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無心者無痕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22416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无心者无痕《旧字新载--生命常量》

热度 5已有 3231 次阅读2012-12-12 15:44 |个人分类:胡言乱语|系统分类:杂谈| 生命常量 分享到微信

   最近,看了美国连续剧《迷失》(英文原名LOST),受到某些启发。

     影片里的“迷失”涵盖了自然环境包括地理环境、自然生物、时空、人的自然心理与社会心理、社会道德、商业道德,甚至东西方的文化心理异同……。

     物理学者关于“迷失”与“回归”的一段台词,觉得很有启发,就是在“迷失”的过程中如果要“回归”,就必须要有一个“常量”,这个“常量”是生命中不可忘却的任何事物,否则便回归不了,船上的另一“迷失”者在狂呼着“我回不来了”伴随着七窍流血而亡时,另一“迷失”者,因为得到物理学者的指引,及时打通了一个对于受话者而言是预约了八年的电话,找到了生命的“常量”而“回归”成功。

     常量,也称为常数、常态,与变量、变数、变态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恒定不变”项,以前在学习自然科学课程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时,所学到的很多公式里都有这么一项,常态,即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的一种状态,这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在相当的统计量中某种状态的统计量占总统计量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大时,即称为常态,例如某种状态占总统计量的比例达到80%,就可以理解为相对于统计范畴的常态。

     用“易”学概念来理解,这个常量是所谓的“不易”,而变量即谓之“易”。

     常数,很多时候是决定方程式运算结果的最重要项,方程式中其它参数、系数等也是常数中的一种,对运算结果起到调整、修正(或许说约束更贴切)的作用,而方程式的建立,目的是求解变数X(自变量)对函数Y(X)(因变量)的影响。甚至得出这么一种想法,方程式的求解是探索变数X对常量的一个影响与修正程度,亦即,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就是因变量的变化导致常量的某些变化,这个变化的值就是Y。

     从数学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这个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就是方程式。线性变化以线性方程表述,暂时理解为平面几何范围内的变化,非线性变化以非线性方程表述,理解为空间几何范围的变化。

     变量越多,则方程运算的复杂程度就越大。但都是围绕着常量而变。

     某项研究展开时,通常是伴随着建立模型开始,然后求证。

     而常量常数常态,则是建立模型的基础,是建立模型的参照系统。

     可见,常量是前提,也是基础,更是目的。

     模型在表达式上是一个方程式,而在几何图形(形态)上则可能是点、线、面、体。

     人生方程式所表述的,在形态上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轨迹”。

     那么,人生方程式都包含有哪些变量呢?时间、空间(地点)、人物(心情、与相关人物的关系远近亲疏等是次级变量)、事件(与生存和心情悲乐相关的重大事件、一般性其它事件为次级变量),这其中,相对于特定对象(个体)来说,有一样是相对不变的,就是时间递进速度的变化,亦即每天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的消失速度相对不变,其余无不在变。

     几乎所有研究变化的模型都不可能没有时间这个参数。通常水平轴也叫时间轴。

     人的生命历程,是一个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共存的,并以时间为载体的过程。有些人在外界或/和内心重压之下,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并持续一定时间时,甚至瞬间的超常意外打击之下,就会出现“愰惚”“惘然”的现象,即瞬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在干什么?甚至“不知自己是谁”、猝发性“失忆”、精神分裂甚至“猝死”等,这些都被归为精神上的“失常”现象。很多人即使在出现瞬间“迷失”之后,稍定一定神,应能回归,一方面或许是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强,更可能是因为有较强的“常量”作用。例如,一般说来(这也是常量的泛义说法),母爱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做母亲的责任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母亲心里惦记得最多的都是“子女”,亦即很多时候,母亲即使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想着为了子女而千方百计解决困难而受苦受累,甚至不惜牺牲自我。那么,对子女的这份母爱而形成的责任感便成为了众多伟大母亲的生命“常量”。

     自然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常态可谓俯拾皆是,例如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日月交替升降,月之盈亏,草木的盛衰、生物(包括人类)的生老病死等。而人类的生命存在的常态亦同样显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长成熟衰老死亡,每天都在“归零”,最多三万多次便会最终“归零”(说到此,或许有人觉得可悲,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未必长生不老就不可悲呢)。

     社会的历史沿革同样呈现生长衰亡这种自然规律,社会事物如此,社会中的人更如此。

     生存于社会中的人,绝大多数会同时充当着几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同时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例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则可能同时是父母的儿女和儿女的父母、妻子的丈夫或丈夫的妻子、朋友的朋友,上司的下属和下属的上司......,这些社会关系体现着社会人的生存,而维系着这种关系的存在则是各种社会角色确立时同时产生的责任与义务,而这些责任与义务则是交互的,双向的,一旦出现责任与义务的付出缺失(单向得到是违反交互法则的因而是难以持久的),那么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便失去保障而渐次消亡。

