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3
评《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
格·孟和
包海山同志撰写的《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以下简成“创新”)一书是对人类文化进行宏观思考和探索规律的独具特色、具有独到见解的著作。本书对各种文化进行比较研究,集成创新,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深刻思想;既有事实根据,又有理论分析的水平较高的论作。
对人类文化进行宏观思考、比较研究是一项难度很大的课题。包海山的《创新》一文在这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比较和思考,综观全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地方学的研究入手,找到了突破口,这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也是最有学术价值的地方。
地方学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在全国率先倡议并加以具体实施,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因而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影响,成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活动。
地方学要成为一门学问,不仅需要组织和协调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地方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理论分析,才能站住脚跟,稳定发展。《创新》一文对地方学的一系列问题,如:对地方文化、地方学、当地形成和创造的科学文化、当地融汇和应用的科学文化这四个概念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指出其中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必要的科学界定,这是地方学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持久地纵横发展的必要条件。《创新》一文中明确地说:“在人类科学文化的知识链条中,达到学术层次的知识体系的地方学,就是任何一处都不能打断的知识环节”。这个论断是极其深刻的,深刻的地方在于对地方学进行了准确的定位。这个定位非常重要,是学术研究中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作者把人类文化知识当作一个大的链条,而地方学是这个大链条中的“不能打断”的环节。这是因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进行的,而活动空间表现为地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活动的地方因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养”着一方人。因此,任何文化都有地方性、区域性特点。换句话说,没有地方性或区域特点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人类生存在特定的地方,为满足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艰苦的劳动,而在社会实践中创了文化。社会实践中必须要解决一系列问题,“而实际问题本身超越了任何学科界限”,以此为论据,作者指明了“地方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知识体系”。这个论断明确了地方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和它的作用。
地方是有限的,而在特定地方形成和创造、融汇和应用的科学文化是无限的。因此,地方学所研究和应用的科学文化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限止于某一地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经常的,而且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逐渐成为一个知识体系,融入到人类和民族的知识体系中。地方文化越发展,民族文化也越发展,进而人类文化也越发展。这就是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在德国产生时作为一个学派,后来战胜了各种学派,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创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指导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揭示了自然界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创新》一文对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创始人,成吉思汗是中世纪蒙古文化的奠基者,马克思是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创立者。《创新》一文的作者找到了比较的参照系,这就是探索客观规律。作者认为“在全球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发展中,各地方的发展肯定有相似之处,它们之间会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本质上是同一规律”。作者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认为“从人类智慧的有效整合规律来看,一方面,科学文化所揭示和反映的是同样的客观规律,人类最终必然会共同道法自然,因此人类科学文化必然会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就像一个人身体的不同器官一样,不同文化群体会有各自不同特性,在一个系统内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在这里,作者从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上论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人类文化有共同性,各民族之间有彼此认同的文化,所以能够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有个性和差别性,因而彰显出文化的多样性。这样,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多种文化和文明并存共荣,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作者把三位文化伟人以探索客观规律的角度进行比较时,作为系列论文加以系统全面的研究。这样凸现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分析各自学说的内涵,又能把各自的共同点找出来,具有了可比性。这种研究的方法是宏观的,又是具体的。作者运用了历史分析、理论分析和阶级分析,加以综合性研究,增加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特别是具体分析各自的学说、文化、理论时提出了新颖独到观点。分析老子“道”的含义时提出“道”包含本原、规律、能量。在以往研究中认为老子“道”具有本原和规律,而没有提“能量”。作者创造性地提出“能量”这个含义,认为无限时空中“能量”是客观存在,不会消逝的,只有转移和运动,并把它叫做“暗物质”,这种“暗”物质是无形的、无限的。具体表现是“精”、“真”、“信”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把它归入到“道” 的含义中,本身是对“道”概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现在正提倡发挥“正能量”的说法,从理论上找到了根据,实践中找到了途径,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作用。
作者在成吉思汗文化的论述中引用了很多评介的资料,说明了他的伟大功绩和历史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与长春真人谈话的资料说明,成吉思汗所以成功,就在于遵循“自然法则”,即自然规律。作者认为“由于成吉思汗文化融入自然、顺应规律并与自然规律融为一体,才具有了长久的生命活力”。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文中还指出并分析了蒙古人落后的原因,成吉思汗祭祀的不足之处。在这里发挥了文化的批判作用,指出了蒙古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值得深思的。
在马克思理论的研究中,作者引证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具体阐明了马克思伟大发现的重大意义。作者认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其实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也是需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科学说明的问题”。作者把资本的运作给予通俗的解释,认为是姥姥、母亲和女儿的关系一样。资本主义如同“姥姥”一样“太贪婪”,盲目地追逐资本,造成了人的自我异化。共产主义像“女儿”一样,“回归人的自然天性,还原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是无价之宝的自然属性,不需要资本”。而社会主义如同“母亲”,是姥姥和女儿的中间环节,认为科学地应用资本,使社会总资本的高度集中达到极限从而使资本关系的“外壳”“炸毁”。作者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时以资本运作为轴心,论证了资本运作中的表现、过程和结果。这样分析很有启发,也有些道理,值得重视。
作者把三位伟人的遵循自然规律的共同点加以比较后转入集成创新的内容。应该说,这是本文最重要最精彩的地方,也是“创新”的内容。
我建议:
一、老子、成吉思汗、马克思,这三个人是可以比较,但意义不大。因为,这三个人生活的环境、时代、活动内容、对人类的贡献差距很大,不好比较。感到有些牵强附会,不好说服人。作者以遵循自然规律角度去比较,其实不管任何人、任何伟人,甚至任何阶级、阶层以及政党,要搞事业,要成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一事无成。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普遍性的最基本的要求和准则。
二、分开问题专题论述。例如:①地方学的有关问题;②马克思的资本与劳动关系问题;③集成创新的问题;④世界一体化问题;⑤文化比较和认同的问题;⑥遵循自然规律的问题,等等。
三、专题研究,内容集中,重点突出,理顺关系,便于深入分析,容易综合,这样论文说服力强。譬如,本文前一部分有关地方学的问题就是专题论述,比较深刻,分析到位。这样分类论述,撰写论文,不仅便于发挥,而且为以后出版论文集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格·孟和,内师大教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探索》,包海山著,九州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