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歌唱手势的空间区位划分
第一节 手势的空域
手是在身体周边的一个区域活动的,如果以上肢的长度为半径,手势的基本活动区域就在于分别以两肩为圆心所绘制的两个立体圆球形空间之内,当然,这两个立体圆球形空间又是有着一大部分重叠区域的。
我们还要考虑到,这两个有重叠区域的球体的在身体背面的部分一般是不具有实际的表现价值的。真正在歌唱演唱中具有实际表演价值的主要是身体正面的那两个半球所在的空间。
在这里,为了歌唱时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设计演唱动作,本著将要对手势空间作一些区位上的划分,划分的目的则在于形成一个大概的手势空间位置的坐标系。
既然手部的位置是胳膊位置的标志,所以,在区分手势区位的时候,我们主要就是看手的位置。所以,手势的位置就是手的具体方位,我们这里简称其为手位,大体上,高低、前后、左右三组概念可以构建出它的坐标系。
立正姿势,双臂抬起与肩平,然后双手十指交叉贴于喉头下面锁骨的中心点位置,体会一下。本著认为,此时手的位置居于整个人体的一个中心位置,这也是手势最具表现力的点位之一,我们不妨就称其为手位中心点,简称中心点。实际上,手位中心点处于与肩膀平行的高度,位于身体左右两侧的正中央,同时也应当是手位向前伸展的一个起始位置。此时手的上下移动构成了本著手位的上下高低概念,左右移动构成了本著手位的左右两侧概念,前后移动则构成了本著的手位前后或者说是深度概念。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第二节 手位的高低
从手与胳膊的自然下垂到整个上肢伸直举过头顶,我们可以给手部所处的高度划分为七个等级。我们以手位中心点所在的手位高度为零点高度,简称“零高”。我们已经知道,此时手位实际上是与肩膀平行的,所以也可以称其为肩平高度。以零点高度为基准,手势往上,我们获得了三个上部手位:上三位、上二位、上一位。
上三位,手伸直高举过头顶达到最高,简称上三或者举位。
上二位,手位高度与头顶平行,简称上二或者顶位。
上一位,手位高度与鼻尖平行,简称上一或者鼻位。
以零点高度为基准,手势往下,我们获得了三个上部手位:下三位、下二位、下一位。
下一位,手位高度在心窝处,简称下一或者胸位。
下二位,手位高度与肚脐部平行,简称下二或者腹位。
下三位,手与胳膊自然下垂在髋骨旁的高度,简称下三或者底位。
以上对于手位高度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表情的需要。实际上,如果你的表达是粗放的,你可以划分得更简单一些,例如,你可以只划分肩平、肩上、肩下三部分。而如果你想表达更加细腻的情思,你就可以划分得更细致一些。例如,你可以把顶位和鼻位拆分为顶上、顶下(这大致上分别就是头顶略上方和发际的高度)和鼻上、鼻下(这大致上就是眉眼与嘴唇的高度)。你也可以在胸位和腹位的基础上来个上胸位、下胸位和上腹位、下腹位。上三位略下也是一个可以表情的高度,而零高略上则基本上就是下巴或者下颌的高度。
在实际的操作者,如果歌者觉得自己的手位应该在鼻位,他或许只需要心里想到鼻尖高度就可以了,想到自己的手位应该在鼻尖的高度这个意念应该就可以把他的手位调整到与鼻部大致平行的那个高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唱歌的时候,歌者似乎还没有太大的必要要像仪仗队士兵那样用尺子测量自己身体各部分位置的高低。
第三节 手位的左右
从手位中心点所画的一条垂线于地面的垂直线,本著把它称为中垂线。中垂线向身体正前方伸展所形成的的垂直于地面的平面,是手位左右两侧概念的起点,可以称之为零侧面。处于零侧面上的手位,本著称其为零侧面位,或者简称零侧。手位由此向左右两个方向的侧移就构成了手位的左右概念。
双臂抬起与肩平,双手并拢向前伸直,此时的双手都在零侧面上。左手离开零侧面朝左平移至于与双肩线成垂直的位置,此时的左手与左肩形成的直线平行于零侧面。此时的左手手位与人体零侧面所构成的平行面,我们可以称为左一垂面。处于左一垂面上的手位,我们可以称其为左一位,简称左一。按照习惯的称呼,这实际上也就是左手的正前方。
左手继续平移至于与双肩线成135度夹角的位置。此时的手位与人体零侧面所构成的平行面,我们可以称为左二垂面。处于左二垂面上的手位,我们可以称其为左二位,简称右二。按照习惯的说法,这大致上可以说是左手的左前方、侧前方的位置。
左手继续平移至于与双肩线成为一条线的位置。此时的手位与人体中垂线所构成的平面,我们可以称为左三垂面。处于左三垂面上的手位,我们可以称其为左三位,简称右三。
