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菩提岁月 觉悟人生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e98b90102dsuf.html
周六又是法喜充满、身心充实的一天,十几位外地学佛小组的讲师们对此感受一定特别深刻。晚上,因为大家的希求心,贤然法师来到正思维楼接见了讲师们,并带领大家共同分享师父的功德。
有缘千里赴龙泉 师长恩德暖心间
大家围坐成一个圈,离法师很近。法师首先带大家缘念,接着让大家相互介绍来寺因缘、分享最近带班学习的感受、对个人业果的浅析、与善知识的业缘。
学修处的老师放映了一部短片——《菩提岁月觉悟人生》,里面介绍师父弘法利生的事迹。贤然法师给大家出了一个思考题:“你心目中的师父是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对善知识都有说不尽的感恩,于是都趁这个机会踊跃发言:
甲居士:开始对师父没有什么感觉,后来到寺里参加几次讲师班的活动,触动越来越深。具体感受也说不清楚,每次见到师父就想流泪,感到师父像妈妈一样亲切,是可以依靠的人。师父所做的,就是我要行的。虽然没有师父那样大的愿心,但那是我追求的目标。
乙居士:第一次见到师父是在皈依十年以后。见到师父是在龙泉寺的工地上,那时我正在随众出坡。当时我对师父说,我皈依十年了终于见到您了。接着就给师父磕头,师父说“我知道,知道”,又很和蔼的说“不要磕头了,劳动吧”,我听了特别感动。师父每天要忙那么多的大事情,但这种小事情也都记得清清楚楚,让人很感动。好多年了一直想见师父,这次终于见到了,还一连见了好几次,又合了影,大大超出了我的愿望。我心中发愿要把师父的法语带回老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师父,听到师父的声音,听到正法,学习佛法的智慧,所以我发心做了讲师。一切都是师父的加持,感恩师父的慈悲。
丙居士:如果不是师父,这辈子可能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佛法这么好。我在师父博客上问了一个困惑自己好多年的问题,看到师父的回答,多年来萦绕心头的疑问一下烟消云散。
研修处干事甲: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师父讲法的功德,学习经论中的很多疑惑,听了师父的几套系列开示之后豁然开朗。师父的微博开通后,大家都争着转发微博语录,每天的一两条微博就是当天能用到的,直接就能对治当天在山下碰到的境界,所以特别感恩师父的讲法功德。
研修处干事乙:我觉得师父非常清楚在当今时代如何弘法,像我们今天这个楼,师父不仅有能力在内心构画蓝图,还有强大的心力把它呈现出来。对比自己,有很多东西都只停留在想的阶段,没有去落实。
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师长的功德
听完大家的分享,贤然法师说,自己对师父的认识也有一个从感性向理性的转变过程。第一次见到师父,就被师父相貌中透露出的既慈悲又刚毅的气质打动,这两种特点能结合在一起的人很少见,当时就觉得这个人肯定不一般。未出家前,跟大家一样,每次见到师父,都特别激动。刚出家时住在德尘居,非常怀念那时的情景:师父的丈室很小,大家听法时都簇拥围拢着师父,师父坐在床上,大家就坐在地上。离师父那么的近,能感受到师父身上有一种“场”,一种摄受人心的慈悲力量。
半个月前,向师父汇报事情。师父正站在窗前,这时飞来一群麻雀,落在外面的窗台上,叽叽喳喳的叫,与师父仅有一扇窗的距离。自己从来没有在别的地方见过这种场景。我们都知道小动物长久以来受到人类的伤害,对人有极强的戒备心理,能被麻雀们这么近距离的亲近,可以想见师父身上散发的慈悲力量是多么温暖。
谈及此,法师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修都说见到师父怎样怎样,大家想想这和追星族有什么区别呢?两者好像都是因执着外相而引起的,明星的外相给人欢喜,这也是他的善业。大家见到师父感到欢喜,这个原因在哪里呢?大体来讲,如果一个人的用心、行为经常带给别人欢喜,那么呈现出来的果相就是别人见到你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欢喜。业造已不失,我们见到了佛菩萨的像,都会感到特别的欢喜,那是因为他们曾默默的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
正法久住是最大的慈悲
大家提到最多的是师父的慈悲,那么说到慈悲这个词,大家是否清楚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慈是与乐,悲是拔苦。那么师父为众生与乐拔苦都做了哪些事情呢?师父,他不是只对一个人或某些人好,他是要最大的利益众生,展现出来的是给所有众生利益。究竟给予什么快乐,拔除了什么痛苦呢?
