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影视学家杨新磊 //www.sinovision.net/?23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期待与全球影视传媒学界与业界精英砥砺切磋,共襄大业!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电影票房分账的规则与流程

已有 10169 次阅读2017-2-8 20:39 |个人分类:影视|系统分类:艺术| 票房分账, 国产片, 合拍片, 引进片 分享到微信


       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可分为国产片、合拍片、进口片三类。在票房分账问题上,国产片、合拍片无本质区别,进口片应另当别论。

 


一)国产片与合拍片

                        中国电影票房分账的规则与流程_图1-1

        国产片、合拍片的票房分账规则,如上图所示,具体操作过程可细分为如下七步:


第一步】所有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影片,不论是国产片、合拍片还是引进片,售票与票房收入均要计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指定的“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http://www.gjdyzjb.cn/login”,全国任何一家电影院均要安装此系统,每一部影片的实时票房数据都会即时汇总到该系统。该管理委员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等多个部委联合设立并共同主管,官方网站名为“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网址为http://www.zgdypw.cn,该网的数据是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影院等各方分账的唯一依据。社会上、网络上流传的其它电影票房数据,若与“专资办”官方数据不一致,都不具有权威性。


第二步】所有影片的票房总额,又称“总票房(Σ)”,首先要向“专资办”缴纳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由各电影院每月支付给“专资办”,上缴国库。具体操作时,“专资办”会委托、授权各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向本省各电影院征缴或催缴。其次,所有影片的票房总额,要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就是向国税、地税缴纳各种赋税,由影院从总票房中(Σ)直接扣划并缴纳。以上两项,合计5% + 3% = 8.3%,称为不可分账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可分账票房,又名“净票房(Σ)”。显然,Σ=1 - 8.3%·Σ

举例说明,假定某电影总票房为10亿元,那么,应向“专资办”缴纳10×5%=0.5亿元,应缴纳的税费是10×3.3%=0.33亿元,两项合计即“不可分账票房”为0.5+0.33=0.83亿元,此电影的“可分账票房”即净票房就是10-0.83=9.17亿元。

 

第三步】净票房(Σ)减去6亿元,如果Σ - 6 0,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影数字”)将征缴1% ~ 3%,作为发行代理费,简称“中数代理费”。由院线支付给“中影数字”。请注意,此费不是“拷贝费”。

为什么要收这笔钱?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1990年代初,数字技术取代胶片时,全国绝大部分影院没有资金更换数字电影放映机,是“中影数字”出资完成了设备升级,它对中国电影数字化进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时至今日,全国至少七成的影院仍在使用“中影数字”的数字放映机,因此,它要抽成。另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国至少一半的数字电影的发行方是“中影数字”,因为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具有国内一流的技术与设备,可以制作数字拷贝。而且,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另一家国有独资子公司——中影数字院线(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影数字院线”)是中国最大的国有院线,影院数量最多。正是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每部影片都要缴纳“中数代理费”。

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电影市场的放开,民营、民间资本越来越活跃,“万达”、“华谊”、“光线”等民营电影公司经常不与“中影数字”合作,自己发行,这当然可以,是可行的。不过,不管谁发行,发行方先要把影片用SONY HDCAM D5磁带做成数字母盘,然后把母盘制作成多个数字硬盘即数字拷贝,同时制作出密钥;然后,邮寄/快递给各院线,各院线再分发给各自下属的影院。各影院收到数字拷贝后,登陆“中影数字”的官网http://www.digifilm.com.cn或发行方指定的网站下载密钥,才能使影厅内放映机的服务器读出数字拷贝,开始放映。全国每一家影院创办之初,都会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获得一个8位编码,这是唯一的识别码;全国每一家影院的每一个影厅的服务器,也有一个类似网络IP地址似的的唯一标识吗,放映任何一部影片前都需要专用的、各自的密钥,才能读出数字拷贝,才能放映。制作一个数字拷贝,“中影数字”要收取发行方300元,一部向全国各省各级城市发行的影片需要大约2000个数字拷贝,合计300×2000=60万元,这笔费用就是“拷贝费”,由发行方或制片方承担。民营发行方的“拷贝费”会少1/3甚至2/32000年以后,尽管可以通过卫星或云传输影片,但由于一部数字电影一般都在100G以上(3D约为200GIMAX或中国巨幕约为400G),要求影院的网络带宽很高,一般需要千兆光纤,且传输的稳定性、安全性常常不能确保。截至2016年底,仍以邮寄/快递数字拷贝为主,这种方式和胶片时代的“跑片”没有本质区别。

