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比较研究(下)

已有 1119 次阅读2014-3-7 22:23 |系统分类:杂谈| 成吉思汗, 马克思, 老子 分享到微信

        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下)
                                          包海山
                              第二部分   集成创新资本

         系列论文之五:在资本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

         在我们看来,马克思比较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内在本质规律。由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时代局限性以及个人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资本论》还有很多缺陷,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现在有必要重新来“资本”。但是,在一些基本点上,马克思理论的高度,可以说达到了极限,其他人是无法超越的。例如,马克思揭示了社会资本高度集中的规律,认为全社会的总资本融合为唯一的单个资本,资本的高度集中才算达到了极限;以及随着社会总资本的高度集中达到极限,使资本关系的“外壳”“炸毁”,最终把人类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的内在本质规律。这些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一旦超越了,也就没有资本可研究了。
          在资本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相对而言,成吉思汗文化对资本的产生发挥了很大作用,马克思理论对资本的发展将会发挥更大作用,而老子道学所揭示的自然法则对资本的消亡将会发挥决定性作用。当然,在本质意义上,他们所发现、认识和遵循的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样的唯一的客观规律,他们的学说、理论、文化,都是融入人类科学文化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只有融为一体才能发挥更大能量。
                                 一、资本的产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货币转化为资本”时认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形式,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现在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中,用于交换和消费的只起抵押品作用的是货币,而用于实现价值增值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在当代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每一个新资本最初就不一定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它可能是一个创意,通过整合其他资源使具有创意的智慧转化为资本。对此我们将在“《资本论》与重新‘资本论’”中来深入探讨。我们现在可以明确的是,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的产物,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从产品交换到商品流通、产生货币,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社会各共同体中,人们生产的产品是单一的,而现实需求是多种的,因此需要产品交换。产品之所以能够交换,能够变成商品,一方面,它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二重性;另一方面,产品作为独立的物,它可以转移和让渡。产品交换和商品流通,表面上看只是个人的利益交换和需求互补,但实质上由此使各个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打破了直接的产品交换的个人的和受地方的限制,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说:“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因为他们的一切财产都具有可以移动的因而可以直接让渡的形式,又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经常和别的共同体接触,因而引起产品交换”;“这里已经有了某种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取决于环境的适宜,天生的种族性格等等”。可见,游牧民族最先发展货币形式,特别是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影响力下,最先创造国际通用纸币,这与他们自然流动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也与他们不被身外之物所束缚的天生性格有关。
           据有关资料,我国是最早创造和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曾使用过白鹿皮币,唐代又出现过飞钱,这些都属于纸币的雏形。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则是北宋天圣元年发行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流通的现金收据,随时可以兑现。金代也用纸币,但是因为币值不稳,三五年就更换新钞,所以流通范围并不很广。而到了元代蒙古帝国时期,则以使用纸钞为主,使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最基本的是“中统元宝交钞”和“至元通行宝钞”两种。这种纸币的功能与现代的钞票已基本相同。

         
          中统元宝交钞                       至元通行宝钞

     元朝币制的最大特点是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元朝版图辽阔,横贯欧亚,由于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可“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当年,从欧洲前来中国游历的马可·波罗,在元大都见到这种纸币时惊叹不已:“纸币流通于大汗所属领域的各个地方,没有人敢冒着生命危险拒绝支付使用……用这些纸币,可以买卖任何东西。同样可以持纸币换取金条”;“大汗专有方士之点金术”,说它可以用于一切给付,“凡州郡国土及君主所辖之地莫不通行”;“可以确凿断言,大汗对财富的支配权,比任何君主都来得广泛”。

     金属铸币发挥的是货币有形的“阳明”之用,而纸币发挥的是货币无形的“幽阴”作用。游牧民族最先发展的各地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等价物和抵押品,发挥有形的物质功能;而蒙古民族最先创造的国际通用纸币,则是一种货币符号和价值符号,主要发挥无形的信息功能。纸币是价值的信息符号。商品的价值,是以信息形态、以纸币形式,观念地体现出来的。马克思说:“货币作为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客观反映,只是当作它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能,因此也能够由符号来代替。但是,货币符号本身需要得到客观的社会公认,而纸做的象征是靠强制流通得到这种公认的”。