如何饶益别人才是最好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历来祖师大德,都是以正法久住,作为追求的目标。师父的大慈悲是要建立教法,于是建立了龙泉寺道场,摄受有缘弟子,弘扬佛法。有太多的人因为龙泉寺而认识佛法,修学佛法。只要有正法在,有善根的人就会被吸引过来,把正法传下去,这正是饶益众生最好的方式。
平等的慈悲
多年出家生活,特别感动的是师父对每一位居士都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平等心。修菩提心,先要修好平等心,这点非常重要。师父对每个人都默默关注着,甚至对素不相识的人,都会很关照。每次师父回龙泉寺,路上碰见游客,有的游客会说,和尚一起来照个像吧,或者照相中让师父摆个姿势,师父在不特别急着赶回寺里的情况下,都会随顺大家,满足大家的意愿。
有一位在山上承担多年的常住居士,有一段时间起了大烦恼,想要下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收到了师父发来的短信,当看到“你最近好吗”这几个字时,一切烦恼都没了,又开始信心满满地在山上承担。后来大家查究,发现这个居士的情况谁都没有向师父汇报过。
前些天,师父指示给居士装空调,说居士怕热。几位法师征求居士们的意见,大家都说不怕热,不要浪费三宝的资源了。法师们向师父汇报,师父说,居士们跟你们讲的时候心也都是真的,但是等热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想了,一定要装,否则大家晚上睡不好。后来才知道,师父装空调也特别考虑到照顾一位工程部的老居士,他身体不好,特别怕热。师父在背后为大家默默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师父是不会跟大家讲的。
师父曾经说“我看所有的人,内心中没有好坏之分”。出家的法师性情各异,在师父那里都是一视同仁。这么多年来,大家没有听说师父对谁有所非议、说谁不行的。有时候弟子们私下会对谁有不好的议论,师父就会教育说,“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他的处境?”,大家听了都会特别惭愧。师父说:“所有的人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的特性,比如有人是方形、有人是三角形、有人是棱形、有人是椭圆形的,要想成就无上广大的事业,各种形状都有用途,一个人可能这方面比较弱,但可能那方面比较强,不同的形状,在不同的缘起下,都可以成就。
智慧摄持故 方为真慈悲
师父的慈悲也是在智慧判断、观待缘起下的慈悲。师父曾特别强调,光有慈悲是不行的,必须是智慧摄持下的慈悲,否则就是老好人,是乱慈悲、瞎慈悲。天下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很慈悲,宁可自己苦也不让孩子苦,天下父母对子女都这么好,但能把孩子教育非常好的又有几个呢?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特别是母亲,大部分是慈悲多于智慧的。
一个小孩特别爱吃糖,吃到牙都长洞了,但还是嚷嚷着要糖,不买他撒泼耍赖打滚,你买还是不买呢?吃了这个糖暂时是快乐的,但究竟长远看,牙坏了拔牙时是痛苦的。五欲犹如刀刃上舔蜜,追求五欲的乐受,去执取,苦因就种下了。吃糖、拔牙、补牙,如此反复,众生就是这样在生死中不停轮回。
圣者的智慧
什么叫智慧?广论里讲得很清楚:智慧即观待缘起的能力。自己没有智慧,但通过尝试着去理解,常常扪心自问对于每一个缘起,自己有没有观待到它。从这个角度上多去串习,慢慢能体会到善知识的很多功德。师父的智慧某种程度上,这不是我们能够探讨的课题。“初地不知二地事”,高人行事,我们唯有高山仰止。
那智慧的相差别表现在哪呢?一是这个缘起出现了,自己看到没有,二是到底从哪个角度去看待缘起。如果从究竟的圣义谛角度看,万法空性,没有好与坏,但在某个具体情况下,选择服从哪个缘起,这就是智慧了。
