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智库建设、社科普及相结合
包海山
8月30日,内蒙古社科联六届四次常委(扩大)会议在赤峰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讨论新形势下区直社科类社团工作重点和方向,推动社科类系统单位间工作经验交流。自治区社科联、盟市社科联、高校社科联、自治区直属社科类社团、社科普及基地负责同志等100多人参加会议。会上宣读了关于表彰全国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创建新型智库先进社会组织、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的决定和获奖名单。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被评为“全国社科联创建新型智库先进社会组织”。
会上,自治区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杭栓柱在讲话中特别强调,社科类社团要根据自身特点来准确定位。他认为,只有准确定位,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少走弯路,才能统筹考虑、调动各种资源、发挥整体优势。
在自治区直属社科类社团中,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特点非常明显:1、在自治区120多个直属社科类社团中,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唯一努力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的研究会;2、注重智库建设,被评为全国社科联创建新型智库先进社会组织;3、重视社科普及,是自治区社科普及基地。一个研究会把学术研究、智库建设、社科普及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这不仅在自治区社科联是唯一的,就是在全国社科联也为数不多。正因为具有这些非常明显的特点,我们应该说,学术研究、智库建设、社科普及相结合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发展的准确定位。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育宁教授指出:“鄂尔多斯学=知识体系+应用服务”。我们通过学术研究来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应用服务方面,通过智库建设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发展战略、决策咨询、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理论与智力支持,通过走进大学、走进基层、走进网络等途径向社会大众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努力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以此为基础来创建新型智库和普及社科知识,这应该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
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创建的学科知识体系。相对而言,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特色和差异性显而易见,而作为“学”所研究探讨的内在规律又是相同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规律得以实现的形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而客观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它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此形成了“学”的普遍意义。例如各个地方学所“跨”的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内在本质规律相同。周书俊教授认为,“如何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之‘本’,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或创新性发展极为关键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的比较研究并且努力集成创新,清晰地意识到:“道”、“长生天”、“真理”并不是哪个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东西,而是本体论层次上的东西,对全人类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而学说、文化、理论等只是认识论层次上的表现形式,只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遵循,而不是客观规律本身。我们学习各种理论学说,只是在学习借鉴其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方式方法,而最终目的是认识和把握客观存在的规律本身,它在无形中决定人的命运并且支配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我们非常明确地提出,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自然法则,从而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具有中华文化的“根”与马克思理论的“本”。
鄂尔多斯学遵循学术研究之“根本”,在此基础上创建具有学术内涵的新型智库。胡键研究员在《学术思想是智库的灵魂》中认为,学术与智库,是鸟之两翼。只有当学术与智库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之时,学术与智库就达到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和谐境界。这样的智库才能成为国家真正意义的智库,在灵魂的统领下而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战略性智库。当前大多数智库仅仅是对具体问题提供一种应对之策,而不是从战略上提出某种深远而持久的战略理论。政府的功利倾向也迫使智库紧跟形势去思考现实中具体问题的应对之策,而难以对热点问题进行理论的冷思考,更难以从长远来构建一种战略理论。智库不是要淡化学术研究,而是更加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智库为理论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只有这种有深厚理论底蕴的智库才是有灵魂的智库,才是智慧之库。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15年来,举办50多次各种论坛、研讨会,例如“成吉思汗文化论坛”、“一带一路与鄂尔多斯发展”、“康巴什论坛——草原·城市·文化”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的智库建设,又是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的具体内容,而这些都植根于中华文化之根本,使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具有了内在灵魂和长久的生命活力。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内蒙古自治区社科普及基地,这是把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融为一体的社科普及。这不仅是对已有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而且是创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创建具有学术内涵的新型智库的方式方法和内在精神动力的普及,而这种社科普及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鄂尔多斯学社科普及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走进大学,与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和职业学院等合作,使鄂尔多斯学进课堂、办体验馆等;二是走进基层,包括城镇社区、农村牧区村社嘎查等;三是走进网络,例如在学术性网站草根网建立“地方学研究”团体博客,将陆续集中展现研究会主要研究成果。正所谓“高手在民间”,社科普及真正意义并不是谁给谁讲解,而是互动交流,共同提高,特别是通过社科普及促进学科建设。在已经拥有七亿网民、还将汇聚更多网民的中国,网络空间,就是一个广大而真实的民间,是不可不进入、不可不融入的最广大的社科普及基地,也是学术生产基地,例如胡键的《互联网在重组人类思维》、《互联网+学术生产》等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在互联网条件下,海量的文献决定了研究者从一开始就是“大思维”。由于掌握的文献相对比较全,而且没有封闭性,研究者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完全处于同一水平上。因此,这种“大思维”之下的研究才真正体现其研究的创新性。就构建和普及鄂尔多斯学学科知识体系而言,最大的平台一定是互联网。只有在互联网平台,我们才有可能自由、便捷、广泛汇集智力资源,有效整合人类共同的智慧,从而构建和普及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新的学科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