那么,到底收1%还是3%呢?由于票房越小的影片越需要国家/国企扶持,因此,“中影数字”对Σ - 6 1亿元的电影征缴3%,对Σ - 62亿元的电影征缴2%,对Σ - 63亿元的电影征缴1%,有时还有1.5%2.5%等具体额度(λ),由“中影数字”灵活掌握。此费由影院或其隶属的院线支付给“中影数字”。

由于以6亿元为界,所以,只有净票房(Σ超过6亿元的电影,也就是总票房Σ超过6÷0.83=7.22897.3亿元的电影才会被“中影数字”征缴此发行代理费。

举例说明,假定某电影总票房为10亿元,那么,净票房就是9.17亿元,由于超过了6亿元,“中影数字”就要征缴发行代理费。由于9.17-6=3.17>3,故要征缴9.171% 0.0917亿元。

 

第四步】在剩下的票房中,即净票购房扣除“中数代理费”后的票房,即Σλ0.83Σ–6= Σ3电影院分享50%,院线分享7%,制片方和发行方合计分享43%

如果电影院与院线是同一家公司,比如“万达”、“金逸”,那么它将独享Σ357%。如果制片方与发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么,它将独享Σ343%

继续举上例说明,假定某电影总票房为10亿元,那么,净票房就是9.17亿元,“中影数字代理费”为0.0917亿元,剩下的票房即Σ3=9.17-0.0917=9.07839.1亿元。电影院可分享9.1×50%=4.55亿元,院线可分享9.1×7%=0.637亿元,制片方与发行方可分享9.1×43%=3.913亿元。

 

第五步】制片方与发行方如何分账?一般来说,发行方会与制片方约定,收取上述Σ35~15个百分点,作为其发行代理费用。请注意,发行方要的是“百分点”,俗称“点”,不是43%Σ315%,不是43%Σ3×15%,而是15%Σ3。也就是说,发行方也会盯紧Σ3净票房、总票房。那么,只剩下43-15=28个百分点归属制片方,即Σ328%才是制片方的。

继续举上例说明,假定Σ3=9.1亿元,那么,发行方要分享的发行代理费最多为9.1×15%=1.365亿元。这时,剩下的票房才是制片方的,它可分享9.1×28%=2.548亿元。1.365+2.548=3.913=9.1×43%

很多情况下,制片方要求发行方预付宣发费,那么,发行方会将代理发行费提高到20个点,即要求分享Σ320%。继续举上例说明,即9.1×20%=1.82亿元。

如果制片方要求发行方既要预付宣发费又要预付制作费,那么,发行方会将代理发行费提高到25甚至30个点,要分Σ325% ~ 30%。继续举上例说明,即9.1×30%=2.73亿元。

如果发行方承诺保底发行、买断发行,这时就不谈什么代理发行费了,发行方直接支付片方保底费或买断费,所有的Σ3全部归属发行方,盈亏自负,与制片方无关。

 

第六步】某些影片在某个档期处于竞争劣势,为了增加影片排映场次,制片方和/或发行方承诺给影院和/或院线返点,一般占Σ33~5个点。也就是说,制片方和/或发行方承诺把自己应得的43%·Σ3中的3~5个点返给影院和/或院线,使其原来占Σ357%的份额提高到60% ~ 63%

 