圣者的真正智慧是我们无法猜测到的。但我们可以从果相上体会师父的智慧功德。我们现在能在龙泉寺里,坐在这个教室里分享师父的功德,在当今的缘起下,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绝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很欢喜的看到龙泉寺工地每天都在建设中,其实师父在背后付出了特别大的努力。大的事情上几乎从上到下全靠师父一个人,弟子们都帮不上太大忙,想来也很惭愧。师父一个人创造这么大的因缘,需要非常高的智慧,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这背后很多很多的努力和所需要的智慧抉择不是一般人能承担得了的。
具有历史之眼的智慧
如刚才祥兰居士说师父说的,就是知道在当今情况下如何去弘法。“当今情况”这四个字包涵了太多的内容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群体的素质状况,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的事情适合做到什么程度等等,都需要进行智慧的观待。比如师父最初提出设立奉粥这个项目时,大家都觉得挺奇怪,不太明白其中的意义,现在看才知道很不错。居士发心提出的各种项目,都要经过师父的筛选,有的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项目,但因缘不具足,师父也不会同意做,比如养老院、幼儿园,资金都齐备了,但师父会说大的因缘还不到。
对每一个事项,师父都会在背后做大量的调研。师父有一个定课,所以他跟所有客人都能聊得很好,跟艺术家就聊有关艺术的话题,跟企业家就聊GDP、经济走势,而且能聊得很深,让这些“专业人士”受益匪浅,这都是师父日积月累的。但师父并不是杂家,师父的目地很清楚,他是为了弘扬教法跟各个层面结善缘。
师父常常以佛陀和祖师大德弘教利生的精神激励自己,佛陀应世时做的是讲法、建立僧团、度化有情,宗喀巴大师当年建立了格鲁教法,师父提出要建立汉传佛教的修学体系,建立一套适合现代人的学修方法。师父特别注重弘扬戒律,佛陀时的戒律是依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制定的,到百丈禅师立清规,也是适合当时中国环境的大乘佛教的戒律,但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尽善尽美。当今世界大的政治环境、自然环境并不让人乐观,需要有大智慧、有大福报的人把佛陀的事业进行下去。
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跟师父的缘,能遇到师父很不容易。师父说我们是书写历史的人,我们只是参与了师父的事业,但必然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无论做博客还是做网站,师父的思想,都是为后人、为历史留下文献和资料来研究中国佛教。我们做的是百年大计、教化人心的事业,并非立竿见影,是此时种善因,将来感善果。
做人要有一种气势
师父说,一个人要有一种气势,要不停地往前走,然后你会看到你的同行全部被落下了,你越来越孤单,但你还要坚定地一个人走下去。这种境界自己是无法体会的,这种愿力是有菩提心摄持的。想象一下,如果我的同行都落下的话,我可能会起一个心,我要拉他们一下。只有非常大的愿力和气度,才会思考“你是要救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的问题。比如我在这个团队里有十个人,我走快了,我可以等你们一下、帮你们一下,但这样的效果会是什么呢?比如说两个落后的同学我拉住了,但如果你们有像“佛教靠我”这样的愿力,就必须遥遥领先,才能探这个路,你才能带大家一起往前走。佛要成就十力,其中的一力是和师父的这种业相很符合的,师父特别强调这种愿力和广行。师父常说,“除非我没有想清楚,想清楚的事我一定把它干到底。”
师父的预言
师父有许多预言,都实现了。2005年时龙泉寺道场初建,师父说到了2010年,龙泉寺将会成100人的团体(含僧俗)。当时自己想:哇,漫山遍野全是人啊,师父说的,就姑且听之,也没那个胸量体会这种格局。
