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钱久元博士的海外园地 //www.sinovision.net/?21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钱久元博士的海外园地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第三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已有 2101 次阅读2016-12-22 10:02 |个人分类:个人经历|系统分类:艺术| 当代中国, 教育部, 中国戏曲, 中华民族, 师范大学 分享到微信

第三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为深入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关于“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讲话精神, 12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基础教育部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有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 ,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英,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麻国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文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等来自国内28所高等院校、10余家学术研究机构、文化机构的90余位专家学者。大家怀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汇聚一堂,用当代的学术架构与视野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价值。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戏曲学院基础教育部主任梁建明主持,孙英院长和崔伟秘书长分别作了大会致辞。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在致辞中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的自觉,而文化的自觉源于文化的自知。我们探讨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意义,它的落脚点在对于本体文化的自知,我们不要仅仅以文化遗产的视角看待传统戏曲,应该立足当下,用戏曲本体的手法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在大会的主题发言环节中,中国戏曲学院颜全毅教授讲述了戏曲的审美生态演变,他指出戏曲是活态文化的传承,代际的传承,在21世纪的文化语境下,我们需要在创新中激活传统的智慧与尝试。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从《华严经》中的因陀罗网和《易经》无限延展变化的思维谈到中国戏曲全息表演的呈现方式。程受珩先生从“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角度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戏曲艺术的交融。河南大学张大新教授则详实地介绍了现当代豫剧的变革和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戏曲学院巴图院长认为,传统文化是人类先民们经过反复体验、思考与求索,渐趋构建起的独特文明体系,如何在当今的话语体系下,为传统文化寻找到适宜的有效率的载体,让它亲近当下,与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交集,是我们需要讨论的时代命题。京剧在其艺术形态的发展过程中,充分显现了因应时代的通达,追溯其艺术生发的起点,源于徽班进京;它的腔调是徽汉合流,胡广音与中州韵的融合;它以“歌舞演故事”,用歌舞的形式承载故事的内涵;它在花雅之争的淬炼中成长,在竞争中融合。它是跨界的、是综合的,是在不断因应时代的过程中构建起自己的审美特质。在京剧传播的过程中,敏锐的前辈先贤关注时代的变化。从最初的演出传播、文本传播到与电影结合、与唱片结合的尝试。当清宫的遗老遗少还在妖魔化作为舶来品的电影的时候,京剧的前辈先贤、后三鼎甲中的谭鑫培,率先以敏锐的判断使戏曲与电影发生了交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其中便蕴含着我们讨论和实现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应当汲取的精神内涵。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进程中,与会代表围绕着戏曲的文化生态、民族文化艺术生存现状思考、传统艺术社会功能的重新审视以及传统文化与当代戏曲的融合的会议议题各抒己见。
在戏曲的文化生态以及传统文化与戏曲的融合议题讨论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文峰研究员洞察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以来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戏曲的深刻影响;北京联合大学周传家研究员呼吁奠定对戏曲文化的自信,抓根基并通过文化立法来保护戏曲的文化生态;首都师范大学史红教授从戏曲艺术的生态分布、生长曲线、生态种类、年龄特征、发展过程、谱系特征、生态特征七个方面从生态学学理的角度对于戏曲艺术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王永恩副教授谈到当代的话剧舞台呈现正在自觉地向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倾向和表现形式靠拢;北京师范大学王鹏副教授在全媒体时代语境下针对京剧的传播策略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强调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以传承为重,既要有规范引导同时也需要典范效应,院团和院校在传播过程中要有合理有效利用媒体的意识,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戏曲学院刘小梅副教授以深切的文化担当,针对河北高碑店“上四调”式微的现状,从其本身乱弹余绪的产生背景,神怪为主的剧目体系,流民传戏的传播途径三个方面介绍了独特的“上四调”艺术;常州工学院副教授谭坤从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伦理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昆曲艺术的现代审美价值;中国戏曲学院刘志梅副教授提出戏曲的舞台时空与戏曲演员的心灵时空通过戏曲的假定性在虚实相生的表演中的层层透显,呈现出戏曲独特的舞台美学;山西大同大学副教授徐建国以耍孩子、二人台为对象,对雁北地区戏曲文化生态进行的研究,提出利用新媒体手段寻找新的表演空间的建议;合肥师范学院王之涵老师从官本杂剧的人物传记题材考证、史传化倾向、史传因素的渊源、通俗文学史传因素的影响四个方面探究了传统戏曲史传化倾向及其成因;河北艺术研究所王晓丹副研究员从发展现状、现存问题、对策和建议三个层面