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钱久元博士的海外园地 //www.sinovision.net/?21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钱久元博士的海外园地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钱久元博士姓氏历史著作《中国人的杨姓》(纯文本粘贴)

已有 18080 次阅读2016-10-5 02:26 |个人分类:中国人的杨姓|系统分类:下午茶| 中国人, 博士, 历史, 钱久元, 安徽艺术学院 分享到微信

中国人的杨姓

作者:钱久元
 
作者简介
安徽省长丰县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已出版学术专著《海派京剧的奥秘——钱久元博士论文及剧作选》、《乐——中国古典戏剧的民族性根源》、《形象戏剧学》并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
 
目录
第一章  杨姓的起源 1
第一节  杨姓的由来 1
第二节  中华之大姓 3
第三节  河长源自多 5
一、起源于周宣王之子尚父 5
二、起源于周武王之孙姬杼 6
三、起源于周景王之后裔 7
四、起源于晋君之子伯侨 8
五、起源于晋贵族杨食我 9
六、其它姓氏改姓 11
1、少数民族改姓 11
2、汉族其它姓氏改姓 11
第四节  多源归于一 11
第五节  天下第一杨 17
第六节  周人的先祖 18
第七节  黄帝的子孙 20
第八节  相关之姓氏 21
一、羊舌 21
二、羊 21
三、扬食 21
四、扬孙 21
五、扬 22
六、铜鞮 22
七、杨陈周 22
八、叔向 22
第二章  沿革与分布 23
第一节  小杨初长时 23
第二节  步入鼎盛期 25
第三节  漫漫南迁路 30
第四节  海外手足情 36
第三章  杨氏八杰 39
第一节  德才兼备杨太傅 39
一、政在家门 39
二、三奸同罪 39
三、礼让为先 40
四、贺人清贫 41
五、好事多磨 42
第二节  关西夫子杨太尉 46
一、衔环以报 46
二、三鱣之象 46
三、清白流芳 47
四、刚正不阿 47
五、慷慨而死 48
六、四世三公 49
第三节  一统天子隋文帝 51
第四节  绝代佳人杨贵妃 56
一、美女之最 56
二、家世身世 56
三、皇命难违 57
四、皇恩浩荡 58
五、艺术之神 59
六、一门显贵 59
七、魂断马嵬 60
第五节  理财专家杨宰相 62
一、才貌双全 62
二、重孝轻官 63
三、临危受命 64
四、革新税法 64
第六节  “无敌将军”杨继业 65
一、英雄之父 65
二、初保北汉 65
三、军事奇才 66
四、壮烈殉国 67
五、后继有人 68
第七节  博学诗人杨戍仙 70
一、杨氏一门多才子 70
二、神童状元小伯乐 71
三、仕途坎坷滇路长 72
四、明朝博学数第一 73
五、滇人心中的“杨夫子” 74
第八节  科学巨人杨振宁 75
第四章  天下杨氏广角镜 78
第一节  杨姓至尊知多少 78
一、隋朝 78
1、杨广(公元569~618年) 78
2、杨浩(公元?~618年) 79
3、杨侑(公元605~619年) 80
4、杨侗(公元?~619年) 80
二、南吴国 80
1、杨行密(公元852—905年) 80
2、杨渥(公元886~908年) 81
3、杨隆演(公元897~920年) 81
4、杨溥(公元900~937年) 81
三、大义宁国 81
1、云南杨氏 81
2、杨干贞 82
四、仇池杨氏五国 82
1、氐族杨氏 82
2、前仇池国 82
3、后仇池国 83
4、武都国 83
5、武兴国 83
6、阴平国 83
五、起义领袖 85
1、杨么(公元?—1135年) 85
2、杨安儿(公元?—1214年) 85
3、杨镇龙(公元?—1289年) 85
第二节  治国安邦宰相事 86
一、杨敞 86
二、杨绾 87
三、杨洞潜(公元?~936年) 88
四、杨惟中 88
五、杨荣 89
六、杨士奇 90
七、杨溥 90
八、其他 91
第三节  杨家将军大视野 96
一、杨大眼 96
二、杨素 96
三、杨玄感 97
四、杨再兴 97
五、杨遇春 97
六、国民党军将领 98
1、二级上将 98
(1)杨虎城 98
(2)杨爱源 99
2、上将 99
(1)杨杰 99
(2)杨森 100
(3)杨树庄 100
3、中将 101
(1)杨宣诚 101
七、解放军将领 101
1、上将 102
(1)杨勇 102
(2)杨至成 103
(3)杨成武 103
(4)杨得志 104
2、中将 105
3、少将 105
第四节  杨家诗文浑天成 107
一、杨修 107
二、杨炯 108
三、杨亿 108
四、杨万里 109
五、杨维桢 109
第五节  丹青好手绘名图 111
一、杨妹子 111
二、杨微 112
三、杨文骢 112
四、杨涵 113
五、杨晋 113
第六节  草行隶篆挥笔书 115
一、杨凝式 115
二、杨循吉 116
三、杨宾 116
四、杨沂孙 117
五、杨守敬 117
第七节  天下我姓才子多 119
第八节  舞台银屏耀明星 124
一、杨小楼 124
二、杨宝森 125
三、杨耐梅 125
四、杨盼盼 126
五、杨凡 126
巾帼不让须眉男 127
一、杨艳 127
二、杨香 129
三、杨妙真 130
四、杨金英 130
五、杨爱 131
六、杨令茀 132
科技领域逞英才 134
一、杨伟 134
二、杨衒之 134
三、杨介 134
四、杨惟德 134
五、杨辉 134
六、杨仙逸 135
第五章  名胜古迹 139
第一节  晋祠流水如碧玉 139
第二节  古杨侯国今与昔 142
第三节  华山之阴古今谈 144
第四节  贵妃马嵬何所去 146
第五节  山西太原忠武祠 148
第六节  播州杨氏七百载 149
第七节  杉林环抱杨时墓 152
第八节  雨花台下忠心在 153
第九节  浑江河畔华夏魂 155
第十节  衣锦还乡住宅美 156
第六章  郡望•堂号•对联•歇后语 157
第一节  郡望 157
一、弘农郡 157
二、天水郡 158
三、河内郡 159
四、扶风郡 159
五、冯翊郡 159
六、河中府 159
第二节  堂号 160
第三节  对联 161
一、四知可畏;三喜同时。 161
二、鳣堂集庆;雀馆开祥。 161
三、四和清操惭贪吏;千古文坛重草玄。 161
四、富贵非吾愿岂惟一代文豪;清白足传家固应四世太尉。 161
五、英龄妙悟早通黄绢幼妇之辞;俭美性成独标立懦廉顽之节。 161
六、清白传家谁谓四知惟伯起;经纶盖代须知三相首文贞。 161
七、爱君爱国之心争光日月;五缪五奸之谏照耀古今。 161
八、名震世星辰摘百尺之高;清誉袭人声乐减五分之半。 162
九、文体擅西昆之美;图书生东壁之光。 162
十、传伊洛之遗文吾道南行于中立;剖成都之秘典法言上继于子云。 162
十一、神童列四杰;进士第一名。 162
十二、河洛传真,程门立雪;章坛华胄,清白传家。 162
十三、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 162
十四、鲁冠千军称无敌;声威万代佩长城。 162
十五、载福勋名垂宇宙;云中旭日吊英贤。 162
十六、木兰花馥三春瑞;易俗移风万户新。 163
十七、震畏四知;秉去三惑。 163
第四节  歇后语 164
一、杨令公的儿子——一个赛一个。 164
二、杨令婆跳舞——老天真。 164
三、杨继业数儿子——越数越少。 164
四、杨业的儿子——七狼八虎。 164
五、杨二郎的外甥——不爱旧(舅)。 164
六、杨二郎的兵器——两面三刀。 164
七、杨二郎的狗——神犬。 165
八、杨二郎的哮天犬——恶狗一只。 165
九、杨二郎读书——神聊。 165
十、杨二郎缝皮袄——神聊(缭)。 165
十一、杨二郎骂街——黄门大卷。 165
十二、杨二郎出征——牛鬼蛇神全齐了。 165
十三、杨二郎的三只眼——天下无双。 165
十四、杨四郎落泪——有家难奔,有过难投。 165
十五、杨四郎坐宫院——自思自叹。 165
十六、杨延辉坐宫——自叹自。 165
十七、杨四郎落泪——回不去。 165
十八、杨五郎削发——半路出家。 165
十九、杨六郎的马——见过大阵势。 166
二十、杨六郎的牤牛——训(驯)出来的。 166
二十一、杨六郎杀孩子——绝不徇私枉法。 166
二十二、杨七郎搬兵——一去不回。 166
二十三、杨家将——个个是忠良。 166
二十四、杨家将上阵——全来了。 166
二十五、杨宗保成亲——不打不招。 166
二十六、杨文广挂帅——乳臭未干,不顶事。 166
二十七、杨修被曹操杀——聪明反被聪明误。 166
二十八、杨玉环嫁王约——合肥 166
二十九、杨志卖刀——无人识货。 166
三十、杨班侯的枪——冒牌的多。 167
三十一、杨乃武坐牢——屈打成招。 167
附录:家谱举要 168