      蒙古帝国使“纸币取得了一种同它的金属实体在外部相脱离的并纯粹是职能的存在形式”,用国家强制行动使纸币得到社会公认并取得社会权力,使纸币成为具有信用的主体货币。一方面靠“社会大风暴”手段,靠武装力量,开拓了一个潜在的货币供应源泉;另一方面靠经济手段,靠货币权力,使国界的扩展与货币权力的增大,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把原来相互隔绝的帝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现在,蒙古族曾经打天下的武装力量早已消失,而蒙古族最先赋予纸币所形成的货币权力依然统治着整个世界。这是最微妙、最神奇的地方,也是蒙古族历史文化中最辉煌、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活力的部分。解铃还须系铃人。对纸币无形的“幽阴”作用,或许蒙古族在冥冥之中有更多的直觉、灵感以及本能反应。当货币形式发展成为资本,特别是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无形的信息形态具有了资本属性之后,研究资本的信息结构和信息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们的论文《资本的信息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开发马克思主义经济价值的最佳途径》,就引起一定的社会关注,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调整、改变以及最终消除货币权力和资本职能过程中,或许蒙古族能够发挥非常特殊而重要作用。
          对待金钱,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认知和心态,例如“钱是命,命是钱,钱命紧相连”与“钱是驴,驴是钱,钱驴等价交换”就不同。游牧民族最先发展货币形式,是为了交换牲口;后来自作聪明的人们用来交换自己,使自己的劳动本质变成了可以买卖的一种商品,造成了人的自我异化。如恩格斯所言:商品“表现一种在物的外壳掩盖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力也是可以交换和消费的,人们刚刚开始交换,他们本身也就被交换起来了,主动态变成了被动态,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又如马克思所言:“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生产和它的历史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
           资本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的经济条件以及性格、智力等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态度,而某种意义上态度决定命运。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谈到《资本论》时说:“使你长期以来呕尽心血的这本该死的书”,“使你在身体、精神和经济方面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恩格斯自己“最渴望不过的事情,就是摆脱这个鬼商业,它占去了一切时间,使我的精神完全沮丧了”。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完成的《资本论》,其缺憾可想而知。成吉思汗或许不懂经济,但是靠一种精神力量,最早实践了经济“全球化”并成为“千年首富”。因此,在骨子里、血液中继承了成吉思汗精神的人们研究《资本论》,则是另一种思维方法和情感世界,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有必要重新来“资本”。
                                二、资本的发展
           对资本的集中以及社会总资本高度集中达到极限的规律,马克思认为:积累不过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另一种表现而已,而集中可以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的分配,通过单纯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来实现。集中不论是通过吞并即某些资本成为对其他资本的占压倒优势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把各个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来,还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溶合起来,经济作用总是一样的。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时候,集中才算达到了极限他说: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的积累只是量的增加,可以表现为GDP的增加,而资本的集中是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宏观上来看,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使社会总资本融合为唯一的单个资本,这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从鄂尔多斯学研究来说,当社会总资本融合为唯一的单个资本时,鄂尔多斯各个企业会扮演什么角色,鄂尔多斯的资本与融合为唯一的单个的社会总资本之间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就会成为非常奇妙而又必须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80后青年会员、大同证券鄂尔多斯天骄营业部财富管理中心经理包源,从事具体工作三年多之后,提出证券公司不应该赚取股民的钱,而是应该赚取上市公司的钱。大同证券公司决策层很重视青年人才,最近将包源调到在太原市的公司总部,还派他去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学习考察。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也非常重视这种很有创意的观点,并且把对这种观点的深入研究作为一个专题项目,而这个专题项目或许成为全国股民、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社会总资本不断集中过程中,证券公司在投资方和融资方、在股民和上市公司之间,发挥着信息沟通、资金链接、利益调节等功能。证券公司自身发展的下策是赚取股民的钱,有可能使大部分股民长期赔钱,失去忍耐,不再陪忽悠和欺骗他们的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玩儿了,使整个股票市场瘫痪、崩盘;中策是赚取上市公司的钱,一方面靠金融手段获取自身利益,另一方面靠政策手段迫使上市公司兑现他们对股民的承诺,保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上策是把自身利益与股民利益、上市公司利益融为一体,共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使整个资本市场相对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从证券公司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协调和平衡各种利益。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自然法则是保持某种平衡,削减多余的部分而补上不足的部分,这是证券公司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而人们的做法,却不是如此,是搜刮不足的部分来供奉有余的部分,这是证券公司目前应该改变的状况。谁能够创造有余的东西并用来奉献天下百姓?只有遵循自然法则的人,也只有遵循自然法则的证券公司才能存活下来并且健康发展。
          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不去积蓄财富,他总是尽力帮助别人,结果使自己可以帮助别人的能力越来越大;他总是尽量给予别人财富,结果使自己可以给予别人的财富越来越多。天之道,是造福万物而不为害;圣人之道,是只管成就事业而不去争夺果实。这是上市公司增强自身发展动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所应该遵循的自然法则。
          从股民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提高素质,形成合力,改变投机取巧心理,培育合作共赢意识。老子云:“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智者人将自己放在众人之后却反而成为引领大众的人,排除了个人意志却反而成为有地位不可缺少的人。并不是因为他完全无私无欲那么邪乎吧?是自然法则能够成全他应该得到的一切。谁能够在浑浊中平静下来看清一切?谁能够在安静与运动之间找到某种平衡,把握新的生命活力?保持这种自然法则的人,不会自私贪婪。只有不自私贪婪,才能够平和地看待旧的该失去就会失去、新的该到来就会到来。
           在某种意义上,上市公司与股民的关系,如同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马克思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而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而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同样,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
          在社会总资本通过高度集中而融合为唯一的单个资本过程中,上市公司像舞台上被选秀的演员,而股民像持有表决权的评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唯一的,因此相对遵循唯一规律的资本,就会成为对其他资本的占压倒优势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没有遵循规律甚至违背规律的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把各个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来。这是社会总资本不断高度集中的过程,是社会总资本在全社会范围内人格化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全体成员成为股民并且与上市公司利益融为一体的过程。马克思说:由资本形成的一般的社会权力和资本家个人对这些社会生产条件拥有的私人权力之间的矛盾,发展得越来越尖锐,并且包含着这种关系的解体,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生产条件向一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条件的转化实现这种转化之后,“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平衡表现为”,“由他们的集体的理性所把握,从而受他们支配的规律来使生产过程服从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现在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这种集体的理性与共同的控制,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全体股民,最终共同遵循唯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资本的消亡
           资本的消亡,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资本人的关系来看,当人的力量远远大于资本的力量时,资本关系就会自然消亡;二是从资本与科学文化的关系来看,当资本无法容纳科学文化所转化和体现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时,资本关系就会失去意义。
           资本人的关系来看,主要不是资本会不会消亡的问题,而首先是人们会不会把自己当人看的问题。一旦人们都把自己当人看,不再把自己的劳动本质当作一种商品,那么雇佣劳动这个资本的条件不存在了,资本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消亡。恩格斯所言人在金钱统治下的完全异化,必然要过渡到如今已经逼近的深刻,那时,人将重新掌握自己。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也就是说,只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能够真正掌握自己,有实际能力摆脱资本统治,资本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消亡。
           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的实质就是使“劳动”这个人的内在本质异化,变成可以买卖的一种商品。马克思说:“劳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的表现。工人正是把这种生命活动出卖给别人,以获得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可见,工人的生命活动对于他不过是使他能够生存的一种手段而已”;而拥有资本者也会被资本欲所奴役,例如“将军或银行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则扮演极卑微的角色一样,人类劳动在这里也是这样”。可见,当“劳动”这个人的内在本质异化为一种商品时,没有资本和拥有资本的人们都会被资本所奴役。
          劳动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重性。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而“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则相反,它是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完成它特殊的社会形式中的历史任务之后,劳动的交换价值就会消失,劳动没有任何交换价值,从而使劳动回归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所以恩格斯说:“对于要把人的劳动力从它作为商品的地位解放出来的社会主义来说,极其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劳动没有任何价值,也不能有任何价值。”
           从资本与科学文化的关系来看,随着具有生命活力科学文化按几何级数一体化协调发展生物思想与现存技术不断高度融合,人类超越自身的生物局限性,使人类智能中的非生物部分无限超越生物智能部分,人类主观意志的控制欲和控制力的逐渐消失,说到底,随着人类能够道法自然,人类所应用于交换价值的资本,将无法容纳科学文化所转化和体现的原本可共享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从而使资本失去它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
          马克思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时科学文化本身也会成为可共享的具有更大使用价值的社会财富。恩格斯说:“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的分工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分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进它进一步发展。关键就在这里。
           这里的“关键”,一方面,科学文化是真正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科学文化可以变成全社会可共享的共同财富和促进它进一步发展恩格斯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烈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么,要使它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识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相对而言,人们比较客观地看待自然界,所以容易发现和认识自然界的各种定律;而对人类社会持有太多的主观意识,所以很难发现和认识自身发展和社会关系中的各种定律。
           科学在按几何级数发展,而今天的生产力没有与科学的发展同步按几何级数变得更强大,主要是因为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未来社会科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生产和社会关系中,当“现金交易成为人们之间唯一的纽带”时,人类的自然天性就会被扭曲,巨大的潜能就会被压抑。恩格斯说:“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人们“为了创造充满他们的城市的一切文明奇迹,不得不牺牲他们的人类本性的优良品质......潜伏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几百种力量都没有使用出来,而且是被压抑着,为得是让这些力量的一小部分获得充分的发展,并能够和别人的力量相结合而加倍扩大起来。在这种街头的拥挤中已经包含着某种丑恶的违反人性的东西”。
           当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种客观现实,努力把每一个人身上的几百种力量都充分发挥出来,并且每个人都作为具有生命活力的细胞彼此联系、相互结合,使整个人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站立起来的时候,“现金交易成为人们之间唯一的纽带”就会成为过去具有可笑之处的历史,资本关系也会自然消失,人类最终会共同达到道法自然的更高境界。
              系列论文之六:资本的基础、目的、构成、实质以及历史任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条件是雇佣劳动,资本基础是竞争,资本目的是生产利润,资本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资本实质在于现在直接的活劳动是替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资本任务是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然而,我们现在重新来“资本”,就是通过资本这个无形的大镜子,研究探讨人类创造财富的目的、创造财富的方式方法以及发展劳动生产力和改善社会生产关系的途径等。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只是对马克思所谈的有关资本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一个简要的解读,并提出一些我们新的观点就可以了。
                            一、资本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而“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由此可见,资本的基础是竞争。

     那么,作为资本基础的竞争是什么?恩格斯说:“竞争最充分地反映了流行在现代市民社会中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是由“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原则”所决定的。说到底,现代社会存在着身份地位、利益的差别和对立,人们才会通过竞争来改变社会地位、满足自身利益。“正是由于利害关系的共同性,所以在这种共同的利害关系的敌对状态中,人类目前状况的不道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竞争就是顶点”。这不是要不要竞争的问题,而是看是否还存在利益对立的问题;只要利益对立,竞争是必然的。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由竞争是私有制最后的、最高的、最发达的存在形式。因此一切以保存私有制为前提同时反对自由竞争的措施,都是反动的,都有恢复私有制的低级发展阶级的趋势。”

      我们在末端反对竞争,倒不如在源头找到和促成更多利益的一致性,并使人们普遍意识到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使竞争意识淡化并最终自然消失。竞争可以提高创造力,而合作可以提高更大的创造力。在各种利益冲突中,或许很难为了提高创造力从竞争转向合作,但可以从“提高核心竞争力”,向既不排斥竞争但更需要合作的“提高核心创造力”转型。随着这种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改变,就会从根本上改变资本的基础。

      相对而言,物质形态的产品具有独占性、排他性、消耗性、竞争性,而信息形态的文化产品具有共享性、包容性、传承性、合作性,因此,只有在共享和合作中才能无限增值的科学文化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时,特别是随着科学文化的一体化协调发展,人类意识到并且自觉追求利益的一致性时,竞争就会淡化、消失,而合作共享就会成为时代的主流。目前竞争普遍存在,这与物质条件、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等有关,也与内心涵养、思维方式和认识能力等有关。

     马克思说:“资本是一种集中的社会力量,工人只拥有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劳资之间永远不可能在公平的条件下缔结协定......。工人的社会力量仅在于他们的数量。然而,数量上的优势被他们的分散状态所破坏。工人的分散状态之所以造成并继续存在,是由于他们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竞争。”

     对此,我们也可以有新的理解。一、“劳资之间”“缔结协定”,并不是现在直接的活“劳动”与过去劳动积累起来的“资本”之间缔结协定,而是现在同时代直接的活劳动之间缔结协定,既包括现在货币资本家与执行管理职能的资本家之间缔结协定,也包括是现在执行资本管理职能的活劳动与从事直接生产的活劳动之间缔结协定。因此,劳资之间完全有可能在公平的条件下缔结协定,特别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成为执行全新的社会“资本”管理职能的专“家”时,他缔结协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在公平条件下为所有现在直接的活劳动共同谋取更大的幸福。二、资本是一种集中的社会力量,是包括资本家和工人在内的社会总劳动的社会力量;而根据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可分离性,工人并不是只拥有自己的劳动力,也可以通过持股和买股票等形式与资本家共同实现社会资本的人格化,因此他们的分散状态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纽带连接起来,与社会资本共同形成一种集中的社会力量。三、由以上这两个事实决定了,工人之间不仅可以避免竞争,而且可以合作;不仅是工人之间可以合作,而且工人和执行“资本”职能的专“家”之间也可以真诚合作。从而使竞争这个资本的基础发生改变。

