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影视学家杨新磊 //www.sinovision.net/?23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期待与全球影视传媒学界与业界精英砥砺切磋,共襄大业!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温家宝总理的中西撷引疏释

已有 4367 次阅读2010-3-23 01:42 |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温家宝总理的中西撷引疏释

 

 

                                          杨新磊(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副教授)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许多公开场合尤其是每年“两会”答中外记者时,温家宝总理都喜用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贤哲名句,古雅贴切,言简意赅,辞约旨丰。英国的《泰晤士报》评价道:“温家宝是继毛泽东之后,惟一能在公开场合展现中国古代文学精深造诣的中国领导人。”笔者摘录了温总理2003~2010年援引过的中西章句,考究出处,略作评注,以飨青年学子。

 

【二○○三年】

 

(1)谈面对困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2)谈工作风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

 

(3)谈两岸关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中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四十年前发表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

 

(4)谈税费改革: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5)祝福香港: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香港礼宾府出席CEPA协议签字仪式后发表演讲,并引用晚清著名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的诗《赠梁任父同年》祝愿香港。

 

(6)告诫官员: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2003年10月,陕西省13万民众受灾于洪水。看望灾民后,温家宝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告诫当地官员,要时时惦记着百姓的疾苦。这句出自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蹋雪行。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欢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二○○四年】

 

(1)谈今后工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分别出自毛泽东1935年2月在长征途中所写的词《忆秦娥・娄山关》和屈原名作《离骚》。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谈应对困难:安不忘危,治不忘乱。

出自《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4)谈两岸关系: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出自台湾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春愁》。丘逢甲一生以台湾回归祖国为志,渴望祖国“山河终一统”。

 

(5)谈中国发展: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出自《管子・形势解》。《管子》内容异常丰富,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哲学,核心是政治和经济理论

 

 

【二○○五年】

 

(1)谈未来: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

 

(2)谈台湾问题: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

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此列传讲的是汉文帝与淮南王之间的兄弟恩怨故事。

 

(3)谈宏观调控:行百里者半九十。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4)谈三农问题: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

这一段话出自舒尔茨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的获奖演说:“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Theodore Schultz(西奥多・舒尔茨,1902~ ),美国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从而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5)谈中印关系:三千年前,印度有一篇著名的古诗叫《奥义书》,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

《奥义书》是婆罗门教的经典之一,音译“邬波尼煞陀”,指附在森林书之后解释吠陀奥义的一类书籍。最早的奥义书约产生于公元前 10~5世纪之间。奥义的梵语意为“近坐”即“坐近导师,面聆神秘玄奥的教义。”在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这四种吠陀文献中,奥义书是最后一部分,故又称为吠檀多,意即“吠陀之末”或“吠陀的终结”。

《奥义书》实际上是一种哲学类书或对话录,记录的不是一家之言,而是诸家之说。在奥义书中提到的哲学家达百余名,其中有以邬达罗迦为代表的唯物论者,有以耶若婆?为代表的唯心论者。这些奥义书哲学家,有的出身婆罗门、刹帝利种姓,有的则属于下等种姓。这反映了此时印度的奴隶占有制日趋巩固,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种姓制已被公认为必须恪守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由于社会生活比较安定,以军事征战为职责的刹帝利,为了巩固他们统治的需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向婆罗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因此,在奥义书中常见婆罗门哲学家向刹帝利国王谦虚请教梵的哲理的记载。

《奥义书》是印度唯心论哲学思想和唯物论哲学思想的总源泉。

 

【二○○六年】

 

(1)谈当前形势: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这句话引自《新唐书・魏徵传》,原句为“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2)谈两岸关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谈面对困难: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

  这20个字是对中国数个成语的点化、连用。

 

(4)谈因特网管理:萧伯纳说,自由意味着责任,美斯特朗斯基说,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关在屋子里只读亚里士多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

George Bernhard Shaw (萧伯纳,1856~1950):“Freedom means responsibility; that is the reason why most people are afraid of it.”

Anna Louise Strong(斯特朗,1885~1970)女,美国人,1885年11月24日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费伦德城出生。早年就学于奥伯林学院,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她年青时就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从事儿童福利和社会工作,积极反对帝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21年第一次到苏联,广泛介绍苏联的革命成就。1925年首次访问中国,报道并支持省港大罢工。1927年,她第二次访问中国,访问湖南、上海、武汉和西北地区,报道了湖南农民运动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真相。1930年协助苏联政府创办英文《莫斯科新闻》任主编和特约撰稿人。抗日战争时期两次来华,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斗争和解放区军民的抗战活动。1946年第五次来华时访问了延安,她和解放区的战士们一起吃小米饭、一样住窑洞,并多次会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当年8月,毛主席和斯特朗谈话,发表了“一切反革命都是纸老虎”的著名历史性科学诊断。1958年春天第六次来中国访问,并在北京定居,她说:“我认为中国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懂得人类应走的道路。”她在中国生活的最后十二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最远到海南岛和西藏。她非常热爱中国,曾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贡献。1970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她85年的生命,1/3在美国,1/3在苏联,1/3在她称为“理想的归宿地”的中国。

  她一生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和30多部书,《中国大众:1927―1935年间的革命斗争》、《人类的五分之一》、《中国出现黎明》、《西藏农奴站起来》、《我为什么在七十二岁时来到中国》、《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

 

(5)谈中印关系:梵典与华章,中印文化的交流。

《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跨文化丛书之一,郁龙余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6)温总理2006年答《泰晤士报》记者问时曾引用六段诗章作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坚”;“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越是深沉持久,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是清末名臣左宗棠的对联。左宗棠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坚”出自屈原的《离骚》。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出自郑燮的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还有很多著名的咏竹诗,譬如,《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篱竹》:“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题画》:“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题画》:“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题画》:“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题画》:“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题画竹》:“四十年来来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张载《张子语录》中的名言,称为“横渠四句”,表现了儒者的宏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出自艾青写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的抒情诗《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If I were a bird

  I should sing with my husky throat

  The land which is being hitted by the storm

  The river which is always filled with our indignation

  The wind which blows violently forever

  And the most tenderness dawn which comes from the forest……

  After that I died

  The feathers corrupted in the earth.

