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努力发掘传统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
——兼以创作实例论证中华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生命力之永恒
作者:钱久元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邮政编码:230001)
论文摘要:中华传统诗歌艺术有着永恒的艺术价值。它在文本创作上可以持续地给予我们启发与提示,引领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它与戏剧戏曲等艺术的结合可以有力地推动当代舞台表演实践的发展,有可能导致以戏曲表演动作为特色取向的当代流行歌曲演唱模式的产生。同时,新媒体艺术、新软件技术等都在强烈地呼唤着我们花大力气把传统诗歌艺术进行音乐化、视频化地处理,从而创作出以传统诗歌为歌词的大量歌曲作品,创作出以传统诗歌为题材、内容的影音作品。文中作者大量的词曲作品实例也可以证明,中华传统诗歌艺术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典诗歌 酬和 戏曲动作 作曲 视频制作
作者简介:钱久元,男,汉族,1966年5月5日出生,安徽长丰县人,戏剧戏曲学博士,副教授。
2004年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3年安徽教育学院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现在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系任教。已出版《海派京剧的奥秘——钱久元博士论文及剧作选》(五十七万字)、《乐——中国古典戏剧的民族性根源》(二十九万字)和《形象戏剧学》(20万字)三部专著及《〈西厢记〉的死亡描写》、《中国戏曲本体论质疑》、《试论海派京剧舞台布景》、《清末上海剧场演变的轨迹》等若干篇论文。
作者联系方式
本人姓名:钱久元
My name: Qian Jiuyuan
电子信箱:qjy32141254@163.com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系
通讯地址: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系
有人认为,在各种新媒体艺术不断冲击着消费市场和日常生活领域的今天,传统艺术正在走向衰亡。本人则以为,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开拓,只要我们找对了路,传统艺术不仅不会衰亡,它还会与新的媒体艺术紧密结合,以崭新的方式获得崭新的生命。
永恒的艺术必然附丽着永恒的价值,艺术的不朽性就在于其内在的美好蕴藏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说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能够不断地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着的美来。甚至于,随着时代的进步,它还将焕发出更为绚烂的光彩。
本人虽然是学戏剧戏曲学专业的,但长期以来主要教授中文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文学名作赏析》课程。虽然这些对于本人戏剧戏曲学的专业发展略有遗憾,但是,本人现在反而觉得有些庆幸。这主要是因为,这两门课程涉及到大量的传统民族诗歌文化,这给予了我的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以无穷的灵感与动力。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中国传统民族诗歌艺术,结合学生们的专业特点,本人对古典诗词的艺术蕴藏做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深入挖掘。
一、 纯文本方面的增改中国古典传统诗歌艺术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甚至于有人认定,唐诗宋词元曲,它们就是后人无法逾越的文化高峰。确实,作为一个诗歌大国、强国,中华传统诗词艺术水平极高,确实是博大精深,但是,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挖掘出新价值的余地了呢,是不是真的就无可发挥了呢?本文认为,仅仅就纯文本而言,传统诗词艺术仍然有着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发挥的余地。
增改古典诗歌名作,这里大致存在着两种情况,其一,是增改的内容不能够独立,它们只能与原作合在一起形成作品,此可以称之为“依附性”增文;其二,是增加的部分可以独立成为新的创作作品,此可以称之为“独立性”增文。以下分别举例论述。
(一) 依附性增文 1. 荆轲《易水歌》先秦时代著名的壮士荆轲,他所创作的《易水歌》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多么悲壮的文字啊!但是,本人总是觉得,这几句话似乎太短了一些。尤其是,当我知道在荆轲离开燕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的当时这诗句就是可以吟唱的之时,我就更加感觉美中不足了。根据《史记·卷八十六》之《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的记载,在离别燕国前往秦国执行刺杀任务的时刻,荆轲唱此歌的情景是这样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皆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1]
这么短的短歌,也许它符合先秦时代人们的口味,但在我们今天,总是觉得太短,很难谱成歌曲,即便只是诵读起来,也觉得不够过瘾。于是,本人就参照有关史实,敷衍出如下名为《壮士易水别》的歌词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雨蒙蒙兮易水蓝,佳人送别兮泪偷弹。泪涔涔兮濯我剑,濯我宝剑兮杀气显。
雷隆隆兮易水湍,易水湍急兮船行远。船行远兮渡关山,渡越关山兮入秦川。
电闪闪兮易水漫,独夫暴虐兮民涂炭。刺暴君兮解民悬,解民倒悬兮死何憾!