                         二、资本的目的

          资本的目的是生产利润,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因为资本的目的不是满足需要,而是生产利润,因为资本达到这个目的所用的方式,是按照生产的规模来决定生产量”,所以在“有限的消费范围和不断力图突破自己固有的这种限制的生产之间,必然会不断发生冲突”;“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平衡表现为由不平衡形成的一个不断的过程,因为在这里,全部生产的联系是作为盲目的规律强加于生产当事人,而不是作为由他们的集体的理性所把握,从而受他们支配规律来使生产过程服从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

          资本的这个目的,说到底是人们自己的目的,这与整个时代的目的有关。恩格斯说:“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人们在贪婪的物质欲望追求中,把自身内在本能的需要扭曲了,使满足社会需要与生产资本利润成为相互对立的矛盾

          在商品社会,人们根据价值的二重性,通过创造使用价值来满足需要,通过追求交换价值来生产利润。例如对于房地产老板来说,他并不真正关心房子的使用价值,之所以生产使用价值,“只不过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这一点在鄂尔多斯市表现的非常明显。目前一个几十万人口的东胜区,闲置和停建的楼房就有数万套,投资这些楼房的目的都不是满足需要,而是生产利润。盲目的利润欲和有限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最终变成危机。也就是说,鄂尔多斯的房地产不是人们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生产利润的问题。

           鄂尔多斯楼房能不能卖出去,也“不是由个人消费的需要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利润的需要所决定的”;当然,消费者的想法和决定是以他的现实需要和消费能力为基础的。现在鄂尔多斯的楼房供给,远远超过超过有消费能力的人们的现实需要,而真正有现实需要的人们又没有消费能力。商品房消费者并不比生产者自由。消费者的想法和决定是以他的需要和资金为基础的。有的人买大房子、有的人买小房子、有的人买不起房子,这种差别就是由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所决定的。

               在商品社会,仅就交换价值而言的按劳报酬,是在大的方面,少数人对过去劳动积累起来的资本以及天然支持系统所提供的社会公共资源不公平占有的基础上,只是在小的方面,对大多数现在直接的雇佣活劳动所创造的利润部分的分配。马克思认为,在单个的个人面前,分配自然表现为一种社会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他在其进行生产的那个生产中的地位,“因而分配先于生产”;“这个人一开始就没有资本,也没有地产。他一出生就由社会分配指定专作雇佣劳动。但是这种指定本身是资本和地产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存在的结果”。可见,当先于生产的分配,使少数人已经占有了作为独立生产要素的资本和资源时,劳动者主体“就由社会分配指定专作雇佣劳动”,这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贫富差距,而且进行了不公平的社会地位分配。

            对各种资源的不公平占有现象,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李强在《政策变量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调整》一文中说:“各地的矿产特别是煤矿私有化现象非常普遍。不少地方搞所谓改革,将煤矿承包给私人矿主,其中掺杂了很多权钱交易的不法行为。一些人廉价甚至免费获得了全民或国家的矿产资源,然后再到市场上出售,这种无本万利的买卖富了一批人。煤矿主成了今日中国引人注目的富人群体。矿产资源如此不公平的配置,对于社会结构的影响是两极分化式的”。

      如果说经济资源的占有是有形的,那么组织资源的占有是无形的。研究者将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区分的三个标准。在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在当前中国社会各大阶层中,失业、无业人员处于最底层,而国家干部的位次最高,究其原因在于执政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这种最重要的资源价值不是按劳报酬,不是公开公正的市场化运作,而是靠政治权利获取。这是造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对而言,富裕地区的穷人比贫困地区的穷人更难过。马克思说: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么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工资的任何显著的增加是以生产资本的迅速增加为前提的。所以,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纵然增长了,但比起一般社会发展水平来,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他们的物品去衡量的。

   鄂尔多斯居民的贫富差距显而易见。在资本盲目生产利润的欲望和冲动面前,政府协调社会力量来满足居民现实需要的能力不够。走在东胜区大街小巷,就会感觉到,一方面数万套闲置和停建的楼房变成了“黑窟子”,人们不能居住,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简陋的平房。2013年,据中国新闻网报道,“6月30日,鄂尔多斯东胜区突降暴雨,降雨量达71毫米,引发城市内涝,造成部分建筑墙体倒塌,低洼处平房浸水等严重灾害。其中东胜区3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不同程度受灾;共造成塌方79处,374户、979人受困。在救灾过程中,发现有8人遇难”。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是自然灾害,但是作为一个“能源之都”,号称人均GDP超过香港的城市核心区,71毫米的降雨量,就使低洼处平房浸水超过屋顶淹死人,这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有人说,中国人的素质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教训出来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民间高利贷资金的断裂,给予鄂尔多斯人深刻的教训,因此也给予鄂尔多斯人显著提高素质的一次机会。为了尽快改变房地产现状,鄂尔多斯市应该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政策。例如,国家出台政策打压投机性购房,相比之下,更应该打压的首先是投机性占地、投机性建房。居民占有两套以上商品房就可以征收高额税收,那么房地产商占有那么多社会稀缺的公共资源,他们可以想建就建、想停就停,房价想定多少就定多少吗?从占有土地到建成楼房,应该有严格的时间控制,超过这个时间还占有社会公共资源,就应该征收高额税收;而对不办手续、没有证件却只有社会公共资源的房地产商,应该给予严厉的处罚。我们不能总是以房地产商获取多少利润来认定这个行业走入寒冬还是有所回暖,而是应该以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正常消费来评判这个行业是否在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比起资本达到生产利润的目的,实现社会大众满足现实需要更重要。鄂尔多斯人有智慧有能力能够做到这一点。

                       三、资本的构成

          自然资源和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资源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加工成财富,财富转变为资本。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构成要从双重的意义上来理解”:从资本的价值构成来看,是由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比率来决定的;从资本的技术构成来看,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东西可以变成资本,或者说资本包括什么?马克思说:“资本不仅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并且还包括交换价值。资本所包括的一切产品都是商品。所以,资本不仅是若干物质产品的总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换价值、若干社会量的总和”。构成资本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生产出来和积累起来的,因此,“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说,资本包括劳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换句话说,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完善,促进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

           同样的资本数量,由于它所合并的科学文化含量不同,以及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它的价值和增值方式不同。马克思说:“资本不是一个固定的量,而是社会财富中一个可伸缩的、随着剩余价值分为收入和追加资本的比例而不断变化的部分”。而且,资本所合并的劳动力、科学和自然资源不同,也会成为资本的有伸缩性能力,这种能力在一定的限度内使资本具有一个不依赖于它本身的量的作用范围。

