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包海山
由于出现了作为“众多宫殿”的“鄂尔多斯”,才有了警卫、服役以及后来守护、祭祀它的“鄂尔多斯部落”。总的来说,作为众多祭祀宫帐的鄂尔多斯,现在变成了一座成吉思汗陵园;原为来自大蒙古帝国的各万户、千户长选派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组成的鄂尔多守护部队,现在变成守护和祭祀成陵的数千达尔哈特人。
这里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生活和工作在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人与蒙古鄂尔多斯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鄂尔多斯部,不是在蒙古历史上所出现的诸多氏族部落之一,而是因职业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群体。现在生活和工作在鄂尔多斯地区的绝大部分蒙古人,并不是因守护和祭祀成陵这个职业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群体。对“鄂尔多斯”,我们可以从宫殿和部落两个方面来研究探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成吉思汗陵
一、宫殿
“鄂尔多”意为宫殿、宫廷、宫帐;“斯”是表示复数的词,意为很多、众多。所以人们把“鄂尔多斯”理解为“众多的宫殿”。成吉思汗时期,作为汗廷的四大鄂尔多分布于蒙古高原,每个鄂尔多是由上千座营帐组成的帐幕群,均由成吉思汗的夫人负责管理日常事务。成吉思汗与第一夫人孛儿贴居住的大鄂尔多当时起着首都的作用,是指挥中心。
成吉思汗和几位夫人去世后,这些鄂尔多变为祭祀宫帐。随着成吉思汗几位夫人及黄金家族成员的相继去世,祭奉的白色宫帐逐渐增多,成吉思汗白宫称之为“乃蛮查干鄂尔多”,即“八白宫”。八白宫以及其他圣物,开始建立时比较简单,有些宫帐很长一段时期,一直安放在车上,随时可以移动。最初建立的毡帐被称之为朝木楚克,是成吉思汗几位夫人所在的四大鄂尔多与八白宫合并时所产生的宫帐。
1229年,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即汗位,在都城哈剌和林建立祭灵白宫,使成吉思汗祭奠逐渐扩大。1266年10月,忽必烈在元大都建立太庙,定为八室,供奉的圣主为列祖皇帝及皇后。忽必烈在上都也建立了成吉思汗祭祀宫殿“失剌翰耳朵”,并钦定太庙四季祭祀制度,每年带黄金家族成员到上都参加传统祭祀活动。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攻克元大都。元朝末代皇帝妥欢贴睦尔率领着黄金家族和所剩的蒙古军队撤退到了安放圣主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的故地漠北蒙古高原。这时蒙古历史进入史称“北元”的时期。1380年明朝军队攻入蒙古高原腹地的哈剌和林,并纵火烧城。在明军攻入之前,守护斡耳朵的卫队就得到消息,已将供奉在哈刺和林的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等成吉思汗祭祀圣物,转移到哈刺和林以北的鄂尔浑草原上。根据各种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推测,鄂尔多斯部在14世纪末叶至15世纪末叶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从哈剌和林——鄂尔浑草原——杭爱山——阿尔泰山——伊犁——哈密——阿拉善草原——黄河河套的漫长迁徙过程。1470年,鄂尔多斯部在孛罗忽济农率领下,大批进入到宝日套亥(黄河河套)地区,鄂尔多斯人的东迁活动一直维持到1496年为止。这样鄂尔多斯部完成了百年时间的万里大迁徙壮举。
1613年建成王爱召。王爱召是当时鄂尔多斯地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建寺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是因为成吉思汗八白宫(当时是可移动的木制白帐)已经先立在此地。1649年(顺治六年),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额璘臣为伊克昭盟首任盟长。额璘臣为了便于管理和祭祀,将成吉思汗八白宫由黄河南岸的王爱召迁往额璘臣的封地——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安奉在巴音昌呼格河畔的草地上。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为“伊金霍洛”(圣主的院落)。18世纪30年代,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奉祀之物又一次分散到鄂尔多斯各旗和郡王旗各地后,每个奉祀之物视为独立的圣物,分别建立宫帐和祭坛,由各自的守护氏族、部落供奉。
1938年,日本侵略者逼近鄂尔多斯。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为了保护成吉思汗陵寝安全,向国民党政府提出迁陵签请。1939年6月,国民党政府将成吉思汗陵寝西迁。6月10日,奉运成吉思汗灵柩的灵车到达沙王府后,连续进行祭奠。6月15日到达榆林,榆林社会各界五、六万人在南门外致祭。6月21日到达延安。中共中央和延安党政军民各界隆重集会,举行迎接成吉思汗灵柩大典,约2万多人参加。搭建的灵堂上面横幅写着“世界巨人”,两侧对联是:“蒙汉两大民族更亲密地团结起来”和“继承成吉思汗精神抗战到底”。中共中央、毛泽东等敬献了花圈(1940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建立了“成吉思汗纪念堂”和“蒙古文化宫”,毛泽东题写了“成吉思汗纪念堂”7个大字)。6月25日到达西安。西安各界在鼓楼礼堂举行公祭,“沿街香案罗列,鞭炮齐鸣,参加致祭欢迎者近20万人,次日如仪欢送”。7月1日到达甘肃省榆中县。榆中县社会各界参加欢迎致祭者近4万人,灵柩安放在兴隆山东山大佛殿。1949年8月初,成吉思汗灵柩再迁移至青海省塔尔寺。这次迁移,历史上称为“成吉思汗陵西迁”。
