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城市变迁与旅游文化

热度 2已有 1964 次阅读2015-5-11 04:47 |个人分类:旅游文化|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城市变迁与旅游文化
                      包海山
            内容提要2001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鄂尔多斯撤盟设市,使作为宫殿、部落、地域之称的鄂尔多斯,变成了新兴城市鄂尔多斯。历史上的鄂尔多斯曾经是流动的城市,这座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流动城市,不是人受围城所封闭,而是城随人所变迁。随着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引领经济繁荣的新时代”的到来,作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鄂尔多斯将会大放光彩。
            关 键 词草原  城市  变迁  鄂尔多斯  旅游文化

                          一、鄂尔多斯城市变迁
       要想了解蒙古族鄂尔多斯部,就应该首先了解整个蒙古民族概括。蒙古民族不仅有游牧文化,也有都市文化和商贸文化。蒙古人所建的哈剌和林、元上都、元大都,在当时都是举世瞩目的“草原皇城”、“国际大都会”。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很明确,强调的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其中遗址是“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哈剌和林遗址、元上都遗址均符合这些条件,所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另外,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现在的北京就是历史上的元上都,北京元上都一脉相承,保留和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可见,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蒙古族文化中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是它的都市文化。
           1220年,成吉思汗决定把蒙古汗国都城设在哈剌和林。之后的五年,成吉思汗一直在中亚南俄地区征战,哈剌和林成为提供后勤支援的大本营、帝国的指挥中心。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途中病逝。1229年,窝阔台继位后,开始在哈剌和林修建固定的行政中心,于1235年建成。1264年,忽必烈从哈剌和林迁都至元大都后,这里成了蒙古旧都(忽必烈有四个国都,大都在今北京,中都在今河北张北,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和多伦县,旧都就是哈剌哈林)。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克后,元朝皇帝迁往哈剌和林,北元政权以之为首都。1370年,明军攻克哈剌和林,焚火毁城,从此没落,成为都城遗址。
           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大一统的正统王朝的首都。1251年蒙哥即帝位后,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从漠北和林南下驻帐金莲川,征天下名士,建立著名的金莲川慕府。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此地选址建城,初名开平府。1259年城郭建成。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上大蒙古帝国皇帝之位,为元开国皇帝元世祖。世祖将开平府作为首都。1264年,世祖始建大都(今北京),诏开平府上升上都,并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上都为夏都,与元大都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这也算得上是处理重要政务与旅游休闲文化相结合了。从元朝采取大都和上都两都制度来看,它既来源于蒙古游牧民族冬营地、夏营地的传统习俗,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政权的多都制类似,也体现出了中原自古以来扩大政治统辖能力的两京制的政治功能。这一制度不仅兼顾了入主中原的蒙古族帝王与贵族难以适应的汉地暑热气候,保留了蒙古民族特有的驻居传统,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漠北蒙古民族生活区域的政治控制能力,与中国汉地传统的“两京制”具有同样的政治权力伸展功能。这些现象都是元上都遗址“二元城市文化”典范模式的体现。
           元朝统治疆域十分广阔,作为京师的元大都城,因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人烟茂盛,商业经济十分繁荣。当时,海运大开,河运通畅,“ 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为大都城提供了丰富商品。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述:在大都市场上做生意 的不但有中国境内南北的豪商巨贾,而且还有远自中亚、南亚的商人,“凡世界上 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特别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 药材和香料”。“根据登记表明,用马车和驮马载运生丝到京城的,每日不下一千辆次。”元大都城和境内外其他地区的这种经济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作为封建社会都城的经济特点。 
            与固定的城池不同,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可以算得上是流动的城市,而且从人与城的关系来看,不是人受围城所封闭,而是城随人所变迁。历史上的鄂尔多斯,是众多宫殿以及守护众多宫殿的部落人群的结合;用当代话来说,就是城市建筑与城市居民的结合。
            一方面,蒙古语“鄂尔多”,汉意为宫殿、宫廷、宫帐;“斯”是表示复数的词,意为很多、众多。所以把“鄂尔多斯”可以理解为“众多的宫殿”。成吉思汗时期,作为汗廷的四大鄂尔多分布于蒙古高原,每个鄂尔多是由上千座营帐组成的帐幕群,均由成吉思汗的夫人负责管理日常事务。成吉思汗与第一夫人孛儿贴居住的大鄂尔多当时起着首都的作用,是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成吉思汗和几位夫人去世后,这些鄂尔多变为祭祀宫帐。
           另一方面,“鄂尔多斯部”是因职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鄂尔多斯部,原为来自大蒙古国的各万户、千户,也就是各万户、千户长选派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组成的鄂尔多精锐卫护部队。成吉思汗辞世后,元代至元年间,忽必烈下诏组成鄂尔多斯部落,职责就是守护和祭祀圣陵八白宫。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这支卫队的后裔,世世代代继承了祖先的职业,一直聚集在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周围,形成了守护诸多宫殿的鄂尔多斯部落。
           内蒙古社科院奇·斯钦研究员在《鄂尔多斯部的由来考》中说:大蒙古帝国的大汗斡耳朵并非由一座斡耳朵组成,而是一处以一座斡耳朵为中心,有车帐千百”。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鄂尔多),不仅是皇帝和后妃的居住之地,也是成吉思汗处理军国大事的地点,同时也是相互独立的经济集团。用通俗的话说,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是集帝后住所、办公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场所,起着大蒙古国政治中心的作用。一直到元末,“若按每户五、六口计,该地区约有十万口上下”。这十万口当是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真正的守宫部众,也是后来称之为“鄂尔多斯部”的直接祖先。元末明初,成吉思汗灵宫斡耳朵开始了长达二百多年漫长的流动迁徙的岁月。而在此过程中,守护斡耳朵的部众也以鄂尔多斯部的名称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攻克元大都。元朝末代皇帝妥欢贴睦尔率领着黄金家族和所剩的蒙古军队撤退到了安放圣主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的故地漠北蒙古高原。这时蒙古历史进入史称“北元”的时期。1380年明朝军队攻入蒙古高原腹地的哈剌和林,并纵火烧城。在明军攻入之前,守护鄂尔多的卫队就得到消息,已将供奉在哈刺和林的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等成吉思汗祭祀圣物,转移到哈刺和林以北的鄂尔浑草原上。根据各种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推测,鄂尔多斯部在14世纪末叶至15世纪末叶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从哈剌和林——鄂尔浑草原——杭爱山——阿尔泰山——伊犁——哈密——阿拉善草原——黄河河套的漫长迁徙过程。1470年,鄂尔多斯部在孛罗忽济农率领下,大批进入到宝日套亥(黄河河套)地区,鄂尔多斯人的东迁活动一直维持到1496年为止。这样鄂尔多斯部完成了百年时间的万里大迁徙壮举。