 
第一章  杨姓的起源
第一节  杨姓的由来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生存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他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智慧和双手培育了后世文明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极端底下,原始人类必须结合成一个个的群体,依靠集体的力量以维持生存。这种群体一般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所以叫做氏族公社。氏族公社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两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以女性(母亲或者老祖母)为核心组织社会结构,父系氏族公社以男性(父亲或者老祖父)为核心组织社会结构。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后期,人类的历史逐渐演进到了阶级社会。
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当时的人们只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这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孩子是由母亲抚育的,父亲不担负抚养孩子的责任,一般地,孩子长大后只知道自己有母亲,而父亲是谁则搞不清楚。所以,这一时期的氏族公社是以一个共同的母亲或者始祖母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在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在同一个氏族内部实行近亲婚姻,则子孙不兴旺,不利于提高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他们反对在同一个氏族部落内部通婚,同一氏族内部的成员必须到其他氏族寻找婚姻伴侣。随着氏族内部的人口越来越多,即使是本氏族内部的人们也不见得就一定互相认识,为了防止由于错把自己本氏族内部的“亲戚”当成了没有血缘关系或者说是血缘关系很远的外族人而误会地进行婚配,人们就需要对不同的氏族进行区别,于是,我们聪明睿智的祖先就想出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即给每一个氏族一个称号,于是,“姓”就这样产生了。应当可以说,这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了不起的优生学和人口管理学上的发明。例如,假如有一对男女偶然相遇,互相产生了好感,准备结婚,但是,当他们得知对方姓同一个姓譬如都姓“姬”的时候,他们就只能或者“兄妹”或者“亲戚”地相称了,因为那个同样的姓就标志着他们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不能结夫妻,他们只能与姓其他姓的人通婚。而如果他们由于某种原因非得结婚的话,那就很可能给下一代带来不利的后果,所以,他们的氏族长老是要反对的。
母系氏族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到了父系社会后期,尤其是到了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社会地位的严重分化,少数的奴隶主贵族为了显示他们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又在原来的姓之外给自己加了一个副姓,这就是“氏”。例如,我国古代的大诗人屈原,他实际上并不姓“屈”,“屈”只是他的“氏”而不是他的“姓”。屈原是楚国贵族集团的一个重要成员,他与楚国的国王是同宗同祖的亲戚,都姓“芈”(mǐ),他的先祖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曾经被分封到一个叫做“屈”的地方,于是,他就把这个封地名作为自己这一王室家族分支的“氏”,如此一代一代地沿用下来,到了屈原这一代时,人们就习惯于叫他“屈原”,而不叫他“芈原”了。
秦汉时期,姓与氏合而为一,两者逐渐变成一回事情了。我们今天常说的“姓氏”、“氏”,所指的实际上就是“姓”,它们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说法。一言以蔽之:“秦汉以后,姓氏不分”。
到了现代社会,姓氏的功能发生了巨变。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一个人姓什么完全与他的社会地位没有关系,我们今天的人绝对不会像过去那样仅仅因为某个人姓李姓张而觉得他高人一头或者低人一等。而且,由于同姓男女之间,其血缘关系事实上已经相当遥远,从婚姻这个角度来讲,血缘浓度已经稀薄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所以,“同姓不婚”的观念也早已没有多少约束力了。实际上的情况是,不仅同样的一个姓氏不能表示两个人具有很亲的血缘关系,而且,往往不同姓氏的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反而很近,例如,你的亲表姐妹或者亲表兄弟一般就不会是与你同姓的,但你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却非常近。所以,虽然现代人同样需要遵循近亲不婚的优生学准则,但已经不再依靠姓氏来禁止近亲结婚,而是通过法律手段来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上就明文规定了男女双方为“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的禁止结婚 ,这显然比过去的“同姓不婚”的做法更为科学。
虽然姓氏在处理婚姻关系方面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了,但是,它依然具有人口分类管理方面的功能。而且,我们还必须看到,子承父姓这一古老传统一直都没有改变。这说明,姓氏依然可以用来标识人们的某种亲属关系。李某一般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姓杨,杨某当然也不大可能让自己的子孙姓李。一个姓氏会象传接力棒似地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历经千百年而不改变。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恐怕也还会是这样。可见,姓氏始终是人们血缘关系的一个指示符号。姓氏传承的这种封闭性,它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对姓氏源流的查考,一直追寻到我们祖先的年代。常言说得好:“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这里的“五百年”只是一个概数,一个与你同姓的人很有可能两千年前甚至于四五千年以前就和你是一家人了!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沧海桑田多少次?聚合离散多少回?姓氏这根血色红线,可以为我们拨开历史的云翳,可以为我们荡去记忆的尘埃。翻开一页页发黄的家谱,我们仿佛可以依稀地听到先人们血液流淌的声音,仿佛可以隐约地窥见祖宗们开荒辟土的矫健身影。 
 
第二节  中华之大姓
大家都知道,“杨”是一群人的姓氏,但也许您还不知道,在我国的周朝时代,“杨”还是一个诸侯国的称号呢!(参见图1—2—1 )古代“杨国”之地,乃是姜戎族中的一支以杨树为图腾的古杨人的居住地。杨国灭亡之后,杨国的国君即杨侯的子孙之中就有以“杨”为氏的,于是才有了杨姓,这是关于杨姓来历的一种说法。那么,为什么在遥远的古代会有人选择杨树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标帜呢?这显然不会是非常随意的决定,也不会是某种偶然性的选择,这一定与杨树的某些内在、外在的特征有着某种关联。
“杨”,这个字用来表示植物,指的是一种极富生命力,分布也极其广泛的树木(参见图1—2—2)。许慎《说文解字》之“杨”字条说:“木也。从木,易声。与章切。” 《辞海》“杨”字条对“杨”字的解释的第一个义项是这样的:

1、杨柳科,杨属(Populus)植物的泛称。落叶乔木。叶常宽阔。花雌雄异株,柔荑花序,苞片边缘常有剪碎状裂片,无花被,有杯状花盘,雄蕊常多数,种子具毛。有多种,常见的如响叶杨、银白杨、毛白杨等。 

杨树的种类很多,有白杨、胡杨等一百多种。它们对生存环境没有苛刻的要求,田埂,路边,大路旁,只要有最起码的水分和阳光条件,杨树就能够生长。我国现代大文豪茅盾曾经挥笔写就了一篇名为《白杨礼赞》的美文,赞美其平凡而又伟大的性格。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 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确实,杨树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树种,白杨树已经是如此,胡杨树更是有着“活着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的美誉。看来,古代姜戎族中的一支之所以选择“杨”作为其氏族的标记,这一定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他们一定是希望自己的氏族也能像杨树那样富有顽强的生命力。纵观几千年来的历史,杨姓人也确实体现出了杨树的某些特点,他们确实很有生命力,确实是“极普通”而又“决不是平凡的”!
斗转星移,历经了千百年的演变,“杨”现在已成了我国最重要的姓氏之一了。目前,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十个姓氏依次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杨姓位列其中,为我国第六大姓。现在,在我国十几亿的总人口中 ,杨姓人口约占3.1%,达3700多万人,这也就是说,大约每1000位中国人中就有31位姓杨的。“我的祖先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时常萦绕在每一位杨姓人心头的一朵不小的疑云吧?!

 
第三节  河长源自多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地谈一谈杨姓的起源情况。
河流长,自然就源头多。像我国其它一些大姓一样,杨姓人因其历史悠久,人口济济,其源出也就有可能不只一处,以下是有关杨姓起源的几种主要的说法。
一、起源于周宣王之子尚父 
周厉王统治的时候,我国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平民大起义,此即史书上记载的著名的“国人暴动”。在这场暴动之中,周厉王的儿子姬静躲进了召公的家里。召公为了救姬静的性命,就用自己的儿子来冒充他,这才使得姬静免于被杀。公元前828年,姬静即了天子大位,他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是西周时期的一位颇有作为的天子,他在位期间,重整军政,废弃过时的公田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周宣王还于公元前823年讨伐过俨狁,于公元前822年讨伐过西戎,于公元前789年讨伐过申戎。周宣王采取的这些内政外交政策使得国力增强,四方平定,使得周朝渐渐从“国人暴动”的阴影中恢复了元气,史书上称周宣王在位的这段时期为“宣王中兴”。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宫湦继位,这就是周幽王,就是在和平时期点燃烽火台上的烈火戏弄诸侯以图博得美人一笑的那一位。
周宣王的小儿子叫做尚父,他在周幽王当政期间被封为杨侯,从而建立了杨国。但为时不久,杨国就被他的同姓国晋国给兼并了。有人认为,在杨国被晋国兼并之后,杨侯尚父的子孙中就有以“杨”为氏的,于是,天下从此就有了杨姓。所以,按照这种说法,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是杨姓人的开源始祖(参见图1—3—1 )。
 