           对当代资本的新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张宇教授在《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特征》中认为: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的力量不断加强”;“信息化、金融化、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政策,大大推动了资本在全球的扩张”;“资本的全球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全世界,在空间发展上逼近极限”。也就是说,资本力量的加强和资本在全球的扩张,是以信息革命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基础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时认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对于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到处都成为起点。积累的增进又使可以集中的材料即单个资本增加,而生产的扩大,又替那些要有资本的预先集中才能建立起来的强大工业企业,一方面创造了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创造了技术手段。现在单个资本的互相吸引力和集中的趋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虽然集中运动的相对广度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财富已经达到的数量和经济机构的优越性来决定,但是集中的进展决不取决于社会资本的实际增长量集中可以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的分配,通过单纯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来实现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
          随着社会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高度集中,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是必然的。张宇教授认为:资本和商品的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化脱节。信息化导致资本对劳动的强烈排斥,资本主义发展日益表现出产业空洞化和无就业式增长的特点资本对劳动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加强,失业率不断攀升,劳动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日益突出。金融资本是资本运动最高级、最纯粹的形态,资本的运动摆脱了物质形态的束缚而同生产过程日益脱节资本的虚拟化意味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历史合理性正在丧失,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扬弃
         由此,我们可以从资本与劳动的脱节、资本运动同生产过程的脱节以及资本的虚拟化意味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扬弃,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
          1、资本的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化的脱节,主要是与完全委身于直接生产的劳动力的脱节。恩格斯说:“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摆脱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正是从事社会共同事务的创造高价值的创新型高级智力劳动,促进了资本的全球化,而与此脱节并逐渐被淘汰的主要是完全委身于直接生产的创造低价值的的体力劳动也正是在这种脱节中,促进完全委身于直接生产的劳动者的改变。毕竟,随着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简单重复性的程序化劳动将逐渐由机器来代替,而创新型高级智力劳动将会成为人类未来主要劳动形态和价值形成的主要来源。
          2、资本运动同生产过程脱节,主要是资本能够以信息形态摆脱物质形态的束缚资本与科学文化都是以信息形态形成并以信息形态相互促进和转化的。资本对过去形成的科学文化价值,能够进行全面综合的识别、评判、衡量、解释、记载和积累,也就是知道科学文化形成了多少经济价值,从而构成资本的信息结构;资本对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科学文化价值,能够进行立体动态的预测、规划、分解、重组、程序编排和促进无限增值,也就是知道科学文化能够产生多少经济价值,从而构成资本的信息功能。例如以信息形态从事的社会共同事务的高级智力劳动,在没有外化和物化在具体凝固的可以交换的物质产品上时,从物质形态来看,就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而从信息形态来看,在历史传承中按几何级数发展的科学文化,就算隐形的流动状态下,只要形成了价值就有可能体现出来。这就是资本的运动摆脱了物质形态的束缚而同生产过程日益脱节的主要作用。
          3、资本是一种集中的社会力量,而且只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才能动起来。因此,除了个人消费之外,资本属于个人所拥有是虚拟的,而只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是现实的。马克思说:由资本形成的一般的社会权力和资本家个人对这些社会生产条件拥有的私人权力之间的矛盾,发展得越来越尖锐,并且包含着这种关系的解体,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生产条件向一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条件的转化”特别是当科学文化所转化和体现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成为第一生产力并且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时,生产方式和产品特征就决定了资本形成的只能是一般的社会权力,生产条件只能向一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条件的转化。
          总之,从资本构成的必然趋势来看,随着人类转化和体现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的智慧和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可共享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科学文化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对体现交换价值的体力劳动的需求会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即“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减少到最低限度”。那时,从按劳报酬向按需分配的制度转型升级是必然的,教育、医疗、住房、公共交通、有尊严的保证每个人全面发展的最低生活保障等,都会成为社会公共事业。
                                    四、资本的实质
           资本的基础、资本的目的、资本的构成的改变,为改变资本的实质创造了条件,而改变资本的实质,是我们现在重新来“资本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主要差别所在,也是我们所认为的创新发展所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只是由于积累起来的、过去的、对象化的劳动支配直接的、活的劳动,积累起来的劳动才变成资本。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
           对此,我们现在先需要弄清楚几个概念。1、从资本的构成来看,并不只是积累起来的劳动才变成资本。资本不仅可以合并劳动力和科学文化,而且还可以合并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交换价值也可以成为资本。例如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就可以成为鄂尔多斯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2、从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与现在直接的活劳动的关系来看,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与现在直接的活劳动,可以是同一个人的劳动。例如比尔盖茨过去创业时积累起来的劳动,与他现在参与战略决策的直接的活劳动,是同一个人的不断连续和积累起来的劳动。3、从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与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的关系来看,它们完全可以说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并不一定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例如比尔盖茨所创造的资本,就是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也是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实质是可以改变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科学文化是在过去劳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同时也是现在直接活劳动所掌握和发展的,因此当科学文化成为第一生产力并在生产力体系中发挥决定性的指数效应时,现在直接的活劳动将有条件有智慧有能力支配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的实质。2、过去、现在、未来,这是相对的,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当只有在共享和创新中才能无限增值的科学文化,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时(实质上是科学文化所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的自然法则本身能量巨大而且可共享),这种共享性和无限增值性决定了,现在直接的活劳动在创造剩余价值时,便可以使社会资本具有为未来活劳动提供服务的功能;换言之,由于现在赋予社会资本新的功能,对于未来直接的活劳动来说,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可以成为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3、随着现在直接的活劳动具备几十天之内就能够使科学文化这个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总量翻一番的能力,随着资本具有为直接的活劳动提供服务的功能,人类不仅可以改变资本实质,而且还能够通过充分体现巨大自然能量的可共享性和不断提高社会公共产品比例和总量,来逐渐淡化和消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资本属性,并最终消灭资本关系,从而把人类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还原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是无价之宝的自然属性。

      资本实质的改变,与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有关。作为物质形态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是生产力系统的基础性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变数最大的是作为信息形态的科学文化。科学文化,被劳动者所掌握,就能够转化为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创新能力;渗透到劳动资料中,就能够转化为新的工具、新的机器、新的设备;延伸到劳动对象中,就能够扩大范围、提升质量、提高效率。 科学文化在不同的经济时代发挥不同的作用;换句话说,由于科学文化发挥不同的作用,使社会进入不同的经济时代。在农业经济发挥和数效应,在工业经济发挥积数效应,在文化经济发挥指数效应。

     丹增在《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中认为,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包括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文化资源等,它的构成主要在于内在要素,是一种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社会生产力。文化本身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也成为一种劳动对象、生产对象。文化生产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现代生产力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文化力量。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是人类用以影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生产力中的物质因素即人类改造自然的现实物质生产力,主要表现为实际的机械动力和技术手段;而精神因素则指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包括科学理论,也包括代代积淀的人类文化。因此,在社会生产力中,文化生产力不仅是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应该成为主导力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激活人的发展潜能与创新精神,已经科学合理地内化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之中,也是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所谓“文化经济化”,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学界把新世纪“人文化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关怀,反对因发展经济而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破除物质与精神的隔膜、协调现世与未来的关系、平衡人类行为与自然演化的冲突,走出经济或物质中心主义,将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转化为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

      据有关资料,日本于1995年确立了在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把发展文化经济作为国家战略。1998年韩国也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创新作为经济突围的突破口,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立誓把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文化大国、知识经济强国。美国没有自己厚重的历史文化,美国人却把人类历史的和民族的、古老的和现代的、科学的和虚假的人的思想文化现象,统统纳入自己的经营视野。美国人胆大,是因为没文化包袱,不知天高地厚;美国人的“胃”比“胆”大,是因为没有文化歧视,不管是科学的还是宗教的,无论是历史的还是民族的,也不论是哪个林子的鸟,只要会一鸣惊人,美国人就能把它经过美式包装后推广到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具有超强消化外来文化的肠胃功能,成就了美国“没有文化”的“文化巨无霸”。美国的“无为”文化政策,使美国从一个文化资源小国变成全球文化产业大国,仅版权业(包括电影、音像、出版业和软件业)一年创造的增加值就高达45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5%。美国电影不仅赚足了大把的钞票和利润,在文化价值观念等意识层面对各国进行着“软”控制,世界各国一方面空喊“美国佬,滚出去”,另一方面却玩味着美式文化的刺激和温馨。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自然力为主的农业经济、以资本和大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和以知知、科技为主的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文化经济的迅猛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新阶段的来临。文化经济阶段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有机结合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和需求,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人本经济形态。如果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那么,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大和深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等,不仅打破了人类的资源依赖和经济的物化形态,还创造出思想资源无限利用、循环利用的文化经济形态。文化产业的实质,就是为文化转化和体现自然规律及其能量的巨大价值提供产业载体。文化经济的要义在于人文精神成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人的智慧成为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且具有非损耗性和高增值性优势。

                        五、资本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应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资本的基础、目的、构成、实质等发生一系列整体性改变,人类能够自觉、主动、科学地运用资本的运作规律,完成发展劳动生产力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值。也只有这样,他本身的暂时必然性包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必然性中。但既然这样,他的动机,也就不是使用价值和享受,而是交换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增殖了。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他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资本家只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资本家是这个社会机构中的一个主动轮

            在这段文字里,狂热地追求、肆无忌惮、迫使人类等都是情绪化的语言,而客观事实是,有历史的价值、暂时必然性、受到尊敬、主动轮等。当然,带着什么情绪、用什么词语表达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通过全民持股的形式,可以实现社会资本的全民人格化,其中执行和管理资本的社会职能的专家即资本家,可以成为社会机制中的主动轮。

           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就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驶向未来社会的现代社会机制中执行和管理资本的社会职能的专家是主动轮,而通过全民持股的形式实现了社会资本的全民人格化,就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撩开资本关系的面纱,就可以看到资本集中背后的劳动协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协作”时说: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举重、转绞车、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等)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要末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末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

             他说:结合工作日可以在空间上从多方面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因为结合劳动者或总体劳动者前前后后都有眼睛和手,在一定程度上是全能的。产品的不同的空间部分同时成长。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一方面,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因此,某些劳动过程由于劳动对象空间上的联系就需要协作;例如排水、筑堤、灌溉、开凿运河、修筑道路、铺设铁路等等。另一方面,协作可以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领域。在劳动的作用范围扩大的同时劳动空间范围的这种缩小,会节约非生产费用,这种缩小是由劳动者的集结、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积聚造成的。

      只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协作表现为资本的社会职能。因此马克思说:随着许多雇佣工人的协作,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现在,在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家的命令,就象在战场上不能缺少将军的命令一样。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作为协作的人,作为一个工作机体的肢体,他们本身只不过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因此,工人作为社会工人所发挥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只要把工人置于一定的条件下,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就无须支付报酬而发挥出来,而资本正是把工人置于这样的条件之下的。因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另一方面,又因为工人在他的劳动本身属于资本以前不能发挥这种生产力,所以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好象是资本天然具有的生产力,是资本内在的生产力。

