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笑侃养生资讯的“行货”性
看到有说“以色诊病术”,而开侃。
比色更早的征兆,是音。音、声。
音、色、形,都以“态”而存在,当然,更早的是心态,心者意也,念也。
什么样的先天体质偏颇,将会在什么样的时段、环境出现什么样的“态”,这就包括了心态、情态、声态、色态、形态,最后大家都知道的便是病态了。
这里所谓的“态”,可以统称为“状态”。
过喜气散,伤心,过怒气亢,伤肝,过思气结,伤脾,过悲气消,伤肺,过恐气下,伤肾.这里的心是五脏之心,上面所说的心,则偏向于“心神”、“君主”。
心为神之主,身为神之住,因而身心一体,身体是心神的“住宅”,所以,身体的“风水”就会影响到“心神”的安乐与否。而人的住宅,便是通常所说的房子、居所,影响的是房屋使用者的方方面面。
所以说,风水有广博无垠的山河大地的,也有小至个人身心的,毕竟,一物一太极,一叶一乾坤,太极之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而在凡人之力所能及,声音的敏感度很多时候是会比视线所及要更为宽泛的,视野的局限性比之于音域的宽泛性是不难理解的。
前几天网上看到的《多走路 多喝水 你以为在养生,其实是在折寿....》,以前看过,这次又看了一下,觉得里面有些观点并不客观,即使是一些所谓的专家的观点,里面有提到“现代循证医学”,所谓的循证,就是要有证可据、可循,这对于日益偏重的预防来说,方向是有差异的。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治未病,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预防,那么,无证可据可循的,预什么呢?怎么养呢?无证可循的,就不预了不养了吗?
当然,从更广泛的层面和视角来解读的话,传统中医范畴里人体之证是随时都有的随时可循的,只是这个就已经超越“现代循证医学”的范畴,因为它是不相信中医的“天人合一”论的,只是这个所谓的“现代循证医学”是西方的,“证据”是局限于具体个人身上的所谓“证”,“症状”。而这些所谓“证据”,就是类似于通常体检中的各类“指标”。而且,据说它对所谓的基因及其延伸也是不那么认同的,所以,时至今日,即使在美国,也还有些州是禁止用于医学用途的“基因测评”的。例如,据知纽约州就是其中之一,之后因未再跟踪了解所以不知现在变了没有。而所谓的基因,简单的理解,就是“基本的因素组成”,从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它就是通常所说“体质”和“气质”。而体质与气质,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先天形成的基础。在英语中,有个专用单词predisposition,中文的意思就是“倾向、素质、易染病体质”(源自有道词曲翻译)。基于这个“易染病体质”,就可以在预防或者说“治未病”,也可以说在养生中大有作为,这个“易染病体质”与通常所说的“个性”本质上是相同的。
目前随处可见的各种各样的“养生”信息,都可以说是“行货”,当然也不排除有各种专家的论述,同样的更不排除有大量的“摘录与粘贴”而拼凑而成的“山寨”货。毕竟是大路货,而且是免费的,很多人就似懂非懂而囫囵吞枣或者人云亦云,这个时候就往往会忽略一个很关键的要素:“适”,亦即是不是适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质的适合与否和量度的适当与否问题了,而这一而二的问题就相当的专业化了,个性化了,就涉及到了昨天提到的小众化、多样化和手工制作式的度身定制、量体裁衣问题了。说回到这篇文章的题目《多走路多喝水 你以为在养生其实是在折寿...》就隐含了这个“适当与否”的意思了。
此篇文章列举了一些“大众化养生方式”实施后的某些具体个人的后果,重点说明的是“不适”,至于“适”的“合与度”也只能是略略提到,而且也仍然是“大众化”的,这就是此类文章的特点了[微笑]
总而言之,养生,亦即预防,亦即“治未病”,是传统中医的精髓,众所周知,西医讲治,中医讲养,但若不能落实到个性化的具体性来把握这个“适”,则难免会有客观必然存在的“泛”与“不适”之隐患,甚至会导致不是养生而可能是养病,而这恰是现实中屡见不鲜的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