     中国社会传统上有一种“育儿防老”的观念,其实就是一种维系中国社会的特殊亲情关系的文化体现,而“老子养儿儿养儿”则更是对自然客观规律的一种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要不是为了儿女……”,这就是一种责任感的认知体现,表面上很无奈,但其实不乏自豪与骄傲,因为这句话还透露出这样的深层意思:“我还愿意和有能力为了儿女……”,这种发自内心的感觉、努力的态度,就是人类社会生存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现,也就是人类不至于过度“迷失”所依赖的“人生的常量”。

     现实生活中,早十多年很多离退休人员从一定的岗位上退下来,很难适应,郁闷成疾,还有些甚至退下来很快就撒手人寰,很重要的原因,是原来已经习惯、甚至于已经形成生活中重要成份的、即已经成为生活价值与意义的参照“常量”――责任没有了,轻松了,其实是失落了,没有了生活的“重心”便没有了生活的乐趣,恍惚-迷惘-迷失,找不到“回归”的方向,因为没有了“常量”。

     老年人,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老年人患上“老年综合症”的比例继续高攀,究其成因,一方面是“养儿防老”是这些老年人的生活信念,他们年轻时由这种观念支撑着渡过几多艰辛,但当他们已经无力、或者没有机会再承担“养自己、养儿女”的责任,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也无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失去责任也同时失去生活的支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常量”,他们也难免在百思不得其解的状态中恍惚-迷惘-迷失自己,因而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紊乱”即“失常”,例如思维紊乱,懒于再遵循日常生活作息规律、进而导致自理能力丧失,整个“熬日子”的状态。

     经常听到所谓“80后”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的一些议论与自述,没有信仰与理想、没有责任感、荣誉感和耻辱感,或放纵于声色或自闭于“虚拟空间”,甚至自称为“迷失的一代”。在所谓的“70后”、“60后”眼里,简直是无法理解,甚至难以接受。

     究其成因,大致也可以理解为在这一代人的“孕育”、“生长”期间,即使是基因传输者(即其父母辈)本身很多都处于那个年代或“恍惚”、或“困惑”、或“迷惘”状态之中,不论是在“先天培养”还是在“后天补给”中,环境均未能及时给养,再就是“张扬个性”而“超女”,人的自然性过度膨胀而社会性极度萎缩,他们的“常量”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为什么要向谁负责?我也不想别人打着为我负责的旗号来管束我”,因此只有经常在“迪吧”中蹦才能发泄仍然处于过剩的精力与体力,只追求宣泄即时的“快感”而不必忌讳后果的“不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愿这不是主流!

     或许,这也是一种教育的“迷失”,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社会学校,学校则只是学习自然与社会知识的主要场所,社会是综合教育与试验、“试销与实销”的最终目的地,需要的是社会的人,是不仅有“自然常量”还更需要“社会常量”作为社会人生的“终极参照”。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3

握手
2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無心者無痕 2012-12-14 22:39
今又是: 你最好玩,道玄加英文附带之乎者也之一半,最后落入现代常用,非常好,因为歪得有趣有样。要不你我来几段文字“相声”把朱悦华也拖进来,就:入道就佛,连歪带玄 ...
  
回复 今又是 2012-12-14 22:27
無心者無痕: 万变不离其宗之“宗”,之“NO LOST”者也。谢谢点评!
你最好玩,道玄加英文附带之乎者也之一半,最后落入现代常用,非常好,因为歪得有趣有样。要不你我来几段文字“相声”把朱悦华也拖进来,就:入道就佛,连歪带玄地之乎者也起来,必须带上几句英文,好比呼啦着阳春面喝咖啡,马褂里面系领带、开着奔驰吹牧笛、教授孔子练(意大利)花腔。准定好玩。哈哈哈哈。
回复 無心者無痕 2012-12-14 22:19
今又是: 非常精致的讲论,从常态常量开始。多变里,我们习惯于寻找恒定,而这个寻找的过程等于在时光里同步同趋,沿着时间的线性,走至各条线的底端。其实都是自然过程, ...
万变不离其宗之“宗”,之“NO LOST”者也。谢谢点评!
回复 今又是 2012-12-14 22:01
非常精致的讲论,从常态常量开始。多变里,我们习惯于寻找恒定,而这个寻找的过程等于在时光里同步同趋,沿着时间的线性,走至各条线的底端。其实都是自然过程,于是可以在精神走势里,首先接受这个常态里的常式,求得制衡,也即相对于变的不变,即恒定。谢谢。
回复 無心者無痕 2012-12-12 20:48
阿彭: 學習了!
欢迎光临指导!祝好!
回复 無心者無痕 2012-12-12 20:48
Dream: 拜读了!
欢迎光临指导!祝好!
回复 阿彭 2012-12-12 17:54
學習了!
回复 Dream 2012-12-12 16:03
拜读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