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不能把学习佛法与自己承担的事对立起来,因为它们本来是一体的,往往承担越多的人越是懂得合理规划和支配时间的人,正如师父所讲:“越忙的人,越有时间,因为他有时间忙。”
天空湛寂,薄雾悠悠,日轮早早就挂在天空普照大地,连日蒙蒙细雨带来的春寒也随之而去。师父领众做早课,万众一心,念诵如行云流水一般,在师父及大众的加持力下,我感到身心寂静,心力集中,善念不断生起。
马上就要开“两会”了,师父在中佛协的工作也越来越繁忙。尽管如此,师父的作息依然很稳定,并且还抽空召集常住执事开会,商讨安排了下阶段的寺务工作。
师父首先回顾了近几年佛法事业进展状况,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与应努力改善的部分。在谈到目前教内外现状时说:“我们必须从整个佛教何去何从的角度去考虑多项工作,去认识道次第的殊胜,因为从个人、团体及整个佛教考虑事情都是不同的角度。如何弘扬佛法与个人学修不能混为一谈。”
师父的话,让我想起我最崇仰的一位大德——太虚大师,他的心胸无比广大,普缘一切众生,尤其是人类苍生的苦乐。他站在佛教何去何从的高度,昼夜思维。正是他的无私无我,为法为教的真诚,深深地激励着我。记得太虚大师最为相知的一位道友昱山法师,曾赠大师一首诗,令人非常赞叹:
性定曾经悟上乘,廿年锻炼更相应。
青莲火里光华灿,信是人间第一僧!
佛法双肩早自承,青年逸气逐云腾。
道宏世浊相知少,欧海波澜展未能。
我们常常发愿要与师长同心同愿,但师父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愿望,要真正了知,是很不容易的。记得师父曾对一位学佛多年的居士开示说:“很多人学佛只想自己赶快开悟,或修出神通,这都是对怎样系统、完整建立教法没有认识清楚导致的错误知见。只为自己学与为整个佛教而学是两种不同的发心,前者不可能有大的气象,你们对我的思想格局不了解就会学得很苦。”怎样才能了解师父的心愿呢?我想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出家修行、领众承担的积淀,才能有比较切实的感受。昨晚一位法师说他虽然出家多年,但真正比较了解师父,还是经过承担领众等众多事务,吃了很多苦,其间不断学习师父过去的开示及文章以后才有一些体会的。我想,自己学的理论与现实缘起间的距离逐渐缩短,正是这位法师进步的证明吧。
但是个人承担与学习佛法如何兼顾呢?记得一位法师问师父:“我们团体的各项事业发展这么快,以后的事情肯定越来越多,我们的学修会不会受影响?”师父回答说:“团体的事情越来越多,不代表个人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比如这次办‘华严法会’,只需要一位法师出面就办得很好。有些事是必须要做的,有些事可做可不做,有些事可找别人做,有些事根本不必做,这些关键点必须时时刻刻分得很清楚,否则就会很累。并且你们不能把学习佛法与自己承担的事对立起来,因为它们本来是一体的。最关键是发心,如果不发心,有一千人一万人都没用。如果是该做的事,就要很认真,很大胆地去做。”
反省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也是在师父的善巧引导下渐渐生起主动承担的心。一次我向师父汇报心得说:“现在看到您每天这么忙,身心却很稳定,并且做每一件事都很欢喜,渐渐能体会到您以前说的‘越忙的人,越有时间,因为他有时间忙。’”师父说:“很多人不发心承担,其实他很多时候都是因循度日。”但我仍然觉得师父很辛苦,每天做那么多的事尚是其次,最头疼的是教导我们这批弟子扭转世间知见、破除学习佛法中的错误认识。每个人都要师父耳提面命、苦口婆心、谆谆教诲。所以我就对师父说:“您太累了,我不想像您一样管那么多人。”师父笑着说:“眼前不一定实际带人,但要发统理大众这样的愿。”反省自己不愿承担做事的原因是不能做还是不愿做,是发心不够还是避懒偷安。一位同修曾问我:“如果让你做师父现在做的事,你做不做?”我回答说:“说实话,我有些怕,怕开会、怕写文章、怕到处参加活动。但师父教诫我,修行就要逆着习气干,越不想做的事越要做,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不愿承担的状态有点像《孟子·梁惠王(上)》中齐宣王与孟子的一段对话,齐宣王问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尽管自己条件很差,但师父一直不弃舍我,数数听闻师父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的开示,使我越来越了解师父的心愿,越来越能体会到师父的境界。
开完执事会,有几位发心为师父开示系列光碟做片头的居士,来拍摄师父的生活片段,师父配合他们拍了一会儿。即便在这样的情景下,师父也分分秒秒把握时间:拍摄书房看书的镜头时,师父借这个时间审阅居士们昨天、今天递交上来的法会心得;拍摄外景的时候,师父边走边和负责工程建筑的法师谈论改、扩建规划的设想。路上正好碰到刚下课的居士们,从佛堂走出来到云水堂用斋。众人见到师父,非常激动,纷纷向师父合十、顶礼,“尾随”着师父走哪怕十几米的路,也都很开心——从他们的笑脸中就可以解读这种欢喜。
回到德尘居,温暖的春风拂面而来,师父黄色的长衫随风飘动,那深邃、坚定的神情又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中。
(转自学诚大和尚博客文集:http://longquanzs.org/lqdcsecond/hsblogarticle.php?page=26&type=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