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凤林文化网 //www.sinovision.net/?2377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凤林文化网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蒂丽威斯.古鲁布寓言

热度 1已有 6653 次阅读2015-6-23 22:48 |系统分类:文学| 寓言 分享到微信

蒂丽威斯.古鲁布寓言

张凤林 著




目 录

==================================================================================


*冷酷的心 (小小说) -----------------------------------------------------(     )

*那年,她刚十八岁  (神密现实主义.小小说) -------------------------------(     )

*遗 憾 (小小说)---------------------------------------------------------(     )  

*夜半敲门声  (短篇小说)-------------------------------------------------(     )  

*菩萨显灵了 (小小说)----------------------------------------------------(     )  

*马丽小姐和她的情人  (小小说) ------------------------------------------(     )

*呼啸的山风 (小小说) ---------------------------------------------------(     )

*大饥饿年代 (蚂蚁小说) -------------------------------------------------(     )

*穷 人  (小小说)--------------------------------------------------------(     )

*麦田里一群野鸽子  (蚂蚁小说) ------------------------------------------(     )  

*塔里的女人 (小小说) ---------------------------------------------------(     )

*愤怒的猪 (小小说)------------------------------------------------------(     ) 

*押解匪首去县城  (小小说)---------------------------------------------- (     ) 

*英雄泪  (短篇小说) ----------------------------------------------------(     ) 

*六盘山东麓的河(短篇小说)-----------------------------------------------(     )

*战 友(短篇小说)--------------------------------------------------------(     )

*风雪黄昏 (短篇小说)----------------------------------------------------(     )

*罪城老怪的半人半鬼笔记(中篇小说)---------------------------------------(     )

*父亲的背影(散文)-------------------------------------------------------(     ) 

*我们在腾格里(散文)-----------------------------------------------------(     )

*哦,母亲(散文)---------------------------------------------------------(     ) 

*在那个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夜(散文)-----------------------------------------(     ) 

*他想到了羊脂球(散文)---------------------------------------------------(     ) 

*反思三年大饥饿(散文)---------------------------------------------------(     )

*《黑石头记》自序 (散文)------------------------------------------------(     )

*三十二年前,惊天大案《野玫瑰》事件风云录(散文)-------------------------(     )

*青年鲁迅与甘肃张澍编刻的《二酉堂丛书》(散文)---------------------------(     )

*墓志铭(散文)-----------------------------------------------------------(     )

*王国维自杀之谜(随笔)---------------------------------------------------(     )




冷酷的心 (小小说)  

作者:罪城老怪

 

谁也没料到,风流寡妇胡金莲过罢四十一岁生日笫二天就疯了。天刚麻麻亮,她便披头散发,敞胸露怀,打着赤脚,一手提着未糸裤腰带的裤腰,一手拿着烧火棍,蹦蹦跳跳从大门出来,一边扭着屁股跳舞,一边象电视频幕上的马三立似的,说起单口相声。她一会儿粗嗓粗气,男声老腔,一会儿莺歌燕语,完全是女孩儿娇娜作态。不过,她却象口里含了核桃似的,始终吐字不清,语辞含糊,谁也听不清她说的什么?后来,她直呼自已的姓名时,总算口辞清楚,原来,她在用最粗俗的语言咒骂自已,还施上老力气,抡起手中烧火棍,在自已两条腿上狠狠地抽打起来----。这一切,被家住无院墙敞院的她邻居家七娃媳妇透过窑屋窗口看了个直切。

七娃媳妇是被胡金莲的疯话从梦中吵醒来的,见状,她赶紧推了推还在被窝里打鼾的她男人七娃,七娃还末睁开眼睛,她便说:“当家的,快起来看,邻家三婶这是怎么了?”

“看你管得宽不宽?”七娃不乐意的嘟囔着,侧起身透过窗口向外一瞅,便不吭声了,过了好半天,才问他媳妇:“昨天晚饭时,她不是请你去喝她四十一岁的生日酒么?你在她家待到那么晚才回家,离开时,她有没有异常?”

七娃媳妇说:“我是与胡家奶奶一同去的,喝三婶的寿酒期间,我与胡家奶奶本想数落她一番,见她活得惜惶,到了嘴边的话也没向外说。到十点多钟时,我与胡家奶奶准备离去,三婶竟莫明其妙地说了句:是啊,我还得给死去的男人和那可怜的巧儿烧纸送寒衣呢,----我与胡家奶奶知趣地离开,出了大后,胡家奶奶望着三婶家门口啐了三口,回了家,我也就回来了,当时,也没发现她有什么不正常,仅仅一个晚上,她怎么就疯了呢!”

七娃点了支烟,双手抱膝坐在炕上吸了一口,叹息着说:“三婶这个人,让我怎么说她呢!按理,三叔英年早逝后,巧儿都那么大了,她就不该再嫁,竟然自已作主,坐地招夫。上门的北塬老高,虽然年纪大了些,人还老实,能吃苦,是个实干家,短短几年时间,就把她家一院子旧房翻修一新,还盖了三间一砖到顶的瓦房,没料到她却翻脸不认人,把同床共枕多年的老高送进监狱,她十六岁的独生女巧儿,也破她哲腾得挺着大肚子跳崖身亡。好端端一个家被她弄到这种地步,不怪她怪谁?”

“可是,巧儿终究怀上了野种呀!”

“依我看,老高那人虽然心眼死些,决不是干那种伤天害理事情的人,何况,他还是巧儿的继父?不管怎么说,我都不相信老高是干那种事情的人!”

 “可是,三婶却一口咬定是老高,巧儿也到法庭当堂作证----”

七娃叹息着说:“问题怪就怪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三婶还拿出老高的裤衩作证,法庭经过技术鉴定,上面竟有老高的,也有巧儿的。罗庭长在人证物证具全的情况下,宣判了老高十五年有期。可是,我却总觉得老高绝对不是那种人。”

“不管怎么说,三婶现在还是挺可怜的!”七娃媳妇说:“你看,她竟是那样下重手作践自己,再拖下去,两条腿会被打成残废的!----当家的,想想办法吧!”

七娃再未吭声,吸完手中烟,他才穿衣下炕,蹬上鞋,端了门背后的尿盆子,开了门,向着还在继续犯疯病的胡金莲走去。他从她身后一点点接近,到跟前后,急步转到她前面,端起手中尿盆,把满满一盆尿水向着胡金莲迎面泼去,正在舞蹈表演的胡金莲一声阴森森的尖叫,浑身一软瘫倒在地,不省大事。

七娃媳妇后脚跟过来,见胡金莲已把自已双腿打得稀拍烂,身上衣裤,也被她自已撕成布条条,她心里一酸,落泪了。在她劝说下,还是七娃腰一躬,背起这个女人,与他媳妇一起,把这个狠心人送回家。因了家中再没别人,自然得七娃媳妇留下来照顾她了!

 

风流寡妇胡金莲的疯病患上的突然,好转得也利索。

她家住黄土高坡二阶台地上,她犯病那天,是居高临下表演,台地坡下沟壕的人家,沟壕口老官路畔上的住户,还有村街上的行人,几乎全都一睹风彩。因她本身就是公众周知的新闻人物,胡金莲被鬼魂附了身的消息,一阵风在全村传扬开,甚至很快扩散到周边的各个村庄,听到这些传言的人们,都想看看这个曾经把自已男人送进大牢,又把自己女儿折腾得跳崖身亡的风流寡妇,遭鬼魂附身后是什么德性。

没料到胡金莲早就猜透了人们的心思,她对着镜子精心打扮一番,换上一身既合身又半新不旧的衣服,穿了油亮的黑皮鞋,胳膊上挎个小竹篮,便风风光光地到村街上去显摆。

她一路上同在街路边老柳树下叮方下棋的男人们说着打情骂俏的笑话,来到村中央丁字路口最热闹的地方时,面对从四面八方投来的各种目光,她落落大方地一笑,她意外地发现张秃子正在大队部二楼窗口向她齐眉弄眼,她笑了笑,丢个眉眼儿,转身进了大队部对面的百货商店,挑这选哪的,与营业员桃儿喧起来。

桃儿是胡金莲娘家尕兄弟的媳妇,比她年轻十多岁,自从她家出事后,她的尕兄弟就到外地去打工,数年未回家,桃儿在家守活寡。

出乎人们的意料,她竟对这位大姑子姐不理不睬,同村住着,连门都末登过。这次,胡金莲心中惦念着弟弟,想与桃儿多唠几句,哪知桃儿仍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她只好离去。

不管怎么说,她到村街上人多处露面,在众人眼前招遥一趟的目的达到了。

她前脚走,就有上了岁数者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她是靠山村活脱脱的潘金莲。对这些身后议论,胡金莲权且当作没听见,她心里还知道,那些在风高月黑之夜专们到单身女人家翻墙敲窗户的浪荡鬼们,这会儿还不知在如何摇动着心里拨浪鼓呢!

 

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除夕之夜,在当地人心目中,算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在这个时侯,最讲究的就是吉祥喜庆。没料正当家家户户准备挂红灯请财神的时侯,胡金莲的疯病,突然间再次发作了。

这次与前次一样,风流寡归胡金莲仍然是披头散发,敞胸露怀,打着赤脚,仍然一手提裤,一手拿着烧火棍,蹦蹦跳跳地从大门出来后,一边扭动着屁股跳舞,一边口中唠叨。这次,她演说单口相声时口辞格外清楚,一开口就直呼自已的姓名,用最粗俗最狠毒的语言,狼声狼气地叫骂起来:

 “胡金莲,我把你个老卖*的,你怎么能如此狠毒,竟不择手段地造假作伪证害我入狱?我死不足惜,竟把巧儿的一条命也搭上了,她终究还是个没成人的娃娃呀!----胡金莲,你这个老卖*的,怎么如此人面兽心,老天爷妄为你披了张人皮哟!”

她一边自我咒骂,一也用烧火棍捶打自已的双腿,烧火棍被打断了,她又用双手扇自已的嘴巴!因了松手,裤子脱落到脚腕处,双腿赤裸裸的。因了双手用力过猛,她打落了自已满口牙齿,嘴角的血水,都冒着泡儿不住地汨汨流淌着。

在这个时侯,胡金莲又变了声腔,同时,双手抱拳放在右肋下,向着茫茫空野作女子行礼状,并拉着哭腔细声细语悲凄凄地说道:

“高家达,求你饶了我妈吧!我妈虽然有错,却全是为了我那个擒兽不如的尕舅,我那尕舅----他如果不在黑天半夜闯到我房间,把我压倒在炕上强行干了那事,偏巧又怀孕,我妈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在你身上打主意?我尕舅终究是她娘家兄弟,到了那种地步,我妈不找个替死鬼,难道果真把自已娘家兄弟送进大牢么?高家达,我知道你死的冤屈,女儿已一命还了你一命,你就放过我妈吧!我也恨她,如果不是她伪造假物证,把我逼到没了退路的绝境,我决不会到法庭去干那丧天良的事,我己经恨透了她,可是,她终究是生我养我的我妈呀!高家达,女儿求你了!”

胡金莲竟爬在地上,双膝着地,鸡叨米似的,对着茫茫荒野开始磕头,前额上都磕出血了。

蓦然间,但见胡金莲缓缓地从地上爬起来,站直了身子,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把双臂伸向苍茫的夜空,用一副狼一样的声音,对着苍天,苍凉的“嗷----嗷----嗷----”地嚎吼起来!

灰朦朦的二阶台地上,仅三两户人家,胡家奶奶家高墙独院,早关了大门,西北风刮过,不远处山神庙庙院里老榆树上的猫头鹰也哭叫起来,黄土高坡上既显得凄凉,也阴森恐怖。

七娃媳妇与七娃息了灯,躲在自家窑屋里,透过窗口向外瞅着。听到胡金莲的吼叫声,七娃感叹地说:“高家爸那天在法庭上听到被判了十五年有期的宣判后,当场就吼叫起来,就是这种声音!”

七娃媳妇抓紧了男人的胳膊,声音颤颤的说:

“太恐怖,太吓人了----”

窗外面距离沟畔悬崖不远的旷旷的草路上,那悲凉的吼叫声还在继续。胡金莲脱落到脚腕处的裤子,什么时侯被甩掉的,谁也不知道,七娃夫妇两透过窗口看到的,竟是胡金莲双臂伸向旷空,浑身一丝不挂,披头散发向前奔跑的情景。她边跑边悲凉地“嗷----嗷----嗷----”的嚎吼着,最终,在她女儿巧儿走过的那条路上,一直向前跑去,到崖畔上后,眨眼间一闪即失,那头被西风梳成一波瀑布的长发,也瞬间被夜色吞没!

也是在这同时,远处老官路畔上大队部门口方向,传来了村支书张秃子用手提喇叭发出通知的声音:

“时辰已到,家家户户开始辞旧迎新喽----!”

紧接着,大队部门口就有人点燃彩明珠,虽着一串五彩缤纷的彩球嗖儿嗖儿腾空而起,全村到处都响起霹霹啪啦的放炮声,顿时处处都火树银花!

已是辞旧迎新的时辰了,七娃媳妇声音颤抖着问自已的男人:

“咱们咋办?”

“咱过咱的年。走,多放些炮,驱驱晦气!”

 (全文总计3822字) 


那年,她刚十八岁 (神密现实主义.小小说)   

作者:罪城老怪

 

月亮升起来了,她身旁那棵树的影子一直延升到西边不远处那间小土屋的窗口。屋内没有灯光,也没有任何响动,就连往日总在窗台叽叽咕咕的那对鸽子,也不知去向。她伫立在栅栏墙外沉默了好半天,眼见得那树的影子于不知不觉间告别了那寂静小土屋,她才缓缓地向后挪动着脚步,蓦然间转过身小跑着离去。

不知过了多久,她已落座在小河边的草坪上,浮现在她思绪海洋中的,仍然是他的音容笑貌。

她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也是这个时间,那时侯,起初,都肩靠肩坐在这里,把赤裸的双脚伸到河水中拍着浪花的情景,后来,他又牵着她的手,两人欢乐得象对小鸽子似的,说说笑笑间进了那个小土屋。他说把灯点上,她却扑到了他怀里----终究都准备结婚了,在她和他心目中,如此而为,是迟早的事,万万没料到,一念之差,竟----,不仅仅是有狠一样的目光在暗中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更重要的是那场严打运动,监狱人满为患,学校教室,也变成临时拘留所,仅仅因为她怕羞,便在法院庭审中红着脸抵捶了脑袋,自语似的说了句:我不愿意,全是他---就这七个字,她算是解脱了,而他----!一想到他后来的结局,她痛苦地双手揪住了自已的头发,可是,后悔有什么用呢,始至现在,一想到他作为流氓强奸犯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时,微笑着向她点头告别的那个瞬间,她仍然心如刀绞!那剌耳的枪声,也成为把她推向永久孤独的始发令,事已如此,无论亲朋好友,还是街坊邻居,谁还能容纳得下一个把自己未婚夫送上死刑刑场的无情无义之人呢!

都三十年了,她自已也不知道从土屋到河边不足三十多步远的草地上,留下了她多少足迹,庆幸的是,那颗柳树还伫立在岸边,成为她的精神寄托,正是月亮升起来的时侯,她背依老树,回眸向她终生都不会忘记的地方瞅去,那土屋,那院落,早已被剔为平地,后来栽种的苹果树,也开花挂果了,月光下,有什么鸟儿从果园飞出来,落在她头顶树梢上,她意外发现,原来是只无家可归的野鸽子,正用探询的目光瞅着她,望着鸽子,她脸上才渐渐浮现出凄凉的笑,她知道,这是他来看望她来了。她无地自溶,羞红了脸,自卑地低下了头,目光落在了赤裸着双脚的指头指甲盖儿上,上面竟爬着一只蚂蚁。那只蚂蚁竟意外向她伸出一只手,----哦!是他的手,她眸子顿时一亮,才发现他已伫立在她面前,他竟然还是那么年轻。当他的手握住了她的手的时候,她的心忐忑不安之极,喃喃地说:

当初,我以为那么说,最多拘留你几天,没料到却----

他乐呵呵地说:不是你的错,也都是过去这么多年的事了。

说话间,他已把她揽向自已怀里。

她顿时心绪如潮,把滚烫的面颊贴在他胸脯上,叹息着说:

我,我,我----我老了!

你还是当年的你呀。说话间,他拥紧了她,吻着她的头发。

她双臂挽紧了他的脖颈。

两个人如漆似胶,竟然都悠忽间离开地面,飘飘荡荡,飞升起来!

她有点吃惊,忙问:这是怎么回事?

他只是笑笑,胳膊却把她揽得更紧了。瞬间,两个人都消失得无踪无影,唯有两只鸽子在小河畔上并肩飞翔,己成为鸽子的她这才想起,早在他下葬的那天晚上,她就已投进了这条河,三十多年来在故地游荡着的,不过是自已的幽魂而已!



遗 憾 (小小说)   

作者:罪城老怪

 

草窝村只有十三户人家,民国三十八年六月的一天,竟也接到凤仙镇保安队的通知,每村出壮丁三十人,自带工具,到镇上指定地点集合,否则,村上甲长,十个村子的保长,一律按通共论处,格杀勿论。

按到通知后,被邻村人称为驴几巴的杨甲长,守在自家窑屋土炕上吸了一晚上旱烟,第二天早晨,他便集中起全村人,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按时赶向指定的地点报到。

马家军那位个头象麻袋,满脸大胡子的马团长,在凤仙镇被称为书呆子的田镇长,早在指定地点等着了,远远地看到一群难民不象难民,怪物不象怪物东西,向集中地点拥过来,他们便互相对视一眼,又都把目光转向保安队瘦猴儿似的郭队长。郭队长早就看到那幕光景,也猜到八九分,就是不敢说破,见马团长田镇长用目光瞅自已,忙说:

等一等,等十村的高保长来了,再问问是怎么回事?

只好等待。

其他九村的壮丁一个也没到,高保长也不见踪影,走路时颠簸不止的杨甲长,却带着草窝村的队伍首先赶到了。带队的杨甲长,首先向郭队长报到:报告长官,草窝村的壮丁一个不少,到齐了。他竟然还向郭队长敬个礼,以示尊重。

在场者都举目瞅去,真是一支神奇的队伍。其领队杨甲长,个头最多三尺高.胡子拉查的,箩圈腿,脖子上长着水葫芦似的隐瓜瓜,因了大骨节病,两只手活家鸡爪子。而他身后的队员,虽然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其个头,没有一个比他高,几乎男的女的全患有大骨节病,能走动的用门板抬着老者,身体相对好一些的背着行动不便的,女人抱着吃奶的娃娃,瞎子手牵视觉好一些的衣角,全是智障患者,有的嘴角不住地流淌着口水,有的连裤子都末穿,男的吊着那玩意,女的那地方象乱草窝,男女老少加再一起,连杨甲长算上,才二十九人,便拉了村里唯一的瘦狗,凑齐了三十个壮丁的数儿。待杨甲长向郭队长报告后,这些人不象人,怪物不是怪物的壮丁们,全都望着马团长和田镇长哧哧哧地傻笑着,有的竟伸出长了大骨节的瘦手,要吃的东西。

马团长阴着脸,用三角眼瞅着田镇长:这就是你给老子弄来的壮丁?

壮丁,壮丁----,田镇长双手扶着文明棍,叹息着说:马团长,老朽也知道贵部八十二军马军长少年有为,子承父业,为守卫疆土,准备与共军决一死战,也极想多弄些壮丁,去为贵部挖战壕,修碉堡,可是,你现在也看到了,老朽治下的刁民,就这付德性,草窝村是这种状况,其他村也----

放屁!马团长火了:你这不是耍消老子么?

田镇长也不示弱,说:马团长,你嘴巴放干净点行不行?

你他妈的活波烦了是不是?马团长忽地拔出手枪,枪口直指田镇长脑袋。

田镇长笑起来,说:老夫当年作为国大代表,在南京出席国大会议时,连你们少军长他爹,因在同一饭桌上,还给老夫敬过酒呢!你竟敢用枪口对着老夫----

啪的一声响,田镇长话未说完,马团长已开了枪。

子弹从田镇长眉心间穿过,田镇长身子晃了晃,倒了下去。

草窝村的壮丁队,听到枪声时,竟有人拍着双手跳跃着,吐字不清地喊叫着:放炮了,过年了,过年了!更多的傻子们仍在望着倒地的田镇长哧哧的笑。

马团长又回手一枪,放倒了郭队长,这才对随他而来的哈连长把头一摆:现成的壮丁在这里放着,还瞎忙个奶奶个B。

有了他这句话,长着山羊胡子哈连长立即带着弟兄们行动,保安队被缴械,从镇公所到镇上的饭馆百货店被洗劫一空,住户的财物被抢,房子被烧,好看的年轻妇人被奸,不到三个时辰,凤仙镇已遍地狼籍,就连镇公所党部的牌子,以及被从镇公所墙壁上扯下的青天白日旗,也成为马家队伍铁蹄下的践踏物。在马团长骑着战马,押着包括被缴械的保安队员以及区公所职员,还有从镇上抓来的青壮年男子组成的壮丁队伍,浩浩荡荡的开跋出凤仙镇时,天已黄昏。

被洗劫的废墟上,传出着女人悲情的哭声。

草窝村的这群怪物,这才开始唯唯喏喏地挪动着脚,向着躺在血泊中的田镇长和郭队长围拢过来!

杨甲长首先捡起浸泡在血泊中的文明棍,立在他身旁,与自已身材比了比,比他个头还高,便爱不释手,拉起破烂不堪的衣襟,擦着上面的血迹。

待他回过头时,才发现,他的那些难民不象难民,怪物不象怪物的壮丁队队员们,早已一拥而上,把田镇长与郭队长浑身上下剥个净光,就连裤衩与脚上袜子,也被弄走,两个死者被剥得赤条条的,在轰抢中得到财物者,已欢天喜地拿着死者的衣物,在自己身上比试!

杨甲长见状,脸上笑成一朵花。

他心中唯一遣憾的是,回去后,这根文明棍少不了得孝敬那个一脸横肉,比狐狸还狡猾的高保长,结果,自己提心吊胆,幸幸苦苦受这份罪,却连个几巴毛都未落下,空忙一场!(1970字)

 

夜半敲门声  (短篇小说)   

作者: 罪城老怪

 

形容她沉鱼落雁,羞花闭月并不为过,说她国色天香,倾城倾国,美艳绝世,也不是虚辞。这也是陆军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与伤病员的一致认同。在程平山心目中,她却是自己生命的全部----她正是年仅十八岁的女战士王芙蓉,然而,她却----

她和他,她们和他们,都生活在万变不离其宗的时代,因而,无论突然遭遇的是喜剧,还是悲剧,谁也不会惊慌。因为时空见惯,都麻木了,唯有心还活着。如是说,对王芙蓉而言,曾经都多次报过病危了,现在却完全病愈,明天就要告别病床出院归队了,她心里还是有一种即兴奋又恋恋不舍的情感!

终究是临近年关的日子,楼外大雪纷飞,滴水成冰,陆军医院各个科室病房里,因了暧气供应充足而温暧如春。都晚上九点多钟了,因了心中激动,也因了室内温度高,正在与病友们玩扑克牌的王芙蓉趁着输家洗牌的机会,脱去长袖衫,身上仅一件短袖背心了,额头上仍然汗津津的。

见状,与她作对家的程平山立即把挂在床头柜上的毛巾递给她,她接过毛巾的同时,手指有意无意间碰碰她的手指,目光与她的目光相吻的瞬间,但见她脸上蓦然间浮出朵羞怩的红晕,她的红唇也情不自禁地上唇抿着下唇。望着她的神情,程平山也腼腆地憨憨一笑,嚅动嚅动嘴唇,却没有出声。

正在洗牌的病友吕秀梅见状,给坐在床边的牌友对家杨丽丢个眉眼儿,杨丽会意,抿着小嘴微笑着点点头,说:

"吕姐,陪我去趟厕所吧!"

吕秀梅说:"我正巧也想去一趟!"

她放下洗好的牌,望着王芙蓉神密地一笑,披了病号服,与杨丽一块儿出屋,回手把门轻轻关上,来到走廊上。经过护士值班室门口时,发觉护士长正爬在桌上写着什么,刘护士也坐在他对面另一张桌上填写病历。为了不惊动其二人,吕秀梅和杨丽虽脚步极轻,还是被护士长发觉。

他抬起头,目光透过门口瞅着她二人,说:"还没休息?"

见状,杨丽对着吕秀梅吐了吐舌头,吕秀梅赶紧掐了下她的胳膊,示意她别吱声,才向护士值班室挪动脚步的同时,笑着说:

 "成天在病床上躺着,好人也会憋出病来!"

护士长诡秘地一笑,说:"别给我打马虎眼了,到值班室来坐会儿吧!"

继续填写病历的刘护士虽末吭声,却偷偷地笑。

吕秀梅从护士长和刘护士的神情上,已明白人家把什么都猜透,进屋坐到桌旁椅子上后,她便不再隐瞒什么,便笑着说:

"六床明天一早就出院,让一床陪陪她,也是应该的!"

杨丽已肘靠吕秀梅肩头依在她身后,望着护士长,看他还会再说什么! 

护士长这才放下手中笔,望着她二人,说:

 "就凭六床卧床不起期间,一床虽然也是伤病员,竟一直帮着护士给六床开饭时打饭,送到床跟前,饭后又沏茶洗碗,一连坚持数个月,仅这一点----人嘛!总是有感情的,就凭这一点,在临分手时,也该让二人在一起说说悄悄话。"

"实际上,六床能下床后,正赶上医院刚给一床作过骨髓穿剌手术,她对一床无微不至的关怀,更让人感动,"杨丽插话道:"那时候,一床虽然表面上看还身强力壮,作过穿刺手术后,竟一下子垮了,不仅面黄肌瘦,而且略一活动,就浑身直冒虚汗,甚至上厕所,都得双手扶着墙壁走路,看到一床成了那副样子,六床白天守在一床病床跟前,晚上回房后,没少流泪,笫二天早晨起来,枕头始终是湿的!" 

提到给一床程平山作骨髓穿刺之事, 护士长脸上蓦然间浮现出不易被人觉察的奇怪神色,似乎这个话题碰触了他的神精一样,他皱了皱眉头,才话中有话地说:

"----那时,一床入院前,在两弹基地核实验区工作期间,不慎患了核复射病,未及时治疗,病情已恶化,随时随地都可能转化为血癌,为查清一床的病情,医院经过会珍,才作出为其作骨髓穿刺手术的决定,就这个手术,也是科主任与我亲手作的,当时,还是刘护士在场作护士。医院在千方百计为一床寻找到最佳治疗方案,病区伤病员中,却有人瞎猜疑,竟把为一床作穿刺手术与给骑兵师长寻找造血干细胞联糸在一起,完全是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这里终究是陆军医院,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地方,在这里工作的医护人员,也都是受组织教育培养的革命医务工作者,怎么会偷偷摸摸去干那种伤天害理之事?幸亏一床是位好同志,既能正确对待这些传言,也坚强地从骨髓穿刺手术后对身体损伤中挺过来了。"

闻听了这一席话,几粒细细的汗珠儿从杨丽秀气的鼻尖上浸出来,脸色上也泛起淡红,赶紧解释道:"我,我,我----,护士长,我不是那个意思,也没听到过那些议沦;我,我,我刚才说的,也是顺口随便说说。"

护士长见状,噗哧一声笑起来,说道:"你看你这个人,我不是也在随便说嘛!"

吕秀梅也在杨丽额头点了一指头,说道:"护士长是什么人?难道会为你几句口无遮拦的话向心里去?"

杨丽嘿地一声笑了。

护士长接着说:"没料到坏事变成好事,这件事竟成为六床与一床加深友谊的煤介。至于六床,也是个坚强的女孩子,她是在战备山洞中当电话兵接线员时,因环境潮湿患了风湿性关节炎,又引起心脏病,刚入院时,经过会珍,已确珍为她的心脏病到了晚期,我们对治愈她的病根本没没把握,只能尽力而为。直到无可耐何了,才给她们单位发了病危通知,连她那位身为团长的父亲,都觉得没希望了。谁也没料到,她自从结识了一床,两人建立了友谊关糸后,她的病情竟突飞猛进的好转,连他父亲都觉得意外,接到医院通知后,他还以为我们在安慰他,直到让他看过病历,又见到女儿时,才乐得连嘴都合不上。现在,听说女儿已经痊愈,可以出院了,竟亲自去办理了出院手续,如果不是六床坚持在医院再待一晚上,这阵子,恐怕已是一家人正在家中聚会庆贺呢!"

杨丽说:"王团长也是个急性子!" 

"他怎么能不着急呢?"护士长说:"六床在入院前,就已经在全军区为在首都举办的英模展选拔讲解员时脱颖而出,一举夺魁,连进京手续都办好了,就在这时,她却病了,眼看着进京报到的日期越来越近,作为团长,也作为父亲,他心中怎能不着急呢!"

吕秀梅说:"这个六床----这个王芙蓉,这么重要的好消息,都未让她病情好转,结识一床后,已到晚期的心脏病,竟然奇迹般的痊愈,真不可思议。"

护士长与刘护士互相对视一眼,都没吭声 。

西北风还在不息地刮着,风雪拍打在护士值班室窗玻璃上发出沙沙轻响。

 

静谧的夜晚,静谧的病区,温情的病室,在寂静中,此时的程平山,似乎连王芙蓉手表微弱的铮铮声都听到了。窗外虽风雪满天,整个房间里,却是一种令人心绪忐忑的寂静。

王芙蓉虽然坐在病床上用心灵揣摸着对方心灵,因了现役军人的身份,也因了是女孩子,她时尔偷偷乜斜一眼坐在床边的程平山,虽未开口,心里却忐忑如同小鼓敲动;同样,程平山此时心绪也不平静。虽都是现役军人, 终究是男子汉,也比她年长几岁,最终,还是他打开疆局,轻声说:

"芙蓉,你明天就出院了----"

"我爸明天一大早就来接我!"王芙蓉轻声回答。

又都哑然无语了!

程平山顾盼着,眸子亮亮的,但见灯光下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那一波黝黑的满头剪发,像瀑布的浪花拨动着他心灵的琴弦,但见她轻抿的红润之唇,艳如熟透的梅,他情不自禁间撮了撮嘴唇,缓缓低捶的头向前倾着,头发都即将轻抚到他肩膀上了。无法抑制的念头在他心灵上澎涨着,尽管心绪忐忑,他还是鼓足勇气握住了她的纤纤小手,她顿时柳腰轻挪,双臂挽住了他的胳膊,暖暖的香腮也依在他肩头上。 

窗外的雪花在欢笑,雪野中老树也在喜悦中流淌着激动的泪花。不远处的居民楼上,不知是哪家开着收录机正播放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不用说,这是偷藏的录音,是在天黑后闭着家门偷着欣赏!远处时而传来一阵汽笛声,标志着又一列奔驰的列车,在风雪夜从陆军医院出门不远处的道班口开过,街上偶儿传来几声醉汉的呦喝呐喊,给这寂静的风雪之夜,增忝了几丝不和协的色彩。既便如此,二号病室淡淡的昏黄灯光,仍然陶醉了一对年轻恋人。 

陆军医院的息灯早响过已经好一会了,门口也传来当当当的敲门声,"该休息了!"是刘护士的声音,她既没开门,也未进屋,说罢,脚步声由近而远。

直到这时,程平山与王芙蓉才各自略微向后挪挪身子,相互看着对方时,都甜蜜的笑起来。在甜笑间,他和她的手再次相握在一起,又渐渐都沉默下来,沉默,沉默,王芙蓉蓦然间双臂挽住了他的脖颈,用她烈火一样的红唇,吻向他的唇,他的双臂,也铁钳般揽向她的后背,短暂的相拥,他们便又很快克制住自己的情绪,都小小的后退了半步,王芙蓉用一对恋恋不舍的目光望着他,眼角已溢出泪痕。他伸出手为她擦去泪花,关切地说:

"出院后,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你也得当心些,"王芙蓉小声说:"据护士长说, 你的病情实际上比我们都严重,笫一次骨髓穿刺后,化验结果不理想,很可能还要作第二次骨髓穿刺----这都是护士长说的,不过,以我看来,对再次骨髓穿刺,你一定要慎重考虑,人血不是水,骨髓比人血更重要,哪能一次又一次敲骨吸髓? 何况病区还有那些传言?能不作尽量不作----"

正在这时,护士长推门进来了,他虽然面带不悦,却仍然强装笑颜,说道:

 "都是三个伤病员的病室,熄灯号响过这么久了,四床和五床,还在执班室熬着,你们有话,明天早晨再说吧!" 程平山蓦然间满脸红,正准备转身离去,王芙蓉却叫住他,从自已军装胸襟上取下一枚红五星纪念章,追上来摁到程平山手里,双手压拢着他的手指,让他收下。程平山知道这是她心爱物,正想说点什么,护士长再次摧促了,他只好一步步后退着,用目光挽着她的目光,与她依依惜别,他刚退出二号病室,站在门跟前的护士长,回手拉着门把就把门关上。

二号病室距一号病室仅一小步之遥,程平山回到一号病室门口后回眸一瞥时,才发现王芙蓉竟然把刚被护士长关闭的那道拉开个缝儿,伸出头来,双目直勾勾地瞅着他,见他回眸,才向他挥挥手,含着泪花一笑。

这时,吕秀梅与杨丽已回到她们病室门口,王芙蓉把门拉开,侧了身让她二人进了病室后,护士长见王芙蓉还没有回去休息的意思,便望着程平山说道:"不是我不近情理,而是制度,你自已想想,熄灯号已响过多长时间了?"

程平山只好向王芙蓉用目光告别,推开一号病室门,回到自已的病床跟前。

 

他是一床,床位在刚进门的左边靠墙位置,二号病床和三号病床在里面靠窗的地方,两位病友都睡了,他不便开灯,黑摸着拉开被子,脱衣上床钻进被窝后,头虽枕在枕头上,手里仍然攥着王芙蓉送给他的那颗红五星,直到把攥着红五星的手贴在自已胸口上,他还在心中暗喑盘算着,该给她送点什么纪念品呢?他最终想到了自已珍藏的小红书,对,明天一大早,就把小红书送给她----,不知过了多久,他才一手攥着红五星,一手拿着小红书,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

 

"当当当",他意外地听到轻轻的敲门声,三下,又三下。三便半夜的,是谁在这个时候来敲门呢?虽在梦中,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就平躺自已的病床上,扭头向关闭着的病室门瞅去,未等他回答,他刚侧身向起爬,还未来得及去开门,病室的门竟在吱扭扭声中自已开了,紧接着,但见国色天香,倾城倾国,美艳绝世的王芙蓉把头从门半掩的空隙中伸进来,甜甜地一笑,说:

"一床,我现在出院了!"

说话间,她向他摇摇手,算是告别。

他忙说:"说好明天早晨出院,现在黑天半夜的,你到哪里去?"

他蓦然间从半掩的门的空隙中看到,向他摇手告别的王芙蓉,连他的问话都未来得及回答,竟身轻如燕地倒骑在停放在门口的高脚平板车上,双腿在两边悠闲地摆动着。她仍然满面甜笑,再次挥手向他告别:

"一床,再见,再见了,朋友----"

此时的程平山,顿时完全被打进闷葫芦了,他发现,那辆高脚平板车已被人推着离开病室门口,此时的王芙蓉,竟容光焕发,虽然倒骑在高脚平板车上,仍然看得出她有着苗条的身段,高挑的个头,柳叶眉,水灵灵大眼睛中的眸子像两粒珍珠闪闪发光,樱桃小口一抿一抿,唇边笑出的两个小酒窝更使她妖艳绝佳。他意外地发现,她虽然在甜笑,明亮的眼珠却好似浸泡在一池清水里,眼角也挂着晶莹如露珠的泪痕。更让他吃惊的是,在高脚平板车周围,还悠忽着几个奇形怪状的陌生人----,眼看着高脚平板车在车轮吱扭扭声中远去,车轮的吱扭声也把他从梦中惊醒。

 

似梦非梦,听到高脚平板车车轮的吱扭声还在响的程平山,连外衣都未来得及穿,失急慌忙地下了床,一把拉开病室门,光着双脚追出来,

哦,怎么回事?怎么果真是----

但见刘护士和高护士推着用白床单布掩盖严实了的高脚平板车,已经离开二号病室门口,沿着走廊向出病区的门跟前走去。而二号病室,已人去室空,唯有护士长领着两个护土正在里面作消毒处理。而吕秀梅与杨丽,也都在护士值班室门口抹眼泪。

如同闷雷在程平山头顶炸响。

眼看着平高脚平即将被推出病区大门前往楼下太平间,程平山不顾一切地向渐渐远去的平板车追去。

一见此情景,护士长大吃一惊,边喊叫吕秀梅和杨丽边说:

"赶紧把一床拦住!"

话未说完,护土长也迈步随后紧追了过去!

 

 

菩萨显灵了 (小小说)  

作者:罪城老怪

 

天际还算蓝,没有立即起风的迹象。老额吉领着女儿琪琪格,满面春风地离开菩萨庙,还破格地在公社与菩萨庙之间对面羊肉馆买了两碗羊肉泡,吃饱喝足,才准备踏上返回一碗泉之路。

自从女儿琪琪格的男人在训马场被摔死后,年轻守寡的女儿就回了娘家,既不另找婆家,情绪也好转不起来,关于女儿,始终是老额吉的一块心病,都三四年了,她渐渐觉得,女儿如果能有个娃儿,或许能从苦闷中解脱出来,为此,她在自已毡房里设了供桌,请了一尊菩萨相供,天天烧香磕头,恳求菩萨给她的琪琪格赐个娃儿,是男是女都行,只要能让她的琪琪格脸上有了笑容,她就心满意足了。她不仅在家里设佛堂,也四处打听,看哪里的菩萨更灵验,她听说扎杆毛道菩萨庙百求百应,便立即决定到扎杆毛道走一趟。现在,到扎杆毛道菩萨庙香也烧了,头也磕了,大师给她女儿在额头把朱砂痣也点了,该是回家等结果了,可是,来的时侯还劲头十足,三十里路程,凭着两条腿,不知不觉间便到了,现在,虽有过羊肉泡垫底,她仍然觉得身上乏踏踏的。她抬头手搭凉棚向远处瞧了瞧,不由自主地苦笑起来。

琪琪格说:咱们走吧!

走,走!老额吉口里应承,却没挪动脚步,反而回头左顾右盼起来!

这一路又没公交车,你还等个啥呀!

我是看有没有顺路便车。

琪琪格回目瞅去,这才发现,前方不远处路边,果真停着一辆卡车。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从洋肉馆出来后,向卡车跟前走了几步,停住脚步,向着她们母女两这边瞅着,琪琪格一眼认出,他就是她们母女吃羊肉泡期间,邻桌上那位总用眼角余光瞟她的那位食客。

未等她答话,那男子便望着她一笑,才对老额吉说:准备去哪?

去一碗泉。老额吉赶紧接过话题。

那男的没有多余的话,头一摆,说了句:顺路,可带你们一程,过来上车吧!说罢,便头也不回地向车跟前走去。

就这样,老额吉和她女儿未费吹灰之力,便搭上顺路车踏上归程。

是三座驾驶室,老额吉与琪琪格坐了副驾驶座,那男子是司机,开车还算老练稳当。话不多,机乎是不说话,老额吉说了一连串感谢话语,他也只是笑笑。

沙漠与戈壁上的路,没什么明显规则,汽车开到那,那里就是路。因了沙涡子多,卡车总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因了地处偏避,一路上始终没遇上别的车辆,也没有别的行人,时而有沙雀儿从老牛似的卡车前飞过,高空中还有飞翔的鹰,鹰啸长空,谁都知道,这可能是要刮大风的征兆。

汽车又息火了,司机不住地发动,汽车病牛似的哼哼几下,又没了声气,司机说了声:这个破车,又坏了。

他开了驾驶室左边门,拿着工具下车去修车,到车底下后,他好半天才从车下爬出来,手把驾驶室门,望着里面说道:你们谁下来给我当当帮手?

珙琪格就坐在右边门跟前,人又年轻,自然是她下车喽!

琪琪格刚下车,司机就对老额吉说:你也别闲着,帮忙用脚踩住这个地方。他让老额吉坐到驾驶员位置,双手握紧方向盘,又手把老额吉一只脚挪到离合器上,让她腿上用力踩紧那个地方。并神密地说:

你千万要踩紧,我和你女儿在车下修车,你如果一松脚,汽车一旦向前跑,我和你女儿都会被车输子碾死的。

老额吉这才知道自已责任重大。目送着女儿接过司机递给的搬手,又按司机指指点点一头钻向了汽车底下,司机这才望着她一笑,从另一边向汽底下钻去。老额吉双手抓紧着方向盘,脚踩离和器,一切都按司机的要求,丝毫不敢马虎!

天幕的西地远方,出现了淡淡的黄雾,随着黄雾的缓慢扩展,蔚蓝的天际,象是被掩进淡淡的细纱下,变得白哗哗的,老额吉知道,今尔个过午,肯定有一场大风。她已经无数次领教过沙漠大风的凶残,现在只有一个愿望,司机赶紧把汽车修好,便于她们母女搭便车回家。

她己听到铁器与铁器碰撞的叮当声,不用说,是他们正在修车;

又有声响,象是什么东西碰到轮胎上,竟有吭哧吭哧声,似乎都很费劲的,她心中喑想,修个车也如此吃力,看来,干什么活都不容易以哟!

妈----!象是女儿的声音。

老额吉,千万不能抬脚,你一抬脚,我与你女儿都会被汽车压死!是司机气喘吁吁的叮咛声。

老额吉忙说:知道知道,我知道,你就放宽心忙你们的!

竟然传来女儿的抽泣声!

老额吉心想,修个车,就累成这样,真没出息!

老额吉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已定定的坐在这里,仅用脚踩着那个叫不出名目的东西,用双手抓紧方盘,都累了一身汗,琪琪格作为一个女娃娃,与男人一齐修车,终究是力气活儿,哪能不累呢!

她便说:琪琪格,要不然你跟妈换换,你上来干这些,妈下去----

妈呀!妈----!琪琪格拉着哭腔说。

接重而来的,是男人的吭哧声和女人的哎哟哎哟声!

老额吉蓦然间起了疑心,声音颤颤地:你们,你们----

都没了声气!

老额吉心绪越来越不安,她极想下车看个究境,却既不敢松手,也不敢抬脚。正在这时,司机从左边车底下探出头,说道:马上就好了,再等等,马上就好!

修好了?老额吉问。

对方回答:好了!

说话间,他拿着修车工具,从车底下爬出来,除过满头是汗,浑身沙土外,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再扭头从右边车门口向外瞅,琪琪格也从车底下出来了,除过脊背上沙土多些,头发有些散乱,情绪还算正常,虽然脸上呈现出因含羞而红晕,都在情理之中,老额吉这才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她又转面望着司机,问道:全修好了?

全修好了。司机回答着,向驾驶室走来。

老额吉乐呵呵的,说:再修不好,我的这条腿都麻木了。

坐了这么久,腿上又在用劲,怎能不麻木?司机表示关切地说:你下去活动活动腿脚,我也试试车。

老额吉心存感激地下车,向前走着活动着有些麻木的腿脚,琪琪格见她双腿趔趄,紧走几步,追上来搀扶住她的胳膊,缓缓地向前走了几步。正在这时,司机发动汽车成功,听到轰嚓嚓的声响,老额吉惊喜地说:好了,果真修好了!

她赶紧回身瞅去,才发现,司机早关了车门,竟开了车,一溜烟地走了,留给她们母女的,只有满目黄色沙尘。

而琪琪格,也用牙齿咬紧了下嘴唇,雪白的牙尖下,渐渐浸出了血红色!

过了七个多月,有位枣红色面庞的壮年汉子骑着快马,飞驰般赶往一碗泉,他身后有两骑快骑相随。己经远远看到毡房了,后边两骑才放慢速度,壮年汉子单骑先行。他正是琪琪格的啊爸,老额吉的男人道尔吉大叔。

作为父亲,道尔吉大叔无一天不为女儿的婚姻问题操心,庆幸的是,上级给牧场分配来了一位摘帽右派,正巧安排在道尔吉大叔当队长的队上。经过数月考察,道尔吉大叔觉得,这个人虽是摘帽右派,人品还不错,还是个大学生,便求场长为女儿琪琪格保媒,向摘帽右派提亲,一切都如实介绍,摘帽右派不仅不歉弃后婚,还一口答应,今天,他正是带了未来女婿,在老场长陪同下,登门相亲而来。老场长是个明白人,让他先行一步,自然在情理之中。

听到哒哒哒的马蹄声,挺着大肚子正在毡房门口晒太阳的琪琪格,抬头一瞅,见是阿爸回来了,还带着客人,顿时喜上眉梢,马上迈步艰难地迎上去。道尔吉一眼便发觉女儿身子不对,立即勒住马头。正在这时,听到马蹄声的老额吉一揭门帘从毡房里出来,见是自己的男人回来了,蓦然间喜上眉梢,一路小跑着,忙不叠指着女儿凸起的肚子,向着马上的汉子,乐不可奈地说:

菩萨显灵了,菩萨显灵了,你看琪琪格,菩萨显灵了----

她的话还未说完,便有皮鞭狠狠地劈头盖脑向她抽来!

她这才发现,她的男人道尔吉,脸色早已铁青,连马都末下,便抡起手中打马鞭子,在她头上和身上狼狠地抽打起来,直抽得她晕头转向,胳膊和脸上都是血印子,她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眨眼间,气冲牛斗的男人已勒转马头,飞驰而去,他的两骑随行者,望着毡房这边略一迟疑,也打马走了。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琪琪格愣了愣,哭泣着跑进了毡房,

满脸是血的老额吉却一屁股坐在毡房门口,如同坠进了十里迷雾中!(3321字)



马丽小姐和她的情人  (小小说)  

作者:罪城老怪 

 

快逃,快逃,脚下动作放麻利点,再磨磨蹭蹭,就没命了!大腹便便的蒋参谋长不住声的吼叫着,他发觉报务员华向东这个娃娃脸憨货还未动身,便飞起一脚踢在他屁上,骂道:奶奶的,磨蹭着等死么?他的话还未说完,又一颗炮弹落到师指挥所掩体棚顶上爆炸,未来得及逃出去者,顿时被埋在倒塌下来的杂物下。

多亏有根横梁依墙斜搭,华向东和电台都安然无恙,他赶紧背起电台,从废墟中爬出,但见包括蒋参谋长在内的众多长官和弟兄们,都争先恐后的在枪林弹雨中猫着腰,沿着战壕向阵地的后方逃跑,他便立即跟上去。尽管前沿阵地上,几个团的弟兄虽死伤大半,剩下的人,仍在师部派出的督战队枪口下作最后的抵抗,后防的师指挥所,却被对方军炮火摧毁,师长阵亡,从副师长到处长再到参谋文案,也不死既伤,就连一同来自电训队的他的几位朋友,不是在炮火中被炸飞脑袋,就是被飞来的炮弹挖出了心肝,倒出了肚肠!更惨的还是他的好友马丽小姐----可恶的战争啊!马丽小姐,马丽小姐----

太残酷了,太残酷了!

日落西山,夜幕降临。华向东背着电台,随着放弃阵地而逃命的长官和弟兄们,拼命的跑,只有一个愿望,远离开那个极血腥,极恐怖的战场,把长官和弟兄们跟紧,因为他知道,无论逃到哪里,都得吃饭,想吃饭就得有钱,他亲眼看到,在军需官被飞来的炮弹炸死后,蒋参谋长就从死者手中接过了那只沉重的大皮箱,既便是逃命,蒋参谋长也没放弃那只皮箱,找个身强力壮的弟兄替他扛着,前是皮箱,后是电台,蒋参谋长处在中间。华向东背着电台,跟紧主子,虽然早就累得气喘吁吁,却不敢有半步懈怠。

华向东虽然仅仅是个小不点,年仅十七岁的,因了是报务员,译电员马丽小姐又是电训队毕业的同学,他对整个战场的战局,朦朦胧胧中还能感觉出来一些,知道在这次徐蚌会战中,敌我双方都投入了上百万兵力,战线拉了几百里,你包围我,我包围你,你再包围我,同一块地盘,红与白穿插,敌与我相邻,炮兵对炮兵,阵地对阵地,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和装甲车,以三个省交叉点为中心,千里沃土上,遍地死尸,血流成河。两个阵营拼个你死我活,最苦的还是老百姓,据一份电报通报中讲,有座城市,一方重兵死守,一方要坚决拿下,拿不下就围城相困,被围者宁死不降,围城者寸步不让,三个月后,待城破时,城中三十余万老百姓,大多数因饥饿疫病而死亡,活下来者不足十万,还多染瘟疫----!这就是战争,太残酷,太可怕了!

天上没有月亮,夜幕下灰朦朦的,行人如同影子在晃动。华向东终究年纪还小,不仅是学生兵,又背负着电台,经过多半夜奔跑,早就浑身是汗,气喘吁吁,总是在行进中掉队,掉队后咬咬牙追赶上去,不多久又掉队,再追赶,再掉队,要命的是,经过一片树林子时,不仅掉队,还迷路了,再不敢马虎了。

华向东出现在小树林子十字路口,找不到蒋参谋长一行,他开始心绪忐忑,左顾右盼了好半天,连点长官和弟兄们的踪影也没有,渐渐有失落感弥漫向心头。他想,马丽小姐如果活着,这时还有个同行的伴儿,可是----

一想起马丽小姐之死,他心里酸酸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起了转转!?

马丽小姐与他同年同月同日进的电训队,她在译电班,他在报务班,起初,并无深交,见面时仅仅互相点点头,最多也只是相互对视间一笑,直到有次到礼堂看电影,两人的关糸才有了变化。那时,他没料到两张票号竟连在一起,距离她近了,他反而不自在,有意尽量把身子向另一边倾斜,没注意到旁边是位年轻太太,以为他在耍流氓,顺手就给他一耳光,马丽小姐见状,忽地起身,甩手对那位年轻太太回儆两耳光,那位年轻太太正要发泼,坐在其那边的年轻军官赶紧按住她的肩头,并向她耳语几句,又赶紧站起来点头哈腰的向马丽小姐赔情道歉,直到马丽小姐不耐烦地向他摆摆手,他才拉着年轻太太的胳膊,一溜风似的逃出电影院。这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华向东还没回过神儿,马丽小姐已申手挽住了他的胳膊,落落大方地坐下看电影。那时侯,他既兴奋,又心绪忐忑,直到电影散场,他都如同在梦里,任凭马丽小姐摆布。仍然是马丽小姐挽着他的胳膊在大庭广众之下走出电影院,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头依在他肩头走向林荫深处,到了没人的地方后,她却突然松开胳膊,近距离地站在了他对面。他第一次发觉,她不仅面容洁白,还有着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格外黑、格外亮,也像两颗浸在智慧海洋中的稀世黑珍珠,一双晶亮的眸子,明净清澈,灿若繁星。他被她陶醉了,正在他畴躇期间,她却双手用力把他向后一推,因了未防备,他一个屁股蹲地倒下去,待他一轱轳从地上爬起来时,马丽小姐已跑得没影儿了。自那天开始,他到处找她,连她的踪影都未见到,直到电训班结业,他与几位同学到前线师部报到,才意外发现她从另一辆美吉普上下来,数月不见,她变得竟象画片上的洋娃娃似的,远远地一看到他,欢乐得象只小鸟似的,向他跑过来,双手抓住他的两个胳膊,摇着晃着,眼角也笑出了泪花。原来,她也是奉命到这个师部来报到的----!在后来的日子,他才知道,马丽小姐在失踪的这些日子,是去了趟南京,一方面去陪陪自已有病的妈妈,另一方面,受有关方面安排,在一个极为机密的地方,去死背硬记一种新编制的密电码。华向东是报务员,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奥妙,在她面前,言谈从不涉及密电码之事,作为国防部要员女儿的马丽小姐,本身就视党国利益为生命,当她得知这位小兄弟是位不闻不问政治的憨子时,更觉得他是个可在战地硝烟中陪着自己走完这一段艰难之路的同行者,便格外对他表示亲近。作为华向东,本来就是个小县城小业主的儿子,在枪林弹雨的战地上能遇到如此关爱着他的马丽小姐,作梦都会笑醒来,可是,而现在,现在,一想到马丽小姐已经不在了,他只能把泪水向里流!?

现在,马丽小姐不再了,自已也成了离群的孤雁,断线的风筝,夜又这么黑,该怎么办呢!正在这时,华向东意外地听到,向左转的那条路的远方,似乎有脚步声,还有说话声,他暗想,总算找到继续尾随着队伍前进的方向了,才背着电台,小跑着追赶了上去。?

快逃,快逃,脚下动作放麻利点,再磨磨蹭蹭,就没命了!在华向东脑际里,仍然回响着蒋参长那急促的喊叫声,是的,为了活命,还是得快逃,快逃,脚下动作放麻利点,再磨磨蹭蹭,就没命了!华向东都可看到队伍的排尾了,他紧追了一会,总算拉近了距离,仅剩十多步远了,他实在双腿困得难受,只好作为尾随者,放慢了脚步,出现在脑际里的,却仍然是马丽小姐!