二、起源于周武王之孙姬杼
不少湖南、广东以及一些散布海外的杨姓人认为,他们得姓于周代王族姬杼。根据某些族谱的记载,姬杼是周武王的孙子,他在周康王六年被封为杨侯,子孙从此姓杨。
姬诵和姬虞都是周武王的儿子,姬诵后来继承了王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成王。姬虞排行老三,故又称叔虞,他被周成王分封于唐,即今日山西闻喜县东北,史称唐叔虞。姬杼就是唐叔虞的次子。后来,周成王的儿子姬钊(周康王)即位,他分封姬杼于杨,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杨侯姬杼的子孙从此开始以“杨”为姓。
三、起源于周景王之后裔
周景王姬贵是周朝第28代天子,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520年在位,他在历史上也颇有一些名气。
周景王以大气为美,他曾经不顾臣下的反对而下令铸造“大钱”,这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一次造币记载。
周景王是一位十分喜爱音乐的天子,根据《国语》的记载,他不仅要铸造所谓的“大钱”,他还曾经计划铸造一种叫作“无射”的大型名贵乐器。在正式铸造这种乐器之前,他向当时的乐官伶州鸠询问过有关音乐方面的问题。有关文字如下:

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州鸠。……王曰:“七律者何?”对日:“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姪,伯陵之后,逢公之所凭神也。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大祖后稷之所经纬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自鹑及驷,七列也,南北之揆,七同也,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神和,然后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声,于是乎有七律。…… 

周景王与伶州鸠的这次对话,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史学家来说,他们常常依据伶州鸠所说的“武王伐纣”时的天文变化来推断周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伶州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对于音乐界来说,周景王与他的这段对话算得上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情,例如,它已经比较鲜明地体现出我国古代崇尚“和”的音乐美学追求。而对于姓氏学来说,这段对话同样地十分重要,因为我们从伶州鸠回答周景王的答语中可以知道,伶州鸠与周景王都是姬姓,而“后稷”则是他们的“太祖”。
我们今天经常使用的“数典忘祖”这条成语也是出自周景王。有一次,晋国大夫籍谈朝见周天子。当时,很可能王室里比较拮据,需要各个诸侯国提供各种物品以维持门面。各个诸侯国都向周王室进贡了财宝,唯独晋国一毛不拔,周景王于是质问籍谈这是为什么。籍谈回答得很干脆,他说,晋国从未得到过周王室的什么好处,所以,它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贡献的了。周景王一听这话,生气得不得了,他一条一条地列述了晋国自从其开国始祖唐叔虞起所受到的周王室赐予的各种恩惠,并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在责备籍谈,责备他身为晋国掌管历史典制、历史事迹之大臣的后人,但却对晋国历史一无所知。这一历史事迹在《左传•昭公十五年》中有记载,我们现在常用“数典忘祖”这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来比喻忘本,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据有关史料记载,周景王的子孙中有以“杨”为姓的,所以,虽然比周宣王晚了几百年,周景王这里也应当是杨姓人的一个源头。
四、起源于晋君之子伯侨
根据正史资料的记载,周朝的时候,晋武公之子伯侨也曾经受封为杨侯,但其国不久即被兼并。
杨侯伯侨,其人其事不详。他的父亲晋武公姓姬名称,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公元前745年,姬称的祖父成师被晋昭公封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他好德尚义,民心归附。曲沃在当时比晋国的都城还大。到了“曲沃成师”的儿子“曲沃庄伯”在位的时候,曲沃的势力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公元前716年〈晋哀侯二年〉,“曲沃庄伯”之子姬称继位,称号是“曲沃武公”。在残酷的内战中,姬称连杀晋哀候、晋小子候、晋缗侯三位晋国国君,于公元前678年控制了全晋的局势,并最终得到了周釐王的承认,受封为晋国国君。姬称就是周朝著名的国君“晋武公”。这一段晋国贵族内部的权力争斗是极其残酷的,虽然史书上的记载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但透过《史记》中那寥寥数语的叙述,我们依然可以嗅出两千多年前的那场血族内部搏杀的血腥味,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得出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
据说,杨国被兼并之后,杨侯伯侨的子孙中有以国为氏的,所以,杨侯伯侨这里也应当是杨姓的一个源头。
 
五、起源于晋贵族杨食我
晋国兼并杨国以后,将原来属于杨国的领土分封给大夫做食邑。《新唐书》说:“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参见图1—3—1 ),可见,“突”是杨侯伯侨的孙子。公元前660年,晋国太子申生攻打东山皋落氏(今山西省昔阳之赤狄)的时候,“突”担任军尉一职。“突”的食邑在羊舌,而羊舌这个地方,就是原杨国的领地。羊舌辖有铜鞮(“鞮”音滴)、杨氏、平阳三处(参见图1—3—2 )。突以自己的食邑为氏,叫羊舌突。突又生了叫做“职”个儿子,职则有4个儿子,其中的第二个儿子叫杨肸(“肸”音希),因其食邑在杨氏而得名。杨肸,又称叔向,是周代著名的政治家,连孔老夫子都对他十分地崇敬,后面我们还会具体谈论他的事迹。杨肸的儿子叫做伯石,字食我,他以邑为氏,叫杨食我。伯侨这一血脉系统传到杨食我的时候遭遇了灭门大灾。
公元前514年,晋国大夫祁盈的家臣祁胜与邬臧互相交换妻子以恣纵淫乱,他们因为做出了如此荒淫无道之事而被祁盈囚押了起来。祁胜一着急,就去向大夫荀跞行贿,荀跞于是就在晋顷公面前进谗,说祁盈私自乱抓人,结果,祁盈反倒被昏聩的晋顷公给逮捕了。
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他认为晋顷公处事不够公道,一气之下,就把祁胜、邬臧这两个家伙给杀了。结果,晋顷公对此十分恼怒,他不仅杀了祁盈和杨食我,还灭了祁氏、羊舌氏两族(参见图1—3—3 )。值此大灾大难之中,杨食我有子孙逃到华山仙谷,在华阴(今属陕西省)一带定居了下来,他们以杨为氏,于是天下就有了华阴杨氏。
可见,即使我们认为杨姓的源头是杨肸或者杨食我,这个源头与晋国国君的儿子杨侯伯侨也是密切相关的。
 
六、其它姓氏改姓
1、少数民族改姓
我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杨姓。
西晋氐族人杨茂搜,本姓令狐,因为做了杨姓人的养子而姓杨。
氐族杨姓人曾建立过好几个地方割据政权。魏晋以后,西北氐族人在今甘肃一带建立杨姓仇池国,这一点以后我们还要谈到。
北魏时期,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莫胡卢氏改姓杨。
隋朝鲜卑人尉迟崇的儿子,因为被隋文帝杨坚收为义子,赐姓杨,即杨义臣。
五代时,后晋突厥沙陀部人有杨姓,杨光远即是其中的一位著名人物。
满族易木查氏、尼玛查氏、杨佳氏、扬那氏等后来都改为杨姓。
布依族人中有杨姓。咸丰四年(1854)春,出生于独山上司播让村一布依族农民家庭的杨元保率众起义,从者数千人,“势成燎原,上下惊惶,咸无固志”。起义波及整个贵州南部地区。
杨姓是白族人中的大姓。
苗族稿鸟氏汉姓为杨。
彝族姐觉氏汉姓为杨。
藏族阿加氏等姓氏汉姓为杨。
台湾土著、瑶族、普米族、拉祜族、哈尼族、达斡尔族、朝鲜族、蒙古族、壮族、侗族、回族、鄂伦春族、布朗族、傣族、土家族、羌族、黎族人中都有杨姓。
2、汉族其它姓氏改姓
唐朝人杨思勖,罗州石城(今云南曲靖)人。本来姓苏,后来改为杨姓。
唐朝人杨复光,福建人,是内侍杨玄玠的养子,原来姓乔。
唐朝人杨复恭,本来姓林,被枢密使杨玄翼收为养子,所以改姓杨。他本人后来把持朝政,收了600多个干儿子做养子,分监各军。例如,他的干儿子杨守贞、杨守忠、杨守立等人或为将军,或为刺使,或为节度使。
唐末五代初,董恩安附养于杨家,后来改姓杨。
宋高宗时期,余航(今杭州)人董世兴在今福建一带做官,与泉州人杨梦龄关系好,他的儿子寄养在杨家,后来改姓杨。
第四节  多源归于一
上述有关杨姓起源的各种说法中,前五种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与周代王室血统有关。不论是尚父、姬杼、周景王之后,还是伯侨、杨食我,他们都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后人(参见“中国杨姓多源归一表”)。所以,这里就有必要说说周武王的事迹。
周文王逝世后,其子周武王即位。周武王拜姜子牙为军师,负责军事。周武王又让弟弟周公旦处理政务,并把都城从“丰”迁到“镐”(今陕西省西安),积极准备对商王朝的战争。为了显示和检阅自己的军事实力,周武王曾经率领800家诸侯在孟津(今河南省孟津)举行了盛大的军事检阅。这应当是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阅兵式了,史称“孟津观兵”。“孟津观兵”之时,看到如此规模如此威武的阅兵式,追随周武王的各路诸侯们都认为可以讨伐商纣王了,但是,谨慎的周武王认为时机仍然没有成熟,所以,他并没有乘“孟津观兵”之势而灭商。不过,此次行动大大地鼓舞了周人的士气,灭了商王朝的威风,增强了各同盟小国对周武王的信心。所以,这也可以算是我国军事史上一次成功的心理战战例了。
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初,周武王终于发动了改朝换代的正义战争,他亲自率领佩甲军士4.5万人,敢死队员3千人,会同他的各路盟军东渡孟津,一路势如破竹。同年2月5日,周武王率领的各诸侯国联军就打到了商王朝所统治的中心地带,在商朝都城朝歌郊外的一个叫做“牧野”的地方与商军展开了大决战。商纣王昏庸暴虐,早已丧失了民心,他的大军不仅不愿意在阵地前为他卖命,反而在阵地前就地举行起义,归附了周武王,并且掉转刀锋攻击商军。纣王被迫自杀,商朝灭亡,周武王成了周王朝的首任天子。
周武王不仅是一位以战功平定天下的杰出帝王,他还是一位大艺术家。在消灭商朝的战争中,他经常在部队里举行歌舞表演,为将士们打气。战争胜利后,他又创作了“象”、“大武”等大型群众歌舞以示庆祝,歌颂周王朝的丰功伟绩。
周武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英雄事迹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地列举了。

