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网络论坛”优势 包海山
2017年9月16日,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15周年纪念日。研究会将举办理事会换届和四届一次理事会以及学术研究座谈会。
学术研究座谈会应该确定什么主题?研究会荣誉会长奇朝鲁提议:“鄂尔多斯学已经走进网络,我们今年把‘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作为合作项目,把这两个联系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可以开展网络论坛,而且现在就可以开始”。大家一致赞同这个提议。互联网+主题论坛,这对中国地方学研究来说,确实是一个创新。
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构建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新的学科知识体系,这对每个地方学来说,都是非常艰巨、持久、宏大的文化建设工程,而且各地方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协同发展也是必然趋势。2016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草野思想库理事会,共同在思想类公益性网站草根网,建立了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还有“地方学研究之友”微信平台等,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者随时联系、广泛交流、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现在,我们开始以具体的合作项目开展“网络论坛”,能够充分发挥其各种优势。
一、突破时空局限,人人可以随时随地互动交流
如果说现实社会中的会场论坛是原有的传统,那么网络论坛是新生事物。相对而言,网络论坛对会场论坛具有颠覆性的全面突破,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人数等很多局限性。
传统的会场论坛,一般一天的会议,四五十人的规模,参会人员从各地风尘仆仆赶来。二十来个人能发言,每人15分钟左右。发言者觉得的时间不够,主办方有时候还得摇铃铃或者举牌示意时间到,还有很多参会人员就没有机会发言;而听的人也只是了解大概,更不知道没有发言的人们有什么观点、想法和研究成果。只好再等一年半载,或许有本论文集,那也只是事后了解一些情况而已,互动交流就很难了。论坛主办方和参会人员都觉得很累,效果却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而网络论坛,就可以突破很多局限性。从时间来看,可以突破会场论坛特定时间的局限性。我们的网络论坛,从现在开始到9月中旬,几个月的时间,什么时候、多少次表达观点、展现成果,都自己可以掌握。从空间来看,不再局限于特定地点和场所,在家里、单位、旅行中、调研现场等,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微信、网络、传真、信函等,随时随地可以互动交流。从人数来看,不再局限于定向、特邀等几十人,而是通过公开、透明、便捷的互联网平台,使所有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平等参与。
二、淡化机构界限,便于社会大众共同自愿参与
地方学研究的组织机构有其特定性,即什么地方的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什么地方的组织机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地方学所研究的普遍规律不受地域局限,规律本身对任何地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因此,通过全球化的互联网平台来研究探讨客观规律,就淡化了各地方学组织机构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淡化不同机构之间的界限。从总的趋势来看,不同的地方学所研究的主体本身是一体化发展的,例如呼包鄂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顺应一体化融合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而互联网顺应并且促进这种一体化融合发展。二是淡化特定机构的内外界限。例如鄂尔多斯学是知识体系+应用服务。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使社会大众能够应用它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使鄂尔多斯成为有自己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地方。这样,研究会这个组织机构就会淡化,而凸显出以自然法则为核心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这个灵魂和旗帜。
对于合作完成“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来说,“网上论坛”是公开、透明、开放、平等的。不管是哪个地方学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也不管是不是某个地方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只要感兴趣、有意愿,谁就可以参与。“网上论坛”,使中国地方学不能再关起门来研究,不能只是在研究机构内自我评判,而是面向社会大众。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鄂尔多斯等等,有多少当地人知道当地有地方学?为什么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如果更多的人们知道并且积极参与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那么地方学会如何发展?能够发挥什么价值?这些都应该是我们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总之,希望通过“网上论坛”,促进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界融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