那天,虽然北线上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南线上却出现了出奇的平静,没有炮声,连散弹飞子儿也没有,也是个今冬少有的好天气,太阳照在大地上,暖洋洋的。华向东刚从电台值班室出来,便觉得屎憋了,赶紧到掩体后寻找能方便的地方,走了五六十步,正巧有破炮弹炸飞又落下插在土堆上一块篱笆可遮羞挡丑,左右瞧瞧,再没别人,便赶紧解开裤带蹲到最方便的地方,刚拉了一半儿,便听到再向南三十多步远的残墙断壁那边,似乎有些动静。

他早就知道,这里及周围,原本是若大一个农村,自从战争暴发,当地的百姓,不死即伤,残存者不知去向,遍地的房屋,早在红白双方拉锯战中成为废墟,几乎被剔为平地,不多的残墙断壁,成为野免饿狼出没之地,现在,怎么有响动?似乎还有人影的背部一闪即失?

处于好奇,他赶紧拉摆屎,边糸裤带边向那边赶去。还未跑到断墙跟前,便有人躲在断墙背后用弹弓向他放出了暗器,暗器是冷兵器,虽没射中他,也吓他一跳,他立即猫下了腰,在笫二支暗箭向他射来时,他不得不赶紧爬在雪地上,注视着,静听着,哦!有响动声,这声音怪怪的,怎么好象是女人挣扎的吭哧声?怎么回事?

----奸细,奸细----有奸细,快救我,快----

华向东听出来了,好象是马丽小姐的声音,他忽地从雪地上爬起来,边向断墙跟前跑边大声喊叫:参谋长,快救马丽小姐,有奸细----。正巧赶上蒋参谋长出来洒尿,听到喊声后,马上叫上几个弟兄,提着手枪追赶过来,有了救援,华向东胆更壮了,冲到断墙跟前时,但见两个一身当地老百姓衣着的汉子,一个提着步枪,一个拿着手枪,见这边这么多人追过来,转身就逃,他们逃出几步后,提手枪者竟回身向着墙根开了三枪,又一枪放倒他那位抱着步枪的同志,动作麻利得象只猴子似的,借助废墟上的遍地残垣为掩护而逃。

华向东这才发现,断墙那边墙根,还躺着一个人,被绑着双手,头上被包了衣物,双腿赤条条的,连裤衩都没穿,还是个女的,他飞快地跑过去解去包在她头上的衣物,天哪,她竟是马丽小姐----!华向东事后才知道,马丽小姐是到断墙背后去洒尿,刚解开裤腰带蹲下,就被那两个男人粗暴地扑倒的,他们是有备而来,控制了她之后,那位提手枪者便逼她交出密电码。她说,密电码不在她身上,对方说,他不相信,得亲手搜搜。他便下令那个扛步枪的按住她双肩,把她压倒在地,然后把手伸进她衣襟下玩摸起来,直至以搜查密电码的名义把手伸向她腹下隐密部位,再后来----马丽小姐被那个禽兽强奸,她已悲愤欲绝,那禽兽临逃走时,竟然杀人灭口,虽然三枪没打到马丽小姐致命处,那位扛步枪者,却当场身亡!

在蒋参谋长一行赶到现场后,还是华向东背着奄奄一息的马丽小姐回到师部指挥所掩体棚里的。

马丽小姐是这个师唯一的译电员,一旦失去她,这个师必将成为哑巴,聋子。蒋参谋长向军医下达了救活马丽小姐的死命令,马丽小姐也还争气,总算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没料到后来,她却在红与白双方三天三夜互相炮战中,被炮弹爆炸后飞来的弹片所击中,马丽小姐,马丽小姐----

正在尾随着队伍奔跑的华向东,抬起头时,才发现东边天际上出现了鱼肚白,大地也渐渐披上曙光。他擦干了眼泪,双手扣紧肩头电台的背带,加快了前进脚步,很快就追赶上了一直若即若离尾随的队伍,都己经与排尾的一名弟兄并肩了,他转面向那位弟兄笑笑,那位弟兄也望着他笑笑,没料到那位弟兄刚笑了一半儿,笑容便凝固了,停住脚步,望着他,问道:

你是----

师部报务员华向东!他停住脚,自豪地伸手拍了拍身后背上的电台,说道:这就是师部的电台,美国货,大功率,从这里与南京方面联糸,从未出现过差错。

对方是这个连的吕副连长,伸手摸了摸电台,立即欣喜地握着他的双手用力摇着说:欢迎欢迎,你算是为部队立了大功了。

华向东连声说:应该的,应该的!都来迟了!

见华向东脸上出现了愧色。对方忙说:不迟不迟,革命不分先后嘛!何况,你还带过来这么好的一部电台!

华向东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心中暗想,听他的说话语气,他们好象是----

他还没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吕副连长已拉着他的手向一位年纪大一些的军人跑去,边跑边说:连长,好消息,特大好消息,这位白军小兄弟是那边师部的报务员,名叫华向东,背着电台弃暗投明,跑到咱们连队来了!

被称为连长的军人停住脚步,回头瞅了一眼,便满面笑容地向这边迎过来!

华向东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现在,连前线剿总刘司令都不知去向,听说,赫赫有名的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杜聿明也成了人家的俘虏,这仗还有什么打头?到了这种地步,他也只能歪打正着,随机应变了,立即立正向迎面而来的连长行个军礼:报告长官----!他的话还未说完,已到他跟前的连长已热情握住他的双手,笑呵呵地望着他,他被瞅得脸色发红,便赶紧抬头瞅着远方,说:天亮了----

是啊!天亮了!连长与吕副连长也应合着他!

天亮了,华向东也正式改换门庭,成为红色阵营的战士,背着电台,跟着队伍继续前进,伴在他身旁的吕副连长,边走边给他讲叙着革命道理,出现在他脑际里的却是马丽小姐的音容笑貌,还有她那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她的眼晴里,一双晶亮的眸子,明净清澈,灿若繁星,正窥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一想起马丽小姐的遭遇和结局,他心里顿时酸溜溜的!(4862字)

 


呼啸的山风 (小小说)  

作者:罪城老怪

 

激战中,匪首藏尕被击毙,匪众不死即伤,残部大部分成俘虏,上级也宣布这场局部剿匪战斗获得决定性胜利。这场战斗的指挥员之一,独立团孙参谋长,趁部队休整之机,带了李参谋与通信员下连队视察,出团部营区不久,进入野牛沟地界,便下马把坐骑交给通信员,提着步枪,带了李参谋趁机上山打猎。为了发现目标后能两面挟击,上山不久,他二人也分头行动。

孙参谋长的运气嘛----!尽管一进山便遇到山风呼啸,扬尘弥漫,他还是锁定了目标:是一只奔跑的黄羊。距离虽远些,终究在步枪射程之内,他端枪瞄准目标,连开三枪,凭着他神枪手的功夫与在战场一枪就击毙过匪首藏尕的经验,他认定这三枪弹弹击准目标,奇怪的是,中弹的黄羊不仅未倒下,反而顺风沿着山坡飞快逃走,遇到土坎,也一跃而过,逃出他的视线。

眼看即将到手的猎物,怎能轻而易举地放弃?

孙参谋长终究是久经战场的人物,他提着步枪,发挥着长腿铁脚板功能,一路追击下去。

因了是下坡,再加上他太投入,追速极快,当他尾随着猎物跨跃过土坎时,已收不住脚步,竟一个跟头从十数米高的陡峭草坡上滚下去,跌落到一家牧人的后院里。

他一轱辘爬起来,定神,用目查望,这才看清,他所追猎的目标,竟是被呼啸的山风卷成团又被山风刮下坡的一堆枯萎的黄蒿。就在这时,忽见两只毛牛犊般的藏獒已闻声从前院屋角向他凶狠地猛扑过来。逃走,己来不及,何况,那么陡峭的草坡,爬上去谈何容易?反击吧,怎么反击?

作为平叛部队指挥员之一的孙参谋长,自然知道藏獒是藏区牧民的心爱之犬,不但不能开枪射杀,既便是用枪剌反击,一旦误伤,也违犯军纪。情急之下,他灵机一动,后腿蹬,前腿弓,抱拳扎个打狗拳姿势,这一着还灵,两只藏獒见状,果然有所收敛,却未跑开,而是与他近在五六步距离间,齿牙裂嘴间对峙起来。

山风还在继续怒吼,远处的森林也在山风中呼啸。狂风扬起的黄尘,一波又一波从他身后山坡上卷下来,弄得他从头到身上落满沙尘,他只好耐着性子等待着救援。他知道,李参谋到达事先约定会合地点后,见不着他,一定会跟踪寻找过来,两人汇合后,总会找寻到对付藏獒办法的。

不知过了多久,孙参谋长却听到前院响起脚步声,人未出现,先发出嗷嗷---的呐喊,紧按着,但见一位藏家年轻女子出现在屋角后墙跟前,望着两只藏獒又嗷嗷地喊叫起来,听到喊叫声的两只藏獒,竟训服地回到了女主人身边。孙参谋长这才收起打狗拳姿势,提着手中步枪苦笑起来,蓦然间,他收住笑容,目光也盯紧了前方不远处的那位藏家年轻女子,脱口而出:

你是----藏尕的女儿奥卓玛?

----孙参谋长,是你亲手开枪打死了我阿爸,你化成灰,我也认识你!

奥卓玛双目中放射着仇恨,一字一句用汉话回答。

孙参谋长脸上的肌肉抽缩了几下,情不自禁地握紧了手中步枪,说:

我们也无条件地给你放了一条生路!

可是----!奥卓玛说。

就在这时,传来李参谋的呼唤声:参谋长----!

奥卓玛见状,狠狠地剜了孙参谋长一眼,带着她的两只藏獒转身离去。

 孙参谋长这才回头向坡上瞅去,原来,李参谋己追寻高坡上的土坎儿上,正端着步枪,关注着坡下院子里的一举一动。李参谋望着他,说:

你怎么在这个地方?

别问哪么多,等我上去再说。

孙参谋长提着步枪赶紧来到坡跟前,把步枪挎肩,对李参谋说:

你在上边观察着些。

我一看就觉得这个女人有些问题。你开始上坡,我在这里了望。李参谋说。

山坡虽然陡峭,孙参谋长终究是参加过攀高越野训练的军人,他手抓杂草,脚蹬芨芨,很快就接近坡顶,李参谋及时伸手拉他一把,他一跃而飞身上到土坎儿上,拍着手上的杂物,苦笑着说:把他家的,打了一辈子雁,反而让雁把眼睛给钳了!嗨----噢----,哪里来的马蹄声----

参谋长,你快看!李参谋说:那女的带着狗,骑着马逃了,马后竟然还链着两匹马!

这个奥卓玛----这三匹马----!孙参谋长顿时大惊失色,说:那是我们的马。不好,通信员出事了。

话未落音,他已经提着步枪,带着李参谋飞步向原路返回!他心中明白,今天是自已太大意了,这次剿匪战斗虽然获胜,匪首藏尕也被击毙,可是,在涉及甘青川藏四省区藏区民主改革运动中,将失去惜日辉煌的那些牧主老爷及王公贵族和反动上层统治者,所发动的武装叛乱,何止藏尕这一支匪徒,何况,既就是藏尕这一支,主体被歼灭,还有散匪和逃亡者及漏网之鱼?再说,被杀被抓的匪徒的亲属,比如奥卓玛这种人,对平叛队伍,对民主政府还充满着仇恨,作其思想转换工作,还得有个过程?

孙参谋长带着李参谋一路奔跑着赶到本该是通信员牵着三匹战马等侯的野牛沟路口时,他们的三匹战马及行李已不见踪影,唯有年轻的通信员倒在血泊中,人虽死了,两只愤怒的眼睛,却睁得像牛铃似的。山风还在呼啸,天阴得很重,纷纷扬扬飘起雪花。悲愤之极的孙参谋长双臂上横抱着死者的遗体,心情沉重地向前迈着脚步,正行进间,跟在他身后的李参谋突然说道:

参谋长,你快看----!话未说完,李参谋已作好战斗准备。

孙参谋长却神态自若,继续向前走着。实际上,他早就看到了,前边不远处一群持枪拦路匪徒的领头人,正是奥卓玛,不用说,从两边山坡上包剿过来的那些端着叉子枪,噢----噢----噢----地吼叫着向他二人压过来的匪徒,不用说,是奥卓玛再举叛旗拉起的队伍,而那两只牛犊般的藏獒,也跟在奥卓玛身边狐假虎威!

孙参谋长和李参谋,完全处在了百余名凶残到极点之叛匪的包围之中,随着包围圈的渐渐缩小,匪徒们噢噢噢地吼叫声也渐渐平息,都在用血红的双目紧盯着他们。到了这种分儿上,孙参谋长的心绪反而平静下来,在他与奥卓玛相互仅十多步距离的时侯,才停住脚步,举目向前方瞅去,他的目光正巧与奥卓玛的目光相遇----

此时,野牛沟一片寂静,留给时间与空间的,唯有呼啸的山风!

 

大饥饿年代 (蚂蚁小说) 

作者:罪城老怪

 

正赶上大饥饿年代,在省农业厅担任处长的黄汉兵从省城回乡探亲,途经故乡的镇上,腹饥,到小饭馆买大饼一个,多年未回过家,思念老父老母心切,便赶紧赶路,边走边吃。

突然有人从旁边扑上来,从他手中夺走大饼,边逃边吃。

黄汉兵习惯性追赶了几步,抢馍者见失主追来,情急之下,把手中大饼摁进路边一堆热牛屎里。

黄汉兵止步,摇摇头,转身离去。

走了两步,他再次回目一瞥,但见抢馍者己从牛屎中捡回大饼,大咬大嚼起来!

原来,饿极者是位老人,头发花白,胡须散乱,衣裤如同百纳衣,一脚拖破鞋,一是赤脚!黄汉兵觉得老人看上去面熟,蓦然间,他浑身一紧,双腿开始发抖了。

他向着老乞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

老乞丐因惊恐而步步后腿。

黄汉兵双腿一曲跪在大街上,向着老乞丐边磕头边说:

老达,我是你不孝之子黄汉兵,我回来晚了----老达,儿是黄汉兵呀!

老乞丐愣住了!

满街的百姓全都面面相觑!

这时,黄汉兵已泪流满面,以膝代步,向老爹扑去----(605字)

 

 

穷 人  (小小说)

作者:  罪城老怪

 

那年月,他家里极穷。那天夜里,他整整一宿都没睡着,翻来复去,都在焦虑裤子的问题。已经十六岁了,之前,他一直给生产队放羊,与放羊的穷伙伴在一起,穿得破烂点,谁也不会在意,而现在,社会主义好教肓运动驻队工作组,已决定让他担任生产队记工员,从明天起,他就得放下放羊鞭子,与生产队的社员一同下地劳动,并在收工时,当众核对每个社员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他终究在乡村小学上过四年学,担任记工员,对他而言,并没多大难度,让他心中犯难的,唯有那条裤子。

鸡啼五更,东方泛白,他把让他满腹愁怅的裤子再次提起来,翻来复去比对着。这条不知穿了多少年的百纳裤,补钉摞补钉,不仅早失去本色,补钉上也千窗百孔,从裤腿到裤腰,有的地方因缝线脱落开缝,有的地方大窟窿小洞,就连交裆部位,也象鱼网似的,羞丑都遮不住,穿上这样的裤子,该如何面对生产队上那些总爱叽叽喳喳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呢!终究是十六岁的小伙了,家里再穷,羞丑还得顾,可是----望着手中裤子,他布满血丝的双目渐渐黯然失色,双手也颤抖起来!

就在这时,窑屋门口响起脚步声,有人轻轻拍门!

大龙,起来了么? 是妈妈的声音。

哦----妈!他赶紧过去把门开开。

妈妈手中提着一条裤子,望着他,说:给,把这个穿上。

裤子?----他望着妈妈,妈妈手中那条裤子,虽然也是补钉摞补钉,却针角平整,也无任何裂缝和破洞。他从妈妈手中接过裤子时,才发现,妈妈腿上穿的,竟是他爹平时穿的那条。原来,妈妈是把她的唯一一条裤子,连夜作了修改,把已破的窟窿小洞缝补上,与新作的一样,还挺平整挺括的。

他望着妈妈:你穿了我达的,我达咋办?

妈妈苦笑着说:你达现在有病,大部分时间在炕上躺着,他如果去药铺看病抓药,我再把裤子还给他,他出门,我上炕,用被子捂着腿,也挺暖和的。

他眼角湿了,浸出了泪花。 

到了出工时间,他穿上妈妈为他修改的裤子,再加脚上换上了他昨天下午用马兰草及榆树皮制作的草鞋,上衣尽管仍然是千窗百孔的百纳衣,仍然觉得自已很帅气,也精神了许多。听到生产队长敲响的上工钟声后,他扛着锄头,自豪地去上工。己走到大门口了,他无意间回头一瞅,才发现妈妈正依身在窑屋的门框上摸眼泪,见他回眸,她才勉强一笑,挥挥手,示意让儿子赶紧去上工。

他蓦然间觉得双腿是那样的沉重!

为什么?他自己也不明白,不过,他仍然走向他该走的路!(1056字) 

 


麦田里一群野鸽子  (蚂蚁小说)   

作者:罪城老怪

 

初夏,挂军牌的小轿车正在便道上行驶,有群野鸽子从车前飞过,落到金灿灿麦田里田埂上。岳桂花忙叫司机停车,转面对身旁的赵副主任说:猎枪呢,动作利索点,小军最爰吃鸽子肉了。

赵小军是他们唯一的儿子,参军半年,经过新兵训练,很快就要补充到边防连上岗执勤了,当娘的思儿心切,当爹的更是作梦都与爱子在一起豆乐。作为军政治部副主任的正师级干部,好车老司机,又是高速路,半上午行程三百公里,已可看到儿子所在的老教场营区了,正巧可下车活动活动腿脚。

赵副主任提了半自动步枪改装的猎枪,子弹上膛,猫着腰在麦田里向着栖在田埂上的鸽群靠近,近点,再近点,已最多十五六米距离了,他开始端枪瞄准,一定得稳,准,狠,一枪就有收获,他不失时机地扣动了搬机,几乎在火光一闪,枪声剌耳的同时,田埂那边突然冒出个年轻战士,一声爸爸还未落音,飞来的子弹,便在他眉间点了颗红痣----原来,他正是横穿麦田,到这边来迎接爸爸妈妈的赵小军!

鸽子飞了,中弹者倒下。

赵副主任傻眼了,岳桂花顿时疯了般扑上来,狠狠扇了男人十几个耳光,转眼间,又软瘫在浑身颤抖的男人怀里----(507字)

 

 

塔里的女人 (小小说) 

作者:罪城老怪

 

天气预报今夜有雷阵雨,他们已早早关闭玻璃窗,也拉上了窗帘,既便如此,刚透过窗口看到闪电划破夜空的亮闪,她便赶紧拉起毛巾被把头抱起来。紧接着就是火车从楼顶开过似的轰隆隆声响,又蓦然间一个炸雷在窗外炸响,因了惊恐,她浑身颤抖,整个床铺都在她浑身颤抖间哗哗振颤。

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雷声的间隙,她声音颤颤地说。

老头望着她的神情,直想笑,却没有笑。

他说:雷阵雨天响几声雷,有啥可怕地嘛!

电视上都说,城里有个寺庙的一棵古树,昨天晚上被雷击了!她把抱在头上的毛巾被掀开个缝儿,露出了眼睛,说:肯定是有怪物藏在了古树里,被雷抓了!

她的话还未说完,但见窗口亮光一闪,便再次拉着毛巾被包严头颅,这次,雷声还算小些,她接着说:

是我妈活着时亲口对我说的。据我妈说,我出生时,不仅请了接生婆,还请了祖师庙上的大法师,法师说,我是蜈蚣精投胎转世,必须杀一只大红公鸡,才能保证在我出生后不被公鸡老怪当成口中食物,我爹我妈照着大法师的指点作好准备,在接生婆双手拖着我大声说:生下了生下了----的时侯,正在产房门口作法的大法师,便不失时机的右王挥剑,砍下左手里的鸡头,但见鸡脖子上一股血冲天而起,大法师才口中念念有词,去吧!去吧!----这也是我的小名名叫鸡换的来历。据大法师透露,我的前身是跟随白云仙和青儿大闹过金山寺的蜈蚣精,白云仙被压在塔下后,青儿逃走,只有蜈蚣精被法海一禅杖打成重伤,落在江荫城外老君庙院的乱草里,恰逢老君与文曲星君正在老松下石几上斗琪,还有月老作陪,文曲星君首先发现了受伤的蜈蚣精,觉得其可怜,便不仅作法给其疗伤,还作法让她回到主子身边去陪伴白云仙,后来,白云仙遇救,神塔总不能空着,就把蜈蚣精继续关押在塔里,由公鸡老怪奉命看守,再后来,那个塔倒了,蜈蚣精才逃出来,公鸡老怪却不依不饶,蜈蚣精被追得走投无路了,才一头钻进我妈的肚子!再再后来,被杀的公鸡老怪的阴魂求雷神帮忙为他报仇,所以,才有只要下雷阵雨,就有雷声在我头顶响个没完没了的事----

都过去六十多年了,你还相信那一套封建迷信?

咋能不信呢!据我妈说,在我出生之前,她前后养过三个,都没活下来,到了我出生时,他们请了大法师,一切都按大法师的分付去作,还果真灵验呢!要不,我咋能平平安安活到六十多岁?

你也在恐雷惧雷中担惊受怕一辈子!也因终生担惊受怕而患上心脏病!

病归病,总比让雷神抓了去好一些!何况,大法师当时还说过,文曲星君对我有再造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六十多年了,连文曲星君的面都没见着,大恩未报,我咋能轻易被雷神抓去?

就在这时,又一道金蛇般闪电划破夜空,紧接着,是一声核爆炸似的巨响从天而降,竟有一巨大火球在窗外闪划而过,蓦然间又是一声惊天动地的大爆炸声!她虽然用毛巾被包了头蛐蜷在靠里面的床角,仍然被吓坏了,顿时四肢软瘫,颤抖的唇间,也感觉不到呼吸了。老头慌忙一手揽了她的脖胫,一手用大姆指的指甲猛掐她鼻下的人中,她才渐渐缓过一口气,刚睁开眼睛,她便眼泪巴查地说:

青儿姐姐前来找我,都到咱家院子的楼下了,竟遭了雷神的毒手----

第二天早晨,老头下搂到院子里时,才知他家窗外搂下的老榆树,昨晚遭到了雷击,诺大一棵树,竟被雷电从中劈成两半,被烧成焦炭,据院子里保安说,他们在遭雷击的老榆树跟前发现了一条被烧焦的大蛇,清理现场时已把死蛇弄走,现在一想到死蛇的嘴脸,还让人后怕----!老头不想再听下去了,在院子里找个有登子的地方坐下,点了支烟吸了很久很久,才摇了摇头,又哑然失笑!

他回到家里时,才发现她的神情有些不对,竟时哭时笑,原来,她疯了----(1559字)

 


愤怒的猪 (小小说)  

作者:罪城老怪

 

这是一口杂种猪,在通信连猪栏里,就属它最霸道,最精明,最贪吃,也最健壮,正应了人怕出名猪怕壮那句俗语,为迎接上级的上级在八一建军节期间下连队与战士同乐,连队决定杀一口大肥猪,它自然而然的成为首选目标。

从校园走进军营的叶继红,虽然是女性,因了司务长的身份,再加上在军校毕业实习期间杀过鸡,参与过宰羊,便自告奋勇作一回屠夫。分管后勤的许副连长也是女性,为了在男性面前替女同胞争面子,成为叶继红在人前露一手的后盾。这天,万事齐备,叶继红一手提着杀猪刀,一手按住被压在台案上后乃在歇斯底里嚎叫的大肥猪,望着给她作帮手的雪大城与杨连等人,大声吼叫着说:

压住,压住,把四个蹄子都压住!

压住了,不仅是四蹄,就连整个大肥猪,都在台案上被牢牢压住了。

雪大城与杨连等人齐声回答。

叶继红说:注意,我要动刀了。

叶继红虽然事先作过演练,也向连里保证没问题,临到实际操作,不仅心慌,手也开始发抖。最终,她还是鼓足勇气,拼足全身力气,噗哧一下把二尺长的杀猪刀剌进猪脖子,因了用力过猛,刀把的一半儿都攮了进去。在大肥猪的嚎叫声中,蓦然间,一股热血喷泉似的,顺着刀把喷涌而出,不仅叶继红,就连雪大城和杨连等人都被热血眯糊了双目,也都成了血人,在他们因吃惊而躲闪的瞬间,挨了一刀的大肥猪在绝望与怒嚎声中从他们手中挣脱,扑下台案,疯了般逃命而去!

叶继红顿时傻眼了。

逃下台案的大肥猪在连队院子里横冲直闯。

炊事班长尤大牙见状,赶紧提了作烧火棍用的铁棍迎面阻拦,没拦住逃命的大肥猪,反被愤怒的逃亡者咬伤腿肚子。二班副是个瘦猴子,人还机灵,顺手提起大竹筐向大肥猪头上套去,虽套上了,却被大肥猪蹄踩筐边,把头一摆,竹筐立马粉碎。许副连长急了,拔出腰间手枪,啪啪啪连发三射,因了心慌手抖,也未打到大肥猪的致命处,大肥猪反而被激怒了。愤怒的猪在凄惨的怒嚎声中,大张着血口,左冲右撞,向着围上来的战士开始反击,它突然变得比饿狼还凶残,比下山之虎还恶猛,已有七八个人被咬伤。这时,许副连长也恼火到极点,立即让司号员吹响紧急集合号,全连总动员,活捉逃亡的猪。

百十个人,棍棒刀钗齐上,有人甚至端着上了剌刀的步枪。受伤的大肥猪一步步被逼到两米高的围墙根,眼看胜券在握,就在这时,谁也没料到,大肥猪竟然腰一躬,纵身飞跃而起,跳上两米高的围墙,翻墙而逃,一头钻进围墙外生产队一望无际的玉麦地,消失得无踪无影。

在场的人们都被惊呆了。

许副连长回过神儿后,立即下令全连出动,寻找逃亡的猪。

起初,寻找者还能沿着血迹追踪,后来,没有了血迹,寻找者只能在高过头顶的青纱帐里,苦熬着七月流火的炎热碰运气了。

连续三天,连点踪迹也末找到,作为司务长的叶继红和灶事班长尢大牙,只能面面相觑!

就在这时,玉麦地青纱帐深处传来雪大城的呼唤:

司务长,找到了!

司务长,正是咱的大肥猪!

是杨连的声音。

听到这声声呼唤,在一旁的二班副吭的一声笑起来,见许副连长拿眼睛瞪他,才赶紧把头扭向一边。

叶继红却没理睬这个查,立即惊喜地寻声跑去。

尤大牙手柱烧火棍,一瘸一拐在身后紧随。

叶继红和尤大牙二人气喘吁吁,来到雪大城与杨连跟前后,向一片狼籍的地上仅瞅了一眼,便差点被气晕过去!

原来,那把杀猪刀虽然仍插在大肥猪脖子上,而大肥猪,却因流净最后一滴血而倒下去,被饥饿的狼群捡了便益,浑身的肉被吃个净光,仅剩下残缺不全的肥头,和一副骨头架子躺在那里,瞪着眯成缝儿的眼睛,犹如在向他们示威!(1548字)

 

 

押解匪首去县城  (小小说)  

作者:罪城老怪

 

乡上把押运匪首胡汉杰的任务交给武工队队长胡长干,他既是胡汉杰所在村的村支书,解放前,又给胡汉杰家拉了二十多年长工,就连他媳妇林水莲,也被胡汉杰霸占过多年,他与胡汉杰,可算是仇深似海,虽然村民称其为小炉匠,组织上却认为,乡上把押解胡汉杰的任务交给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可是,谁也没料到,匪首胡汉杰在押解途中,还是逃跑了。平叛指挥部唐主任接到电话,听说胡汉杰在押解途中逃跑,气得直拍桌子。

他怎能不生气呢!

胡汉杰----解放前是恶霸地主,解放后又与马家叛匪勾结,还出任了匪徒副司令,亲自率领一万多人,强攻进县城,不仅造成千余名守城官兵伤亡,而且进城后抢银行,烧粮库,洗劫商铺,杀害党政干部,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直到救援部队赶到,才一举全歼匪徒,胡汉杰却趁混乱出逃。为追捕胡汉杰,平叛指挥部全力以赴,这个恶贯满盈匪首,总算被东川乡党委书记姚百业带着民兵抓获,为此,姚百业也付出生命代价,正因为姚百业牺牲,负伤的周乡长才把押解胡汉杰任务交给胡长干,对周乡长这个决定,经互通电话,唐主任是点过头的,而现在,唐主任生气之余,也百思不解,身为武工队长的胡长干,为什么把这么严肃的任务交给王偏头?王偏头是什么人?----唐主任正在恼火,却接到电话,军长让他上省城去开会,他只好连夜成行。

山羊胡须一翘一翘的胡长干象侍侯他家老爷子似的,把躲藏在他家地窖里的胡汉杰扶出来,又扶上土炕。浑身综色毛发,体格象一头野猪似的胡汉杰,活脱脱一个后来电影中胡汉三的形象,他向炕墙上一依,端着林水莲递过来的三泡台盖碗热茶,边品茶边听着林长干的汇报。原来,县城也有胡汉杰的眼线,在他心中,最难对付的角色就是那个姓唐的,姓唐的一走,可算是暂时搬掉了他心头一块石头。在胡家地窖里藏身的三天,虽然有林水莲出出进进照应,他却知道,这决不是长久之计,尽管用握着胡长干把柄的方式,要挟胡长干不仅设计了在押解途中为自已网开一面,又于闹中取静中,在胡长干家中躲过了最危险的风头,他却知道,一旦把胡长干逼急眼了,他来个杀人灭口的可能还是有的,现在,胡长干给他传来城里眼线的消息,很明显,其用意,明里是给他报喜,暗里完全是赶他离开。他心想,咱胡汉杰是什么人?你想耍肖老子,还嫩了些。在离开这里之前,必须先给这小子一点颜色让他瞧瞧。他一笑,说:

别急,别急!进关山拉起一支游击队之事,梢后再说,现在----,有酒没有?没有?到村上小卖店弄一壶去!

这,这----!胡长干望着他。

胡汉杰笑笑:是不是想与老子----? 行啊,老子一旦落到他们手里,你他妈的利用武工队长身份,趁着看守没收来老子家财产的机会,偷走一斗烟土之事----,还有,老子们最初起事的枪枝弹药,哪一件不是你偷偷卖给老子们的?给叛匪私卖武工队的枪枝弹药,该是什么罪,你自已还不清楚?

说话间,胡汉杰已一把揽过林水莲,在她脸上亲了一口。

胡长干脸色紫一块,红一块,嘴唇都开始颤抖了。

他突然愤怒地说:老子与你拼了!

胡长干刚准备拔腰间手枪,胡汉杰右手一扬,已有两把飞刀嗖嗖地飞过来,穿透他两个肩胛骨,胡长干顿时痛得双手抱肩蹲到了地上。胡汉杰这才一把撕断林水莲的裤腰带,向她身上压过去。就在这时,窗外有人对准林汉杰的双腿,啪啪就是两枪,胡汉杰啊----的一声吼叫,尽管双腿被打断,仍然动作麻利地从腰间拔出双枪,双枪同开,胡长干首先中弹而死,当他刚把枪口转向窗口时,窗外一个连射,他的胸膛上顿时被子弹点满血窟窿!紧接着,便有持枪的人破门而入!

原来,唐主任已发觉,在匪首胡汉杰被押解向县城途中逃跑一案,事有奇巧,只好亲自到东川走一趟。不过,他这次出行,对外宣布是到省城汇报工作,直到出了县城后,才带了通信员,化装东行。没料到正如他所料,内鬼,竟然是组织上信任的人,胡汉杰与胡长干的那一席谈话,被他听个正着!

现在,这个破门而入者,正是唐主任,紧随在他身后的,是通信员,周乡长,还有其他武工队员----(1631字)

 


英雄泪  (短篇小说)                               

作者:张凤林  

 

我们离开信访办审查站的时候,心里不痛快极了——都穷得饿得跟狼一样,恨全世界的人。在集体上访的日子里,我们用尽了我们的本领和努力,想争取一点点进展,哪怕有些许的成果也可以,却都不行。我们预感到不论怎样的争取、哀求都办不到了,最后,我们的去向竟是审查站、看守所……现在,我们只能在无可奈何中离去了。怎么办呢!总之——谁也不知道。

 我们本来准备完全顺着我们早在四五十年前选定和设计的人生轨迹继续向前走,直到生命终结——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默默地决定了的,而且也明确地书写在我们前半生的个人档案里。而现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命运,也无法由我们自己来主宰。已经一无所有,该怎么办呢!总之——谁也不知道。

  

我们一共是五个人,老连长姓王,名大春,是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转业军人,论年纪,是我们这个阵营中的老大哥;胖子康团长,在这个圈子里,论年纪最小,也刚到花甲年龄;至于大块头马师长,小老头李副政委,还有被朋友们戏称为“马老老张”的我,同样都过了法定的退休年龄。我们有过共同的军旅生涯以及转业后被命运发送到失业者军团的相同遭遇,最要紧的是,很早以前,我们曾经在同一个连队里服兵役,为国家尽着公民应尽的义务——当年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今天,又是同一趟战车上的落难者。形同穷鬼饿鬼的五个老头子,因为有着太多的相同,太多的相似,以及太多的贫穷、饥饿、不幸与苦难,可是——总之,谁也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更不知道何处是我辈的归宿。我们上访小组本来有六个人,陶营长是我这个小团体的发起人,他却于半月前永久地离开了我们——按理,他是不该过早地离去的。在部队服役期间,他是响当当的铁汉子。在南国边疆自卫反击战那场血与火的日子里,他带领尖刀连打穿插时,敌军炮弹在他身旁炸响期间,他身负重伤后,硬是把流出腹外的肠子填进腹腔,用战地救护绷带向腰里绑住伤口,继续带着尖刀连完成了任务——而后来,仅仅因转业后被安排到本不该是转业军人去向的单位,因企业破产而在十几年前穷困潦倒,妻离异,母病故,父上吊,子落水而亡——陶营长确实是位铁汉子,家破人亡的残苦遭遇没有打倒他,他也在极度贫穷与饥饿中挺了过来,这次,为什么竟会在人民政府信访办门口,用自己的头颅去撞响并血洗领导者乘坐的那辆红旗牌豪华型黑色小轿车呢!

陶营长的离去已经刺痛了我们的心,他的行为,却又被冠以“破坏”“捣乱”等头衔。本来就孤身一人,他死后,没有亲属前来收尸,我们五个,又被指责为“同犯”而被“收容”“审查”,同样无法去为战友设灵堂烧几页望生钱,洒几滴冷泪——现在,我们总算脱离开信访办审查站,陶营长倒下过的地方,连血迹也被清除干净,他的遗体去向,自然无处问寻。我们该怎么办?仍然是谁也不知道。

在极度贫穷与饥饿中,我们反而怀恋起被收容审查的十五个日日夜夜,不管怎么说,在那里头,总还有栖身之处,总还有一碗饭吃,尽管睡的硬板床,吃的是干馍馍泡清水煮萝卜白菜——现在,我们囊空如洗,什么也没有了,谁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填填咕咕直叫唤的空肚皮。

 

我跟着老连长向前走,在我身后,是秃顶已显老态的胖子康团长。胡子拉查的大块头马师长、小老头李副政委在脚步哧嗒哧嗒声响中相随在最后。此时的老连长,多皱的眼角已经填满浑浊的黏糊物,眼圈也浮肿发紫,仅仅十多天未修面,瘦削的长脸上因了络腮胡须的出现,更显得憔悴了许多。我们四个人再加上陶营长,当初都先后是他的士兵。他是二十多年前从连长职位上转业的,在地方政府部门供职多年,才被时代的大潮推向新时代开发公司总经理的职位上。当初,他也是因了战友的情份,才千方百计地把包括陶营长在内的我和康团长,马师长、李副政委先后从军队干部转业办公室要过来,在他主帅的公司里安排了要职,那里会料到,我们这些人在新时代开发公司上班不久,便赶上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治理整顿,党政机关主办的公司与主办单位“脱勾”,党政机关不能给企业做保贷款。因为有文件规定,当初依靠政府作保、银行贷款创办起来的新世纪开发公司,顿时成为断线的风筝,贷款被银行提前收回,公司被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在没有资金、没有资源、没有项目、没有办公与经营场地的状况下被自形解体,至此,我等均成为失业者,老连长也被推到了进退两难的“绝境。”

老连长是我们的老首长,想当初,是他把我们一个又一个“扶上战马”,又送一程,使我们分别在雪域、北国、南疆等不同时期的边境自卫反战,以及艰难困苦的边防建设中立功受奖,从农村娃成长为部队的基层指挥员,在人生转折关头,又是他从军转办把我们要过来,安置在他的麾下,原指望战友们在一起再立新功,可是现在——事已致此,老连长本人因企业解体背了一屁股债务,不仅没有生活来源,还得被讨债者威逼得焦头烂额,在绝境中连他老伴喜儿的一条命都搭赔进去。面对战友、麾下处在绝境的现状,求爷爷告奶奶,一切办法都想尽了,换来的又是陶营长在绝望中自杀身亡,以及我等受连累被“收审”的遭遇,他痛心、悲愤,却无能为力,我们还能再说什么呢!

 

在我们四周,大街小巷象巨人张开两只胳膊似地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无云的天际因了雾气而灰朦朦的,横长方形、竖长方形的楼宇象一座座山峰把河谷地带切成了各种形状的几何图案。这条街车来人往,我们常常看到小轿车驶向了大酒店的霓虹灯下——我们清楚地知道,大酒店就修建在当年解放这个城市时的战场旧址上,老连长与马师长,当初也都是在那场战役中在这块土地上舍生忘死,建功立业,在胜利后荣获过一级胸章的英雄人物。

大块头马师长此时此地不知作何感想,竟用鼻音哼唱起当年曾经走红连队的老歌曲

 

“ ……毛主席的战士,

最听党的话,

那里需要到那里去,

那里艰苦那安家……”

 

在我们五个人中,除过老连长,就数马师长年长了——年过七十岁,两鬓花白,当初略显方形的两腮,现在因过份消瘦而黑皮叠皱耷啦,花白胡茬与鬓发连在一起,其形象给人一种逃犯的感觉。

老连长放慢了脚步,等马师长跟上来时,他举目向四周瞭望了一转儿,若有所思的说道:“这地方,应该就是内洛城那段老城墙的旧址了。”

马师长停住哼唱,说道:“前边那个霓虹灯的位置,正是老城墙的墙基所在地,当初为夺取这个致高点,咱连有十七位战友为共和国光荣了——唉,当初,如果与战友们一同光荣了,该有多好,也用不着现在受这份活罪!”他虽然在笑,眼角却溢出了泪花。

老连长也眼泪巴查的,他擦去腮上的泪痕,很有感概地说道:“当初,为了拿下这个至高点,咱十七位战友血染疆场,无论怎么说,我们总算活下来了。经过这五十多年,你压着指头算一算,咱连经历过那场战争,活到现在的还有几个人?不就你和我了么?——老马,是老哥我对不住你,到了这种地步,再说什么也是空话,唯一恳求你的,是咱两个都得为其他同志做好榜样,老康、老李、老张虽然比咱两个年轻,也都过了六十岁,老陶的悲剧——唉,够伤心了。”老连长老泪纵横,他赶紧转面瞅了瞅远处的天际,过了好半天,他才把视线收回来,瞅了瞅当年的古战场遗址,继续向前走去。

马师长倒吸了一口冷气,什么也没有说,目光离开古战场遗址后,默默地向前走了好半天,又轻声哼唱起来:

 

“……祖国要我守边疆也

打起背包我就走

扛起枪杆就出发……”

 

西边的天际上弥漫了云彩,那形状都是用语言形容不出来的,空气里有一种海鲜气味和肉香气味,这种适口的气味反倒增加了我们的口渴感和饮食欲。

胃里因饥饿而泛起了酸水。这是一种令人很不舒服的感觉,犹如我们浑身肌肉里的汁水不知不觉间散发到什么地方去了,于是肌肉失掉了它们应有的伸缩性。因干燥而刺痛的感觉填满了口腔和咽喉,头昏眼花间眼前有好些黑点子时隐时显。然而我们仍旧朝前走——走在最后的李副政委无可奈何地坐到了街路旁边一家店铺门口的台阶上。李副政委举动的结果是连锁反应:我实在走不动了,便腰一躬坐到距离李副政委不远处;紧接着,康团长也有气无力地坐到我身旁;老连长停住了脚步,转面瞅着马师长,他二人互相对视一眼,都苦笑起来,便依次坐在康团长身旁的台阶上。

 

天黑了,街道上灯火通明,车来人往。

不远处的大酒店生意红火,热闹非凡。

霓虹灯闪烁的虹影反射到马师长因饥饿及劳累而变得憔悴腊黄的面容上,他无可奈何间用干燥的舌尖舔了舔干燥的唇,苦笑着问身旁的康团长,还有汉有剩余的纸烟,康团长摇了摇头,他的目光又转向了我和李副政委,李副政委习惯性地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高度近视眼镜,无可奈何地苦笑了,我也轻轻地摇着头。老连长竟然还有半支烟,从衣袋里掏出来时,已经揉得皱皱巴巴的,他连火柴一同给了马师长。马师长如获救星,赶紧划火柴点着,美美地吸了一口,两股淡雾从鼻孔里喷吐出来后,才试探着把烟头给老连长相让,老连长摆摆手,没有接,马师长便自己继续享用了。

 

马师长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军的老同志,他人生旅途上最辉煌的杰作,是在雪域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当时作为副连长,带领尖刀排,直插敌军前沿指挥所,活捉了包括敌军师长在内的十三名将校的军官,成为全军著名的战斗英雄。他是作为战斗英雄,被组织上一级级提拔到师级领导岗位上的,现在,他却成为因政策性因素而导致的失业者。因失业,多年来没有一分钱的经济收入,一直靠老婆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生存,前年,他老婆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他顿时失去了生存基础,好在转业后一直住在原部队家属院,老战友们看在过去的情份上,虽然时有接济,可是,乞讨般地靠战友接济生存度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正因为如此,他便参加了上访小组。

相比之下,李副政委就不如马师长那么幸运了。他在部队时是副团级干部,曾与康团长配过班子,又与康团长同年从部队转业,与我等一块转入新世纪开发公司。当初,他从农村入伍,提干后在城市结婚安家,生有一子,儿子在他中年时死于非命。由于是“母权制”家庭(指从部队转业后户籍从妻,妻为户主),住房也是女方娘家提供,他失业不久,其妻不仅与他离婚,他也被“扫地出门”,在这十多年的苦难岁月里,他曾经在南山脚下自挖土窑为居,因阴雨天窑塌家毁,又到街头小饭馆受聘当烧火工混吃混住,以为生计。他本来就瘦弱矮小,眼睛也高度近视,十多年的苦难已经把他磨励成了弱不禁风的小老头。他终究已年过六十岁,身体又不好,小饭馆老板生怕他突然死在小店给小店带来麻烦,已多次劝他“另谋高就”,他走投无路,只好参加到上访小组,同样是被“逼上梁山”。

   

我们五个人大眼瞪小眼地坐在街边台阶上小歇,用蓝汪汪的目光望着四面八方——这实际上是没有目标的茫然张望。夜来临了,到大酒店用餐者已脑满肠肥地离开灯红酒绿的消费场所,走向豪华小轿车,又驶向红灯区去娱乐。

 望着这情景,胖子康团长打破沉默,若有所思地说道:“老连长,我觉得……咱们上访的方式是不是——”他的目光望着老连长。马师长、李副政委及我,都把目光投向了康团长。

老连长神情茫然间缓缓地回过头望着康团长,说道:“……你说,我们的上访方式……”他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康团长接着说道:“大家都清楚,象我们这种遭遇和处境的军转干,全国多达九十多万人,何况每个失业者的因素都各不相同,如果等着国家给这么多人制定出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政策,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别绕那么大的弯子。”大块头马师长是位急性子,他不奈烦地打断康团长的话题,说道:“你有话就直奔主题,就说我们该怎么办?”

康团长接着说道:“这些年,我几乎成了上访专业户,从省城到京都,从京都到省城,再从省城到京都,跑了无数趟,对上访的事,经的多,见的也多,凭我的经验教训,最好的上访办法,就是:首先得有一份详实扎实、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再就是实名制,反映的问题,反映问题的人,都实名实姓;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全国九十多万人,咱不可能联系那么多,但是,我们这个城市,象我们这种遭遇的,或者接近我们这种遭遇的军转干,最少也有四千多人,我们如果能联系上其中十分之一,在上访材料上签名,形成集体联名上访的局面,或许还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否则——”康团长苦笑起来。

老连长很认真地听着——说道:“整理个详实的文字材料,用实名制,我赞同。至于——”他面呈为难神色地说道:“如果说联系几百人在材料上签名——”他摇着头,苦笑了起来,说道:“恐怕不妥,也行不通。”  

“这有什么不妥的?”小老头李副政委一反平日在老连长面前说话时唯唯诺诺的习惯,习惯性的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高度近视眼镜,略显冲动地说道:“我觉得老康说得有道理,我们只所以长年上访,始终引不起上级重视,没人理睬我们,又逼得老陶走上了那条路,恐怕问题就出在我们过于瞻前顾后——老陶已经前边走了,谁也不敢保证我们五个人中就没有人再步老陶的后尘。与其被饿死,与其被活活逼死,还不如来点痛快的,既便再次被抓进审查站关起来,也比我们现在这种人间活鬼般的苦日子好受些。”

他的这一席话,是含着泪花一口气说出来的。

 

我听得心酸,情不自禁地擦起眼角的泪珠,康团长、马师长的眼圈也红了。

老连长低下了头,沉默了好半天,才把目光向我丢过来,说道:“张参谋长——按理,在这个问题上,你最有发言权,你谈谈自己的意见。”随着老连长的话语,马师长、康团长、李副政委都把目光向我丢过来。

我知道老连长所说的“最有发言权”指的是什么!——想当初,我还在部队期间,曾在边防建设工地上九死一生,积劳成疾,为抢救战友生命安全又身负重伤,落下残疾,也曾被大军区树立为“标兵”,这一切,终究已经成为往事。转业到地方,因政策性因素失业后,又因极端贫穷、饥饿而导致妻离异,父亲在悲愤中碰车身亡,即便如此,当我拖着伤残之躯,忍着伤痛与心痛,背负瘫痪的病母,在雪路上迎着西北风沿门行乞之时,我何曾忘却过革命战士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以革命事业的大局为重的人间神话?然而,一片赤诚之心换来的却是病母为了把狭小的生存空间留给儿子,竟自我轻生,走上了黄泉路——我擦去眼角的泪花,说道:

 “现在,不是我们回忆当年的荣光,倾诉自己这些年所受苦难的时候。如果要我说,我觉得老康、老连长、老李说的都有些道理。现在,最要紧的是,既要有一份扎实可行的上访材料,又得考虑材料递上去后所产生的效果——既不能石沉大海,无人过问,又不能让政府相关部门认为我们是社会不安定因素,更不能因了:或者石沉大海,或者被划为不安定因素,在我们之中再出现陶营长的悲剧。”

 

我的话音刚落,小老头李副政委便接过话题,说道:“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神仙皇帝来可怜我们,我们这些人要活下去,还得自己救自己。”他越说越激动,“现在,已经走投无路了,贫穷、饥饿,几乎随时都可能要了我们的命。连一条老命都保不住了,还有什么可顾及的?如果再这么不死不活地拖下去,还不如都步老陶的后尘,还干净利索!”说话间,他用满含着哀怨的目光瞅了一眼老连长,话中带刺地说道:“——我知道老连长……是好心,是为我们好——好心又能怎么样?现在终究是市场经济社会,我们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光有好心能有什么用?如果好心能顶饭吃,能当钱化,我给好心者磕几个响头都可以。”

大块头马师长火了,望着李副政委,说道:“你这是什么话?事情归事情在,说话何必那么刻薄,何必带那么多刺?你、你——你知道不知道老连长现在是多么痛心,是多么艰难?公司在国家治理整顿中因政策性原因而解体,公司解体后,因政策性因素所形成的亏损——亏损是怎么形成的,你又不是不知道。那时候,公司刚成立不久,政府就撤保、银行强行收回贷款,实际上,公司自从成立后开始运转,就开始花钱,银行贷款要支付利息,租用办公室要支付租金,购买办公设备要支付货款,在新闻媒体打广告要支付广告费,公司职工每月发工资需要钱,安装电话打电话也形成费用,而公司刚成立,经营业务刚起步,没有利润,这一笔笔开支,不是暂欠,就是靠银行贷款支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公司脱勾、退保,银行提前收贷,按理、亏空、暂欠——债务,完全应由公司主管单位——政府承担,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政府竟以与公司脱勾为由,把这笔政策性形成的债务,全部推到老连长头上,由一个无任何经济收入者承担这一大笔无力承担的债务,你想想这会是什么结果?——五六十万元,多大的一笔数目?可怕的是,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企业改制后,当初的债权单位,办公用品制造厂、木器厂、房屋租凭公司、广告公司均成为台资企业,业主均为当年由大陆去台老兵的后代,他们根本不管老连长有无偿还能力,如狼似虎般地疯狂地向老连长施压,老连长连自家仅有的住宅都顶了债——老连长的老伴喜儿为什么身患重病不治而亡?还不是因为没钱就医,住不起医院么?那么大的一笔债务,又分别为几家债主,仅凭一套住宅,那里能解决问题?现在,债主几乎把老连长逼到死路上,就这,前些日子,老连长仍然把自己的立功胸章卖给文物商店,用卖军功章的收入为我们补贴生活费——你还要老连长怎么样?你还要……”

 

“老马——”老连长拦住了马师长的话题,用牙齿咬住下唇,强忍住痛苦,没让悲愤的泪珠从眼角淌下来,顿了顿,他才叹息着说:“说一千道一万,战友们落到今天这步天地,我是有责任的,当初,如果不是我把你们从军转办要过来,安排到新世纪开发公司——”

“话不能这么说。”康团长打断老连长的话题,说道:“当初,新世纪开发公司是政府主办的重要企业,老连长是代表政府安置我们的,我们被安置到这个公司,是政府行为,说到底,我们这些人今天落到这步天地,终到了,还是政策因素造成的,否则,为什么会形成一部分军队转业干部在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吃公家饭,拿固定工资,而一部分军队转业干部却成为下岗失业者?同为军队转业干部,为什么会形成一种身份,两种待遇这种极不合理的格局?当初,如果不是军转办安排,我们每个人又抱着党叫干啥就干啥的信念,老连长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把我们这些大活人弄到新世纪开发公司去——问题的根子是政策因素,不从根本上找原因,到了这种地步,怨天怨地有什么用?再抱怨,能抱怨出饭吃,能抱怨出钱花?依我的意见,还是继续在上访上想办法,下功夫,如果能把一个身份,两种待遇的问题解决了,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

马师长说:“所以说,还是老康说的对,首先得整理出一份扎实可行的上访材料。材料的事——老康与老张先拿出个草稿来,我们再在一起讨论,行不行?”

康团长望着我,问道;“老张,你说行不行?”

我说:“好吧!咱们先拿出个草稿。”

 

经过这一番语言交锋,我们都口干舌燥,都觉得又饿又渴,由于口渴,嗓子干得都即将冒烟了。老连长说:“——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说话时,他虽然在苦笑,我能感觉出来,他的苦笑,是建立在心在流泪,在流血的基础上的。

李副政委再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他一直呆愣愣地坐在那里。不知是困乏了,还是想着心事,他竟出乎人们意料地噗哧一声冷笑起来。我们都不解地望着他。他在笑声中渐渐低下了头,瘦小的身躯,也再次弯成了“?”号。过了好半天,他才手扶墙壁站起来,用浑浊的目光把大家转着圈儿瞅了一遍,竟转身离去。

康团长起身后追了上去,问道:“你、你不要紧吧!”

“不要紧!”李副政委冷笑着回答。

“明天——下午,我们到集中过几次的老地方——老连长儿子家,一同讨论一下材料草稿,你早点来。”

“知道了。”

李副政委走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们都为他能不能熬过这一关捏着一把汗。转念一想,他终究还有小饭馆的灶堂可暂时安身,如是想,我们才对他略微有些放心了。

 

送走李副政委,马师长转面望着老连长,说道:“老李也是心中焦急,对他的那些话,你别太在意。”

老连长苦笑着说道:“都是几十年的老战友了,谁不了解谁?——你放心,我知道老李这是心中焦急。”

“你是否还回儿子那边去?”

“除过儿子那里,我还能到哪里去?”老连长说:“你和老康都有安身的地方,老张——老张今天晚上……”他转面望着我,说道:“你干脆跟我走,到我儿子那里,与我挤一挤,委屈不了你。”

康团长说:“我得与老张连夜把材料草稿拿出来,老张还是到我那里去。”

马师长说:“老张到老康那里,到我那里都行——为了材料的事,老张今晚上就到老康那里去。”他转面问老连长,“你看——明天下午大家都到你那里去,不知方便不方便?”