风萧萧兮易水犹寒,壮士一去兮永不复返。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仰天呼气兮白虹贯长天!
2.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这千古绝唱,我相信连黄口小儿都会背诵。不过,我在一遍遍地诵读之中,总觉得还有些意犹未尽,尤其是对“花落知多少”的落寞情绪有些不太满意。这倒不是对诗词的艺术魅力有微词。花落也是一种美,伤感的美,悲剧的美,然而,花开应该更是一种美,一种喜悦的美,喜剧的美,我们如果能够把这两张美都揉进诗里,那也许另有一番情趣。于是,本人尝试着给孟浩然的《春晓》增添了如下四句词(本人依据孟浩然《春晓》所创作的曲谱请参见下文谱例3):
晓也不似晓,鸟若梦中鸟。今明无风雨,万花多妖娆?
也许有人觉得,本人这是在画蛇添足,或者说是班门弄斧,甚至于还可能会有人骂我糟蹋唐诗。不过,我想,即便我的增改不成功,但起码有利于我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唐诗。另外,增改唐诗,也促进了本人自己的诗词创作水平。这难道不可以算是一种文化传播?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化继承方式?
3. 王维《竹里馆》王维《竹里馆》诗歌原文是这样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本人为他增加的词句如下:
幽篁本无声,啸余听叶落。无人胜有人,嫦娥如在侧。
王维《竹里馆》原诗写得太美了,激发了我许多的联想。例如,王维诗中人的“啸”声究竟如何呢?本人的“啸余听叶落”算是一种回答,“啸”声过后,你可以静静地聆听到树叶纷纷被震落的声响,我就是以此来描写“啸”声的,似乎也因此而反衬出“幽篁”原先的宁静。
王维诗中云“深林人不知”,这不是说诗境中没有旁人吗?我想增加一个人进来添加一点人气,或者说给“啸”者一个听众,但又怕坏了王维的宁静。怎么办呢?我忽然想到,王维原诗之中只有月亮是“啸”者的听众、观众,而月亮上面传说有一位美神——嫦娥,于是我就以“嫦娥如在侧”之句给王维原诗增加了一点“人气”。倘若有人就是不喜欢我增加的这么一点人气,那么,他们也完全可以把嫦娥理解为极美的月亮、月光,别忘了,我并没有说嫦娥真的来了,而是“如在侧”。
类似的,我给王维的《鸟鸣涧》也进行了意境上的延伸。王维《鸟鸣涧》原文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本人增加的诗句是:“花落香益浓,山空夜尤静。鸟惊月更明,涧水流不停。”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做详细解读了。
4. 李白《怨情》李白《怨情》原作是:“美人捲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首诗许多人都很喜欢。尤其是最后一句“不知心恨谁”算是成了千古谜团,有悬念之感。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联想颇多,帘子卷起来还可以放下,但“美人”眉头卷起来,那可就意味着心的破碎啊!所以,我接下来的两句应和之语句是“帘捲复下垂,眉颦却心碎。”
李白说那“美人”“但见泪痕湿”,那么,我就说那“美人”泪流干了仍然怨气难消。李白不知道那“美人”“心恨谁”,我就说她恨的是“情郎”。悬念有悬念的魅力,解了悬念则自有解了的好处,何况千年悬案也应该有个答案了,更何况李白的原诗太短,不太适合为其谱曲歌唱呢!我的续作全文如下:
帘捲复下垂,眉颦却心碎。泪干意难平,情郎夜不归。
(二) 独立性增文 5. 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原文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人为了作曲以及给学生讲解对仗等问题,尽可能比较工整地进行续写,于是得出了下面四句话:
寒月傍海出,残云随风逰。谋灭万古愁,再饮三壶酒。
完成之后,觉得这四句话可以独立成为一首小诗,尽管与王之涣诗作原文的情绪不同。所以,不妨就以《再饮三壶酒》来为之命名吧。
6. 李白《独坐敬亭山》对古代诗词名作进行增改,往往还可能带来一部全新作品的产生。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本人为了教学与作曲,给这首诗增加了第二段,对仗应该还算是比较工整的:
寒气夜袭透,冷雨自来骤。相互致温馨,唯有壶中酒。
后来,我发现,我增加的这一段词句也可以独立作为一首小诗来读,于是,我就给它另外取了一个诗名,叫做《独饮壶中酒》。
7.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李清照《点绛唇·闺思》的原文是“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本人尽量比较工整地进行对仗,得出了如下词句:
孤独陋巷,芳心一片忧万重。惧冬冬来。数阵促雪风。
靠穿门墙,总在无聊中。情安归?落叶纷飞,梦碎鸳鸯被。
本人觉得,这段词句既可以与李清照原文合在一起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进行谱曲,同样可以独立成篇,或者就叫做《新闺思》吧。
我相信,这种新作品产生的方式一点也不低人一等,古人称呼作词为“填词”,这里很可能就包含了这么一种诗词创作方法。
8.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原作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人的酬和或者说是仿作则是这样的:
荒山秃岭衰草,狐走兔奔狼嚎,断墙残壁破窰。冷雨飘摇,伤心人在地角。
可以看出,本人的上述诗句也是可以独立命名成篇的。
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宣传、继承导致了新的独立作品的诞生,这难道不是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类似以上所述的例子,本人这里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述了。
二、 表演艺术化——诵读动作的设计所谓“表演艺术化——诵读动作的设计”,指的就是给古典诗歌设计朗诵表演动作。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处理办法。
(三) 动作设计的必要性至少在文字被发明创造出来以前,原始的诗歌艺术主要是以口头传诵、传唱的方式传播、流传的,所以,原始的诗歌必然带有很强烈的舞蹈性、动作性。由于舞蹈动作在古代的难以留存,文字发明之后,原本语言、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诗歌艺术,逐渐向纯文学方向靠拢。我们今天所谓的盛唐诗歌、唐宋诗词等概念,主要也就是针对纯文学而言的。实际上,即便是唐诗宋词,在当时都具有强烈的歌舞性,只可惜,由于当时没有录音、摄像技术,我们现在很难得知其兴盛的具体状况。今天,我们似乎只能从古代的绘画、雕塑之中管窥、揣测其蛛丝马迹了。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繁荣,主要是纯文学意义上的繁荣,这值得我们感到骄傲,同时,这也应该算是一种遗憾。如果中国传统民族诗歌艺术原本就是诗、乐、舞的统一,如果古人原本就是使用表演动作来传播、传承他们的诗歌艺术的,只是后来由于文字的出现等原因而中断了,那么,我们今天能不能恢复古人的文化传统呢?退一步而言,即便古人并不习惯于采用动作来表演诗歌,难道我们今天就不能开启这样的一个传统?