1953年12月,新中国的中央政府政务院批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请回成吉思汗陵、并建新陵的报告。1954年3月29日,迎灵代表团护成吉思汗灵柩,在塔尔寺众僧的诵经声中,乘专车回故乡。4月7日,灵车开进伊金霍洛时,15里长的大路两旁站满欢迎的人群,不断向灵车叩拜,祭洒鲜奶,敬献哈达。1954年4月23日(农历三月二十一)查干苏勒德大典主祭日,在成吉思汗宫帐前隆重举行成吉思汗灵柩请回故地安放大祭暨成吉思汗陵奠基仪式。
1956年,新建的成吉思汗陵落成后,将原地供奉的成吉思汗八白宫、苏勒德以及分散在鄂尔多斯各地供奉的其他成吉思汗的圣物,一并集中在新陵中统一供奉。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成吉思汗陵祭祀活动被迫中断,管理人员也被逐出陵园。1977年,成吉思汗陵由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转交伊克昭盟文化局负责管理,并陆续配备了守陵人员,祭祀活动得以恢复。
二、部落
鄂尔多斯部是因职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鄂尔多斯部,原为来自大蒙古国的各万户、千户,也就是各万户、千户长选派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组成的鄂尔多卫护部队。这支精锐卫队,当年为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服役。成吉思汗辞世后,从窝阔台到忽必烈,祭祀一直持续着。元代至元年间,忽必烈下诏组成鄂尔多斯部落,主要成员是四大鄂尔多的警卫、服役人员,职责就是守护和祭祀圣陵八白宫。元朝统一后,忽必烈将祭祀纳入国事活动,并且专门委派了世代守陵和祭祀的人,给这些人封以太师、太保、宰相等官职,其中太师一职最重要,由成吉思汗手下的四杰之首博斡尔出之子担当,他也是整个守陵人的统帅。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这支卫队的后裔,世世代代继承了祖先的职业,一直聚集在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周围,形成了守护诸多宫殿的鄂尔多斯部落。
1380年明朝军队攻入并烧毁蒙古帝国首都哈刺和林,守护宫殿的鄂尔多斯部落带着恐惧和不安,开始了大约跨两个世纪的历史大迁徙。在迁徙中,一支由数千人组成的庞大队伍出现在草原上。手持弓箭和兵器的鄂尔多斯勇士们骑着战马,跟随着高举苏勒德的将领向前开进,紧跟着的是运载圣主成吉思汗英灵和八白宫的大型宫车缓缓慢行,随后跟随的是望不见头尾长长的勒勒车队。百姓们扶老携幼,有的骑着马、有的坐着车、也有的步行,两边是牧人们赶着赖以生存的牛羊驼马群。他们边游牧边迁徙一路风餐露宿,有时在一个肥沃的草原上定居下来休养生息若干年,经过近百年的部落迁徙,最后来到了黄河河套草原即现在的鄂尔多斯地区。19世纪末比利时籍传教士田清波曾经对鄂尔多斯南部的乌审旗、札萨克旗和鄂托克旗进行部名考察,竟有183个部名,可见,鄂尔多斯部在进驻鄂尔多斯地区以前,在长期的迁徙和征伐中,融合了许多游离的游牧部落。
16世纪初,成吉思汗后代巴图蒙克达延汗时期,把成吉思汗八白宫等圣物集中于鄂尔多斯后,由他的子孙一直统领鄂尔多斯,直接管理八白宫等圣物和守灵人达尔哈特的事务。鄂尔多斯各旗札萨克王爷作为成吉思汗后裔,为保护、传承、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勒德等祭祀圣物,起到关键作用。
为了加强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圣物的管理与祭祀,1696年由内外蒙古10个盟的王公札萨克商议,并经清政府同意,重新组成500户达尔哈特,集中居住在大伊金霍洛周围,约有2200余人,专门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哈日苏勒德的事务。清政府授予他们不服兵役、不交纳税赋的权利,同时规定每户达尔哈特每年筹措一两银子,500户每年共筹措500两银子,作为成吉思汗祭奠费用,在组织机构、经费方面得到了保障,史称“五百两”。
鄂尔多斯及达尔哈特人,作为因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这个专门职业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部落,在动乱年代重在守护,在和平时期重在祭祀。例如,为了保卫家乡和成吉思汗陵寝,1935年,达尔哈特成立了第一支保安连。1938年,侵华日军逼近鄂尔多斯,在乌兰夫的支持下,达尔哈特又建立了一个骑兵连。在动乱年代战火浓,在和平时期香火旺。在和平时期,为了弥补祭祀费用,守灵人持可汗、皇帝的圣旨,可到各蒙古地区募化祭祀物品。元世祖忽必烈向达尔哈特颁发了圣旨牌,让他们到蒙古各地募化。清朝时期,由达尔哈特部向济农呈报,并得到清朝政府理藩院允许后,可以到各地募化。