      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实质上是应用好象是资本天然具有的生产力,把工人置于一定的条件下,使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就无须支付报酬而发挥出来的现象。

      系列论文之七:资本基础上的现代家庭与人自身生产

           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中,资本使劳动的物质产品异化,而物质产品的异化是人的自我异化的表现。如马克思所言,“物的异化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实践”
           如果说物的异化显而易见,生产物质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资本属性,那么人的自我异化则是相对隐形的,现代家庭以及人自身生产在无形中存在着资本关系。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的发展阶段与家庭的发展阶段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同时制约着人类社会是否还需要资本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制度。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中决定性因素“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两个方面,“劳动的发展”和“家庭的发展”是有机整体的同步发展阶段。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起决定的作用。”由此可见,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也只有对劳动这个人的内在本质起决定作用,资本的各种社会职能才通过“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起决定作用。

      一、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现代婚姻家庭

      现代“家庭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马克思恩格斯说:“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它“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一切家庭联系越是由于大工业而被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工具”。恩格斯还说:“婚姻都是由当事人的地位来决定的,因此总是权衡利害的婚姻。结婚便更加依经济上的考虑为转移了”;“买卖婚姻的形式正在消失,但它的实质却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实现,以致不仅对妇女,而且对男子都规定了价格,而且不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品质,而是根据他们的财产来规定价格”;“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为成婚姻基础的事情,至多只是在浪漫的故事中,才会存在”。

      确实,在现代社会,结婚时要多少彩礼等买卖婚姻的外在形式正在消失,但是更注重社会权力、经济来源、财产继承等买卖婚姻的内在实质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实现着。这倒也是,当劳动这个人的内在本质处于商品地位时,人的大脑和整个身躯都受资本支配,学习、工作、交际等一切活动都隐含着买卖关系,婚姻和两性关系又怎么可能除外呢?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因为,现代婚姻的基础是私人发财欲和彼此占有欲,因此使青年男女曾经拥有的人性化的纯真烂漫和美好情感,最终有可能被现实生活中的世俗贪婪和自我异化俱毁殆尽。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私人家庭,是商品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核算单位,从而使家庭变成某种经济利益交易所,变成社会商品终端消费市场,因此资本对劳动的奴役即“资本对男女双方的剥削”,最终必然集中地体现在私人家庭这个狭小空间里,从而使私人家庭最终承受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不公平分配。他们或者步入上流社会或者沦为下等阶层,或者享受山珍海味或者凑合稀饭咸菜,各自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对于“家庭这样一个社会范畴”,艾丰教授在《中介论》中说:“它可以是经济组织,也可以是社会细胞。这中间有生产力要素——人(劳动力)在这里生产出来;有经济基础——不仅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生产单位,就是在今天我们的农村仍然实行的是家庭承包经营;它也有上层建筑——与上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可见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是一个跨越性的系统。”

      当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私人经济利益核算单位时,家庭的发展阶段就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只能是私有制。对于在中国农村这个最落后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私人家庭生活状况,温铁军教授在《中国经济大讲堂》的演讲中说:“大家都知道,农村中出现一种相当复杂的情况,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出去了,留下的呢,人们叫做386199部队,其实就是妇女、儿童、老人,甚至出现两千多万所谓留守儿童,在家没人管,爷爷、奶奶也管不了。你们想想,一个当家的,或者一个男劳动力出去了,家里剩下老人、妇女、孩子,这个家庭的很多矛盾难以协调解决,整个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恶化。”由于私人家庭生活受到冲击所引起的整个社会风气的恶化,必然导致包括婚姻问题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学者郝宗珍在《婚外恋: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一文中说:“在所调查的婚外恋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因为经济条件差,为了追求经济条件改善而导致婚外恋的。据有关统计,1999年,法院审理的离婚案件高达119.9万件,比1980年翻了两番,平均每年增长8.1%。20多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不但离婚率大幅上升,而且婚外恋等问题更加普遍,包二奶、姘居、乱搞两性关系,渗透在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对一夫一妻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如果说,消灭资本关系这个现代私人家庭基础,使现存的婚姻不再成为婚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现存的婚姻受到巨大的冲击,这也是必然的。就像中国人生成功理论研创者杨光寿(笔名庄洪)在《蔚蓝国度》中所说的:“人类为体现男女平等、稳定家庭和社会所规定的单偶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日益显出不平等和不稳定,娼妓行为盛行、离婚率升高、独身主义兴起,单偶的婚姻制度已在情风欲雨的吹打下,根基已动。”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条件的改善而导致婚外恋,但经济越发展婚外恋的现象却越普遍,这与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和享受有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不是一下子变得贫穷落后,而是在比较和接触中,更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了自己的贫穷落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管我们的小房子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而且我们国内的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比起一般社会发展水平来,大多数人的社会满足程度反而降低,这是必然的,这也是私人家庭和婚外恋会成为我们当代社会一个重大问题的重要原因。

      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出卖自己,但是在追求交换价值的商品社会,当劳动这个人的内在本质是一种商品时,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在劳动的异化中,哲学家出卖头脑和妓女出卖躯体一样,都是在出卖着自己的内在本质。恩格斯说:“我们看到,人们用一定的方式出卖自己:他们求乞;打扫街道;站在街道拐角处等候某种工作;替别人做些偶然得到的零活以求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拿着各色各样的零星杂货叫卖;或者像我们在今天晚上所看到的一些穷人家的姑娘一样,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弹着吉他卖唱,仅仅为了赚几个小钱而不得不听各种无礼和侮辱人的话。而终于真正不得不去卖淫的人们又不知有多少啊!” 这个感叹号,包含着多少理解和同情,还有多少辛酸和无奈。当然,只要金钱这个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那么,就算人们不卖淫,就算建立了经济利益共同体的私人家庭,就算拥有了自己花不完的钱,那也并不能改变出卖自己内在本质的命运。它反映到专偶制的私人家庭里,就像恩格斯所说的:在任何婚姻形式下,人们结婚后和结婚前仍然是同样的人,所以庸人的专偶制,“即使拿一般最好的场合来看,也只不过是导致被叫作家庭幸福的极端枯燥无聊的婚姻共同体罢了”

      家庭这个跨越的系统,也是一种自然史的发展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但他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特别关注》里的三段话,我觉得特别耐人寻味:1、“严守一对这婚姻,无所谓满意不满意,就像放到橱柜里的一块干馒头,饿的时候找出来能充饥,饱的时候嚼起来像废塑料。”就算婚姻是最美味可口的一道菜,但谁愿意一辈子只吃一道菜;何况还有人用干馒头来充饥,像废塑料一样去嚼。这不是变心背叛之类,而是人的生理自然反映。2、“永不结婚的人,那是他的地狱;结了婚的人,那是上帝对他的惩罚。”那怎办?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结了婚,但把它看得淡一些,这样既不进入地狱,又少受上帝的惩罚,还留给自己一个自由的空间。看来,在婚姻的两种选择之间,其实还有一个“中介” 结合部。3、婚姻还有三种令人尴尬的境遇:“一辈子遇不到最爱的人,遇到最爱的人却不能结婚,结婚后遇到最爱的人”。其实,只要有卓越的智慧和诚挚的情感,不要套上本来不该有的束缚自己的精神枷锁,那么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人是主体,婚姻是形式;只要满足了主体的内在需要,那么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并不重要。虽然人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但是个人有各种超脱的主观意识,还有对必然规律的深刻认识,这是必要的。马克思指出:“任何国家、任何婚姻、任何友谊都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概念......国家中的实际的婚姻也是可以离异的。任何实际存在的伦理关系都不符合自己的本质,或者至少可以说,并不必符合自己的本质。在自然界中,当任何存在物完全不再符合自己的职能时,解体和死亡自然而然地就会到来;当一个国家离开了国家的观念时,世界历史就要决定是否还值得继续保存的问题,同样,一个国家也要决定在什么条件下现存的婚姻不再成为婚姻。”

      人们常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而当婚姻不再符合人的自然天性、不再符合自己的职能时,婚姻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于是“一个国家也要决定在什么条件下现存的婚姻不再成为婚姻”当条件成熟的时候,婚姻形式就会自然消失,但爱情和两性关系依然存在,而且还能够更加人性化地得以自然表达。

      有婚姻不一定有感情,没有婚姻不一定没感情。在中国古代汉语诗歌所描述的男女情缘中,或许青楼是最为亮丽多彩的一道风景。沙封在《女子表情》一文中说:青楼两字的容量很大,留给我们足够的想象余地,有着一抹粉红的烟花色彩与意蕴。读过柳永词的人,头脑里有着这样的青楼女子,琴棋书画,美若婵娟,色艺双绝,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她们天资颖慧,或长于诗歌、或长于音乐、或长于巧辩,品位不俗。秦淮河紧傍金陵夫子庙,考试的学子云集,及第庆贺,落选慰藉,都到妓院摆筵席。青楼女子面对这些学子的风流倜傥和超然洒脱,就产生了青楼烂漫和旖旎的情趣。他们感受到了私人家庭和市俗伦理之外的一份轻松自由,在其中体会一丝相知相爱的浪漫心情。这是中国古典文学所营造的青楼文化底蕴。青楼承担起相当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内容,很多的诗词曲赋是由妓女传播,“妓酒为欢”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

