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凤林文化网 //www.sinovision.net/?2377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凤林文化网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古籍文献整理出版专家,国学大师高国祥

已有 2600 次阅读2011-7-3 23:24 |系统分类:时尚天地分享到微信

古籍文献整理出版专家,国学大师高国祥

==================================================================================================

 

高国祥,让古籍文献走向世界

 

高国祥主任在查阅史料

第一套丛书

  盛世铸典,按照传统中国文人的说法是“功在当代,益延千秋”的善事。中国古籍文献浩如烟海,但对于一般研究人员和读者来说,馆藏图书除了阅读、流传等方面的限制外,文字、内容方面的滞涩难懂也成了束缚古籍文献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古籍文献资料的作用,如何把古文献资料还原成通俗、简明化的读本,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当代国内研究者普遍关心的话题。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过“一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从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十余年来陆续推出的系列古籍文化“套餐”中,我们能触摸到中国民间机构在古籍文献整理、发掘、保护工作中的清晰脉络。

  A 连接读者和文献的“桥梁”

  “甘肃地当西北要冲,东临岍陇,西接昆仑,南控巴蜀,北通大漠。西晋末年,有前凉于此肇兴。其后,迨至东晋中叶,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相继立国。唐人因是或谓甘肃为五凉,此五凉之由来也。考五凉古迹,皆出陇右。大漠孤烟,摇曳长城雄关;长河落日,悠荡古道驼铃;卵石沙垅,遍蕴秦砖汉瓦;夕阳红柳,掩映古墓碑碣;星月彩虹,影耀莫高神窟;民生丰腴,沉积深厚学蕴。气韵高古,代有俊彦,尝为国人追慕,是为陇上瑰宝之地也。

    五凉古籍者,承汉唐之古风,继五凉之神韵,开国学典籍之富藏,启神窟古穴之地蕴。寻芳探幽于文库秘阁,撷蕾问朵于民间散存。抢救发掘,以为今人之用;拾遗补阙,以富后世之藏;扶危修腐,重现稀见孤善;葺残弥失,远播华夏文明。历十余载,屈于斗室,修整典籍汗牛充栋,成集付梓蔚为大观。每有新出,即令学人注目,质之坚实,常获方家美誉。惠之于世,则令灾梨祸枣者汗颜。实为功在当代,益延千秋,可谓善莫大焉。

    夫得益于人者,必裨于己。今吾同仁,深谙是理,故焚膏继晷,倾心兹业,不敢稍懈。期以十年之力,扩疆拓域,建《中华典籍库》,钩玄提要,寻坠绪于茫茫。汇九垓重霄清逸之云于一隅,纳华夏江河百川之流于一渊。虽为以蚁搏象,亦欲承《四库》之余光,缵继鸿业。然路漫漫其修远兮,相携而行,甘苦自知。然则高峰已见,吾辈惟怀糈计程而上,共其勉旃。是为记,时戊子长夏。”

    这是张振兴先生所做的《五凉古籍记》,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的前身是甘肃五凉古籍整理研究中心,是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旗下的一个专事古籍文献编译整理的学术机构。

    从1994年正式出版的《中国西部文献丛书》到2008年的《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时间跨度不到15年;从最初4个人组成的一个半官方性质的民间社团,到如今下设16个业务部门、拥有各类专业研究人员117人的古籍整理专业机构;从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到中国图书奖的获得,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走过了不寻常的14年。

    “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只有4个人,在一间不到20多平米的办公室开工。”提起往事,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主任高国祥感触良多。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在古籍书店做过经理的高国祥对于古籍文献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解情结。“成立古籍文献中心的初衷绝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高国祥告诉记者,当时图书馆藏的很多文献史料对于一般读者和研究者来说是很难接触到的,有时候即使能够看到也因为文字、内容等方面的限制而没有多大收益。

    “这中间其实缺少一个桥梁,一个能够把读者和文献联系起来的桥梁。”高国祥说他的编译中心就是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古籍文献的整理、发掘和保护工作是个全民性的工程,我们有责任把祖先留下来的遗产保护和保存好。”