“有啥不方便的?”老连长说:“明天下午,我在我儿子家等着你们。”

我们就这样分手了,临分手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老连长竟用奇异的目光望着我,望着康团长,望着马师长。他与我们一一握手告别时,虽然始终乐呵呵的,他的眼神却浑浊散乱无光,眼角也挂着泪花。我握紧了老连长有些微微发抖的那双大手,说道:

“老连长,你——一定要等着我们。”

老连长笑了笑,说道:“你们——也都各自保重……”

 

我们就这样分手了。我们谁也未曾料到,这次分手,竟会是我们与老连长的生离死别,我们的老连长,他永远地去了。

我和胖子康团长,是第二天下午三点钟按时赶到事先约定的集中地点的——我们身上都没有钱,昨天晚上,我跟着康团长徒步去他家时,尽管路程不算远,也就三站公交车的路程,却占用了大半晚上时间。太渴太饿了,我们胃里在吸吮,这是一种古怪的而且极不舒服的感觉。我们咽下了饥饿的口涎,竭力试图用谈话来分散注意力,却收效甚微。我们走走歇歇,歇歇走走,总算跟着回家的康团长来到部队家属院。

康团长与我是同年兵,想当初,他也曾有过光辉的人生经历。当年北国河心岛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他带着一个班的兵力,凭着机智勇敢,用手榴弹和轻武器炸毁了入侵者三辆乌龟壳,在保家卫国中荣立了战功。他荣立战功后,报社、电台采访,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也确实走红过一阵子。不幸的是,他在大裁军期间转业到地方上因政策性因素导致失业后,其唯一的女儿因故负伤,无钱医治,最终夭亡,为此,他老伴因为受不了这种精神打击而回了娘家,从此,他虽然有家,却孤身一人苦度日月。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他便在打工中积攒路费,开始了漫长的上访生涯。好在原部队没有把他从家属院向外驱赶,他也经常受到原部队周济——他家中还有些部队灶房送给的洋芋,我们便在他家汽炉上煮洋芋充饥——这也算是我们最为奢侈的生活了。

 

然而,我们万万没料到,当我们第二天下午三点钟按时赶到老连长儿子家时,遭遇到的却是揪心的痛。

大块头马师长比我与康团长先到一步。老连长的儿子已经与邻居打电话叫来殡仪馆的专用车,送老连长走向自己的归宿。马师长来晚了一步,关于老连之死,他还是从留在家中看门的老连长的亲家母那里听说的,再加上邻居和小区保安及守门人的补充,马师长总算从杂乱无章的叙述中理出了头绪——昨天晚上,内心极为痛苦的老连长拖着疲乏的身躯回到儿子家中时,意外地碰上讨债者正上门闹事。原来,债主们找不见老连长,便寻找到老连长儿子家,其阵势,比黄世仁穆仁智逼杨白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不仅搬走老连长儿子家的电视机、洗衣机、自行车,还要强占住房。老连长儿媳妇实在受不了,哭泣着回了娘家,当儿子的发觉父亲神情极为不好,便悲愤地向债主们跪地求情,并写了保证书,一周内凑不清债款,愿用他的住宅抵债。打发走讨债者,儿子又给父亲说了很多宽心话,并为他煮了方便面,安顿好了父亲,他才去寻找负气出走的媳妇。当儿子第二天中午十二点从单位下班后赶回到家中时,才意外地发现他的父亲——我们的老连长已经吊死在暖气管道上。


马师长是在极为伤感中向我与康团长讲述这些的。马师长讲述得伤情,我与康团长都听得揪心,眼泪,只能向心里流,从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尽管在场者七嘴八舌地猜想着老连长自杀的起因,唯有我与马师长、康团长最清楚,我们的老连长是在极不情愿中又无可奈何地走上黄泉之路的。

灵堂就设在老连长儿子家的客厅里,老连长在世时,虽然活得艰难,不仅门前冷落车马稀,也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死后的丧事却办得热闹红火。从我们部队先后转业复员到这个城市的干部战士有二千多人,这些人几乎全部赶来为老连长送行,花圈从社区大院一直摆到大街上,到灵堂烧纸祭奠者已经排成了长队,就连在部队继续服役的老战友们——从师长、军长,到大军区副政委们,也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老连长的灵堂上。奇怪的是,李副政委却始终没有露面,他不仅未按时于第二天下午到老连长儿子家赴约,在我们把老连长的逝世讣告在晚报广告栏刊发后,整整三天,也未看见他到灵堂为老连长送最后一程。

军转办,信访室也送了花圈。这两个部门的负责人,是丧事的第二天上午赶到老连长灵堂上来的。仅仅三天没见面,军转办的王主任又憔悴了许多。他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跪倒在灵堂上,上了三柱香,点了一叠望生钱,才悲哀地说道:“老前辈——我来晚了——唉!你为何不再等等呢!党和政府对你们的困难一清二楚,早就在作调查研究,对企业军转干全面解困的文件已经发下来,关于你们提出的一个身份、两种待遇的问题,关于政策性债务该由谁承担的问题,已经都提到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你却——唉!”王主任把一份文件复印件点烧后焚烧在焚烧望生钱的灰盆里,才伤感地说道:“老前辈——你如果在天有灵,就看看这份文件,也可安心上路了。”


连日来,我们心里极不痛快——伤感得跟泪人一样,刀在心肺里穿堂。在这些日子里,我们用尽了我们的本领与努力,争取让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那怕有些许的平静,却都不行。我们恨天下所有黄世仁穆仁智一类的角色。到最后,我们知道无论怎么悲哀,死去的都是活不过来了——李副政委到哪里去了呢!总之,谁也不知道。

天阴得很重,火葬场那支高竖的“大笔”,在浓重的云上继续涂抹着、书写着。以复转军人与现役军人为主体的送葬队伍,在专用的焚烧祭品炉前安放了供桌,灵牌与供献全摆放在供桌上,白衣白帽的孝子与送葬者在诺大的广场上跪倒了一大片。火焰中的灰蝴蝶成群地起舞,以自己的方式为离去者送别——没有眼泪,也不会哭泣。知情的有心人们,为最后的祭祀献上了一首《白毛女》悲凉曲——“北风那个吹……”北风在天际间轻抚着苍天的冷泪,牛毛细雨于无声中,向大地回顾着当年那个悲凉、充满希望、家喻户晓的老故事。旁观的人们抹去了眼角的泪痕,一批又一批加入到为老连长——王大春,送别的行列,为老故事续写着出乎人们预料的结尾。巍巍青山下那十万座坟茔,也拉开了用雨雾织成的帘幕,为新老故事搭起了继续演出的大舞台。雄伟的纪念碑的旗帜上,被祭祀者贴满了阴阳两界的钱币。

将军哭了。

大戏在没有结尾中收场。

 

我们离开火葬场,途中,沉默了很久。

胖子康团长说道:“——听王主任说,文件正式给我们定性为企业军转干,也就是说,我们这辈子永远也无法回归到党和国家正式干部队伍中,成为其中一员了。”

我愤愤不平地说:“三十年前,张春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曾坚定不移地认为军队干部不算党和国家正式干部,四人帮一伙均持这种现点,其目的在于反党乱军乱国。现在,粉碎四人帮都三十多年,为什么还得回过头继续接过张春桥手中的大棒,把我们这部分军队转业干部从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踢出来,残酷地打入另册呢!”

康团长说:“说到底,还是一个身份,两种待遇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这些人,永远是乞丐,这辈子只能靠乞讨,靠别人施舍活人过日子。”

好长时间都没吭声的大块头马师长说:“不管怎么说,文件已经答应给我们每个人发一份救命钱——叫救命钱也行,叫解困金也行,只要能真正给我们发到手,我们也不至于成天饿着肚了没饭吃,依我的意见,我们还是先到军转办看看去。”

 

我们就站在阅报栏跟前说话,我的目光被晚报上一行文字吸引住了:“前天晚上,在黄河岸边执勤的民警同志正巡逻时,发现有人轻生,从铁桥跳进黄河……执勤民警与水上派出所干警立即投入施救。经过三个多小时打捞,轻生者的尸体被从下游八百多米处打捞上来。无名尸是位六十岁出头的男性……”文章的右下角配发着无名老年男尸的照片,详细地描述了死者的体形特征,并要求死者亲属到民政部门去认领尸体——望着刊登在晚报上的尸体照片,我的心顿时抽紧了,忙说:“老康,老马,你们快来看。”

康团长,马师长的目光落在报纸上,看罢了文章,目光再落在无名尸照片上时,两个人的眼角都淌下了浑浊的泪水。 

对越反击战经典油画荟萃 

    

六盘山东麓的河(短篇小说)

作者:张凤林 

 

六盘山东麓的泾河是一条古老的河,从古到今总是与神奇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泾河川南边的神庙山,据说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曾经是原始氏族部落古国的观象台。神庙山北麓,沟壑纵横、峦地层层叠叠,半山腰莲花坪下的黄土嘴子,便是赵栓劳家所在地。这是个向阳的窑洞开院山庄,几个汉子伸开胳膊都抱不住的老榆树,就枝不繁叶不茂地挺立在窑洞门口不远处视线开阔的草坪上。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X日中午,应重病在身、已经奄奄一息的中年汉子赵栓劳的请求,其母赵妈和他女儿莲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他从窑洞里的土炕上搀扶出来,在他背依老榆树坐在树下荫凉处的草坪上时,他先是吃力地抬起头瞅了瞅神庙山,又转面遥望着远处因干旱而干涸了的泾河,才力不能支地扬起头把后脑勺靠在了早被剥光了树皮的老榆树躯干上,情不自禁地闭上了早就凹陷下去的双目。

蹲在他身旁的莲莲关切地问他:“大,你喝水不喝水?”她双手捧着茶壶,双目盯着她大的面部神情。

他连眼皮都没眨一下,说道:“不想喝。”

“你想吃点啥不?”

“啥都不想吃。”

“你这会感觉怎么样?”

“啥感觉怎么样?——没有啥感觉。你不要再问这问那,让我安静点行不行?”

这几句话,他是以生气的语气说出来的。

莲莲不再吭声,无可奈何地转面瞅着盘了腿坐在跟前的奶奶,但见奶奶的眼睛蓝汪汪的。她给孙女丢了个眼色,莲莲会意了,才双膝代步挪过去,依身在奶奶身旁,双目定定地瞅着她大。

赵栓劳沉默了好半天,才说道:“——那天晚上,我本来都已经从壶泉里爬上来了,收获还不错,麻袋里装了十几只鹁鸽呢,没料到在壶泉口上踏散脚了,一下子掉到壶泉底,屁股又蹲在石头上,不是马大个下去救我,别说吃勃鸽肉了,我连命都丢在那个壶泉里了。”

他稍微睁开了些眼睛,遥望着半山腰的莲花坪。

赵妈拉起衣襟擦着眼角,说道:“那天晚上,你如果不跟着马大个上莲花坪,也就没有这场灾祸!”

“不去怎么办?——这次年馑这么大,生产队供应不上口粮,饥饿的人们连树皮都剥的吃光了,所有能当代食品的玉麦杆、玉麦芯、都磨成面填了肚子,总不能眼看着祖孙三代人被活活饿死——黑天半夜到莲花坪上的壶泉里去抓勃鸽,这都是没办法的办法。”

“可是,你终究是在部队当兵时在战场上负过重伤的人,肚子里的肠子是负伤后接续的羊肠子,腿上的骨头是靠铁夹板夹住长在一起的,头里面的弹片,至今也没有取出来。象这个样子,你怎能跟着马大个那种身子健全着的人打合声?”

赵栓劳不再说什么,又闭上了眼睛。

 

是的,他是当过兵的人。还是当年红军长征队伍途径六盘山的时候,他便投身到革命队伍,参军后,南征北战十几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作为残废军人复员回家,在女儿莲莲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后,他多少回都想给女儿讲讲瓦子街战役,保卫延安战役,解放兰州战役,可是,每次话到嘴边时,他又觉得女儿年轻还小,等她再长上几岁,给她再讲自己的那些血火经历也不迟,没料到现在却没有这个机会了。

赵栓劳说:“这都是过去的历史了。”

“就算是过去的历史,打江山时在战场上留下的弹片,到现在还在你头里面,你的身子也伤残成这个样子。你想想看,如果不是身上有伤残,那天晚上,你都爬上壶泉了,能踏散脚重新掉到壶泉里,使你现在成了这种样子?”赵妈几乎都快哭泣起来。

赵栓劳这才在面颊上挤出了几丝笑容,睁开眼睛瞅着妈妈和女儿。妈妈虽然六十多岁,竟已经满头白发,人也黑瘦憔悴,而女儿莲莲,终究才年仅七岁。他不知道自己离世后这奶奶孙子的穷日子该怎么过,何况现在又处在因大饥饿遍地都饿死人的年代。他心里发酸,却没让泪珠从眼角溢出来。

他心中暗想,莲莲妈如果没离家出走,或许家里的情况还会好一些,最起码在他离开人世间后,家里这一老一人还有个照应。话又说回来,莲莲妈离家出走,能怪她自己吗?去年春上,年馑就已经开始了,眼看着生产队的供应粮已经断饨了,村上家家户户都有人外出讨生活,他如果不是残废人,出门讨生活的担子当然得由他这个当家人来承担,无奈中由一个女人家胳膊上挂着讨饭篮,手提打狗棍上路,这都是没办法的办法。她起初还隔三叉五回一趟家,把讨来的吃活送回来,后来,她听人们说陕西的情况好一些,便沿着泾河川向下游远去,这一去便是一年多时间。村上风言风语传说,莲莲妈到陕西后另走了一家,这些传说虽然是真是假很难断定,听到这些传说后,他心里虽然极不好受,又一想,莲莲妈如果真的走了那一步,说明她还活着,只要人还活着,这消息怎能说不是不幸中的万幸呢!

赵栓劳抬起头望着树梢,树梢上的榆树叶都被捋的吃去了多一半儿,绝大多数细枝上,光秃秃的。有只乌鸦从崖背上飞过来,落在老榆树的秃枝上,“嘎——嘎——”的啼叫着。他望着啼叫的乌鸦,心中暗自思忖,想必是它闻到自己身上这股难闻的臭味道了。或许,它也闻到了人在临死之前那种气味。他说:“乌鸦又飞回来了。”

“这就是崖面子上窝里的乌鸦!”莲莲也抬起头瞅着落在树枝上啼叫的乌鸦。

“也算是咱家的鸟儿了。”

“就是,它碎碎的时候,就在咱家崖面子上的窝里呢!它们姊妹们一窝共四只,现在就它一只了。它爹妈也不知飞到哪里去了。”莲莲触景生情,眼角溢出了亮晶晶的泪花。

赵栓劳不再吭声,也不敢用目光去瞅女儿与老妈妈,直到乌鸦啼叫着向莲花坪上飞去,他的视线也转向了莲花坪,转向了神庙山。沉默了好半天,他才问道:

“今天阴历是四月初几?”

“是四月初八。”赵妈回答。

莲莲补充说:“今天也是神庙山过庙会的日子,往年,四月初八神庙山上还过会唱戏呢!今年不但不唱戏,上山到庙上烧香的人也少得很,上山的路上,空落落的。”

 

没想到今日是四月初八——赵栓劳心中暗想,如果不是遭年馑,既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抓阶级斗争反封建迷信都轰轰烈烈,神庙山上逢上了四月八庙会,唱几天大戏总是少不了的,这二年,因为遭年馑,大多数人都外出讨生活,也有不少人被饿死了,加上今年,神庙山上该是三年没有过庙会了。往年有庙会的时候,这时间,他一家四口人恐怕早就上山赶到庙院里,由莲莲妈陪着老娘到庙堂点过香,烧过黄表,拜过神仙,大家都坐到灵官洞前边的房檐台阶上,等着看戏呢!

 

在他的记忆中,当兵在队伍上期间,也有过正赶上阴历四月初八过庙会的热闹场景。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九五0年阴历四月初八在兰州去赶庙会的那一天。那时候,他在解放兰州战役中负伤住院已经几个月,腹部早已作过手术,腿上的骨折也于手术后恢复得差不多了,至于走路时仍然一瘸一拐,已是终生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了。因为伤残,再也无法继续留在部队随军参加战斗,组织上已经决定让他复员回乡,他已经是很快就要脱下军装的人了,因听说兰州五泉山也有四月八庙会,他便在一大早拄拐前往。好在出了陆军医院不远处,便已经是中山林那一片茂密的树林子所在地,穿过林荫小道,便是山清水秀,亭台楼阁层层叠叠连成一片的五泉山所在地了。到了五泉山,他才知道,这里的寺庙,竟然是佛教寺院。虽然与他家乡神庙山的道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派,却都在阴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过庙会,他是没有想到的;更出乎他意料的是,五泉山庙会的正会这一天,与他家乡神庙山的庙会一样,赶庙会的香客也是人山人海,趁着庙会,各种小生意人竟然也把生意做到庙会上,卖各种小吃食摊主,在林荫小道上盘炉起灶,还有吹糖人、卖冰糖葫芦的,玩杂耍的,耍猴的,摆西洋景摊点的,以及来自河南的马戏团,使整个五泉山完全呈现在热闹非凡的氛围中……正是在那个氛围中,他的心绪再次飞向泾河川,飞向神庙山,飞向莲花坪下这个窑洞山庄。他从军征战终究十几年了,虽然与家中断断续续有书信来往,那终究是只言片语。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他根本无法想象全国解放前五年若大的家业被父辈吸鸦片吸得倾家荡产,父亲本人也因吸食鸦片过度而把一条老命搭赔进去后,孤苦伶仃的妈妈一个人是怎样从穷苦日子中熬过来的。唯一幸运的是,万贯家产被父亲吸食鸦片踢踏个尽光,全国解放后,土改时,他家的阶级成份被从剥削阶级中解放出来,划成了顾农,老妈妈不仅免除了戴地主分子帽子的噩运,还成为革命依靠的对象,成为了土改积极分子。按老妈妈后来的话说,在社会大变革中能碰上这种好运,完全是祖上几代上年年阳历四月八到神庙山庙院向无量祖师爷敬神烧高香的结果。正因为老妈妈如是想,他拖着残废身子从部队复员归来后,每逢阴历四月初八,只要神庙山上过庙会,他何曾不总是陪着老妈妈到神庙山庙院去烧香敬神呢!他是从部队复员回乡的当年冬天,便把媳妇取进门的。尽管他这个媳妇并不看重烧香敬神,因为她是位顺从的好妇人,婆婆与丈夫看重的事儿,她没有不答应的。他清楚地记得,大前年阴历四月初八神庙山庙院过庙会的时候,莲莲已经四岁了,那天虽然是个阴雨天,他们一家老小四口人,仍然是一大早就用马头篮子提着香表和供献一道儿上山。上山时,他背着莲连,媳妇搀扶着提着马头篮子的婆婆,并为婆婆打着他当年从兰州回家时带回来的那把雨伞,一家人是何等的相亲相爱,而后来……一想起后来这几年的各种遭遇,他便觉得心酸。

 

沉默了好半天,赵栓劳才叹息了起来,说道:“唉,没料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四年了——大前年阴历四月初八神庙山过庙会那天,那场雨下得够大的了。”

“大前年四月八——”赵妈顿了顿,回过神儿后,接过了儿子的话题,说道:“那场雨下得确实不小,山路上的山水都淌成了河,咱们娘母子,还有莲莲她妈,都是在齐膝盖深的山水里上的神庙山,待到庙院里时,都象是从涝坝里捞出来的落汤鸡似的。”

“没想到淋了那场雨,莲莲妈竟生了一场大病,当天晚上就开始发高烧,人身上热得象火炭,嘴里也胡传胡说,再后来,人在炕上热被窝中整个身子都颤抖起来。”

“不是你黑天半夜冒着大雨拄着拐子去请来医生为她看病,她恐怕熬不过那天晚上——据医生说,她患的是急性肺炎,再迟一步,就没命了。把莲莲妈救过来了,你却……”

“我本来就是个残废人,虽然说黑天半夜为莲莲妈请医生时半路上摔了一跤,从那时开始就经常肚子痛,受过伤的腿也开始疼痛不止,还不至于把生命也搭赔上,你想想看,那天晚上如果不把医生请来连夜给莲莲妈打针吃药,是啥结果。”

“你说的这也是实情话。莲莲妈如果不是进了咱赵家门,也不止于让她跟着咱娘母子两个淋那场冷雨。妈知道她思想开化,不信奉这个,她只所以陪着咱们冒雨上山,完全是顺着咱娘母子两个。”

“也就是——唉!全都是因为我,我本来是个残废,既然手不能提,肩不挑,作为个庄稼汉,连庄稼地里的活儿都干不了,当初为什么还要——唉,我他妈的真浑!”

他用散软无力的双拳捶打着自己的胸膛。

莲莲早就背过身子拉起衣袖偷偷地抹着眼泪,一见这情景,她赶紧放下手中茶壶,双手抓住了她大的手腕子。赵妈也拉起衣袖,为儿子擦起眼角的泪水。

他接着说:“当初,媒人上门说亲时,我就应当想到自己是个残废人,却没有自知之明,竟然一口答应下来,结果呢!害得人家一过门就得忙完了家务忙田里,春种夏锄秋收冬藏,重担子全落在她肩上,晚上回家后,还得为我这个残废人操心——九年呐,整整九年,比抗日战争的时间还要长,终到了,还使她因饥饿与贫穷在这个家里待不下去。我这算是个什么男人嘛!”

他因心中悲愤几乎放声大喊起来。

赵妈和莲莲都哭了。

赵妈用颤抖的双手握住了儿子冰凉且有些发抖的双手,哽咽着说道:“栓劳,我的好娃,听妈的话,你不要为这些事总是抱怨自己,下不了地,干不成庄稼活又不是你的责任。方圆百十里,乡亲们谁不知道你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新中国打江山才落下了这身伤残,刚解放那阵儿,人民政府成天敲锣打鼓给咱家送你的立功喜报,乡上的,区上的,县上的公家人,谁在妈跟前不为你竖大姆指头?那些年月,从政府到老百姓,都兴起了向英雄学习的热潮,在那种气氛中,哪个女娃儿不是英雄迷?别看咱家住在黄土嘴子上,上门给你说亲的媒婆都快把咱家的门坎给踏断了,莲莲妈是看上了你,她爹妈也思想进步,才请了媒人到咱家来,再加上莲莲妈自幼儿就认识你,直到你当兵前,你还领着她上莲花坪挖中药,自你当兵走了后,她一等就是十几年,非你不嫁,二十五六岁的大姑娘了,老守在娘家里,她爹妈都快被唾沫星子淹死了。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老天也成全了你们的婚事,你有情,她有义,你们结婚后,谁不为你们夫妻能如此恩爱而竖大姆指?能遇上这么好的媳妇,算是咱老先人烧高香了。”

“正因为如此,让莲莲妈跟着我过苦日子,我才心中难受啊——我的好妈妈。莲莲妈是如此贤惠,是如此勤劳,吃苦受累,从来没一句怨言,最后逼得她走了这一步,我心不甘啊!我的好妈妈!”

望着她大的神情,莲莲哭得更伤心。    

 

见女儿伤心了,赵栓劳才渐渐地克制住自己,伸过胳膊,把女儿揽到了胸前,用颤抖的手为女儿擦着脸上的泪水。他强力克制住了自己的悲愤,遥望着远处的莲花坪以及莲花坪上头的神庙山,过了很久很久,他竟又含泪的笑了,说道:

“我今天这是怎么了?眼看着已经是不久于人世的人了,竟然还——唉,莲莲,别哭,都是大不好,又让我娃跟着流眼泪。以后要听奶奶的话。你虽然只有七岁,论岁数,终究还小着呢!可是,大既就是有心为你与奶奶操劳,也没这个条件了。”

“大——你、你不能走,你一定要好好活着。”莲莲扑在她大怀里,伤心地哽咽着,因了伤心,肩膀都颤抖起来。

赵栓劳用手掌轻抚着女儿的满头黑发,抬起头时,见老妈妈因了绝望而双目蓝汪汪的,因了绝望而嘴唇都抽缩起来。他还想说几句为妈妈宽心的话,却觉得浑身疲乏到极点,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他想给妈妈佯装一个笑容,便动了动嘴唇,他觉得自己佯装成功了,实际上,他的笑比哭还令人难受。他再次把后脑勺紧贴在了老榆树上,便情不自禁地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飞往莲花坪盘旋了一圈儿的那只乌鸦又飞回来了,这次,它竟带来两只同伴,三只乌鸦先后栖落在老榆树的秃枝上,“嗄——嘎——”地啼叫着。有只鹗雒鸨从泾河川那边缓缓地在空中盘旋着飞过来,在黄土嘴上空盘旋着,越飞越低,竟扑扇着翅膀落在了崖头上,圆睁着血红的眼睛,向老榆树底下这边张望着。

《六盘山东麓的河》短篇小说

莲莲渐渐止住了哭声,她闻到了从来没有闻到过的很怪的气味儿。她瞅了瞅她大,然后转面瞅着奶奶,压低声音说:

“奶奶,你闻我大身上这气味儿……”

“……”赵妈早闻到了,无言以对。

“我大现在——很不好呢!”

赵妈强忍着心中因绝望而形成的悲凉,宽慰着孙女,说道:“都十几天了,连点五谷查查都没见着,全凭你爬上老榆树捋来树叶,放在开水锅里煮着填肚子,何况你大还是个病身子?”

“——总不能让我大饿着肚子……”

“现有的就是点开水煮树叶子,恐怕……”赵妈转面瞅着儿子。

赵栓劳连眼睛都没有睁,声音弱弱地说:“——你们别为我操心了,现在,我啥也不想吃,既就是白面馍馍,也咽不下去了。”

“你喝水不喝?”莲莲问道。

他声音很轻地说:“不喝。”

莲莲瞥一眼奶奶,不再吭声。《六盘山东麓的河》短篇小说  《六盘山东麓的河》短篇小说  《六盘山东麓的河》短篇小说 《六盘山东麓的河》短篇小说

老榆树儿那三只乌鸦,又“嗄——嗄——”地蹄叫着飞走了,高低起伏地划着弧线直飞向莲花坪,那只鹗雒鸨,却仍然固守在窑洞山庄的崖头上。

赵栓劳依然把头和脊背靠在老榆树上,闭目坐在那里,象是睡着了似的。说不清是在梦里,还是临终前的神游,他竟有一种置身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的感觉——说不清是在保卫延安的浴血战地,还是兰州战役中的狗洼山那场攻坚拼杀;也说不清他是在身为连长时,还是在身为副营长之时,反正他的使命只有一个,便是在敌人乱炮齐轰的情况下,带领敢死队,抱着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信念,凭着一身勇气一身胆,在爆炸声如雷震耳,在弹片横飞,在遍地都是烈火与硝烟的环境里,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提着被鲜血染红了的战刀,杀出一条血路,象尖刀一般向敌人的阵地上猛扑过去。战争打到这种份儿上,已经没有了章法,目地却只有一个,这便是哪怕全体敢死队拼到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把红旗插到高地上。那时候,他既是指挥员,也是战士,更是敢死队的先锋。他已经顾不得别的什么了,只有在烈火与硝烟中猛打猛冲了——手榴弹加刺刀,是他们的本钱,他的特殊化便是双手端着转盘机枪,外加一把大砍刀,手榴弹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随身之物。又一颗炮弹在他前方不远处火光一闪间在炸雷般轰响声中爆炸,弹片横飞,扬起的沙尘与硝烟足有几丈高,战士们都以为他光荣了,转眼间,又见他披一身烟尘,披一身火衣,冲出了汽浪与沙尘。他虽然已经浑身是血,他手中的转盘机枪却仍然在怒吼声中喷吐着火舌,他也不时的从背囊中飞快地抓出手雷投掷向敌人阵地——冲呀——杀呀——整个阵地上,犹如一群下山的猛虎在枪林弹雨中踏着遍地烈火与硝烟向敌人阵地上扑过来。号称固若金烫的防线被撕开了口子,自视不怕死的敌王牌师,在督战队机关枪的逼迫下,与他们展开了肉博战。数十人的敢死队员,在他带领下,顿时杀入数十陪于他们的敌王牌师前沿阵地——这一场撕杀,已经远远超越了势力与势力的较量,也不再是武器与武器的较量,完全变成了胆识与胆识的拼搏,完全变成了不怕死的精神的大展现。既然是近距离肉博战,也不在乎用什么手段与形式了,拼刺刀也好,抡起大砍刀也好,挥起枪托也好,只要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什么手段都用得着;转瞬间与敌人扭打到一起,也是家常便饭;到了这种份儿上,用拳头,用牙咬,也不在乎形式;在紧要关头,饿狼一般扑上去咬断敌人的喉管之事,也不算新鲜。到处都是怒吼声,到处都是叫骂声,到处都是喊爹叫娘声,到处都是临死前绝望者的哭嚎声——在他带领下,数十人的敢死队员,虽然早已伤亡过半,却硬是把敌军王牌师的前沿阵地搞成七零八落。我军的红旗,不仅在敌军阵地上升起来,也始终在炮火硝烟中迎风飘扬,直到大部队全线反攻,他与七八个浑身是伤,已变成血人的战友,仍然固守在已经占领的高地上,直到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猛虎赶羊般,以强大的炮火迫使敌王牌师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全线溃退。他既便是已经躺地我军战地救护队的担架上,仍然在昏迷不醒中继续高喊“冲呀——杀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为了新中国、前进、前进、永远前进,何尚不是他终生的人生信念呢!

在昏迷中,赵栓劳喃喃低语的,仍然是如上的呐喊,仍然是“前进——前进——”直到莲莲双手抓着他的胳膊轻轻地摇着,并声泪俱下地低声呼唤着:

“大、大——你醒醒——”

 

赵栓劳缓缓睁开了惺松的眼睛。定了定神,他吃力地举目展视着。当他渐渐地清醒了过来的时候,才望着妈妈和女儿吃力地笑了,他额头上也溢出了一层气味难闻的汗珠儿。

莲莲用衣袖给他擦着头儿的汗水。

赵妈仍然握紧着儿子的一只手。

赵栓劳轻声说:“我好象头脑清醒了许多。”

“身上还难受的厉害不?”赵妈问儿子。

“也不那么难受了。”

莲莲问她大:“大,你喝点水吧!”

“行!”他这次答应了。

莲莲赶紧双手端起茶壶,跪到他跟前,把壶嘴儿对准了他的嘴唇,他吃力地喝了一小口,咽下嗓子,又喝了一口,不仅嗓子里,就连心肺里都有了一股清爽的感觉。他挣扎着把身子向起挪了挪,又嘴对壶嘴儿喝了几口水,才说道:

“好了,不喝了。”

莲莲见她大不仅喝了几口水,精神状况也比先前好了许多,她心中暗自思忖,她大说不定熬过危险期了呢!她心中如是想,脸上的神情,也放松了些。

 

赵栓劳背依老榆树歇了会儿,转面向泾河川里瞅去。这里地势高,泾河川的景色尽收眼内。他的视线由近及远,目光落到川地里那一汪绿色上时,才说道:

“今年的年馑这么大,川地里的麦子却长得好!遍地都绿油油的。四月八,盖老鸦,这是说山地的麦子,川里的麦子,现在该是怀肚肚抽穗的时候了。”

“今年是早夏,麦黄应该在端午前,再不到一个月,麦子不仅黄了,也该动镰收割了。等麦子收下来,就不怕饿肚子了。”赵妈如是说间,一直注视着儿子。

“也就是说再熬二十多天时间……”

“就有白面馍馍吃了。”

“二十多天,二十多天……”赵栓劳自语间苦笑了起来,说道:“也就是说,再熬上二十多天,今年的年馑就算过去了。”他心里明白,终究还有二十多天时间里,仅靠开水煮榆树皮榆树叶,奶奶孙子要熬过这些日子,谈何容易!

 

话又说回来,这个家,这些年,哪一年不是从艰难困苦中熬过来的呢!想当年,他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那几年,县武装部,县民政局还把他例在荣誉军人的名单上,每年多少还给几个生活补贴,再加上土改时他家也分到了土地和耕牛,他媳妇又能吃苦,家里的日子还能过得去。后来,农村实行合作化,土地耕牛都归集体所有,紧接着又人民公社化,生产队的社员靠工分吃饭,他家只有他媳妇一个劳动力,一年下来,所拿的工分,连一家四口人的口粮款都不够,日子一下子紧把起来。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自从有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个口号后,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竟然有人揭发他家是漏网地主。有人揭发,人民公社自然重视,很快就有工作组进驻他们村,工作组进村后是怎样进行调查落实的,谁也不知道。对他而言,最现实的便是一顶地主分子帽子轻而易举地戴在了他头上。他当年在红军长征路过六盘山时参加革命,跟着红军北上的行为,被说成剥削阶级混进革命队伍,存心不善;他在部队时南征北战,建立的功勋,被说成是投机钻营,妄图给自己脸上贴够了金,再窃取领导权,为资本主义复辟作组织上的准备;至于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负伤致残一事,也被说成是剥削阶级的孝子贤孙被剥削阶级阵营打伤,是罪有应得。正因为他成为了四类分子,成为了专政对象,不仅当年立功受奖的荣誉被宣布撤销,证书被收回,也成为每场批斗四类分子大会时必须到场的重点批斗对象——那是个多雪的冬天,他被押赴批斗会场后,

仅仅因他腿脚不方便动作迟缓了一点,竟被押送他的积极分子用穿着翻毛皮鞋的大脚在他伤残的腿上乱踢了一顿不说,被押到四类分子的特定位置后,竟然有人端了一大脸盆凉水,从他当头浇下去,说是给他洗脑颈,这盆凉水浇到他身上不久,便结成了冰,从脖颈到衣裤,都被冻结成冰板,他仍然得被强迫弯了腰,把双臂伸在身后,低头

向社员认罪。

 

他本来就是残废人,干不成重体力活,生产队却在平田整地时,分配了比普通社员多一倍的土方定额,他既便是白天黑夜地苦干,也无法完成任务,获得结果,只能是被背枪的基干民兵押到地头上,在箩筐里装满了土,再把箩筐挂在他脖颈上,直到他被折磨得昏死过去。更可恶的是在评审四类分子社员大会上,竟有人独出新裁地让批斗对象站凳子腿——把方凳子四条腿向上架在桌面上,让批斗对象爬上桌子,双手把住两个凳子腿,再躬了腰把双脚踩到另外两条凳子腿上。别说他是残废人了,既便是其他身体健全的四类分子,也难以完成这套把戏。评审会还没有结束,他早已被摔得鼻青脸肿,后来,他终于被折磨得昏死过去,主持会议者提来一桶凉水浇到他头上,他被浇醒过来后,躺在地上起不来,仍然得继续接受批斗——年复年,月复月,他成了老运动员,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生存环境。

不适应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去死么?他何尚没有想过自杀身亡一了百了,可是,自杀后自己算是解脱了,高堂上白发老母、膝下年幼的女儿莲莲,还有任劳任怨的媳妇,又该怎么办?既然生活在把人不当人的年代,那怕做牛做马,那怕成为羔羊,也只能逆来顺受了。

 

赵栓劳还清楚地记得大前年阴历四月初八时一家人上神庙山烧香敬神之后,冒着倾盆大雨躲到灵官殿前的台阶上看戏时的情景。戏楼就在灵官殿前面五六十步远的草坪上,虽然雨下得正大,带了雨具的和没有雨具的,仍然挤满了草坪。戏楼上上演的是《大登殿》,这出戏说的是薛平贵出征西凉国在战乱中被俘后,被西凉国招为附马,他的前妻王宝钏在寒窑苦等了十八年,后来,在时代发生变更时期,薛平贵凭着其军事势力,返回京都当上了皇上,王宝钏也从而成为正宫娘娘的故事——台上在演戏,看戏者中有赵栓劳媳妇认识的熟人,便一边看戏一边说起风凉话:

“王宝钏在寒窑苦守了十八年,薛平贵还算争气,到头来终究让他媳妇当上了正宫娘娘——”说话者瞥一眼赵栓劳和他媳妇,给同伴继续说道:“——唉,咱们村的王宝钏和薛平贵……”

另一个说:“也是皇上呢——专政对象中受苦受难的皇上;也是正宫娘娘呢!不是正宫娘娘,苦等了十几年,图个啥?还信誓旦旦非英雄不嫁呢?……嘿嘿嘿……”

赵栓劳媳妇还未等戏演结束,就离开了灵官殿门前的台阶,一个人冒雨下山回了家。赵栓劳心中象刀扎一样,只好背着幼女莲莲,搀扶着老妈妈冒雨下山回家——那天晚上,他媳妇那场大病,与其说是淋了冷雨,还不如说是被气出来的……

一想到这些,赵栓劳便觉得揪心。

他也觉得胸口堵得慌。

 

那只鹗雒鸨仍然蹲在窑洞山庄的崖头上,又有两只鹗雒鸨  从泾河川那边飞过来,盘旋着落栖在崖头上。飞往莲花坪上绕了一圈儿的那三只乌鸦又飞回来了,这次,它们竟带回来了一群同伴,栖落老榆树的秃枝上后,不住声的“嘎——嘎——”的啼叫声,形成了悲凉的大合唱。

莲莲低声对奶奶说:“奶奶,你闻……”

“……”赵妈没有说话。

“这怪气味越来越重了。”

“……”赵妈无言地望着儿子。

赵栓劳仍然背依老榆树坐在草滩上,头贴树杆睁开了眼睛。望着在头顶上飞旋的乌鸦,他心中暗想,人如果也长了翅膀,能象鸟儿那样飞翔就好了——他如是想,渐渐地,他便觉得自己的身子蓦然间象一朵烟云般地飞翔了起来。起初,他先是围绕着老榆树盘旋着,忽悠不定地飞翔着,待他完全能自我控制自己的时候,才忽悠忽悠地飘浮了起来,离开了老榆树,离开了窑洞山庄,追逐着飘浮在晴空中的朵朵五彩祥云,没有目标地飘游向远方。这时,他清楚地看到六盘山东麓的河——那条古老的泾河了,遗憾的是,现在的泾河,因了连年干旱少雨而干涸了……

 

就在这时,背依老榆树坐在草坪上的赵栓劳蓦然间头一偏歪向了肩头,嘴角也吐出了一股气味极为难闻的黄水。

见此情景,莲莲失声的惊呼道:“哦,奶奶——你快看我大——”

她已经扑过去双手扶住了她大的头颅。

他虽然还睁着双目,眼睛里却失去光泽,也失去神情。

赵妈的泪水早已经淌干了。

她没有哭,只是浑身颤抖着把手掌抚在了儿子的前额上,轻轻地向下一捋,为儿子合上了双目,又用衣袖轻擦着儿子嘴角的黄水,这才于毫无表情间自语似地说道:

“你大他——享福去了……”



战 友(短篇小说)

作者:张凤林  


当兵的人,从来都流血不流泪,始终都是提着自己的脑袋,在血与火中保家卫国的热血男儿,连生死都抛到九霄云外,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何况,既就是退伍了,仍然是堂堂正正,社会公认的老战士?----

中午下班时间,省政府信访办的工作人员都准备关门了,老周与胡老兵不得不与众多的上访者无可奈何地离去——他二人是受东川市一百七十一名退伍老兵委托,作为退伍老兵的代表,到省城来上访的。一周前,他们便把上访材料呈送了上去,信访办的工作人员在受理他们的材料时,还认真听取了他们的陈述,并和颜悦色地告诉他们,政府部门一定认真调查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并明确告诉他们,一周后再来听取答复,当时,他二人满怀着希望。总算苦熬了一星期时间,今天上午一大早就来到信访办门口,在长长的上访者队伍后面排上了队,苦排了两个多小时,总算轮到他们到接待窗口去接受接待人员接见了。在他们说明来意后,接待人员仍然很客气很认真翻阅上访者登记谱,查找了几个本子,总算查找到了他们的姓名,接待人员在处理结果一栏里扫视了一眼,才告诉他们,政府部门还在调查,让他们再等一星期,到时候再来看看。眼见得上访者人山人海,信仿办的工作人员就那么几个人,而且人家又和颜悦色,客客气气,他们还能再说什么呢!——老周与胡老兵离开信访办,来到大街上,正赶上下班高峰期,街上的公共汽车,各种小轿车、自行车,汇集到一起,形成了繁杂的喧器声,行人也熙熙嚷嚷,一伙一堆,挤成了纥瘩,就连人行道上也拥挤不堪。他们只好拐进小巷,选择了避静的背街,回避开喧器和人流,开始徒步向前赶路。张凤林短篇小说:战友

老周虽然年过六十二岁,身板却结实,腿脚也好,走起路来总是快步如飞。胡老兵比老周年长两岁,个头矮,完全是个小老头,再加上脚下不利索,与老周在一起步行,总是慢三拍,眼看着老周又把他丢远了,他只好小跑了起来,气喘吁吁地说道:

“老周——你个老吾儿,走慢点行不行?”

老周偷偷地一笑,又紧走了几步,才停住了脚步,笑着说道:“当初不让你来,你偏要来,既然来了,就腿脚利索点么!你呀你呀,你这个胡老兵,怎么木纳的象老母猪?你不看看都啥时候了,还在大街上学鸭子维蛋呢!”他给他一个老鸭子走路的表演。

胡老兵被逗乐了。他满头是汗地追了上来,喘着粗气说道:“——哎,这里是省会城市,不是咱那小地方,言谈举止,都放文明点,别让人家城里人把你当猴子看。”

老周伸手拍了拍胡老兵的后脑勺,继续开着玩笑:“好我的老哥哩,你以为你是啥?不就是形同叫花子一样的复员老兵么?论长相,黑不留秋,论个头,形同武大郎,论年龄,比我还长两岁——象咱们这种人,如果能成为城里人眼中的社会公众人物,咱给他们烧高香哩,你还怕人家注目?——真是天大的笑话。”

胡老兵从他的话音里,听出他有情绪,便苦笑起来,用手指头点着老周,嘴角涎水巴查地说道:“这个老吾儿,就这一会儿的功夫,不知脑子里哪根神经又出了毛病,转眼间就不对劲儿了——咱们代表哥儿弟兄们来上访,人家城里干部不仅接受了我们的材料,谈话也和颜悦色,不就是让我们多跑几趟么?有啥了不起,既然国家有文件,给在核试验基地当兵股役的退伍兵给生活补贴,咱们营在核试验基地执行任务那么多年,完全在补贴政策范围之内,现在,这种补贴没我们的份,肯定是具体办事者掌握政策不准确,省上既然接受了我们的材料,有省上过问,咱东川市那些吃干饭的头头们,到时候连个大屁都不敢放。你个老东西,还有啥好担心的呢!——牢骚太甚防肠断,这是最高指示,你他妈的还是多学着点!”

“哟哟哟!胡老兵果然是胡老兵,理论水平满高的,真的是与时俱进哟!”老周继续乐呵呵地揶揄着,说道:“他妈的就你思想觉悟高,就你有理论水平。思想觉悟与理论水平能当钱花?能当饭吃?”

 

经老周提醒,胡老兵这才醒悟过来。上访的事虽然得到了不是答复的答复,总还有希望,对他与老周而言,难心事在那里明摆着,再等一星期,就是说,还得在北郊上访村那六平米出租屋的上下架子床上继续等下去,虽然说两个人一天五块钱的房租不算贵,而他们,从昨天起,就已经身无分文了,今天的早饭,还是每人一个余留的大饼充饥,早晨临离开时,老板娘刘嫂已经向他们横眉冷眼地发出了最后通蝶,晚上回来时如果能把所欠的房钱付上,就进去住,如果没有钱,就立即从小店里滚出去——胡老兵一想到这些,顿时愁肠满腹,还有一种饥饿难忍的感觉,他却于哑然失笑间望着老周,问道:“好一个老吾儿,你既然惦记着吃饭、花钱的事,昨就不早点提醒老哥我!”

“响鼓不必重锤敲,明人不必细说,何况,早点提醒,能顶个屁用。”老周抬起头,眯缝着眼睛看了看天际,日当中午,炎阳照到大地上,火辣辣地热。他抹了一把脖颈上的汗珠,无可奈何地说道:“——你他妈的总不能变成孙悟空拔根猴毛,给我们变出一张五老头的百元大钱来。”

瞅着老周那副为难的神情,胡老兵瘪搭搭的面颊上也挂满了愁容。顿了顿,他蓦然间想起了什么,便吭哧一声笑起来。他自个儿向前走了几点,回过头时见老周站在原地纳闷不解地望着他,他才停住了脚步,喊叫道:“——哎,老吾儿,你老牛恨刀子里是不是?到底走不走?你不走了老哥我可一个人发财去了。”说罢,他转过身继续向前走去。

老周这才后脚跟了上来,追到胡老兵跟前,打量着他,纳闷地问道   “胡老兵——你个鬼灵精又要耍什么鬼花招?”

胡老兵继续以牙还牙地卖着关子,说道:“你老哥是只老母猪,是只老鸭子,还不如个黑不溜秋的武大郎,能有个什么能耐,即便有新花招,哪里敢在你面前施?”

老周伸手一把揪住了胡老兵的脖郎骨,差点一把把他拎着脖颈提起来。老周手劲过大,痛得胡老兵双手搂住了老周的胳膊直喊叫:“哎哟、哎哟——痛死我了!”

老周问他:“到底有啥好办法,你快说。”

胡老兵哀求道:“快松手,快松手,你个老吾儿手劲这么大。出人命呢——你松了手,老哥马上告诉你。”老周松了手,胡老兵脖颈上显出了五道红印子——不用说,这是老周铁钳般的手指留下的痕迹。他刚一松手,胡老兵便趁机逃跑后向前紧跑了几步,回过身,手搓脖颈的同时,说道:“你这个老吾儿,怎么越来越二了,开玩笑手下也没个轻重,你是要你老哥的命哩是不是?”

“真是抓住了叫爷哩,放开了胡瘪哩!你再——”老周又追赶过来,胡老兵赶紧撒腿前边逃走。两个老头儿便在背街里一前一后地追逐着戏闹起来。

终究都上了岁数,也饿着肚子,没多久,胡老兵首先气喘吁吁地坐到了路边人行道旁的台阶上。老周此时也满头是汗,浑身乏乏地坐到了胡老兵身旁,两个人相视一笑,又都苦笑着摇了摇头。

 

闹归闹,笑归笑,对老周和胡老兵而言,他们终究都已经身无分文,最现实的问题,便是肚子饿,都觉得饥肠轱辘,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沉默了好半天,胡老兵才转面问老周:

“你口袋里那个塑料袋还在不在?”

“在!”老周反问他:“你有用?”

胡老兵点点头。老周从裤子口袋里掏出来递给他。胡老兵把揉成一纥瘩的塑料袋子铺展开,把双手放在里面绷了绷,这个袋子既结实又完好无损,还是个大袋子——胡老兵表示满意,并说:

“这就好办了。”

“看样子,你他妈的好象是——”老周双目紧盯着胡老兵,说道:“到底有啥办法了,别在我面前打哑迷了行不行?”

“这有啥哑谜不哑谜的?”胡老兵提醒着他,说道:“事到如今,我们决不能眼看着两个大活人被尿憋死,必须自己救自己——你想想看,上访村的那些特殊居民,他们哪个不是身无分文的穷光蛋?而且又是怎么自力更生维持生存的同时,在漫长的等待中,一天又一天苦熬下来的?特别是与我们同院居住的那个北山老扬——人家还是从外地到省城来上访的,人家能干的,你我弟兄为啥不能?”

老周心头豁然一亮,手拍自己的后脑勺,笑了,自语道:“把他家的,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着棋?”接着,便回身对着胡老兵的肩头就是一拳,差点把胡老兵打了个趔趄,他又赶紧一把抓住他,未让他倒下去——老周说:“你个老家伙,既然想到了生财之道,为啥不早点告诉我?”

“你自己就不能动动脑子?”胡老兵说:“你他妈的脑袋大楞楞的,块头象一座塔,就是遇事不自己动脑子——典型的大傻一个。”他说话间,蓦然间背过身去,作出了羞与大傻子为伍的动作与神情。

老周不服软地回敬道:“你个老东西也聪明不到哪里去?如果聪明,就该时时处处考虑周到些,也不至于时止现在,饿得胃里直冒酸水——话说回来,你个老家伙总算动了点脑经。就算你想到了好办法,咱也得早点行动起来吧!别总是嘴勤屁股赖——哦!这个老东西,这个——干嘛不吭声自己一个人走了?等等我,等等我。”老周见胡老兵提着塑料袋先走一步,便后脚儿赶紧追赶了过去。

胡老兵不吭不哈地走向人行道旁边的垃圾箱,踮起双脚,伸长脖颈,在向里面张望的同时,把一只手伸进了垃圾箱,在里面翻找着。当他从里面翻找到两个空易拉罐,一个空塑料瓶儿时,脸上顿时呈现出笑容。他赶紧把易拉罐和塑料瓶捡起来装进了塑料袋,又把塑料袋举起来向着追赶过来的老周摇晃了几下,兴奋地说道:“开门大吉,一出手就是两个易拉罐和一个塑料瓶,易拉罐一个一毛钱,塑料瓶一个五分钱,合起来二毛五份,已经够买一个饼子或者一个馒头的钱了。”

眼见得一出手就有收获,老周也眉开眼笑,他说:“你他妈的运气真不错。照这样下去,今天下午我们多跑几个地方,说不定还会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呢!”

他们说笑着,向下一个街头垃圾箱跟前走去——老周与胡老兵这两双大手,想当年都是握过枪杆子的。那时候,他们作为核工业基地实验场通信设施的建设者与维护者,每次核试验期间,他们总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着工具,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场地上。当年,他们终究还都二十岁出头,都还年轻,当有人谈及核复射可能对人体有伤害,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的话题的时候,他们口头上表示尊重科学,而实际上,谁会把这些当回事儿,何况,每次核试验期间,为完成通信保障任务,他们哪一个不是在试验场暴炸区的危险区域警戒线以内?甘蔗没有两头甜,既要完成通信保障任务,又不能进入危险区域,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胡老兵清楚地记得,在一次执行任务中,核起爆刚开始,爆炸现场一个观测站的通信线路在冲击波中发生了故障,他二话不说,便冲出地下掩体,爬到地面上,在冲击波的余波中,连爬带滚地前进了几十米,总算把通信线路的故障排除。待他返回到掩体洞口时,防化营的防化兵战士,已经头戴防毒面具,身穿防化衣,奉命等待着他。他一出现在掩体洞口,两个防化兵便把他强制性带到消毒室,用喷雾器从头到脚为他做了技术性消毒处理。在这次核试验中,各个观测点因通信设施得到保障,观测数据都如数按计划送到核试验指挥部,而胡老兵,虽然因此而荣立二等功,同时,他也患上了轻度核复射病。起初,他只是头晕眼花,浑身乏困无力,后来,发展到经常无缘无故突然晕倒的地步。经过送往陆军医院化验检查,才知道他的白血球支数还不是二千,低于正常人,很可能是参加核试验时留下的后遗症。经过短暂的住院治疗,明显的症状有所减缓,他便被通知出院,回部队后,正赶上老战士复员开始,他也在名单上,只好是“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向哪里搬。”他复员回到农村后,转眼就是三十多年,身体未老先衰,因了核复射病的加重,基本丧失了重体力劳动能力。农村靠劳动吃饭,何况又是市场经济年代?他的生存环境处在了极度贫穷中,就在这时,政府部门的公告张贴出来,明确通知,当年在部队股役期间,凡是在核试验基地上工作过的同志,无论干部战士,无论是转业还是复员,一律到当地民政部门登记。胡老兵与当年在通信团服役,在核试验基地多次长年执行过任务的老周等战友,均赶到乡民政部门,去了,才知道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他们这一批对祖国的核试验事业作出过贡献的老同志,现在开始登记,登记结束后,很快将给每人发给足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经济补贴,他们一听到这个喜讯,有的人竟激动的当场流下了热泪。又过了两个多月,当他们再次到乡民政部门去领取补贴的时候,得到的通知却是:哪些人能享受补贴,上级下发的文件上有明确规定,通信团不在享受补贴的范围,因此,胡老兵、老周等当年在通信团服役,在核试验基地多次长年执勤过的复员老兵,竟然与这项“光荣的享受”无缘。从大政方针的政策上来看,胡老兵、老周他们都在享受补贴的政策范围,而具体实施细则的名单中,却又把他们分割在外,这显然是执行文件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为此,他二人才受一百七十一名战友委托,作为代表,进省城到信访办上访,没料到一等就是这么长时间,他二人也成了为维持生存而奔忙的拾荒者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周与胡老兵三个多小时转游了三条街,他们的辛苦竟大有收获,当他们来到东方红广场商贸城门前休闲区的林荫下时,竟然大包小包地捡满了六个塑料袋子。正巧有骑自行车者在马路边上等着收购,他们便把所捡获的什物卖给收购者,经过清点、计算,他们竟然有了十一块三毛钱的收入。有了钱,他们顺手到马路旁边的小饭馆,花两块钱买了两塑料袋馒头,又花两块钱买了两瓶纯净水,在马路边的树荫下找个地方一蹲,尽快地享受起来,他们老脸上的皱纹,顿时也展脱了许多。

 

老周吃着白面馒头,喝着纯净水,兴奋地说道:“没料到大城市的钱竟是这么好挣,只要肯吃苦,大凡是个活人,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活活饿死!”