 婚姻与家庭 - 东方老道 - 东方老道(包海山)的博客      我写过一首《读诗》:“读遍古诗上千万,犀利目光只一双。沟通情智呈一脉,汇入心田似海洋。”在我的情感世界里,也融入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男女情缘。我在选编《中国古代诗歌联艺欣赏》一书时,在“闲赋”一节里选编过有关诗词。例如,柳永《采莲令》有“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的心痛,辛弃疾《鹧鸪天》有“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的焦虑,周邦彦《玉楼春》有“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的细腻,晏殊《木兰花》有“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的分寸,《浣溪沙》有“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的实际,苏轼《江城子》有“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的欣赏,张先《醉垂鞭》有“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的清香,宋祁《玉楼春》有“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的自慰,杜秋娘《金缕衣》有“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直白,白居易《瑟琶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李商隐《无题二首》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灵气,杜牧《赠别二首》有“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深情,《念昔游三首》有“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的超然,诗圣杜甫《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有“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的惬意,特别是诗仙李白,他只有在《江上吟》中有“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的洒脱,才能产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豪情。

      应该说,文人墨客与青楼女子不仅仅是利益的交换,也有着人的内在本性的交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交流方式,而且还蕴涵着世俗社会里难得的超然洒脱;这也是一种境界,像老子所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如果中国古代也只有“高危人群”而没有妓女,只有“红灯区”而没有青楼,只有冠冕堂皇而没有坦诚,那就不仅是不会出现优美诗句,而是诗仙诗圣名家文豪本身就不会出现。如果说男女之间有利益交换的性行为称之为嫖娼,那么皇上贵妃就是最大的嫖客妓女,因为他们的利益交换比普通百姓要多得多,文人墨客何以相比?虽然李白奉诏而作《清平调词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但并不因此杨妃就比李白所“载妓”更高尚、更纯洁。当然,一味地自封收敛,也不能使人变得心身健康,或许还造成更大的伤害。比如违背人性的妇女缠脚,就远不如人性化的自由开放。姜戎在《狼图腾》中说:儒家不仅把汉民族驯化为羊,竟然还把汉族妇女束缚成残肢小脚、“残废羊”。宋朝以后儒家文人和农家男人共同痴迷追捧“三寸金莲”,共同摧残了世界上数量最众的妇女,这已成为世界史上最残忍最反人性的一页,是中国汉族人在世界各民族面前最遭耻笑的事情。

     之所以婚姻和两性关系中会出现反人性的东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人们的自私心理和彼此占有欲,这是以一定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人们的基本文化素质所决定的。人类最终把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消除资本关系,就包括消除作为现代婚姻家庭基础的资本关系。

     二、未来摆脱资本关系、遵循自然规律的人自身生产

     在资本关系逐渐淡化直至消亡的过程中,从人的自身发展来看,是逐渐实现以人为本直至人本身回归自然的过程。这种发展变化,同时表现在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两个方面。

     由于资本关系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对婚姻家庭的影响,恩格斯有一系列的论述:“我深信,只有在废除了资本对男女双方的剥削并把私人的家务劳动变成一种公共行业以后,男女的真正平等才能实现”。“婚姻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随着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个体家庭就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了。私人的家务变为社会的事业;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成为公共的事情;社会同等地关怀一切儿童,无论是婚生的还是非婚生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将使两性关系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无须干预的纯粹私人关系。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是由于这种社会制度将废除私有制并将由社会教育儿童,从而将消灭现代婚姻的两种基础,即私有制所产生的妻子依赖丈夫,孩子依赖父母”。

      在存在资本关系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目前构建相对和谐社会来说,我们既不可能消灭资本关系,也不可能消除家庭作为私有制经济核算单位的现状;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资本的基础和实质等,可以凸显人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发展战略中心的转移,促进人类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从具有盲目向具有科学性社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私有制最明显的特征是贫富差距大、发展机会不平等,人们一出生就被限定了不同的家庭条件、存在环境和社会背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伊克巴尔·卡迪尔教授认为,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都集中在少数大城市,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集中化不只是贫困国家的标志,也可能是他们的贫困之源。去中心化是消除贫困、带来财富的发展引擎。随着基础设施、教育和贸易去中心化程度的上升,财富会相应增加。只有在市民得到了经济市场的力量后,权力的天平才从中心的国王向去中心的市民倾斜。权力从中央权威移交出来的所有步骤——包括法律、贸易和教育——将带来民主的兴起以及共同发展的平等机会。

      就目前对于我国农民这个人口和劳动力主体来讲,他们生产和生活所受的劳动发展的制约是小农生产方式,所受的家庭发展制约是私人家庭的孩子依赖父母。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主要是由日常生产生活所占有和使用的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比例及其总量所决定的。例如,据有关资料,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人,拥有世界医疗卫生资源的2%;而在中国内部又有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另外80%的人只占有20%的资源。这就是说,占世界17.6%的以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为主的10.4亿多中国人,仅仅拥有世界医疗卫生资源的0.4%。因此,在关乎人的性命这个最根本问题上,相对而言,拥有社会医疗保险的发达国家是公有制,而贫穷落后的有病看不起的发展中国家,不管各具什么“特色”,在本质上都是私有制。这不是要什么制度的问题,而是看到底有多少可共享的社会公共资源以及怎样分配的问题。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为了放羊,放羊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成家,成家是为了生娃,生娃是为了放羊……在如此循环往复中,当放羊、挣钱、成家、生娃都是私人生活时,那么对他来讲就没有公有制可言,而纯粹是私有制。

      人创造社会环境,同样,社会环境也决定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恩格斯说: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并且这个受到特别培植的特性发展的方式如何,又是一方面决定于为他的发展所提供的材料,另一方面决定于其他特性被压抑的程度和性质。

      在社会变革时期,对于底层民众的生活环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很形象的描述:正当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为自由贸易的恩赐,为巨头们的利润流着激动的眼泪的时候,工人们一家大小却在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实行的城市“改良”是通过下列方法进行的:拆除建筑低劣地区的房屋,建造供银行和百货商店等等用的高楼大厦,为交易往来的豪华汽车而加宽街道,修建铁道和公路等等;这种改良明目张胆地把贫民赶到越来越坏、越来越挤的角落里去。这些突然被抛出惯常生活轨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适应新状态的纪律。他们大批地变成了乞丐、盗贼、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于习性,但大多数是为环境所迫。马克思还多处引用了西蒙医生等人的话:由于意识到使他们受到这种非人待遇,农业短工(即农民工)对那些把他们当作无权人种看待的人,产生了一种相应的对抗情绪和憎恨心理。周围的环境的确会使成年人堕落,使儿童毁灭。对于在这样可诅咒的环境下出生的儿童来说,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寡廉鲜耻的洗礼

      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基础是人自身生产的文明和谐。现代社会对生活资料的生产有科学管理,对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要求,但对在生产力体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人本身的生产却不重视,还处在最原始的状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儿育女是私人家庭的私事。婚姻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人的性行为,而人自身的生产这个历史发展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之一,却成了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无须干预的纯粹私人的事情。本末倒置,该管的事情管不了,不该管的事情瞎管,这是最值得改变的社会现状。

      对未来社会两性关系实践和舆论,恩格斯说:我们现在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行将消灭以后的两性关系的秩序所能推想的,主要是否定性质的,大都限于将要消失的东西。但是取而代之的将是什么呢?这要在新的一代成长起来的时候才能确定: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这一代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之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他所爱的男子。这样的人们一经出现,对于今日人们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一切,他们都将不去理会,他们自己将做出他们自己的实践,并造成他们的据此来衡量的关于各人实践的社会舆论——如此而已。

      应该说,庄洪先生的《蔚蓝国度》,是我读到的第一部关于新的一代“做出他们自己的实践,并且造成他们据此来衡量的关于各人实践的社会舆论”的文学作品。蔚蓝国度的每个家庭只有伴侣关系,没有自私意义上独有的父母子女,也就是没有属于私人特有的后代,而是在整个社会大家庭中,所有上一代人同样关爱所有下一代人,这样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上的不公平和人的自私观念。因为孩子属于社会,所以能够让所有孩子从一出生就享受社会提供的平等合理的生存和教育条件,避免了现代私人家庭条件的差异影响孩子生存和成长的情况,同时每个家庭均没有属于私有的后代,也就消除了上代人为下代人谋取私利的前提。每位健康的伴侣都有为社会生育孩子的权力和义务,但要经过专门机构进行健康和生命基因检查,确保下一代有优良充足的生命素质和能量。由于从根本上消除了私有观念,这就容易在人口的素质和结构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数量,保证质量。对适龄生育的人建立专门的生育档案,定期检查,只准许适宜生育的人孕育孩子,所以每个孩子的生命素质都很高。

