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刚进僧团的时候,总会想亲近亲近法师,见到法师就会恭敬,基本上是按照戒腊来判断修为的高低,后来发现,亲近也白亲近,人家最多也就是淡淡一笑。
你能学到什么呢?
不在一个境界上,学也白学,讲了你也听不懂。
于是就看丙班,丙班的沙弥在做居士的时候与丁班的人都相识,刚刚剃度,而且很多沙弥和丁班的净人们都在一起承担,虽然仅仅只是比丁班的同学多学习一年,但是差别却是如此的有趣和好玩,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策励自己,也为后来人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
走路声音很大的,脚底和地面撞击发出咚咚声的,远远过来,不用问,一定是丁班的。
不敲门的,或者敲门声音很大,或者推门哗啦一声,关门时任门锁自己咣当碰上,而自己却并不察觉这样声音很大的,一定是丁班的。
丙班的则轻轻敲门,轻轻拧开门,轻轻掩上门。
在走廊或者教室里发出很大说话声但自己察觉不到这个声音比较大,一定是丁班的,说话轻声轻语,一定是丙班的。
在盥洗室和厕所里让隔断的门或者盆什么的发出咣当咣当的声音的一定是丁班的,丙班的一般不会。
开关书橱的门,狠狠地拉开,狠狠地任它关上,肯定是丁班的人。茶杯重重地搁在桌子上发出很大动静但自己没有觉察的是丁班的,凳子腿跟地面搞出很大动静的是丁班的。
在屋里正常说话,外边人误以为是在吵架的,肯定是丁班的。
还有,跟师父住在一层的是丁班的,教室跟丈室就隔一堵墙的是丁班的。
上课时跟班导法师抬杠的,一般是丁班的。
等等。
这么写有点教条,还是过于形而上,不够生动,还是讲点真实的小事,会更有意思。比如,行堂组开会,让大家讲一下行堂的体会,丁班的净人甲说,我行堂的时候,看到顺眼的,就轻轻而恭敬地把饭菜乘到他的碗里,心里想,好好吃,好好修行办道;看到不顺眼的,就愤愤地使劲地把饭菜扣到他的碗里,心里想,让你吃,让你吃……
净人乙说,我行堂没有什么体会啊,我就觉得巧克力挺好吃……你不信啊……不信你问某某,他也觉得巧克力挺好吃……
净人丙说,你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会说巧克力好吃这样的话。
净人丁怕他俩吵起来,就打圆场说,乙是直心,他的优点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很了不起……净人乙愤愤地说,知道有什么用,知道你要改啊,你不改,知道不也是白知道。
净人乙要急。丙班贤坤师赶紧调解,岔开话题。丙班的贤双师只是微笑。耐心地看净人们争执,毕竟也进僧团好几个月了,丁班的净人们也能克制自己了,各自收兵,继续开会,换以前,不吵上一会儿,绝不罢休。
丁班的同学很团结,同学之间很关心,满腔热诚,但是观照力不够,热情很高,可毕竟因为学习时间比丙班少了一年,不够敏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净人石宇病了,担心是甲流,被隔离在407,法师给安排了药。早上,大家问,谁愿意照顾石宇,虽然也有被传染的风险,但大多表示愿意。
表示完了,就各自散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
丙班的贤志师把石宇的早饭给热了,丁班的这才想起来,没安排人给石宇送饭。赶紧给送去。送完了,客气两句,就把病歪歪的石宇继续关在黑屋里。
过一会儿,丙班的贤志师轻轻敲门进丁班教室,告诉丁班的同学,我们可以去大寮找贤炳师开许,取一些水果给石宇。
很惭愧,很惭愧。倘使不是丙班的贤志师,同修石宇直到中午都会可怜巴巴地给关在黑屋里。中午用斋的时候,有居士供养了很多食物,看着很好看,很美味很可口,行堂忙着行堂,用斋的忙着用斋,于是就把石宇给忘了,多亏班导贤地法师提醒,这才想起小黑屋里还有个同修。
下午三点多出坡,才又想起石宇,看看他怎样了,却恰好看到丙班的贤炳师给石宇带去了一些吃的,包括一些食疗治感冒的偏方,嘘寒问暖,问长问短。见到,更是惭愧。
观照不到同行的疾苦,是因为自己内心麻木,没有正念,忙忙叨叨的,思维却一团糊涂,对周围的事情感知不清晰,不敏感。真的是要好好练。
尽管是小事,但都不好忽略。丙班的贤双师给丁班行堂的净人讲过一个故事,让大家很叹服,虽然是个可以常在《读者》杂志上读到的那种小故事,但在寺院的斋堂,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下,讲出来,就不一样。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大探险家,预备外出探险,准备了最科学、最先进的探险装备,包括卫星定位系统等等,做好了详尽的规划,对行走路线,路上所可能遇到的问题,什么如何翻越巍峨的雪山啊,如何涉渡深水啊,都做了细致的准备。一切都准备妥当以后,他出发了,可是,出家门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自家门口的地沟里,不幸摔残。完了。
故事让大家都很感慨。贤双师鼓励大家把手头的小事做好。不要掉进家门口的地沟里。耽误了修道的广大事业。那样就太冤了。
当然,也不是说丁班少学一年,就全部比丙班差,丁班的同学普遍的初发心都很厉害,很多人都抱着很远大的理想进的僧团,一直就听说有这样的说法,要是这种发心一直保持到死,成佛有余。
(转自学诚法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e98b90100gd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