“要不然,乡下年轻娃娃,高中毕业后一旦高考落榜,都向城市里跑。”胡老兵也在边吃边喝间很感概地说道:“城里一个县处级干部,月工资已经高达四五千块钱,县级上边有市、厅级,市厅级上边有省、部级,月工资一级比一级高出几千块,一个省会城市,县处级干部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你想想看,城里人的消费水平能不高?哪象我们乡下人,种一年庄稼,到头来能拉平不赔钱,就千幸万幸了。而我们这些退伍老兵,大多数人在部队服役期间积劳成疾,有的还负伤致残,在靠劳动吃饭的农村,象我们这种人,生活水平又低于普通农民,自然成为最贫穷者,不是活得太艰难,我们何必把政府给的那份补贴看得那么重,也何必大老远从东川跑到省城当上访代表?更不至于穷得走投无路了靠捡垃圾维持生存——没料到歪打正着,在城里捡垃圾,也是一条生财的路子。”

“既然捡垃圾能发家致富,咱们何必劳神费力去上访?还不如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战友们,让大家都进城捡垃圾,不仅为城市美化了环境,也为战友们开辟了一条求生存之路,更用不着再到政府部门上访了。”老周越说越兴奋,他说:“走这条路,说不定还有人不几年便成为万元户呢!”

“看把你想得美的。”胡老兵苦笑起来。

老周说道:“你自己压着指头算算嘛,我们两个人,仅仅三个多小时,就靠捡拉圾挣了十一块三毛钱,平均一个人一小时就挣回近两块钱,按照这个速度计算,一个人一天捡垃圾十多个小时,就有二十块钱的收入,一月下来就是六百块,一年下来就是七千二百块,两年就是一万四千多块——对我们这种人而言,这还不是天文数字?”

 胡老兵惊讶了,他说:“——如果这么一细算,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所以说,咱两个今天下午,腿脚还得放勤快点,争取再挣些钱,把昨天和今天所欠的房租都给小店老板娘刘嫂补交上。首先,晚上得有个窝,如果能多挣几个钱,多交上两天的房租,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有地方住,有馒头填饱肚子,明天后天再出来挣钱,不但腿上有了劲,也用不着成天为晚上过夜的地方劳神费心了。”

“对,应当这么干。”

老周与胡老兵吃过了馍馍喝过了水,再加上又在树荫下歇息了好一阵子,一想到发财有望,都顿时来了精神。

 

东方红广场的东边是商贸城,西边是体育馆,商贸城与体育馆门前都有诺大的市场休闲区域,逛罢商贸城,在体育馆参加罢健身运动的城里人,年轻人兴高采烈,中年人心宽体胖,老年人鹤发童颜,都喜欢到休闲区树下荫凉处的水磨石椅子上纳凉小歇,这些人喝罢了饮料,全都是顺手把空塑料瓶丢进了近处的垃圾箱。正因为如此,很多拾荒者,都集中到了这两处休闲区域。

老周与胡老兵终究是初来乍到,根本不知道,在这两个区域的拾荒者中,竟然是有组织的帮派,东边一伙西边一伙划分了疆域,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两个陌生人的介入,自然引起了帮派头儿的注意。东边帮派的头儿是位瘦老头,他衣着邋遢,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手拄木棍,以乞丐的身份坐镇休闲区,在乞讨的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警惕地维护着他的领地。他一眼便看出老周与胡老兵是两位“入侵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地”,他巧使计谋,很快便让老周与胡老兵钻入他们的圈套——老乞丐施的计谋其实很简单,他佯装可怜兮兮地到老周与胡老兵面前乞讨,望着他的可怜相,老周与胡老兵都生了怜悯之情,特别是当他伸出瘦骨嶙峋的胳膊及满是黑垢的瘦手时,更使胡老兵为之动容。他与老周协商,准备从他们仅有的七块三毛钱中给他救助一些时,老乞丐竟身子一歪,向他怀里倒过来,胡老兵赶紧双手扶住他,他站稳身子后,说了声道谢的话,便伸手去摸他的衣服口袋,紧接着便惊慌失措地满面是泪的说道,他的钱包不见了,并哭泣着说,他一个叫花子,一毛二毛地攒点钱不容易,是哪个黑了心肝的向他个老叫花子下手呢!他为钱包丢失之事发起急来,左右瞅了瞅,又说道,他的钱包刚才还在,怎么就转眼间不见了呢,这会儿又没接触过别的人。胡老兵见老叫花子怀疑到他身上,便理直气壮地说道:你是怀疑我二人是不是?既然怀疑,你可以搜嘛!老叫花子哭泣着说道:老哥,你就可怜可怜老叫花子吧,把钱包还给我就行了,何必让我亲自动手?老周火了,说道:你这个人怎么不知道好歹?你凭什么怀疑是我们偷了你的钱包?老叫花子也态度强硬起来,说到,贼无脏,硬似钢,等我把钱包找出来,看你们还有什么话说。他的目光在老周和胡老兵身上扫视了一遍,最后,把目光落在胡老兵手中的塑料袋上,说道,你敢把你手中的塑料袋打开吗?胡老兵回答,有啥不敢打开的?他立却双手撑开了塑料袋,展示在围上来的众人面前,出乎胡老兵的意料,他手中的塑料袋里,果真有个钱包——接下来的情景,可想而知了。尽管有老周奋力阻拦保护,胡老兵仍然在众怒难平的气氛中挨了不少拳脚,顿时被打得鼻青脸肿,多亏广场的保安看出来其中的蹊跷,及时赶过来,驱赶走了围攻者,教训了一顿老叫花子,也力劝老周与胡老兵早些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他们临走时,好心的保安还忠告他们,体育馆门口,也有一帮社会上的地痞流氓结伙在那里拾荒,连他们保安一般都不去招惹他们,他还劝老周与胡老兵,还是到大街上去寻找零散的垃圾箱去——经历了这一场灾难的胡老兵,不仅蓬头垢面,身上衣服也显得邋遢了,到处都是脚印留下的泥垢,肮脏不堪,好在他的伤势并不严重。老周扶着胡老兵离开广场休闲区,来到马路边上,坐在树荫下休息,老周掏出手娟,给他擦了擦脸上的血迹与尘垢。他们便都情不自禁地苦笑起来。

 

胡老兵叹息着说道:“他妈的,没料到捡垃圾,中间还有这么多渠渠道道——老叫花子这个老吾儿,心术真多,那些王八蛋,下手也这么重,为捡他爹那几个椭罗子,差点让老子连老命也搭赔上。”

“这些王八蛋,明显的是黑社会团伙,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作案,真奇怪,公安局为啥不把他们抓起来?”

“人家只不过占据了捡垃圾的地盘,又没犯国家的王法,以什么罪名抓他们?怪只怪咱们自己不懂城里人的规矩,侵入了人家的地盘——虽然挨了一顿毒打,却也使咱们长了些见识呢!”

“这也是实话。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见到这种团伙,咱躲着点他们,不就是了?——这件事也告诉我们,捡垃圾这碗饭也不好吃,让战友们到城里来捡垃圾发财的梦想,能不能行得通,还是个未知数。”

胡老兵笑了,他说:“你个老吾儿,还把前面说的笑话当了真,你也不想想,咱们这些当年当过兵,后来复员回农村打牛后板颈,现在又等着吃政府补贴的穷光蛋,都是有今日没明白的老东西,已到了去黄泉路的候车室,既便是穷死饿死,哪个愿把尸骨丢在离乡背井的外乡让狗啃,让狼吃?城里既便是有座金山,他们也不会去冒那个险。”

老周说:“如此说来,也只能等下一星期再到信访办去一趟这一条路了——话虽这么说,咱们两个在这个鬼地方再熬一星期,也难过着呢!再留下,总得住店,总得吃饭,而我们现在,也只有七块三毛钱。”

“所以说,咱两个还得顺着街道,去找零散的垃圾箱,继续创收去。”胡老兵试探着活动了一下腿脚。

老周问他:“痛得利害不利害?”

“不要紧,全是皮外伤。”

“能凑合着走路么?”

“能。走不成,也得凑合着走。”胡老兵扶着身旁的洋槐树站起来,试探着挪动着脚步,腰胯儿被踏了几脚的地方,确实痛得利害,他也只能摇摆着身子,一瘸一拐的试探着向前走了。他说:“吾儿家那些坏松,哪里不能踢,专踢老子的跨子骨,还下脚这么重。”

老周左右瞅了瞅,想给胡老兵找根木棍当拐棍,没找到,他只好搀扶着胡老兵。他无可奈何地笑了,说道:“如果能坚持,就凑合着走吧!要不然,发财计划就彻底泡汤了。”

“好,走吧!”

 

已经是下午时间,盛夏的炎阳高悬在天际上,大地上到处都好象烧着了火,大都市的长街上,是灼人的闷热,由于闷热,街上行人少了许多。东来西往的车辆,也没中午那么多了。老周搀扶着胡老兵,沿着长街的人行道向前走首,离开东方红广场老远了,胡老兵仍然回过头瞅了一眼,耿耿于怀地对老周说道:“老哥我真是个不争气的大松包,咋就没发现那个老吾儿是啥时候把他的钱包塞到我手中的塑料袋里的?不是那个老吾儿栽脏陷害,也不至于被那群吾儿家的王八蛋打成这个样子——捡破烂的事,就靠你个老吾儿多承担了。”

“只要你能支撑着身子,不躺倒在大街上耍死狗,就谢天谢地了。”正说话的老周突然间目视前方,说道:“——你支撑着点,我到那个垃圾箱跟前看看去。”胡老兵手扶身边的树杆,站稳了身子。老周到垃圾箱跟前,把手伸到里边翻腾了好半天,只捡到一个塑料瓶。回到胡老兵跟前后,他说道:“天无绝人之路,狗日的们不容爷,自有容爷处,咱们就顺着这条长街往前走,或许也会有些意料不到的收获呢!”

 胡老兵说:“反正是已经到了这一步,只能自己救自己了。”

 老周把装了塑料瓶儿的塑料袋给了胡老兵,又搀扶着他的胳膊,继续向前走。他说:“信访办让我们再等一个星期,我们只要想办法再维持一星期,等上访有了结果,也不枉我们上省城一趟。”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既然为一百七十一名战友当上访代表,这也是战友们对咱们的信任,咱自然不能辜负了战友们——哦!前边又有一个垃圾箱,你支撑住点,我过去看看去。”

 现在,胡老兵与老周最大的愿望,便是依靠捡垃圾多挣几个钱,把所欠上访村小店的房租尽快结清,再付上几天的预付金,再别受店老板刘嫂那窝囊气了,无论如何也得把这一星期的等待时间苦熬过去。当然,也包括挣够两个人一星期的吃饭钱,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想到吃饭问题,胡老兵情不自禁地一阵心酸。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在部队服役期间,每次到核试验基地执行核试验任务的时候,部队首长都亲临现场送行,到达试验基地后,基地指挥部的首长对参加核试验的全体指战员亲切接见,在多数情况下,张爱萍将军都亲自出席见面会,有时,聂老师也亲临现场,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更是每次在核试验时都有人到第一线给参加核试验人员作动员报告——那时候,胡老兵与其他战友一样,只知道在试验场舍生忘死地去完成任务,是为了国防安全,是为了保家卫国,是为了子孙后代能过上好日子,他做梦也不会料到,三十余年后,当年的立功受奖者,竟会因贫穷饥饿而成为上访者,成为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为捡垃圾换馒头充饥,竟被黑社会头子控制的流氓团伙尽情地欺辱、戏弄,还得受皮肉之苦,而东川里那一百七十一名战友们,也在贫穷与饥饿中眼巴巴地苦盼着上访结果——胡老兵越想越觉得心中气不顺,有一种心血在胸膛里冒泡儿的感觉。他眼前头出现了很多黑点子,渐渐地,他直觉得眼前发黑,浑身软瘫无力,双腿发颤,有一种存在于睡梦中的茫茫然感觉——老周见胡老兵沉默不语,身子也沉重地向他身上依靠过来,他赶紧停住了脚步,急切地问道:

“胡老兵,你又在做啥发财梦!”

胡老兵没有吭声。

老周摇了摇胡老兵的胳膊,对方没有反应,但见他浑身是汗,汗水把衣衫都湿透了。老周这才心里一惊,失急慌忙地呼叫起来:“胡老兵——我的胡老哥,你,你这是怎么了?”见对方仍然双目紧闭,脸色苍白,没有任何反应。老周赶紧把胡老兵连拖带扶地弄到马路边的树荫下,这才发现,老战友胡老兵在炎热中因严重脱水而昏厥了过去……



风雪黄昏 (短篇小说)

作者:张凤林  

 

老伴曹新华还在抱怨与唠叨:“你把书架子上的那些书再挑选一下,总能挑选出几本能卖出去的旧书吧!在夜市上摆摊子,如果有人到摊位跟前来看书,你就不能灵活点?能介绍了就介绍,能推荐了就推荐,两块钱一本卖不出去,一块钱一本行不行?八毛钱一本行不行?实在不行,一块钱两本行不行?总不能天天都冻汪汪的到街上当守马路的猴子,到头来连一分钱也拿不回来吧!”

在老伴的抱怨与唠叨声中,韩志高好不容易在书架上又挑选了几本书,他明知这是儿子的遗物,仍然忍痛割爱,正准备把放在门跟前的旧纸箱填满,他儿媳妇雪丽丽失急慌忙地跑过来,边拦挡边说:“爸,这几本小说是——是我向同学借的,看完后还得还给人家呢!”韩志高苦笑了起来,把手中的书还给了雪丽丽,雪丽丽拿着书回了她的房间,紧接着,便传来雪丽丽沉重的关门声。

曹新华又开始唠叨了:“——本事不大,脾气倒不小,既然是借的书,不在你那边写字台上放着,怎么就跑到书架上来了?那几本书自己长腿着呢是不是?”她又把话锋转向了韩志高:“都六十岁的人了,眼睛长到后脑勺了上么?咋就不看看,哪些书能拿出去卖,哪些书不能拿出去卖——唉,你呀你呀,二十几年的兵算是白当了,从部队转业时还是个副营长呢!象你这么笨头笨脑的样子,我真不知道你当副营长时是怎么带兵的。这么笨的人,难怪从部队转业时进不了党政机关,被分配到工厂当车间副主任,而所去的工厂,也是个烂摊子,不几年就破产,终到了成了没一分钱收入的下岗失业者——你成了穷鬼,丽丽所在的企业又发不出工资,加上孙子小杰,一家四口人四张嘴,仅靠我这点退休费,怎能维持得住?何况还得支付小杰的学杂费,日子已过到这种地步,你们也不想想,再不想办法弄几个钱补贴补贴,这穷日子还能不能再凑合下去?”

                

韩志高早就蹲在旧纸箱跟前,把里面的旧书一本本取出来,拿过干抹布,很认真地擦抹着每一本书上的灰尘,擦干净一本,向旧纸箱中放一本。无论老伴如何唠叨、如何数落,他都没回嘴,后来,竟然老着脸苦笑起来,直到老伴唠叨乏子,嘴上没劲了,他才说道:“你也别太焦急、太发愁、太生气,我们都知道你仅靠你那点退休费维持这个家不容易——今天下午,我早点出摊子,早点去占据个好摊位,就照你说的,如果有顾客到书摊跟前来看书,能介绍了就介绍,能推荐了就推荐,我把腿脚和嘴巴都放勤快点,价钱上也放灵活点,两块钱一本卖不出去,就一块钱一本,一块钱一本买不出去就八毛钱一本,八毛钱一本卖不出去就一块钱两本。或许碰上个好买主,能从摊位上挑选去一些书呢!”

“能卖出去一些书,换几个钱补贴补贴,再好不过了。”曹新华又开始唠叨了:“现在终究是市场经济社会,电费涨价,水费涨价,液化汽涨价,米面油涨价,蔬菜市场上,去年一斤小白菜五毛钱,现在涨到一斤一块二毛钱,去年一斤洋芋二毛钱,今年涨到一斤八毛多钱——啥东西都涨价,就是退休工资不见涨,人也越来越不值钱。还说建设什么和谐社会呢!再这样下去,没吃的活不下去的穷人,不上街去抢去夺才怪呢!”

 韩志高已经把摆放在地上的旧书一本本擦抹干净又装回旧纸箱,抬起头看看墙壁上挂钟,还不到下午五点钟,他知道这么早就出摊子,免不了还得遭受那些城管员的窝囊气,便把折叠起来的塑料布重新盖在旧纸箱上。蹲的时间长了,他觉得双腿又麻又酸,便手扶桌边吃力地站起来,轻轻地活动着腿脚。

 曹新华再次找到了数落的话题:“你看你看,不是我爱说你——都活了一大把年轻了,既然准备收拾你这劳什子,马扎子就在那里放着,也不知道拿过来坐,偏偏要蹲着,自己的毛病自己不知道,啥事情都要人操心,结果怎么样?把双腿蹲麻了,一站起身子,就开始学野骡子撩蹶子,既踢脚又甩腿——哎,哎,老东西,你看着点,别把桌子底下的咸菜坛子给我踢翻了……”

 

三十多年了,韩志高对老伴这种唠叨数落早已经习以为常,特别是他下岗失业这些年,老伴的这种唠叨数落虽然变本加厉,他也只能听之忍之,这个耳朵里进,那个耳朵里出,全当一阵风从耳旁刮过。由于他这些天心里烦着呢,面对这种没完没了的唠叨数落声,他虽然有一种心血在胸膛里直向外冒泡儿的感觉,却仍然把满腹的烦恼强忍了下来,对老伴报以一个无可奈何的苦笑。他心想,于其在家中受这种窝囊气,还不如早些出门,到夜市上占据个好位置去。说走就走,他坐在了马扎子上,换上从部队转业时带回来后,修修补补穿了多年的翻毛牛皮鞋,取过旧裁绒棉帽子向头上一扣,再取过那件旧得不能再旧的军大衣披在身上,正准备去扛即将装满了旧书的旧纸箱,雪丽丽开了门,从她的房间里出来了。她过来替他抱起了沉重的旧纸箱,说道:

 “爸,我来抱。”

 “你出去?”韩志高望着儿媳妇。

雪丽丽说:“距离小杰放学的时间快到了,我早点去接小杰。反正顺路,我用自行车给你把书箱子带过去。”

见此情景,曹新华再次唠叨了起来:“都走,都走,都滚得远远的,爱到哪里避心闲就到哪里避心闲去。你们都有事情做,看起来就我一个人是闲得没事干。我不就说了你们几句么?还不是为了这个穷家,还不是为了你们好,有啥不顺耳的?——特别是你这个老东西,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看你那付德性,我说话你还不爱听……”

 雪丽丽抱着书箱前边走,韩志高提着马扎子后脚跟出来,出了门,又回手关上门,一切唠叨数落声都丢在了身后。下楼后,雪丽丽把书箱架在自行车货架上,一手推车,一手扶着货架上的书箱,前边走了。韩志高在后边跟着,一股冷风迎面吹来,刺骨的寒冷。他抬起头看看天色,天阴得很重,看样子要下雪了。

 

雪丽丽说:“爸,可能下雪呢!”

“可能会下雪。”韩志高应着声。

“天气这么冷——要么,今天就不出摊子了,等天晴了再说。”雪丽丽放慢了脚步,回头瞅着韩志高。

韩志高在冷风中打了个寒战,说道:“老天要下雪,就让它下去。三九天么,哪能不冷?天气冷就让它冷去,这出摊子的事——唉!受罪就受点罪吧,天气再冷,这书摊子还是摆出去为好,如果能卖出去几本书,多少有几个收入,对家中也多少是个补贴。”

“可是——你能受得了么?”

“不要紧,冻得利害了,我就走动着活动活动,何况浑身上下还有从部队转业时带回来的这身军用品?”

夜市距离韩志高的家约二百多米,就设在都市剧院旁边的背街上。说是背街,却有个很响亮的名称——解放路。按规定,夜市的摊点只能在黄昏六点钟开始摆设开市,此时,解放路上仍然车来人往,城管队的摩托车队,也在解放路上巡逻,他们是专们驱赶那些不服从规定,提前摆设摊点的个体户的。一些早些出来占据好位置的人们,已经提着大包小包,坐在街路两侧人行道旁边店铺门口的台阶上,等候着开市的时间了。

 

雪丽丽把自行车推到解放路口后,等着韩志高跟上来,按他指定的位置放下书箱,到小学门口去接儿子。临分手,她还专们告诉韩志高:“爸,你看天气自己掌握,天如果下雪,如果冻得受不了,就早点回家——看情况,我如果有时间,也会早点来接你。”

韩志高笑了笑,说道:“你快接小杰去,孩子终究才七岁,去迟了,防止放学后没人接,他自己到处跑,走丢了。”

目送走儿媳妇,韩志高扭头瞅了瞅街上路灯可能照射到的方位,尽量选择个夜里光线较好,又不影响店铺营业期间客人进出的位置,把旧纸箱提到人行道旁边店铺门前他准备占据的摊位上,放下马扎子,向上边一坐,才从旧军大衣口袋里掏出旱烟袋,用烟锅在里边轻轻挖着。

他抬起头眯缝着肿泡眼看了看天色,天阴得越来越重,寒冷的小风中已经飘起小雪花。看样子真是要下大雪了。他知道,在这种天气里,象自己这种经历这种年纪的人们,很多人这时候该是守在有取暖设备的房子里看电视逗孙子了,他却没有这个福份。现在,一家四口人,就有三个人吃闲饭,仅靠老伴每月那点微薄的退休金,确实难以维护一家人的生活,可惜的是,儿子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儿子名叫韩向辉,十五年前应征入伍,都干到连长职位上了,去年夏天,竟在带领部队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丢了性命——一想到儿子之死,韩志高眼角溢出了冷泪。他划火柴点燃烟斗,默默地吸起来。他不仅为这个贫穷家庭的生存处境而揪心,也为儿媳妇担心,她年纪轻轻地开始守寡,所在的单位又因经济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形同下岗失业,老伴曹新华,又是那种臭脾气,成天在家里怨天怨地,唠叨个没完没了,再这样下去,丽丽不想改嫁,也得改嫁,她一旦丢下小杰改嫁另走一家,单凭风烛残年的他与老伴,有什么能力把年仅七岁的孩子养育成人?何况这个家又穷成这个样子?劝劝老伴吧,她本来就是个爱唠叨的人,现在家中又全靠她的退休工资支撑,自己作为堂堂男子汉,作为一家之主,还得在老伴勺子底下吃饭,本来就气短理亏,凭什么与人家去论短长?既便是硬着头皮劝她几句,除过撕破脸皮吵得不欢而散,还能有什么结果?

韩志高擦去眼角的泪花,抬起头时,才发现天际间纷纷扬扬地下起雪来。雪花虽然不大,却下得稠密,迎着对面酒店的霓虹灯瞅去,但见小雪花竟密密麻麻地织成了网,顺着西北风向街路上扑去,路面已经积起一层白。

总算苦熬到夜市开市的时间。好在韩志高占据的这个地方,不仅背风,又在台阶上,雪花落不到这里来。他抓紧时间打开旧纸箱,取出拆叠起来的塑料布,平展展地铺到台阶上,把装在旧纸箱中的旧书取出来,一本本平摊在塑料布上。他的摊位占据了三平方米的台阶。一切都安排就绪,他才把马扎子向摊位跟前一放,落座后把烟斗在台阶边沿磕了磕,倒出了烟灰,在看护摊位的同时,又用烟斗在烟袋里挖起来。

如果放在往日,这个夜市总是熙熙攘攘,还算热闹,今天是风雪天,不仅摊位比往日减少了一半还要多,逛夜市的人流也稀稀疏疏,整条街的夜市上,显得有些冷清,唯有巷口炒热栗子的、卖烤羊肉的、蒸小笼包子的,摊位跟前还算红火。再向里边瞅,卖羊杂碎的,卖猪头肉的、卖酱牛肉的——这些摊位跟前也有三三两两的顾客。其它杂货摊位跟前,日用品摊位跟前,顾客就廖廖无几了。最受冷落的,莫过于他的旧书摊位了,他眼巴巴地苦盼着顾客的光临,自从开市,韩志高已经抽了七锅烟了,竟然连一个光顾者都没有。

望着这情景,韩志高有些心酸。算起来,他参加革命都四十余年了。想当年,他十六岁应征入伍,所在的连队,是边防施工部队,部队开赴边疆期间,沿途群众挟道欢送,锣鼓喧天。到达边防建设工地后,那种非人的艰苦环境,至今让他记忆犹新。特别是一九六九年那趟军用电话架空明线横穿腾格里大沙漠的战备工程——那是多么艰难困苦的里程啊!盛夏的季节,赤日炎炎,沙漠里的气温高达摄氏四十八九度,炎热在大地上能烤熟鸡蛋,滚烫的沙上能烙熟大饼,为了赶工程进度,全连干部战士,每两人抬一根二百多斤重的柏油电线杆子,顶着烈日日行七十余里,脸上的皮肤被柏油烧焦烫伤后,铜钱大的皮肤块在满脸卷起锅巴,血水与汗水汇到一起顺着脖颈向下淌,肩膀被沉重的电线杆子压烂后又化脓,脓和血水及汗水在前胸后背绘起了地图,虽然痛疼难忍,战士们便抓一把细沙填在伤口上,扛着沉重的电线杆子与保家卫国的责任继续前进,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直到完成任务。实际上,通信工程兵,哪一年不是在这种环境中苦熬过来的呢!正因为吃大苦,流大汗,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火热的军旅生活环境,才使韩志高于十九岁提干当排长,后来又一步步走上副营职干部领导岗位,没料到后来——一想到后来的遭遇,韩志高情不自禁地哑然失笑。他心中暗想,好汉不提当年勇。惜日的荣光终究已经成为过眼烟云,而眼下这场雪……雪啊!雪!韩志高抬起头望着满天风雪,但见雪片大得出奇,稠密得出奇,到处都茫茫一片洁白。他没料到,今天这个好端端的夜市,竟然被这场风雪给搅了局。

多亏选择了靠近街道路灯跟前的地段,虽然已经是深夜的时间,韩志高的摊位因了路灯的光照仍然亮如白昼。可是,由于雪越下越大,夜市上逛街的人们越来越少,不少摊位的摊主已经提前收摊,整条街上已渐渐冷清下来,唯有巷口卖烤羊肉的小伙,还在高一声低一声地叫卖着:“烤——羊肉!”卖蒸包的大嫂也在声音沙哑地喊叫着:“羊肉包子,羊肉包子,刚出笼的热包子——快来买哟——”,又一阵西北风刮过,就连这些叫卖声,也被越来越猛烈的狂风的怒吼声所淹没。稠密的大雪片已经在狂风中扬起一波又一波雪浪,在天际、在城区、在夜市的各个角落里肆虐着、喧啸着、呼号着。眼看着风雪的波浪向书摊上扑过来,韩志高赶紧从旧纸箱中取出事先预备的整块透明塑料薄模,盖在书摊上后,又找来破砖块压住塑料薄模四周。他重新落坐后,继续忠实地固守在自己的摊位跟前。他仍然抱着幻想和希望。他不相信在这个提倡尊重知识、主张科学治国的年代,在有着数百万人口的诺大的城市,就无一人光顾他的旧书摊,何况,摆放在他的旧书摊上的,有马克思《资本论》的三卷本,有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单行本,有世界文学名著《怎么办》、《牛虻》、《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也有当年曾经走红过的《青春之歌》、《红岩》、《鲁迅杂文集》、《雷锋日记》——等名目繁多的经典著作。

狂风再次卷着雪浪向韩志高扑打过来。韩志高早就浑身是雪,觉得周身上下有一种被狂风剥光衣物后又被抛向冰雪中的感觉,已经寒冷到极点。他起身后抖落了身上积雪,来回走动着,跺着被冻得生痛的双脚。夜虽然已经深了,他仍然抱着一丝希望——事实上,韩志高自从成为企业军转干下岗失业后,又何曾放弃过希望呢!当年在部队时一同于九死一生中硬撑过来的老战友老候,转业到林场当书记,因企业没有经济效益,在部队时留下的旧疾复发后,硬是无钱住院而中年丧生,还有从部队转业到陕西的那位老战友张大个,竟在下岗失业后因贫穷而触电自杀身亡——韩志高听到这些噩耗后,虽然揪心的痛,为之伤心过,也为之而流泪,他却始终未放弃希望。既便是在家里断饨后饥饿难忍,既便是上街办事时因无钱买一个五毛钱的馍馍充饥而饿得走不动路,他也没放弃希望——韩志高抖落身上积雪,走动了好一会,又回坐到马扎子上,他相信社会还没到那种经典著作一文不值不的地步,因此上,他坚信,自己的呵护与固守绝对不是无效的行为。

 

韩志高的这种性格,这种命运,以及万事都不愿放弃的牛劲儿,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原因的。当初,他父亲就曾经是一位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老革命,参加过井岗山保卫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八年抗战和全国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在相当级别的领导岗位担任过要职,不幸的是,在一九五七年那场政治灾难中成为下地狱者,遭到双开,被押送到农村——按照习惯的说法,韩志高也算得上是革命家庭,祖孙三代都是为革命作出过贡献的行伍出身,他眼前旧书摊上这些书籍,其中不少都是父亲的遗物,也是养育过他与儿子的红色宝典,现在,却只能——韩志高直觉得揪心。父亲在落难后不久便碰车身亡,儿子也不在人世了,年轻守寡的儿媳妇能不能在家中留得住,还是个未知数,而那个不明事理的老伴曹新华,却总是……虽然是三代行伍出身的革命家庭,日了却过到这种份儿上,谁见了谁寒心,他却与别人不一样,他的目光透过风雪的迷雾,落到已经被风雪复盖了的旧书摊位上时,心想,只要有这些书,总还会是有希望的。

 

有脚步声向韩志高这边走过来,他抬起头时,但见是巷口炒栗子的王老板满脸汗津津地走向他的旧书摊的同时,给他打着招呼:

“老师傅,还不收摊子啊?”

“再等等——”韩志高应着声,心里在捉摸着:这个唯利是图之徒,前来会有什么事——“王老板,生意好红火哟!”

“雪下得这么大,吃栗子的人竟然还是这么多。”王老板一脸得意的神情,已经来到旧书摊跟前,问道:“老师傅,你这里所卖的书中,有没有大本子的书?”

韩志高知道,他所说的大本子的书,是指十六开本的书刊杂志。他想起来了,有一册合订本旧《红旗》杂志,因塑料布上没地方摆放了,还放在旧纸箱子里,他赶紧从旧纸箱里取出来,递给王老板,问道:“你所说的不是这种书刊?”

“就是就是。”王老板接过旧《红旗》杂志合订本,连翻都不翻一下,便急急忙忙地问道:“这本书卖多少钱?”

“你买么?”韩志高望着他。

王老板说:“我不买,问价钱干啥?”

真是功夫不负苦心人,韩志高见总算盼来了顾客,顿时大喜过望,脸上也有了笑容——他心中暗想,这是一套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十二期《红旗》杂志合订本,满有资料与革命文件价置的,十二册合订的,每册五毛钱,十二册也得卖六块钱。他鼓起勇气,向王老板伸出两只手上的六个手指头,说道:

“六块钱,少一分也不卖。”

王老板把旧《红旗》杂志合订本放在双手上掂着份量,说道:“贵到不算贵——”他的目光落到了杂志的装订线上时,又问韩志高:“老师傅,你这里有没有剪刀?”

“剪刀?”韩志高望着王老板,问道:“要剪刀干什么用?”

王老板说道:“这书是细线绳子订在一起的,没有剪刀剪断线绳子,是折不开的,一页页向下撕址吧,不知要撕扯破多少页呢!”

韩志高起了疑心,说道:“——好端端的一册《红旗》杂志合订本,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十二期合订,为啥要一页页——哦!我明白了。”他蓦然间变了脸色,从王老板手中一把把书夺过来,气冲冲地说道:“这套书,我不卖了。”

王老板愣了好半天,又回头瞅了瞅他的炒热栗子摊位跟前那许多等着买热栗子的顾客,忙对韩志高陪着笑脸,说道:“老师傅——这样吧!我给你再加四块钱,共十块钱卖给我,怎么样?”

“不卖了,不卖了。你既便是给我一百块钱,这书我也不卖了。”韩志高把旧《红旗》杂志合订本放回了旧纸箱,盖好了箱盖,向王老板摆摆手,让他走。

王老板无可奈何地嘟囔着,只好转身去了马路对面夜间还在继续经营的文化用品商店。打发走了王老板,韩志高心中仍然平静不下来,他自己也弄不明白,在暴风雪中苦守了这么长时间,怎么就等来了这么一位把经典书刊当做包装纸来买的货色呢!

韩志高只觉得心酸,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涩感,却无可奈何,便向着满天风雪发出了长长的叹息。

夜已经深了,风还在刮,雪还在下。

好冷的风,好大的雪。

渐渐的,守候在旧书摊位跟前的韩志高已经变成了洁白的雪人。

                                      

              

罪城老怪的半人半鬼笔记(中篇小说)

作者  罪城老怪


某君ABC,文坛故人也;时有多年,因天各一方而消息渐阙。日前上网,偶得其址;点击搜得其博,有转载罪城老怪奇文,先收藏,而后阅品.夜半更深,开机一读.目随文移,心随章动;思绪重显当年文坛刀枪剑戟相搏之图景.忆海复鼓党同异伐中落泊者孤帆之流影;----斗转星移,春秋来复,荣华各有所获,落荒则仅悟一叟,风烛残年,闲云野鹤,自得其乐也.自ABC君博得转此文,虽语颇平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却有读者玩昧之处,今撮录,以供好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至于书名,则原博所题,不复改也。----创世纪博客网站留笔 

 

闲暇无事,在互联网上搜索阅读,无意间看到一篇题为 <罪城老怪的半人半鬼笔记>文章,反复阅读,细细捉摸,觉得还有些意思,便略作整理,归在小说科目,现在推荐给博友,以示共同分亨.---- 转载者ABC的按语.

(<罪城老怪的半人半鬼笔记>原文示下) 

 

罪城老怪的半人半鬼笔记                 

天阴得沉重,沉重得使大地都喘不过气来.

不知是何年何月,也不知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自已是人还是鬼魂,已在没有路径,已在分辩不出是山地还是平川的大地上踽踽而行.我不知道自已不知来自何方,也不知到那里去,唯一能感悟到的,就是周围的环境----也是我所处的环境,很黑,黑暗到看不到一星半点光亮.

有习习小风吹来,苍天流泪了,风中卷携着凉凉的雨丝,向黑暗的大地上挥洒着.渐渐,我浑身上下被雨丝淋个透湿,周身越来越觉得寒凉,进而变成了冷冻,进而又酷寒刺骨难奈.

蓦然间,有奇怪的声音从黑暗中幽幽地传过来,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听起来是那么凄凉,是那么伤惨,是那么悲情.我渐渐听清楚了,那是饥饿老狼的啼哭声.这声音距我越来越近,忽的有什么活物----是狼,是狼,正是啼哭的狼,向着孤独无援的我猛扑过来,我在阴森恐怖中绝望地呐喊起来----

----被从恶梦中惊醒后,我定定神.回过神儿时方明白,我仍然躺在万紫省水月城(又称罪城)的自己家单人床上,屋子里静悄悄的,黑暗中听得见钟表走动时的嘀嗒声.我浑身冷汗,心在胸膛里加速了忐忑忐忑的鼓点.沉默了很久,我才伸手开了床头灯,目光向对面墙壁上的挂钟瞧去,时间是三点十三分.原来还在半夜三更天.

回昧梦境,引我深思.本意是作个丹柯,也从末改初衷,也始终在沿着初衷之路向前进,为何却总处在被吃的处境?记得最初吃我的那一伙,正是我点然自己的心,为其引路走出困境那个"群".再后来,便有更多的人吃我鬼吃我;吃我者,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犹我成了唐僧肉,谁都可吃.因身边没得金猴护卫,欲吃者张口就吃,直到被吃为骷蝼,被抛弃,美其名曰:"被处理".被处理了的我,仍然在被吃的处境.敲骨吸髓者要吃我,轧骨熬油者要吃我,取骨渣烧灰者要吃我,现在,梦中的狼连我梦中之游魂也不放过.处处被吃的我,活路在何处呢?

 

朦胧熀惚之中,我梦见自己作为老乞丐,好多天都末讨到填肚皮的食物,太渴太饿了,胃里在吸吮,这是一种古怪的而且极不舒服的感觉。我咽下了饥饿的口涎,竭力试图分散注意力,却收效甚微。我走走歇歇,歇歇走走,总算再次来到水月城红旗街一家大酒店门口,趁着守门人不注意,便溜了进去.

不知怎么回事,熀惚间竞出现在一处宴会厅门旁.有很浓的洒肉饭香扑面而来.对我这个饥饿到极点的老叫花子而言,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极大的诱惑力.我己经忘却了自已的身份,正欲不顾一切的冲进去乞讨时,忽有很熟习的说话声从里面飘出来,我赶紧收住脚步,细听,原来是一位兄弟的声音----.这位兄弟,他姓党,名叫红旗,还在童年的时侯----可能是六岁左右的时侯吧,他的小几几便被我家的大花狗齐根儿咬去了,他是个性功能有残恢疾的人,却平步青云,现在的官阶,再有极小极小的半步,就可成为光宗耀祖的副省级高官了,实在不容易.他自从开始奔上士途,为了不受到我这个异端(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的连累,己二十多年与我"鸡犬之声相闻".从他谈话的只言片语中,我渐渐听清楚,他是在为升迁之事请客吃饭,我怎能在这紧要关头坏他的大事? 我只好脚步轻轻地赶紧走开.走开后,却又想见见二十多年未见过面的一母同胞兄弟,便躲到远处等侯着他可能会出来的机会.

有人突然从背后揪住了我的衣领,原来是洒店的保安把我当成小偷了.这位保安竟是当年跟着我办过文学社的小青年,多年不见,他己人高马大.他也认出了我,见我现在是这副模样,便好言劝我赶紧走开.

离开大洒店,肚子饥饿得更难受了,正在思谋另寻讨吃的地方时,蓦然间有小汽车向我猛压过来,顿时有一种天昏地暗的感觉----

从梦中被惊醒时,时己天亮,原来,该是吃早饭的时侯了.

 

 今早天气很好,太阳红红的.该去做早饭了,我才觉得不妙.天然汽表因无钱充值早己停止转动,菜蓝早己掏空,亨受政府解困,十八个月前的解困金,还拿不到手,这饭怎么做呢?----什么摸着石头过河,什么开顶风船,什么初级阶段,现在才知道,我三十多年前,全是头脑发昏;如若不是当年,何来今日之艰难?当初怎么就未想到点燃自已,照亮他人后,毁灭的是自己呢?原来,在世间多半辈子,都风烛残年了,竟全在梦幻中活着,事到如今,怨恨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当钱花----多亏电源还未被切断,也还有些米,只好用电饭锅熬粥喝充饥了.至于疏菜,反正早己与我无缘.

精神不痛快,总觉头晕眼花,昏昏欲睡.想睡就躺到在床上,可是,被饿狼扑食之梦在我心头仍有余悸,而这却由不得自已,仍然迷迷糊糊打起了瞌睡.

 

很难说是梦境,还是客观存在,我似乎又有二十多天未出过门了,不仅未出过门,在这二十多天时间里,我连家门都末开过.

人活着,总得食人间烟火,长期不吃蔬菜,也不是人过的日子,我只好破例出了一次门,上街到集市场花一块钱买了一把青菜叶,返回的路上,巧遇我原单位的王大个.我生怕与熟人碰面,偏巧碰上了,躲都躲不过.

他拦住我的去路,张口就问:"你到单位找那些杂 * 去来么?"

我知道他的所指,便说:"没有."

他说:"郭全福那个王八蛋不是个好东西,他一不会写作,二不会画画,三不会唱戏,在文化单位,凭什么成为副厅级干部?还不是在政治运动中当织积极分子的功劳?你看他借用运动办公室主任的权力,向死里整老作家麻子乐那时节----还有,还有,别看在面面子上满口马列主义,张嘴红头文件精神,骨子里却是个男盗女娼的流氓政客.大天白日,他在办公室与他的小婊子白桃花正日B,连门都不锁,被我进办公室打电话时碰上了,那婊子白桃花正仰面朝天躺在桌边上,下身一丝不挂,两个腿架在那老驴的肩膀上,那老驴已累得脸红脖子粗----我一见这种情景,就赶紧逃出来.就为这事,那老驴借着手中有人事权,一直给我小鞋穿----"

王大个越说越上劲,似乎拉开长淡的架势,我赶紧说:"我还有事."趁机逃脱.

直到回了家,反锁了屋门,脑际里还浮现着郭全福那一脸横肉的面容----

 

我竟坐在写字台跟前不知不觉间进人入梦境.梦中的我鬼魂般在茫茫大街上游荡着,不知过了多久,竟来到一处花园式庭院.自己也不知怎么回事儿,竟又坐在一家陌生的豪华客厅里,主人不知在何处,电视机却开着,屏幕播放的是录相,但见画面上,全是不堪入目的图景.我正欲扭头避开屏幕,蓦然间认出,那位浑身一丝不挂,正躺在席梦丝床上,任凭背向着镜头的男人任意玩弄的年轻女子,竟是白桃花时,我有一种尖刀直刺心窝子的感觉,顿时决定继续看下去.我虽然只能看到画面上男人的后背,却一眼便认出,他正是当年的运动办公室主任郭全福,现在,他该是八十岁的高龄了,而白桃花,却仍然保持在二十岁出头的风韵年纪,真不可思意.郭全福终究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下边的家伙不行,竟家只老狗似的,爬在白桃花两腿间,伸出舌头,猫儿舔浆糊般,在她那个艳艳的桃红色部位正向外流水的缝儿上,吧叽吧叽舔着----我意外发现,这猫儿舔浆糊般的吧叽吧叽声,除过来自电视机,还另有源头,好象----好象是从隔壁里屋传出来的,

再侧耳细听,我确定了自已的判断后,便脚步轻轻地走向传出声响的门口,极小心谨慎地轻轻把门帘掀开个小缝儿,举目向里屋瞅去,原来,电视机上的画面,是郭全福与白桃花在里屋正干那事儿的现场直播,摄相头正对着他们二人,忠实地覆行着自己的职责.从副何厅级级别上退休下来的郭全福,尽管保养得很好,因纵欲过度,他已一头死猪般瘫倒在白桃花跟前,年轻美丽的白桃花,此时却两腮如艳艳的桃花,大叉开裸露的双腿,为郭全福抚摸着----

两个人对话的声音.

郭全福说:"小桃,你比你妈----"

"你别提我妈行不行?"那女子说.

"好,好,不提,不提."

"我妈被你霸占了一辈子,现在,她的女儿又得女承母业----"

"不愿干?可以.把那套房子退给我,把那笔巨款还给我.有房子有钱,还愁找不到好女人?"

"人家又没说不再陪你玩嘛."

她赶紧张开樱桃小口,含住了郭全福那小老鼠似的玩意儿.----

原来相貌虽然极为酷象,却不是白桃花,我绷紧的心绪放松下来,心中又暗想,这个小桃会是谁的女儿呢?

我后退了几步,重回到沙发跟前落座,便有意咳了几声,

里面顿时传出那女子的声音:"客厅里怎么有人?"

郭全福说:"怎么回事?我是把门反锁了的."不多会儿,郭全福便穿好衣裤,托着托鞋,一掀门帘儿从里屋出来,一见是我,便吃惊地问道:"老怪,怎么是----你?你?你?你是怎么进来的?"说话间,他赶紧关了电视机.

我说:"我自己也不明白,想到了你,眼睛一睁,便坐在你家客厅的沙发上."

他过去察看了门锁和窗户,越发觉得神奇,便在脸上横肉突突跳动间,皮笑肉不笑地问道:"你找我有事?"

我说:"你说呢?"

他说:"我给你说过多少遍了,当年政治运动中那些事,我也是奉命行事,是在落实红头文件,如果不是胡 * * 亲自浱人前来处理你的问题,谁也不会对你下手那么重,何况,当时全国都在搞清污运动.关于你的事,要找,还得你亲自去找胡 * * 去."

"他死了这么多年了,你让我到哪里去找他?"

"哪就----我也没办法了."

就在这时,里屋的女子说她的裤衩找不着了,他便走赶紧转身进了里屋----

我睁开眼睛时,但见自己仍然坐在自已家写字台跟前打瞌睡.

 

早该忘却的,却无法忘却;早该抚平的伤痕,在心灵上却成为永恒.话说回来,人活一辈子,谁没个沟沟坎坎?可是,这沟沟坎坎,也深浅不同,宽窄不一.有些能跨过去,有些却跨不过去,只能绕着走.绕着走,看似走了弯路,终究比掯在那里强,总不能活人让尿憋死.这些道理虽然极其简单,对一些只知勇往直前者而言,在身临其境时,让其马上接受,却不那么容易.我就是这种不碰南墙不回头,直到被碰得鼻青脸肿,也不知绕道走的人.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为数不少.任何人都可回头看看,几十年间,紧跟上级不掉队,落实红头文件精神不走样的忠实之人,谁有好下场?还不是翻手为云,复手为雨.路线是人制定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孙悟空的本事再大,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最终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苦难,也算是有期徒刑,还有出头之日.如果是人世间,五百年就是十几代人.别说五百年,五十年也是人生之年长成后,可有作为的全部时间,而我,可悲之处,便是把这宝贵的人生之年,全部消耗在梦幻里,一天天向过熬,直熬到风烛残年,仍然从梦中醒不过来,竞把梦幻作为活人过日子的最重要内容---- 

 

午时,我斜躺在沙发上翻阅闲书,不多久,上下眼皮便干开始打架.

朦朦胧胧,熀惚之中,分辩不出白天和黑夜,似乎是孤身一人在水月城红旗街人行道上荡游,正行进间,但见当年那位号称"胡晴天"的大人物,从新华分社蹓哒出来.我顿时一惊,他不是逝世都二十余年了么?怎么今天会----,未等我想明白,他已向我走过来,老朋友般与我啦起家常话,

我们于说话间开始向前漫步,他说,他早就想找我谈谈,一直没机会.他说,当年那件事,是形势所迫,他当时不得不那么作,否则----.这么多年,他心中一直很愧疚.他还告诉我: "你落到现在这种地步,完合全是我造成的.我己经给我儿子交待过,他现在有条件给你帮忙,你可以直接去找他----"

愰惚间,但见一大群下岗失业者,正聚在一起欲作什么事情,他便急步赶过去,与那些人说着什么,正在这时,有人拿起照相机,拍了一张他与那些下岗失业者在一起的照片.我似乎记得那位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拍照者,是政治保卫单位的便衣特警,他当年便以学写小说者的身份,对我进行过较长时间的"工作".胡晴天见有人拍照,便与下岗失业者排好队形,准备让其继续拍照,拍照者苦笑着说,胶卷用完了,刚才是最后一张,说话间,他便匆匆离去.

不知怎么回事,我与胡晴天似乎是在文化会堂(省委礼堂)门口,但见大院里正有人忙活着搭建灵棚.有人告诉我们,隔壁院子里老作家麻子乐的老伴逝世,正准备在这里办丧事----.听到死人的消息,似乎触到了胡睛天心灵的敏感之处,他好半天都末再说一句话.

似乎是深夜,天很黑暗.过了很久,他才告诉我,他准备回家,家就在西城门红旗剧院背后.我说,天这么晚了,也不见你的专车来接你.他说,坐公共汽车就行.我说,这里也没有公共汽车站.----我的话末说完,但见有公共汽车开过来停在他跟前.我忙问他:"你带没带买车票的钱?" 他己经上车,回答道:"都是大票子,面值上亿----"

汽车开走了,透过车窗,我才发现,车上除过司机和票员,就他一个剩客.更让我奇怪的是,这辆公共汽车的车尾挂的是"0 路"牌子.我当时就想,水月城什么时侯有了"0 路"公共汽车的呢----

从梦中醒来,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多钟,这梦,竟作了三个多小时.

 

有只麻雀飞过来落在窗台上,出神地向屋里窥视着,叽叽喳喳地问我:

"老汉,你是谁?怎么一个人在家?"

我回答:"我是我,你是谁----"

麻雀飞走了,我只有苦笑而己. 

 

我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实际上,区分白天还是黑夜,对我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孤独一人过日子,这环境,反而为我提拱了在孤独中静静思考的条件.终究经历了太多的人间苍桑----悲欢离合,生死磨难,一切的一切,不就是那么回事儿?人活一辈子,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巨富,还是身无分文的乞丐,到头来的归宿,还不是同走一条路----到火葬场去爬那个黑烟囱?

我算是把一切都看透了.

 

水月城又迎来大风降温降雨的天气,虽然是初夏五月,关严实门窗,房子里还是冷嗖嗖的,我索性拉上了窗帘,又加了件衣服,坐在写字跟前.房间里光线暗暗的,唯有我手中的旱烟锅还在时而闪动着火星,后来,旱烟锅里的火星也渐渐息灭了,房间里越来越黑暗,我的上下眼皮也开始打架了----朦胧之中,不知过了多久,我抬起头时,但年当年的故人----己逝世多年的老作家麻子乐,正坐在我面前的沙发上,他在世时,与他形影不离的那只雪白的波斯猫,竟也偎在他跟前,他正边吸烟边笑眯眯地望着我,见我抬起头,便笑着问道:

"睡醒了没有?"

我大为吃惊,心中暗想,死去多年的故人,怎么会----,不过,我的心情很快便平静下来,接过他的话题,笑着说:

"你个老家伙,多年不见,还是这么神出鬼没的,来之时也不打个电话,好让我准备准备."

说话间,便开始给他沏茶,递烟,他接过茶杯,把烟放在面前茶几上,说道:

"这些年了,你老弟除过胡子头发全白了,其他方面倒没多大变化,这种苦日子,不知你是如何一天天熬过来的."

我说:"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旺,还能怎么办?只能是咬紧牙关,一天又一天在黄连水里浸泡下去----快说说.你们那边怎么样?"我虽然在与他对话,却偷偷向他的双腿下半截瞅去.传说中,鬼是没的有双脚的,不知是光线太暗,还是----我果然没看到想看到的脚.

他接过我的话题,说道:"我们那边----首先是老朋友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你根本想不到,我们那边也成立了省文联省作协,***担任了我们文联的主席,我们作协的主席由***担任,各项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在我们那个世界,全讲究自由平等,哪象你们人世间,有才华者被压在大山下,无能之辈却高高在上,还因能充当歌德者,竟获得这个奖那个奖.说句公道话,再过几百年,能在读者中流传下去的中国近当代长篇小说,恐怕就剩下贾平凹没得过什么奖的一部<废都>了."

那波斯猫亲昵地爬到他腿上,偎在了他怀里,他吻吻波斯猫雪白的前额,笑着告诉我:"你看,我的小太阳用不着象当年在人世间那样,躲躲藏藏了,到了那边后,因了心情舒畅,也比以前更召人喜欢了."

南窗外风声沙沙,雨点不住地拍打着窗玻璃,房子里却静静的.

略作思考,我赶紧说:"哪----你也带我到那边去吧!"

他乜斜着双目把我瞅了好半天,噗哧一声笑起来,说道:"你以为谁想去那边,就可以去?没这么简单.一切事情都有他的规律,时侯未到,随随便便把你带过去,你是让我到地狱受酷刑是不是?"

"可是----"

"没有那么多可是可言,我今晚上,主要是前来看望朋友----你看,就连我的小宝贝,也想她的老怪老师了呢."

正偎昵在他怀里的波斯猫,竟善解人意地轻摇几下尾巴.

见他如是说,我也不能勉为其难.自已在人世间的苦自已吃,自己在人世间的罪自己受.老朋友从阴间来访一趟,极为不易,不能因了自己的心绪而待慢了故人.多亏还有那种"斤二两"牌子的酒,尽管是低价酒,他是能理解我的,一袋盐水花生米,便是现有的最上等下酒菜.有酒有菜,一人一鬼,便在这人不人鬼不鬼的昏暗小屋,以酒为引,拉开了友情的话题.

在我们万紫省水月城,麻子乐可是一位人人皆知的知名人士.他出名,并非是他因了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是全国劳模,作为代表,去北京开会期间,与当时的最高层多位领导人有过被接见时的合影;并非因了他作为知名作家,所创作的优秀散文早被选入中学科本;也并非因了他多年来一直助人为乐,受过他帮助的人,以千位数来记算----对于这些,人们己全忘得干干净净,人们所记住的,却是他在政治运动中落难期间,被架到批斗会上后,他那出忽组织批斗会者郭全福意料的一幕幕故事.在那种年月,对被批斗对象,为了把其搞臭,大都从其男女作风问题上下手.郭全福他们对付麻子乐,也旧规照用,竟在批斗会上让麻子乐如实交待,他某篇小说中描写的风流女人是谁,他与那个女人是什么关系,在一起睡过多少次觉----.谁也没料到,这个被批斗对象,竟出绝召.