实际上,本人认为,给中国传统诗歌作品设计表演性诵唱动作,这不仅仅是当代发达而时髦的表演艺术的需要,也是诗歌艺术的内在需求。我们早就知道,人的本性之中就存在着一种对于纯文本艺术的不满足倾向,人类有一种用动作演示来补充、强化纯语言艺术的本能性冲动。这也就是说,人类并不满足于仅仅用笔杆子写和嘴巴说,他们往往倾向于手舞足蹈地进行形象性的“肢体图解”。《毛诗序》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感情在心中发动起来而诉诸于言语来表达之,而言语咏叹所不足以表达的强烈感情,还需要肢体手足以及面部表情等外在的动作来表达。
给现在似乎已经基本上成为纯文本艺术的古典诗词设计诵唱动作,这就是要恢复诗乐舞和谐统一的诗歌艺术的原本面目;这就是要给中华传统诗歌艺术注入新的生机;这就是要让藏在书本里面的文字在舞台上立起来,活起来;这就是要让人们真正地进入到古典诗词艺术的情境之中去。我们不仅要求人们理性地使用大脑皮层去理解古典诗词,还要求人们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血肉去“理解”。
(四) 动作设计的可行性给古典诗词设计诵唱表演动作,这不仅具有强烈的必要性,也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以下仅举数例以说明之。这几个例子都是本人在教学中为朗诵而作的。因为是文本朗诵,朗诵者一般是取站立姿势,主要使用上肢动作做手势,动作力求简单,基本上是一句话一个动作。
另外,既然是朗诵,那么,动作就不必跟着音乐节奏走,即便有音乐,也只是背景性质的音乐。
9. 李绅《悯农》(其二)在教学李绅的《悯农》过程之中,本人不仅让学生用嘴巴朗读,还要他们上讲台表演性地诵读。我还让学生看着课文,与他们协商怎样做动作才最符合诗歌的意思和意境。如此数年下来,本人发现,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是良好的,它不仅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具体而言,本人《悯农》(其二)[3](此版本中无问号)的朗诵表演动作设计是这样的:
锄禾日当午,
动作设计:右手[4]掌心朝上抬手,高过头顶。示意正午的太阳的位置
汗滴禾下土。
动作设计:右手顺势略作一个往下擦右脸汗水的动作,然后直接伸向自己的脚尖前方。示意汗水落在土里
谁知盘中餐,
动作设计:双手掌心朝上在胸前作托盘状
粒粒皆辛苦。
动作设计:左手放下,右手掌心翻转朝下,拇指用食指可以做捏起一颗米粒之状,右手抬起再按下,作肯定状
10. 杜牧《山行》具体而言,本人对杜牧《山行》的朗诵表演动作设计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
动作设计:右手抬起,斜斜地指向右侧前方高远处
白云生处有人家。
动作设计:左手抬起,指向左侧前方高远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
动作设计:右手掌心朝下,抬起再按下。示意坐下
霜叶红于二月花。
动作设计:双手置于胸前呈交叉状在胸前,双手在胸前外展开来,示意花开之状
11. 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的朗诵表演动作设计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
动作设计:右手朝左上胸回退,然后掌心向外朝右前方平胸拂出。示意有微风吹拂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动作设计:走向前方,左手回退再划向前上方,眼望前方、远方,目光黯然
草色烟光残照里,
动作设计:脚步退回,右手抬起后缩至于左肩处,然后右手随脚步再向前而伸向前,略抬起既按下
无言谁会凭阑意。
动作设计:双手做无奈摊开状
拟把疏狂图一醉,
动作设计:右手作饮酒状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动作设计:侧背身,同时左手作疏远、拒绝饮酒状
衣带渐宽终不悔,
动作设计:双手做拉开衣扣状
为伊消得人憔悴。
动作设计:朗读“为伊消得”时,双手在胸前伸出,表达是为了某人之状;朗读“人”时,双手捂面;朗读“憔悴”时,双手突然激动地往前方再伸出
12. 李白《长相思》李白诗歌《长相思》的朗诵表演动作设计如下:
长相思,在长安。
动作设计:右手抬起,再按下
络纬秋啼金井阑,
动作设计:抬左手前伸
微霜凄凄簟色寒。
动作设计:右手提至贴左胸,向下向右前划出。示意地下的凉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
动作设计:左手抬起,痛苦地缓慢落下
卷帷望月空长叹。
动作设计:双抬手,作卷起窗帘状,手眼向月
美人如花隔云端!
