位;4.内蒙古学研究与新型智库建设融合发展研究;5.内蒙古不同区域地方学研究的基础、经验及对构建内蒙古学的启示研究。这5个课题,既有广泛的涵盖面,又有紧密的内在必然联系,可谓出手不凡。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承担第五项课题。
           一般认为,方学研究要具备三个基础条件:一是学科内涵,二是研究队伍,三是经费保障。就这三个条件而言,鄂尔多斯学与内蒙古学相比,研究队伍和经费保障不是一个量级,鄂尔多斯学发展的很好,有绝对优势的内蒙古学会更好,这是必然的;那么,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优势,就在于对地方学学科内涵的深刻理解上。鄂尔多斯学把支配鄂尔多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隐蔽着的客观规律作为核心内容来研究,内蒙古学也只有把支配内蒙古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隐蔽着的客观规律作为核心内容来研究,才有可能构建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新的内蒙古学学科知识体系。
           当然,在更大的系统内,中国学包括内蒙古学,内蒙古学包括鄂尔多斯学,鄂尔多斯学、内蒙古学、中国学是有同样的中华文化之“根本”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鄂尔多斯学研究不仅会自觉主动融入内蒙古学研究之中,而且会推动内蒙古学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与中国各个地方学共同构建中国学。在《鄂尔多斯传奇故事》中就有“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与去学科”的章节,这需要对地方学研究以及构建新的学科与去学科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深刻理解。
              2.推进中国地方学系统性学科建设
            从创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再到创办《地方学研究》辑刊,中国地方学研究各团体不断共同探索和推进中国地方学系统性学科建设。在这过程中,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和北京学研究所等团体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因而也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2004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调研组到温州、扬州等地学习考察地方学研究经验之后,提出创立“全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倡议,得到温州学、扬州学泉州学、徽州学、潮州学等地方学研究团体的积极响应于2005年9月在鄂尔多斯恩格贝成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任首届轮值主席方。通过这种松散型联络组织,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特色,使其成为全国地方学研究团体之间互相学习、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桥梁和纽带2008年11月,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召开“地方文化与地方学学术研讨会”期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提议,与北京学研究所协商,联席会成员单位同意,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第二任轮值主席方由北京学研究所担任。可以说,北京学研究所担任轮值主席方以来,推动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有了更大的发展,例如举办“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中日韩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促进了海峡两岸地方学广泛而深入交流,也使中国地方学研究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
             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成立以来,如果说前12年主要发挥了各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学习交流、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等作用,那么成立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术委员会,创办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辑刊,就标志着进入有实质性合作的新的发展阶段。
             2017年10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北京学研究基地、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台湾、澳门和大陆的6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分享海峡两岸地方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思想与智慧。在学术研讨会之后,轮值主席方北京学研究基地主持召开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工作会议,参会各成员单位达成共识:完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组织机构,成立学术委员会,创办《地方学研究》专辑,培养地方学研究人才,系统性推进中国地方学学科建设。会议决定:从2018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辑刊,每年2辑。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在“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基础上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1辑,北京学研究基地在“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基础上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2辑。
            每部由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术委员会择优选择并且审阅通过的《地方学研究》辑刊,将既是各个地方学研究的成果展示 ,也是在更大的系统内进一步综合性系统性深入研究的基础文献。汇集更多的地方学研究成果,并且不断提炼升华,是中国地方学研究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3.促进“互联网+地方学研究”
           互联网有同一个平台,地方学研究有同一个主题,这两个“同一”的互补与融合,形成了互联网+地方学研究的最大优势。
           上海社科院胡健研究员在《互联网+学术生产》中认为:在互联网前时代,学术生产被认为是剪刀+浆糊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个体的手工作坊。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可以便捷地查到海量文献决定了研究者从一开始就是“大思维”。由于掌握的文献相对比较全,而且没有封闭性,研究者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完全处于同一水平上。因此,这种“大思维”之下的研究才真正体现其研究的创新性
            互联网平台为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创造了条件,而地方学研究的相同主题促进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每个地方学研究都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体化融合发展服务,而不同的地方学所研究的对象本身又是协同发展的,例如呼包鄂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顺应一体化融合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这种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就是地方学研究的同一个主题。