第一位被安排好上台作批斗发言的积极分子是位男子,上台后当面执问:  

"麻子乐,你如实交待,那个女流氓是谁?你同她睡过多少觉?"

麻子乐却很认真地对这位男积极分子说:"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来----不好吧?"

 "有啥不好的,你现在就当着大伙的面如实交待."

麻子乐这才故作神密地说:"她就是你媳妇啊,还要我当众把她的名子说出来么?"

批斗会场顿时一片轰笑声,男积极分子只好红着脸,恢恢溜溜地赶紧下台走开.

郭全福顿时被气得脸红脖子粗,赶紧与坐在主席台上的头儿们交换过意见,决定把上台揭发批斗的积极分子换成青一色的未结婚女性.第一个上台揭发批斗麻子乐的女积极分子,便是当时还未结婚,正过单身的白桃花,她上台后,一手叉腰,一手直指麻子乐的鼻子尖,开口就说:

 "你个老流氓,给大伙如实交待,那个女人到底是谁,你与她到底睡过多少次觉?都在啥地方干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丑事儿."面对白桃花的当面执问,麻子乐竟噗哧一声笑起来.白桃花火了,骂道:"你他妈的笑什么?"

麻子乐这才一本正经地望着白桃花,说道:"咱们两个之间的那些事----当初,你可是自己情愿的.说好了的,无论如何都不对外人说,现在,你如果同意,让我说,我就----"

白桃花的粉脸忽地被气成茄紫色,一句"你放屁----"还未说完,便哭着逃跑了.

麻子乐却还在说:"大家如果不相信,可带着白桃花到医院去作处女鉴定嘛,鉴定后,大伙自然就知道我说的是不是实情了----"

郭全福被气得直拍桌子,几乎把手指头拍断.

一场批斗会,就让麻子乐如此给搅散了.

说起麻子牙乐的故事,多得能装一火车皮,他却早逝多年,现在,他终究是作为鬼魂出现在我面前,人鬼相交,竟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他谈到我当年帮他查资料,协助他完成学术专著的往事;我回忆着当年落难期间,到还未落难的他那里躲藏的旧闻.转眼就酒过三巡.他才苦笑着说:

"说来说去,我们都给郭全福当了向上爬的垫脚石了."他接着又问我:"你知道不知道,郭全福与白桃花在一起还弄出了个私生女?"

我一愣:"那孩子叫啥名字?"

"叫小桃."

 "郭全福知道不知道小桃是他女儿的事?"

 "那老驴在有些事上比猪还蠢,可能还不知道."

 "白桃花应当知道吧?"

 "她当然知道."

 "可是----"

 "那两个老驴都在作孽,自己造的孽自己受,等着瞧吧,地府里十王殿上十道酷刑,他们一道也逃不脱,到时侯,有他们受的罪呢."

不知不觉间便到了鸡啼五更的时间.麻子乐说:"咱们该分平手了."我劝他多留一会儿,他说:"再迟,就回不去了,今后,就成了永远的孤魂野鬼了."我只好又斟上酒,两人碰杯算是告别.干了杯,他又提醒我:"我走后,家中若有望生钱,就烧上三张,若有什么不干不净的东西跟了来,就算打发了,----再见,多保重."

 "你一路走好----"

我的话刚一落音,他便蓦然间失去踪影,就连他的小太阳,也连根毛也末遗落下,我以为自己又在作梦,目光落在茶几上时,但见两个空酒杯,两双筷子,空洒瓶,还有他吸过的一大堆纸烟蒂儿----.我赶紧找出三张亿元面值的望生钱点燃烧上,这才回坐到写字台跟前,看表,时间己是五点三十分.窗外的小雨还在下个不停,有小风刮过,响起一片雨打窗玻璃的声响.

 

总是在梦里这个无比宽广的舞台上充任着看似出乎预料,细想又合情合理的角色.无论与人,还是与鬼打交道,都让我曾长了不少见识,也给我提供了无限的思考空间,久而久之,梦与鬼魂,竟成了我人生道路上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失去了梦,失去了鬼魂,偶然间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打交道,反而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传来了当当的敲门声,我以为又在作梦,便未理睬.又是当当当的敲门声.当我断定不是在梦里时,竟觉得奇怪了.从未有人登门的这个鬼屋,会是谁来访呢?出于好奇,我便过去开了门.出乎预料,竞是白桃花站在我家门口.我一时回不过神儿了,愣愣地说了句:

 "你,你找谁?----"

 "大哥,我是桃花呀."她乐呵呵地望着我.

我更加纳闷了:"你,你叫我什么----?----大哥?你是----哪个桃花?"

 "当然是你兄弟党红旗的媳妇白桃花.怎么?----大哥连我都不认识了?"她说话时,两个眼睛都在笑."

 "你,你是我兄弟红旗的媳妇?"

 "对呀.我与红旗结婚都二十多年了."她说:"红旗当副省长的事,批下来了.今天过节呢,他实在忙的不行,就让我来看看大哥."未等我再说什么,她己提着礼物进屋.

我犹如在梦中,有一种晕晕惚惚的感觉,习惯性地关了门,到屋里后,先拉开窗帘,再开了阳台的门窗.她己在我写字台对面临进门处单人床上落坐.我心中暗想,红旗终究是我的兄弟,他出任了副省长,总该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可是,他的媳妇怎么会是白桃花呢----关于这个女人的往事,我不愿再往下想了.她说,今天过节,过的什么节?我怎么一点也不农知道?也难怪乎, 对我这个连白天与黑夜都不区分的活鬼而言,不知年月日,何谈节假呢.

我与她拉远了距离,落坐到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开始吸烟,她却早就打开话厘子:

 "本该早就来看看大哥.红旗那个人,大哥应该是知道的,干起工作来,总是死认真,一天到晚的忙,永远没完没了,家中的大小事儿,都推给了我.咱们这个破单位,大哥也知道,工作虽自由散漫,屁事却不少.单位上的事,家里的事,把我都忙得晕头转向----"

与白桃花相识都三十多年了.客观地讲,刚与她认识那阵儿,我对她的影象还不错.在机关办公楼上,她与我是仅有的住单位办公室的单身,又是临居.每天下班后人去楼空,我们便下楼到单位职工食堂打来饭菜,又各自提一壶开水,回到搂上,不是她到我房间,就是我到她房间,东拉西扯,天南海北地聊到十点多钟,才各自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久而久之,她的美丽,我的所谓才华,在各自的心灵深处都搅起过波澜.晚上各自在自已的房间休息后,觉得心里寂寞时,就敲敲隔在两个单人床之间的三合板隔墙,回应,也是轻轻的敲击声,相互都睡在自己的单人床上,相互之间的是距离,还不足十公分,隔着三合板隔墙,能感悟到对方的呼吸,也似乎能听到对方心律跳动的节拍.可是----后来----.回想起往日的情怀,我方觉得对已成为兄弟媳妇的白桃花过于冷落,便给她沏了茶,找出陈年的葵花仔招待来坊者.重回到写字台后边落坐后,我情不自禁地把目光向仍在喋喋不休健谈的她望过去.

简直是天下奇迹,她的风韵,她的美丽,还有她那会使所有男人都为之倾倒的迷人眼神儿----这么多年不见,没料到她这个年过五十岁的女人,保养得如此出奇,看上去,最多也就三十岁出头,而她的气质,却是那些二十岁出头的美女模特,影视明星们无法比拟的.她的发型,是很流行的那种,她的衣裙,也不见得多么艳丽华贵,这一切与她相配,反倒是那么得休,是那么平易近人.她已经端起茶杯,小口儿喝茶的同时,把一条腿盘在了床沿上,随着裙摆很自然地向大腿滑动,但见她腿上雪白的肌肤,羊脂玉般裸露了出来.她的一只手扶在了床铺上,身子微微倾斜而后仰着,两只黑水晶般的眼睛默默含情望着我,望着我,----她略带羞色间一笑,桃花色的两腮间,蓦然泛出了一抹醉人的胭脂红----我心灵深处顿时暗暗地发颤,却又把视线赶紧收回来,拿起烟锅在烟盆盒里挖起来.

 房间里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和寂静.

 "大哥---"她的声音幽幽的,颤颤的,终究是她打破了沉默.

我却末敢回头,也没勇气接她的话题.略顿了顿,响起缓缓地走动声,她己经来到我身后,近在咫尺了,能感觉到她浓浓的女人气息和淡淡的清香.我的心急促地跳动着,却末敢回头,也末敢吭声.两个人都沉默着,我能所得见她微微急促的喘息声----过了好半天,身后的脚步声才向阳台门跟前挪动过去,她的声音:

 "哦----你养了这么多花----"

 "这花----"我这才如释负重,接过了她的话题:"这花----"

 "看来,我得跟你学习养花呢."说话间,她己来到写字台跟前,腹部紧贴了桌沿,目光落在了紧靠我另一侧的书架上,说道:"没料到你这里有这么多的好书.----"

未待我从椅子上起身,处在我左侧的她,便从我胸前把手向我右侧的书架上伸过去,她的腹部,蓦然间贴压在我的胳膞上,我欲赶紧抽身躲避,却前有写字台,后靠椅背,右有书架,她也从左边挡着去路,我顿时被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她出奇不意的举动,也把我推向了心绪不安的境地.

----早在三十多年前,她与我都在办公楼上过单身那时间,就曾出现过让我极为尴尬的一幕.那是个盛夏的黄昏,吃过晚饭后,我在房间里看了一会儿书,未见她过来,她的房间里也没有动静.我记得她前一天说过,准备改天到东城门回家看看她妈妈,看情形,她是回家去了,己习惯了与她共度黄昏的日子,她突然不在,我心里便空落落的.房间里闷热,浑身都是汗,我这才拿了毛巾,下楼到本单位职工浴池去洗澡.因是下班后的晚上,管理浴池的师付锁了锅炉房回了家,为防止晚上有人来冲凉,浴池的门却留着.因了本单位的职工干部住家都距单位较远,加之是晚上,很少有人在这个时侯到这里来洗澡,整个后院里昏黑一片,唯有浴池的窗口有昏黄的光亮.进门处虽亮着灯,换衣间也有光亮,我脱光后赤身裸体进了洗浴间时,里边却昏沉沉黑茫茫的.我黑摸着开灯,连开几次,原来灯泡坏了,我只好黑摸着进入了大池子.正在我尽情地亨受着沐浴快乐期间,黑暗中似乎有水花波动的声响.难道还有谁在洗浮澡? 我问:"是谁?----"没有人回答,水花声也消失了.看样子是我的幻觉了,我如是想,便在池水里伸展开双腿.忽然间,竟有绵绵的双臂伸过来挽住了我的脖颈,也有烫烫的唇吻在我额头上,在这同时,便有美人鱼般的身躯随着水花的波动,浮游到我的身体上.当我在黑暗中感悟到她就是白桃花的时侯,惊悸顿时受变成了无法拟制的喜悦,两个赤裸的身躯如同两条水蛇般在黑暗的水池里扭绞在了一起,谁都没有说什么,也无须用语言去作表达,胸贴胸之时相互之间突突跳动的心律节拍,还有那唇与唇的热吻,便是天与地都为动情的最好见证.过了很久很久,她才把一只手沿着我的腹部向下滑行,握住了我的部位,声音喘喘地在我耳边问道:"----这,这是个啥?----"她的手在下边握紧了.我拥紧了她,反问道:"你说呢?"她没有回答,随着我的拥紧,她颤颤地把手中之握导向了她的部位,猛然的插入,两个燃烧的身躯蓦然间醉化在一池清水里-----那时侯,两个人都还年轻,又都是单身,而现在----她的手指虽然在书架上拨拉着,却始终来未抽一本书,倒是另一只手象是不经意间搭放在我肩头上,

我的心绪却继续沉浸在三十年前那个夜晚的洗浴池子里.那时候,我们根本没想到会乐极生悲,并由此留下祸患.问题的起因,还是机关单位看大门的老头引起的.夜己经深了,他到后院撒尿,意外地发现浴池的灯还未关,他前来关灯,见衣物架上有衣物,便向着黑暗的洗浴间大声问道:"里边有人没有人?"此时,我与白桃花都慌了神儿,两人相拥在一起,别说回应了,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老头儿过连问了两声,才唠叨着:"是哪个丢三拉四的糊涂蛋,洗完澡把东西忘了,人却走了."他关了换衣间的灯,出门后把门上了扣,才回了前院大门口的传达室.这时,白桃花浑身直发抖,哭丧着说:

 "门被从外面扣上了,我们怎么出去?"

 我说:"赶快穿衣服去,穿上衣服后,再想出去的办法."

我们黑摸着来到换衣间后,却无论如何都找不着自己的衣裤和鞋袜了.我这才意识到,我们的衣裤鞋袜,可能被看大门老头拿走了.白桃花心中一着急,竟哽咽着哭泣起来.我劝了她几句,并说:"先想办法出,趁着夜深人静,回到楼上再说."

她只好止住哭泣,点着头依从我.

我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摸索着,辛好摸索到窗户的风扣,我拉开风扣,把窗扇用力一推,窗户开了.我先扶着白桃花,让她从窗口出去,紧跟着,我也逃出来,回手关了窗.因了惊吓,再加上是赤身裸体出现在院子里,尽管是黑夜,此时的白桃花己浑身软得如一堆泥,双手遮挡在胸前,蹲在地上立不起身了.无论怎么劝,也无济于事,我只好背着她,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从后门进入办公楼,楼梯上灯光明亮,赤身裸体的我,背着赤身辉裸体的白桃花,一口气上到四楼上.到了她的房间门口,她才想起,门上的钥匙还在衣服口袋里.我只好扶着她走向我的房间.我走时忘记了锁门,推开门进屋后,在我关门的舜间,白桃花动作极快地上了我的单人床,拉开被子把自己的裸体遮起来,又让我赶紧把灯关了.我虽然刚开开灯,只好又把灯关上,在昏暗中来到床跟前望着她,当我们两人的目光相遇到一起时,又都噗哧一声笑起来.

当我从往日的情恋中醒悟过来时,但见白桃花己蹲在我身旁,双手十指交叉后依在我腿上,腮贴胳膞,正双目直勾勾地望着我,她见我从沉思中醒悟,欲说什么,粉腮上先泛起红晕,她用舌尖润了润红唇,才动情地说:

"----那天晚上,把我的魂儿都吓丢了,没想到你竟有那么大的力气,背着我从后院一口气跑到四楼上----"

我顿时直觉得脸红.我说:"那天在澡堂水池里,实在不该对你那样."

"那,那都是我愿意的."

她突然伸出胳膞揽向我的腰际,动情地在我手掌上吻起来.

我心里直发颤.我说:"那时侯,我们都还年轻,而现在----"

 "现在----"提起现在,她开始无声地流起泪来,泪珠点点滴滴洒在我手上.她神情黯然地说:"你兄弟红旗的残疾,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终究是个有血有肉的女人,都苦熬二十多年了.自从从孤儿院抱养了女儿小桃,在外人看来,是个让人羡慕的圆滿家庭,可是,我心中的苦,只有我自己知道,这种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什么时侯是个头呢?"

她的每句话都象刀子扎在我心上.

她接着说:"当初,确实是我的错,真不该见你成为运动的重点对象,就退却,就逃避.可是,话说回来,那时侯我终究还是个追求上进的女青年,何况,最高层的总书记已派出工作组,到我们万紫省来处理你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连省委书记副书记都倒向那边,我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还能怎么选择?后来,我一错再错,自己把自己送到无法言表的苦海中,因我伤透了你的心,直到现在,你还在过单身----"她哭成泪人儿.

我有一种苦泪直淹心肺的感觉,却克制着自己,未让泪水从眼眶溢出来.我抬起发抖的手臂,轻抚着她的头发,说道:"过去了的事,就让他它过去吧."

她突然抬起泪目望着我,说道:"过去了的事,能过得去吗?你一个人过单身,过的是什么日子,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守着身为副省长的男人守活寡,这一切都可暂且不说.可是,人和鬼的世道向我头上泼来的一盆盆脏水,你又不是没听说.这个根源,虽然是从当年那场批斗会上,因了我年轻气盛,对麻子乐口出不迅惹的祸端,而从中推波助澜者,还不是那些对我的美丽涶涎三尺的小人?我不否认郭福全那个老驴为达到个人目的,在我身上用尽了手腕,可是,他终究是个官迷,一心想着向上爬,否则,也不可能作媒把我介绍给当时正给省委第一书记当秘书的你兄弟党红旗,现在,竟又有人把脏水向小桃身上泼,人和鬼都在制造流言,都在用流言杀人----大哥,我实在受不了,受不了."

她早已泪水洗面,却又把面腮贴在我腿上,悲伤地抽泣着流泪.

我说:"你不忍着,又能怎么办?"

 她突然果断地说:"咱们一起走吧?"

 "到哪里去?"

 "只要能离开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环境,到哪里都行.只要你答应,桃花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哪怕浪迹灭天涯,哪怕在一起仅仅是短暂的一舜,我的心愿也就满足了."

 "桃花----"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已,流泪了,虽然握紧了她正在发抖的双手,却摇摇头.

 "你不答应?"

 "可是---"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电话铃声响起来,原来,她是剩坐党红旗副省长的专车前来看望我的,司机在下边等的时间久了,崔促她早点回家.接罢电话,白桃花苦笑起来,她说:"肯定是临来时,你兄弟背着我,向司机交待过什么.你看看,我一个活人,连这点自由都没有."

我说:"既然是这样,你就早点回去,再迟,对谁都不好."

"行,我听大哥的.小桃是个好孩子,虽然与我们都没有血缘关系,二十多岁的大姑娘,却很董事.我下次来看望你时,带上她,让她来认认门."说话间,她从手包中取出化娤盒,擦去泪痕,又上了趟厕所,才匆匆离去.

 

送走白桃花之后,起初,我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待我坐下重新开始吸烟的时侯,重重的雾茫便于不知不觉间浸漫我的思绪,无可名状的沉重感,也似乎渐渐向我心头上压过来.关于白桃花这个人,清白与否,如她的表白,还是似流言传说,堑可不论,她所嫁的男人,六岁时被大花狗咬掉了小几几,还是我背他到医院去看的医生,他是个生殖功能残疾者,这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白桃花,如她所说,却是个有血有肉的女人,结婚后二十多年,伴着丈夫守活寡,这现实,对她也够残酷了.更让我料想不到的是,竟会是郭全福以说媒的方式,把她作了自己的升官阶梯.难道说郭全福当年以运动办主任的身份,一边把我"打造"为运动对象,一边以培养加入组织为由,让白桃花与我割断情丝,划清界线,都是有计划,有目的而为?----那个时侯,我就经常暗想,我终究是万紫省水月城文化团体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员,既就是有不当言论,怎么会被整理为文字材料,出现在省委第一书记办公桌上?怎么会又被呈报到最高层的总书记那里?对这一切,心中始终是个谜.现在看来,其源头,一定与郭全福脱不了干系.----回想起这些陈芝麻旧事,我有一种神心都疲惫不堪的感觉,却思丝宒没有睡意.

 

窗外正下着飘瓢泼大雨,楼顶上的檐道水瀑布般飞流直下,发出哗华哗声响.在这江南水乡,在这清风明月之城,遇上这种天气,总给人一种阴冷,潮湿,压抑的感觉.坐在写字台跟前吸了一天一夜烟的我,确实很累很累了,拖着疲惫的身子躺到单人床上后,不多久便思绪漠糊,不知不觉间进入另一种状态----朦朦胧胧中,我竟出现在一个完全陌望生的环境.说不清是阳世间的城廓街市,还是阴曹地俯的鬼域小路,我正在冷清清阴森森的昏暗中向前漫步,忽听到有人在身后呼唤我姓名.我寻声扭头瞅去,原来是我当年的恩师陕润清在不远处正向我走过来.他退休后到另一个省会城市定居,算起来也该有十七八年末见过面了.他死了,还是活着?都不知道.他还未到我跟前,便乐呵呵地说:"给你干妹子白桃花打个电话,叫上她,咱们一起吃火去."我本想热情迎上去与他答话,却蓦然间止步,推脱着说:"电话本丢在家里,我也没记住她的电话号码,改天吧."说话间,便快步走开.

 

梦游人生,总是说不完的奇遇,道不尽的酸甜苦辣----

不知不觉间,我又身处在遍地野草丛生,看不到人迹的小岛上.该岛仅仅有人世间足球场的面积大小,形状如枫叶,四周环水,彰气弥漫.令人神奇的却是,在小岛中心,竟鹤立鸡群般竖着一座破败的龙王庙.我款款而行,来到龙王庙门口,正欲坐在台阶上小歇,忽有两个青面獠牙的红发魔鬼从庙堂出来.一看到我,便都惊喜若狂.一个说:"我说闻到有人味儿了,你还不相信,怎么样,我没谝你吧."一个说:"只要有人肉可吃,还说那些干什么?"说话间,他们便向我扑过来.这一惊非同小可.求生的欲望提醒我,赶快逃命吧.可是,在这紧要关头,我却迈不开脚步.眼看着即将成为红发魔鬼口中之食.我在绝望中赶忙呼喊起来:"救命,救命----"我似乎从梦中被惊醒,也觉得自己正躺在自己家的单人床上,却仍然无法逃脱红发魔鬼的魔掌,他们的四个爪子,竟穿透墙壁,抓住我四肢直向外拉扯----惊恐中,我意识到自己是梦魇住了,切切盼望着能有人在旁边摇醒我,即就是呼唤几声,也是可以的,可是,在这个家中,我却是孤老活鬼,切切盼望,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我己经绝望了,却但见早已逝世,成为之鬼魂的麻子乐闪身出现在我面前,一想起他前些日子深夜来访期间,我们在一起举杯共饮的情景时,我觉得是救星来了,可是,当我发觉他一脸凶相,在他身后,还跟着两个鬼魂.当我辩认出麻子乐带来的是黑无常和白无常的时侯,才蓦然间觉得,这人世间之路,我现在是走到头了----

    

----不知过了多少天,当我梦游般吃力地抬起疲惫不堪的眼皮时,竟意外发现自己正躺在省人民医院的特护病床上,白桃花两眼通红地坐在病床边沿守护着我,就连站在她身旁的小桃,也満面忧伤状.原来,龙王庙的红发魔鬼要吃我,死后成为鬼魂的惜日好友领着勾魂鬼抓我下地狱,我在黄泉路上打了个来回后,又活过来了,使我弃死回生的,竟是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播种在我心田里的那朵艳艳的桃花----



父亲的背影(散文)             

作者:张凤林 

 

父亲逝世已经二十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是甲子年残冬之后初春的季节,也是我遭遇不幸九个月之后的日子。我从兰州回到泾河川打虎沟村,一是探亲,二是借此机会梳理自己的思绪,回到家中后,看到的仍然是二位年迈高堂,继续在曾经是生产队饲养室的那间四面透风的破屋中苦熬日月的情景,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好坏有个安身的地方就行,不必难过——好在你们都长大了,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

父母已经从传闻中知道了我的遭遇的大概,却都心照不暄,谈论最多的,还是小弟天云参军后在南国边疆保家卫国战场浴血参战的话题。父亲早年曾经戎马半生,从西北军的将军到工农红军指挥员,再由西路军的伤残流落人员到党的地下工作者,自然知道战争的残酷,为了不让我母亲担忧,既便是谈及我的小弟,父亲也把话题说得那样轻描淡泄,总是点到为止,他虽然时常面带笑容,眼睑中的泪水却没有干过。晚上,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斜依在土炕的炕墙跟前一锅接一锅地吸烟,屋内没有点灯,烟锅中一明一暗的火星,是他心绪的见证。

 

我的探亲假是半个月时间,在十多天的日子里,我始终在泪浸心肺中忙碌着。假期转眼间就满,在我离开家的前一天早晨,父亲才让我陪着他到莲花坪上去走走。不用说,这是父亲要与我做一次长谈的时候了。莲花坪地处历史古文化遗址白水寺山主峰大堡山北麓的半山腰,早在一九五七年反右派运动中,身为乡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因对国家超量的统购粮食政策有意见而遭到“双开”,成为生产队的羊倌与大山溶为一体后,就曾带着辍学后成为小羊倌的我,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赶着羊群在这条上山的路上不知走过多少来回,我们对这条路径的熟悉成度,如同自己的手指头——长长的陡坡,弯弯的山路,还有沟沟里、坎坎旁的残雪,以及山风佛动崖畔上枯蒿的沙沙轻响,都成为我们父子两一路上沉默不语的见证。

父亲做在莲花坪崖畔上用烟锅一直在烟袋里挖着,目光却凝视着远处的泾河川。天阴得很重,沉沉的乌云让人憋闷,也满目肃然。我落坐在父亲身旁,跟着父亲的视线向远方瞅去,但见川北边那条古老的河——泾河,也因结冰已成为长长的白带子。当年父亲成为西路军伤残流落人员后,指泾河取其偕音为名,终到老也未向我们透露过他的真实姓名,他埋名隐姓,始终未回过原籍,其中有多少苦衷,成为压在他心灵深入永恒的秘密,他唯一向我回顾起的,还是他作为一名红军指挥员期间,长征途中在松昌茂州受到毛主席接见时难忘的情景……这就是我的父亲。他竟含泪微笑着为我唱起当年红军的军歌……

父亲说:“咱家也算得上行伍世家了。”

我说:“我在部队上仅仅十一年时间,天九当兵时间比我长,天云当兵时间虽然比我短,却上了战场……”

父亲说:“你当兵的时间虽然没有天九长,也没像天云那样上过战场,你在边防建设工地上那些年月受的苦,与我当年在马家队伍战俘营受的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你有过去那十一年的军旅经历,才能在后来这些年月……”父亲的声音越来越沉重,他突然转面望着我,把话题一转,单刀直入地问道: “组织上最后是怎么给你做结论的?”

我顿了顿,低声如实回答:“在这场清污运动中,因右的罪名,在组织问题上与你当年的遭遇相同,只是——公职还保留着……”。

“五七年到八四年,反右运动、清污运动,中间相隔二十七年,父子俩都是右的罪的名,都被开除了党籍……”父亲压着手指头计算着,自语着,过了好半天,他才哑然失笑,用手背抹去眼角的泪珠,叹息着,渐渐地严肃了神情,说道:“——你的人生之路还长,虽然组织已经给你做了结论,今后的砍坷一定不会少,不过,你必须记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原来的政治信仰始终不能变,应当继续作一个爱国主义者,哪怕到了绝境,也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

“可是……”我望着父亲。

“没有什么‘可是’可言。”父亲斩钉截铁地说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让你记住的这些,是你后半生的人生准则——我相信,我们父子俩,谁也不会悖逆这条准则,否则,到头来将无颜去见自己的祖宗。”

我握紧了父亲的大手。

 

又是个寒春的早晨,下雪了,纷纷扬扬的雪花铺满了路径。该是我离家回兰州的时间了,父亲送我上路,因腰疾不能下坑的母亲,推开窗户,爬在窗口为我送别,当我于脚步沉重中再次回眸时,母亲又叮嘱我,有了天云的消息,及时给家中来信,我点头之后,她才挥挥手,让我去赶班车。我忍着心酸踏上风雪之路。

老官路上已经白哗哗地铺了一层雪,清末“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之官道,现在早就因有新修的西兰公路所取代而成为村街,原有的左公柳无踪无影,错落不齐的农家院落,高矮无秩的农家土屋,秃枝上挂着三两片枯叶的白杨与洋槐,都被白茫茫的风雪压在大地上,似乎沉重地喘不过气来。

父亲和我途经村中电磨房门口时,但见有几个上了年纪的庄稼汉,形同国画《流民图》上的人物,双手插在棉袄袖筒里,靠墙伫立在背风处,虽然皱纹叠着皱纹的面容上早就因寒冷而布满血红丝,鼻疙瘩也紫成茄子色,却都把目光向我与父亲丢过来,直到我们途经他们跟前时,被称作老善人的那位老者才搭话说道。

“山老人,这么大的雪,天道兄弟这是——”

“天道的假期到了。”父亲面带笑容,答话道:“吃公家饭的人,得遵守公家的规章制度,老天爷既就是下刀子,也不能破了公家的规章制度么!”

中年汉子接过话题,说道:“山爷,下雪天路上滑,公共汽车过六盘山,能安全吗?”

“你看这冷娃说的这话……”被称作三麻子的老者瞪了一眼中年汉子,接过话题:“山老人绝对也想把天道兄弟在家里多留几天,可是,即然天道兄弟的假期到了,这也是人留天留公家的规章制度不肯留,能有啥办法?”

老善人接着说:“天道兄弟回家探亲这十几天,为了给山老人拾裰房子,一天也没清闲过——现在,家里房子虽说破旧点,山老人和婶子总算可以不受冻了。”

父亲笑了笑,说道:“老二天长如果不是到工上去,天道还有个帮手,这些天——老顾了说话了,别把班车错过了。”父亲扭头向远处的车站上瞥了一眼。

按照乡俗,我赶紧给乡亲们每人散发了一根纸烟,划火柴为他们点烟时,风太大,连连失败,还是老善人推了我一把,笑呵呵地劝我赶紧去赶车,我与父亲才继续上路。

 

行不多远就是村学门前的丁字路口了。风雪中,传来学童啷啷地读书声——解放初期,新设的村学在坡上头惟方圣母娘娘庙院里,正殿偏殿均作为教室,土坯砌垒的课桌与坐登,拥挤在神像与供桌之间,始终是两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间课堂上,民办老师也是一人身兼两个年级的语文数学等全部课程,山高路滑,遇上雨雪天气,常有学童被滑下山坡。正因为如此,身为乡党支部书记的父亲,才在县教育局无资金建校的情况下,组织乡村自筹资金,在村中央平坦地段修建了一所新学校,砖墙蓝瓦,玻璃窗,内平顶,各年级均有自己的教室,这也是当时全乡唯一的“现代化”建筑了。谁也没料到,这项造福子孙后代的项目,在村学入驻新址不到两年的反右派运动中,父亲又多了一项罪名:“未经县上批准,自建学校,目无组织纪律,实际上是对党的教育政策不满……”随着父亲落难,我家生活处境越来越困难,到了一九六O年灾荒年,连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都未念完的我,只好含泪辍学,扛起放羊的鞭子,跟着父关当起羊倌……

早已离开教学岗位的林老师拉着架子车沿着丁字路从北川进村来了,正巧与我和父亲迎个对面。他是我的第一位老师,老远地就望着父亲叫了声:“老支书,你们这是——哦,是不是天道的假期到了,要回兰州了?”

父亲点着头,我也赶紧说道:“林老师,这么大的雪,你还……”

林老师停住了脚步,笑着说:“下雪归下雪,给地里的粪还得送——我还想着赶早送了这趟粪,到老支书家去看看你,没料到你要走了——你那天提着礼当来看我,大老远地回来,在我那里连一顿饭都没吃,我和你师娘心中都有点过意不去……”

“天道下次回来了,再去看你时,你给补上一顿饭,不就行了?”父亲笑着,说话间又问道:“你出来的早,注意来么,长途班车过了几趟了?”

“西安到兰州的车已经过了,庆阳和泾州到兰州的头趟车,也过去了,泾州到兰州的二趟车——恐怕也快到了”。

父亲和我赶紧告别林老师,急步向车站走去。

 

西北风虽弱,却凛凛地吹着,茫茫大雪一阵紧似一阵,望着眉毛上胡须上都挂了冰雪的父亲,我实在无法眼看着他陪着我受这份罪,再次劝他回去,他却极为固执地要送我到车站——想当年,我的幼年和童年,是在父亲的脊背上度过的,父亲无论是去乡政府办公,还是去川地里劳动,来回都必经这条路,直到我五、六岁了,父亲仍然背着我,当我发觉父亲脖颈上浸出汗珠,要求他把我放下来时,他同样是这么固执,总是坚持着要再背我一程……现在,父亲老了,岁月与苦难压弯了他的腰脊,熬白了他的头发,他完全成了四川画家罗中立笔下那幅《父亲》的表象,他在逆境中把儿女养育成人,我却无能为力把二位高堂从贫困中解救出来——我深深地倒吸一口冷气,用以中和苦痛的内心,不过,这也无济于事。

父亲似乎猜透了我的心绪,他说:“家中穷归穷,这几年年景还不错,地里丰收,再也不会饿肚子了。你这次回来,拾裰了房子,又留下了三百块钱,冬天不再怕冷,下雨天也不怕房子再漏雨,一年的零用钱也够了,何况,天九还断断续续五块十块地给家中能补贴上点,日子还能过得去,就是你妈这病——她腰腿不好,下不了炕,我呢,也耳聋眼麻,都不太方便。前些年,有林楚(我大妹)隔一两天就从北塬回一趟娘家,帮着做做饭,现在,林楚又让慧霞(林楚长女)在咱村地毯厂学手艺的同时帮着照顾我和你妈,我也轻松多了,家中的事,你不必太操心,你这次回去后……组织上虽然给你做了结论,也保留了公职,我估摸,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你这次回去后,事事都谨慎小心些,无论遇上什么沟沟坎坎,在咬着牙活下去的同时,还是我在莲花坪上给你说的那些话,政治信仰不能变,为人处世,要对得起自己的祖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是家中老大,如果有力量了,对天长能帮衬了就帮衬上些。当初天长验上了兵,我硬是没让去,怕的是你们弟兄们都出去了,咱在打虎沟的根就断了。咱家是外乡人,在打虎沟一但断了根,说句不好听的话,我和你妈老百年后,一把老骨头埋到坟里后,到时候连个看坟的人都没有。因为有了咱父子俩的经验教训,老三天九会稳当些,看局势,在部队可能会干出点名堂,至于天云——他最小,现在又上了战场,听说受了伤住进医院,你注意打听着些,如果有消息,就给家里来个信……”。

我心中在流泪、在滴血——点头应承着。

泾川直达兰州的长途班车已经开过来停靠在车站上,父亲才崔我快去赶车。我原以为班车到平凉后得转车,得住宿,也为自己预留了费用,现在,既然可以直达兰州,我便仅留一张车票钱,把身上所有的二百元卷到一起,硬塞到父亲手里,让他和母亲补贴家用,才与父亲一同去赶班车。

临上车时,我再次劝父亲别在风雪中受这份罪了,并说,村里胡家小饭馆,一碗羊肉馍二毛钱,二个老人每一天吃两顿羊肉泡馍,这二百块钱加上留下的那三进块钱,足够了,想办法维持上一年,过春节时,我一定请假回家看望二老,再想办法从根本上安排二老的生活问题……父亲的嘴角颤抖着,说道:“家中的日子还能过得去,最要紧的,还是你回去后,一定要咬紧牙关熬过沟沟坎坎的苦日子……”泪水已经在父亲的双目中打起了转转。他在我肩头用力拍了拍,说道:记住,活得再苦再艰难,也要活下去——他突然转过身,紧起了几步,才用棉袄的衣袖去擦眼角的泪水。不用说,父亲落泪了。我正要后脚追过去,就在这时,班车上的司机和票员都在大呼小叫地让乘车者赶快上车,要开车了。我只好收住脚步,这阵儿,紧走了几步的父亲也止步回过身向我挥挥手,让我上车。

上车后,我赶紧开了班车的玻璃窗,但见老泪纵横的父亲继续牺惶地伫立在风雪中向班车这边凝望着,他的目光,他的神情,他抬起胳膊向我挥手告别时那颤颤地摆动,都令我揪心,我哭了,从窗口探出身子,大声对父亲说:“达——你说的话,我都记下了,过年时,我一定回来看望你和我妈——回去吧!”我已泣不成声。

班车就要驶离车站了,直到这时,神情茫然的父亲才转过身,擦着脸上泪水的同时,缓缓地离去。

西北风刮得越来越紧,白茫茫的鹅毛大雪随着风势扬起的雪浪,像大海上的怒涛似的,在雪路上翻滚着、呼啸着,大地上的一切,都被弥漫在了暴风雪的混沌世界里。但见犹如漂浮在浪涛上一叶孤舟似的父亲,在风涛雪浪中倒背了双手,脚步沉重地行走在雪路上,他那满头白发,他那消瘦且有些弯曲的身躯,他那沉重的颤颤步履——长途班车开动后驶离了站位,这时,风雪和泪水虽然早已经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仍然一直用泪目凝望着被风雪渐渐拉远了距离的父亲那孤独的背影……

 

——我无论如何都未曾料到,这竟是我与父亲的最后诀别……

又过了九个月,初冬的一天,始终为我牵肠挂肚、几乎把老泪都哭干了的父亲,到白水镇向从兰州返回的乡亲们打探到我因落难后处境已经艰难到极点的消息后,在心绪黯然间返回打虎沟村的途中,竟不幸地逝世于“车祸”……父亲虽然在苦难与凄伤中起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已经成为“被流放者”的我,竟然因为身不由已,连父亲的葬礼都未能参加得上,留在我永恒的记乙中的,唯有那个早晨,父亲老泪纵横间在风雪中离去时孤独的背影;埋藏在我心灵深处的,唯有终身难以抚平的痛……

2008年12月22日草于

父亲诞辰一百周年之即



我们在腾格里 (散文)  

作者:张凤林

 

这还是一九六九年盛夏季节的往事,那时候,我们兰州军区通信团架设五连,承担的军用通信架空明线施工任务,已经进展到横穿腾格里大沙漠的阶段———

……多少次黎明即起,向北再向北,擦过绿洲的边缘,沿途最后几簇红栁枯萎了,最终来到不毛之地、冷酷无情之地。唵唵一息的生命沐浴在无比强烈,无比耀眼的阳光里,热烈而赤诚的心,面临着生与死的又一次考验。从未考虑过退路的我们这些“柏油兵”分两人一组,肩扛二百余斤重的用柏油沸煮过的红松木电线杆子,继续执行着自已的神圣使命———负重远征。吕金铭、析树旺、雷志华、李治林、宋建湖、杨志成、候长雄、张凤林、赵老兵、新战士小毕………百十人的队伍,在无边无际的瀚海里组成了最能代表时代特征的群体。

 

苦难的沙漠,辉煌的沙漠,然烧的大地。

我们负重祼露在赤日的烈焰里――—几乎全都浑身上下一丝不挂,仅有的遮羞布,也早被烈日从电线杆上烤化后顺着前胸后背淌下来的柏油,与肌肤粘连在一起。从头到脚,谁的身上也找不到指押盖儿大小的无伤无油污之处,堂堂七尺男儿,均成为犹如来自远古原始部落的“非洲黒人”。面容上的皮肉一次又一次被电线杆上滚烫的柏油撕去一块又一块,新伤叠旧痕,血流不止。谁也说不清是汗水还是血水,总是沿着溃烂或结痂、或流血的脖颈向下流淌着。肩头被电线杆子压烂且又化脓,脓和血汗的气味以及柏油气味汇合到一起,散发着刺鼻的恶臭。人人都口干舌燥,喉咙里几乎快冒出烟来。出现在我们视线中的,仍然是骆驼白骨蔽野的满目荒凉,漫漫黄沙,也没个尽头。

 

时而有海市蜃楼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但见沿着地表白哔哔浮悠着流动的透明体汽流那边遥远的地方,湖水湛蓝得像大海,似有船只在淡雾中航行,宫殿般的楼宇在绿色屏障中时隐时现??――—所有这些景物,都悬浮在这片臆想中的深水之上,且是那么逼真,而这一切,随着我们向它的靠近,却都渐渐的隐退着,碧波荡漾的湖水面积越来越缩小,直到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说,这正是吴承恩笔下的魔幻原型……谁知道?

在征途上遭遇沙尘暴是常有的事――—睛朗朗的天空先是出现了条形云彩,沙滩上扶摇直上的龙卷风也时时腾空而起,再后来,西北方向便茫然一片灰黄,不多久就有大海中海嘯般沙尘形成的浪头,在万马奔腾似的呼嘯声中,以雷霆万钧之势,齐唰唰的向东南方向压过来。转眼间,沙丘开始气喘吁吁,大地被沙浪掀翻,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到处都雾茫茫混沌一片。遇上这种天气,我们只能丢下肩上的电线杆子,躲到沙丘下,去接受暴雨般沙石的洗礼,犹如被压在沉向海底的绝境里……沙尘暴之后,我们从被黄沙掩埋的凹地里爬起来,抖落浑身黄沙,擦干伤口的血迹,扛起沉重的电线杆子继续前进。

 

这都是国际的国内的复杂局面把我们逼到这种处境中的—――苏联一百四十万大军压在我国北部边境,勃列日涅夫集团公开扬言要对我国的首都北京、核工业基地、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而我国国内,文革引起的派战还在继续。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我国外交部奉命向苏联政府发出照会表示强烈抗战的同时,中央军委已命令我军大部队开赴北部边疆,随时准备歼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和平边疆变成了即将出现的铁血战场,我边防部队急需通信联络设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奉命开赴边疆,投入到从兰州到北部边疆沿线的通信网络建设中。

通信架空明线的线路建设,有着严格的程序,在地形、地貌、自然环境都较为复杂的地区,在各项设备都处在极为落后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一任务,只能靠建设者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去奉献、去拼命了。在沙漠施工,最为艰巨的便是向沙漠里用人力运送工程器材了。

我们已经有过勘测期间探险腾格里的经历--数月前,以扬志成为队长的十七八条汉子组成的测量队,在没有路径的荒漠里开路,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通信联络设备、以及救援方案的现状中,凭着两条腿,肩扛测绘器材,成为腾格里的第一批征服者,现在,我们第二次重走死亡之海,已是负重远征了。

 

人曰:“路漫漫其修远兮……”

回曰:“红军不怕远征难……”

齐声曰:“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快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最新最高指示:“西北很重要,设防要搞好,时间要抓紧,工程要提前。”――—据专程前往工地传达周恩来总理对我们的电话嘉奖令的兰州军区直政部首长说,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我们的批示和要求……我们热血沸腾,人人立誓:

“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

在腾格里,我们日复一日,用血与汗水浇铸着北国边疆钢铁长城,用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描绘着我们年轻时代最新最美的人生画卷。

 

夕照中,黄沙漫漫的大漠上,仍然犹如火焰在燃烧。露营沙山下,该是开晚饭的时候了,司务长与炊事班长为我们送来的却是事先准备的大饼――—他们也难为无水之炊。我们虽然饥饿之极,咬一口干饼,焦灼的口里却好象是填进了一把沙尘……有人一个喷嚏,犹如天女散花,引来蜂踊而至的成群蜥蜴伸长脖颈,把每个人都围成“孤岛”――干渴之极,炎热之极。有人用手指在沙地上书写个斗大的“水”字,凝视许久,又抓一把黄沙把他的作品打碎。围视者苦笑起来,还未绽开笑容,干燥的唇上已裂开口子,浸出血珠,只得赶紧把笑容收敛住。站在人群中的王副政委扶了扶近视眼镜,目光在这些早就焦头烂额,体无完肤的干部战士身上及面容上扫视着———吕金铭、折树旺、雷志华、李治林、宋建湖、崔央举、杨志成、陆中勤、张德厚、闻勇仁、董建堂、李世勋、周志道、候长雄、张凤林、赵彦、朱发、胡碎贵、郭友贝、许太文、徐麦科、王宏玉、张天本、张天升、韩绪儿、刘汉甫、邰启禄、张振芳、马宏玉、毕新民、王道奎、尤传华、林正才、王培珍……全是些为边防施工流血不流泪的男子汉,从干部到战士,哪一个不是只要工程进度而不要自己性命的拼命三郎?现在……王副政委的眼角溢出泪花花,却克制住自己,没让泪珠从眼角淌下来。他抬起头望着远方,直到最后的运扞者都聚拢到露营地,才落坐到大伙儿中间,继续行施他作为政工干部的职责———保家卫国,自古都提倡马革裹尸、黄沙埋忠骨,如今面对这些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几乎已经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奉献给信仰和理想的架设五连的干部战士,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不知沉默了多久,有人带头用鼻音低声哼唱起当时最为流行的连队歌曲。有人领头,大家便用沙哑的喉音相随:“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那里艰苦到哪安家……”

———一轮明月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赶来,望见明月便令人意快。或曰:“无物比月更美”,有人与之争曰:“露更有味”。由“露”到“梅”,话题又转向“酸梅”……焦燥的舌根竟都浸出酸酸的汁液……

 

多少次黎明即起,我们抖落浑身黄沙,再抓一把细沙填在肩头脓血流淌的伤口,迎着万道霞光,扛着沉重的电线杆子在无沿的大漠里继续远征———盛夏的三个月,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熬过来的。

 

我们用生命在腾格里体验着理想,实践着信念!我们的灵魂在九死一生的苦难磨砺中获得升华。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还有绝境与白骨,以及被风沙掩埋了的脚印。

 

我们这些经历过那场磨励者,后来无论是成长为将军、还是从士兵级别退役,无论是继续留队、还是复员转业干地方,到了年迈白发之年,已经有不少人因积劳成疾,长眠于地下,既就是活着的人们,也各有各的不辛,可是,我们谁也不会后悔!

    因为,我们现在即便是遭遇不辛,身处逆境甚至绝境,我们仍然可以自豪的向子孙后代宣告,在十年动乱的年代,我们终究没有虚度自己的年华———把自己壮丽的青春,奉献给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璀璨事业!

 


哦,母亲 (散文) 

作者:张凤林


哦,母亲——你是大地,儿女们在你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诞生;你是阳光雨露,儿女们的幼苗在你辅育下茁壮成长。在狂风恶浪袭来的时候,你是呵护儿女们的挡风的高墙、摆渡的舟船;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又是你以伟大的母爱献身精神,把死亡留给自己,用生命换取儿女们的生存……母亲,哦,母亲!人生在世,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普天下母亲千千万万,在我的心目中,你才是作为儿女最值得崇敬的最完美的人……

 

……提起关于母亲的话题,我始终无法忘却震撼过我的心灵,也在我心头留下深深烙印的五十三年前的那件往事。那天,天气阴沉沉的,阴云弥漫了空际,似乎阴雨即将来临,从早晨到黄昏,却始终未见星点的雨丝儿。小风,也是轻轻的、淡淡的,细长细长的柳梢儿虽然被小风轻微地抚动,油绿油绿的柳叶,却仍然丝纹不动——深秋的打虎沟村,沉默向静谧的黄昏。

夜幕渐渐升起来了。乳白的炊烟和灰色的暮霭交融在一起,象是给墙头、屋脊、树顶和村街都罩了一层薄薄的细纱幔,使它们变得若隐若现,悠惚飘渺,很有几分神秘奇妙的气氛。吃过晚饭后,在掌灯的时份,随着帮工的乡亲们陆续离去,老马才送我回家。

按照乡俗(潜规划),在我们村,一家立木盖房,每家都会出工去帮忙。父亲到县委去参加整风,我家再没有男劳力,只有年满九岁的我还能凑个数儿,恰逢是星期天,到马家帮工的差事自然而然地落到我头上。好在都是乡里乡亲,在工地上,大伙儿总是对我百般照顾,始终让我力所能及。一天忙活下来,倒不觉得劳累。只是晚上回家的山路,必须途经陡坡、荒坟滩、五神宫庙院前饿狼猛兽出没的地带,无人相送,由我单独去冒险,老马也不放心。

秋日的傍晚,燕雀的啼鸣声穿过暮霭,在天际间阴云下回绕。一种幽幽的暮色暗暗的,在朦胧的阴影里爬过了村子,弥漫向山坡,大堡山峰峦上的最后一缕白亮、也悠忽间被夜幕吞没。寂静中,微微的山风蓦然间送来了远处莲花坪上饿狼的悲啼声。

夜路虽然昏暗,也崎岖不平,由于老马打着手电筒,我们在乱坟坡沿着羊肠小道行进,一路上行程还算顺利。

 

途中,老马在闲聊期间试探着问我:

“……老书记到县委参加整风,去了这么久了,关于县委整风的事,村里众说纷纭——你和婶子听说了么?”

涉及到关于父亲的这一话题,我心里直发酸,有泪水浸向心田的感觉。

我低声回答:

“听说了。”

“唉!——”老马叹息着说:“老书记为了在咱们村修建学校,到县上求情下话,没有结果,又想办法在全乡自筹资金,费了多大的力气?现在,全乡学生娃再也不用上山到庙里去上课了,这是为全乡几千口人的子孙后代造福呢!怎么能算错误?还有,关于追加统购统销粮的事,上面只顾下发文件,让农民交粮再交粮,眼看着不仅社员在挨饿,就连来年开春下种的种子都成了问题,老书记作为乡上的书记,如实向县委反映实际情况,怎么会是反党行为?——唉!为了老百姓,老书记、老书记……听说在整风会上受苦受罪的老书记被整惨了。唉!”

我直想哭,却没有让泪水从眼睑溢出来。

据说,平凉县委的整风运动,是在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亲自坐镇下开展起来的。父亲成为全县整风运动的重点对象,也是由他决定的。省委第一书记一句话,急于立功表现者倾巢出动,成为急先锋。就连一位姓雷的县委通信员,也虎假虎威。为了强迫父亲“低头认罪”,他们组织身强力壮者把父亲八面合围,推过来,搡过去,其行为称为“轰”。直到把被“轰”的对象折磨得头晕眼花,又把其反扭起双臂,强迫其九十度弯腰,由打手在脖颈上用巴掌不住地用力砍打,名为“低头认罪”。他们已经把父亲打得头破血流,姓雷的打手又从厕所端来屎尿盘,向父亲头上浇去,名为给父亲“清醒头脑”……一提起这些众说风云的传言,我的心头犹如被插上一把刀子。

 

阴云中纷纷扬扬地飘落起雨丝。流泪般的细雨丝,是一种使人无从辨别点滴的极细的雨丝,那种无从目睹、无从辨别的纤小点滴飘过来,不久就在衣报上盖着一层冰凉而有渗透力的苔藓样的水分,象是连倾注的精神都打不起来。

沿着羊肠小道上了陡坡,便是老马家崖背上那块草坪了。赵队长家坟茔在荒草中显得阴气密布,在手电筒的光照中,墓冢显出了漆黑的轮廓,四周遍地黄蒿和冰草,坟后头崖畔上长满了酸枣刺和榆树棵子及扯了长蔓的羊蔓条。雨夜中,碧绿显示着沉重、凄凉、阴森的墨黒。

山路绕过赵队长家坟茔,直达五神宫庙门前的拐弯处。旁边不远处的老庙与庙后的高崖完全被夜幕抹成一片漆黑。前些年,对生存绝望的马商户就悬梁吊死在庙院里,我至今还能回想起把死者从绳套中解救下来时他那凸目吐舌的狰狞面目。现在,一切都无声无息,令人恐怖的寂静。空气的郁闷似乎增加了一倍,大气气压仿佛突然增加了许多。令人有一种呼吸不畅,心脏窒息的感觉。

雨越下越大。深深的黑暗笼罩着山坡。起风了,迅疾的风送来了时断时继的语不成句的凄凉的歌声。我知道,那是赵老七老婆的疯病又犯了。这是个还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人,谁也不知道她为何突然患上这种怪病,乡邻们唯一的解释,便是她不知被哪家的屈死鬼给缠上了。山风中也传来饿狼在莲花坪上的啼哭声。夜夜如此,我知道那是狼声,村上老太婆们却偏说那是当庄张家年轻媳妇不明不白地死在半山上废窑里后阴魂不散,在天天晚上向人世间诉说着自己的冤屈呢。

大雨瓢泼般的下着,雨点密得象一铺帏幕,迸射着,淹没着一切。这不是雨,而是乱响的、叫人站不住脚的倾泻,是狂暴的充满了旋卷的黒暗的水旋风,象老天在为人世间的不幸而悲伤的哭泣。

说不清是恐怖,还是寒凉,我只觉得浑身发冷,上下牙齿也嘣嘣的敲击起来。老马把手伸过来抓紧了我的手,关切地问道:

“冷不?”

“嗯!”我点点头。

他脱下自己的布衣褂,给我披在身上。他的衣褂虽然同样象是从涝池里捞出来的一样,我身上终究多了一件衣服,也暖和了许多。

 

哔哔剥剥的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忽啦啦间在遍山形成山水,满山遍野,沟壕洪盈,一刹那间,南山上的山水,五神宫庙院里的山水,赵队长家院里院外流淌的山水,全都汇成一股股溪流涌向沟壕般的山路上,我和老马犹如行走在河道里。

终究是山水,急流卷携着树枝、杂草、粪便以及说不出名目的杂物,不住地在我们腿脚上碰撞着、抽打着,就连赵队长家大门口那棵老枣树上的大红枣,也被大风摇落一地,被山水冲下来。手电光亮中,路沟的急流中,大红枣与黑羊粪蛋、牛屎疙瘩随波翻滚。一簇被山水冲涮下来的酸枣刺连枝带根在洪流中向我迎面而下,我赶紧躲避,脚下一滑,打了个趔趄,多亏老马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膊。人虽未倒在洪流中,裤腿却被酸枣刺撕开了口子。

风雨中,老马抓紧了我的胳膊。

他说:“遇上这种鬼天气,到现在你还没回家,三奶奶(他辈份低,如是称呼我母亲)在家不知该怎么着急呢!”