动作设计:朗读“美人如花”时,左手抬起退缩,眼望前方;忽然左手无奈地推出,略微右侧背,眼睛拒视前方
上有青冥之长天,
动作设计:手眼朝上
下有渌水之波澜。
动作设计:手眼朝下
天长路远魂飞苦,
动作设计:步态、手势朝前上方
梦魂不到关山难。
动作设计:步态、手势朝后退缩
长相思,
动作设计:左抬手至于下颚,然后朝前方远方抽丝般伸出
摧心肝!
动作设计:右手颤抖着在心口划圈,然后左右顿足;猛按心口再松开朝前结束
(五) 动作设计的深远意义 13. 诵读动作化与歌舞的关系上述为诗歌朗诵设计动作,或者说是诗歌朗诵的动作化,它绝不是为了动作而动作,而是着力于表达作品的文学意蕴。上述的每一个动作设计都是完全依据诗句的文学内容而进行的,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根据诗句所提供的直接的动作提示,所以,只要你懂得诗歌的字面意思,你应该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了,无须掌握专业的表演基础。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动作设计绝不会是封闭性的,倘若你有歌舞基础,那么,你就可以结合你的歌舞基础而进行提高。这也就是说,上述纯文学意义上的朗诵设计,它与歌舞艺术是互动性的,它为普通歌舞艺术提供了一个出发点,歌舞艺术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它的发展。
事实上,上述的朗诵动作稍加变化,就可以直接用之于歌唱以及舞蹈演出。这里主要就是动作的节奏化,朗诵是无须让动作紧跟着音乐节奏的,但歌唱、舞蹈中的动作就必须跟着音乐节奏走。
14. 诵读动作化对戏曲发展的特殊意义本文以为,为诗歌朗诵设计表演动作,诗歌诵读的动作化,它既然能够很容易地对歌唱艺术发生影响,那么,它或许就能够对倚重歌唱的戏曲艺术产生影响。
本人其实一直都很纳闷,我们的戏曲演员,为什么不去使用自己的戏曲表演动作朗诵诗歌、唱一些普通歌曲呢?为什么我们的朗诵家就不能采用戏曲动作来朗诵精美的诗篇呢?为什么我们的流行歌手就不能采用戏曲的动作来演唱通俗歌曲呢?我们的戏曲艺术,如果从宋代的南戏算起,到现在也已经存在了千把年了,但好像她一直封闭在扮演故事的戏剧圈子里。
我想,我们的戏曲演员,如果能够尝试一下使用自己的戏曲表演动作朗读诗歌、唱一唱流行歌曲,这必将是戏曲艺术的一次生命力大扩展,有可能给传统戏曲艺术注入新的生机。而如果我们的流行歌手也能够学一点戏曲表演动作,也应该能够为流行艺术增加新的发展契机,提高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当我们用戏曲的动作来表达古典诗词意境的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不仅可以使用现代艺术手段来发展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自身之间的交流互动,这也还是存在着某一些空白点的。古典诗词的诵唱与传统戏曲之间可以进行互动,虽然这种互动是传统艺术内部之间的互动,但由于过去我们没有做过,所以,倘若我们现在做起来了,它就仍然是新的,它就仍然是属于当代性质的文化现象。
我想,我还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吧。上面给李白《长相思》设计的朗诵动作,其中最后三个字“摧心肝”的手掌在胸前颤抖的动作,我在给学生做展示的时候,有人就告诉我说:“你这好像是戏曲动作吧?”正像我已经说过的那样,我在设计这个动作的时候,完全是从诗歌文词本身的文学角度考虑的,没有想去参照其他方面。学生提到我的动作像戏曲的问题,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后来还特地询问了我的一位黄梅戏专业毕业的同事,他告诉我说,那个动作很像是戏曲中的“颤手”动作。我想,如果戏曲中的动作可以表达诗词的内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拿过来使用呢?于是,我告诉学生:“不论是戏曲的动作,话剧的动作,直接来自生活中的动作,还是我们自己设想出来的动作,只要是能够表达诗词的意思,我们就都可以拿来使用。”
后来,我又给李白的《长相思》谱了曲(参见谱例4《长相思》),在歌唱时,当使用起这个“颤手”动作的时候,由于配合了旋律与节奏,我觉得更为美妙了,动作姿态也更为优美顺畅了。
是啊!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那里就有着一个表演动作的大宝库,而且这个宝库里面的动作,还都是已经比较成熟固定了的,甚至于还都是有名有姓成套路的,为什么我们通常的诗歌表演、歌唱表演就不可以取为己用呢?