      从人的生命结构来看,现代社会建立在利益和占有欲基础上的私人家庭,所注重的只是人的物质结构即躯体存在和物质利益,注重的只是具有排他性和消失性的人的生命载体部分,却忽视了人的信息结构即灵魂存在和精神能量,忽视了具有共亨性和传承性的人的生命主宰部分。人自身生产的文明和谐,包括人自身自然的文明和谐、个人与社会的文明和谐、人类与自然界的文明和谐,而要达到这种文明和谐,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消除个人私欲。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当一个社会提高了全体成员的文化素质,使每个人的自身自然都达到了文明化、信息化、智能化,人们都没有自己固定的个人意志,而是共同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都以百姓之心为心时,消除自私观念和培育整体意识,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由于两性关系和人的自身生产具有可分离性,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在未来社会,当现存的婚姻不再成为婚姻,并使两性关系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无须干预的纯粹私人关系即个性化自由行为之后,人自身的生产将会变得更具有自觉性、严肃性和科学性;同时生命科学和生命文化因超越私心杂念而得到迅速全面健康发展,所有出生孩子的数量和质量都会纳入非常严格的社会管理体系中,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遵循自然规律的文明和谐。从伦理道德来讲,未来社会由于废除了私有制,消灭了资本关系,私人家务劳动变成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家庭不再是社会的经济核算单位,孩子不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每个人都会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被全社会共同平等地所关心、爱护和尊重。因此,人们会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来考虑人自身的生产,人类对自身生产的重视程度将远远高于对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认为,人自身生产的基础是性欲和对生命的热爱。对其内在关系,西方学者马尔库赛认为,性欲是特定范围的局部冲动,爱欲是整个生命体的冲动,爱欲是性欲在量上的扩大和质上的提高。具体来看,在对象上,爱欲超越了性对象或异性客体的范围,即从肉体转向精神,从性感转向美感;在功能上,爱欲将性快感扩大到整个生命有机体,使性欲从异性的肉体结合扩展到一切情感领域;在目标上,爱欲向往的不只是性结合的自由,而是生命的自由。作为一种生物性的规律,爱欲真正体现了人身上的最原始的生命冲动,即对自由和爱的渴望。他认为,当我们将“爱欲”看做是人的本质的时候,就会找出人类异化的根源,找出现代社会的病症和危害,最终看到人类解放的前景。为了论证人类从压抑性文明走向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他把文明社会对爱欲冲动的压抑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压抑”,另一种是“多余压抑”。“基本压抑”是由于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缺乏以及人口平衡需要,对于性本能所采取的必要约束和限制。这种压抑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群体的团结,因而起到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多余压抑”是在维护和加强统治秩序前提下,对人的生命本能实施的不合理压抑。这种压抑表现为等级制的劳动分工和社会阶层划分,父权制的家庭组织形式,对个人私生活的有效控制等。对未来社会,马尔库塞做了满怀激情的描述:性欲升华为爱欲,性本能提高为生命本能;生命本能的自然表达,带来了生命的自由自在。当一切都服从于自然生命之后,我们整个生命也就快乐化了,劳动不再异化,现在苦役性的劳动变成将来愉快的游戏活动,是生命潜能的发挥和展示。爱欲的解放不仅意味着个体生命压抑的解除,而且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和睦化和自由化方面。人与人之间不再紧张和对立,人与社会之间不再矛盾和冲突,而是在一种互亲相爱的关系中,人的爱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在现代社会,只有改变了资本的基础和实质,凸显出人的主体地位,在生命本能的自然表达带来生命的自由自在时,才能使人自身的生产达到文明和谐的程度。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时,摆在人类面前最突出的任务,将是认识自我,认识自身生产的内在规律。随着人类对自身以及自身生产的规律有了突破性的科学认识,人自身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遵循自然规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存。