  B 第一部原始资料性西北文献总汇

  高国祥告诉记者,《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是甘肃古籍文献编译中心推出的第一部丛书,是数十余年西北学者不断抢救、发掘和整理的成果,是全国文献丛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书共收录了西北问题多学科、各时代稀有文献560多种,其中包括第一次公开面世的发掘型文献100余种,收录明清珍善刻本300余种。“全书除了汉文文献以外,还选录有维吾尔文、蒙文、藏文、阿拉伯文以及回鹘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并对部分少数民族稀有语言文字文献进行了古译今和汉译工作,目的是充分满足各类研究者的研究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古代珍稀文献的历史作用。”

    2003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正式面世。这是继《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正编)之后又一部补充性的西北文献资料总集,是全国文献丛书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下的由《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和甘肃五凉古籍整理研究中心共同组织完成的一项古籍整理的巨大工程,它以发掘、抢救为手段,以保护、研究为宗旨,在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全面反映和再现了中国西北现存古籍文献的全貌,与《正编》一起基本形成了西北文献的主要构架。与此同时,本书编辑委员会在整理国家馆藏珍奇孤本文献的基础上,还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抢救古籍为前提,深入西北民间进行了全面性的发掘和抢救工作,致使大量的濒临毁灭的历代罕见文献有幸得以重新问世。全书学术顾问委员会由十位誉满中外、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界泰斗组成;十余名国内第一流的研究西北各学科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担任了专辑主编、副主编;常任编纂人员四十余人,皆为国内十余所大专院校的优秀专业工作者。“全书在全期编辑过程中人数最多时包括各种工作人员在内达数百人,其动用人数之多,投入力量之大,为《正编》之后西北历史所罕见。”高国祥说。

  C国内外唯一的"简牍巨编"

  简牍,是我国先秦、秦汉乃至魏晋时期文字的基本载体形式,也是目前研究中国古代史、秦汉史的最可靠的原始资料。自公元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汉代遗址中发现简牍以来,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已并称二十世纪东方文明四大发现,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系统的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多角度,为东方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2001年出版的《中国简牍集成》(标注本)所录内容十分广博,包括秦汉时期及以前的政治、军事、社会制度、人文信仰、地理疆域、历史史实、边郡生活、医药理论、书牍文字等等,所涵盖的墓葬、屯戍和收集的散简,均是当时的实用文字、簿籍、档案和书典。它不仅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弥补了史书、文献之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和学术价值。

    高国祥告诉记者,简牍自发掘出土以来,学术界多有著录,但绝大多数仅局限在对原始简文的原文引录,没有进行文字标点和注释,这样不仅直接影响了专业工作者的正常阅读和使用,对史学研究者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对青年学子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无法充分发挥简牍中的真实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中国简牍集成》标注本的编辑出版,不仅从内容上给广大读者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全面的珍贵原始资料,同时还从使用者角度充分地对全书进行整体的文字整理、断句和注释,满足了使用者的渴求,尤其是对当时历史时期的特定用语、习惯用语以及口语文字进行考证性的释解,充分提高了全书的实用性,加倍扩大了简牍珍贵资料的使用价值,补阙了史学领域、简牍学领域的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中国学术界又一新的辉煌硕果。”高国祥说。

  D 中国图书奖获奖作品

  “市场因素是决定和影响古代文献发掘、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国祥告诉记者,一套丛书的收集、编译、整理既要考虑到其潜在的市场价值,还要充分考虑到作品的可操作性。“对于古籍文献而言,要做就得做出精品,做出经得起时间和学术研究考验的东西来。”

    2002年出版的《中国石窟图文志》使得甘肃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获得了中国出版界的最高殊荣——中国图书奖。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石窟图文志》以图文形式第一次向世人综合性、系统性地展示了中国大陆范围内整体石窟、摩崖、造像的全貌,其中不乏首次公布的稀见石窟。全书以省、市、自治区为区域划分,以佛教传入途径为排列顺序,对每所石窟代表性文物和窟内外形态都进行了重点图片介绍,对所有石窟、造像均作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图文鲜明、全面系统、文字简洁,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实用性极强的大型图文工具书。”国家图书馆研究人员在看到这套书的时候这样说。(作者:记者 瞿学忠)