现在,一有闲暇,我就会去旁听我们学校黄梅戏班级学生的课,为了研究传统诗歌文化,我已经开始主动地吸取戏曲艺术的表演元素为我所用了。我甚至于尝试着用已经了解到的“云手”等戏曲表演动作来演唱当代流行歌曲《我的中国心》了。我甚至于还在考虑据此草创出适合于普通歌曲演唱的表演体系来。我国著名戏曲理论家赵山林说过:
……由于每次演出的观众状况和其他条件都会有所变化,因此对于演员来说,每次演出都是一次再体验、再表现、再创作。如果不能常演常新,观众就会看一次觉得新鲜,看二次觉得平淡,看三次觉得腻烦,这样的演出怎么能够抓住观众呢?[5]
赵山林教授的这段话虽然主要是针对戏曲演员而说的,但同样适合于普通歌手。在艺术领域,创新太重要了,而为诗词诵唱设计动作,诗词的诵唱动作设计与戏曲演出的动作设计互动互补,这恰恰为表演艺术的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在这里,我热切地呼唤以戏曲动作演唱普通歌曲时代的到来!也许我们可以给如此唱歌的歌手一个这样的称号:戏曲流行乐歌手!用戏曲表演动作演唱单支曲子,例如流行歌曲、通俗歌曲,这也许正是“戏”与“曲”这两个字扭合在一起的一项原始本义呢!
我期盼着能够像推动“京剧走进大学课堂”、“戏曲走进校园”那样来推动流行歌曲演唱动作的戏曲化,因为挂靠在流行音乐上,戏曲艺术会更容易为当代观众所接受,也应该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所以,我期待着举办一些“流行歌曲演唱戏曲动作化”的演唱会,我期待着歌唱艺术与戏曲艺术的结合能够形成一场文化运动。
三、 音乐艺术化——演唱曲谱的创作“诗歌原本是用来歌唱的,其次是用来朗诵的,最后才是用来在灯下静静地阅读的。”这是我经常跟学生说的话,我也确实一直就是如此地看重诗歌艺术的音乐价值的。
远古的诗歌艺术往往就是直接可以唱的,到了汉唐宋元时代,诗歌的歌唱功能虽然降低了,但血脉依然延续着。例如,唐代王维的《相思》又名《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此诗是赠送给当时的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的。据说天宝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这首诗,听者常常为之动容落泪。
为什么那么感人的歌曲的旋律没有能够流传下来,使得中国的诗歌艺术在传承过程之中只剩下了书面文词呢?除了各种时代的变故之外,本人为,中国古代缺少记录、纪录音乐的手段和方式,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古代没有录音技术,古人所使用的工尺谱也并不好使用,难以普及。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今天的情况早已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不仅已经有了五线谱记谱法,还有更为简单易学的简谱记谱法,音乐、音响的书面记载手段已经比较完备成熟,也已经相当地普及流行了。不仅如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我们可以留住声音、音响的物理属性本身。现在,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就有着录制声音的功能,使得过去过耳即逝的声响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进行保存。另外,现代互联网技术,更是为音乐的传播创造了绝好的机会。还必须提及的是,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天的作曲软件技术也为歌曲的创作、制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只能使用纸笔进行乐谱创作的时代,想要听到自己创作的结果,那谈何容易,你不仅要请来歌者演唱,请来伴奏弹奏,这伴奏还很可能需要整整一个乐队。现代的作曲软件,例如本人所使用的的国产作曲软件“作曲大师”以及进口作曲软件“Cakewall sonar”,它们不仅可以方便地让你使用音符记录你的音乐构思,不仅让你可以随时随地地把你的乐思化作真实的音响,还让你可以比较随心所欲地更换音色以及插入各种音响效果。可以说,这些作曲软件,它们不仅是你的乐谱本与笔,它们还是一个大乐队。