中国杨姓四祖归一表
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27~1025年) 第一世
周成王姬诵
(公元前1024~1005年) 唐叔虞
受封于唐。 第二世
周康王姬钊
(公元前1004~967年) 晋侯姬燮
改唐为晋。 姬杼
周康王六年戊辰受封位杨侯。 第三世
周昭王姬瑕
(公元前966~948年) 晋武侯姬宁族 第四世
周穆王姬满
(公元前947~928年) 晋成侯姬服人 第五世
周共王姬繄扈
(公元前927~908年) 晋厉侯姬福 第六世
周懿王姬囏
(公元前907~898年) 晋靖侯姬宜臼
靖侯17年周朝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往彘 第七世
周夷王姬燮
(公元前887~858年) 晋釐侯姬司徒 第八世
周厉王姬胡
(公元前857~842年) 晋献侯姬籍 第九世
周宣王姬静
(公元前827~782年) 晋穆侯姬弗生(或称姬费王) 第十世
周幽王姬宫湦
(公元前781~771年) 尚父 晋文侯姬仇
曲沃桓叔姬成师
(公元前745~732年)
公元前745年,即晋昭侯元年,晋昭侯封成师于曲沃,史称曲沃桓叔。公元前731年,曲沃桓叔死,其子立,史称曲沃庄伯。 第十一世
周平王姬宜臼
(公元前770~720年) 晋昭侯姬伯
(公元前745~740年) 曲沃庄伯姬代 (公元前731~717年)
曲沃庄伯杀晋孝侯,晋人立晋孝侯的儿子姬郄,姬郄即晋鄂侯。晋鄂侯元年,曲沃强于晋。晋鄂侯死,曲沃庄伯攻打晋国,立晋鄂侯之子姬光,姬光即晋哀侯。 第十二世
洩父 晋孝侯姬平
(公元前739~724年) 晋武公姬称 
(公元前716~677年)
公元前716年即位,又称曲沃武公。曲沃武公杀晋小子侯,立晋哀侯之弟湣为晋侯。曲沃武公后又灭晋侯湣,以宝物进献周王,周王于是封曲沃武公为晋君。 第十三世
周桓王姬林
(公元前719~697年) 晋鄂侯姬郄
(公元前723~718年) 晋献公姬诡诸
(公元前676~651年) 伯侨
受封为杨侯。 第十四世
周庄王姬佗
(公元前696~682年) 晋哀侯姬光
(公元前717~710年) 第十五世
周釐王姬胡齐(公元前681~677年) 晋小子侯姬小子
(公元前709~707年)
晋君世系下略。 羊舌突(食邑羊舌) 第十六世
周惠王姬阆
(公元前676~652年) 羊舌职 第十七世
周襄王姬郑
(公元前651~619年) 杨肸 季夙 第十八世
周顷王姬壬臣
(公元前618~613年) 杨食我 第十九世
周匡王姬班
(公元前612~607年) 周定王姬瑜
(公元前606~586年) 第二十世
周简王姬夷
(公元前585~572年) 第二十一世
周灵王姬泄心
(公元前571~545年) 第二十二世
周景王姬贵
(公元前544~520年)
周王世系下略。 第二十三世
注释:本表制作所依据的主要资料如下:
①〖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第一册P111~171,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②钦定《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一下,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光盘号码:SK204; 
③《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1978年11月第1版;
④钦定《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卷十四,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光盘号码:SK201;
⑤钦定《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之《史记•晋世家第九》卷三十九,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光盘号码:SK201;
⑥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有关杨氏族谱。
 
第五节  天下第一杨
关于杨姓的起源问题,历史上确实有些众说纷纭,杨氏族谱中的记载也不很一致。虽然部分家谱中主张“杨侯姬杼”为其始祖,但该说法并不十分流行。“周景王之后”这一说法太笼统,周景王虽然是杨姓人的一个祖先,与杨姓人有血缘关系,但是,周景王本人并不姓杨。到底周景王后人中的哪一位开始姓杨姓的呢?这个问题也许永远也无从考证了。
“周宣王之子尚父”、“晋武公之子伯侨”这两种说法虽然具体了一些,但史书旧籍中目前也还没有见到过所谓“杨尚父”、“杨伯侨”的这种提法。即使是说姬杼、尚父与伯侨都曾经被封为杨侯,但是,有了“杨侯”这个称号却似乎并不就意味着他们就已经姓杨了,否则的话,楚国的国君就应当姓楚,齐国国君就应当姓齐了。国名并不一定就是国君的姓,周朝的天子姓姬而不姓周。
晋国贵族杨食我虽然已经明确地是姓杨了,但他也不能算是杨姓的第一人,这是因为,他的父亲有好几个称谓,“杨肸”则是其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正史中记载得十分清楚(参见图1—5—1 )。
其实,综合各种情况来看,如果把杨肸作为杨姓的得姓第一代始祖似乎更为合理一些,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有正史可考的第一位姓“杨”的人,而且,他同时又是伯侨的后人,并且还是杨食我的父亲。所以,本文在许多场合是以杨肸为杨姓始祖的,杨肸乃有正史可以查考的中华第一杨。
 

 
第六节  周人的先祖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杨姓人的血脉源头可以归纳为三条,一是周代王室系统,二是少数民族改姓,三是汉族其它姓氏改姓。这其中的后两条显然是属于支流系统,它们出现的年代要晚得多,虽然其绝对人口的数量也很可观,但相对于周王室血统的杨姓人口而言应当就少多了。周王室系统的杨姓构成了今日中国杨姓人口的主体。那么,占主流地位的周王室系统的杨姓之先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饮水思源,我们觉得应当在这里溯源一下周人的祖先。
周人在灭商以前,是我国古代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的一个部族,这个部族的始祖叫做“弃”。弃,又叫后稷,姬姓,他是帝喾的儿子。相传帝喾有四位妃子,她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姜嫄生弃(参见图1—6—1 ),简狄生契,庆都生尧,常仪生挚。契后来成了商人的始祖,弃则成了周人的始祖。
弃是传说中开始种稷和麦的人,被后世尊奉为农业之神。据《史记》记载,帝尧听说弃很有本事,曾经“举弃为农师”(参见图1—6—1 )。弃在尧执政的时候被任命为后稷,这是当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官职,约相当于今日的农业部长,主要负责发展农业生产,后人因此就以“后稷”这一官职名作为弃的别称。由于弃在管理、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很有成就,他被分封到一个叫做“邰”的地方,邰地总称为周,于是,弃就成了周人公认的先祖(参见“周先王世系表”)。
周先王世系表
序号 名号 代序
1 弃(后稷) 第一世
2 不窋 第二世
3 第三世
4 公刘 第四世
5 庆节 第五世
6 皇仆 第六世
7 差弗 第七世
8 毁渝 第八世
9 公非 第九世
10 高圉 第十世
11 亚圉 第十一世
12 公祖类 第十二世
13 亶父 第十三世
14 季历(公季) 第十四世
15 周文王(姬昌) 第十五世
16 周武王(姬发) 第十六世
注释:本表依据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第一》卷十三制作而成 。
 
第七节  黄帝的子孙
既然是寻根问祖,那就应当打破沙锅问到底。
据《史记》记载,黄帝生玄嚣和昌意,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高辛生后稷 ,高辛就是帝喾。所以,后稷是黄帝的后人,黄帝是周代王室子孙的远祖。
黄帝是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靠近姬水,所以,黄帝就以“姬”为姓,这也就是历代周天子都姓姬的原因。黄帝自幼就十分聪明,智商很高。他那个时代,私有制已经出现,原始的公有制面临解体的命运,各个氏族之间为掠夺财产而征战不断,人民群众生活很贫苦。于是,黄帝就顺应民心而起兵,讨伐那些扰乱社会的人,各个部落纷纷归附于他。后来,黄帝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打败了蚩尤,又经过“阪泉之野战役”控制了炎帝部落,从而在黄河流域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初具形态的国家。
黄帝,又叫公孙轩辕。他在涿鹿山北面的高丘上修建了一座方形土丘,名叫“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这是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第一座都城。涿鹿山在今河北省涿鹿县。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他统一各部落,被尊为天子,派人占卜日月星辰,制订干支历法,命令仓颉创造文字,让乐官夔制订音律。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顺应天时地利播种百谷草木。黄帝与他的正妃嫘祖生有两个儿子,后稷的祖先玄器即是其中之一。嫘祖教导人民养蚕,被后人尊为“先蚕”,即蚕神。
黄帝与嫘祖是包括杨姓人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为自己拥有如此伟大的祖先而倍感自豪。
 