“我妈……”

提到母亲,我的心顿时再次抽紧了。自从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便由地下党党员转为国家干部,作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身负重伤的流落红军,他担任乡党委书记多年,我们家竟未增添一砖一瓦,大小家具未增添一件,全家仍然居住在破旧不能再破旧的两孔窑洞里。父亲天天都去忙碌公家的事儿,这个贫寒不能再贫寒的家,全靠母亲任劳任怨的操持着。她作梦也不会料到,父亲这次到县委去“开会”,名为整风,却走向了下地狱之路。自从听到父亲落难的纷纷扬扬的传言,她的眼泪就没有干过……

云天上划过一道金蛇般的闪电,紧接着,便有轰隆隆的雷声在黑暗中炸响。阴雨转成大雷雨了。雷声与风雨声以及山水的流淌汇合到一起,给人一种天摇地动的感觉。

老马见我说不出话来,也不再说什么,便抓紧了我的胳膊,顶风冒雨加快了前进的脚步。

 

终于上了长坡,到达赵队长家门口的老枣树跟前。这是一棵极大的老枣树,粗壮的树干因老迈而弯曲了腰背,干干枝枝伞骨般吃力地抻张着,千片万片绿叶交织在一起,似一朵绿色的云。雨点打在绿云上,是一片啪啪的声响。老马本来想与我在老枣树下避雨,到了跟前,才发现天上大下,树下小下。赵队长家院子里的看家狗也“汪汪汪”地咬起来。

这是一处与我家背靠背的山庄院落。据老辈人讲,在旧社会,赵家是我们村有名的大地主,骡马成群,牛羊满圈,富得流油,到了赵队长老爹手里,万贯家业竟被他吸鸦片烟吸个净光,成了破落户。谁也没料到,他们会因祸得福,因为其破产于解放前五年,土改时,划定成份期间被定为雇农。不仅逃过了专政的劫运,老烟头的儿子还因成份好,入了党,成为生产队长。正是这位赵队长,当我父亲在县委整风运动中落难的消息在村里纷纷扬扬地传开后,首先开始向我母亲发难。

父亲的不幸遭遇早就把母亲从精神上打垮了。她本来就身体不好,经常病病恹恹的。仅仅几天时间,她便面黄肌廋,双目深陷,两鬓也有了白发。没料到在这个时候,一大早院墙外便传来赵队长的喝喊声:

“张家的,我再叫你一声婶子,到现在这种光景了,你再摆你官太太的架子,我这个当队长的不好向大伙交待呀!——还是到场里剥玉麦去吧!就这,也是我看在邻居的情份上,对你的照顾呢!”

 

赵队长的每句话都象一把刀子,随之而来的又是一阵冷笑声。他走了。我与弟妹们面面相觑,再瞅母亲时,但见她用牙齿咬紧了嘴唇,泪水虽然在眼睑中打转转却没让其淌下来,而是含着眼泪对我们一个苦笑。——就这样,母亲让我年仅七岁的大弟天长在家照顾四岁的小妹妹林楚和二岁的小弟天九,让我继续去上学,她才头晕眼花地双手柱了顶门棍,按照赵队长的指派去上工……一想到这些,我顺手从泥水里捡起一块石头,转身向在赵家院子里“汪汪汪”乱咬的那只狗丢过去。

 

我和老马都没有歇脚,继续向前赶路。电闪带着雷鸣,雷鸣夹着闪电,狂风暴雨摇感着打虎沟,摇感着脚下的小路,倾盆大雨在漆黑阴沉之夜铺天盖地的挥洒着,我与老马早就被淋成落塘鸡,从头到脚都雨水如注。好在继续往前走,过了赵队长家车窑门口,再绕过我家院墙北边草坪边沿胡家嘴子的黄土高台子,就到我家院子门口了。不足百十步距离了,我和老马都加快了脚步。

莲花坪上的饿狼还在嚎叫,五神宫庙院老槐上的猫头鹰、崖头窑窝里的红嘴鸦儿,也遥相呼应,时而发出凄凉的啼哭声。因了赵队长家那只狗的乱咬,山坡下几户人家的看家狗,全都跟着“汪汪汪”的叫唤起来。苍天上的炸雷声,鹰啼狼嚎声,鸦儿的悲鸣声,看家狗们的乱咬声……这些喧嚣声汇集一起,犹如山呼海啸。

又一道金蛟般的闪电劈开了夜空,无尽的里暗瞬间被撕碎了,短短的一刹那间,视线中的景物白昼般突现出了各自的轮廓。蓦然间,但见前方不远处胡家嘴子的黄土高台上,有个人顶风冒雨伫立在那里。由于居下视高,展现在我视线中的那个身影,显得是那么高大,但见其双手十指交叉着抱在衣胸前,尽管散乱的头发早就水淋淋的,却仍有几缕被狂风吹拂如猎猎旗帜。她是——哦,母亲……闪电的光亮虽然转瞬即失,我的心仍然顿时被抽紧了。没错,正是我的母亲在风雨雷电中等待着儿子的归来。

几乎在这同时,风雨中传来母亲惊慌、恐惧、紧张而又颤颤的呼唤着提醒声:“天道——小心,有狼……”

果然是母亲。

闪电转瞬即失,又是无穷无尽的黑暗。老马赶紧打开手电筒。我与老马同声急问:

“狼——狼在哪里”?

“就在,就在赵队长家车窑里……”

母亲的话还未说完,便被轰天炸响的雷声打断了。我顿时直觉得头皮发麻,也不知如何是好。神情慌乱中,正准备向母亲跟前跑过去,眼疾手快的老马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膊,又把手电筒的光亮向赵队长家车窑门口照射了过去,在摇晃着手电光柱的同时,放开嗓门儿厉声吼叫起来:

“打狼——打狼——”

老马的吼叫声还没有落,手电筒的光亮中,但见有只牛犊大小的里影箭一般从赵队长家车窑里窜出来,四蹄踏着满地雨水,冲过羊肠小道,扑下路边的盖坎,消失在茫茫里暗中。

映着手电筒的光亮,我终于看清了,这不是一只寻常的狼。它的身长足有五尺多,虽然瘦得皮包骨头,却长得很结实,背上的毛很短,好象一条狭长的刷子,奔跑时高扬着头颅,夹在两腿间的尾巴一摇一甩地晃动着,有一种威风凛凛的气势——我蓦然间认定,他正是曾经晚上跳进村西头二队羊圈咬死过半群羊,大白天冲进半川里农家小屋从庄户人家热炕上叼走过了孩子,凶狠残酷恶名传遍泾川的那只“狼神”……

我心里如是想,双脚却踏着一地泥水,飞跑向母亲所处的黄土高坎儿。已经顾不上风雨雷电了,已经顾不上路滑危险了。我不住声地呼唤着:“妈——妈——”却没有回应。当我跟头爬扑地赶到母亲跟前时,才发现身体极弱的母亲,经历了极度惊恐的母亲,已经浑身软滩地背依黄土坎儿坐在泥水里,上气不接下气的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在我赶紧蹲在她身旁的瞬间,她才伸出双臂把我拉到怀里,声音颤颤地哭泣起来。

我用双手为母亲擦着脸上泪水,说道:“妈——我,我好着呢”!

“你好着就好……”

母亲哭得更伤心了。

 

这天晚上,是老马帮着我把母亲搀扶着回到我家中的。我送走了老马,安顿着弟妹入睡后,很久很久,直到母亲的神情渐渐平静下来,她才挣扎着为我换洗了衣服,为我擦干净身上,自己也收拾了一番,又坐到炕上的窗子跟前,歇缓的同时,在灯下平静的向我讲述起了她与狼遭遇的经过。

 

……夜已经很深了,窗外仍然刮着风,风声象一个临死的人在呻吟;一阵又一阵骤雨鞭打着门窗,时而间隔着一段死一般沉寂,被扫过山川的闪电雷鸣,也渐渐消失在远方。不用说,雷阵雨又转为连阴雨了。

虽然息了灯,母亲时而提醒我早点睡,明天得早起上学呢?为了不让母亲操心,我佯装入睡,头已经枕在枕头上,脑际里仍然是母亲一心扑在儿身上,在暴风雨之夜与饿狼近距离遭遇,长时间面对面对峙的一幕幕情景。

 

母亲,母亲——哦,我的母亲,原来竟在黄昏时就前往院墙北边草坪边上的胡家嘴子,在黄土高坎儿上等待着年仅九岁的儿子——我的归来呢!她知道我的归程必须经过马家房背后那片野草丛生的乱坟坡,必须经过阴森恐怖的赵家坟前和五神官门前,她也知道赵队家门前山峁拐弯处是饿狼猛兽出没的危险地带,前些日子,上山砍柴归来的林家后生途径这里时,还有过与狼较量的经历。作为母亲,她实在不放心年仅九岁的儿子孤身一人去冒这个险。

为了儿子,她已经忘却了自己是一位弱不禁风的妇人。尽管父亲的不幸遭遇已经使她身心憔悴,尽管赵队长强令性为她分派的农活已经使她劳累不堪,她仍然伫立在黄土高坎儿上居高临下地遥望着山坡下马家院子人进人出的情景。她已经拿定主意,一旦看到我从马家出来,她便沿着羊肠小道去接迎,没料到还未看到儿子的踪影,那只凶恶的狼竞从赵队长家西院墙外的乱草中探出了头儿,睁着灯盏似的双目,向她伫立的方位撇了一眼,又左右瞅了瞅,便旁若无人的大摇大摆地绕过赵队长家门前的老枣树,向她这边徇谟过来。

一切都发生得如此突然和意外。我母亲刹那间头皮发麻,上颚骨同下颚骨嘚嘚地开始发颤,嘴唇发抖,脊背上也浸出冷汗。

瞬间,求生的本能使她萌生了立即一步步后退着逃离险境的念头,也有这个机会。可是,当她一想到即将归来的儿子必须经过这里,会有生命之险的时候,伟大的母爱之心使她站稳了脚根。尽管恐惧之心在胸膛里忐忑忐忑跳动,她仍然双臂抱在胸前,尽力平静着心绪。她的平静,反而让恶狼开始胆怯,胆怯了的饿狼放慢了行进的速度,惚的一头钻进车窑,伸展开四蹄爬在大轱辘木车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的母亲,在沉默中窥测、等待、寻找进攻的时机——

就这样,母亲与狼形成了近距离相互对峙的格局。

母亲,母亲——哦!我的母亲,伟大的母爱之心把她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刀刃上,面对那双闪着寒光的绿眼睛,她一直目不转睛的与那只吃人的凶顽对峙着,对峙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切切盼望着能有路人从这里经过,却始终没有人影儿。她也梦想赵队长家能有人从院子里出来,给她壮壮胆,这种梦想也破灭了。从始至终,她只能孤身一人,去面对险局危境。

深秋之夜,漆黑之夜,母亲孤身一人与饿狼近距离长时间面对面对峙的恐怖之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度时如年的母亲在极度惶恐中等待着,企盼着,苦熬着,面对接踵而来的牛毛细雨,倾盆大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觉得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恐怖使她每根骨头都在发抖。在雷电、狂风、暴雨交织成的黑旋风中,在饿狼那双绿色凶狠目光的逼视中,在四周到处都是奔腾放逐的骚乱与凄呖旋转起伏的怒涛中,在恐怖和疲惫中,她是如此的孤独无援,她觉得自己犹如活尸漂泊在无限凄凉的幽冥里。无底的旋涡使她僵直,陷落,虚空。她已经精疲力竭,她只能失望地听从命运摆布了,她只能顺其自然,在无法抗拒的旋涡中、在死亡的阴惨的深渊里下沉了……哦!母亲,母亲,我的人格最完美的母亲,正是在这个时候,在雷劈电闪的极为短暂的瞬间光亮中蓦然间看到我与老马迎着风雨走向赵队长家车窑门口的身影的……

 

母爱,比死亡和死亡的恐惧更强大。正是依靠这种母爱,生命才世世代代得以维持下来,发展下来,延续下来。

 

……记得——一切都没有忘记,母亲。从那时起,整个世界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千秋万代的一切往事我心里有数——哦!母亲,母亲,我的母亲。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可以、并且有机遇上书,并不是所有的往事都可以永久地收藏在记忆的宝库中,唯有你,母亲,母亲,我的母亲。千千万万母亲中最高尚最完美的人——哦!我的母亲。

 

直到现在,我每每回想起往事还觉得后怕——那时侯,呼啸的风,咆哮的雨,劈闪的电,轰响的雷以及脚下的山洪,早就把我与老马的思绪紧攥到了自己的掌控之中,压根儿都未曾料想到有饿狼埋伏在赵队长家车窑里等待着出击捕食。我们将要途经的路径,距离车窑、距离饿狼仅有咫尺之遥,一旦误入其伏击圈,其后果可想而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时刻,正是母亲在风雨雷电中那声呼唤,提示了我,也成全了我,给我创造了狼口脱险的机遇。正是有了母亲的呼唤提示,才有老马的当机立断。在他机智的用手电筒光柱以及厉声吼叫驱赶跑饿狼的瞬间,在我与老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饿狼身上的时候,我竞忽略了身处黑暗中的母亲的安危——尽管这忽略仅仅是短短的一瞬。

据母亲后来回忆,当她亲眼目睹到了饿狼从赵队长家车窑里冲出来,夹着尾巴逃跑了的一幕时,正是儿子脱险的欣慰从她心头上出现后,她才募然间觉得浑身的骨架哗啦啦一下子散了,顿时头晕眼花,身子也左右摇摆起来。那时候,她思绪恍惚,眼看着筛糠似的双腿已经支撑不住沉重的身子了。神情慌乱中,求生的本能促使她伸展开双臂,在黑茫茫的风雨中伸手四处乱抓,结果,还是在双目中冒着金星星的同时,倒落向黑暗的虚无中……

母亲,母亲,我的母亲,是在失神间从一人多高的黄土坎儿上栽落下去的,她虽然没伤着胫骨,只是脊背上受了轻微的皮外划伤,这种不幸,依然成为压在我心灵深处的一块石头,总觉得沉甸甸的。

 

这沉重在那个沉重的深秋之夜化作一把利刃直扎我的心肺,刺得我心痛。深更半夜,风息了,雨停了,整个打虎沟都在静静的安睡。唯有我,因了思绪的纷乱,总是在被窝中碾转翻侧,始终睡不着。

静谥中,传来母亲关切的声音:

“……天道,你还没睡着?”

原来,母亲也醒着,我从被窝爬出来时,母亲已经划火柴点亮煤油灯,穿着肩头有补钉的大偏襟老粗布衣褂靠着窗台坐在窗跟前,右掌托腮,映着灰黄的灯光望着我。

我的目光接住了母亲的目光——哦,母亲,我的母亲,年纪三十岁刚出头母亲,目光中竞弥漫着憔悴,阴郁。悲凉与伤感反映在她那满脸细细皱纹的面容上,肤色也失去了往日那种蓬勃的生气。更让我吃惊的是,她苍白的嘴唇上,竟爬满了一道道细细的竖裂口,虽然在微微的苦笑,随着嘴角时而细微的抽颤,腮上的肌肉,也在轻轻地颤动,她的脖颈、手指、也清晰地显露着暴起的紫蚯蚓似的青筋……哦,母亲,我的母亲!

母亲的神情让我吃惊,纳闷。经过晚上这一场雨淋、惊慌,母亲是不是溃了?难道背上的划伤使她痛苦不堪?——母亲,母亲!望着母亲,困惑的阴霾渐渐弥漫向我的心头。心中有很多话想对母亲叙说,却没有头绪,脱口而出的竟是言不由衷的一句:

“妈——你怎么也没睡着?”

说话间,我双膝代步把身子挪到母亲跟前,把头与脸腮依贴在母亲胳膊上。母亲伸手爱抚着我的头发,神情凄凉地淡淡一笑,答非所问,关切地问我:

“吓坏了吧! ”

“——有点?”

我低声回答,也依偎紧了母亲。

母亲抬起胳膊揽紧了我,叹息着,很动感情地说:“唉!这都因为——你达如果在家,也不至于让你到马家去帮工。既就是去了,今尔个晚上,有你达接你,咱娘儿俩也不至于被饿狼欺负。这都因为你达到县委去参加整风,不在家,不在家——唉!”

映着昏黄的灯光,我看到了母亲红红的双目中晶莹的泪花花,不待我伸手为她擦拭,她已经撩起衣襟的一角,在深陷了的眼窝上擦抹起来。从母亲的言谈和神情上,我能听得出来,也能感觉出来,她还在为我父亲的命运牵肠挂肚呢!我虽然年仅九岁,还是孩子,何尚不也是一颗悬起来的心拴着两头,一边是母亲,一边是父亲呢!父亲参加县委整风期间到底受了多少罪!他在打江山时所负重伤的身体能支撑得住么?下一步,组织上会如何处理他?现在,各种压力和困难全落在母亲身上,她已经被不幸遭遇打垮了身子骨,我与弟弟妹妹们都还年纪幼小,今后,——一想到今后,我有股愁惨浸透骨头的感觉。

在万籁无声中,我两眼呆呆地望着还在擦抹泪目的母亲,但见她缓缓地落下了双臂,似乎忘却了我的存在,神情怅惘地默坐在那里,双目直直地望着前方,一种深深的绝望暮云从她渐渐惨白的面容上升起来……。母亲失神的神态犹如闷棍敲在我头上,我吃惊,我惊恐,我于吃惊与惊恐中双手摇动着母亲的胳膊,急切地轻声呼唤着:

“妈——妈——”

“哦——”母亲这才蓦然间犹如从梦中醒来。当她意识到是怎么回事儿后,才双目泪汪汪地苦笑着瞅了我一眼,噗的一口吹灭了煤油灯,窑洞里忽地一片漆黑。

我知道母亲心中有多苦,未待我问一声母亲脊背上的划伤痛不痛,是不是病了?未待我给母亲说一句宽心的话,母亲便又伸手推了我一把,劝我赶紧去睡觉,并说,无论如何,我明天早晨必须按时起床,按时去上学,决不能因为父亲不在家,就荒废了我的学业。我含着泪花于无奈间重新钻进被窝,母亲这才在黑暗中摸索着为我压好了被角。有水珠滴落在我的面庞上,犹如冬季的雨点。冰凉冰凉,直浸入我的心肺——

 

哦!母亲——这是母亲的泪珠。

沉浸在极度痛苦中的母亲,是在压抑着自己的心绪,悲伤欲绝地无声的哭泣呢!——母亲,母亲,我的苦难深重的母亲!

(2010年4月初草于间半屋)

 


在那个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夜 ----文字狱年代走向炼狱之灾祭坛的纪实报告

作者:张凤林


 

                        狐鼠纵横山岳老,脂膏滴沥稻粱贫。

                        夜夜肠迥寒蛩泣,丹心未忍逐春磷。

                        ----------------------------

                        忧乐苍生夙愿真,壮怀激烈照天陈。

                        吞颤谁复思汉侯,蹈海我终不帝秦。

                        浩歌慷慨夺江津,最是知音吊五伦。

                        莫笑狷狂乔作态,秋风秋雨愁煞人。

                             -                               ---林 *.秋声辞

   

    落地无声的沉寂,在孤独中总是幽幽间黯然神伤,飘动的情态在无尽的伤感中,不免缺少旋律的韵味,更让人感悟着意犹未尽,平添了几许幽怨。

    又一个秋季蔓延,又是一个句号和一段征程的开始。收获与播种并存的时节,其间的滋味良多。伴随着场场秋雨的落至,心底的情结被触动,在暗夜里久久的思念,反复感怀。忙忙碌碌间夹杂的这个雨季,冲刷出了情感的原色。忆想的时候,最是秋雨夜凉时。

    还记得三十五年前那个秋风秋雨之夜----初秋因有心而愁,秋雨因有心而泣。窗外,秋雨淅沥,清清冷冷,秋风袭过,雨打玻璃窗发出的声响,更给人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觉。夜已经深了,相聚在当时还属于郊区的那座旧楼陋屋的几条汉子,谁都没有睡意。最易断肠时,寂寥的心情,共对着一盏昏黄的孤灯----在政治运动风暴摇撼着大地、慌恐着人心的这凄伤氛围中。

    坐在单人床边上吸烟的李禾,神情忧郁的望着张书绅:----是不是刊物的哪篇文章----被人家找出了什么问题?

    不可能。张书绅说:我们甘肃文艺编辑部,仅仅是省群众文艺工作室的一个部门。群文室上边是省文化局,文化局上边还有省委宣传部和省革委会政治部,我们仅仅是刋物编辑部,审稿权在群文室和省文化局,略微重要一点的稿件,还得由省委宣传部拍板,即就是稿件审定后,由我们完成编辑任务,出版权也在省人民出版社。如果说是刊物的哪篇文章出了什么问题,从上到下,还不得一长串人物跟着倒霉?----在现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位领导也不会没事找事,把不疼的手向磨眼里塞!

    一直勾着头坐在办公桌旁埋头捅烟锅的师日新唠叨着说:文革前,甘肃文艺杂志属中国作协兰州分会的机关刊物,编辑部正县级单位,作协分会正副主席李季、闻捷直接管刊物,审稿权下放给编辑部,编辑部负责人老杨审读过之后,基本上就定稿了,现在可好,甘肃文艺稿件必须交由群文室和省文化局审定,而审稿人----堂堂的省文化局局长,竟然在省图书馆报上来的图书开放申请报告上明确批示:对鲁迅的作品可以开放,至于周树人的作品----这个人是干什么的?查清历史后,视情况再说----!这样的人竟然当上了省文化局局长,我们刊物的稿件,还得由他们审定。连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报告文学,什么是散文,都分不清,竟然是审稿人。身为省文化局局长的审稿人,看小说稿件时,非要编辑部给小说中人物附上外调材料,还说不查查小说中人物的现实表现,作品发表后,小说中人物一旦犯了错误,谁负责?----真算得上千古奇闻了。

    可是,人家终究是文革中新上台的省文化局局长,外行领导内行,是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李禾把话题一转,又问张书绅:这次阵势这么大,会不会是----!当初----四.五清明前后,为响应天安门运动,经凤林提议,云鹏写的那首悼念周总理的诗,征得云鹏同意后,由我用笔墨抄写,由凤林、小冉、王汉英几个人拿去张贴在了省革委会门口,后来,清查与天安门事件相关的人和事时,那件事,被省运动办立案重点追查过,终因知情者都守口如瓶,被蒙混过关,现在,是不是----

    张书绅说:对那件事----在甘肃文艺编辑部、包括一部分小说作者在内,知情面很宽,不过,从开始到现在,大家都守口如瓶。大风大浪都过去了,从现在工作组关注的方向上分析,这次风浪,不象与那件事有什么关联!

    哪么----会是----?李禾望着张书绅。

    张书绅瞅着李禾:你的意思----?

    会不会是战斗饭店学习班上的事----?李禾神情黯然之极。

    张书绅说:战斗饭店学习班、学习班----先后两期,每期都将近半年时间。参加过学习班的作家超过百人,这些人,都是我们省上文学界的精华,一篇几千字的散文、一篇万把字的短篇小说、几首短诗,最多也就一星期脱稿,却让这些人在学习一待就近半年时间。绝大多数人都是久经磨难者,有些人,虽然被捞到学习班,原单位还视其为专政对象,头上还戴着这样那样的帽子。老杨决定把这些受苦受难者集中起来办学习,名为让其修改各自创作的歌颂社会主义的文学作品,实际目的是给这些人创造一个避风港,让大家有个喘一口气的机会。这些人在学习班上,大家都觉得跟回家一样,可以关着门畅所欲言了。有的向朋友倾诉自己多年遭遇的感受,有的思考这些苦难的根源。因为关起门说话,又有回了家的心态,就都没有了顾忌。言谈过程中,未免会突破很多禁区。大家在一起议论闻捷、老舍等人自杀的原因,必然谈及文革,谈及江青、张春桥,谈到天安门事件中华国锋、邓小平一上一下的问题,谈及华国锋,必然涉及到华国锋担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兼公安部长、主管政法工作期间,在全国抓政治犯、杀政治犯的事。这些言论,放在社会上,哪一条都是反革命言论,都是被抓的对象,也是杀头大罪,而在你李禾与凤林主持的战斗饭店学习班上,却成为谈论的合法主题!----你自已应当想得到,战斗饭店学习班上的事,一旦被上边知道,其后果会怎么样!

    ----现在这场台风,难道说----!李禾的双目顿时蓝汪汪的!

    师日新划火柴点着了烟锅里的烟丝,吸了一口后,若有所思的说:战斗饭店学习班上的事----!从甘肃文艺编辑部全体成员到参加过学习班的百十名作家,都是知情人,也都是参与者,谁如果想拿战斗饭店学习班说事、作文章,----这文章太大了,无论是谁,只要作这个文章,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

    老师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张书绅说:从现有的状况来看,这场台风----似乎与战斗饭店学习班关系不大!

    李禾望着张书绅,问道:这场台风,难道果真是因为----

    张书绅没有回答,只是把目光向我丢过来,李禾、师日新也都不再吭声了!

 

    面对此情此景,我蓦然间想起前些日子与一位作家朋友,黄昏时间在黄河岸边的一幕往事----

    ----都吸了很久的烟,也谈及了很多相互关心的话题,涉及到敏感的禁区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便都坐在沙滩上望着黄河的波涛!很久很久----

    作家说: ----作为朋友,有些话----

    你说吧!----我说。

    作家说:关于岳飞抗金、收复河山、反遭秦桧毒手的事,人人皆知,个个对秦桧口株笔伐,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情节,仅凭一个秦桧,能杀得了手握重兵的岳飞?

      提到岳飞,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我说:你的意思是----

      作家说:实质问题在于,抗金胜利,收复河山后,救回了被俘的徽钦二帝,你把现任的皇帝宋高宗向哪里摆?----当朝皇上宋高宗抗金,不过是一种旗号,打到一定程度与金国议和,是他保住皇位的唯一选择,而岳飞,心中只有收复河山,当朝者不杀掉他,难道把己经到手的皇权供手让出去?

      我说:这可能是岳飞被杀害的根本原因!

    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顿了顿,作家又问我:你听说了没有?北京的韩志雄,己经被抓了!

    关于韩志雄,我听我妻弟说起过,我也从我妻弟那里看到过一些天安门诗抄。那首"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我还是在他的手抄本上看到的----!我说:听说过韩志雄,他不就是在纪念碑下当众朗诵诗词的那位青年么?

    对,就是那一位----,作家说:他现在却成了公安部重点处理的反革命,已经被捕关进大牢----

    我问:为什么?

    作家说:理由很简单,他参加了天安门悼念总理活动!

      我说:周总理是党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逝世后,人民悼念他,怎么就是犯罪呢?

    这就是政治----。作家说: 我与几位朋友交换过意见,大家都觉得,你终究刚从部队转业,对社会上很多复杂因素不一定能全都看透,比如对全国政治形势的理解----。你应当知道,去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叶帅、邓小平讲话中,坚持认为军队干部是国家正式干部,应当亨受国家正式干部待遇,张春桥在讲话中,却坚持认为军队干部不算国家正式干部,退役后,应当是从哪里来的再回到哪里去。这三个讲话,完全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观点,中央竟然把这三个讲话作为一份文件下发到全军。这一手多利害?一下子把张春桥推到了几百万军队的对立面,而叶帅和邓小平,立即被全军上下看作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毛主席早就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张春桥败局己定。在这种紧要关头,却出现了天安门事件----!不知你想过没有?天安门事件,被打倒的是邓小平,叶帅也因病休息,获利的是华国锋,人们千夫所指的,却是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你不觉得奇怪么?毛主席很久都没出来过,他老人家的身体到底怎么样?谁也不知道。毛主席一旦有病,现在的手握实权者,能不能千方百计给毛主席治疗,待毛主席康复后,再还权于毛主席?都是未知数。毛主席百年之后,政治局势怎么变化,很难预料。现在很明显,中央是由华国锋主持工作,党政军警全由他控制,他想打倒谁、想抓谁、想杀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邓小平己被他搬倒,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已被他搞臭,他还继续在全国清查与天安门事件相关的人和事,还继续在全国追查反革命谣言,还继续在大抓反革命、处决反革命,其目的,不就是要在全国形成一种红色恐怖,便于加强他的专制统治么?在这种局势下,全国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老百姓,人人都如履薄冰,梢不注意,都可能落个死无葬身之地。在这个时侯,你却被一些人热捧着上书省委----!你在部队时,被大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树立为英模标兵,省革委会政治部的第一把手,是你在部队时的老领导,对你的成长进步起过重要作用,你是残废军人,小说也写的不错。正因为这些因素,你申请转业时,军队和地方领导,作过权衡,不仅批准你的申请,还很顺利地把你安排到甘肃文艺编辑部。老杨二下干校后,组织上又决定让你和张书绅、景凤负责甘肃文艺编辑部工作。从各方面条件来看,你的前景都不错,也优于很多人,而现在----!你上书省委后,别看上有省委副书记的支持,下有从甘肃文艺编辑部到全省文艺界一批人的拥戴,你想过没有,这件事一旦从政治上翻车,会是什么结果----

    ----那时侯,这位作家朋友的一席长谈,虽然也曾使我的心灵受到过震动,却因了经历的因素、环境的因素,我并末对朋友的语重心长之言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现在----

 

    漫漫丝雨如云霭烟惆,怔怔的发呆,悠长的思绪,细雨如稠的恍然挟制了思想的纷乱,懵懵无知的我伫立窗前,翻开心灵上的书,“人始于生而卒于死”的感知,在无奈中更愁于人的如断肠般的一溃眸湮,惺忪辗转于一个沉沉的蹊跷的未来,醉眼迷蒙中,一个颠倒的黑白,重新开始眷注我日夜的衔接与交错,有些疲惫更有点倔强的执着。

    静寂的秋夜,冷清的秋雨,冷漠的心绪,苦涩的悲凉----沉黙、沉黙、沉黙,长时间的沉黙---- 

    沉默于窗跟前的我有些按捺不住了,打破沉黙,说道:

    不就是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么?不就是把我确定成了全省文化系统运动的靶子么?不就是省文化局正副五个局长再加一个工宣队长,组成六人工作组专程收拾我这个反革命来了么?让他们来吧!明天是专们对付我的第一场批斗会,看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凤林----!始终默黙吸烟的李禾赶紧用目光制止着我,又转面望着在房子里来回走动的张书绅。

    张书绅停住脚步,向着李禾说道:看我干啥?----己经到了这种地步----

    就是看着你不顺眼!---师日新突然把烟锅在桌边敲得当当响,发起了脾气:人家一个转业军人,年轻轻的,正式转业到编辑部还不到半年时间,就把人家确定为全省文化系统运动的重点对象,就不想想,这么作还有人味没有!

    你看你看----!你这个老师----!你有本事的话,找洗恒汉说去,找秦彦章说去----。张书绅说:这都是省委定下来的事,就连省文化局也不一定能左右得了局势,我算老几,你冲我发什么脾气?

    冲你发脾气了怎么的?天就塌了?地球就不转了?----师日新说:别动不动就抬出省委吓唬人。现在的省委,还不是洗恒汉一人说了算,他的话能代表谁?运动运动,运动开始才几天?就让老杨二下干校,凤林给省委写信,请求让老杨回来主持编辑部工作,请省委给一批老作家落实知织识分子政策,错在哪里?竟然味着良心设圈套陷害人家,现在,又给人家来这一手----

    张书绅竟噗嗤一声苦笑起来,说道:你这个老师----老师呀!师日新同志,真是个诗人脑子,诗人脾气。现在正在运动中,犯原则的话还是少说为妙。至于凤林给省委写信的事,你可问问凤林,当初研究那封信那些内容时,我张书绅是啥态度?----是坚决支持的。信中请求省委是让老杨回编辑部主持工作,请求省委给编辑部落实政策,同意让编辑部搬进城回到原来的老地方去办公,请求省委给作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善大家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持遇问题----,当时李禾也在场,也完全同意写上这三条。哪封给省委的信,实际上是代表全编辑部的意见。

    既然是代表编辑部的意见,为什么不盖上编辑部的公章寄出去,却让凤林个人著名?

    张书绅转面瞅着李禾,李禾吸着烟,授接过了师日新的话题,说道:老师,你是编辑部的老同志,对编辑部的情况,对编辑部每个人的情况,比在场的谁都了解,你压着指头算一算,给省委写那封信,著谁的名合适?

    细算起来----著谁的名都不妥----!师日新说,如果盖上编辑部的公章---- 

    李禾望着师日新,问道:你说会是啥结果?

    师日新吧嗒吧嗒猛吸旱烟锅,不再吭声!

 

    我因了心绪沉重,茫然于窗跟前,面对窗外黑沉沉的秋风秋雨之黑暗,始终默默无语。

    曾经有很多次,身后几位的对话,都使我心动,可是,我还是收敛住了自己,就这样于心绪茫然间看雨。也常常想,秋雨如果一直这么下个不停,明天的批斗会该是怎祥的景致?我虽然没成为过批斗会上的被批斗对象,还在童的时侯,父亲在反右派运动中被打为右派、遭到双开后,在评审五类分子群众大会上,遭受群众专政的血腥场景,却是我亲眼目睹过的,始至今日,每当回想起那些场面,我的心都颤抖不止。明天,也就是再过数小时后的那个即将来临的秋风秋雨之晨,我将重走父亲当年走过的路程,遭受与父亲当年相同的遭遇,直到这时,我才进一步感悟到----。我不过是在部队服役期间,在边防建设工地吃了很多苦,也曾为抡救战友的生命安全负伤致残,至今,天阴下雨旧伤还疼痛难忍;而父亲,却是为打江山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又在西征路上负伤致残;我是为那封信落难,父亲呢!他是在国务院下达了追加统购粮支标后,为给种庄稼的老百姓多留点救命粮而得罪了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父子两代人,相似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直到这时,我才体会到,父亲当年一步步走向批斗会场,接受他为之付出了极大代价的保护对象去批斗、去评审、去专政的时侯,心里是多么苦痛----

    在痛苦中,出现在我思绪中的,还有从妻弟手抄本上读到过的被注明为"反革命,女,林----被杀害,"的诗句: 

    ----还能忍受吗?这些黑暗的

    可耻的年代,结束它们,

    不惧怕雅典娜的战甲

    不迷信阿波罗的威灵,

    更不听宙斯的教训或恫吓,

    他们一个都不会留存。

    人啊,众神将要毁灭而你们

    大地的主人,却将骄傲地永生,

    那一天,当奥林比斯在你们

    的千丈怒火中崩倒,我身上的

    锁链也将同时消失,像日光

    下的寒冰。

    那时候,人啊,我将欢欣地起立,

    我将以自己受难的创痕,

    向你们证明我兄弟的感情:

    我和你们一起,为着那,

    奥林比斯的覆灭而凯歌欢庆……

    在澎湃如潮的灼热的激情里,

    普洛米修士翘望着黎明,

    他彻夜在粗砺的岩石上辗转。

 

    很久很久,隔着雨窗看着外面的我,再想想李清照“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的伤感和落寞,秋夜惨淡的秋风与秋雨声,更使我流泪的心缥缈无着,在这最易断肠时,我有一种无奈如秋风中落叶的感觉!心里也憋闷得难受,便轻轻推开了紧闭的玻璃窗,想透透外边的空气----

    有只手轻轻拍在我肩上!----是李禾出现在我身旁。

 

    李禾说:外边黑古隆咚的,站在这干啥?未待我搭话,他又接着说:走----你看,就等你呢!

    原来,张书绅回他房间取来了一瓶"西凤",还有一碟盐水大豆,师日新连酒杯都准备好了!

    李禾接着说:你前几天还在抄录那首"发如韭",今天咋就----

    是得,自已亲手抄录过的,咋能忘记:----在东汉,统治集团内部,外戚和宦官为争夺统治权打得不可开交,党锢之祸迭起,东汉政府根本无暇顾及人民的死活,走投无路的农民便纷纷起而反抗。东汉政府派兵镇压,反使其声势转盛,起义军其中一支己发展到三万多人。尽管起义相继被东汉政府和地主豪强镇压下去,但人民并没有屈服,正如当时一首民谣所说:“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些涓涓细流,最后终于汇集成为雄浑浪潮,爆发了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席卷全国的黄巾大起义。----正因为已有省委可能在我头上"开刀",以推动全省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传闻,正处于“秋风秋雨愁煞人”心境中的我,自然对这段文字极有兴趣,不仅全文抄录,对其"发如韭----"民谣全文,不仅熟记在心,还化作了自已直面即将来临之灾祸的精神支柱,而现在----!面对李禾的提醒,我哑然失笑!

 

    秋风瑟瑟, 秋雨黯然神伤,慢慢长夜的阴霾,交织着难以名状的情感,心里也始终无法冲破冷雨绵长的苦涩与悲凉。伤感在浩渺心灵如乱发之时,激情于嘶哑吟唱酒曲之间!酒过三巡,白色的灯光里一片茫然。夜雨的喘息声,淅淅沥沥……淅淅沥沥……杂乱的心曲,难耐的沉重,----我举怀四顾,以酒为心路的引子:

    在座的各位,都是我的前辈、我的老师----!我说:自从党中央决定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决议公布之后,短短几个月时间,随着清查反革命谣言和清查与天安门事件相关的人和事运动在全国深入发展,各种传说越来越多。有人说,华国锋去年接任公安部长不久,东北辽宁就处决了一位姓张的女反革命;有人说,现在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没有一个地方不抓反革命、不杀反革命!现在,反革命帽子既然落到我头上,一开始便是这么大的动静,谁知道在这动静后边隐藏着什么杀机?在这种关头----!在决定我生死存亡的前夜,几位前辈和老师,冒着风险陪我度过这最要紧的一刻,我也心满意足了。我借花献佛,敬各位前辈和老师一杯!

    师日新,李禾,张书绅眼角都浸出泪花花!

    四只酒杯四颗心,开出的是一朵同心莲。

    师日新干杯后,对李禾与张书绅说:当初凤林是代表编辑部上书省委----。对编辑部的办公地方问题,我心里是一本帐。文革前,省文联省作协,都在东岗西路那个楼上办公。那个楼,当时称中苏友好馆,后来改为反修馆。反修馆,礼堂,还有果园,南到东岗西路,北到农民巷,东临民航局,西到省总工,百十亩地盘,果园,礼堂,反修馆大楼,全是省文联省作协的财产。文革开始后,省文联省作协被解体,甘肃文艺编辑部,也随之不复存在,文艺队伍更是七零八落。省文联省作协的财产,被省革委会全部霸占。七二年,省上组建纪念"五.二三"办公室,老杨趁机重整文学队伍。经过努力,甘肃文艺复刊,甘肃文艺编辑部重新恢复后,可说是省文联省作协重新恢复的第一步。甘肃文艺编辑部重回反修馆办公理所当然,可是,新成立的省文化局却鹫占雀巢,抢先一步进驻反修馆办公。他们文革前是省文化版局,在南关什字信大祥对面办公,现在,他们占领了反修馆,甘肃文艺编辑部回归,形成了让他们把抢夺别人的东西退还给人家的局面,他们心里当然不痛快,所以,不久,他们便依保卫文革成果为名,把甘肃文艺编辑部强令性搬迁到地处郊区的现在这个地方,老杨也被他们第二次赶往干校,反修馆被省文化局一家独占,省文联省作协礼堂,被省革委会霸占后,更名为省革委会礼堂,省文联省作协的果园,也成了省革委会的自留地。在这种背景下,当初,凤林是代表编辑部上书省委,其难度,其风险,可想而知!----

    当初,凤林代表编辑部给省委上书,也不是孤立行为----!李禾接过话题,说道:据我所知,有不少文艺界老同志都在背后为凤林帮忙,比如,原来在编辑部,现在在省委上班的一位同志,就作了不少工作。

    师日新问李禾:你说的谢昌余吧!

    未待李禾回答,张书绅已接过话题:除过谢昌余,现在谁还能成为甘肃文艺界的通天人物?----据我得到的消息,当初,凤林写给省委的那封信,只所以能够引起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副书记秦彦章在百忙中召见凤林,听取凤林当面汇报,又亲自给省文化局打电话了解情况,这全是谢昌余从中作工作的结果!

    李禾说:老谢现在是省委写作组最得力的笔杆子之一 ,他上上下下关系都比较熟,在几位省委书记跟前都能说上话,当初,秦书记召见凤林时----

    ----对那天被秦彦章在他办公室召见的往事,我仍然历历在目。 当时,身为省委副书记的秦彦章,曾亲口对我说,对我所反映的几件事,他都清楚,基本全部属实。甘肃文艺编辑部搬回反修馆办公的事,文林重回编辑部的事,关于落实革命知识分子政策,解决作家艺术家生活待遇问题,他己经让宣传部从中协调,尽快解决好这几件事----。也正是那天从奏秦彦章办公室出来后,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吴处长,又带我到他办公室,向我详细地谈及了这三个问题的相关情况。吴处长告诉我,有秦书记亲自督促办理这几件事,他从中协调,就方便多了,进展也会比较顺利----

    张书绅说:那天凤林从省委归来后,向我们传达了秦书记的谈话精神和吴处长的工作安排,我们正是在这个地方聚在一起,举杯庆贺第一个回合的胜利的!

    ----而现在----!李禾接着说:形势却急转直下,随着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政治台风席卷全国,凤林当初上书省委反映的几件事,被指责为向文化革命反攻倒算,被指称为右倾翻案,凤林本人,也被确定为邓小平右倾翻案活动在甘肃文艺界的代理人----

    张书绅说:这都是这场政治台风席卷全国、形势急转直下----

    师日新说:也不排除权大一级压死人的因素。凤林上书、秦彦章当时也表示情况属实、己督促宣传部协调解决的那几件事----!百十亩地盘:果园、礼堂、反修馆,终究是省革委会文革中的战利品,让他们把到口的肥肉吐出来,他们能心甘情愿?真是瞌睡来了遇枕头,在这种紧要关头,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正巧成为他们保护既得利益的尚方宝剑。上有尚方宝剑,下有洗恒汉为他们撑腰,从省革委会到省文化局,为保护到口的肥肉,他们什么事干不出来?何况,省运动办公室、省革委会保卫部,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左右手----

 

    我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冷漠的夜雨,苍白而没有血色的魔鬼世界,苍凉的心境 在我脑际里变幻着生命本身的万千姿态,如无情的风吹拂着落叶,缤纷向漫天黯然神伤,飘动的韵味更让感悟平添了几许幽怨,杂乱的心曲,难耐的悲愤,似漫漫长夜的阴霾弥漫着我的思绪,交织着难以名状的情感----!客观的讲,向省委上书时,我也有过承担风险的精神准备。那种准备,终究是概念化的,也是书本上、舞台上、电影镜头上英雄主义境界的精神作用。现在,当本来就存在的风险蓦然间降临到头上的时侯,我总还是有一种精神准备不促的感觉!谁都知道,阶级斗争,总是你死我活,革命,也总是与杀头联系在一起,何况,正处在革命的阶级斗争你死我活时代?只要上街,总可看到某某地某某反革命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的布告。上级组织传达学习的红头文件,也总是在党中央决定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决议的基础上,大打一场清查、镇压反革命的人民战争。某某地活捉了反革命某某某,某某地处决了反革命某某某----总都是血淋淋的----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那个秋风秋雨夜,我的脑际里是一行血迹斑斑的伤痕----面对前辈和老师,我却含笑举杯,说道:

    现在,全国的反击右倾翻案运动,和清查与天安门事件相关的人和事运动,己铺天盖地。按照我上书省委提的几条要求,在这场运动中,人家给我戴了顶邓小平在甘肃文艺界代理人的帽子,也不为过份。事情已经到了这种份儿上,几位前辈和老师,还冒着受牵连的风险,在这里陪我,现在----!恐怕这辈子,再也没机会报答各位了,我只能继续借花献佛,这第二杯酒---- 

    ----碰杯!组成的是一朵流泪的莲----

    李禾含着泪花说:----凤林,事到如今,也不必过于伤感----

    ----咋能不伤感?----张书绅说:当初,总认为凤林在部队时,常立功受奖,是大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树立的英模标兵,凤林转业到咱甘肃文艺编辑部后,不仅政治上过硬,与地方上文艺界的事事非非不沾边,又是咱编辑部党组织负责人,由凤林代表编辑部向省委上书,是最合适的人选,没料到现在却是这种结果----

    师日新说:明知山有虎,却偏把凤林向虎口送!----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让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东西把凤林给彻底毁了吧!

    李禾与张书绅对视了一眼!----张书绅说: 说句良心话,当初,是意识到有一定的风险,却都觉得这事由凤林出面,风险度会大幅度降下来,既就是上边不给我们解决问题,也不会把凤林怎么样----

    师日新愤愤地说:实际上,从省委到省文化局,都把凤林树成了杀鸡给猴看的活靶子!他们对凤林的任何决定、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在向编辑部全体成员和甘肃文学界抽鞭子!

    谁都明白是这么回事,可是----。李禾说: 可是----

    师日新说:难道除过等着挨鞭子,就不能想想别的办法?

    ----你的意思是----,李禾和张书绅都望着师日新。

    师日新接着说:不是说谢昌余不仅在省上头儿那里能说上话,由他执笔的大块头文章也被<红旗>杂志看重,也受到姚某人的好评么?他从中央到省上都在走红运,何不找找他,让他从中作点工作?----当初,凤林给省委上书时,他不也是支持者之一么?

    现在、现在----!李禾开始吸烟,说道:在现----在这种时侯,再找老谢,恐怕----

    连秦彦章都成了缩头乌龟,再找谢昌余----!张书绅说:自从党中央决定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决议公布后,现在,全国的反击右倾翻案运动,和清查与天安门事件相关的人和事运动,己铺天盖地。在这种局面下,无论找谁,恐怕都----

    三个人忧郁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我脸上!

    是岁月沧桑的烦忧,还是炎凉世态的冷漠----

 

    天幕缓缓的合拢,生命存在的意义,消失在夜雨的厚重与落地无声的沉寂里---- 。总是大打一场清查、镇压反革命的人民战争。总是活捉反革命,总是处决反革命----总都是血淋淋的----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总是血迹斑斑的伤痕!----面对前辈和老师,我却含泪苦笑,划火柴点支烟,木纳淡然了苍凉的情感。----夜雨的苦涩也送来了秋的悲凉!毕竟是秋天的季节了,夜雨的潮湿,风的寒凉,心绪的苦涩,飘渺成落寞与无奈,直往心里去。与苦涩一同浮现在我心头上的,仍然是与甘肃文学界同呼吸共命运的日日夜夜。

 

    我从部队正式转业到甘肃文艺编辑部虽不足半年时间,实际上,我与甘肃文学界交往已有数年历史。还在七四年,奉调参加甘肃文艺编辑部在兰州战斗饭店东三楼主办的修改作品学习班开始,由学员而向学习班管理层的转变,便己成为我把脚步迈进甘肃文坛的第一步。正是在这个学习班上,我才知道,我们当兵的人在边防前线吃苦受罪,九死一生所保卫的祖国的大地上,还有我们当兵的人作梦也未曾想到的秘密----!我们在边防前线为保家卫国一怕苦、二不怕死,舍生忘死的精神力量,很多方面都来自张思德、白求恩、江姐、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进喜等一大批英模的榜样引路,而实际上,给我们与这些榜样之间搭桥铺路的作家们,却----,正处在对知识分子全面专政的黑暗时期,孔厥:1914年生,江苏吴县人。著名作家。抗战时在宜兴任《抗战日报》编辑,1938年去延安,入鲁艺学习,后任研究员,开始文艺创作。建国后作过报纸编辑、电影编剧,出版过多部作品,并被选为作家协会理事,他的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极有影响。文革中遭受迫害,1966年投陶然亭湖自杀。老舍:本名舒舍予,生于1899年。北京人,满族。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抗战期间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解放后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迫害投北京太平湖自杀。罗广斌:1924年生,四川成都人,著名作家。毕业於西南联大,解放前参加反抗国民党的地下斗争,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建国后曾任共青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长。与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红岩》影响巨大。文革中受到迫害,於1967年2月跳楼自杀(一说为他杀)。闻捷:1923年生,江苏丹徒人。著名作家,诗人。解放后曾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中国作协兰州分会副主席。文革一开始即遭批斗。 1969年下半年获得"解放"後,又遭诬陷,被张春桥说成是"阶级斗争新动向"。1971年1月13日晚写好遗书後开媒气自杀。----

    ----众多鲜活的生命,众多年富力强充满创造活力的生命,竟然如此无奈又如此壮烈地毁于一旦,这是多么巨大的悲哀!任何一个普通人的自戕,都是让人悲痛的;何况那么多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材,这些知识精英走向死亡之路的共同之点,就是悲壮二字。他们的死,和平常年代中的“自杀”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谓批斗,就是要当事人在群众大会上双膝跪地(不是地板,而是水泥地、沙石地、煤渣地、甚至是玻璃渣地!),或是低头弯腰、两手向后翘起(所谓喷气式!),颈上悬挂着大块纸板、木板、甚至几十斤重的铁板,上面写着“x x 份子x x x”的大字,在酷暑烈日之下、或是腊月寒风之中,一跪(或是一站)就是几个钟头,周围是震耳欲聋的“打倒”口号和呵斥之声。身旁的暴徒随着会场的气氛,不断地拳打脚踢,或是手执棍棒器械、或是挥舞铜头皮带鞭子绳索,劈头盖脸地抽打----.所谓游街,就是给当事人套上纸糊的特大高帽子,上面书写着“x x 份子x x x”,颈上也是挂着大块的纸板、木板或是铁板,还要你边走边敲打面盆之类的响器,边走边喊“打倒x x x”(自己的名字)之类的口号;还会给你剃个阴阳头(头发剃一半留一半),甚至用黑墨汁、蓝墨水、红墨水,满头满脸浇灌一气,弄得你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然后像牲口一样被架着游街示众,走遍大街小巷,“革命派”在后面又呵斥又喊口号,极尽侮辱之能事;还往往引来某些围观者的恶弄,吐唾沫、丢石子、泼脏水----.所谓审查,就是日夜不停地无休止地逼供,审讯者吃饱睡够了轮番上阵,被审者夜以继日地、不让吃不让喝不让睡地接受审问,通过疲劳轰炸、呵斥拷打、虐待折磨,直弄得你神志恍惚、体力衰竭,然后逼迫你、诱使你招供,交代“反党罪行”、“反革命计划”、“反革命同伙”,如有不从,照例又是拳打脚踢、鞭棍交加----所遭受的全部侮辱、折磨和迫害。这真是史无前例的凶残和野蛮!如果说封建专制和法西斯年代的凶残,总还有一定的场所(比如在审讯逼供或牢房之中),而当代的野蛮凶残,则已遍及城乡各地各个角落,简直无处不在。只要拉起一个团伙、紧跟部署、打起“革命造反”的旗号,就可以整人、打人、残害无辜。在“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群众专政”的口号鼓动下,在“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的旗帜下,人的尊严扫地以尽,人的生命视同草芥,置身于此情此景,叫人还怎么“忍耐”、怎么“坚持”?人总还有一口气嘛,何况中国的文人向来有“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宁为玉碎,勿为瓦全”的气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面对此等野蛮、残暴、非人待遇,他们毅然慷慨赴死,誓以生命作最后的抗争,这不正是十分值得人们敬重的决定吗?知识群体总体上的悲壮情怀,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愧对这些含恨离去的人们,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悲壮和不幸,化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有助于创建一个公平正义、珍惜生命、尊重人权的社会。愿我们都来为此而努力----

    ----战斗饭店文学创作学习班,是我认识社会的窗口,是我人生启蒙的课堂,甘肃文坛老九们在全面专政下的苦难生存状况,是促使我申请从部队转业,立志改变这种不公平状况的动力和源泉----也这也是我转业到甘肃文艺编辑部后上书省委的背景和前题!

 

    窗外的雨丝成网,秋雨多愁,玻璃窗上划过的一道道泪痕,蜿蜒着,寂寥成一首哀婉的乐曲。思绪开始翻检一些记忆所藏。落寞心思、让整个过程更加的忧伤,面对此情此景,感念那些不幸离去的先驱、先贤、先烈们,秋风秋雨之夜这段人生悲壮情怀,也成为我理顺思绪的钥匙!----仍然是从妻弟手抄本上读到过的被注明为"反革命,女,林----被杀害,"的诗句:

    幽怀固结日如年,笈管狂草说桑田。

    满篇淋漓谁识得,血痕泪迹间相连。

    凄风凉月夜深沉,泪落比窗噤若喑。

    心事如潮凭谁诉,一灯昏处似山林。

    江南霪雨塞北沙,十年湖海到天涯。

    岁暮归程故难计,茫茫何处是儿家。

    岂为关山路莫通,孤穷如何返江东。

    回忆父老牵衣日,肠断眼枯立西风。

    痼疾缠身念半空,苟延尚亦业未终。

    对镜时见胭脂色,不是妍容是病容。

    斗米折腰亦自轻,日傍门户低头行。

    瓮飧粒粒皆是石,嗟来之食苦似辛。

    衷肠百结万恨生,强颜迎人笑不成。

    天地虽大无所哭,何处容我一放声。

    剧痛摧心真若痴,谁怜荒郊独行时。

    寥落那得应制笔,此是蔡琰悲愤诗。

 

    我目视着手的中酒杯,蓦的哑然失笑!