  Why are the tears always in my eyes?

  That's because I love the land so much……

    “有两种东西……”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Immanuel Kant(康德,1724~1804)的名言,出自其代表作《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实践理性批判》),原文为“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ö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ä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

 

 

【二○○七年】

 

(1)谈中日关系: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出自《管子・版法》。

 

(2)谈民生问题时,借用了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这句诗出自艾青的诗作《窗外的争吵》,此诗作于1980年,旨在呼唤政治的春天。

 

(3)谈两岸关系时,温家宝引用唐诗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谈干群关系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语出自《贞观政要・政体》,魏征在与唐太宗关于历代兴衰的对话中引古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早的类似表述出自《荀子》中的《王制》和《哀公》,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孔子家语・五仪解》中也有相似的说法。

 

(5)谈经济问题,“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出自宋代苏轼的《晁错论》,原文是“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6)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2007年9月4日,温总理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发表《仰望星空》一诗,全诗四节,上为开头二节。“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为这首诗做介绍时,温总理引用了他在同济大学的演讲。在大学讲“关注天空”,是反对学术上的急功近利,反对校园内追名逐利的浮躁,提倡踏踏实实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绝不是倡导人们关注虚无缥缈的事情,也不是倡导坐而论道的空谈清谈。

 

 

【二○○八年】

 

(1)谈改革,温总理引用了三处古语:一处是“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太祖宝训》,朱元璋语。原文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一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名句。一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大意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用担心。

 

(2)谈物价上涨,温总理引用了古语“事不避难”。语出《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3)谈祖国统一,温总理引用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出自宋代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郑思肖这首诗表达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希望。“下泉”典出《诗经・曹风》。《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

 

(4)谈中日关系,“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奔霆飞?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日军侵华时,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为了救援战争中的受伤者,于1932年2月作为“服务团长”到中国。在上海郊外的三义里战乱的废墟里,发现了因饥饿飞不动的鸽子,便带回日本,取名“三义”,精心喂养。为了表达两国人民的友善,他“期待生下小鸽子后,作为日中友好象征送回上海”。可惜这只带回日本的鸽子后来遭遇黄鼠狼的袭击死亡,博士及周围人在悲痛之余决定将其立冢掩埋。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表达了日中两国友好的愿望。鲁迅先生于是写成上述著名诗篇。据1933年6月21日的《鲁迅日记》:“西村(真琴)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原题注说“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西村博士在1956年72岁时去世,“三义冢”一直得到其家人的诚心供养。1981年其孙女柳泽和子迁居时,亦同时将“三义冢”移往在丰中市的庭院。1986年10月,为纪念建市50周年,丰中市决定将“三义冢”碑石移入中央公民馆。2002年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三义冢显彰会”向市民募集“净财”,对诗碑整修一新,作为和平与友情的象征,成为丰中市的历史文化遗迹。

 

(5)谈思想解放,温总理引用了两句古诗,一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出自《诗经・大雅》,大意是“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使命”;一是“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出自唐司空图《诗品》,原文说的是文艺创作中的体会,说大自然美景难以穷尽,只要深入体察,就能不断创新诗境。

 

(6)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控制物价增幅问题时,温总理说道:“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其中“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从《孟子・梁惠王下》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演变而来。接着,温总理又并引用了古语“事不避难”,语出《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足见总理对民生的关注。

 

 

【二○○九年】

 

(1)谈对和平的期待,温家宝说:“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期待着明年中国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其中“明年春色倍还人”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杜审言的《春日京中有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 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2)谈中国经济,温家宝提到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南宋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谈国际金融危机,温家宝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说:“我们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乞火莫若取燧’,就是说向人借火不如得到燧石;‘寄汲莫若凿井’,就是说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其中,“乞火莫若取燧,寄汲莫若凿井”源自《淮南子・览冥训》。

 

 【二○一○年】

 

(1)在记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2)温家宝接着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屈原《离骚》这部不朽作品尖锐地揭露了楚国腐朽官僚们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成为千古绝唱。

 

(3)温家宝在回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时说:“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但毕竟你还给了我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因此,我首先应该感谢你。”

此句意为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出自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

 

(4)温家宝在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时说:“我知道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此句意为即使有些小矛盾,仍然是至亲的亲人,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曰: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5)温家宝在回答中美关系的提问时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把握两国关系。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以后,中美关系有个良好的开端。

  这句出自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温家宝在回答经济政策相关问题时说,要密切关注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就是说“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这需要十分谨慎和灵活。

    出自《周易・彖传》。《彖传》为“易”中的一部分,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原文为:“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年近七旬的温总理,忧国恤民,儒雅蕴藉,深具知识分子之涵养,颇显传统文人之情怀,博闻强记,勤学敏思,令人钦服。

 

 

 

 

 

 

                                                                          二○一○年三月廿二日午夜于北京寓所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yangxinlei 2010-3-26 05:34
不客气,只是尽了学者的本职而已。
回复 CaptJay 2010-3-23 10:55
精辟,深奥!大师啊!
学习了,多谢!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