第八节  相关之姓氏
上文中我们已经弄清楚了杨姓与姬姓之间的关系,此外,杨姓还与其它一些姓氏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一、羊舌
此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其一,杨侯伯侨的孙子突为羊舌大夫,他的食邑就在羊舌这个地方,所以,他又叫做羊舌突。羊舌突的子孙中有一支以食邑为氏,把羊舌一姓传了下来。可见,杨与羊舌两姓关系极为密切。不过,传到今天,羊舌一姓的人口很少,辽宁省沈阳地区有所分布。
其二,据《通志•氏族志》所言,羊舌一姓始于一个叫做李果的人。有盗贼偷杀了一只羊,然后,这个盗贼要把羊头送给李果,在贼人的胁迫之下,李果不敢不接受,但是,他并没有享用这一不义之财,而是把羊头给埋了。后来,盗贼偷杀羊一案告破,此案子也牵连到了李果。李果于是挖地取出羊头以显示自己的清白,虽然羊头已经不见了,但羊的舌头还在,李氏因而得以洗掉了自己的罪名。《通志•氏族志》也说“此不根之论也” ,即认为这一种说法站不住脚。
二、羊
此姓的来源也有两说。
一说为周官羊人之后,以官为氏。
一说为羊舌氏演化而来。羊舌氏的子孙中有一支在春秋末年开始改复姓“羊舌”为单字姓“羊”,后来又为逃避秦代战乱而迁居泰山。“羊”姓虽然总人口不多,但历代名人也出了一些,战国时有羊干,汉代有陇西功曹羊嘉,宋朝时有潍州人羊奭。
三、扬食
又写作杨食,历史上的复姓。杨食我又叫杨石。古时候扬、杨两字通用,杨食我即扬食我,杨石即扬石,他的子孙中有以“扬食”为姓的。
四、扬孙
历史上的复姓,意即祖先食采于扬(杨)者之孙。
五、扬
扬姓即杨姓,因两字通用之故。汉代文学家扬雄,乃晋国国君之子伯侨的后人。因为他喜好标新立异,故意讹杨为扬,结果自成一姓。不少家谱认为,华阴杨姓与扬姓各为一半,就是因扬雄讹传所造成的。
六、铜鞮
杨肸的哥哥羊舌赤,字伯华,晋悼公时继承了其父亲羊舌职中军尉之佐的职位。他的食邑在铜鞮,号称铜鞮大夫,其子孙有以“铜鞮”为氏的。
七、杨陈周
此姓是由杨、陈、周三个单姓合成的三字姓,与杨姓有较大的亲缘关系。现在湖南省城步一带有分布。
八、叔向
 杨肸字叔向,他的子孙中有一支以杨肸的字为氏,从而有了叔向一姓。
 
第二章  沿革与分布
第一节  小杨初长时
如果我们从主要生活于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杨肸算起的话,到秦朝时已经过去了大约三百年,这段大约三百年的时间应当是杨姓人历史发展的初期。
这一段时期的杨姓人已经开始以华山一带为中心,向渭水、汾水流域等周边地区迁徙繁衍。有关历史资料也明确地显示出,秦代以前有名可考的杨姓历史人物,其生存和活动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周天子的政治中心地带和秦、晋两大诸侯国。春秋末年因晋国的分裂而形成的韩、赵、魏三国也是杨姓名人活动的中心地带。例如,杨姓人的始祖杨肸,他本来就是晋国人;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杨回是魏国人,他后来做过赵简子的相;杨朱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他也是一位哲学家,也是魏国人;杨是秦朝的大臣,他国曾经跟随秦始皇出巡;杨端和是秦代与王翦齐名的一员大将,他转战各地,为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中华立下了赫赫战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周王室的大臣杨章,杨章有三个儿子,即杨苞、杨朗、杨款。杨苞是韩襄王的将军,驻守修武,他的子孙们因此居住在河内,即今天的河南武陟(“陟”音“质”)、沁阳、济源一带。杨朗是秦国将领,他的后人居住在冯翊(今陕西宝鸡一带)。杨款是秦的上卿,他的儿子杨硕是汉朝的太史公。当然,杨硕已经不属于我们这里所谈的“初期”杨姓人之列了,我们以后还会谈到他。
晋国以及因晋国的分裂而形成的韩、赵、魏三国,加上秦国以及秦国统一全国以后的政治中心地带,再加上周天子政治中心区域,这一片土地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主体部分,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杨姓人从这片土地上诞生,又首先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发展,这应当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初期杨姓人传代一览表
(以晋太傅杨肸为第一代)
姓名 官爵 生子(有正史及家谱可考者) 代序
杨肸 晋太傅 杨食我 第一代
杨食我 晋上卿 生二子即杨道、杨通 第二代
杨道 周定王司马 杨忠 第三代
杨忠 周景王太傅 生二子即杨业、杨晏 第四代
杨业 周太傅 杨鐟 第五代
杨鐟(又写作杨讚) 大夫 杨祺 第六代
杨祺 周哀王司马 杨羡 第七代
杨羡 周考王左将军 杨惠 第八代
杨惠 周威烈王大夫,食邑铜关 杨元 第九代
杨元 周安王左庶长 杨温 第十代
杨温 温州牧,或称雍州牧 杨志 第十一代
杨志 周显王左将军 杨章 第十二代
杨章 周慎靓王右将军,始封华阴 生三子即杨苞、杨朗、杨款 第十三代
杨款 秦上卿 杨硕 第十四代
注:本表参考《陵杨氏宗谱》(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杨氏宗谱》(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以及《无锡洛社•杨氏宗谱》(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等制作。
 
第二节  步入鼎盛期
杨姓从产生到今天已经有大约二三千年的历史了,应当算是比较悠久的了。不过,我国古代早期的姓氏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相比之下,杨姓的历史比最早出现的姓氏要晚了至少两千年。我们据此可以推断,杨姓在秦代以前肯定只能算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姓。
应当可以说,杨姓人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小姓发展成为今日中华第六大姓,拥有数千万的人口,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在汉代的发展契机。杨姓人确实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举例而言,我们前文提到的杨款的儿子杨硕,据说残暴的秦始皇想召他做官,他没有答应,后来则追随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征战各地,被任命为大汉朝的太史。杨硕生了八个儿子,其中的老六叫做杨喜,他在刘邦与项羽之间展开的楚、汉之争中率领军队追击项羽。楚霸王项羽在乌江兵败自刎后,杨喜分得项羽遗体之一块,他因此被封为赤泉严侯。再往后来,杨喜的曾孙杨敞官至丞相,封安平侯,他还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而到了杨震这一代时,杨氏一门的权位更加煊赫,杨姓人的声望由此而大增。

汉朝太尉杨震根系表
(以周慎靓王右将军杨章为第一代)
姓名 官爵 生子(有正史及家谱可考者) 代序
杨章 右将军 生三子即杨苞、杨朗、杨款 第一代
杨款 秦上卿 杨硕 第二代
杨硕 汉太史公 生八子即杨鴳、杨奋、杨、杨倏、杨熊、杨喜、杨鸇、杨 第三代
杨喜 汉赤泉严侯 杨敷 第四代
杨敷 汉赤泉定侯 杨胤 第五代
杨胤 杨敞 第六代
杨敞 汉丞相、安平敬侯 生二子即杨忠、杨恽 第七代
杨忠 汉安平顷侯 杨谭 第八代
杨谭 安平侯 生二子即杨宝、杨並 第九代
杨宝 生二子即杨震、杨衡 第十代
杨震 汉太尉 生子杨牧、杨里、杨秉、杨让、杨奉 第十一代
杨牧 汉太尉 杨统、杨馥 第十二代
注:本表参考《二十五史》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杨姓的部分内容制作而成(参见图1—3—1)。