三、发展变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必然规律。以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为专门职业的鄂尔多斯部落会怎样发展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吉思汗八白宫本身会怎样发展变化。作为“众多宫殿”的“鄂尔多斯”,现在已经变成了只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一座成吉思汗陵园。一方面,对于它的守护任务,已经纳入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体系,鄂尔多斯部落也就失去了在安全方面守护它的职责。另一方面,随着成吉思汗文化概念的提出,并得到社会广泛重视、认可和参与,人们逐渐意识到祭祀活动只是成吉思汗文化内涵中很小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鄂尔多斯部落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的职责正在逐渐淡化;换句话说,鄂尔多斯部落这个因职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其职业基础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
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主要包括达尔哈特)与鄂尔多斯蒙古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例如,成吉思汗在鄂尔多斯活动期间,可以算是鄂尔多斯蒙古人,但永远不可能是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之人。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是忽必烈下诏组成的,鄂尔多斯部落长期活动于肯特山南的蒙古老营,15世纪才迁徙进入鄂尔多斯地区;而鄂尔多斯蒙古族是指所有不同历史时期在鄂尔多斯生活和工作的蒙古族。
成陵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旺楚格在《成吉思汗陵守灵人史记》中,把“世代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达尔哈特人”与“鄂尔多斯蒙古人”加以区别。以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为职业的鄂尔多斯部落迁徙百年,“一路上,成千上万的牧人情不自禁地参加到这个队伍里,这支队伍越来越庞大,浩浩荡荡走向草原深处”。蒙古族精锐部队组成的鄂尔多斯部落都不得以远离故乡迁徙,那么零散的“成千上万的牧人”更没有安全感,只是为了寻求生存而非守护和祭祀职业“情不自禁地参加到这个队伍里”。可见,15世纪“一个长长的庞大的队伍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出现”时,一方面,这个庞大的队伍并不都是鄂尔多斯部落,其中还有成千上万为了逃生跟随的普通牧民;另一方面,“草原上放牧的牧人,不论多远,只要看见这支队伍,立即下马跪在就地,磕头膜拜”,而看见这支队伍立即磕头膜拜的也只是鄂尔多斯草原上普通的牧民。因此我们认为,根据守护和祭祀成陵为职业的特征,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与鄂尔多斯蒙古人的区别,其实主要就是“世代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达尔哈特人”与“鄂尔多斯蒙古人”的区别。蒙语“艾玛格”,意为“部落”、“部”。1696年达尔哈特五百户集中于鄂尔多斯大伊金霍洛时,建立了达尔哈特艾玛格,俗称达尔哈特特区。这是达尔哈特与鄂尔多斯蒙古人的区别,也是蒙古鄂尔多斯部与鄂尔多斯蒙古人的区别。
根据其不同特征,我们可以从规模、职业、责任和文化内涵几个方面简单地作比较研究。
一是人数规模不同。鄂尔多斯部落的组成以及达尔哈特人的数量,都是由别人外在力量所决定的,他们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发展规模。而鄂尔多斯蒙古人是以地域划分的,鄂尔多斯籍以及在鄂尔多斯地区生活和工作的蒙古人,都可以算是鄂尔多斯蒙古人。也就是说,现在所有鄂尔多斯部落中的人同时都是鄂尔多斯蒙古人,而鄂尔多斯蒙古人中很少一部分是鄂尔多斯部落人。
二是职业分工不同。鄂尔多斯部落本身是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这种特定职业分工的产物,因此这个群体“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非常明显,他们“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不再是鄂尔多斯部落。
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千百年来局限于某种职业分工,在某种意义上是人性的扭曲和潜能的压抑。对于鄂尔多斯部落的形成和发展现象来说,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值得深思:“从来如此,便对吗?”而鄂尔多斯蒙古人不会局限于职业分工,可以把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作为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我们应该清楚,所有蒙古人都有可能祭祀成陵,但是祭祀成陵的蒙古人并不都是鄂尔多斯部落。例如,在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以及组建鄂尔多斯部落中,发挥最大作用的是忽必烈,而他自己并不是鄂尔多斯部落人。