       在迁徙中,一支由数千人组成的庞大队伍出现在草原上。手持弓箭和兵器的鄂尔多斯勇士们骑着战马,跟随着高举苏勒德的将领向前开进,紧跟着的是运载圣主成吉思汗英灵和八白宫的大型宫车缓缓慢行,随后跟随的是望不见头尾长长的勒勒车队。百姓们扶老携幼,有的骑着马、有的坐着车、也有的步行,两边是牧人们赶着赖以生存的牛羊驼马群。他们边游牧边迁徙一路风餐露宿,有时在一个肥沃的草原上定居下来休养生息若干年,经过近百年的部落迁徙,最后来到了黄河河套草原即现在的鄂尔多斯地区。19世纪末比利时籍传教士田清波曾经对鄂尔多斯南部的乌审旗、札萨克旗和鄂托克旗进行部名考察,竟有183个部名,可见,鄂尔多斯部在进驻鄂尔多斯地区以前,在长期的迁徙和征伐中,融合了许多游离的游牧部落。

    鄂尔多斯是众多的宫殿、忠诚的部落,也是古老神奇的地域、开放包容的城市。2001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鄂尔多斯撤盟设市,使作为宫殿、部落、地域之称的鄂尔多斯,变成了新兴城市鄂尔多斯,从而掀开了鄂尔多斯历史的新篇章,开启了鄂尔多斯发展的新纪元。

