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影视学家杨新磊 //www.sinovision.net/?23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期待与全球影视传媒学界与业界精英砥砺切磋,共襄大业!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致敬体:大有可为

已有 5252 次阅读2021-5-3 09:33 |个人分类:影视|系统分类:艺术| 经典, 模仿, 创新 分享到微信

致敬体,是网络发达时代,由网民严格模仿经典电影片段而摄制的高度神似原片的网络短视频。致敬体,主要表现为保持原作的声音不变,由网民自选场景,自导自演自摄,形成剪辑与节奏与原作完全同步的自制新片。这个定义,史无前例,由笔者在国内率先给出,并将其英译为A style of short video on network, which pays respects to classic film or superstar’s performance via strict imitating。
致敬体,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它是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的勃兴,必然意味着数字技术的成熟。简单、轻巧、廉价的数字技术,使影视制作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人皆可编可导可演可制,每个草根的艺术理想均可实现。影视,在网络时代几乎毫无门槛。致敬体,生于网民,播于网络,从头到尾都带有深深的网络烙印。
第二,它是熟知电影史的必然。不熟悉电影史,不知哪些是经典影片,向谁致敬,何谈模仿?网络的普及,并非都是好事,“三俗满网”甚至“五俗泛滥”就是其带来的恶劣后果。网民能掌握电影史,显得格外难能可贵,颇为高雅。致敬体普及电影史学知识,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值得肯定。
第三,模仿是创新的起点。如果真的难以创新,不知从何下手去创新,不妨模仿前人佳作。演员之初,表演入门,就是从模仿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开始,捕捉身边每个人的特点并再现出来。训练导演,完全可以从模仿前辈导演的经典之作开始,掌握运动摄影的技巧、镜头组接的规律、转场与调度的窍门、声画关系的章法。网民模仿1982年经典电影《少林寺》中李连杰习武的片段,模仿甄子丹电影《叶问》的打斗场面,摄制了与之高度相似的短视频,令人拍案叫绝,堪称致敬体的两则成功范例,如图1。这种致敬经典与前辈的做法,是一种严格训练表导演基本功的有效策略,是电影理论应用于电影创作的捷径。
需要注意两点:(1)一定要把致敬体新作与经典原作同时呈现于画面中,这样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受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二者的同步性。可让原作成为“画中画”,也可各占画面一半,总之,必须出现原作。否则,难以形成对比,甚至还有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瞒天过海、掩人耳目之嫌,会使致敬体敬意全无,魅力尽失。比如,图2,这两位网友的武术功底其实很扎实,演技也不错,但因未出现原作,没有对比,故令人感受不到该短视频的独特之处与创作初衷,这就是典型的失败的致敬体。(2)一定要模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电影片段,也就是经典名片的代表性桥段。不要模仿那些并不知名的影片,电影尽管足够知名但并非每个片段都值得模仿。向最佳、最高看齐,才有可能八九不离十。
不过,再好的模仿,也不可能取代原片或本尊。过度模仿或长期模仿,必然禁锢独创性,难免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致敬体,尽管适合影视初学者、影视爱好者尤其网民,但却不宜拔高过头,更不能产生心理依赖。
致敬,适度便好,适可而止。

致敬体:大有可为_图1-1


致敬体:大有可为_图1-2






                                                                                                                           二〇二一年五月三日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