第七步】制片方与投资方之间如何分账?制片方,简称“片方”,有时就是投资方,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家。很多电影的投资较大,制片方一家无力投资,常邀请多家公司联合投资。2017年春节档上映的周星驰《西游伏妖篇》的投资方多达21家,成龙《功夫瑜伽》的投资方也有十几家。多家投资方如何分享票房,这取决于各投资方在总投资额中的地位、主次、份额,业界称之为“主投方”、“跟投方”。主投方就是控股方,只能是一家;跟投方就是参股方,常常是多家,主投方就是发行方要面对的制片方。不论如何,只有真正出资、投了钱才能算投资方,没有以货币形式出资的公司都不是投资方。很多电影的片头出现多家“联合出品”、“联合摄制”的公司,不一定每家都会被算作投资方,有的只是制片方为了促进发行为其挂个虚名而已。

为了责权清楚,方便操作,不论投资方有多少家,发行阶段的制片方必须是一家,制片方物色的发行方也必须是一家,但发行方挑选的院线可以是多家。

另外,制片方不一定是制作方/承制方,后者只是像承包工程似的来料加工,不参与投资,不参与发行,从制片方手里得到制作费,挣点辛苦钱。

 

        以上七步,【第六步】不一定有,【第三步】大片有小片没有,其它五步每部影片都会经历。为了清晰、直观阐明问题,笔者自绘了如下两幅中国电影产业链条示意图,一为资金投入图,一为资金回收图:


 中国电影票房分账的规则与流程_图1-2

        另附一幅他人所绘、笔者审定的图,亦可参考,如下:

                   中国电影票房分账的规则与流程_图1-3

        除了票房,国产片、合拍片还有如下其它途径回收资金,统称“非票房收入”:

1、电视版权:指的是电视放映权,主要靠央六,2016CCTV-6的收购费为140~400万每部,根据影片的题材、频道打分、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等综合决定。其次靠部分省级卫视,如江苏卫视、北京卫视有时也会购买某些电影(主要是大片,如周星驰的代表作)的电视播映权,但不会与CCTV-6争夺,这与争夺电视剧的独播权完全不同。

2、网络版权:价格波动较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主要跟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有关,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土豆、乐视网等是主要买家。

3、海外销售:面向中国港澳台地区、海外国家的院线、电视销售版权。

4、商务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广告、营销合作、活动冠名、衍生品的销售收入。

5、政府补贴:主要是各级政府的各类专项补贴。

6、行业补贴:主要是摄制3D或巨幕格式(包括IMAX和中国巨幕两种格式)的影片,票房达到一定数量后,享受专项的行业补贴:票房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奖励100万元;票房在1亿到3亿元,奖励200万元;3亿到5亿元,奖励500万元;5亿以上重奖1000万元。

      上述非票房收入,有时也比较可观,主要都归制片方。近年来,制片方都在不断加大并积极拓展“非票房收入”,以求利润最大化。

 

 

(二)进口片

        我国的电影进口片分为两种:分账片和批片。

        分账片,即国外电影的制片方不卖断发行权,而是委托中介在中国大陆代理发行,商定好分账比例,按影片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分成,国外制片方、中国大陆发行方和中国大陆各院线、各影院各得其所,利益共享。一般用于引进美国、欧洲、印度的商业大片,故又名“分账大片”。

       批片,又名“进口买断片”,是指中国大陆发行商以固定的价格把国外影片的放映权买断,国外的制片方、发行方不参与中国大陆的票房分成。由于这类影片多以批量的形式引进,故名“批片”。

       在中国大陆影院,截至2016年底,每年能看到的进口片最多有45部,其中有20部是进口分账大片、20部“批片”和53D影片。其中,分账大片主要是北美新片,距北美上映不超过半年,一般都是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有完善的市场运作,以商业片为主,要参与中国大陆票房分成。而占每年进口片配额近一半的“批片”,通常是“多国别、多题材、多样式的进口影片”,买断价格从十万到近百万美元不等。由于价格低,大多不是新片,或是独立制作的艺术电影。“批片”如同批发,影片质量自然参差不齐。