在杨姓人的历史发展中,杨震确实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他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曾经官至太尉。他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后来也都官至太尉。汉代人把担任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个最重要官职的人物称为“三公”,从杨震到杨彪,杨家人连续四代“蝉联”太尉一职,号称“四世三公”,杨姓人的声望一时之间响彻华夷。
汉朝的皇帝姓刘,刘姓是国姓,除此之外,只有袁姓可以与杨姓相提并论。我们知道,从东汉开始,我国逐渐开始形成了大姓大族垄断政治权力的氏族门阀制度,国家选用官吏,不是看其本人的能力、表现,而是看其名望资历,凭借其姓氏门第。杨震恰恰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把杨姓一下子抬高到了令人景仰的地步,这对于杨姓此后逐渐成为一个人口众多、名人辈出的大姓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
汉朝末期一直到三国时期,杨姓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但是,到了西晋时期,杨姓又一度显赫起来。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290年在位)的皇后姓杨,叫杨艳,杨艳临终之时,担心太子的地位不保,所以,她向皇帝推荐了她自己叔叔的女儿杨芷为继任皇后,此举得到了皇帝的允许。杨艳的叔叔,也就是杨芷的父亲杨骏官居宰相之职位。杨骏与其弟弟杨珧、杨济三人共同把持了当时的朝政,号称“三杨”。不过,到了晋惠帝(公元290~306年在位)在位的时候,由于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痴呆儿,再加上晋惠帝的皇后贾氏善于阴谋弄权等方面的原因,皇太后杨芷被废黜,杨骏一门遭遇诛灭三族之灾。《晋书•列传第十•杨骏传》云:“诛骏亲党,皆夷三族,死者数千人”(参见图2—4—1 )。现在的有些书籍中说弘农杨氏在这一次打击下中绝了,但本著却不这么认为,虽然西晋时期的杨姓遭遇到了沉重的打击,但若认为弘农杨氏从此中绝了,那应当是言过其实。春秋时期杨食我遭遇灭门之灾,但杨姓人还是比较快地就昌盛了起来,可见,封建时代的所谓灭门,也并不见得真的就能够把一族人斩尽杀绝。西晋以后杨姓的发展也证明了杨骏遭遇灭族的事件并没有使得弘农杨氏中绝,例如,我们下面将要大书特书的隋文帝杨坚和大唐贵妃杨玉环等就都源自弘农杨氏。虽然连遭灾难,但主要源自于杨肸一脉的弘农杨氏始终是杨姓人最兴旺的一族,此诚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杨震之后,杨姓人在朝廷中做官的人很多,在地方上做官的也同样是络绎不绝。杨姓人所获得的这种优越的社会政治地位大大地有利于该姓在全国的传播,大大地有利于该姓子孙的繁荣昌盛。例如,杨震的长子杨牧是荆州刺史,封富波侯。杨牧有子孙叫杨孕,而杨孕的后人杨赞是隋朝的辅国将军,封河东公。杨赞的儿子杨初为左光禄大夫,封华山郡公。杨初的裔孙杨播,世居扶风(今属陕西)。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唐德宗的宰相杨炎就是杨播的儿子。可见,扶风一带的杨氏望族正是杨震的血脉。
 
杨孕子孙中的另一支向北方发展,其中有担任燕北平郡守和后魏武川镇司马的,隋朝皇帝就是出自于这一支。杨震的小儿子杨奉,曾经担任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杨奉之后的第八代(以杨奉为第一代)杨姓人杨结,担任慕容氏中山相。杨结之后的第五代(以杨结为第一代)杨姓人杨顺迁居河中永乐,杨结之后的第六代(以杨结为第一代)杨姓人杨岐则迁居原武。
通过对自西汉至三国时代这段时间杨姓历史名人籍贯的考查统计,我们也可以看出,经过汉朝大约400年的发展,杨姓子孙已经相当广泛地分布于以今陕西、河南、山西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各地,向南方也已经跨过了长江,向西南则已经深入到了四川腹地(详情请参见“《二十五史》所载汉代杨姓历史名人籍贯一览表”)。
汉代杨姓名人籍贯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朝代 籍贯 籍贯地今名 官爵 备注
杨可 西汉 不详 不详 告缗长官
杨兴 西汉 不详 不详 长安令
杨敞 西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丞相
杨忠 西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安平侯 杨敞之子
杨恽 西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中郎将 杨敞之子
杨谭 西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典属国 杨敞之孙
杨王孙 西汉 不详 不详 会黄老之术
杨玉 西汉 青海 先零羌族首领 其族居今青海海晏、湟中、贵德一带
9 杨何 西汉 菑川 治今山东昌乐西北 太中大夫
10 杨仆 西汉 宜阳 河南宜阳西 楼船将军
11 杨季主 西汉 河南济源 其子为轵县掾
12 杨中债 西汉 山东一带 医师
13 杨赣 西汉 关中 陕、晋、豫一带 王温舒心腹
14 杨得意 西汉 蜀郡成都 四川成都 汉武帝狗监
15 杨厚 东汉 广汉新都 今属四川 侍中 杨统之子
16 杨统 东汉 广汉新都 今属四川 彭城令
17 杨琁 东汉 会稽乌伤 浙江义乌 零陵太守
18 杨终 东汉 蜀郡成都 四川成都 校书郎
19 杨震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司徒、太尉
20 杨牧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富波相 杨震长子
21 杨秉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太尉 杨震三子
22 杨赐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司徒、太尉 杨秉之子
23 杨奇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汝南太守 杨牧之孙
24 杨彪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太尉 杨赐之子
25 杨亮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阳成亭侯 杨奇之子
26 杨伦 东汉 陈留东昏 河南兰考 太中大夫
27 杨由 东汉 蜀郡成都 四川成都 郡文学掾
28 杨仁 东汉 巴郡阆中 今属四川 什邡令
29 杨修 三国 华阴 陕西华阴县 曹操主簿 杨彪之子
30 杨沛 三国 冯翊(“翊”音“义”)万年 陕西富平 乐安太守 魏文帝时返乡
31 杨政 三国 京兆 陕西西安一带 左中郎将
32 杨俊 三国 河内获嘉 河南新乡 平原太守
33 杨阜 三国 天水冀 甘肃甘谷 曹操封为关内侯
34 杨仪 三国 襄阳 湖北襄樊 蜀国中军师
35 杨洪 三国 犍为武阳 四川彭山 蜀郡太守
36 杨戏 三国 犍为武阳 四川彭山 建宁太守
37 杨阿若 三国 酒泉 甘肃 魏国驸马都尉
38 杨荣 中原一带 琅邪太守
39 杨匡 陈留 河南开封一带 平原令
40 杨颙 襄阳 湖北襄樊 巴郡太守
41 杨宣 什邡 四川什邡县 太仓令
 