双臂抬起与肩平,双手并拢向前伸直,此时的双手都在零侧面上。与左手的情况相反地,右手朝右平移,我们可以分别得到另外三个手位,即右一位,简称右一;右二位,简称右二;右三位,简称右三。
在构建手位的左右概念的时候,本著也考虑到可以分别以左右两只手为基点来构建的办法,不过,那样的话也许会搞得有点眼花缭乱。
本著的这种构建法的一个好处是,左手可以处于右一、右二、甚至于右三的手位,右手也可以处于左一、左二、甚至于左三的位置,而不至于造成混淆。
第四节 手位的前后
其实,我是很想在这里采用深度这个词来表述手位的这种前后概念的,但为了照顾习惯,我还是采用了以前后概念来论之的办法。不过,就像我们前面已经谈到的那样,一般情况下,人体背部以后所在的空间是罕有表情价值的,我们唱歌的时候极少看见有人会在身体后部作手势,大家知道,即使我们想用双手在自己的身体后部搞点什么名堂,那也是颇有些难为人的。
大致上,手位中心点与双肩连成的直线垂直向地面所形成的平面,本著称其为手位前后概念的零点平面,或称零前平面,手位处于这个平面位置的我们称其为零前手位,简称零前。我们当然知道,人体的形状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身体的正面并不是平板一块,所以,在实际上,如果我们的手是紧贴在我们的身体正面例如胸腹部的某个部位,那此时的手位就是零前手位。
双手抬起与肩平,双臂和双手以及手指都呈自然朝正前方伸直状态,此时的肘部所在的点位所形成的与零前平面平行的平面,我们称其为前一平面,手位处于这个平面时候的位置,我们称其为前一位,简称前一。
双手抬起与肩平,双臂和双手以及手指都呈自然朝正前方伸直状态,此时的腕部所在的与零前平面平行的平面为前二平面,处于前二平面的手位,我们称其为前二位,简称前二。
双手抬起与肩平,双臂和双手以及手指都呈自然朝正前方伸直状态,此时的指尖所在的位置与零前平面所构成的平行平面,我们称其为前三平面,处于前三平面上的手位,我们称其为前三位,简称前三。
由此,我们建立了手位的前后或者说是伸展度的概念。
第五节 小结
本着简单好记易于操作的原则,本著为手势的空间区分构建了一个大致上的坐标系。本著的方法可以概括地称之为“三分法”,所谓“三分法”,就是最大的数字为“三”的区分法,即分别给手位空间的高度、左右、前后一个零起点,然后朝相应的方向分别延伸出三个标准点,如此,就造就了我们向上高度的三个点位、向下高度的三个点位;朝左方向的三个点位、朝右方向的三个点位以及手位向身体前方伸展的三个点。
这个坐标系当然可以划分得更细致一些。但我担心过细的区分会得不偿失,这是因为,把唱歌搞得像做数学题目那样,这并不是本著的初衷。对于一些歌手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非专业的歌手来说,一曲好歌唱下来,歌者没有获得艺术的享受,反而被一大堆难以记牢的数字符号搞得头晕目眩,那样该是多煞风景啊! 他们原本也只是随便常常而已。
另一方面,我深信,一定也有不少人很想更为精心地设计歌唱的动作,这一点也是不难理解的,各人的希求不同。其实,依据本著的这种比较简单易记的“三分法”划分,它已经为手势空间更细的划分留下了相当大的余地,只不过,似乎没有必要再发明出诸如“上四”、“下五”、“左六”、“右七”之类的名词概念了。正如我们前面已经叙述过的那样,依据“三分法”所提供的三四个基准点位,略微朝上朝下或者略微朝前朝后就可以得到新的点位,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三分法”的基础上进行更细致一步的划分,不必一一重新取名。说起来大家可能有点不相信,本人的这一做法还是受得了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蛙跳”战术的启发呢!
另外必须一提的是,由于本著的手位划分具有初创性质,大家一定难于一下子习惯起来,所以,本著后面在具体给歌曲设计动作的时候也不见得会马上采用上述手位概念。所以,上述的这些手位的划分,上述的这一批手位概念,在目前,还主要是出于为歌唱表演学的创兴进行舆论造势的考虑,也寄希望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把歌唱当做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希望有更为科学实用的概念体系的出笼。
但愿在将来的什么时候,我们一听到上述手位的名称或者简称,马上就能知道其所指,知道其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