贤地法师还是居士时,他想把师父讲的法全部刻成光盘,师父赶紧趁这个因缘成立了DVD组,当时贤威法师、贤月法师、贤星师都在一个屋子(现在的药房)里做光盘。有一次从屋里走出来,师父看了很高兴地说:以后这一屋子人全出家。自己就附和地说是啊是啊,心里并不觉得这会是真的,后来那一屋子的人竟全都出家了。
生逢其时感遇恩师
师父常说我们生逢其时。师父看因缘都是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视角进行观察,看到的绝对不只是一个寺、一件事的因缘。
在这生逢其时的因缘下,要很珍惜,大家要随喜自己的善根。打个比喻,同样我们每天上早课、出坡、拜佛,这都是净罪集资必做的,如果你自己在精舍里一个人,没有师长引导的话,我们这些事情也能做,大的方向也是善业。这就像我们划船一样,一个人在茫茫大海里驾着小船,大的方向你是没有能力去判定的。但当我们所造的业与师父事业的大方向随顺时,我们同样每天也是干这些事情,感的果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是在一艘大船上,可能很多人都在一起摇这个橹,乃至有些人连在大海的什么方向也不清楚。就像我们很多居士可能都不清楚师父在干什么,但是他就是有信心,他就是愿跟着师父干。你说这条大船到彼岸了,会不会把他落下来?他做这个业是有明确方向的。
《广论》也好,其它的经典也好,都特别强调依师,这是有种种奇妙的原理在里面。我们造业,要随顺大的方向、大的缘起下去走。再举一个比喻,有个非常大的企业,在做非常大的事业,他自己的分公司,是个小组织,和另一个独立运行的小公司相比,看似差不多,其实是有很大不同。再比如你们都是讲师,你造业的大方向是和团体一起走的,或者有的人发心要把这片地区的佛法弘扬起来,这两种业,即便每天做的事情一样,呈现的果相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方向,一个没方向。
愿力超越业力
大家要经常发愿,唯一能对业力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就是愿力了,愿力和业力是对生命起作用的两套体系。佛经上讲释迦牟尼佛某天走在马路上,遇到一个乞丐,已经快不行了,佛给他一碗水,他喝了之后,立刻就好了,然后还得到什么无生法忍,或一下子证得三果、四果。我当初看时特别羡慕,我怎么就不是那个乞丐呢!当半辈子乞丐,遇到佛之后马上证果,这多好。大家学了业果就知道了,当初这乞丐和佛一定有缘份。
观音殿前一副对联:喊也应,念也应,不诚咋应;善也度,恶也度,无缘难度。佛的十大弟子都是跟佛因缘非常近的,原来做大雁时是一窝,做野鹿时是一群。我们要和善知识经营这个业缘,只要是业必然有力量,力量会不会感果?业要感果是靠一直串习的力量。你的愿能否成为你这生命最重的业,如果是,那绝对没什么可怕的,。
将近两个小时的分享结束了,可是大家的心相续没有断,回来的路途上有师兄继续分享:
甲:当我们被无明覆盖真心的时候,是师父不分昼夜的付出挽救我们。师父从方方面面启发引领,使我认识了佛闻到了法。从以前的不明道理,渐渐懂得了佛法的智慧;从常常爱发脾气,渐渐待人处世懂得了忍让;从以前上电脑无法控制,到现在一有时间就想学习,并且感觉时间不够用;从做事没有计划,到做事开始有计划;由散乱心渐渐平静,由迷惑颠倒渐渐清明…我愿生生世世随师父认真学习,真心感恩师父感恩三宝!
乙:我从请师开始首先感受到的是法师的谦下。倪老师说自己主持活动经验少,请法师多体谅,法师说你主持像专业主持人。倪老师忘记缘念,法师自责太教条。法师看到倪老师做的交流流程细致,赞叹要是每一件事都这样清晰去做,那么感得的善果将非常大。从法师的一言一行可以感受到法师的谦虚及心胸格局。师父教育我们观功念恩,把别人的善处放大,从法师身上可以学习很多。法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次第引导我们认识师父功德。并从四个角度分享师父功德,即“慈悲、智慧、广行、愿力”。我们今生与善知识的缘分是以前与善知识结的善缘,我们今生要不断修与善知识的缘分,才能在生生世世拉紧善知识的手,才能生生增上。师父搭建的种种善业平台都是为正法久住,利益有情。我经常以我的心去度量师父的所作所为,想想真是可笑!可悲!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