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学研究新方法 ——讲好鄂尔多斯神奇故事
包海山
文化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所谓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达到学术层次的知识体系。立足当地、服务建设的地方学研究,一方面,既要注重地方特色,又要探索普遍规律,从而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既要提供高瞻远瞩的理论支撑,又要讲好通俗易懂的感人故事。
恩格斯指出:“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可见,从研究普遍规律的角度来看,每个人、每个地区的生活和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归根到底是自然和历史,而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最终都受“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规律所支配,由此才能形成学科知识体系;而把这种抽象的概念变成可触摸、能感知的文化资源,变成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就需要讲好生动、现象、神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
理论研究需要仰望天空,讲好故事需要接地气,服务社会需要天地间知行合一。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旅游抓旅游,以更开阔的视野编制旅游规划,打破就资源论资源的观念,推进自然、人文、社会、城市以及基础设施等多项资源开发,增强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化进程,增强我市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把鄂尔多斯的历史传说、文化传承、发展历程和游客的心理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讲好鄂尔多斯故事,让游客到鄂尔多斯听到没有听过的故事。
一、神奇的鄂尔多斯大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之所以鄂尔多斯历代有“人杰”,是因为哺育我们的鄂尔多斯大地母亲有“地灵”。
作为地球一角的鄂尔多斯,在漫长的45 亿年的地质年代中,经历过多次重大而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与海陆变迁。据有关资料,在地球刚诞生不久的太古代初期,即距今36 亿年前,鄂尔多斯是地史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即“鄂尔多斯古陆”。经元古代多次地壳运动,到古生代初期,即距今6 亿年前,鄂尔多斯古陆下沉,海水漫浸,形成了著名的“鄂尔多斯古海”。到古生代末叶,在海西造山运动的影响下,海水退出鄂尔多斯,古陆再次隆起。经过中生代近2 亿年的稳定上升,特别是在燕山运动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雏形。到新生代渐新世晚期,随着喜马拉雅运动的巨大影响,鄂尔多斯不断崛起,直到距今1 万年前,才形成了现代海拔多为1100 米至1500 米宏伟起伏的高原,其中西部桌子山主峰乌仁都西峰海拔高度2149米,最低处在东南部准格尔旗龙口镇,海拔仅为850米,绝对高差为1299米。
鄂尔多斯的地质构造与海陆变迁,是由“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感叹自然法则的神奇而巨大能量,我曾写诗《神奇的鄂尔多斯》:“古老神奇的鄂尔多斯,你沉沦崛起历经沧桑亿万年。群山相连曾经是古陆之一,你的身躯雄伟立地顶天;容纳百川曾经是汪洋大海,你的胸怀博大浩瀚无边;黄河环绕如今是美丽草原,你的魅力无限震撼人间。”
从现代自然环境来看,鄂尔多斯最显著的特征是三面环绕黄河的一片大草原。在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融合是自然天成的。然而,作为自然生态系统,除了地表植被的草原和地表径流的黄河之外,其实鄂尔多斯上空还有无限好风光,地下也蕴藏着煤炭、天然气等丰富宝藏。因此,鄂尔多斯不仅是“母亲河”环绕的“草原明珠”,也是富有煤炭、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的“能源之都”。
古老而神奇的鄂尔多斯,是孕育生物生命的摇篮,蕴藏着生物的遗迹和生命的气息,是蕴藏资源能量的宝地。据国际石油网百科知识,我们可以大概了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形成过程: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黑色可燃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全世界海洋海平面以下100米厚的水层中的浮游生物,其遗体一年便可产生600亿吨的有机碳,这些有机碳就是生成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原料”。海洋每年接受1604亿吨沉积物,特别是在河口区,每年带入海洋的泥沙比其他地区更多。这样,年复一年地把大量生物遗体一层一层掩埋起来。如果这个地区处在不断下沉之中,堆积的沉积物和掩埋的生物遗体便越来越厚。被埋藏的生物遗体与空气隔绝,处在缺氧的环境中,再加上厚厚岩层的压力、温度的升高和细菌的作用,便开始慢慢分解,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这些生物遗体就逐渐变成了分散的石油和天然气。正是鄂尔多斯古陆、古海、古陆再次隆起等地质运动,形成了鄂尔多斯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
自然生态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来说,江河两岸有草原,草原怀中有江河,江河源头在草原,所谓“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例如长江黄河源区在青藏高原腹地,就是高寒草原系统;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母亲河的源头在草原。