也就是说,不局限于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这种特定职业分工的人,也可以在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社会责任不同。专门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的群体,享有不服兵役、不交纳税赋的权利,他们不创造社会财富,主要依靠别人的施舍和募化等来维持守护和祭祀活动,以此来表达对成吉思汗所谓“神物”的忠诚。而鄂尔多斯蒙古人全面参加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以此来表达对成吉思汗灵魂的忠诚,并体现对蒙古民族再创辉煌以及人类共同和谐发展的忠诚、智慧和创新能力。鄂尔多斯蒙古人首先关注的是成吉思汗最早提出并实践“全球化”、占有最广阔土地而成为“千年首富”等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清楚成吉思汗因为扩大心灵领域、拉近世界距离而成为“千年风云第一人”。
四是文化内涵不同。成吉思汗祭祀活动有严格的程序。祭奠中的礼俗礼仪,是祭奠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时期,完善祭祀制度,使祭奠日趋规范化。明代北元时期,祭奠进一步程序化,详细规定了祭奠礼俗祭奠程序。清朝时期,使祭奠趋于定型。可见,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的活动范围和思维空间就如此被规范化和程序化,乃至被趋于定型。而鄂尔多斯蒙古人能够打破思维定势,开阔思维空间,能够清醒地看到祭祀活动在成吉思汗文化体系所占比例很小,从神秘的祭祀活动走向神奇的文化探索。
自然法则与遵循自然法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在向成吉思汗陵寝跪拜祭祀,而成吉思汗当年也经常独自登山顶礼膜拜,祈求长生天保佑;他也曾感激地跪拜:“哈勒敦.不儿罕山,庇护了我蝼蚁之命。”成吉思汗因为遵循自然法则而成为一代天骄,但是在自然法则巨大能量面前他也很渺小,是“蝼蚁之命”。可见,比起跪拜祭祀成吉思汗陵寝来说,研究探讨成吉思汗所遵循的自然法则本身要重要的多。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相对而言,跪拜祭祀注重的是“礼俗礼仪”,而文化探索注重的是寻“道”求“德”。
总之,鄂尔多斯作为宫殿和部落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曾经是由元朝和清朝政府等所决定的,而现在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可以决定。现在作为宫殿和部落的鄂尔多斯,是在随着作为新兴城市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整体性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这一点从成吉思汗陵寝管理组织变化中看得很清楚。
1982年,“成吉思汗陵文物保护管理所”正式成立,隶属伊克昭盟文化局,科级建制。1984年,成吉思汗陵文物保护管理所为隶属于伊克昭盟文化处的独立二级单位。1985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决定,将成陵管理所移交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管理,仍为科级建制的事业单位。此时强调的是“文物保护”职能。
1991年,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决定,将“成吉思汗陵文物保护管理所”更名为“成吉思汗陵文物旅游事业管理局”,升格为副处级建制,为伊克昭盟行政公署的事业局,受伊克昭盟和伊金霍洛旗双重领导,归口伊克昭盟文化处。1998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将“成吉思汗陵文物旅游事业管理局”更名为“伊克昭盟成吉思汗陵园管理局”。2001年,伊克昭盟撤盟建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成吉思汗陵园管理局”随之易名“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园管理局”。2004年,成吉思汗陵园管理局与成吉思汗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是鄂尔多斯市政府派出机构,为正处县级建制。2006年,成吉思汗祭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战神)祭祀和查干苏勒德(白旗)祭祀等遗产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成吉思汗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旅游区管委会所属9个职能机构,分别为:党政办公室、治安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族事务和文物管理局、财政局、发展建设局、文化和旅游局、环保园林局、成陵消防大队。管委会所属7个事业单位,分别为成吉思汗研究院、祭祀文化办公室、接待办公室、保卫处、服务中心、成吉思汗艺术团、门票管理办公室。此时文物、旅游、社会事业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