第三节  漫漫南迁路
从上文中我们已经知道,经过了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发展,杨姓人已经遍布我们北方黄河流域各地,尤其以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甘肃等省最为集中。在此后的漫漫岁月里,黄河流域各省成了杨姓人向全国各地传播迁徙的中心。就象中华民族其它许多姓氏一样,杨姓的播迁方向也主要是指向南方。
中国人向来是安土重迁的,象欧洲人那样为了寻觅黄金珠宝,憧憬更加美好的生活而远渡重洋式的主动性的迁徙在我国古代很少听说。包括杨姓人在内的华夏各民族向各地的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逃避天灾人祸、驻军、屯田、人口掠夺、官吏遭贬、任职等等,这些绝大多数都是被动性的迁徙。
杨姓人向南方的大量迁徙,很可能从秦代就已经开始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他并吞六国之后,曾经发兵五十万进击南方的少数民族,并且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了闽中郡,在今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一带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等地方行政机构。这五十万大军以及随后而来的几大批人中的一部分在南方定居了下来,估计这部分定居者中应当会有若干数量的杨姓子孙。果真如此的话,这应当是杨姓人最早的一次上规模的远程迁徙了。
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3)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羌、羯、氐等族人纷纷进入中原一带逃避战乱。此次战乱所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以至于长安城里只剩下了不到一百户的人家。已是人灾频频,天灾又接踵而来。北方的旱灾极其严重,黄河甚至于一度断流,人们可以涉水过河;当时的蝗灾也让人闻之变色,据说,那铺天盖地的蝗虫把牛马的毛都吃尽了。在这种如同生活在地狱里一般的生存压力下,不仅汉族中央政权被迫南逃建康(今南京),他们甚至于把北方的郡县设置也“侨迁”到长江一带来了。这里的“侨迁”一词似乎可以用我们今天的一个叫做“克隆”的新鲜名词来替代。例如,在今天的江西九江市附近曾经设置过侨置弘农郡,原来的弘农郡的杨姓子孙迁徙此地的一定不少。汉太尉杨震的后人杨亮、杨佺期、杨思平、杨尚保、杨孜敬等人都曾经在永嘉前后逃亡南方。根据《台湾省通志》所记载,西晋永嘉年间,有十三姓族人从中原一带迁徙入福建,其中就有杨姓,可见此次南迁的规模范围之大。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又有大批北方人南下。例如,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一带发生了动乱,河南固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令率领军队前往镇抚。后来,陈氏父子率领的这支队伍大都在福建一带定居了下来,他们的子孙又进一步地散布到广东、澎湖列岛、台湾等地的各处。杨永、杨珍、杨君胄等人便是随同陈氏父子迁居福建的杨姓军人。(参见图2—3—1 )
“安史之乱”过后,汉太尉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人杨於陵曾经从河朔(今属河北)迁居江南,他有四个儿子,即杨景复、杨嗣复、杨绍复、杨师复,其中的杨嗣复后来官至宰相。濠州录事参军杨遗直本来是同州冯翊(今属陕西)人,安史之乱后迁居苏州,他也有四个儿子,即杨发、杨假、杨收、杨严,其中杨发也官至宰相。杨发后来因为得罪唐朝,被皇帝赐死,他的同宗亲戚杨公庆、杨全益因为受到牵连而被流配岭南。
唐朝天佑年间,弘农人杨承休迁居杭州,后来他的儿子杨岩又再次迁徙,迁徙的目的地是钱塘。
唐朝末年,杨於陵的曾孙杨煚为了逃避中原一带的战乱,率领全家人迁入湖南。
宋朝是又一个汉族与北方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抗、对峙并且最终走向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从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建都浙江临安之后开始到蒙古人最终攻灭南宋为止,其间北方汉族人纷纷南迁不断。
杨继业的后人,名将杨存中的儿子杨倓、杨偰、杨傿就是在这一段时期迁往浙江富阳的。皇亲杨浙,祖先是开封人,靖康之后迁居浙江上虞。
福建是南宋以后杨姓人迁居的一个中心,现在的福建漳浦县杨姓人大多自称其祖先为南宋遗臣杨亮节。
根据《杨氏族谱》记载,宋朝绍兴年间,有一位名叫杨元规的进士,他本来是广陵人,因为担任地方官职而迁入广东南关,杨元规因此成了广东一带杨姓人的始祖之一。可见,杨姓人进入广东也是比较早的。
南宋以后,北方汉族大举南迁的历史基本上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南迁之后的再次迁徙。我们在寻根问祖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些大的迁徙背景。例如,已经定居福建宁化石壁村的杨远绍,后来再次迁入广东梅县,成为梅县一带的望族。
元明之际的安徽成为这一战乱时期的主要战场,战争使得这一带的人口减少达90%左右。战乱结束之后,只好从江西等地大量地补充人口。当时就有人声称:“如今的安徽人已经不是昔日的安徽人了”。皖南一带的杨姓族谱中也常常可以看到祖先来自江西的记载。
湖南、湖北的情况与安徽相类似,这两地也曾经从受当时的战乱时局影响较小的江西等地迁入了大量的人口,当时的湖南、湖北合称湖广,历史上把这次人口大迁移叫做“江西填湖广”。
四川的情况最为典型。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杨姓人在汉代就已经进入四川了,而且是名人辈出,以后历代都有迁入。然而,今天四川的杨姓人却大多不是那些早期迁入者的后裔了,这是因为在宋末元初发生了大战乱,当地老百姓因为遭遇此次灾祸只剩余了二三成。到了明末清初,大战乱又一次地发生了,四川人口又因此减少了一大半。这样轮番的几次大换血,使得四川原先的土著居民所剩无几。我国现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是四川人,他的回忆录文章《我的童年》对此有过十分生动的描述。郭沫若在回忆录中说,他在四川的家乡叫做“沙湾”,“沙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是外来户。郭沫若还在回忆录中说,他本人的祖先就是从著名的移民集散地福建宁化县迁移而来的,而且,他们还常常与当地的杨姓人闹别扭。郭沫若的这篇作品读起来很有乡土味,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姓氏家族观念很有帮助。
现代的四川人绝大多数是清朝前期从邻近诸省迁移而来的,其中以湖南、湖北两地迁入者为最多,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次人口大迁徙叫做“湖广填四川”。开始的时候,移民是被迫的,据说,押运途中移民被绳索捆住了双手,大小便的时候需要请示押运他们的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叫做“解手”,后来,时间一久,“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了。不过,这些早期的被迫迁入者因祸得福,他们来到四川之后,发现四川原来是一个风调雨顺、物产丰饶的好地方,消息一传开,后来者就用不着官府拿着绳索去“请”了。现在,我们从四川省的一些地方志、家谱中常常可以发现杨姓人迁移自湖南、湖北的记载。而且,声称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自湖北麻城孝感乡的人很多。例如,《忠县姓氏志》中就有祖籍湖北麻城孝感乡人杨古英、杨觉寿、杨时和等人于明代洪武二年迁居忠县的记载。湖北麻城孝感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集散地之一。

台湾杨氏宗亲会地址 
序号 地址
1 台北市景化街54号
2 宜兰苏澳镇江夏路42号
3 新竹市中央路136号
4 云林北港镇博爱路71号
5 花莲市北滨街65号
6 基隆市精一路23号

台湾是祖国美丽的宝岛,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人员交往很早就有记载。如连横的《台湾通史》所述,从唐末五代开始,到两宋时期,中原一带动乱不休,漳州、泉州的老百姓逐渐迁入台湾。漳州是福建省杨姓人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可以推测,两宋以前已经有不少杨姓人迁往台湾,但是具体到某个杨姓人,则暂时尚没有确切可靠的资料。
又据《台湾省通志》所述,杨姓人入居台湾是从明代开始的,迁居者差不多都是福建人。我们知道,福建杨姓人主要是来自于河南,所以,发祥于弘农华阴的杨姓子孙迁居台湾,大致上经历了河南(以光州固始为主)和福建(以漳州和泉州为主)两次大的中转。目前已经知道的有姓名可以查考的杨姓入台始祖是明末永历十五年漳州人杨文科,他迁居台湾后与他人一道在槺榔西堡六脚佃庄务农。郑成功收复台湾,刘铭传率领军队进入台湾以及国民党败逃台湾之时,随之而入的杨姓人更是不计其数。(参见“迁居台湾的杨氏祖先一览表”)

迁居台湾的杨氏祖先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原住地 迁入地 迁入时间 备注
1 杨文科 福建漳州海肇县 永历十五年
2 杨文允 同上 永历二十八年
3 杨肇尽 同上 清雍正十二年
4 杨明教 同上 同上
5 杨肇珍 同上 乾隆初年
6 杨應阳 同上 同上
7 杨應言 同上 同上
8 杨應寻 同上 同上
9 杨肇晖 同上 同上
10 杨肇智 同上 同上
11 杨應焕 同上 乾隆中期
12 杨應诛 同上 同上
13 杨應勉 同上 同上
14 杨塗四 同上 同上
15 杨應谟 同上 同上
16 杨應贺 同上 同上
17 杨肇团 同上 同上
18 杨應鳯 同上 同上
19 杨應尊 同上 同上
20 杨應掌 同上 同上
21 杨應老 同上 同上
22 杨传受 同上 同上
23 杨明固 同上 同上
24 杨應蚕 同上 台南佳里 乾隆末年
25 杨肇豹 同上 同上 同上
26 杨经纶 同上 同上 同上
27 杨天庇 同上 同上 同上
28 杨巷摘 福建漳州龙溪县 台湾嘉义六脚 永历十八年
29 杨顺盈 同上 台南大内 雍正年间
30 杨榜 同上 同上 同上
31 杨长利 同上 同上 同上
32 杨寝 同上 台中市 同上
33 杨正公 同上 大内 乾隆年间
34 杨德惠 同上 苗栗后龙 同上 后代迁居宜兰
35 杨庆 同上 台北市士林区 同上
36 杨苗 同上 大内 道光年间
37 杨宽 同上 同上 同上
38 杨如凰 福建漳州长泰县 台南归仁 康熙年间
39 杨舜 福建漳州平和县 台中乌日 雍正年间
40 杨国策 同上 士林 乾隆年间
41 杨君略 同上 同上 同上
42 杨鼎元 同上 乌日 乾隆末年
43 杨江氏 福建漳州诏安县 嘉义民雄 乾隆四十二年 携其子杨文、杨明、杨作一同迁居台湾
44 杨炳 福建漳州漳浦县 屏东新园 乾隆末年
45 杨牛 福建漳州 宜兰市 嘉义七年
46 杨古 福建泉州晋江县 云林北港 康熙三十年
47 杨国扬 福建泉州同安县 彰化市 康熙中晚期
48 杨子爵 同上 台中清水 同上
49 杨咸曲 同上 清水 乾隆年间
50 杨咸仙 同上 同上 同上
51 杨炳耀 同上 同上 同上
52 杨富宗 同上 同上 同上
53 杨长成 同上 士林 同上
54 杨凤 福建泉州南安 清水 康熙末年
55 杨正发 同上 嘉义布袋 同上
56 杨士琬 同上 溪湖 乾隆末年
57 杨士琴 同上 同上 同上
58 杨士丕 同上 同上 同上
59 杨方意 同上 同上 同上
60 杨士代 同上 同上 同上
61 杨万片 同上 同上 嘉庆二十五年
62 杨万爪 同上 同上 同上
63 杨万接 同上 同上 同上
64 杨万夏 同上 同上 同上
65 杨志申 福建泉州 彰化县 康熙中期
66 杨于崇 广东嘉應州镇平县(今蕉岭) 嘉义 雍正年间
67 杨朝达 同上 屏东 乾隆初年
68 杨朝进 同上 同上 同上
69 杨恭成 同上 高雄美浓 乾隆中期
70 杨缵绅 广东嘉應州长乐县(今五华) 桃园八德 乾隆三年
71 杨鳯廷 广东嘉應州梅县 苗栗镇 嘉庆年间
72 杨尚连 广东惠州府陆丰县 桃园中坜 乾隆初年

