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报课题,不仅自己报,近两年来还评审“国家社科”的本子,深感学术界很看重门第,即申报人所在的单位、申报人的职称、申报人的学位。竞争越激烈的课题,主要是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科技部课题,越看重门第:先看单位,再看职称,后看学位。至于本子本身,三轮门第筛选后,有必要细看的本子连一半都不到。
先看单位,即看申报人所在的单位。八成申报人的单位是高校,显然,985优先于211,211优先于单一流,单一流优先于一般高校,公办高校优先于民办高校。如今,教育部虽然取消了985、211之说,调整成了“双一流”,但换汤不换药,学界内外的成见无法改变。纵观“国家社科”历年获批名单,985每年中几项甚至十几项很常见,211每年中三五项不足为怪,位于省会的省属一般高校每年最多能中一项“一般”,位于地级市的省属二本高校两三年才能中一次“一般”,全省最优的那一所民办高校三四年能中一次“一般”,全省其他民办高校五六年都中不了一次“一般”。除了高校,申报人还可能在科研单位,显然,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强,等同于高校中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省社科院优先于其他科研单位,等同于985高校。仍以“国家社科”为例,省社科院每年都能中两三项,且不乏“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申报“一般”基本上免审;省内其他科研单位,每年能中一项“一般”就应知足。
再看职称,即申报人的职称。职称越高,越要申报高等级课题。对“国家社科”而言,“特别委托”是最高等级,其次是“重大”,再次是“重点”与“阐释中央/冷门绝学/经典外译”,再次是“一般”与“后期资助”,最后是“青年”与“西部”。不是正高职称,“特别委托”“重大”“阐释中央/冷门绝学/经典外译”不要报。副高可以报“一般”与“后期资助”。中级职称(如讲师)应该报“青年”,若在西部可报“西部”。纵观历年获批的“特别委托”与“重大”名单,首席专家不可能不是正高,不是教授必然是研究员。刚毕业尚未评定职称的博士,中“青年”的概率很大,反推,正高获批“一般”的可能性并不比副高大。
后看学位。博士最优先,其次硕士,最后学士。
毋庸置疑,单位、职称、学位这三项,要综合考虑,整体把握。985的副教授有时比211的教授都有优势,民办高校的教授还是矮省属一般高校副教授一头。省哲社办给每个申报单位分配限额,就是在综合考量这三者后给出具体数额。所以,“重大”不可能落在民办高校头上,没有主持且结题过两个“一般”不可能获批“重大”,省社科院的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大学的讲师+博士均曾中过“重点”。
不要迷信匿名与盲审,那只是形式上的,字面上的,从省哲社办到全国哲社办,很容易知晓每个本子作者的真实身份。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研究社会的,要有政治意识,要懂得国史与国情,要熟悉政府的运作流程,要深谙官员的思维。批示与讲话、文件与政策的出台背景,比其本身更重要,功夫在诗外。
在自然科学领域,亦然如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足以睥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被默认为985高校。不过,各省的科学院,几乎没有存在感,远不如本省的211高校。而且,国家级课题(尤其“国家自然”)更看重学位,不是博士根本无资格报,没有副高以上职称根本无资格报,“国家自然”的任何一个项目,即便是“面上”,都不让硕士或中级职称报。
门第,影响社会分层,决定人才分流,掌控资源分配。
二〇二二年六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