                  二、旅游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当时举世瞩目的“草原皇城”、“国际大都会”哈剌和林、元上都,现在其城市建筑已经成为废墟,但是创建和经营城市的文化基因得到传承和发展。特别是蒙古族“鄂尔多斯”,这个众多宫殿以及守护众多宫殿的部落相结合的流动城市,书写了百年时间、万里大迁徙的壮举故事之后,现在成为一座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根基的新兴现代化城市。
           在三面环绕黄河的鄂尔多斯草原上创建的新兴城市鄂尔多斯,其显著的特点是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对接、交汇、融合。鄂尔多斯文化具有以人为本、包容开放、自由流动、崇尚自然、遵循规律的优质文化基因。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达到知识体系的新兴学科。我们努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探索普遍规律的达到知识体系的新兴学科——鄂尔多斯学。近年来,我们把在无形中决定任何人的命运并且支配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法则作为研究探讨的核心内容,通过“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即专著《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探索》。
      科学文化所揭示和反映的是不受任何地域局限、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只有探索客观规律才能创建学科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我们的专著包括:第一部分“比较研究,探索规律”;第二部分“集成创新,再论资本”;第三部分“创建学科,服务社会”。其中,第三部分包括四个方面:一、开启旅游文化引领经济繁荣的新时代二、“再论资本”将是最赚钱的创意产业;三、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四、营造道法自然的城市主题文化品牌。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最先创造国际通用纸币、“奠定了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的蒙古族来说,我们认为通过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来“再论资本”,是蒙古族文化特别是鄂尔多斯学研究影响世界的一个闪光点。再论资本,主要是论创造和应用资本的人本身,以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怎样道法自然。这是一个分为不同层次的系统工程,对此我们将长期专题深入研究。也就是说,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科学地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所引领的经济繁荣的新时代。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能够对城市经营模式产生什么作用。
           城市的建筑及其地理位置是固定的,而创建和经营城市的人员、资金、科学文化等可以自由流动,使城市规模、功能、品味等不断发展变化。只有促进人员和资金的自由流动,才能促进经济繁荣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而开启旅游引领全球经济一体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这是一种新的战略思想和新的社会实践。如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八届APEC旅游部长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所强调的:“希望本次会议开启旅游引领经济繁荣的新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始终是APEC追求的核心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就是加强旅游交流合作。”
            从广义来看,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总和我们所探讨的融合发展,主要是旅游与广义文化的融合发展。
                 开放、流动、融合是旅游产业的主要特色和功能。近10年APEC各经济体旅游业增加值以年均6%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2013年,APEC成员入境游客3.5亿人次,出境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业占区域经济总量的8.5%是第一大产业。吸收就业人数超过1.2亿占就业总量的8.8%。经济总量和就业人数来看,旅游在吃、住、行、娱、购为主的发展阶段,就已经是第一大产业;更为重要的是,旅游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当旅游文化达到与教育、科技、环保、养生、生态建设等融合发展阶段,由此开启旅游文化引领经济繁荣的新时代。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推进会上的讲话》中认为:旅游文化最有基础、最有可能、最有优势在短时间内做起来,吸引大量游客来我市旅游观光、避暑休闲、健康养生、购物消费,进而带动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强化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旅游文化是新常态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是推动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他特别强调“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多方面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这就大大扩展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包括在不同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之间的自由流动,以及不同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本身成为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与广义文化的融合发展顺应了这种必然规律。一方面,旅游行业能够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域特色、不同行业文明等相对接;另一方面,旅游者可以自由流动,特别是能够体验、参与、融入不同的文明。相对而言,旅游与广义文化的融合发展,更容易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开辟具体路径,提供现实条件。或许正因为如此,旅游与广义文化的融合发展能够开启和引领经济繁荣的新时代。
           旅游是开放的产业、脚踏实地的产业、回归自然的产业,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由分割型向融入型转变”。鄂尔多斯是城市草原融合。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区土地各占48%,沙草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并且是全民可以参与的基础产业。根据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特征,鄂尔多斯的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应该是以知识密集型的立体扩展的沙草产业为基础产业的生态经济使产业连接、融合和延伸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资金、人员、产品和科学技术的流动、交流、交换和融合,由此扩展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空间

            根据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特征,鄂尔多斯的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应该是以立体扩展的沙草产业为基础产业的生态经济生态建设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基本建设,环境保护是鄂尔多斯最根本的底线。构建政府引导、产业拉动、企业带动、全民参与的生态建设机制。更加有效地用市场手段推进生态建设,广泛动员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更积极投身建设绿色家园,向市场、向产业要绿色效益,形成生态建设持续推进的稳定机制。我们要坚持“长链条、无废弃、市场化、可持续”的产业原则,通过沙、草、林等荒漠化产业,把生态建设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利用荒漠化土地解决部分食品、饮品、油品、药品和用品问题,逐步提高生态建设投资效益、弥补耕地不足,在治理沙漠化的同时治贫致富。在种、养、加、科、工、贸、游一条龙产业链中,每增加一个环节,就会多用一项或多项新科技,并且推动更多的劳动,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只有我们真实的改变,才有可能为别人的体验、参与、融入,开辟具体路径,提供现实条件。

      总之,通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教育旅游、会展旅游、养生旅游、休闲旅游等融合发展,使不同行业之间发生密切的联系,使人们通过旅游与广义文化融合发展的形式,在不同行业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和流动,有更多的参与和体验的条件和机会,从而找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具体途径,这是开启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引领经济繁荣的新时代的真正意义所在。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这不只是秀给别人看,而更为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改善人本身的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外部自然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