    凤林----!李禾望着我。

    张书绅说:----凤林,不要精神压力太大----

    我笑起来,说道:说没有精绅压力,是假话,也不现实----现在,我突然想到了在战斗饭店学习班期间,王萌鲜给我们说起过的那些事----:1971年1月13日晚写好遗书後开媒气在家中自杀的著名作家、诗人闻捷,曾经是中国作协兰州分会副主席----

    师日新说:闻捷在甘肃期间,对甘肃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不仅写了不少短诗,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诗<复仇的火焰>,可说是我国诗歌界的里程碑之作,可是----!他文革一开始即遭批斗,1969年下半年获得"解放"後,又遭诬陷,被张春桥说成是"阶级斗争新动向"----最终自杀身亡!

    张书绅说:在我们甘肃,李秀峰也是一位杰出作家,他的散文,不仅在甘肃、在西北,放在全国,也算独树一帜,可惜----最终,连尸体也末找到!

    师日新说:运动刚一开始,甘肃文学界的造反派就成立了鲁迅战斗队,那些造反派把打倒李秀峰的大字报、大标语,从反修馆五楼连起来吊到一楼,形成了铺天盖地的局面。一个终生清白的老知识分子,哪里能受得了这种人格上的污辱?他那天到反修馆门口看了看那阵势,连家都没回,就扭头走了。----后来,再也找不到他了。有人说,他离开反修馆后,好象向黄河畔上走了!----在兰州向东去的黄河下游百十里沿岸,很多地方,都有人依靠打捞自杀者的无名尸体为生!多少年了,总是政治运动,政治运动、政治运动、再这样政治运动下去,甘肃的作家队伍----

    李禾说: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形成了凤林上书省委之事,没料到出师未捷,又赶上这场运动----

    张书绅说:虽然出师未捷就遭遇风浪,从各个方面的情况来看,鹿死谁手?现在下结是论还为时过早。

    师日新说:书绅说的有道理,鹿死谁手?现在下结是论确实还为时过早。别看反修馆现在成为省革委会的战利品,他们也可以用政治运动维护既得利益,谁敢保正他们就没有必须把多吃多占的被迫吐出来的那一天?谁也不敢确定,甘肃文艺编辑部就永远没有再搬回反修馆的那一天!

    李禾说:现在,只能硬着头皮先苦熬过眼下这一关。

    李禾说话间向四个酒杯斟满了酒。

    张书绅首先举杯,说道:凤林,这杯酒----

    我知道----!我赶紧端起酒杯,在四个杯子相碰间,我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借用古人这句话,算是我对前辈和老师们企望的回答!

 

    今夜的风声雨声和关于秋的话题,凝结成一滴滴泪珠,落结向我的心田,象征着生命存在的意义。秋风秋雨中,远方随风荡悠的狗咬声,以及婴儿的啼哭声时断时续,褐色灯光释放着橘黄色的孤独,夜雨让一切木纳淡然,不仅仅是岁月沧桑的繁忧,激楚苍凉的心境也被交织向阅历兴亡之神圣情结,一个充满力量与抗争的肌体,一个无助的渴望温暖呼唤黎明的灵魂,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那种情怀,演译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人生境界!

 

    终究都是过来人----!李禾作为早在五九年就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帽子、被长期下放山区接受改造的革命者,在逆境中用手中笔歌唱这也好、那也好,是无奈?还是心酸?师日新数年前在运动一开始也曾经被专政,在被关押期间,红色革命者们手中蛇舞般的铜头皮带,让他吃尽了皮肉之苦,从三楼跳窗逃跑,是他无奈的选择!还有张书绅----!他是诗人,竟因诗多次被专政,多次经历过的批斗会,竟成为他的经验之谈----

    ----凤林,据老哥经历批斗会的经验----!张书绅划火柴点着烟,说道:在批斗会上,主持会议者,总喜欢给被批斗对象来个下马威。一切都事先做好了准备,只要他一喧布:把反革命分子某某某押上来----,立即便有人带头呼喊打倒某某某的口号,口号声排山倒海,一浪高过一浪。早就等侯在被批斗者身旁的彪形大汉,便会立即饿虎扑食般的由两人分左右施尽全身力气,拧扭住被批斗对象双臂,让其低头弯腰九十度,成为低头认罪的土飞机状,拖死猪似的,把被批斗对象,用最快的速度跑步拖进会场----。经历的批斗会次数多了,我便总结出,每当主持会议者大声宣布,把反革命分子张书绅押上来,我的目光,便盯紧了分左右扭着我胳膊拼命向前跑的彪形大汉的脚把骨,在奔跑中,左一脚,右一脚,再左一脚,右一脚,专门追着踩他们的鞋后根----

    李禾笑着说:这个家伙,连这种坏点子都能想出来!

    己经到了那种地步,不采用这种方式,还末被押到主席台上,两条胳膊便会被拧断呢!---- 张书绅说:据我的经验,第二个环节,便是低头认罪的过程。所有的批斗会,都毫无列外的要为被批斗对象准备个大牌子,上书被批斗对象的罪名头衔和姓名,打上红"乂",用绳子把牌子挂在被批斗对象胸前,算是招牌。如果是草纸牌子和麻绳,还好受些。有些人,竟把招牌用厚木板做成,又用细铁丝做挂绳,你想想看,几十斤重量的木牌用细铁丝挂在脖子上,用不了多长时间,细铁丝便在重力下勒进了脖颈后根的皮肉里,哪多受罪? 据我的经验,到了那种地步,最好的办法,便是作虔诚的低头认罪状,低头弯腰,于不被人发觉间,把大牌子下边沿偷偷架在自已的脚面上,不仅缓解了细铁丝对脖颈的勒力,也可依大牌作支撑点,让弯曲的腰减少些痛苦----

    师日新很有感触地说:这确实都是亲身经历者的经验之谈!

    张书绅说:在政治运动中,一旦成为运动的对象,其生命价值,还不如一只蚂蚁。到了那种处境,除非自已把自已当人看待,等着那些革命家可怜你,连门儿都没有!----举个小例子,成为被专政对象后,被押赴批斗会场成为万众嘱目的对象后,尿憋了,人家决不可能给你解手的时间,憋不住了,只能洒在裤裆里。如果遇上的是三九严寒的日子,长时间在高台子上迎风口受罪,不仅裤裆结冰,那玩意也非得被冻成冰棒子不可,待批斗会结束,回到家换衣服取暖,冰棒子化开时,还不烂成一泡水?----所以说,上批斗会之前,尽量少喝水,也是很重要环节!---- 

    李禾吸着烟,望着张书绅,说道:你个家伙,当反革命,也不安份守己!

    到了那种地步,不放灵活点,只能是自己吃亏!----张书绅说:总不能象老师那样,都被人家关起来了,还是煮熟的鸭子,肉烂嘴不烂,结果,只能是让人家用铜头皮带劈头盖脑的多抽几下!

    师日新苦笑着说:在批斗会上受不受罪,也不全在脑子灵活不灵活。老杨这个人大家都熟习,不笨吧!前些年在运动刚开始那时节,全兰州市在七里河体育场招开数万人参加的批斗大会,从省委第一书记汪锋,到大大小小的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在被批斗席上二十多人排了一长排子,咱们的老杨不是同样被揪出来排在第二十四位,胸前挂着大牌子,弯腰九十度,被迫向造反派认罪?他虽然不是煮熟的鸭子,不会肉烂嘴不烂,不是同样被人家用铜头皮带劈头盖脑的抽个没完没了?

    李禾说:按道理,老杨不该在那次批斗会上受那个罪----

    张书绅说:你真是大白天说梦话,在政治运动中,谁同你讲道理?如果讲道理,政治运动还能搞起来?

    师日新问李禾:从五九年到现在,你头上那顶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帽子戴了十七年,那顶大帽子是不是把你的脑子压糊涂了?

    李禾苦笑着,说道:糊涂也罢,不糊涂也罢,都十七年了,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犯了啥错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帽子是怎么被戴上的,始终也没搞明白!

    所以我说,凡是搞政治运动,都不可能讲道理,都是以势压人。----张书绅说。

    师日新说:你不服气,就批斗你,就专你的政,先让你的皮肉吃尽苦头,然后再从人格上尽情地伤害你,直到你的处境不如一只蚂蚁,还美其名曰,这是组织上爱护你,才挽救你,才教育你!直到把你弄得家破人亡,还说是为了让你能过上好日子!

    这就是政治运动!----李禾叹息着说:谁也没料到,这种恶运会降临到----!说话间,他把目光向我丢过来!

 

    冷漠的夜雨,苍白而没有血色的魔鬼时代,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而一旦到了秦琼卖马、关羽走麦城的时候,就会有人坐视不管,看你笑话,甚至有人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于是就明白了:谁是患难朋友,谁是无耻小人,谁是忠言逆耳,谁是巧言令色。就明白了以后朋友该怎样交,路该怎样走,---- 在这一方小小天地里,本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我,却在风声雨声中感悟着缕缕朴素的人间情怀,在这种处境中,哪怕是只言片语,也是一丝儿暖流温暖向我的心田,尽管有古时那种起解者在十里长亭与送别者举杯一饮、也有死囚临刑前喝一碗断头酒的感觉,在我数刻后即将到来的下地狱承受炼狱之灾的前夕,终究还有关爱、还有人间温暖,尽管把脚步迈出这个门坎那一刻起,必将是无法回头、也没回头机会的苦难之旅,而在未告别这小小一方天地的前夕,圈子里的人物还没有都风流云散,尽管意犹未尽,却也让人感怀。面对三个人三对目光----,我己经预感到下一步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很难说不是已到了生离死别的紧要关头。一想到即将到来的血腥恐怖场景,出现在我脑际里的,仍然是曾经从妻弟手抄本上读到过的被注明为"反革命,女,林----被杀害,"的诗句: 

    ----我想家乡么,也许是,

    自小我在它怀中成长,

    它甘芳的奶水将我哺养,

    每当我闭上了双目遥想,

    鼻端就泛起了乡土的芳香。

 

    我想妈妈么,也许是,

    妈妈头发上十年风霜,

    忧患的皱纹刻满在面庞,

    不孝的孩儿此去无返日,

    老人家怕已痛断了肝肠!

 

    我想爱人么,也许是,

    我想她,我心中的仙女,

    我们共有过多少美满的时光,

    怎奈那无情棒生隔成两下,

    要想见除非是梦魂归乡。

 

    我到底在想什么,我这颗叛逆的

    不平静的心,它是如此刚强,

    尽管它已经流血滴滴,遍是创伤,

    它依然叫着“自由”,用它全部的力量。

 

    自由!我的心叫道:自由!

    充满它的是对于自由的想望……

    象濒于窒息的人呼求空气,

    象即将渴死的人奔赴水浆。

    象枯死的绿草渴望雨滴,

    象萎黄的树木近向太阳,

    象幼儿的乳母唤叫孩子,

    象离母的婴孩索要亲娘。----

 

    在这瞬间,我也想起不知在哪里读到过的手抄本“猩猩啼兮杜鹃叫,落日青枫山鬼啸。篁竹深巖不见天,我所悲兮在远道。”----内心里己是世道多艰,追念留连,悒恨无已,面容上却展示着笑容,尽管我自己也明白,自己的神情一定是笑得比哭泣更难受,我仍然佯装若无其事,强展笑容,说道:

    ----不就那点事情么?头掉了也不过碗大的疤,有啥愁肠的呢!何况,还有各位给我撑腰壮胆?

    李禾眼角溢出了泪花,苦笑着说:看把你说得轻巧的!

    师日新说:到了这种地步,你让凤林还能再说什么?

    从省文化局工作组杀气腾腾的阵势上看,确实对凤林极为不利----张书绅说:----不过,据我的经验,每场运动中,工作组总会对运动对象来个下马威,按照行话,叫做"打下专政对象的反革命嚣张气焰",何况,这场运动,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决战?那些人,哪个不是文革中上台的既得利益者?反击右倾翻案风,关呼到维护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他们谁不同仇敌楷?谁不想表现表现,争取立功,待运动后期论功行赏时有升官的本钱?所以,一开始,凤林肯定得受点罪---- 

    这个罪----,师日新说:你看运动办组织起来的那些运动积极分子,个个都如狼似虎,恐怕----唉!

    李禾自语似的说:这可该怎么办?

    三个人用三双蓝汪汪的眸子望着我----

    我己向四个空杯中斟满了酒,伸手端起面前的酒杯,尽管在心里暗自告慰着:坚强些、坚强些,手却仍然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个不住,因了颤抖,手中的酒杯扬扬洒洒的,面对这种情景,我苦笑着摇摇头,自责地说道:人未松包,手却松包了!----各位长者、老师们,时间不多了,这杯酒,我仍然是借花献佛,感谢长辈和老师们在这种时侯----

    ----风林----,未等我把话说完,李禾已用衣袖擦着泪目的同时,截住我的话题,端起了酒杯!

    张书绅、师日新----

    四只酒杯再次相聚在一起,都扬扬洒洒的,点点滴滴,分不清是酒水还是泪水----

    就在这时,响起当当当的敲门声,紧接着,门外便传来运动办成员李乂乂的声音:书绅,你出来一下---- 

    我们都面面相觑!

    原来,夜幕已经消失,是时侯了---- 

 

    我想起了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中的一段心语:----如若有谁要我们长逝,永久的安息,永久的安息……

    他们没有听见。难道都是聋子?难道我说话的声音不够大?或许我真的死了,所以他们听不见我那不是从肉体里发出来的声音?可是我的肉体就在这里躺着呀,我在亲眼看着自己的葬礼。真是滑稽。

    ……把自己炽热的目光,

    转向天堂,转向天堂……

    我记起来了。曾经有人费力地把我弄起来,给我穿上衣服,把我放到担架上。穿着钉铁掌靴子的脚步声在走廊里橐橐响过,然后……这就是一切。更多的我就不知道了。也记不得了。

    ……那儿是永恒光明的故乡……

    而这一切却是那么无聊。我活着。----我感到空气清新,风从敞开的窗口微微地吹拂着铺在地板上的草垫,我感觉稻茬刺着了我的胸口和肚皮,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千奇百怪地感到疼痛,使我连呼吸都很困难。突然,好像一扇窗子打开了那样,我明白了:这就是终结。我要死了。

    死神啊,你真是姗姗来迟。我当然希望许多年之后才同你见面。我还想过自由人的生活,还想多多地工作,多多地爱,多多地歌唱和遨游世界。要知道我正当壮年,还有很多很多力量。而现在我却没有力气,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我爱生活,为了它的美好,我投入了战斗。人们,我爱你们,当你们也以同样的爱回报我时,我是幸福的;当你们不了解我时,我是痛苦的。如果我曾得罪过谁,那就请原谅我吧。如果我曾安慰过谁,那就请忘却我吧。永远不要让我的名字同悲伤连在一起。这是我给你们的遗嘱,爸爸、妈妈、妹妹们:这是我给你的遗嘱,我的古斯蒂娜;这是我给你们的遗嘱,我的同志们;这是我给所有我曾爱过的人的遗嘱。如果你们觉得,眼泪能洗去悲哀的思念,那你们就哭一会儿吧。

    但你们不要难过。我为欢乐而生,我为欢乐而死,如果你们在我的墓前放上悲怆的天使,那对我是不公道的。

    ----现在,就在这同一时刻,千百万人正在为争取人类自由而进行着最后的斗争,成千上万的人在斗争中倒下了。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作为这最后斗争的战士中的一个,这是多么壮丽埃,但临死前的痛苦却不是那么壮丽的。我感到窒息,喘不过气来。我听见,我喉咙里怎样呼呼地作响。----也许有点水润润喉咙就好了…… 

 

    ----走吧!----这是张书绅重返小屋后,面部毫无表情地望着我时所说的第一句话。

    师日新望着张书绅,冷笑着说:现在,你也该算是圆满完成运动办交办的任务了!

    ----老师----,李禾赶紧制止着师日新,说道:书绅这也是----

    是身不由已,对吧!----师日新狠狠地挖了李禾一眼,说了声: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说话间,拿着烟锅扬场而去!

    望着师日新离去的背影,张书绅说:简直是个疯子!

    这个老师、这个老师----李禾尴尬地望了我一眼,又转面对张书绅说:现在就----

    老李带着运动办的人在过道楼梯口等着呢!----张书绅说:迟走早走,还不都是一回事!

    张书绅和李禾都望着我。

    我平静地说:走吧!

    走吧!----走吧!----

    走吧!----

 

    归根结底, 走吧!----我会记下那一时该----对我而言,人生之路上最要紧的一步!

    穿过雨帘,被风雨飘渺成一条条曲谱,从那些树下经过时,看到的是秋天凉意和风声雨声,没有阳光,飘舞的落叶落地无声的沉寂,关于秋的话题凝结成一滴露珠,滴落心间,永不散结。人这一辈子,欣喜与落寞稍纵即逝,短暂的去留却能让人感怀,心灵深处奇妙绚丽的彩虹、美丽、善良却是不灭的灯火……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悲壮的弧线永远美丽眩目----走吧!----走吧!----更加完整,更加全面,霓虹燃烧着不眠的美丽,温馨点亮了激情洋溢的存在过的生命价值。沉闷增添了斑驳的色彩,走在灿烂的雨里,任雨水在我的周身轻轻的捶落,幸福的感觉,如一双温暖的手。是母亲、妻子、孩子、还是……我甜蜜的联想、切切低缓的柔声、如在梦里!带着秋雨的伤感,我在早晨的故事里一步步向前走着,如同去赴邀盛宴----

    ----我再次想起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中的结束语:

    ----我不知道他们把他送到哪里去。不过在这里,突然被送走的人,照例是凶多吉少的。当然,也可能猜得不对。但是我想,我们是不会再见面了。

    我们对死亡有足够的估计。我们都知道:一旦落到盖世太保手里,就不会再有生还的希望。在这里我们正是根据这一点来行动的。

    瞧,我的戏也快收场了。----我无法知道它的结局。这已经不是戏。这是生活。

    生活里是没有观众的。

    幕已经揭开。

    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埃---- 



他想到了羊脂球--甘肃作家曹杰先生二三事  

 (散文) 作者:张凤林

      

     初夏的五月,街路两边生长茂盛的洋槐树上开满洁白的花,一嘟噜,一串串,在云朵儿般绿波中散发着扑鼻的芳香,整个街道,整座城市,都弥漫在花香的海洋里.已是夕阳西下的时节,当我沿着人行道漫步到家属院巷口,瞩目于巷口与机关单位之间那个水磨石台阶上时,映入眼睑的却是空空荡荡----这里可曾是曹杰先生几乎每天都一个人长时间默坐着,面对东岗西路上繁花景象,苦熬孤独寂寞日子的地方,现在,竟空无一人,仅有几只小麻雀在那里傍若无人的叽叽喳喳,转眼间,随著日落云海,夜幕渐渐升起来,在人行道散步的人们,也开始回家了,浮现在我脑际里的,却仍然是曹杰先生当初坐在那个台阶上,双手抱膝,见了从面前经过的故人时,凄凉的一笑间,眼角滚动着泪花的幕幕情景,可是,他终究己经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一嘟噜,一串串满树洁白的槐花,弥漫在街路上扑鼻的芳香,以及日落时美丽壮观的晚霞,都己经与他无缘,他走了,数年前就到另一个世界追寻他的人生之梦去了----

 

    晚上,我打开电脑,在百度网页搜索,看到的是如下几段简短的文字:"曹杰,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2,中共党员。1948年疑业于天津私立究其真中学。历任西北文艺工作团编剧,甘肃省文联创作组副组长,甘肃省文联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副主席、秘书长,文学创作二级。兰州市第一届政协委员,甘肃省青联常委。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比格夜话》(合集)、《兰木·萨尔朵》、《追绿》《落花》,话剧剧本《老铁匠》等。《找油人的情怀》获1994年省级报告文学优秀奖,《葫芦春秋》获1991年省级中篇小说奖。" "中国油田的守望者——石油文学人曹杰:-----守望中国油田整整五十年的当代作家有谁?如果新中国文学史为'石油文学'列写一页专节,那么,盛其名,副其实的作家只有三人:李季、李若冰、曹杰。他们是新中国最早入祁连,进玉门的石油文学人。李季是诗人,李若冰是散文家,而曹杰则是创作新中国第一篇以石油工人为题材的小说的作者。这是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小说的题目是《石油基地的一天一夜》,写于一九五五年,发表于同年的《甘肃文艺》。那时的石油基地只有一个,就是玉门油矿,柴达木还在勘探,李若冰同志在那里做冷湖的天地文章,曹杰和李季则在玉门的井架下开掘。曹杰虽然在一九五二年就发表了写翻身农民的小说《三亩坪的纠纷》,但长达七千八百字的大篇作品,且具备了情节构思、细节描写、语言提炼、人物塑造、主题开掘诸方面艺术要素的真正的小说,是《石油基地的一天一夜》,这是曹杰为自己在玉门老君庙高台上立起的石油文学的......""甘肃文化界的同仁们,作家诗人都跨越千里河西,到油田深入生活,作协副主席李秀峰曾数度访视并写作,曹杰还兼职当过钻井队副队长,一篇《火把》,刊于当年的《新观察》杂志。"----诺大的百度网络数据库,涉及甘肃作家曹杰先生的文字,仅此而己.   

   

    面对电脑,思绪浓浓.在风雨拍打南窗的初夏之夜,我沉黙于寂静的三更时节,边吸烟边在脑际的海洋里寻找着关于曹杰先生的一幕幕图景----在我的记忆中,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文革后期,在甘肃文学界便广为流传着曹杰先生的一段轶闻趣事----那时侯,全国文艺界正兴演革命样板戏,在文革中上台的甘肃文艺界当权者也不甘落后,把演出样板戏作为政治任务来落实.早在文革初期,甘肃作家协会便被作为牛鬼蛇神黑窝子"砸烂"(解散),作家们作为牛鬼蛇神被"扫地出门"(被赶出原单位),那时侯,作为"美蒋特务"嫌疑人的老作家曹杰,被下放到兰州市一家剧团作杂务工作,该团有天演出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时>,饰演剧中人日本兵的演员临时缺场,剧团领导便安排在场的曹杰先生顶缺,好在这角色只有一句台词,上场的时间也仅仅几分钟,其戏路,人人都知道.剧团领导反复给曹杰先生交代,要他把这次补缺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千万不能出差错,曹杰先生当时也滿有把握演好这个角色,没料到上场后,却----这个日本兵的任务,是严刑酷逼被捕后宁死不屈的共产党人李玉和,让其交出密电码,几个回合的较量下来,无可奈何的日本兵,只好以失败告终,捶头丧气的去向其主子汇报审问结果,本该是见到主子,立正,行过军礼,然后是那句人人皆知的台词:"报告队长,李玉和他宁死不召",从曹杰扮演的日本兵口里说出来的,却变成:"报,报,报告队长,李----李玉和他,他,他召啦----".台上顿时静场,台下也鸦雀无声,在这紧要关头,多亏饰演日军队长的演员凭着其丰富的舞台经验补救,当即把桌子一拍:"招了也是假的,立即下去重审----"并使个眼色,让曹杰先生赶紧下场.之后,破坏革命祥板戏的罪名,很快就落在曹杰先生头上.在那种年月,因这中种罪名被专政,已成家常便饭,何况,曹杰先生本来就背着"美将特务谦疑人"的黑锅?其所受的惩罚,可想而知.

 

    我虽然早闻曹杰先生大名,也拜读过他的短篇小说,直到1974年冬天,才有机会第一次见到他.

    当时,<甘肃文艺>(<飞天>的前身)编辑部在兰州战斗饭店东三楼主办全省作家文学作品调改学习班,我既是学员,也被编辑部指定为学习班主办者李禾先生的助手,协助李禾先生做学习班的组织管理工作.在研究扩大参加学习班人员名单时,时任编辑部负责人的杨文林先生提出:

    "扩大的人员中,应当想办法把曹杰弄来."

    李禾为难的说:"早就想让老曹参加,可是,他们单位----"

    杨文林打断李禾的话题,说道:"这都是预料中的,再想想办法嘛----"

    接着便围绕"办法"二字作文章,然后,落实"办法"的任务,便落到我头上.按照安排,我先到曹杰先生家给他"通气"(统一口劲).

 

    在一个天气极冷的中午,我迎着满天飞舞的雪花和刺骨的寒风,按照杨文林和李禾提供的地址,前往当年的古寺庙,后来的"兰园",来到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平房门口,当当当敲响了紧闭的旧式屋门,屋门从里面开了,但见一位四十多岁,个头不高,头戴棉帽的中年男子出现在半开半掩的门跟前,用疑视的目光瞅着我.

    我忙问:"请问----这是曹杰老师家吗?"

    "我就是曹杰,你是----"

    我赶紧诉他:"我是----"

    当我亮明身份和来意后,曹杰先生顿时转疑为笑,在放我进屋后关门的同时,对己起身站在双人床跟前的他老伴说:"文林,李禾浱人来了----"能感觉得出来,他们老两口是等待着这一天的.

    这是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土屋,墙皮脱落,旧报纸裱糊的顶棚不仅被烟熏成茄菲色,还破裂长缝,有冷风不停地灌进来.为节省煤球,墙根的煤炉己被封死,屋内如同冰窟.曹杰先生待我坐在屋内唯一的木登儿上后,便赶紧把双手塞到棉衣袖筒内,过去坐到床边上.他老伴李静芳忙活着,没有茶杯,也没有茶叶,她便提起竹皮保温瓶倒了碗开水热情招待我.

    尽管曹杰先生苦笑着制止过多次,把双手捂在铁皮烟囱上取暖的李静芳还是唠叨个不停:"别看老曹过去是有名的作家,现在却成为专政对象,己经下放在剧团打闲杂,他们还是放不过他,就连刚参加工作的女孩子们,也把老曹不当人看待,演出后卸妆的洗脸水,也要老曹给她们端,给她们倒,就差让老曹给她们倒尿盆子了----"

    按照杨文林和李禾的交代,我先让曹杰先生看了<甘肃文艺>编辑部开具给中共兰州市委宣传的商借函(介绍信),该函上说:我们的文学创作学习班,是尊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的最高指示,经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批准开办的,经研究,现计划借调贵市文化系统的曹杰到学习班去修改他新创作的歌颂文革成果,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革命文艺作品,让当年的牛鬼蛇神发挥他们的文学创作才能,为毛主席革命路线服务,希望能得到中共兰州市委的支持----我还告曹杰先生,老杨(杨文林)专们交代过,让我到市委宣传部后,先去找龚龙泉,他是诗人,在宣传部分管文化口,见到龚龙泉之后,再出示介绍信,说明来意,必须马到成功,一炮打响.现在,就看曹老师怎么配合了.

    看罢介绍信,听过我的介绍后,曹杰先生只是苦笑,却不吭声.我接着说:"老杨知道很多老作协的人在下边基层单位受罪,才想了这么个办法,把大家都弄到战斗饭,让大家脱离被专政的艰难处境,休息几个月----"

    不待我说完,李静芳便打断我的话题,说道:"这些年,除过文林这些老朋友还在想着老曹这种人,还有谁能记得他们这些人是作家?文林,李禾为了给大家办件好事,用了这么多心思----既然有这个机会,当然去.老曹,曹杰----"

    曹杰先生直到这时才于苦笑间说道:"要我怎么配合都行,可我----现在,终究还是专政对象,不知这种办法,能不能行得通?"

    见曹杰先生如此说,李静芳也有了疑心,转面瞅着我.

    我说:"对这件事,老杨己经动用了不少心思,从中做了不从少工作,我觉得,成功的把握比较大."

 

    与曹杰先生协商妥当"配合"的方式后,我是下午两点半在党政机关上班的正点时间,赶到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的,找到宣教口办公室时,龚龙泉正在看纸,我向他递上介绍信,他从信封中抽出后简单地看了看,便说:"这是好事嘛,何况是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又是省委宣传部交办的事?市委宣传部对这件事应当大力支持----这样吧,你等一会,我现在就请示部长去."他离去不久,便返回来,告诉我:"分管文化口的*副部长己经明确表示全力支持,但这件事还得给部长汇报一下,现在,部长正参加市委常委会,讨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於批林批孔的指示,理论职联系实际,安排在全市开展一场大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人民战争----"我心理顿时咯噔一下,暗想,这会不会是他们在推拖?龚龙泉看出了我的疑虑,笑了笑,接着说:"机关单位办事,程序就是这样,实行一元化领导嘛----这样吧!把介绍信留下,你先回.老杨交办的事,我会全力以赴,估计不会有多大阻力.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让牛鬼蛇神为歌颂文化革命成果服务,是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理由都很充足,谁再站出来反对,就是阶级立场问题了."尽管龚龙泉如是说,我仍然是怀着满腹疑虑离开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的.

 

    返回战斗后饭店,一到716房间,我便把全部情况向李禾先生如实汇报.一听罢汇报,李禾便苦笑起来,说道:"----哪就等结果吧!"

    我说:"在商借曹老师这件事上,一开始就出师不利,没有结果,后边再商借金吉泰,再商借田瞳----怎么办?"

    这二人也在商借名单之中.金吉泰是我省著名农民作家,仅因他是富农成份,按当时的政策规定,属剥削阶级,为借调金吉泰参加学习班,李禾己数次碰壁;田疃是从河南省到甘肃张掖打工的农民,他给<甘肃文艺>编辑部寄来的一篇短篇小说投稿,很有修改基础,计划借调他前来参加学习班,几次长途电话联系,中共张掖地委宣传部都以"我们这里根本就没有你们说的那个人", "既便是象你们说的,有这么位来自河南的民工,也是盲流,一个盲流,你知道不知道他是不是逃犯?是不是阶级敌人?----怎能让他到省上去参加学习班?" 为由,遭到推拒绝.

    李禾让我先坐下,他开始吸烟.

    他见我一直盯着他,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在现,在这种时侯,大家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脑子里的弦绷得紧着呢,咱们办这个学习班,说是调改作品,真正的目的,是让一些处境不好的作家换个环境,能安下心来休息休息.象老曹,金吉泰这些人,不尽快从那个环境中捞出来,恐怕----;田疃----听说他的处境更惨.咱们私下说,实际上,他就是盲流,与叫花子差不多.把这些人集中到学习班,困难当然不会少.如果没有困难,老杨怎么会选准让你去办这些事?把部队上那种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拿出来----,你记住,在咱们身后,有一大批同志在暗中帮忙,只要想办法,只要坚持,会成功的."

    李禾先生的话虽不多,也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出来的,却象重捶敲在我心上.没料就这么个平平常常的学习班,竟关乎到全省很多作家的命运,也牵动着那么多人的心.我终究刚刚涉足文坛,对听到的方方面面,犹如在听传奇故事,对所接触到的,以及亲眼看到的,内心深处有一百个不理解,但是,有一点却是明确的----很多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作家,都是写出过好作品,受到读者崇敬的人,现在,他们正在受苦受难,完全应当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既然杨文林和李禾二位先生为作这方面工作开拓出路径,又把向学习班"捞人"的任务交给我,我只有在这条路径上走下去,哪怕"山高水深",也"一路荆棘"----

    我说:"请李老师放心,我一定千方百计完成任务."

    李禾说:"光有决心还不行,你也看到了,要办好这些事,必须多动动脑子,把当前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形势吃透,学会与他们那些人周旋,要不然,不但会处处碰钉子,说不定还会把自己装进去,让人家抓了阶级斗争新动向."

    我说:"我一定按照你和杨老师的安排去作."

    "安排是一个方面,临场具体发挥,全得靠你自己随机应变,----今天你临场发挥就不错."

    "这还不是你们从每个细节都安排好的结果?"----

    就在这时,有学员前来向李禾先生请教修改稿件之事,我们才收住话题.

 

    我虽是参加学习班的学员,只好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完成杨文林和李禾二位先生交办的工作上.出乎我们的预料,我从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归来的第二天下午,曹杰先生便到学习班报到来了.----响起当当当的敲门声,我过去把门开开,但见是曹杰先生笑眯眯地站在门口,我情不自禁地说了声:"曹老师----"

    曹杰先生说:"老哥报到来了----" 进屋后,他连挂在肩上的挂包都未来得及放下,便双手抱拳,向己站起来迎接的李禾与我边作揖边说道: "你们算是救了老哥了,老哥先谢谢你们."

    李禾笑着说:"可算把你老人家盼来了."

    都落坐后,曹杰先生瑞起我为他沏的热茶,才给我们讲起他艰难"逃"出来的经过.原来,兰州市文化局和他们剧团,己把他确定为这次批林批孔,大抓阶级斗争的活靶子,正在这个时侯,他们团革委会主任接到了市委宣传部打来的电话,让曹杰立即到学习班去报到,革委会主任当场就愣住了.对方在电话中又接着说:"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省委宣传部决定,由<甘肃文艺>编辑部办学习班,是落实毛主席的指示,也是我省文艺革命的组成部分,让牛鬼蛇神写文艺作品歌颂文革成果,是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参加学习班的人员名单,是省上审定的,让曹杰去参加学习班,市委领导完全支持,希望你们坚决执行省市委决定,立即通知曹杰同志,让他赶快到设在战斗饭店的学习班去报到,报到时间最迟不要拖过明天."----剧团革委会主任立即把电话打给市文化局,向局长汇报,原来,局长己接到同样内容的电话,他已给市委宣传部分管文教口的副部长打过电话,副部长回答,省上的决定,我们只能执行,执行了,如里有问题,自然有人承担责任,不执行,犯错误的责任就是自己的,大事大非问题上错误的责任,谁也承担不起----就这样,剧团革委会主任虽然一百个不愿意,还是浱人去通了曹杰,曹杰今天一大早就到理发馆理发,到浴池洗澡,下午就到学习班报到来了.  

 

    曹杰先生的到来为我们从批判斗争第一线向回"捞人"开了个好头,在杨文林,李禾二位先生的坐镇指挥下,我们"如法泡制",尽管阻力重重,最终,我们还是把金吉泰,田疃"捞"到学习班,后来,陆续到学习班前来报到的,有永昌县的王萌鲜,天水的李益裕,西和县的黄英----等四十余人.

 

    战斗饭店文学创作学习班第一期,所有参加学习班者都亨受公费待遇,两个人一间标准间(无卫生间),一人一床一张写字台,吃饭在饭店餐厅,早餐花样繁多,午晚餐八菜一汤,头痛脑热,饭店有医务室,打扫卫生,送开水,有服务员承担,----从渭源农村借到学习班加工修改作品的农民作家任国一,是因贫穷一边讨饭吃,一边写文章歌颂社会主义好的作家,很有感概地说:"在学习班是天天过年呢!"----窗外风雪茫茫,室内温暖如春;社会上批林批孔,大抓阶级斗分争运动如火如荼,学习班上却凡是作家皆兄弟,关住门是一家,戏笑怒骂,言论自由,心情舒畅,完全一付世外桃园景象.难怪被从专政第一线"捞"回来的曹杰先生,到学习班之后,不到半个月时间,就白胖白胖,满面红光,写作之余,端着茶杯儿,在房间内迈着八字步,五马长枪地摆活起老文联老作协五十年代陈芝麻旧事,说到高兴处,他还会"噔嘀个塄噔,噔嘀个塄噔----"地哼几句京剧小曲儿----时间长达四个多月.对老作家而言,万把字的短篇小说,从初草到定稿抄清,充其量不过一星期时间,只所以学习班能长达四个多月,完全是为了让头上还"戴着帽子"的"牛鬼蛇神"们,远离开其单位的被专政环境,有个心情舒畅的环境,能拖过一天算一天.人活一辈子,不就是一天天累计起来的么?尽管杨文林先生为给学习班申报,筹集经费费尽口舌,也碰了不少钉子;尽管学习班结业后,我受杨文林,李禾二位先生委托,前往<甘肃文艺>编辑部的上级主管单位,去作学习班费用开支结算时,几位领导和工宣队队长边看参加学习班人员的名单,边很恼火地冲着我大发脾气,并且以阶级斗争的观点,对学习班无限上岗上线,横加指责;尽管这个学习班,在后来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其间,成为杨文林先生二次下干校的罪证之一,也为我后来走上下地狱之路埋下隐患,这终究都是后话,就当时的学习班本身而言,在那种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在那种特殊时期,是甘肃作家的一次大聚会,也在酷寒的政治严冬,为受苦受难者创造了春暖花开的温情环境.

 

    转眼就是三十余年,,社会变革,人世苍桑,当年的受苦受难者,在时代变迁中,都不同程度地在社会大舞台上风光过一阵子,在省文联省作协,最低也是地市文联,都挂上了主席副席头衔,大多数人也挂上了高级职称金字招牌,有些人还亨受到了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可惜年岁不饶人,不多久便因年龄到限而退下来在家务闲,曹杰先生也未逃脱这个规律,不悻的是,曹杰先生退下来不久,其老伴李静芳便因病逝世,子女又各自成家立业另居,已成为满头白发胖老头的曹杰先生,就心境而言,似乎又回归到三十余年前在惜日古庙,后称兰园的那间小土层年代的凄凉境况.

 

    仍然是个洋槐花盛开的季节,仍然是个初夏的黄昏,所不同的是,天阴着,还下着牛毛细雨,我回家途经巷口时,但见曹杰先生仍然坐在那个台阶上.我下午出门时,他就坐在那里,三个多小时了,竟然连地方都未挪动.本来己走向巷口,见他有点凄凉,我便转身向他跟前走去.与曹杰先生认识都三十多年了,又同住省文联家属院,按理,该是忘年交的老朋友了,何况,还有当年战斗饭店学习班那一段不同凡响的经历?可是,他与其它众多的当年被从"专政"圈子"捞"到学习班上的作家们一样,都在时代变迁中走"红运",唯我一人因那时种下的祸根,后来于无耐间走上下地狱之路,因了当年阶级斗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清污运动,批斗会等诸多因素,虽然同住一座楼,同进出一个大门,迎面碰上,有的当年的故人,竟会扭头去看树上的鸟儿,天上的云彩,久而久之,不少当年的故人与我己成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势.这次走向曹杰先生,我是作好了被碰钉子的心理准备的,没料到还末走到跟前,曹杰先生便打破贯例,先开口向我搭上话题:

    "凤林,天都下雨了,怎么才回家?"

    "----曹老师----".他的两肩和衣袖是湿湿的,雪白的短发上滿是雨珠,形容憔悴,两个眼角满是角糢糊,却凄凉地笑笑,望着我.我直觉得心酸,说道:"----曹老师,都下雨了,你还不回家,坐在这里干啥?"

    "坐在这里----坐在这哩----你看,满大街都是人,多热闹?"他笑着说.

    "可是----"我知道他一个人心中寂寞得难受,实在不愿回家苦守空屋."终究下雨了,天也黑了."

    "天黑了怎么着?下雨了怎么着?当年你到兰园去找老哥参加学习班的时侯,不也是下雪天?冻得人连手都不敢从袖筒里取出来?你不是照样东奔西忙?"

    没料到他在这个时侯提起了陈年旧事,我说:"都过了这么多年了----"

    "都过了这么多年,就应当忘记是不是?这些天,我一直在捉模莫泊桑的<羊脂球>----有很多感想.你想过没有,当年那个学习班,对后来甘肃文坛振兴起过多大的奠基作用?经过文革,文联作协被解体,文艺队伍被打散,在一片黑暗的日子,正是那个学习班,把大家紧紧聚拢到一起,也使大家在黑暗中看到一星希望.新时期的1978年,省文联省作协只所以能很快恢复工作,还不是因了那个学习班奠基的结果?说心里话,在这件事上,文林,李禾和你,都功不可抹,可是----后来,后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清污运动,批斗会----在对待你的问题上,包括老哥老曹我在内,很多人都坏了良心,在你处境最困难的时候,有恩不报,反而落井下石,为保住自己头上那顶破乌纱帽,违心地举起了不该举起的拳头----"

    "曹老师----"

    "你让我把证话说完."

    "你就别说了."

    没料到曹杰先生蓦然间生了气,跳下台阶,大踏步进了小巷,头也不回地走向回家之路.

    我顿时愣在了那里,过了好半天,才苦笑着摇摇头,依在台阶跟前,点支烟平静心绪.----虽是阴雨天,街上东去西往的小轿车却车水马龙,因了拥挤,尾灯都红得浴血,街道两旁的路灯全亮起来了,人行道在灯光的树荫下沐浴着凉凉的细细的雨丝儿,倾听着雨打槐叶的沙沙轻响,时而有洁白的花瓣,雨中蝴蝶般缓缓地飘落,落到人行道雨水坑池中后,随着细细的涟漾在水面荡游,直到行路人的大脚把其踩进污泥.雨丝儿一阵比一阵密,刮起阵阵小风,有股寒气袭人的感觉,街上行人也越来越少了,我这才走向回家的路径.

 

    当天晚上,我便找出<羊脂球>,用三个多小时从头到尾重新阅读了一遍,莫泊桑的语言风格,莫泊桑对人物精到的描写,莫泊桑对中短小说精巧严瑾的结构,都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一连好多天,我都沉浸在莫泊桑的小说里,读完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又读他的长篇小说,就连能够找到的所有关于莫泊桑的评论,也一字不放过的精读细捉摸,直到我对莫泊桑有了自已的一些思考,才准备找曹杰先生,向他求教莫泊桑的小说艺术,可是,当我再次来到巷口那个台阶跟前时,却末见到他的踪影,很想到他家登门拜访,一想到自己的地位,身份和处境,便泄气了,我只好等待时机了.正当我苦苦等待的时侯,有天中午,我下楼一到院子,便有帆布搭建的灵棚映进我的眼睑,我心里顿时咯噔一下,会是谁逝世了呢?赶紧前行几步,目光落到摆放在灵棚门口的花圈上时,出现在我视线中的,竟是"曹杰先生----"我极不愿在这种场所看到的几个字----直到后来,我才从知情人那里知道了一星半点: "曹老一个人出过日子,跟前没人么,他是怎么歿的,谁也说不请,待他姑娘回家看她爸时,才发现----唉,曹老可怜的很,尸首从厕所里抬出来时,早已经疆硬----"谁也无法料到,甘肃著名老作家曹杰先生,就如此悲凉的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曹杰先生走了.他走了,他含泪的苦笑,莫泊桑,<羊脂球>,还有那一嘟噜,一串串洁白的洋槐花,都成为我心灵深处永恒的记忆.


 (2011年5月草于间半屋)



反思三年大饥饿(散文)

作者  张凤林


题记——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造成三年大饥饿和人口大量死亡的惨痛教训,我们党已经分析了历史的根源和社会根源,纠正了产生这些错误的‘左’的方针政策。然而经验教训并不是每个共产党员和所有干部已经认识并避免重犯的。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继续总结历史的教训是完全必要的。”



据兰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策20辑《甘肃六十年代大饥荒老证》‘(主稿武文军,主审王家珞)”一书记载:“甘肃严重饿死人的现象不是从1959年开始,而从1958年就出现了,1960年则为死亡高峰,1961年继续饥饿煎熬,成千上万人被饿死,直至1962年死亡率才降下来。”“1958年甘肃人口的死亡总数为272425人,死亡率为21.42‰,自然增长人数为133576人,自然增长率为10.50‰,1958年的死亡率比1957年11.16 的死亡率,高出10.26‰,死亡率增长了近一倍,这是很惊人的。从1957年到1966的的十年间,甘肃省人口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工作状况,生育状况和生育政策,死亡率在11‰,可以认为是正常的,而高达21.42‰的死亡率则是非正常的。1958年比1957年的死亡增长了10.26‰,这个指数是非正常死亡,那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饥饿造成的死亡,大于一般年份10.26‰的死亡率,就是因饥饿或其它非正常因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应为134211人。1959年全省死亡人数为230375人,死亡率为17.48‰,自然增长率却降低为1.99‰,自然增长人数为26271人。那么,自然增长的人数和增长率为何如此之低呢?主要原因是由1958年的31.93‰出生率锐降为当年的19.47‰,死亡率几乎接近出生率,为17.84。按照我们依照正常年份的平均值确定的11‰的正常死亡率的指数来推算,其中6.4的死亡率为非正常因素的死亡,也就是说在230375人中,至少有86000人为非正常死亡,我们可认定这些人的死亡是饥饿造成的。”“1960年前后的。惨剧是通演于陇原大地的,全省处处断炊烟,县县在饥饿,社社村村饿得鬼哭狼嚎,饥饿死亡全面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1960年是甘肃大饥荒的高峰年,当年死亡人数是538479人,死亡率为41‰,自然增长率为-26.02‰,自然减员人数为336097人,如此高的死亡率和如此可怕的自然减员数说明人们的生活境况已经到了十分悲惨的极限,我们仍按11‰的正常死亡率衡量,非正常死亡率则为30.69‰,可以推算,至少有385158人为饥饿而死的。1961年全省人口死亡数为141528人,死亡率为11.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8‰,人口自然增员为40492人,当年全省总人口减少441787人。可以认为当年11.4‰的死亡率是在正常指数内,而人口减少人数则为44万多。当年外省迁入甘肃的人口为71784人,而甘肃省迁移外省的人口为248860人,这24万多流入外省的人数大多是因为饥饿而出走的,有不少人死在途中,难以列入死亡统计中,而在省内流来流去的人口达259984人,这些人口在省内的流动和乞讨过程中也有严重的死亡情况,而这些死亡人数在当年的人口统计中被计入了迁移人口中,而没有计入死亡统计,可见,1961年甘肃省仍处在严重饥饿中,抢救人命的政策仍难以解决大面积饥饿的问题,因此,保守的计算(1961)约有20多万人死于饥饿之中。总体上看,从1958年至1961年直接因饥饿造成死亡的人数约为605451人,当然这个数字是一个最低限度的估算数,而从1958年到1961年总死亡人数为1182807人,这些亡灵中的90%以上与饥饿的命运在一起的。所以曾有一些渠道估算,在困难时期,甘肃饿死百万人的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

 

该书还记载:“一九五八年,在一些地区就出现了饥荒,一九五九年开始,中国几乎进入了全民饥饿状态,一些左倾路线肆虐的省份,饥饿和死亡尤为突出。一九六O年:安徽人口的死亡率高达68.60‰,人口净减384万;河南人口的死亡率高达39.56‰,人口净减161万;云南人口死亡率高达26.26‰,人口净减17万;青海人口死亡率高达40.73‰,人口净减11万;山东人口死亡率高达23.6‰,人口净减185万;贵州人口死亡高达45.38‰,人口净减101万;湖南人口死亡高达29.24‰,人口净减122.58万;天府之国的四川人口死亡率竞高达53.97‰,人口净减277万。”(这仅仅是一九六O年一年的部分省的统计,有资料称,三年大饥饿期间,全国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4700万,对这一数据,有待从由公安部门掌控的户籍资料中进一步查证落实。)

 

该书又记载:在大饥饿的1960年,甘肃“通渭县的情况更为恐怖,全年出生人口705人,而全年死亡人数竟为42838人,当年总人口为209743人,死亡率高达204.2‰,人口自然增长呈-200.84‰,自然减员42133人。”“该县的县志中这样记载:1958年秋,全县共有284000人,比1949年增长22.5%,但在极‘左’错误的影响下,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1958年冬全县出现严重的饥荒问题,不少农民以树皮、野菜、草根、禾芙充饥,身体浮肿,人口开始外流、死亡。至年底,外流625人,死亡3687人,全县实有44592户,279687人。1959年冬,饥荒更为严重,一些地方出现人相食现象,人口大量外流、死亡。至1960年初共外流19081人,死亡42024人,至年底,共死亡60210,又外流1140人。1960年春节前后,有些通渭籍在外地工作的干部向中央和中共甘肃省委书面反映了通谓的问题,于1960年2月开始,中央、省、地先后发放大量救灾款物,派大批干部赴通谓抢救人命,才使人口非正常外流和死亡现象逐步得到控制。至1961年年底,全县人口比1958年减少78432人,绝户2168户,有孤儿1200余人,寡妇3000多人,3年多时间内,全县加上少量出生人口共减72150人,比1958年秋的总人数减少25.4%。”

 

该书还记述:“人相食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是饥饿到极限时人兽同化的表现。而在甘肃60年代确实发生了人相食现象。甘肃省委1960年在被迫向西北局作出的检查报告中,就反映1960年元月在甘肃发生了11起人相食事件,报告这样说:‘今年元月,公安厅报告发生了11起吃人肉的怪案,不加重视,不作深入了解,即判断为反坏分子搞的鬼,要公安厅再查,就没见下文’。在甘肃通渭县也发生了多起人相食的现象,1984年我国的一家文学刊物《啄木鸟》就追记了通谓县某村一位父亲在死亡线上挣扎时,吃掉了自己5岁的儿子。在甘肃静宁县,一位奶奶竟然用菜刀杀死了孙子,将躯体的一半吃了,后来被逮捕,1961年纠正左倾路线时被释放。有位当时在静宁县高界公社当工作组的干部亲自给笔者讲,这个县发生了一起贫农子女吃富农子女的惨案,他亲自作为难题去处理……”

 

该书在谈及形成这一灾难的起因时,有这样一段话:(1958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撰文说,自己亲眼看到了番禺县亩产100万斤番薯,60万斤甘蔗,5万斤水稻的‘事实’。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发表题为《驳粮食增产有限论》的文章,认为广东的粮食亩产3000斤或4000斤以至10000斤是可能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撰文论证,如果植物能利用射到1亩地的太阳光能的30%,稻麦的产量就有可能达到40000斤。”“在粮食问题上张仲良把持的甘肃省委不断行骗术,先扬言1958年甘肃粮食产量为222亿斤,后又说200亿斤,最后说185亿斤,1959年秋天又说110亿斤。1959年又提出甘肃粮食要产400亿斤,后来又改为370亿斤,最后又修定为270亿斤,实际上,100亿斤也不到,在粮食奇缺的情况下,还向农民高征购,更加剧人民群众的灾难。”