我们的这个时代给我们的作曲提供了如此优越的条件,我所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们的音乐创作还是不够理想。我这里说的主要是传统诗歌艺术领域的乐谱创作。我们的先人创作出了那么卓越的诗词艺术,作品也是浩如烟海,可是,与之相应的乐谱却少得可怜。为传统诗词艺术谱曲的曲谱不仅少得可怜,精品则是更少。依据《诗经》中《蒹葭》的词句而改写创作的歌曲《在水一方》,以及根据李煜的《虞美人》创作的同名歌曲等,这屈指可数的几首歌曲,大概就是本人现在所能够知道的依据传统民族诗词而创作的精品歌曲了。与浩如烟海的传统诗词精品相比较,这可真的算是九牛之一毛啊!
我不相信,不信唐诗宋词元曲之中那么多绝美的诗歌意境,我们今人就无法用音乐手段来把它们演绎出来。我不相信那么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名诗就不能被谱成好歌曲。我不相信在古代能够让听者“动容落泪”的《相思》,虽然古代的旋律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我们今人就不能重新创作出感人的新曲。
由于有着这么些的不相信,虽然本人创作才能拙劣,但本人还是甘冒风险,尝试着创作了一批以中国传统民族诗词曲为歌词的歌曲。虽然水平有限,旋律也不尽优美,但本人愿意拼死一试,以图抛砖引玉,以图以一己沙哑拙嗓之一吼来震撼山林,引得百鸟之争鸣。
我坚信,传统诗歌艺术的音乐化、旋律化,这不仅能够为当代音乐生活增添新的活水,这也是对古典民族诗词艺术之美的一次重新阐释、解读与发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次大复活,中华传统文化必将因此而焕发出新的生命。
下文中谱例1、谱例2、谱例3、谱例4、谱例5、谱例6、谱例7、谱例8乃是本人创作的几首歌曲的谱子,歌词都是从中国古代诗词中挑选而来的,请各路行家高手批评指正。
谱例1 |
谱例2 |
谱例3 |
谱例4 |
谱例5 |
谱例5 |
谱例6 |
谱例7 |
谱例8 |
四、 影视艺术化——演播视频的制作
中国的原始文字主要是一种源于图画的象形文字,随着图形越来越简化、抽象化,这种文字才逐渐演变为后来的符号性的汉字。这就是说,汉字原本就有一种用视觉图像表达的先天本能。使用汉字写出来的古典诗词,内在地也必然有一种诗歌意境可视化的需求。是啊!读孟浩然的《春晓》,难道你就没有一种想要把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意境绘制出来的冲动?何况,王维的诗歌在唐代就有“诗中有画”的美誉呢。
在古代,想要把书面文字变成眼球可视的图像,大约主要就是绘画、雕塑,除此之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可靠的方法了吧。但是,我们今天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现代科技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优越的作曲手段,也给我们提供了优越的视频制作手段。我们今天,影视技术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了,由于摄影、摄像技术可以方便地把静态、动态的图像永久性地保存下来,这就为诗词意境的可视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影视技术更是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摄制图形图像更为便捷。不仅如此,3D技术以及虚拟性的模拟体验技术也大有发展,我们的这种“可视化”因此而进入到了“立体体验化”的时代。既然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在地面上模拟飞机的飞行,我们为什么不能同样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李白之《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呢?最近还听说,国外正在研究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人使用一种特殊的画笔画出如同真实情状的周围环境。天!这不是又为我们立体性地“可视化”欣赏、体验、传播诗歌艺术提供了新的手段了吗?
