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电视连续剧《天缺一角》导演阐述
天 |
缺一角》是篇好小说,更是一个好题材。
仔细读来,倘若以“主旋律”来衡量,它似乎既非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
非炙手可热的有企业改革及下岗问题(《大厂》《幸福大街》《人间正道》),
但是它的现实性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独具一种隐性蕴涵的哲学美。一个区区县级文化站,虽小亦大,在刘醒龙、王小鹰(《丹青引》)的笔下,人性以龋龉和疏远展现,在一种恶与假的辨证互动中折射出的是一种文化的丑性美,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叹喟和迷惘似乎要比欣慰和沉思多得多。世纪之交,中西融汇,文化的“搅拌”与混构架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模式表层,在血脉和骨子里中国人绝没有失掉自信力。在离开鲁迅的日子里,精英们思辩的更多就是传统文明的转型与整合;于明诚死守一块古碑,抱恨终天他的悲剧与其说是人性的迂腐与固执,弗如说是传统因子跨时空遗传给二十世纪末期文化人的天赋,更弗如说是某种文化方程式在赋给它时代、社会、价值观、市场经济等诸多变量之后所衍生的多元、非线性、模糊乃至“无解”…失语是一种现实,文化馆里的人人都得生存,都得发展,他们不得不沉默寡言,但是我们也能让中国的传统文明在这千年转轨之际一言不发吗?不,绝不能!文明要传承,文明要更新;文明要嬗变,文明更要现实,文明绝非儒贤们在语录与文章中形而上的神话,文明却是一个个平民众生人生童年的梦想,血溶于水的亲合力,是生命之外另一种常青的生命。
小说是冷静的、严肃的、凝重的,更是直面现实的。因此,经营此作需一种多元的叙事策略与品格(《罗生门》),如高部长、童舞、赵雨果均可以旁观的姿态来审视于明诚其人其事;当然可以用叙述人,抑或独白,但似乎只能是一种重复叙述、高频率的、多种可能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缘于此,摄影机可以在一种以中速为主、适有高速的韵律中运动,或规则的升降摇移(如小说开头),或在steadicam中躁动不安(如童舞狂吻高部长),但构图只能定位于非均衡、失重、秩序感弱,在低调中极力追寻大反差,在60%以上的近特写中追寻剪辑率的跌宕和张驰。作品中赵雨果这一角色至关重要,其次即童舞,前者在造型和表演上宜破常规,后者则宜规规矩矩,而于明诚却应虚化。也可以采用一定量的非职业演员。音乐主张复调,于明诚倘能以感叹、悲怆来展示一种高远和博大,则可以尝试小提琴极具个性的奏鸣曲式。除他之外是另一个主题,应富于激情、有希望,但不急不躁,旋律悠缓;但节奏不能平慢,起宜幅度大,落宜艰难而微小。在该剧结束时,要让观众觉得作品意犹未尽,的确是想说些什么的,但不宜道破的理由似乎太多太多……
另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是这样的:通过文化部,找到一个全国模范基层文化站,在电视剧《天缺一角》拍摄的同时,派一个纪录片摄制组去拍摄它。两路人马鸣金汇合之后,将故事片与纪录片交叉剪辑,创造一种全新的叙事织体。这种作法的理由是:1、纪录片与故事片均要叙事,均要塑造人物,均要有情节,均要抓细节,甚至扮演也早已被纪录片接纳,且这二者融合之势渐强(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合已成为定局和必然,因为合会使作品更真实,更生活,更感人;2、找一个《天缺一角》中这样的典型── 一个真实存在的基层文化站,并不难;3、两个摄制组主题是相同的,且彼此独立运作,创作各有主动;4、后期剪辑、音乐音响也是统一的,且有前车成功之鉴(段锦川《八廓南街16号》)。当然,必冒天下之大不韪,权作猜想而已。
《天缺一角》必将成为一个热点,酷似《党员二楞妈》,极其有望角逐五个“一”。
杨新磊
1998,8,18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