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7||
作者:坤叟忆往
童年时代我经常去万年桥嬉戏玩耍。可以说桥上的每一块石头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是一座大理石的玉带桥。石栏上刻着石狮子,下面是半圆形的涵洞。到了夏天,燥热的盐滩荒野只有这里十分凉快,可以躺在桥荫下,望着天上的海鸥,飞舞、盘旋,伴着阵阵的尖叫声响彻四方。
退休后,我还是惦念这个地方。一有空儿,顺着海门桥骑车转转。令我吃惊的是,这万年桥怎么不见了呢?眼前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我向路旁的施工队打听,一位工人说:“前面的平板水泥桥就是万年桥。”我很吃惊这桥的摸样变了,位置也向南偏移了许多,面对被拆迁重建的桥十分惋惜,万年桥的旧貌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打转儿,挥之不去......
时常在想这桥是什么时候建造的,自己臆想中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园林式的石拱桥?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呀!越想越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时间上来看,最远不过明代,可是六百年前建造的是潮音寺,在荒野中建桥也太无道理了。再往近处想想,那就是清朝鸦片战争期间。当时咸丰皇帝任命钦差大臣僧格林沁镇守大沽口,他的军帐总部就设在葛沽镇的僧王庙,一切军事调动都要经过万年桥通往大沽炮台。由此看来葛沽的僧王庙、坨地的万年桥、大沽口炮台这一连串建筑就成了清王朝的国防工程,至此万年桥之谜算是慢慢揭底了。
其实并非如此,当我查看大沽炮台历史时,发现康熙、乾隆早在1767年来过大沽口并光临海神庙并且亲笔为海神庙题词:“东渤安澜”这一信息把我的如意想法打得粉碎。哦!原来这不是什么国防工程而是迎接圣驾的工程。葛沽的僧王庙,屋顶用的是黄色琉璃瓦。一个钦差大臣怎么能建皇宫呢?看来有可能是康熙、乾隆的行宫。后来被用作国防作战的大本营那是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坨地的万年桥作为当时国防工程的说法有些牵强附会,可是用翩翩起舞的玉带桥去迎接皇上巡游这是再好不过了,如若不然谁愿意在这盐滩荒野上破费百两黄金建桥呢?
大沽炮台是应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国防举措,早在三百年前康熙和乾隆就嗅到了西方列强的火药味,他们的视察和寻访对边疆百姓也是一种心理防御。他们留下“东渤安澜”竟成了百年之后誓保国家安宁的前奏。回想这一切万年桥承载着康乾雍容华贵的仪仗队、承载着僧格林沁的大刀长矛、火炮卫士、承载着鸦片战争的血泪伤痕、更承载着孙中山先生遗愿“振兴中华”,他指点着这里要建一座渤海大公园,他的愿望已经变成现实,现在的万年桥承载着建设大军穿梭在海滨新区。
其实万年桥的原意应是“万岁桥”,说成万年桥就更大众化了。不管怎么称谓即使泥碾作尘,万年桥永远深藏在百姓的脑海中。说来话长千年的塘儿沽一地,曾经是秦始皇梦寐以求的风水宝地,也是燕太子丹刺秦时的许诺,封存的历史淹没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许多微不足道的历史遗物,人们可以随意抛弃这些小的物件,但这小物件一旦和大的历史背景联接起来,将是身价百倍闪闪发光。万年桥是个小物件史书中有可能不会记载它,但在塘沽人眼中它有很重的份量。古往今来变化无穷生活就是这样,大路通天各有归宿历史在延续,事业在发展,我们可以在公园中惬意散步望着远处天上的海鸥翱翔、吟唱。
jtfes: 这篇文章"坤叟忆往"是你父明坤供忆,你纂写的吧?我儿时居住于潮音寺旁的关帝庙(后拆改为西沽小学),经常去万年桥,在曹家坟地(曹琨)玩耍。万年桥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