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到彼岸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22559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平淡之中见功夫

已有 1029 次阅读2012-11-11 00:48 分享到微信

师父:“过二十年还是能够保持初心,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就有功夫了。要么一些老修行就会变成歪门邪道,装神弄鬼……”
 
弟子丙提出一个问题:“保持初心为什么会平平淡淡呢?初心的时候不是很激动吗?”

师父:“初心比较真诚,他的动机一般是正确的。比如刚刚发心出家,大部分人的动机是比较纯正的。但时间长了,容易忘记掉为什么要出家,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弱,搞不清楚出家的意义是什么。”

平淡之中见功夫
     
时间: 2008-02-12
原文链接:http://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489&class=1

 

2008211晚上,在龙泉寺的丈室中,学诚法师与诸弟子展开一场对话。法师指出修行中易出现情绪化、空谈等误区;教导弟子要保持出家时的最初的发心,因为初心是最纯正的、真诚的,但时间久了,初心会变得模糊,所以要稳定用功,于平淡中涵养心性,闻思修行。 

 

     师父:“要度众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度一度人就会退心,大部分人都是一种情绪。头两三年主要是一种情绪,到了五年以后就不是情绪了。”

 

    弟子甲:“人家说‘佛在天边’了。”

 

    师父:“五年一个坎。十年是第二个坎,十五年是第三个。过了二十年就好了。”

 

    弟子乙:“过二十年就一马平川,没坎了?”

 

    师父:“过二十年还是能够保持初心,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就有功夫了。要么一些老修行就会变成歪门邪道,装神弄鬼……”

 

    弟子丙提出一个问题:“保持初心为什么会平平淡淡呢?初心的时候不是很激动吗?”

 

    师父:“初心比较真诚,他的动机一般是正确的。比如刚刚发心出家,大部分人的动机是比较纯正的。但时间长了,容易忘记掉为什么要出家,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弱,搞不清楚出家的意义是什么。”

 

    弟子丙:“就是既保持初心,又把情绪性的东西慢慢平静下来吗?”

 

    师父:“就是啊。所以在广化寺我就跟他们讲,出家人就是这样子:过堂、吃饭、上殿、念经,学经,讲经!”

 

    弟子乙:“然后,做二十年。”

 

    弟子甲:“劈柴挑水,平常心是道。”

 

    “现在有自来水,也不用挑水了。”师父笑道,“人的心性是涵养出来的!我以前也说过,按时作息,按时学修,人的作息就有规律,靠时空把人界定下来,人的心性就容易稳定。”

 

    最近师父经常提稳定用功的意义,在博文中也几次写到了。可能是因为当面听到加持力大,师父的这些话对自己的影响越来越实在,因为感觉这是师父通过几十年修行得出的宝贵经验之谈。

 

    可是,对于“情绪”的问题,弟子丙又想到《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于是弟子丙问:“想到善知识的时候,因为感动而痛哭,是否一种情绪呢?”

 

    师父说:“想到善知识痛哭流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也有情绪性的。”

 

    弟子丙:“正确的应该是什么样呢?”

 

    师父:“比如一些居士,刚见到善知识就非常感动,这就有情绪的成分。另外一种,他是因为善知识对自己有恩,那么一想到这种恩,感觉是不同的。”

 

    “像您对于圆老是不是这样?”听说圆老圆寂的时候,师父哭得很厉害。

 

    师父:“那肯定的。没有圆老就没有我的今天,对这一点是有一个深深的体会。”

 

    弟子丙还有疑问:“可是,密勒日巴尊者一听说他师长的名字就痛哭流涕,是否也是情绪化呢?”

 

    师父:“那不能这么讲,但他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

 

    有时候自己或他人在学佛中喜欢追求一种感觉、感动,经过这番对答,弟子丙对于此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生起感动当然可以说是好事情,但是一味追求感动却不一定明智,还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闻思修行来努力种因才是正道。对于善知识也是如此,只有自己真正受用到善知识的法,依师的信心才不容易退转。

 

一开始的信心往往是带有一定情绪性甚至盲目性的,可是,这样的信心也会有它的价值。

 

师父又说:“今天博客留言组来见我,不少人发愿说要毕生留在这里。我们许多法师可不敢讲这个话,如果是这样,佛法怎么能够学得好?就好像今天来见我的那位客人,她一开始去找人治病,抱一个观望的态度,没有投入,那怎么会有效果?那种感觉是大为不同的。”

 

    弟子丙:“即使一开始是情绪,但是可能坚持下来就很不一样啊?”

 

    师父:“就像你学习英语,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一件事情,如果你觉得是我自己的事情,是一种态度;认为是你的事情,另一种态度;如果说觉得是别人的事情,那又大不一样了。这是很关键的。如果只关心个人的事情,对于众人的事情、公家的事情毫不关心,那都是在学‘我’,不是在学佛了。”

 

    弟子丙:“的确,是这么回事。”

 

    师父:“那就会发生很大的问题,最后你的心就会越裹越紧,没办法打开了。”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一开始对于师长,可能只有一种像小孩子依赖父母的信心,但依着这种信心而去努力实践、承担,就会有真实的体会,从而生起与智慧、法理相应的净信心。如果一开始就总是抱持怀疑的态度,不愿意依着善知识的教诫努力实践,便没办法获得进步。这也许就是“信为道源功德母”的道理。

 

    师父:“我最近都不谈虚的东西,而是谈现实、实际的问题。不是空谈依师、发菩提心,而是你通过做什么来体现,应该要有具体的事情。”

 

    弟子丙:“您提倡诵经,诵经的内容也很高,好像对自己来说也摸不着边儿啊?”

 

    师父:“诵经是最高的法门!在念的时候,心心念念,身语意三业进入经的内涵中,眼睛看耳朵听心里缘。”

 

    弟子丙:“而您说的空谈,是指内心跟所说的法不相应是吗?”

 

    师父:“这样空谈下去是不会持久的,听的人听不下去,讲的人也没有动力讲了。没有真实的功夫,没有真实戒定慧成就的功夫,不会能感染人。像本焕长老、清定上师都有口音,大家可能听不懂多少,但是他坐在那里,就会有加持力,心就被摄受了。不是说从道理到道理,从道理到道理是初学的时候,到一定程度就超越了。”

 

    弟子丙:“念经不也是念文字和道理吗?”

 

    师父:“关键你会不会念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很多经文念到一定程度就能理解。‘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你再怎么讲也不一定能讲清楚,这是个境界,需要体会。”

 

    弟子丙想起以前看祖师传记,很多祖师都是长年受持一部经,后来就有很大的感应,智慧也能开发。目前龙泉寺办法会,每次都把诵经作为重点内容,看来师父也是用心良苦。 

  

 

    出处:学诚法师的博客

    原题目: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刊登日期:2008-02-12(中)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