           2016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草野思想库共同在草根网建立的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为互联网的同一个平台与地方学研究的同一个主题的互补与融合创造了条件,能够发挥“互联网+地方学研究”的优势。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陈育宁教授最近在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所言:鄂尔多斯学研究走进网络卓有成效。研究成果之所以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平台,例如在草根网团体和个人博客刊载有关地方学研究的博文1700多篇,访问量达1200多万人次,很好地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
            对于努力创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地方学研究来说,与注重原创文章的草根网是适应的。草根的原创文章受到各界关注,转载率很高。知名网址导航“hao123”“360导航”等都收录了草根网。2016年,来自海内外各个领域的20余位民间学者,齐聚北京西郊宾馆,举行了草根网上线十周年联谊活动并成立了草根网自己的研究机构——草野思想库。草野思想库的使命传播民间思想,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建言献策目标打造一流的中国民间智库;职能是发表、推广民间学者有关国计民生的研究成果提供给各级决策者参考,最终转化为社会财富。
            从融合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草根网是地方学研究的互动交流、同创共享的一个平台,也可以说应用草根网的地方学是草根网的研究机构,如同草野思想库是草根网的研究机构一样。作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草野思想库理事会副理事长、草根网地方学研究负责人,我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就这三个机构而言,会同创共赢,而相对更大的赢家将是草根网,因为草根网将比较完整地拥有更多的数据。
            草根网上线11年,有近600位海内外博主。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建立近2年,根据访问量目前排名前20位,几年后不仅可以排名第一,而且会远远领先与其他个人和小团体的博客,因为“地方学研究”以同一个主题,可以刊载各地成千上万个地方学研究者的成果。例如随着内蒙古学的构建以及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系列成果《地方学研究》辑刊的出版发行,草根网“地方学研究”成果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以地方学或者中国学的同一个主题,拥有海量信息的大数据库之后,草根网以大数据为基础创立地方学研究中心或者中国学研究中心时,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可想而知的。当然,这也是地方学研究者、中国学研究者共同的心愿和梦想。如草根网站长郎洌和草根网“地方学研究”负责人包海山在“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中(将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第一辑)合作完成文章:同一个平台、主题和梦想——充分发挥草根网与地方学优势》。
             三、中国学视野下的地方学研究
           《鄂尔多斯传奇故事》的一大“亮点”是提出鄂尔多斯人有科学信仰,并且认为科学信仰有力量;一大“看点”是通过构建和应用具有科学内涵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把这种客观存在的科学信仰的力量转化和体现出来。
            所谓系统性是相对而言的。在各个地方,地方学是系统性学科体系;在中国,中国学是系统性学科体系;在世界,“世界学”是系统性学科体系。小系统融入大系统,大系统包含小系统,而总有一个巨系统包含所有的系统。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过程中,人类随着对包括自身自然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认识的全面而细化,创造万种学科知识;而随着共同感悟和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科学文化将系统性融合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人类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即“域中四大”之一,人类的科学文化最终所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能量。恩格斯说:“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7】所有的科学文化都是人类思维运动的产物,而人类思维运动外部世界运动一般规律“这两个系列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是“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科学文化将系统性融合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系统性融合发展过程中,如果说,各个地方学研究在初期的探索阶段,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某些方面彼此学习借鉴、相互交流合作,这是一种自发的本能行为;那么,意识到同创共享的整体利益,在中国学视野下,在更大的系统内促进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形成合力共建中国学,这是一种自觉的科学方法。
           目前,很多地方学研究团体开始重视中国学视野下研究地方学。例如:2017年10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工作会议”上达成共识,联席会成立学术委员会,系统性推进中国地方学学科建设,共建中国学;11月2日,内蒙古社会科学网刊发《关于组织申报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内蒙古学”专项课题的通知》,其中之一为:“‘内蒙古学’在中国地方学中的地位”,基本要求是研究“内蒙古学”与国内其他地方学的关系,探讨内蒙古学在中国学中的地位,进一步丰富中国学;11月5日,在厦门召开的首届“厦门学”学术研讨会上,厦门学研究者也在探讨“推动中国学视野下的厦门学研究和中国特色地方学学科建设”的问题。这些都顺应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在与各地方学广泛交流中,积极推动中国学视野下的地方学研究。例如为北京学研究基地等举办的“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中国学视野下的海峡两岸地方学研究》、为“广州学和城市学学术报告会”提交《中国学共融点地方学协同发展》等论文。在《鄂尔多斯传奇故事》鄂尔多斯学研究部分中有《中国学视野下的地方学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中国学构建与应用的预测》等。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需要前瞻性、系统性、开放性思维,而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中,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学构建与应用的预测》,充分体现出前瞻性、系统性、开放性思维。可以说这是《鄂尔多斯传奇故事》的看点”中的“焦点”。
           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构建新的学科体系,中国学是在中华文化研究基础上构建新的学科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老子道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中国化创新发展的马克思理论是中华文化之,而中华文化之根本是中华大地每个地方的文化之根本,也是每个地方在文化研究基础上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之根本。正是这种相同的文化之根本,使地方学研究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中共同构建中国学成为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卷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卷65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卷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卷653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24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6】阿云嘎:《序》,《鄂尔多斯传奇故事》、包海山著,九州出版社,2017年10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卷337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草野思想库理事会副理事长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