            系列论文之八:社会资本的高度集中与人类智慧的有效整合

           据有关报道,时过一年,宣布“十年亿元”赌局作罢的两位“赌王”,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和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又见证了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和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的另一场“五年十亿”的“豪赌”。雷军表示,互联网时代重新做消费者营销的时候到了,5年之内,如果小米营业额击败格力,“董总输我1块钱就行了”。而董明珠则反击,“我告诉你不可能”、“我跟你赌10个亿!”未来5年,是“营销取胜”还是“制造为王”?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新经济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2012年马云和王健林争论,2013年董明珠“呛声”雷军,而这种争论似乎还将持续下去。
          对今天出现的种“赌局”背后的内在本质规律,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信用的作用时说过:一个人实际拥有的或公众认为他拥有的资本本身,只是成为信用这个上层建筑的基础。成功和失败同时导致资本的集中。社会财产为少数人所占有,而信用使这少数人越来越具有纯粹冒险家的性质。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在这种赌博中,小鱼为鲨鱼所吞掉,羊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 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质是:一方面,把现代生产的动力——利用和支配别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占有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又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成功和失败同时导致资本的集中”,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谁成功谁失败是偶然的,而导致社会资本的不断高度集中是必然的。社会资本高度集中的背后,是人类智慧的有效整合。社会总资本最终融合为唯一的单个资本,这与人类科学文化一体化发展是统一的。那么,融合为唯一的单个的社会总资本、一体化发展的人类科学文化,它们与个体之间是什么关系?一方面,是资本的全民人格化,在资本的集中过程中失去的是个人的支配权而增强了社会力量;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所有社会成员的思维和行为都会汇集在人类科学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巨系统在内。说到底,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整个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是唯一的,因此所有违背规律的资本都会被吞掉,所有违背规律的文化被淘汰,而人类共同遵循唯一的自然法则时,资本就会融合为唯一的单个资本,科学文化就会汇集在一体化发展的巨系统在内,从而最终使资本关系自然消失,把人类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还原人类世界和自然界都是无价之宝的自然属性。
                           一、社会资本的高度集中
           社会资本只能在一个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实现高度集中。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促进资本高度集中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取决于社会成员具有什么追求、目标、价值取向、文化素质等。我们先来看看恩格斯1845年“在爱北斐特演说”文稿节选现在让我们来稍微详细地考察一下现代的商业。请你们想一想,每一个产品必须经过多少人的手,才能到达真正的消费者的手里!有多少投机倒把的多余的中间人插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既然每一个人都单枪匹马地冒着风险在那里生产和消费,根本不理会别人在生产什么,消费什么,那末生产和消费必然很快就会完全脱节。所有这些成千上万的中间人,即投机商、代理人、出口商、经纪人、转运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都没有参加商品的生产,但是他们全都要生活,全都想在上面取得利润,而且通常也的确都得到了利润,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下去。难道除了这条必须经过十来次出卖、上百次装卸、上百次地从一个仓库运到另一个仓库的漫长的道路之外,就没有更简单更便宜的道路把产品送到真正的消费者的手里吗?难道这不是清楚地证明了人们的利益的背离引起了劳动力的巨大的浪费吗?
      他说:在合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中,他们一定可以找到一种职业,这种职业能使他们不是作为表面上的、假的社会成员而出现,而是作为人类社会的真正的成员、人类社会的共同活动的参加者而出现。人类社会拥有极其丰富的生产力,这些生产力只要合理地组织起来,妥善地加以调配,就可以给一切人带来最大的利益。既然知道每一个人平均需要多少物品,那就容易算出一定数量的人需要多少物品;既然那时生产已经不掌握在个别私人企业主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公社及其管理机构的手里,那也就不难按照需求来调节生产了
           消灭私有制与每个人都拥有社会财富,社会资本的高度集中与社会资本的全民人格化,这些并不相互矛盾,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消灭私有制并不是消灭个人拥有财富的权力,而是让所有个体共同拥有社会财富的同等机会和权力;社会总资本的高度集中,消除的是少数资本家对资本作为社会力量的支配权,而赋予全民共同通过资本的人格化,参与和执行对资本作为社会力量的各种职能和权利。没有组织就是最大的组织,全球一体化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超越目前任何政党和国家等组织,将会成为全球唯一的最大组织。也只有这样的全球化社会组织,才能消灭私有制,使社会总资本融合为唯一的单个资本。
           马克思恩格斯说:“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在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中,一方面,自由联合体能够超越阶级和国家意识。如恩格斯所言:“在原则上,共产主义是超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敌对的······因为它并不仅仅是工人的事业,而是全人类的事业”;“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自由人的巨大潜能,即人的“原有力量”。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二)资本职能的可分离性促进资本同时实现高度集中与全民人格化
            只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把生产、分配和消费连为一体,资本才能运转起来。资本属于个人拥有是虚拟的,而只有转化为社会生产能力才是现实的。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具有可分离性,而拥有使用权比拥有所有权更重要、更现实。在社会总资本不断高度集中、直至达到极限的过程中,只是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也就是说,在深层意义上,他们的赌资并不只是1个亿和10个亿,而他们个人可以支配的作为社会力量的所有资本。从资本的所有权高度集中与资本的使用权的全民人格化的角度来看,马云王健林雷军和董明珠这些“赌王”的“豪赌”,到底会谁他们会输掉什么、赢得什么?结果一定是同输共赢;输掉的是个人支配社会资本的权力,赢得的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社会力量的能力。
           先说都输。他们的输赢是靠市场竞争来决定,由竞争和集中的规律来决定。马克思说:“不管已被采用的生产资料的力量多么强大,竞争总是要把资本从这种力量中得到的黄金果实夺去:竞争使商品的价格降低到生产费用的水平;也就是说,越是有可能便宜地生产,即有可能用同一数量的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竞争就使更便宜的生产即为了同一价格总额而提高日益增多的产品数量,成为确定不移的规律”。竞争的规律迫使“赌王”坐卧不宁,无论他们的技术多么先进,生产能力多么强大,竞争总是要把在竞争中得到的东西,在更大规模的竞争中再被夺去,而且已经“把他为对付竞争者而锻造的一切武器倒转来针对他自己;“这也并不取决于个别资本家的善意或恶意”,自由竞争使现代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
           后说赢。“赌王”的资本在更大规模的竞争中再被夺去,是因为新的更高一级的劳动生产和经济组织方式将会形成,能够有效协调和整合阿里巴巴、大连万达小米公司、格力集团的各种资源和实际利益,使资本形成更大的社会力量。如马克思在谈到“股份公司的成立”时所言:1.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同时,这种以前由政府经营的企业,成了社会的企业。2.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3.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这个资本所有权就同现实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完全分离,正象这种职能在经理身上同资本所有权完全分离一样。在股份公司内······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还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点
           马克思说: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而不再留在各个资本家手里。与信用制度一起发展的股份企业,一般地说也有一种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但是一方面,因为执行职能的资本家同资本的单纯所有者即货币资本家相对立,并且随着信用的发展,这种货币资本本身取得了一种社会的性质,集中于银行,并且由银行贷出而不再是由它的直接所有者贷出另一方面,又因为那些不能在任何名义下,即不能用借贷也不能用别的方式占有资本的单纯的经理,执行着一切应由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自己担任的现实职能,所以,留下来的只有管理人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
           正是社会资本不断高度集中过程中以及资本的全民人格化,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人类科学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促进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的形成,并从根本上消除私有制。如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事实时所说的:1、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不再表现为直接劳动者的财产,而是相反地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尽管首先表现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2、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从这两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私有财产和私人劳动取消,虽然是在对立的形式上把它们取消的。
                           二、人类智慧的有效整合
           就像人们只有照照镜子才能看清楚自己一样,也只有通过资本这面无形的大镜子,人们才能看清楚自己日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内心深处里的欲望和需求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智慧是资本。以信息形态形成和发展的智慧和资本,都与物质形态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具有可分离性,它们可以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对生产、分配、消费以及对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善等,发挥调控和支配作用。资本是集中的社会力量,而智慧的整合可以形成更强大的社会力量。说到底,智慧的整合促进资本的集中,但是人们首先看到的是资本的集中,而不是智慧的整合。
           从资本集中的规律来看,马克思说:“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时候,集中才能达到极限”;“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我们确信这是一个定律,即资本集中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应该非常清楚一个概念,就是社会总资本的高度集中达到极限之后,所“炸毁”的只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外壳”,所消除的或者说自然消失的只是资本属性,把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而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所发展起来的劳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依然存在,只是会进入一个更高级的发展阶段。那么,在这种发展过程中,马云、王健林、董明珠、雷军等人的资本最终都会被夺去,这根本不是问题,而为什么一个资本家要打倒并且能够打倒其他所有资本家?社会总资本最终会在一个什么样的集团公司合并为唯一的单个资本?合并为唯一的单个的社会总资本与人类全民资本的人格化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全面、深入、系统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从宏观上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唯一的,遵循这个唯一的客观规律的资本家能够打倒其他没有遵循甚至违背客观规律的所有资本家,而人类能够共同遵循唯一的客观规律时,社会总资本的高度集中达到极限并且消失,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老子云:“太上,不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恩格斯也认为:“天才应当说服群众,使群众相信自己思想的正确,这样就不必担心自己的思想是否能够实现,因为思想被掌握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能够使社会总资本合并为唯一的单个资本的人,是能够使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太上”,是能够使自己正确思想被大众掌握并且自然而然地实现的“天才”。
            “赌王”之所以“豪赌”,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太多的困惑和不确定性。五年、十年,很快就会过去,人们将见证 “赌王”怎样输掉10亿、1亿的“豪赌”,而且还有可能会出现其他很多意想不到的发展变化。恩格斯说:“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证明它被正好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必然性是唯一的,因此人的真正的自由是唯一的选择,而目前人们普遍还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这种利益的分裂、不想失去生活资料而接受强加于他的分工社会活动的固定化,以及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都是在无数个企业这个市场主体中实现的。社会资本的所有权的高度集中以及社会资本的使用权的全民人格化,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说:“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它“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能够使社会总资本合并为唯一的单个资本的全球化企业集团,才有可能在一个巨系统内的对立统一体中,改变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使人们成为既是创业融资者、又是资本投资者,既是生产劳动者、又是消费享受者,使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必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系统,必有一种形式包含了一切形式,必有一种控制控制了所有的控制,必有一种组织方法组织了所有的组织”,这对资本集中和企业发展,也非常适用。社会总资本合并为唯一的单个资本,其实并不是靠剥削或者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来实现的,而是在资本的全民人格化中,具有资本使用权的社会成员共同用持股、投资等方式选择和培育出来的。
            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一方面是在各个不同组织之间,要疏通渠道,连接智慧,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是对既得利益集团壁垒,要消除障碍,去中心化,均衡发展。从一种发展趋势来看,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或许将会在一个巨系统内,通过互联网一体化平台,变成类似“众筹”和“创客”的关系,即所有劳动者都实现了资本的人格化。一方面,他们作为具有资本使用权的人,在众筹中具有投资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权力;另一方面,每一个人作为劳动者都是创客,有全面发挥得到全面发展的智慧能力的条件、环境和自由
       众筹大众筹资,是一种“预消费”模式,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公众募集项目资金。众筹利用互联网,让每个人有机会对公众展示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以项目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只要是公众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众筹方式获得项目启动的第一笔资金,且一般首次筹资的规模都不会很大,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的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众筹模式的一个隐性的价值在于,先让消费者掏腰包,再去制造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创业成本与风险大型公司、协会等开始把目光投向众筹集资,探索这一融资方式如何帮助团体提高社会知名度,检验市场,使得创业公司融入市场。这些团体采用众筹融资的好处不仅在于为众筹平台吸引了额外的资金,还将原本由公司内部做出的决定放到民主的决策平台上,这非常重要
      创客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乐,善于挖掘新技术、鼓励创新与原型化,是“知行合一”的忠实实践者。他们在交流中聆听建议获取启发,整合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创意,很多跨界的合作,许多都是艺术、工程、电子等领域的整合整合。大多数创客从兴趣出发,通过做东西来获取自己的成就感,当产品受到其他创客的赞许或者赢得众多消费者喜爱的时候,也考虑创业。相对来说,创客作品代表着买家的消费理念新趋势。“庞大”的代工厂规模变小后,在全球的范围内数量会增多,而且在地域上更为分散。创客更易于提供本地化、特性化的产品定制,创业的机会更多,门槛更低。到时候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创业的队伍里面
           没有组织就是最大的组织。人类有可能以类似于众筹和创客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一体化平台,在一个巨系统内真正实现人人自由平等,如恩格斯所言:“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公共职能将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未来社会组织不再是人上人的金字塔结构,而是扁平化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那时候有没有总统、老板以及政治和理论权威等等都不重要,人们不在乎说话和做事的是什么人,而是平等客观地看待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本身。
           学者认为,一个人的想象力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内部潜能。我们在社会上为他人创造的可能性,会继续开拓其他的可能性。科学使得对可能性的探索更加系统化,而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集体学习方式,是运行在社会思维层面上的全新的社会化学习方式,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途径和认知方式。我们通过“比较研究”,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了思维方式,意识到了更大的潜能和更多的可能性,学会了在社会思维层面上穿越时空的全新的社会化学习方式。在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中,“比较研究”或许不是重要成果,但是为未来进一步系统化发展,肯定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作为学术团体和民间智慧,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以及自身优势,就是凝聚和整合智慧,努力在一个更大的巨系统内促进科学文化一体化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