介绍了河北梆子的生存现状;北京新国戏文化创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固亮从京剧中的龙凤元素出发阐释京剧艺术中蕴藏的文化脉络与文化内涵,同时强调当代对于京剧艺术的解读应当自觉地使用东西方通用的传播理论和语言,推动京剧融入信息化的时代,尝试更多的“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践;常州工学院副教授王振军基于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及戏曲的接受习惯、途径、程度、认知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提出促进传统戏曲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建议;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副教授蒋尧尧系统地介绍了儿童剧对儿童成长和性格形成的深远影响,以及自己研究儿童剧的生存现状和审美特征的情况,提出从孩子出发,把孩子培养成“生活的艺术家”的观念;阜阳师范学院郑红霓副教授结合当代诗词、戏曲创作的现状,提出古典文化传承之通变观,具体到戏曲艺术本体则在于保留“戏味”的同时对艺术形式加以创新;中国戏曲学院蔺文锐副教授以《儒家四书经典对于戏曲文化教育的意义》为题,谈到儒家四书经典是务实的道德修养,全面了解儒家四书经典,把四书经典切身化、当下化是加强大学生修养自律的重要途径;中国戏曲学院王云亮副教授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的中国戏曲画为话题,从地域、类型、技法等方面强调写意性应当是戏画所追求的境界;燕京读书会干事刘永忠谈到戏曲表演需要深刻的感知力,感知力来自对于经典的阅读,戏曲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对人具有敦化作用;北京建筑大学仝朝晖老师介绍了高校戏曲活动的渊源,并且通过京剧和秦腔在高校发展现状的比较呈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解读了其中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湖北民族学院的宁帅同学从稚拙之美、传神之美、装饰之美三种维度介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审美特征和戏曲的美学交融。
针对民族文化艺术生存现状思考和传统艺术社会功能的重新审视两项议题,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的编剧张建安先生认为所谓文化的创新,起点根植于传统的丰沃土壤;首都师范大学国学教育学院主任徐健顺系统地阐述了国学教育的体系与方法;中国戏曲学院毛伟教授从中国儒家传统典籍《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民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端谈起,娓娓道来国运与文运、国脉与文脉的紧密相连;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从传统的纸马艺术揭示了人们对于艺术渴望的原因,传统文化浸润了品味,转换则是传统艺术的新生执法,所以我们需要依据新的需要找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湖北民族学院教授石庆秘从中国画历史性演变角度,谈到传统民族艺术精神的流变与当代转向,而这种转变背后的实质却是从注重人文的精神内核转变为对于笔墨技法的倚重;山西师范大学梁晓萍副教授倡导将艺术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艺术为我们预留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需要在审美、娱乐、化育与文化自信的养成中坚守传统艺术的审美功能;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孟凡东副教授在论述中涉及合理性理论与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关系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合理性内核;忻州师范学院刘晓伟副教授以“北路梆子”为例,阐释了一个崭新的话题——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的碎片化建构,提出以碎片化来构建新的范式;安徽大学钱久元副教授从传统诗歌与戏剧戏曲等艺术的结合为话题,提出两者的结合可以有力地推动当代舞台表演实践的发展,其中包蕴的永恒的艺术价值可能引发以戏曲表演为特色趋向的当代流行歌曲演唱模式的转变;辽宁师范大学曹丽芳副教授从“张火丁现象”看古典审美趣味的当代传承,倡导通过古典诗词的创作唤醒观众,此种尝试值得戏曲艺术的借鉴,同时呼吁关注戏曲观众培养的重要性;中国戏曲学院孙焘老师从自己切身的感受出发,在现代社会传播传统文化,一定要找到古典与传统的交集,进而延伸谈到“三观”变革与传统艺术的当代课题;霸州市胜芳镇东风小学王晟老师以极大的热忱和历史担当与各位交流了历史上冀中笙管乐的情况以及对于当下冀中笙管乐社的生存现状与发展之路的思考;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齐易教授以《担当非遗保护责任,守护民族文化根脉》为题,介绍了高碑店、雄县两地音乐类非遗考察、摄录以及相关研究工作;中国现代文学馆教授于润琦向各位展示了北京胡同门联集锦,并解读了门联中的“礼文化”;西安美术学院张西昌老师以陕西陇县闫家庵血社火的传承与转异为切入点,对于血社火的定义及精神因素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其内在的文化结构;山西师大戏曲研究所刘于锋老师通过解读《红楼梦》的昆曲改编与经典化的现状,谈到当下全本戏和折子戏的改编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改编不足及经典化可能性的思考;北京舞蹈学院郑永乐副教授通过舞蹈文学的研究现状、研究问题等方面的介绍探讨了中国古代舞蹈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河南大学助理研究员程耀光了介绍樊粹庭的戏曲舞台艺术改革实践以及其海外传播的思考;河南电影电视集团有限公司编剧巩莉与各位交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在电影中的艺术碰撞。
此次高峰论坛吸引了京内外高校的20余位硕士、博士生现场聆听,并收录学术论文28篇,此次高峰论坛不仅呼应了党中央强调的“文化自信”的构建而且也为学院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戏曲艺术理论研究以及戏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而深厚的文化基础。
                                                                                                               
                                                                                  中国戏曲学院基础部
                                                                                              2016-12-18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