请读者注意这一组数字:1960年,甘肃总人口为12549961人(这是当时的较准确户籍统计数),1959年,甘肃粮食总产量近100亿斤,按当时的人口平均数计算,人均达到690余斤,每人每天可平均达到1.89斤,这是全省总人口的老少占有粮食产量的平均数(甘肃因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年年的人均粮食产量,远远少于国内其它农业大省,在饥饿的年代,甘肃的人均粮食产量每天能达到1.89斤,国内共它农业大省的人均粮食产量每天平均数,肯定比甘肃的多,能有2斤以上),在每人每天可达到1.89斤粮食的情况,为什么还会形成大饥饿,为什么还会有百万人被饿死?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国务院制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名下发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到一九五三年六月,国库粮食赤字就高达40亿斤,为了解决城镇人口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难题,政务院经过反复研究,拿出了统购统销政策方案。十月十六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经全国粮食会议讨论,由邓小平修改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等文件。同日,中央还发出《关于粮食统购宣传要点》。十一月十六日政务院第194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开始,除西藏和台湾外,全国城乡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和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四个组成部分。关于计划收购,它的基本含议是:“生产粮食的农民应按国家规定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字将余粮售给国家。”粮种和价格由中央统一规定。关于计划供应:《命令》规定的计划供应范围,包括县以上城市,农村集镇,缺粮的经济作物产区,一般地区缺粮户,灾区的农民。按照这个范围,当时城乡保障粮食供应的人口接近2亿,超过全国总人口1/3。关于市场管理,《命令》规定:“一切从事粮食经营、加工的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的商店和工厂,统一归当地粮食部门领导,所有私营商一律不许私自经营粮食,但得在国家严格监督和管理下,由国家粮食部门委托代销粮食。”“所有私营粮食加工厂及经营性土碾、土磨,一律不得自购原料,自销成品,只能由国家粮食部门委托加工或在国家监督和管理下,代消费户按照国家现定的加工标准从事加工。”“一切非粮食机构和私商,禁止跨行业经营粮食。农民运粮食进城出售,由国营粮店或合作社收购。”关于统一管理,《决议》规定:坚持实行国家集中“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指挥和调度”的原则。“所有方针政策的确定,所有收购量和供应量,收购标准和供应标准,收购价格和供应价格等,都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地方则在即定的方针政策原则下,因地制宜,分工负责,保障其实施。”由于全党动员,全力以赴,而且把统购统销当作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九五三年十月布署的粮食征购任务如期完成并超额完成。十月全国粮食会议确定,从一九五三年七月一日到一九五四年六月三十日的粮食年度内,连同农业税在内,国家共收入粮食709亿斤。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这一年度内,全国实际粮食收购入库达到784.5亿斤。但是,在统购中,国家同农民的关系是紧张的,强迫命令、乱批乱斗、逼死人命等现象都发生过,个别地方还发生了聚众闹事的事件。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一九五五年三月三日,发出《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示》,除将一九五五年七月一日至下年六月三十日的粮食年度内征购任务,由919.7亿斤减为900亿斤(后又两次核减,最后减为830亿斤)以外,决定在全国实行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制度,要求各地在春耕开始前,以乡为单位,将全乡的计划产量大体确定下来,并将国家对本乡的购销数字向农民宣布,使农民预先知道自己全年生产多少粮食,国家收购多少,留用多少,缺粮户供应多少。在确定实行“三定”政策时,毛主席提出:“粮食定产要低于实产,要使农民多留一些,多吃一点,多喂一点,多自由一点,做到‘人不叫,猪不叫,牲口不叫’”。粮食部党组负责人1956年3月25日向毛主席汇报,这些要求基本都做到了。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国务院根据两年的经验,特别是一九五五年上半年处理粮食风潮的经验,发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前者对定产、定购、定销事宜分章作出详细的规定。关于定产,办法规定:“一九五五年分户拟定的余粮户粮食交售任务,在正常情况下,自一九五五年起,三年不变,增产不增购,缺粮户的粮食供应量,每年核定一次。”后者规定,市镇粮食统销凭证购买,按户拟定,改为按人定量供应,并发行粮票。一九五六年初,初级形成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普遍建立,正在一大批一大批地向高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同年十月六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统购统销的规定》,要求今后粮食统购和农村统销。“不论高级社或初级社,一般以社为单位,根据一九五五年分户,分社核定的粮食定产、定购、定销数字,统一计算和拟定。归社统一计算的结果,粮食有余的为余粮社,粮食不余不缺的为自足社,粮食不足的为缺粮社。”这样,合作化后,国家不再跟农户发生直接的粮食关系。国家在农村统购统销的户头,就由原来的一亿几千万农户简化成了几十万个合作社。《规定》提出:“国家对粮食丰收地区的余粮社,可以在定购数量以外,适当增购一部分,但增购部分不得超过余粮社增产部分的40%。”一九五七年十月十一日,国务院又作出补充规定,根据一九五六年的经验和供销矛盾的新发展,提出在坚持“三定”的基础上,实行以丰补歉的方针。对超过粮食“三定”的余粮社、自足社,必须增购一部分粮食,对缺粮社必须减销一部分粮食。针对中央和国务院在粮食统销中向农民层层加购的作法,毛主席认定这是在走苏联的老路,对此态度很明确,不赞成。毛主席的意见讲得很尖锐,说道:苏联采取义务交售等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那是即是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刘少奇坚持认为:我们的粮食政策好。群众交售有习惯,国家不出钱,群众无意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和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当一部分领导人和单位,在粮食亩产问题上作起文章,从上到下刮起亩产万斤粮、几十万斤粮的吹牛风,为国务院的“增购”决定保驾护航,来证明刘少奇“我们的粮食政策好”的“科学论断”,客观上对毛主席坚持的“粮食定产要低于实产,要使农民多吃一点,多留一点”的指示形成围攻,也是对毛主席关于“既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保护农民利益的批评意见的回应。根据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的意见,一九五七年八月二十九日,农业部发出通知,奖励一九五六年第一批农业增产模范,一九五六年第一批增产模范共68个单位和个人,分别属于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山东、陕西、青海、吉林、内蒙古、北京和上海市。第二批名单已经审定,分别属于安徽、河北、甘肃、江西、黑龙江、贵州、山西、辽宁、云南、河南、江苏、广东、四川、湖南、青海、浙江、新疆和天津的107个合作社、拖拉机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国营农场。以多交爱国粮为荣,少交爱国粮为耻的荣辱观,在红头文件、新闻媒体、干部讲话中广泛宣传,再加上周恩来又在反右派运动中“搭车”把对统购统销政策的态度作为划分左中右的条件之一,从而,自一九五八年起,统购统销中“三定”的“定产”工作,开始在吹牛皮说大话的基础上走高不走低,“定购”,建立在高“定产”的基础上,“国家粮食征购应当同农业合作社内分配结合进行,使农业社首先完成国家拟定的粮食征购任务,然后进行社内分配,必须继续坚持购销结合的原则……”“各地征购多少粮食,销售多少粮食,中央每年仍统一安排一次”,“全国库存粮食除了地方可机动使用的粮食外,仍然由中央集中掌握,统一调度,地方政府必须继续执行国家统一的粮食库存、粮食调度计划。”……自从一九五六年党的八大之后,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落实统购统销政策的力度,并在人民公社化之后,对统购统销政策在细化的基础上,也作了调整,按照当时国务院的红头文件要求,必须坚持“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原则。由于已经公社化,实行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核算,农民生产下的粮食,必须由生产队集中交给大队,由大队交给公社,由公社交给国库,由国家统一收购——一粒不少地以极低价格卖给国库,然后由国家粮食部门按照核准的人口数以及各生产队产粮年度总产,扣除应按定额卖给国家的统购粮数额,以及公粮(土地税)数额,又及代保管的种子、牲口饲料,再及地方政府机动粮数额之后的余粮数,再给农民确定供应(返销)标准,一切都扣除之后,有无剩余,余多余少,再由人民公社按粮食部门提供的标准人头概算社员口粮,由社员拿钱到国库再买回返销给自己的口粮(返销粮),这就是“统购统销”。农民所卖统购粮的粮款,基本全被政府用来扣除灌溉农田的水费、化肥款、农机修理款等形形色色的收费,结果,农民分文也得不到,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欠债者。那时候,政府规定不准农民外出的打工,不准在市场买卖物品,农民没有其它任何经济来源。这时的农民,谁也无钱到国库去购买返销粮。因各级领导在粮食产量问题上向上级吹了牛,实际产量达不到预报的数字,而国家年初的定产数又是在各级吹牛吹出来的数字基础上做出来的,定购时,自然按定产额统购,吹牛者便把应返销给农民的口粮全部扣压住,存在国库,弥补差额,作为大丰收成果,去为他们搭建升官的阶梯。从1958年、1959年到1961年、1962年,年年如此,结果,既就是庄稼地里大丰收,正处在粮食成熟、收割、打碾季节,农民仍然饿肚子——最终造成大饥饿,造成大批人被饿死的悲剧。全国各省(除了台湾)的情况基本都是这样,那种“自然灾害造成了三年大饥饿“的说词,完全是违背历史事实的谎言。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即然已经发生全民大饥饿,农民与基层干部,为什么还会在粮食成熟、收割、打碾之后,不为自己留足口粮,竟会把全部粮食上交到国库,作为余粮卖给国家呢?通渭县委给上级的报告,正巧向人产回答了这一问题。

 

据通谓县委一九六五年七月五日以《通谓的历史经验教训》为题,给地委并报省委的报告中记载:“……四,漠视人命,严重地违法乱纪。早在1957年农村大辩论中,部分地方对群众就有轰斗、推撞、毒打的非法行为,特别是1959年则发展到十分惊人的地步。全县在粮食入库、‘万人斗争大会’、‘举办劳改队’、‘千人整社团’的过程中,普遍发生捆绑、吊打、扣押群众的严重违法乱纪行为。在粮食入库中,上面逼,下面就压,说什么‘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这样子就大大助长了基层干部的违法乱纪。有的公社领导干部提出‘一个会场,十个战场’,‘宁欠血债,不欠粮食,完成粮食任务就是血的斗争’,‘决心要大,刀子要快,哪里挡住,哪里开刀,向小队长要粮,向资本主义要粮,为全县争光,为公社争光’。有的公社开万人斗争大会时,由民兵携带机枪、步枪、马刀警戒助威,马营公社党委书记张学圣亲自主持斗争,毒打群众160多人,当场扣押劳教的66人。在大轰大斗中,对被轰斗的干部群众滥施刑法,有竹签戳指头、站冰块、雪里埋人、打夯、拔胡子、戴纸帽子游街等120多种,有的人被整残、整死,全县在大搜查中,搞出粮食1100多斤(大部分被‘千人整社团’的人吃喝挥霍浪费了)。打死、逼死1300多人。群众对干部的违法乱纪,比作为‘秦始皇’、‘阎王’、‘黄世仁’、‘活剥皮’、‘狼狗’等等。这种违法乱纪行为。使党的政治威信、党群关系受到了极严重的损害。”“五、在党内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对好干部动辄就批判、斗争、撤职、开除、法办,以此来作为推动工作的手段,在斗争中普遍推、撞、斗、打,进行人格侮辱,肉体摧残,使有些人神经失常。造成了相互戒备,人人自危的紧张状态。从1958年开始,共批判、斗争、处理脱产干部541人,其中错案71%,基本不脱产干部2062人,其中错案占36.2%。仅在1959年就有1109名干部,因反映了农村的实际情况被整掉了。”“上述错误给通渭人民带来了一场大灾难,使通渭已经取得的成就,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全县人口死亡60210人,死绝了2168户,1221孩子失去亲人成了孤儿,外流11940人,土地荒芜36万多亩,牲畜死亡3.3万多头,羊被宰杀4万多只,猪、鸡、猫、狗等家禽畜几乎绝了种,拆毁房屋5万多间,砍伐树木7万多株,农业生产处于停顿状态,学校、工厂关门,干部、群众思想非常混乱,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这是作为下级组织——县委,事后给自己的上级组织——地委、省委写出的“自我批评”性质的检查报告,其中所例举的问题及数据,应当说不可能 “扩大”。根据这个报告,可以看出,当时的各级党政机关为了贯彻落实“统购统销”政策,专制、野蛮、残酷到了何种程度,为了强迫农民与基层干部把粮食全部交给国库,什么法西斯式的手段都用上了,轰斗、捆绑、吊打、竹签戳指头、站冰块、雪里埋人、打夯、拔胡子、戴纸帽游行……刑具达120多种,仅仅一个通渭小县,就因逼交统购粮被打死、逼死1300多人,在如此残酷专制的压力之下,农民和基层干部不把粮食全部上交国库,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事实证明,在那些年月,各级党政机关强制性催交统购粮的所作所为,与日军侵华期间进村后的行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56年7月举行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向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就没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文字;邓小平主持修改的新党章中,根据彭德怀的提议,也删除了“毛泽东思想”的条款文字;在刘少奇主持下,大会又通过决议,决定中共中央设置名誉主席一职,谁都知道,除过毛泽东主席,没有任何人有权享受这一职务。面对刘少奇势力的步步威逼,毛泽东主席被迫表态,自己逐步退居二线,在下一届党的代表大会上,完全退下来,担任党的名誉主席,由刘少奇正式接斑,出任党中央主席。有了毛泽东主席于被逼无奈中这个表态,急于抢权的刘少奇和他的势力操控的八大,立即形成决定:八大之后,毛泽东主席退居二线,不再主持中央工作,中央工作由排名第一的党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全面负责。八大之后,身为党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也不再找毛泽东主席请示汇报工作。1958年,由刘少奇、周恩来点头同意,在邓小平、彭真主持下,由中央书记处作决议,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长罗瑞卿主办,给毛泽东主席卧室安装了窍听器,安排专门工作班子,对毛泽东主席从夫妻生活到人际交往的全部言论、行动进行全面监听、录音、整理成文字材产,送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看过后,秘密存档,为逼迫毛泽东主席提前下台交班。并以后向毛泽东主席秋后算帐作准备。在这同时,刘少奇指示杨尚昆、罗瑞卿以保护毛泽东主席的安全为由,对毛泽东主席的人身自由严格限制;毛泽东主席什么时候可以出席会议,什么时候可以会见外宾,什么时候可以外出视察,全部得服从于刘少奇。在报刊发表毛泽东主席接见地方省级干部和群众的照片,全部由刘少奇根据自己的需要让忠诚于他的中宣部长陆定一进行安排见报。毛泽东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还是他趁刘少奇不在北京期间,在挟缝中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发表的。后来,1959年,刘少奇不失时机地取代毛泽东,出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作为在一线主持党中央工作的党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作为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刘少奇之后)、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他二人明知他们亲手制定,并由他们领导推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已在全国造成相当严重的恶果,却始终未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按当时的情况,他二人完全有这种权力,也有这个责任。他们为什么眼看着全国大批人被饿死,竟会冷酷到无动于衷?——数千万条生命啊,被饿死的人数超过日军侵华时南京大屠杀三十余万人数的一百多倍。二战后,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受到审判,而制造三年大饥饿、导致数千万人被饿死的罪魁祸首,却仍然被冠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史册中位列“领袖”,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反思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珍惜现在,也是为了过去的悲剧不在未来重演。反思过去,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剥去数十年风云变换给事实上包裹上的不同色彩的外衣,在层层剥离中让其露出真相。我们渴望民主自由,更珍惜和平,谁也不愿看到西方势力倡导的河富汗、伊拉克那种所谓民主——战乱在我国土地上出现;也不该忘记,自从一八四O年至一九四九年,旧中国始终处在战乱、分裂、军阀割居、西方列强占领,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是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这个基础,今天的发展、繁荣,是无本之木,是无源之水,无从谈起。

正因为珍惜所珍惜,难忘所难忘,更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直面历史,在历史研究中拨乱反正,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所罪,功所功——我想,这也是符合科学治国基本原则的。



《黑石头记》自序 (散文)

作者  张凤林


自序:《黑石头记》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二题,选自我的旧作《被流放者的精神家园》,这都是二十多年之前那个特殊年代我心路里程的真实写照。实际上,三十三年来,我因右的罪名被打向下地狱之路的灾难源头,可以追溯到华国锋大权在握期间丙辰清明天安门事件为起点的1976年那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关于我在1976年因右获罪、遭受残酷批斗、被迫逃亡的经过,我已在题为《误入白虎节堂》的散文中有所记述,《黑石头记》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二题中所涉及的仅仅是我在自1976年为始的八年时间里,历经一千一百九十九次批斗会炼狱之灾的一个阶段,而这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发生在全国思想文化战线的那场狂风暴雨式的“清污”运动的见证。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应当记得那场“清污”是在纪念马克思诞生一百周年之际,因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分管意识形态的胡乔木,对周扬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以及王元化、王若水等人的关于“人道主义”的文章持批判、否定态度,由此而有了那次著名“谈话”所引发的。在那个“谈话”中,胡乔木不仅话锋直指周扬、王元化、王若水等人,也顺手牵羊把《当代文艺思潮》文艺理论杂志定位为“反社会主义”“观点十分顽强”的刊物。胡乔木说:“……我认为文艺界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必夸大,也不必缩小,一是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宣传自我,否定社会主义文学的社会责任。甘肃的《当代文艺思潮》值得注意,不要小看它是地方刊物,谈的都是大问题,这一期也有几篇正面文章,但是幌子,主要宣传的观点,说真正文学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听说刊物的主编是宋某(指宋平,时任中共甘肃省第一书记)的秘书,我问过王蒙。现在看来他们的观点十分顽强。” “三十年来还有这样一些反社会主义文学现象如何解释?如果我们不保卫社会主义文学能安心么?……”(摘自顾骧著、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晚年周扬》第60-61页)(谈话中提到的《当代文艺思潮》,是甘肃省文联主办的文艺理论刊物。谈话中提到的“宋某秘书”,指谢昌余[时任甘肃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当代文艺思潮》杂志社负责人,曾经担任过宋平的秘书]。宋平的夫人陈××时任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文教口)。胡乔木的“谈话”之后,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主持下,“1983年10月,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在一年前确定的议题是整党。开会时,又出现了另一个议题:‘思想战线工作搞精神污染’。胡乔木主持起草了中央领导人在会议上的讲话稿 ‘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三下两下又被衍变为‘清除精神污染’。于是,1983年10月下旬,‘清污’呼地一下子在全国铺开,浪潮滚滚……”(摘自《晚年周扬》第97页)。“清污”运动与整党运动同时进行,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任(胡耀邦还任命其子胡德平1984年至1986年,出任中央整党指导工作委员会湖北巡视组巡视员、华北联络组副组长、西北联络组组长)。“中央全会号召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积极的参加整党”。“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谈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整党不能走过场。第二个问题,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录》第658页)。由于胡乔木谈话对《当代文艺思潮》点名,甘肃成为“清污”、整党三个重点地区之一(其它两个重点地区是中央等人所在的北京和王元化所在的上海)。早在胡耀邦发动的以推翻华国锋取而代之为目的那场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变序曲中,宋平增是最早站出来表态支持胡的省委书记之一(其他二位分别是赵紫阳和万里),宋平在清污运动中的去留问题,涉及到胡耀邦能否在龙椅上稳坐下去,因此,对胡耀邦而言,死保宋平,成为头等大事。正因为如此,从中央到地方,经过精心策划,甘肃省文联被确定为这场运动的重中之重单位。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向甘肃派出工作组,其工作组组长、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临来甘肃时,被胡耀邦约见,并对甘肃的“清污”、整党运动作了指导性的重要指示。甘肃省文联的“清污”、整党运动,在中央统一布署下,在中共甘肃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在中央工作组的“指导”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我当时在甘肃省文联主办的《飞天》(原《甘肃文艺》)编辑部当编辑,根本与《当代文艺思潮》杂志风马牛不相关,仅仅因为我与该杂志在“同一屋檐下”,又是自1976年批邓反右以来的政治运动中经常遭受批判斗争时“老运动员”,甘肃省文联的“清污”整党运动开始之后,“组织上”竟然“以李代机”,把我拉出来作“替罪羊”,把我确定为这场波及全国的“清污”、整党运动的批斗对象。运动一开始,“胡晴天”不仅找理由把胡乔木的儿子抓起来,为了死保宋平,又钦派的“太子”胡德平及中央工作组到兰州临场“指导”,在先后六位省委书记、副书记严厉地讨伐声中,经过数年一千一百九十九次残酷的批判斗之后,尽管时任兰州军区政委、甘肃省委第二书记肖华将军坚决反对,还为我进京向某老帅求情,尽管在决定我政治命运的最后一批斗大上,主持会议的时任甘肃省文联党组副书记陈光当着临场“指导”的中央工作组大员的面含泪说:“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马谡失了街亭,张凤林失街亭了么?没有,可是,我们今天还得……这是上级组织决定,我们有意见可以保存,此时此刻,作为党员,只能服从组织决定……”因了“胡晴天”一手遮天,在胡德平与我面对面的较量中,我最终成为“失败者”,于1984年5月4日被中共甘肃省委直属工委宣布开除党籍,成为全国思想文化战线在新时期因右的罪名被开除党籍的第一个“罪人”。我被“组织上”“严肃处理”之后,省报上立既宣布:甘肃省文联在“清污”、整党运动中取得伟大胜利。自此,甘肃的“清污”“运动”被宣布暂告一个段落,全国的“清污”运动,也在我“被严肃处理”后草草收场。那位中央工作组组长,也因指导“清污”有功,很快被升任某省省委副书记。被胡乔木在谈话中所直接点名的甘肃各位“大员”,却豪发未损地度过临危险境,最终升迁,成为中国政坛的显赫要员,以及受人尊敬的道德高尚的文艺理论家。后来,我又意外地发现,自从“被组织严肃处理”那个时候起,我已经被专政机关确定为“内控人员”,永远地被列入“内控人员”黑名单……庆幸的是,当年极左年代的人和事,如今都已经成为记忆中的云烟。


经历了漫长的三十三年的苦难磨砺之后。痛定思痛,当年摸着石头过河期间的很多未曾明朗化的“东西”,已经随着历史进程渐渐浮出水面。事实证明,在现代中国,有权有势者们,以胡“晴天”胡德平父子为例,无论左与右,都是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当年忧国忧民的精英群体,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背景”,一旦遭受错拆,自有“退路”。异国他乡,“继续革命”,谁也不会因为家无隔夜粮而一朝白发,而真正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者,一无“背景”二无 “靠山”,社会大潮落涛之后,只能成为“落水者”,也难免成为“池塘浅滩 ”的“鱼虾之食”,自己的罪自己受,自己的苦自己吃。何况,市场化决不应是穷人与富人的两极分化,更不是国民经济发展而道德沦丧-----经济发达与精神文明背道而驰。正当很多很多的下岗失业者苦于求职、苦于饥饿、苦于贫穷、苦于有病就医难、苦于子女上学连学杂费都交不起的形势下,当年左得恐怖、现在又右得可怕的胡德平之流精英们却不满足于年薪数千万元的收入,与社会争利益、向国家要政策,以满足更高的占有欲;那些因暴富而成为亿万富翁,跻身于精英们行列的权贵们,为富不仁,巧取豪夺,甚至涉黑,无恶不作-----就不想想三十年前,中国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如若一切都守法经营,又无“外财”,怎能蓦然间豪富?自己的“财源”自己知道,来源是否正当,是否亏心,傍观者也不是瞎子;而一些胡德平之流饱食终日者,对诸多涉及国计民生的客观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再次在其“背景”“靠山”的“作用”下,企图西化再西化,就不想想,再“西化”、下去,还让千千万万的下岗失业者-----穷人,该怎么活下去?一无“背景”、二无“靠山”的新一代 “位卑未敢忘忧国”者们,到头来如果重蹈我等之复辙,生存出路又应该何在?

善良的人们啊,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千万不能对现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千万不能如我辈成为某种势力、某些人物的“基石”,更不要去充当他人蹬高的阶梯……切记,这终究是我积三十三年九死一生(生不如死)痛苦磨砺的经验之谈。



三十二年前,惊天大案《野玫瑰》事件风云录(散文)

作者  张凤林

 

那是个时代大变革的年代,渴望变革,探索未来,是全国有志者的共同心声,中央上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发表后,全国从上到下都风起云湧,以北京“民主墙”为标志的民主探索运动序幕,很快轰轰烈烈地在全国拉开了。

 

首先应当说明,西单民主墙的诞生以及当时所处的国内形势。

1979年2月15日,参加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的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范荣康和政策研究室的主任余焕春,在会议上作了一个联合发言:题目是《西单民主墙剖析》。有人在1979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上,根据这个发言,也介绍过西单民主墙的情况。

西单墙是在北京西单十字路口东侧路北的人行道旁,几路公共汽车站都设在这里。在这些公共汽车站的后面,是一排约有200米长的灰色矮墙。因为这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常常有人在这排矮墙上贴寻人启事和小广告,引人注目。从1978年春开始,有些人在这里贴大字报,看大字报的人很多,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形成一个自发的聚拢人越来越多的场所。

这种在北京街头自由张贴发表政见的大小字报的源头,要追溯到1976年清明节时的天安门事件。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清明节,天安门纪念碑周围也贴了很多怀念周总理和庆贺粉碎“四人帮”的诗文。1978年清明时,纪念碑周围贴的政治诗文更多。1978年4月6日一篇署名霍华和尹明的大字报发出建议,他们认为,应当把张贴政治性的大字报经常化,不必限于清明节。文章说:“我们应该把这块地方作为不中断的论坛,不闭幕的会场,不休战的阵地,随时把我们的思想言论写出来,把我们的作品发表出来,在这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理论家、作者,同时又是读者、听众、观众、批评家。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当时,人们认为这就是“民主墙”的倡议书。当然,天安门广场不适于成为经常张贴大字报的地方,人们在寻找一个更为适合的场所。

这时,出现了一件事,更直接引发了西单民主墙的出现。丫“文革”一开始,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被停刊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青年》于1978年9月复刊,《中国青年报》于10月复刊。出人意料地是,《中国青年》的第一期复刊号却触怒了当时主管宣传的党中央副主席汪东兴,他下令把已经发出去的《中国青年》复刊号通通收回,禁止发售,这引起了广大青年读者的愤慨。不知是哪一位勇士,把这一期杂志一页一页地张贴在西单那一排矮墙上,轰动了北京城,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到西单墙去看大字报。很多人读后在这个墙上贴出短短的大字报和长长的小字报,表示反对禁止发《中国青年》。另一些要求肃清专制余毒、要求民主、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大字报,也越来越多。如这年12月贴出的任畹町、魏京生等写的文稿,要求政治民主化,引起很大的反响。一些青年还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民间团体,出版了一些民间刊物。来这里贴大字报看大字报的人越来越多,因而人们把这里叫做“西单民主墙”。

民主墙上大小字报的内容很多,有蒙冤受屈者的申诉,有批评建议,有揭发恶人丑事,有新闻消息,后期主要是政论。其中讨论最多的是民主与法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来探讨社会民主问题;(2)主张民间办报、民主办报的问题;(3)要求言论自由,废除“恶毒攻击罪”的问题;(4)赞赏推崇西方民主的问题等等。形式多样,有诗词、小说,有对话,有致某人的公开信,有赞成或反对的批注;有署真名的,署笔名的,或不署名的;有的大字报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文采,也有谩骂讥讽式的胡言乱语,有自我批判、自我表扬的等等。

与西单民主墙同步活跃起来的,是出现了一些民间组织和民间刊物,一些活跃其间的人物也逐渐显现出来。他们将自己印刷的刊物或张贴在西单墙上,或就地散发给来往群众,人越聚越多,多达数百人,引起公安部门的注意。在京的外国记者、外国留学生也跑到这里来,或采访,或与一些青年 人交谈,外国通讯社也有消息播发,这不能不引起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党的领袖人物曾高度评价民主墙

当时,在党的领袖人物中,邓小平和叶剑英都公开称赞过民主墙。1978年11月26日,邓小平接见日本社会党委员长佐佐木良时说,“写大字报是我国宪法允许的。我们没有权力否定或批判群众发扬民主,贴大字报。群众有气让他们出气。群众的议论并非一切都是深思熟虑过的,也不可能要求完全正确,这并不可怕。”此后,在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在讲话中又说:“群众提了一些意见应当允许,既使有个别心怀不满的人,想利用民主闹点事,也没有什么可怕,要处理得当,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他还警告说:“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不同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12月13日,叶剑英也在三中全会讲话时,曾经高度评价民主墙。叶帅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内民主的典范,西单民主墙是人民民主的典范”。叶帅的这两句话十分重要,代表了当时对民主改革势力的评价。如果这两股来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民主势力,能够坚定地结合起来,肯定会是民主势力的大发展,大提高,也肯定会在民主与专制两种势力斗争中大大增强民主势力的阵地。

可惜,叶帅的这两句话,在以后正式印发的三中全会文件中,被胡乔木删掉了。

应当看到,当时人们对西单民主墙的态度,的确有褒有贬,好得很,糟得很的评语都有。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说这些话时,态度是很坚定的,但会后,他的态度就有些改变。所以,这位善于察言观色的胡乔木,才利用他批发文件的权力,公然删去叶帅那两句十分重要的话。

邓小平态度的大变,还是在理论务虚会时期,在两种思想激烈交锋的时候。1979年3月,任畹町等人在民主墙贴出了《中国人权宣言》以后,特别是魏京生在3月25日贴出《要民主还是要新的独裁》那张大字报后,邓的态度明显大变。在魏的大字报贴出后的第四天,就借故下令逮捕了魏京生。从这以后,保守势力大为抬头,西单墙的命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胡耀邦说,民主墙是人民内心的呼声

当民主墙刚刚出现的时候,中央领导人都十分关注,陈云同志还特别指示人民日报派记者深入到这些人群中去收集动态,反映情况。报社派了王永安(国内政治部编辑)去完成这个任务。一再叮嘱他,只了解情况,掌握动向,索取材料,绝对不能表态。王永安写了不少“内参”上报中央。王永安:关于西单墙的情况,我向耀邦汇报过多次,还参加过他所主持的一些小会。总的说来,耀邦同志对西单民主墙是十分关注,表示过赞赏,认为这是新的大字报,同“文革”中和以前的大字报不同。他认为,以前大都是某些领导者利用大字报来整人害人的,这次的大字报,同“四五”天安门大字报一样,是人民出自内心的呼声,是人民新的觉醒。我向耀邦反映,很多人拥到北京上访,有的人上街诉苦,有的人贴大字报,有的在机关外面静坐请愿,这使一些当权的领导者大为震惊,大叫赶快整顿社会秩序。我说,这是你平反冤假错案的好影响。因为你所发动的平反,大都偏于高中级干部,而广大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中苦大冤深的人看见中央这次平反受到鼓舞,很多人纷纷涌向省城和京城,这是对新的党中央的信任和依赖,认为这一回中央是动了真格的,他们的问题有了平反希望了。耀邦同意我的看法。他说,现在平反工作刚刚开始,各地都要作好来信和上访工作,尽量把地方上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地解决,不要都推到中央来。耀邦他一方面不断扩大平反的范围,一方面批示各地党政机关和新闻单位加强来信来访工作。同时,他积极筹备召开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坚定地说:“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组织、什么人批的,都要实事求是的改正过来。”耀邦提出的这“两个不管”更切实地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新枷锁,把平反工作推向基层,使沉冤几十年的干部和群众陆续得到平反。对于上访群众贴出的大字报和成立民间组织、出版民办刊物的情况,耀邦同志也很重视。他指示各新闻单位注意反映情况。人民日报当时出版了《情况汇编特刊》,把西单墙的大字报,一些值得注意的很长的小字报和民办刊物上的文章摘报中央。人民日报还出版了一份供少数领导同志看的《供你参考》的活页文选。在京的其它报刊和有关单位在这一时期也特别出版了这一类的内部参考。有一段时间,贵州的民间组织“启蒙社”在北京很活跃。为了了解启蒙社的情况,耀邦让人民日报派记者去调查。报社派出评论员周修强同志到贵阳。调查回来后,耀邦还把周修强约到办公室,特别听取他的汇报。耀邦说,必须纠正脱离群众的作法。耀邦除了找报社派人以外,还召集过报社、中宣部、青年团、工会等单位研究如何作好民间组织的工作。他多次谈话的总的精神,是同我们谈论党历次作群众工作的经验。他回述几次大的群众运动,无论是“一二九”还是“双十二”,无论是罢工、请愿,还是游行、示威,他说,我们党对群众运动都是十分重视的,特点是深入群众,站在群众之中去做工作,去取得群众的信任,依靠群众去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这就是我们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他回忆说,到了我们取得政权以后,我们党的群众工作的光荣传统开始慢慢变了。当群众起来的时候,我们某些领导同志就担惊受怕心慌意乱了。他们不是站在群众头上发号施令,就是站在群众对面去挑剔指责。他们越来越怕群众。以后群众要集会、游行、请愿,都要事先经过批准,甚至明令禁止。我们的群众团体,像青年团、工会等,也变得越来越脱离群众。我们必须纠正这种脱离群众的作法。就在西单墙开始贴政治性大字报初期,耀邦同志给一位青年写了一封热情亲切的公开信(197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的《一位老干部给青年的信》)。信中特别强调:青年工作者“……要经常到青年中去,发现青年中的先进事例、先进典型,并用这些先进的东西去引导、教育、影响其他青年。教育青年的方法,不是压,不是抓,应该是引导两个字。'引导’比'教育’更精确,意义更宽。这是我们几十年工作的经验总结。压制的方法,一个巴掌打下去,是封建家长的办法。”这位有几十年青年团工作经验领导人的倾心之谈,就是我们面对新时期的青年运动、群众运动的工作指南。----

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胡耀邦等人态度明确,立场坚定。叶帅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内民主的典范,西单民主墙是人民民主的典范”。邓小平说“写大字报是我国宪法允许的。我们没有权力否定或批判群众发扬民主,贴大字报。群众有气让他们出气。群众的议论并非一切都是深思熟虑过的,也不可能要求完全正确,这并不可怕。”此后,在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在讲话中又说:“群众提了一些意见应当允许,既使有个别心怀不满的人,想利用民主闹点事,也没有什么可怕,要处理得当,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他还警告说:“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不同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胡耀邦对西单民主墙是十分关注,表示过赞赏,认为这是新的大字报,同“文革”中和以前的大字报不同。他认为,以前大都是某些领导者利用大字报来整人害人的,这次的大字报,同“四五”天安门大字报一样,是人民出自内心的呼声,是人民新的觉醒。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民间自发群众组织野玫瑰文学社和民刊《野玫瑰》在兰州相应诞生。野玫瑰文学社发起人:李老乡(全国著名诗人,后来任甘肃作协副主席,获鲁迅文学奖,时任《飞天》杂志编辑);景风,小说作家,后来任甘肃作协副主席,时任《飞天》杂志编辑);冉丹,小说作家,后来任《驼铃》杂志编辑,时任《飞天》杂志编辑);李镜,全国著名作家,时任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将军秘书,大校军衔);曹永安,诗人、作家,时任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后为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张凤林 (作家、诗人,时任《飞天》杂志小说组编辑、党小组长,当时该刊社还未成立党支部,党小组长是当时该刊社党组织最高领导人,参加小说编辑工作的同时,分管该刊社的党务、行政、及后勤全部工作)。参加者(主要骨干):张振兴(当时是兰州某房管所工作人员,小说作者,后来为作家、记者,任《兰州都市报》总编辑);田永利,女(当时为小说作者,在兰州某商业单位工作,后成为自由职业者,最终成为佛门弟子);阿海(当时为小说作者,兰州某工厂工人,后为自由职业者);严军(当时为小说作者,在兰州某印刷厂工会工作,后为作家、记者、甘肃某广播电台台长);张正秀(当时为小说作者、兰州某工厂工人,后为作家、记者、《甘肃法制日报》总编辑);倪明华(当时为小说作者,后为中共甘肃省委某部门某杂志社负责人);李**,女(当时为小说作者,在兰州某商业部门当服务员,后为兰州某公安单位国内政治保卫处干部)----

 

民刊《野玫瑰》主编:张凤林,副主编:田永利、张振兴、阿海;编辑:严军、张正秀、倪明华、李**。《野玫瑰》第一期,也是创刊号,由李老乡题写刊名。内文虽为打字油印,封面却是在兰州某国营大印刷厂彩印,也由该厂按邮发刊物正规装钉,加之内容丰富,页码多(厚度与当时的当代相同)在当时的全国民办刊物中一支独秀。

 

《野玫瑰》第一期,也是创刊号,主要刊发的是文学作品,其中有景风、冉丹、杨显惠的原创短篇小说,有曹永安提供的、刊发在新华社内参上的小说《可能发生在二000年的悲厕剧》,也转载了冯牧谈小说创作的访讲,还有短诗、杂文、小品杂谈、消息栏目等。谁也没料到从北京《四五论坛》转发的几百字的关於"北京大兴县屠杀案"的一则消息,竟惹下惊天祸端----。那时候,参与野玫瑰文学社和民刊《野玫瑰》编辑工作的人员,谁也不知道大兴县屠杀案是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所导演,更不知道这是邓小平的禁区,同样更不知道北京上层后来还发生过----。杨尚昆日记中说:----耀邦说:1976年3月,邓又找到我,说他的孩子听人说,4日月5日清明期间,有人决定去天安门给总理送花圈,这是个好机会,要想办法把事情搞大,给主席一个刺激(他知道主席当时的病情己经非常严重)。耀邦又向我透露了一件大事,说这是他最见不得人的事件,不说出来,对不起自已的良心。1980年4月,我们当时以清理“三种人”为由,将北京市公安部门24名科级到处级的干部骗到云南大理秘密枪决,当时还派了王震到现场观看。我问,为啥子枪决他们,他们犯了啥子罪?耀邦说:他们当时掌握了我和小平是1976年四五事件的幕后指挥的证据;另外,有些人也掌握了邓榕和其他高干联动成员是1966年8月5日打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副校长卞仲耘凶手的证据;当然,还有人也掌握了职联动成员于1968年8月在北京大兴县大批杀死所谓“黑五类”人员的证据----我说,我知道这件事,杀人的主谋高福兴胡德福不是当时被判刑了么?耀邦说:是啊!可高兴福胡德福在75年9月突然翻供了,说是联动成员干的,他们是冤枉的。但1975年9月小平同志已是政治局常委,把这件事压了下来。1983年,小平指示我给高福兴胡德福平反,我便照着做了,但北京市公安部门几个干部秘密向这些“黑五类”人员家属通风报信,结果这些家属便起来闹事,反对给高福兴胡德福平反,小平很震怒,指示我将北京市公安部门的这几个干部也作多为三种人秘密杀掉----。耀邦说,所以我内心有愧呀!但我已经指示将这24名干部作为因公牺牲处理了,也给他们的家属抚恤金,其中五个干部也授予了烈士称号。杨尚昆1988年8月6日日记:“耀邦还有一个事很后悔,凡是群众给他写信攻击邓小平的,他一律转给公安机关,要求严厉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告?他,结果300多人被判刑,其中60多人自杀。”------对于这一切可怕的内幕,参与野玫瑰文学社和民刊、《野玫瑰》编辑工作的人员,谁也不知道,唯一知道的,仅仅是邓小平在一次反自由化的讲话中点了《野玫瑰》的名,后来正式下发红头文件时,"野玫瑰"三字虽然被删除,但是,其讲话中点了《野玫瑰》名的精神,却己在党政高层深入人心,邓小平最信得过的刘冰到甘肃出任省委副书记分管文教,《野玫瑰》被查封,野玫瑰文学社被查禁,参与"野玫瑰"的人员在压力下分化,"各奔前程",最终,张凤林被例进国家最高政治保卫部门下发到各省的"五个危险分子"名单,该名单上依次排列:魏京生、任畹町、张凤林----


青年鲁迅与甘肃张澍编刻的《二酉堂丛书》(散文)

作者  张凤林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青年时期曾经受到甘肃张澍编刻《二酉堂丛书》的启迪,并将其作为他早年编刻古籍的参照。

据鲁迅胞弟、著名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开拓者之一的周作人在其写作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往南京》一书中回忆:“伯宜公于丙申(1896)年九月去世,鲁迅往南京是在戊戌(1898)年闰三月(鲁迅时年18岁——笔者注),这中间原是有一年半的光阴,还是住在家里的。但是我于丁酉年初即往杭州,看在狱里的祖父去了,到了鲁迅走后的戊戌年秋天才回家,所以这一年半的事情我大部不知道,不能另立一章来细说,只好摘重要的来带说一下。伯宜公没后这几个月里,家里忙于办丧事,鲁迅并没有余暇去买什么书,但是在第二年中却买了不少重要的,便是说与他后来的工作有关的书籍。单据我所记得的来说,石印《阅微草堂笔记》五种,王韬的《淞隐漫录》,都是继承以前买书的系统来的,新的方向有《板桥全集》等。这些普通的书他送到杭州来给我看过,但是在我回家之后,却又看到别的高级的书,不是一般士人书斋里所有的。就我记得的来说,有木刻本《酉阳杂俎》全集,这书在《唐代丛书》中有节本,大概看了感觉兴趣,所以购求全本的吧。有《古诗源》、《古文苑》、《六朝文絜》、正谊堂本《周濂溪集》,这算是周家文献的关系,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类编》则是仿宋复刻本,最是特别的则是一部《二酉堂丛书》了。这是武威张澍所刻的辑录的古书,与后来买到的茆泮林的《十种古逸书》同样的给予鲁迅以巨大的影响。鲁迅立意辑录乡土文献,古代史地文字,完全是二酉堂的一派,古小说则可以说是茆氏的支流了。《二酉堂丛书》还有一种特色,这便是它的字体,虽然并不完全依照《说文》来复原,写成楷书的篆字,但也写得很正确,因此有点别扭,例如“武”必定用止戈二字合成,他号“介侯”,第二字也必写作从户从矢。鲁迅刻《会稽郡故书杂集》的时候,多少也用这办法,只可惜印本难得,除图书馆之外无从看得到了。”

关于张澍和《二酉堂丛书》,由吴枫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988年7月出版的《简明中国古籍辞典》中如是说:“《二酉堂丛书》,一名《张氏丛书》。清张澍辑。二十一种,二十七卷。澍字时霖,一字伯瀹,号介侯,又号介白,武威(今甘肃武威)人。嘉庆进士,官云南石屏知县。初主讲兰山书院,纂《五凉旧闻》四十卷,后收关陇著述,所辑上自周、秦,下至隋、唐,有关陕西、甘肃人著作与陕西、甘肃古代地理书辑佚本,共二十四种。即籍乡邦,孤本罕见,亦为收集,得十二种。道光元年(1821)刊刻,余十五种,未能续刻。西北地方文献重要资料,略见于此书。有道光元年武威张氏二酉堂刊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有张澍的专列辞条,该辞条如是记述:“张澍(1782-1847),清学者。字伯瀹,号介侯,甘肃武威人。嘉庆进士。历任玉屏(今属贵州)、泸溪(今属湖南)等县知县。他好游历,远游晋、鲁、豫、江、浙等十余省。博览经史,留心关陇文献,辑乡邦遗籍数十种。及其他阙佚书为《二酉堂集》,著有《姓氏五书》,《五凉旧闻》等。”

关于张澍其人,由王殿、余贤杰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于1988年6月出版的《甘肃历代名人传》一书,有较详评介。据介绍:“张澍(公元一七七六——一八四七年),字时霖,一字百沦(应为伯瀹——笔者注),一字寿谷。号介白,又号鸠民,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武威)人。他母亲祖上是元朝驸马高昌王的后裔。张澍自幼丧母,聪明好学。嘉庆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他刚满二十三岁,便考取了进士。嘉庆六年,张澍的仕途生涯便开始了。当时,他曾被任命为玉屏县知县、遵义县(今贵州省长顺县)代理知县。张澍‘性亢直,所至辄有声’。在他步入仕途后,总以‘循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立意遵理守法,清正廉洁,功炳史册。”“基于这种思想,他在任职期间办事认真,秉公执法。在贵州任知县时,一次云南巡抚路过县上,巡抚的随从向他索钱,张澍不但不给,反而打了这个随从一百大板。这种桀骜刚正与当时营私舞弊的官场现实格格不入,于是他满腔悲愤地在嘉庆八年便托病辞官了。”“自嘉庆八年辞官后的十年岁月里,张澍家计艰难,为生活所迫,曾讲学于陕西的汉南书院、甘肃兰州的兰山书院。也曾遨游大江南北。嘉庆十六年,他不得不再上北京等候补官,他甚至一度在修筑黄河堤坝的工地上管理料场,历尽坎坷。嘉庆十八年,他终于获第二次出仕的机会,担任四川屏山县知县。在这次出仕的六年中,他处世仍直气严情,‘性方而不圆’。当时,被朝野皆称为贤制府的方葆岩、蒋砺堂等达官显贵有悖理之事,他便不顾情面,愠于色,见于辞,好不迁就,多次上书,严加谴责。张澍甚至直言不讳地给他的老师——四川总督蒋攸銛提意见,说他耳目不周。偏听偏信。这样,自然触怒了很多政界要人,至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年),他的官又丢了。”

“第三次出仕是道光五年(公元一八二五年)秋。他先后任江西省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通判,任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知县。这五年多的仕途很不顺利,屡遭波折。此时,他已经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为仕准则和气质是为当时的封建统治集团所不欢迎的,他曾给友人潘挹奎坦率地说:‘入世不谐,良自知之’,但是,他也不愿意为保一顶纱帽而去谄媚巴结上级,或与他人同流合污。他对仕途已由当初的充满自信和希望转而为厌倦失望。终于,在道光十年(公元一八三零年)冬,经两次托故有病提出的辞职申请被批准了。张澍一生先后三次,为期十四年的仕宦生活从此结束。”“张澍不但是一个刚直不阿的‘强项令’,又是一个‘博通经史’的学者、、、、、、清朝二百余年的历史上,张澍是甘肃经史学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学者。《养素堂文集》中不少文章都是张澍解经的优秀篇章。他的史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姓氏学和方志学两个方面。他的《姓韵》、《辽金元三史姓氏录》(《附西夏姓氏录》)、《姓氏寻源》、《姓氏辩误》、《古今姓氏考证》,曾被当时国内称为‘绝学’。张澍在仕途中,注意搜集地方风俗人情和历史地理资料。他曾主持修纂了《屏山县志》、《泸溪县志》、《大足县志》。他寓居西安后,同样‘留心关陇文献’,又在以前写的《五凉旧闻》基础上,撰写了《凉州府志备考》,遗稿现藏陕西省博物馆。这部遗稿对研究五凉历史很有参考价值。张澍在金石学方面也有研究,他写有《大足金石录》以及许多篇金石题跋之类的专著,均收入《养素堂文集》。张澍辑佚方面的成就也很大,他编辑的《二酉堂丛书》收集了唐以前甘肃人的著作和甘肃古代地理书的辑佚本二十一种,是研究古代甘肃乃至西北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综上所述,张澍的人生价值取向及治学精神,其刚直、其严谨,可见一斑。由此可知,青年时期的鲁迅能看重《二酉堂丛书》,决不仅仅是编刻古籍的简单参照。就鲁迅成年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世界观的形成而言,很难说张澍的人生价值取向及治学精神,对鲁迅没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墓志铭(散文)

作者  张凤林

 

先尊家父张公进和,祖籍秦皇放马之麓、果林盛绿之山庄,诞生于清光绪三十四(戊申)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兴胜于文王立周之渭滨,落叶于共工建都之泾邑。新时期乙丑年十月十七日喋血西凤古道,不幸罹难,享年七十又七。公幼年丧母,寄养草山;常困茅舍,隔窗棂与饿狼相目;耿耿长夜,与孤独及寒星共眠。青年行伍,遵三民主义,南征北战,护境安民;以士起步,梯阶进级,遇益师良友冯帅提携,以军功为阶,在十三朝古都为西北军少将;经友人刘公介绍,参加西北反帝同盟,始信仰共产主义,于镰刀斧头旗帜前盟誓。蒋公介石清党,公遭遇顶头上司省委书记叛变,被出买,被追夜逃古都。公走华阳东川,白河举义,明志于枪林弹雨,展红旗万水千山;率部茂州幸会毛公泽东,坚定北上信念。铁流会师,旋组西路军,公在编,渡河西征;河西鏖兵,血祭沙场,将星蒙尘;追寻北斗,千里铭志。公流落红军,埋名隐姓,背负镰刀斧头神圣使命,身为地下党中坚,为新中国寸草丹心。红朝初始,公在党为公,从将军到乡官,君心坦荡,胸怀百姓,风雨霜雪,披星戴月,造福乡村,为民谋利。特殊年代,公抗左护佑农家万众,仅因未执行上级强行摊派性质之统购统销粮食政策,而蒙难于反右整风运动,苦别镰刀斧头旗帜,罢官饮恨,落泊山乡;南山放牧,北川农耕;灾荒年举家榆皮草根野菜鼠食果腹,身临绝境。公虽以自己落难之义举渡乡民幸免三年饥难之劫,落难后却稀见雪中送炭贤士相助,而常有落井下石之徒作梗。公苦历艰辛,始终不以成败论英雄,终生光明磊落,胜不骄,败不馁,常作红军军歌吟,以教后人:好男儿志在边疆,保国安邦,建功立业,壮志凌云。

先尊家母张门程氏玉梅,祖籍泾河川龙泉映月、马兰溢香之村。诞生于民国十四(乙丑)年二月十五日,终生修百善以孝为先,勤俭持家,贤妻良母,和邻义亲,艰辛中养育儿女,拳拳之心,日月为证,晚年不幸患疾,于新时期戊辰年三月三日去逝,享年六十又三岁。

家父家母生四子:长者凤林,早年参军,曾以甘愿马革裹尸、黄沙埋忠骨之志向,在边疆立业,被兰州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树立为英模标兵;自学成才,转业从文,为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曾任文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甘肃艺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次子凤岐,遵父命农耕持家,吃苦耐劳,负牛马之重,创业有成,初俱小康;三子凤良,子承父业,行伍发展,入党为公,严于律己,稳中求进;历任武警支队政治处主任、政委,武警甘肃省总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大校军衔;将门虎子,事业有成,光宗耀祖;幼子凤仓,自学成才,青年从军,浴血南疆保家卫国战场枪林弹雨,以军功、书画立业,誉满陇原;转业从文,任甘肃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省农行兰州某支行副行长,职、业齐头并进,以画为甚优,海内外闻名。生有二女:长女秀莲,次女彩兰,各历千辛万苦,勤俭持家,教子有方,慰在后人。

川西高平,川东泾州,白水居中;历百泉、泉邑、阪泉、毋地、白水、泾阳,汉再用白水之地名;堡山邑台,古国圣坛,白水寺山之主峰;星分翼轸,地接崆宫不周,襟山川而带泾涧。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虚。共祖立国,农圣耕耘,轩辕屯兵,祝融司火,禹王治洪,圣母惟方,素女传经,人杰地灵。仰韶齐家周代文明承传七千春秋,龙吟虎啸,凤鸣麟歌;朝霞与河川袅袅云烟共舞,日月与巍巍堡山圣地共存;夕阳孤鹜,秋水长天,雁阵惊寒。远古祝融司火之社、今之打虎(火)沟与白水历史文化名镇交颈辉映,石器、陶火、甲骨、钟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峰臂曲回掌灯,是天上北斗,仙人神宫——儿女我辈,在远古共国都邑观象台、今之大堡山北麓,莲花坪西侧风水宝地建此阴宅,供先尊家父张公进和、家母张门程氏玉梅之英灵颐养仙年,于己丑年*月*日敬撰此墓志铬,刻碑,敬立,悼念先尊,铭传先辈之功业,示教后人,以明我辈之心,以慰我辈之心。

铭曰:

历经三朝死与生,誓为百姓争光明。

忍辱为公全道义,留取丹心照汗青。

 


王国维自杀之谜(随笔)

作者  张凤林

 

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到上海,初在时务报任职,并入罗振玉主办的东方文学社学习。开始研究哲学。二十七年在武昌农务学堂任教。办《农报》,随赴日本留学,进东京物理学校肄业,次年返国,执教于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从此致力于研究哲学,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影响很深。二十九年,在通州师范学堂任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后又研究文学。次年发表《叔本华与尼采》等论文,又入苏州师范学堂任教,主讲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并赞助罗振玉办《教育世界》杂志。三十一年出版《静安文集》,三十三年至北京,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充图书馆编译和名词馆协修,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人间词话》、《戏曲考源》《曲录》、《宋元戏曲》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辛亥革命后,随罗振玉至日本,听从罗振玉“反经信古、守先待后”的劝告,转而专治经史之学,从事古文字学、音韵学和古器物、金石学等方面研究,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科参证文献史科,在考据方法上,开创了“两重证据法”,对史学界有很大影响。1916年至上海,为英人哈同编《学术丛编》,并任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教授。1922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次年入京为清废帝溥仪的文学待从官,以遗老自居,出版《观堂集林》。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又从事西北史地和学古史科的整理考订。1927年6月2日上午,在颐和园昆明湖投水弃世。王国维生平著作共六十二种,极大部分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他是一代国学大师,为何投湖弃世?此举不仅令海内外学术界震惊,也成为后世不解之谜。

 

对于王国维自杀的原因,其亲属始终讳莫如深,但从其所留遗书可以觉得蛛丝马迹,至少说明王国维之死非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之举。据当年的当事人回忆,6月2日早晨,王国维忽然找到吴宓,说有事将外出,需借用5元钱。接钱后就出校门雇人力车急行而去。到了下午,家人找到吴宓处,说他未留片言只语,出门至今未回,虽即便求人四处寻觅,后从一车夫处得知一老者去了颐和园。众人便到颐和园,却不见王国维。后来又从管理员处得知,有一长者曾在排云殿鱼藻轩徘徊多时。大家又到鱼藻轩去找,只见一地烟蒂,却不见人影。忽见稍远一点地方水中似有人影,有人就下水探寻,果然触到一人体,头没在湖底泥中,而后背衣衫还未完全浸透------正是已死去多时的王国维。家人清理遗物时,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遗书一开头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句,看来早已下定必死之心。那么这里的“世变”及“再辱”是何所指呢!

 

王国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忠君思想根深蒂固。1923年,他被罗振玉引荐,当了清宫南书房行走,给废帝溥仪担任“文学侍从”还被加恩赏给五品衔,允准他在紫禁城骑马。出身寒微的王国维对清廷对他的知遇之恩感铭肺腑。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废帝溥仪赶出北京,王国维当时就想跳进神武门御河“以身殉国”。可见其思想深处早有“殉清”打算。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势如破竹,湖南豪绅叶德辉被国民革命军镇压,使王国维生出兔死狐悲之感,在所难免。“义无再辱”显然跟王国维前清遗老观念有关。有人猜测说,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王国维自沉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变革之际。王国维身历动荡岁月,虽潜心学术,但早有“避乱移居之思”。分析王国维自杀心态,梁启超、曹云祥、罗振玉、吴宓等认为他是以此“殉清”。支持此说者更提出:罗振玉在王国维死后代他向溥仪送上一份“遗折”,令溥仪十分感动,发上谕谥忠悫。若非“殉清”何来此厚待?

 

但也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与罗振玉欠债有关。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国维代售宫内字画,此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从王手中将画取走产,却迟迟未向王送来代卖金。王国维因无法向绍英交差,也愧对于溥仪,从而觅死。当时报纸还另有传闻:王国维曾与罗振玉合伙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振玉在女婿(王国维的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己生恕隙,罗振玉令女儿居已家(罗家)为夫(王国维长子潜明)守节,逼王国维每年供其生活费用2000元。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每月400块银元的收入,不至于因债主逼债而走上绝路。何况,罗振玉在王国维死后送了1000块银元为其办丧事,并在半年内出了四集《海宁王忠悫公遗著》。看来。两人没有什么结不开的“疙瘩”。

 

陈寅恪先生在评价王国维时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已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运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衰而深惜者也”。-----这是在更深的文化心理层面对其死因的诠释。

尽管数十年来对王国维之死众说纷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为清殉节,还是内外交困,以及惊惧面死,却表现了王国维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在社会大变动时代找不到出路,难以自处,无法解脱,愤而弃世的心态。

(悫que(音确)诚实、谨慎。)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运河雄鹰 2015-6-27 00:15
拜读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