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


    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创建于1994年,是一所专业古籍整理研究单位。在全国文献丛书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高国祥牵头,先后联合国内各高校、科研和典藏单位,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全国地方文献进行了有计划的整理发掘,并编辑出版了近百种大型文献史料,半数选题获得国家和地方各类奖项。曾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奖”等。
    中心业务和职能部门有出版编辑部、对外联络部、综合办公室、数据部、资料室、档案室等。各类专业研究人员87人(包括外聘人员),其中研究员52人、副研究员18人;博士生导师46人,硕士生导师24人。资料室现有图书资源约18万册,其中包括《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古今图书集成》(文成书局影印本)等大型古籍图书;古籍数据资源库约7万种。
    中心设立“学术著作出版协作基金”,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业著作给予协作性出版。截止2004年,通过“基金”协作出版的专业学术著作已有142种(部),其中多数获得国家或各地省区图书大奖。
    本中心诚挚的希望与海内外教学、科研以及典藏机构和学术界人士共同协作、携手并进,积极促进学术交流,为保护和宏扬中华民族文化做出新的努力。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


 

        是继《正编》后又一部补充性的西北文献资料总集,全面反映和再现了中国西北现存古籍文献的全貌。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的出版,是十余年来西北学者不断抢救、发掘和研究、整理的成果,是全国文献丛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问世,必将为全国古籍整理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编辑出版特点:

        体例严谨,分类科学。全书选录文献区域范围以历史自然形成的“西北地区”为概念性区域,选录文献时间范围以上世纪中叶为终止时段(特殊情况除外)。全书依据《正编》体例共分为《西北稀见方志文献》、《西北史地文献》、《西北民俗文献》、《西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西北文学文献》、《西北考古文献》等六个学术专辑。各专辑以省区为单元,单元内以历史年代先后为选录文献的组合顺序。

        列题丰富,选目精善。全书共收录西北问题多学科、各时代稀有文献二百四十余种,其中收录第一次公开问世的发掘型文献八十余种(约千余万字);收录明清珍善刻本一百余种;收录民国罕见重要文献数十种。大量珍稀文献的初次问世,尤其是新疆地区文献的首次部分集中公布,为西北边疆多学科学术的全面展开和深入研究创建了一座崭新的权威资源库,它将在《正编》之后继续开拓性地填补国内外出版界、典藏界的空白,同时也将进一步缓解中国西北问题研究资料世界性奇缺的难题。

        考释严谨,彰显学术。为便于中外学者广泛使用和研究,选录各文献均附有原本尺寸和版本注录;为使研究者彻底了解原编纂者的学术研究思路,本书对文稿不作任何处理,原样影印,部分文献同时附有原文整理件;对漫漶不清的重要文献均进行了全文整理,并附有重要内容注释。全书设《目录索引》专册。

        全书除汉文文献外,还选录有维吾尔文、蒙文、藏文、阿拉伯文以及回鹘文、托忒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并对部分少数民族稀有语种文字文献进行了古译今和汉译工作,目的是充分满足各类型研究者的研究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古代珍稀文献的历史作用。