      按照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分成的比例是外国制片方占35%,中国大陆发行方占17%,中国大陆放映方占48%。外国制片方就是该外国电影的制片方或其委托的发行方,总之就是能代表该片著作权人的某一个公司。中国大陆发行方就是引进该片的中国公司,截至2016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只批准了中国电影集团、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国企有资格引进国外电影,也就是说,不论是分账片还是批片,引进片的中国大陆发行方必定是二者之一。中国大陆放映方就是各条院线及其下属的影院,这48%中至少30个点都会归属影院,院线最多能拿到18个点。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都是基于“净票房”而分账,因为,进口片和国产片、合拍片一样,都必须先向国家上缴8.3%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尤其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互联网尤其网络视频点播的冲击,近年来引进片的外国制片方分享的比例越来越低,最低可至25%

 

       不论是国产片、合拍片,还是进口片,在中国电影票房分账中占大头的永远是放映方——即院线和影院,尤其是影院。长期以来,包括张伟平/张艺谋、冯小刚、周星驰等制片方资深人士对此颇有微辞,试图提高片方的分账比例,甚至还对簿公堂(如周星驰公司诉“华谊”《西游降魔篇》票房分账案),但是,最终并未改变大局。这就是为什么国有老牌电影制片厂效益惨淡甚至纷纷倒闭,而院线尤其影院却如火如荼生意火爆之根源,这就是为什么“万达”等影视寡头要极力拓展自己的院线和影院之根源。

 


(三)北美电影票房分账规则

 

        与我国不同,在北美上映的电影的分账规则考虑到了时间因素,实行的是“在按时间段分账与保底约定中求大者”的模式。具体操作过程和流程如下:

 【影片上映第一周】用影片的总票房(Φ),减去院线必要的固定开支(T)后,片方一般按70%计算出自己应得的份额,即ρΦ -T=A;然后,片方根据与院线签订的合同中的保底额BB的计算方法是总票房(Φ×事先谈妥的保底系数(ρ′),该系数一般从30%70%不等,不减去院线的固定开支,即B= ρ′Φ ;最后,发行方比较AB的大小,取大者作为第一周的分账额度。

 比如,假定《阿凡达》在北美第一周的总票房为1亿美元,院线必要的固定开支为0.2亿美元,该片片方先算出A=70%×1-0.2=0.56亿元;然后,按照事先谈妥的保底系数,假定为60%,该片片方再算出B=60%×1=0.6亿元;显然,0.6>0.56,则该片片方第一周应分享的票房分账为0.6亿元。

        可见,这两种算法的区别与差异就在于双方约定的ρρ′的大小。对于大片,院线自然会接受较大的ρ′

影片上映第二周及以后】从第二周开始,片方的分账比例逐渐减少,院线的比例相应提高,可能变为6:45:54:6甚至3:7等。

       影院都喜欢大制作、大片,因为,观众多,放映周期长,获益多。院线、影院、发行方不是艺术家,目的主要是赚钱。

  

 

       不难看出,北美电影的分账规则,更精密,更动态,更合理,合同的设计与执行对数学的运用比较充分。说到底,票房分账与艺术学不相干,与会计学、税务学、统计学最相关,也就是与数学最相关。编导演等影片主创大都是文学艺术家、文艺型人才,他们对数学(包括数字、公式、算法)不敏感,甚至很反感,这就是很多导演不熟悉发行的根由。这是一种劣势,需要补上短板,要捡起数学,要文理兼通,这样才不会被电影发行尤其票房分账所迷惑,所困扰。其实,这里面能用到的数学知识充其量只是初中水平,并不复杂,根本用不上高等数学。

 

 

 

 

 

                                                                                                                                                                                                                                                                                                                                                                                                                 二〇一七年二月九日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