因为视角和标准不同,文化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草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等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而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工商文化等是以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文化或者说经营文化。相对来说,自然生态系统是永恒的,而生产生活方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传统的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正在淡化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牧业文化、现代工商业文化、高科技新兴产业文化等。草原上改变的是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变的是草原的自然功能和生态系统。
广义的草原文化,就是在草原上形成的文化以及有关草原的文化。一般认为,草原是指由草本植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原”字有高原、平原、原野以及辽阔之意,也有指草为“原生植被”之意。草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自然资源。世界上所有植被中最广的就是草原。草原面积仅次于森林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4%。草原生态系统是由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具有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基本功能。应该说,草原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一样,是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地域文化。在中国,草原是“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草原文化是比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地域分布更广阔、生态功能更全面的文化。
自古“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由海拔4200米高原汹涌而下,湍急奔腾、骜傲不驯地冲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大地,而遇到根基深、底层稳、形成年代久远的鄂尔多斯高原时,却像个温柔多情的草原女人,成“几”字形环绕着古老而神奇的鄂尔多斯,恋恋不舍地缓缓流过。于是这里的人们给她起了一个贴切的蒙古名字“哈屯高勒”,汉意为“夫人河”。
对于黄河的形成,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育宁教授在《解读“大河套”》中认为,黄河发育发展的地质年代是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在第四纪前期的更新世时期,现河套区域周围都是湖泊。造山运动逐渐把这个区域抬起来,原来湖泊里的水流向周边,湖泊缩小后连在一起形成阶段性的河流,这是最早的一段黄河。一百万年前,由于河水的冲刷,把三门峡打开,河水向东而去,连接起下游的湖泊,通向海洋,这是黄河形成的第二段。到十几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的湖泊开始集中起来向东方的低处流。到了8万年前,青藏高原下来的水和河套以下的黄河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了黄河。也就是说,黄河分三段形成,首先是形成了河套这段黄河,呈大“几”字形的环绕鄂尔多斯的大河套是孕育黄河的摇篮。
总之,无论是从草原文化的角度、黄河文化的角度还是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天然融合的角度来看,鄂尔多斯大地都是古老而神奇的。
二、辉煌的鄂尔多斯历史
鄂尔多斯有数十亿年的地质演变史,鄂尔多斯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100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根据其年代和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距今约14万年—1万年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文化遗址,例如萨拉乌苏遗址、乌兰木伦遗址、水洞沟遗址等,可侧重于研究人类进化;二是距今1万年—2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例如杨湾遗址、瓦窑遗址、寨子圪旦遗址、朱开沟遗址等,可侧重于研究劳动工具和语言文字;三是从2000多年前开始陆续修建和生长的秦长城、秦直道、阿尔寨石窟、油松王等,可研究古代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
鄂尔多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自从蒙古族鄂尔多斯部入驻以来,蒙古族文化就成为鄂尔多斯文化的主体部分。“鄂尔多”意为宫殿,“斯”是表示复数的词,意为众多。所以人们把“鄂尔多斯”理解为“众多的宫殿”。鄂尔多斯部是因职业聚集而形成的群体。鄂尔多斯部,原为来自大蒙古国的各万户、千户长选派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组成的鄂尔多卫护精锐部队。成吉思汗辞世后,元代至元年间,忽必烈下诏组成鄂尔多斯部落,职责就是守护和祭祀圣陵八白宫。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这支卫队的后裔,世世代代继承了祖先的职业,一直聚集在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周围,形成了守护诸多宫殿的鄂尔多斯部落。