现代科技不仅为我们欣赏、传播诗歌艺术提供了方便,也为我们制作诗歌可视化视频提供了越来越好用的软件。本人前一阵子使用的视频制作软件是“会声会影”,很快,本人就发现,“Adobe After Effects”在影视后期处理方面更有优势,于是,本人又购买了“Adobe After Effects”。本人之所以在这些方面不惜金钱,就是因为着迷于中华精美的传统诗歌艺术,我不仅想要把它们谱成乐曲,还想要配之以视频,使用文学、戏剧戏曲、音乐、影视等一切可能的手段来阐释、继承、发展我们的这一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使我们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让她绽放出新的青春。
传统文化艺术不符合时代潮流吗?随着新的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艺术会无可挽回地死去吗?不,我看,情况的的确确是恰恰相反,本文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新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传统艺术不仅不会死去,她还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过去由于技术的落后,古人无法发掘出来的艺术之美,我们今天可以进行挖掘了。例如,对于诗词意境的视频化、立体体验化,我们现在就是有了能够做得到的办法了。这难道不是一种继承?这里难道不是包含着一种极大的创新?
为此,本人呼吁:
1、快速行动起来。尽快利用现代科技发掘传统民族文化之美,尽快把古典诗歌艺术的意境进行影视化、视频化处理,例如,制作诸如《唐诗意境动画片》,《宋词教学小电影》、《元曲视频解读》等等诸如此类的现代影视作品。
2、强烈倡导协作精神。虽然我们面对的只是一首首小诗,但是,这些诗歌视频化的工作涉及到诸多的方面,例如,文本方面如何进一步地做出适应性的修改处理;表演动作如何设计;音乐曲谱如何创作;视觉效果如何处理等等方面。就拿本人来说,本人虽然似乎一个人既作词、作曲,也搞表演设计,甚至于自己演唱自己制作视频,但本人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之举,并非是想逞能,并非是想显示自己多才多艺。实际上,本人一直很想有人能够与自己合作,能够让自己把精力集中到某些自己最擅长也最感兴趣的的方面去。例如,仅仅作曲,就涉及到旋律构思、和弦伴奏、速度处理、音色处理、音频处理、演唱等诸多方面,学会作曲软件操作已经不容易,即便是学会了,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所以,本人很想把主要精力集中的这个方面,而把视频制作等其他方面留给别人。真的,即便我可以熟练地操作“Adobe After Effects”,我也不见得有时间啊!个人觉得,视频制作软件“Adobe After Effects”的操作比作曲软件“Cakewall sonar”还要复杂。
五、 小结以上,本人主要叙述了自己在教学中对待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具体措施,涉及到文本的处理、文本与表演艺术的结合、文本的音乐化、文本的视频化四个方面。总的来看,这种把文学与音乐、舞蹈等艺术打通,把文本与舞台表演实践结合起来的做法,教学效果是良好的。本人也相信,本人这些做法的价值不会仅仅局限在教学上,它理应还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从更为深广的层面上讲,本人的这种把各门传统艺术结合起来,把古代艺术与当代科技创新结合起来的做法,为挖掘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当代价值做出了自己的微薄的奉献,也为恢复中华源远流长的诗歌、音乐、舞蹈一体化之“乐舞”文化传统做出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新的时代新的科技进步,这对我们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来说不是噩耗,恰恰相反,这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福音。中国古人创造了那么多美好的诗词意境,然而,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古人无法更加充分地展示其美丽,只能把那种美丽一代代地用薄薄的纸片来传承。今天,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手段和可能,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全面地曲发掘那种古典之美了。
传统民族文化绝不会消亡,她一定能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青春!
六、 参考文献[1]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 赵山林.诗词曲艺术论[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M].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1995.
[4]谭帆.优伶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5]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6]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7]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思履.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华侨出版社,2013.
[9]张大可.史记新注(三)[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