中国藏西夏文献


    《中国藏西夏文献》是一部大型原始资料性文献集成,是由宁夏大学、国家图书馆和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历时三年而完成的一项浩大的文化整理工程,全书第一次发掘性的将国内现藏极为珍贵的西夏原始文献尽收其中,95%的内容为全球首次公布,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史料价值,它的出版必将在世界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我国中古时期西北部地区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封建王朝,前期与北宋、辽朝对峙,后期与南宋、金朝鼎足,近邻回鹘、吐蕃政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公元十一世纪三十年代李元昊称帝,西夏建国一百九十年间,党项民族不仅创造了自有文字,还创造了灿烂的党项文化。然而,至十三世纪二十年代西夏末帝睍亡国后,占据历史重要地位的西夏文化,一夜之间荡然无存,至今已近八百年,史叹千古之谜!
     近百年来西夏文献不断出土,给揭示西夏文化之谜带来重大转机,对西夏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而使西夏学研究成为国际学界显学之 一,与敦煌学研究并驾齐驱。
     自1909年俄国人科兹罗夫在中国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发现大批西夏文献起,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及瑞典人斯文赫定等也相继于黑水城一带掘获过西夏文献。1917年宁夏灵武县出土的大批西夏文献,现大部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一部分藏于甘肃、宁夏,一部分流传于日本。五十年代后,甘肃敦煌、武威,内蒙古黑水城、绿城,宁夏贺兰山以及陕西等地又陆续有所发现。这些分藏国内外的西夏遗珍,极具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越来越引起世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中国藏西夏文献》分为北京编、宁夏编、甘肃编、内蒙古编、陕西编、金石编。北京编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藏卷;宁夏编包括宁夏博物馆藏卷、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卷、罗雪樵藏卷;甘肃编包括敦煌研究院藏卷、甘肃博物馆藏卷和定西文化馆藏卷、武威博物馆藏卷;内蒙古编包括内蒙古博物馆藏卷、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藏卷;陕西编包括西安市文物局藏卷;金石编包括西夏陵残碑卷、碑刻题记卷,以及官印、符牌、钱币卷。
     《中国藏西夏文献》收录了极为珍贵的纸本西夏文献一万余面,各类非纸本文献四千多件,是研究宋辽夏金元史、民族史、民族文字以及西夏文化和宋元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始资料。本书文字包括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古龟兹文以及蒙、藏等民族文字。内容除佛经外,还包括辞书、字典、医方、占卜辞、历法、契税账簿、世俗文书、军事文书、户籍文本、审判案记等。
     全书用汉英两种文字对文献进行定名和注释;每个文献前均有叙录,每卷前均有综述;每册设当册目录。

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文集


 

《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简介

       《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共同策划的大型系列文集——《丝绸之路石窟艺术文库》中的一部。全书共收录国内外发表的文章250多篇,180万字,是麦积山石窟研究和介绍的集大成者。

        全书将文章分为九大部分,各部分的文章按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本书的出版将弥补目前国内外麦积山石窟研究领域的诸项空白,推动各项研究向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对学术界、研究界等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黑水城出土汉文文献


 

■首次对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的宋元汉文文献进行大规模整理和研究的一项巨大工程;

■首次在国内大型文献整理中采用全文彩色的出版工程;

■首次对黑水城遗址出土宋元汉文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公布。

        《黑水城出土汉文文献》是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和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联合研究和整理的一项大型学术工程。全书全面、系统、科学的收录了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出土鲜为人知的宋元(含西夏)时期的汉文文书4000余面,属首次公布,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内蒙古黑水城是一座民族历史宝库,自上世纪初就不断出土过大量的文物、文献。1962年至1963年和1983年至1984年间,内蒙古文物考古队两次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4000余件宋元时期汉文世俗文献。这批文献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包括农政、钱粮、官私钱物账俸禄、律令与词讼、票据与契约、礼仪与儒学、医算与方术堪舆、佛教文献及其他等九类,含户籍与赋税文、农田水利文、提调钱粮文、卜鲁罕妃子分例米面文、桑哥失里大王分例羊酒文、律令与审判、礼仪文、祭祀费用文、诗文抄本、书籍印本、历学、封签及包封、柬帖等46种文书。是研究宋元史、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经济史以及宋元文化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全书在国内大型文献整理中首次采用了原大彩色写真出版方式,真实地再现七八百年前的文献原状。《黑水城出土汉文文献》的研究、整理和出版,填补了研究领域的空白,代表了国内黑水城汉文文献最新研究成果,必将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典藏界的高度关注。

 

甘肃出土魏晋唐墓壁画-上中下册

基本信息
作 者:俄军.郑炳林.高国祥主编
出 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05
ISBN:731103346包 装:精装
开本:大8开页 数:3册(927页)
所属分类: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首次对甘肃境内已发掘魏晋唐墓葬壁画进行全面整理的大型学术性图书。由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以及有关单位组织相关专家,经过近四年的普查、整理和编纂而成的重点学术成果。
 
敦煌石室宝藏_
 
编着_李国编着_高国祥_敦煌文艺出版社-兰州
添加时间: 2010年08月08日
下载次数: 本日:
随机推荐图书↘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