文化学者余秋雨在《秦长城下的文化思考》一文中说:草原文明是一种伟大的文明。蒙古文化,这是一个在我们辽阔的疆域上,能够让全世界都抬起头来惊讶的一种文化;也曾经是使中华文化改变了它的体量和质量的一种文化。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带来很多很多的滋养。它的辽阔,它对自然的热爱,特别是它的对于流动性的赞颂,对于农耕文化的保守、狭隘都有所冲撞。对商品交换,游牧文化远远超过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更多的是自足自给,而游牧文化很早就有了商品交换的概念。
蒙古文化是能够让全世界都抬起头来惊讶的一种文化,而成吉思汗文化是蒙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特别重视成吉思汗文化中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三大创举,这也是不能不讲的故事。
一是最早提出并实践了“全球化。“全球化”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员往来、商业流通、信息交流、文化融汇等。成吉思汗扫除了欧亚两大洲之间的疆界,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建立了畅通的运输线和通讯联络线。一个完善的驿站系统,把辽阔领域的各个部分彼此联系起来,商人、使者只要持有蒙古帝国下发的乘驿牌,就可以畅通无阻,“这是人类之间最广大而开放的一次握手”。国外学者认为:“大地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家,这是当今人类‘全球化’的新概念。然而,‘全球化’起源于成吉思汗的大统一”;成吉思汗最早把“全球化”作为一种理论来判断局势和指导行动,并贯穿于所有开拓和征服活动中。在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就打开了全球信息交流通道。可以说,他所建立的通讯网络系统就是现在电子信息网络的雏形。“成吉思汗的驰马驿站是当时通讯业的最佳最快形式,是当今世界英特网的前奏”。
二是占有最广阔土地而成为“千年首富”。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这经济“三位一体”中,如果按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来计算,成吉思汗是“人类历史上的千年首富”。当时,蒙古人打下了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欧亚大陆的大部分都归入蒙古帝国的版图,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德国历史学家巴克霍森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实干家,一位几乎白手起家的卓越经营者,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卓越的团队。他是兼容并蓄的革新者,使政治、文化、科技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他的经营管理成了现代企业家参考的典范。戴尔·法利斯介绍了从成吉思汗到比尔·盖茨各个时代的最富有者,认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者之所以获得如此成功,首先是因为严格遵循了时代的经济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其次是靠个人的奋斗精神、创造才干和无比自信,同时还抓住了历史机遇。20世纪90年代日本人评选最理想的老板,结果13世纪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却奇迹般地荣登榜首,认为他有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
三是蒙古族在他的影响力下最先创造了国际通用纸币,奠定了“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说:“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因为他们的一切财产都具有可以移动的因而可以直接让渡的形式,又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经常和别的共同体接触,因而引起产品交换”。可见,游牧民族最先发展货币形式,特别是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影响力下,最先创造国际通用纸币,这与他们自然流动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也与他们不被身外之物所束缚的天生性格有关。
据有关资料,我国是最早创造和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曾使用过白鹿皮币,唐代又出现过飞钱,这些都属于纸币的雏形。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则是北宋天圣元年发行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流通的现金收据,随时可以兑现。金代也用纸币,但是因为币值不稳,三五年就更换新钞,所以流通范围并不很广。而到了元代蒙古帝国时期,则以使用纸钞为主,使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最基本的是“中统元宝交钞”和“至元通行宝钞”两种。这种纸币的功能与现代的钞票已基本相同。
蒙古帝国使“纸币取得了一种同它的金属实体在外部相脱离的并纯粹是职能的存在形式”。用国家强制行动使纸币得到社会公认并取得社会权力,使纸币成为具有信用的主体货币。一方面靠“社会大风暴”手段,靠武装力量,开拓了一个潜在的货币供应源泉;另一方面靠经济手段,靠货币权力,使国界的扩展与货币权力的增大,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把原来相互隔绝的帝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美国学者捷克·法萨切伏德说:“成吉思汗有意提高了金融、纺织、皮毛加工、生产纸张等手工业者的地位,并保护了他们的合法利益”;“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在自己管辖的多国建立金融系统,并执行了成吉思汗坚持的商业政策。在中国执政的蒙古人开始流通纸币,波斯汗国后来也尝试过使用纸币。欧洲各国经马可·波罗的介绍,了解到蒙古纸币的优越性,也尝试过使用纸币”。
当然,我们现在不仅要讲述别人过去的辉煌历史,而更重要的是创造自己的辉煌历史。我们只有创造新的辉煌,游客到鄂尔多斯才能真正听到没有听过的故事。我们研究成吉思汗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培育出成吉思汗式的人物,甚至超越他的人物,把成吉思汗雄视全球的霸气和激情四射的豪迈,渗透到骨子里和血液中,使自己也成为顶天立地的汉子。脑子里的东西可以学会,骨子里的东西只能遗传,这或许是蒙古人传承优质文化基因和创新发展成吉思汗文化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心理优势。蒙古人的骄傲,不是数百年不变地祭祀成吉思汗,也不是只讲过去的故事,而是不断出现新的天之骄子,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成吉思汗之所以成为天之骄子,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本能地遵循了自然法则,而自然法则在无形中决定任何人的命运并支配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我们把自然法则作为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内在灵魂。我们要分得清楚人、人所创造的文化以及文化所揭示的自然法则,这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基本概念。近年来,根据什么学说、理论和文化更接近于自然法则为评判和选择的标准,我们把“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确立为重点课题,最近完成了专著《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探索》。
对自然法则,老子称其为道、成吉思汗称其为长生天、马克思称其为真理,还有佛、神、上帝等宗教文化。其实,怎么称谓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灵性的人们能够意识到,除了自身有限的力量之外,还有无形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客观存在。我们讲好鄂尔多斯人创新故事的最高境界,就是使所有的倾听者都成为有灵性的人,从而能够感觉和意识到决定人的命运并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法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
人类不能创造和改变规律,而只能认识和把握客观存在的规律来创造和改变世界。任何人的理论学说,都只是构成他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如马克思所言:“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同样,老子、成吉思汗不占有道、长生天,而是道、长生天占有他们。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客观上总会在无形中被某种东西所占有、所支配。能够感觉和意识到这一点,并自觉地认识和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就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人类智慧结晶的意义和境界所在。
我们的专著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比较研究,探索规律”;二是“集成创新,再论资本”;三是“创建学科,服务社会”。市场经济规律也是资本运作规律,因此我们把“再论资本”即进一步深入研究资本运作规律,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的一个切入点。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夏日认为,“再论资本”立题主论很好。今后要单写课题方案,要论出新观点,要用马克思资本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解释《资本论》发表以来,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历史发展到现在,重新论资本,应该结合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在一个巨系统内统筹考虑问题。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包括鄂尔多斯内在的“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非常奇妙、也是最能体现蒙古族文化魅力的是,曾经蒙古族通过创造国际通用纸币“给予世界旋转的初次动力”,而现在又是蒙古族率先研究通过改变资本的条件、构成、实质等,来改变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的构成材料和旋转方式的内在规律。可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对待金钱,人们有不同的认知和心态,例如“钱是命,命是钱,钱命紧相连”与“钱是驴,驴是钱,钱驴等价交换”就不同。游牧民族最先发展货币形式,是为了交换牲口;后来自作聪明的人们用来交换自己,使自己的劳动本质变成了可以买卖的一种商品,造成了人的自我异化。如恩格斯所言:商品“表现一种在物的外壳掩盖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力也是可以交换和消费的。人们刚刚开始交换,他们本身也就被交换起来了,主动态变成了被动态,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这是最需要改变的社会现状。
我们“再来资本”,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主要是论创造和应用资本的人本身。《鄂尔多斯学研究》2015年第1期发表了《再论资本——鄂尔多斯学研究影响世界的闪光点》。学术研究的闪光点,能够形成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也会增强对全球游客的吸引力。学术研究要有高度,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讲好故事要有广度,需要深入大众的心里。这种高度与广度的结合,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广阔领域。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