那么,杨姓人在台湾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根据台湾省“民国67年6月30日”的统计,当时台湾总人口为16951904人,杨姓人口为448367人,占总人口的2.6%,排在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之后,列第十位,为台湾十大姓氏之一。依照这个比例,我们应当也可以推测出现在台湾杨姓人的大致人数。
又据台湾“民国49年9月”的统计,台北市杨姓为第八大姓,占该市总人口的2.9%;基隆市杨姓为第九大姓,占该市总人口数的2.9%;宜兰县杨姓为第八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2.6%;新竹县杨姓为第十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2.9%;台中县杨姓为第九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3.3%;彰化县杨姓为第七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3.4%;台南县杨姓为第七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4.0%;屏东县杨姓为第十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2.7%;台东县杨姓为第十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2.4%;花莲县杨姓为第十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2.3%。根据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台湾省杨姓人口比例最高同时排行也最靠前的地方是台南县,占该县总人口数的4.0%,为第七大姓,彰化县和台中县也是杨姓人集中分布的地区。 
第四节  海外手足情
有关杨姓人在海外的事迹,史料中很早就有记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时候,有一位随行的军官叫杨云川(公元1399年~?),他是浙江绍兴人。杨云川在北婆罗洲地区曾经救过当地杜逊族的一位公主的命,使她免于遭受水蛇的啮咬。两人后来产生了感情,并且于1425年结成了夫妻。杨云川住在杜逊族长屋,传授农耕技术。结婚两年后,杨云川回国,约定来年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月圆之时相会,可惜此后再无音信。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当时任大明广东镇守龙门等处(今广西钦州境内)总兵的杨彦迪等人,不愿服从满清政权的统治,率领三千名士兵,乘坐五十多艘战船投奔越南。他奉越南之主阮福濒(公元1648~1687年在位)的命令,开赴美萩(今属越南前江省)等处,开垦湄公河三角洲一带。杨彦迪等人所带来的这批移民后来散居到越南南方各地。
 
海外华人大多来自于中国广东与福建两省,而侨居的地区则遍布全世界,尤其以东南亚为最集中。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这些在当时身处异国,举目无亲的海外赤子,他们十分看重血脉亲情,十分看重同宗同姓的同胞之谊。他们建立了许多以宗亲关系为基础的组织,以互相联络感情,互相帮助(参见图2—4—1 )。例如,原籍福建海澄县的杨姓子孙于1942年在马来西亚槟城成立了“霞阳植德堂杨公司”;而“菲律宾弘农宗亲会”是杨姓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成立的,该会最初叫做“四知堂”。被誉为“世界鳄鱼大王”的泰国华人杨海泉,他的泰国名字叫做乌泰•杨巴帕高,他曾经担任泰国杨氏宗亲会理事长,可见泰国杨姓的宗族组织也很发达。
远徙海外的杨姓子孙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姓氏。例如,有一位移民日本的浙江人叫杨鸣梧(?~1682年),他是日本幕府1663年首次任命的六名唐船请人之一。杨鸣梧来到日本后没有丢掉自己的姓氏,他的次子叫做杨善右卫门(?~1696年),杨善右卫门后来继承了乃父的职务。杨鸣梧的长子叫做杨仁平次(?~1701年),杨仁平次的后人也多有担任唐通事一职的。
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传统美德也跟随着杨姓好儿女“定居”到了世界各地。例如,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杨著恩(?-1883)于1874年率领一百多人参加刘永福的黑旗军,他在越南与当地人民一道抗击法国侵略者,被任命为右营管带。在1883年5月发生的第二次纸桥战役中,杨著恩的右营担任先锋,在关帝庙附近狙击法军。杨著恩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战斗,打死了十几个法国鬼子。最后,他胸部中弹而壮烈牺牲。又如,1871年,印度尼西亚有五位华人拜把兄弟,其中有一位杨姓人叫做杨桂林。一天,因为错摘了一些比较嫩的烟叶,五兄弟竟然遭到荷兰工头的毒打。忍无可忍之下,他们用锄头把最凶狠的一个荷兰监工给杀了。在审讯的时候,无论殖民主义强盗怎样软硬兼施、滥用酷刑,五位兄弟全都异口同声地说是自己一个人杀的,与其它人无干。五位英雄最后全都牺牲了,他们的平均年龄才十七岁。后来,人们在棉兰市郊白蒂沙建起了“五祖庙”,以纪念这五位忠贞无畏的壮士,华人和当地的印度尼西亚人都常常前往瞻仰祭拜。
海外杨姓名人还有很多,现列举若干以资说明。
杨保(公元1897~1956年),是南美洲苏里南华人领袖。他出生于该国亚明那地区,历任苏里南议院议员、副议长、商业总会主席等职务,曾获得荷兰皇家奖章、荷皇加冕奖章。
杨锦成(公元1918~    ),祖籍福建,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邦恰保市,1950年后定居新加坡,1966年代表人民行动党连任国会议员,1970年后连任国会议长。
杨天全(公元1918~?)出生于江苏海州,1940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学习,后来在设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担任预算局局长。
杨小燕(公元1930~    ),原籍湖南,出生于北平。她1949年去美国学习医学,后来定居美国并且迷恋上了桥牌。在1978年第五届奥林匹克桥牌女子双人赛上,她与另一女子合作,一举夺魁。1984年,她作为美国奥林匹克桥牌队的主力,再登世界桥牌皇后的宝座。
杨祖佑,美国国防部、海军部、国家航空和宇航局、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科学顾问。1991年,他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学院的院士,这是美国工程界的最高荣誉。
杨朝春,原籍福建省漳浦佛潭。1955年4月,亚洲会议在万隆召开,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前往参加。当时,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对这次会议十分仇恨,阴谋暗害我代表团成员。印度尼西亚漳浦原籍的华侨以中华民族大义为重,努力保护我代表团成员的安全。当时担任万隆杨氏联谊会(成立于30年代)、中华总会、漳泉公会主席的佛潭人杨朝春,与漳泉公会秘书杨维廉等人精心组织保卫工作,为我代表团成员的人身安全和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他们还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对他们慰勉有加。不久,国务院又邀请他们回国观光,并参加了盛大的国庆大典。福建省原籍的海外侨胞很多,在福建省漳浦佛潭镇圩中有佛潭杨氏祠堂,该祠堂建造于明代,清朝嘉庆年间重修,占地740平方米。1984年,杨姓海外侨胞捐款维修。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紫琼,祖籍福建,1963年出生于马来。1983年,杨紫琼获得了“马来西亚小姐”竞赛冠军,然后进入电影界,主要扮演“打女”角色,被称为“女成龙”,成了继成龙之后的又一位扬威国际影坛的动作巨星。杨紫琼在出演冒险镜头的时候常常亲自上阵,不用替身。1996年在拍摄《阿金的故事》时,她从近十米高的楼上摔下,背部受了重伤,在医院躺了好几个月。后来,她在好来坞著名导演奥利佛•斯通导演的第十八集007影片《明日帝国》中扮演智勇双全、身手不凡的中国女特工,该影片播映后好评如潮,与《泰饿坦尼克》一起坐稳了票房收入的头两把交椅。杨紫琼本人也名列《时代》周刊“全球五十位红人榜”之列。
杨致远,出生于台湾,雅虎公司主席。学生时代与同伴大卫•费罗打赌,准备开发网络搜寻器,结果大获成功,创立了名噪全球的雅虎网络公司。该公司股票上市后股价连创奇迹,
曾卖到了每股百万美元的宇宙价。


 
第三章  杨氏八杰
第一节  德才兼备杨太傅
杨肸(“肸”音稀),字叔向,又叫羊舌肸,他是春秋时期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晋平公在位的时候,杨肸担任太傅一职。杨肸长期活跃在晋国的政坛上,活跃在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场合,是当时的一位颇负盛名的政治家。
一、政在家门
杨肸所处的时代,正是各诸侯国中的卿大夫势力越来越膨胀的时代,而与之相应地,国君的权力却日渐衰落。“公族”的地位逐渐让位于“私门”,此即所谓的“政在家门”。这本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蕴涵着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求,但是,在当时,这种新的社会现象只有极少数的有识之士才能够注意到,而“政在家门”这句话正是杨肸率先说出来的,这是对于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状况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政治判断。
杨肸指出,晋国的百姓们已经疲劳不堪,但国君仍然迫使他们为自己修造华丽的宫殿;穷人们饿倒在路旁,而国君的女人却富得冒油,“政在家门”,国君已经没有什么威信了,“公室”将会很快地衰落下去,取而代之的将是私家卿大夫们的势力,即所谓的“私门”势力。
历史的发展果然不出杨肸之所料,在杨肸死后大约100年的光景,晋国就被三位强有力的卿大夫给瓜分了。杨肸的政治眼光是敏锐的,远远地超越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后世杨姓人做官从政者很多,哲学家也不少,这或许有一些遗传因子的作用吧?
二、三奸同罪
杨肸为人十分正直公允。
公元前528年(晋昭公四年),晋国的邢侯与雍子两个人为了争夺一块地皮,关系闹得很僵,以至于诉诸公堂,打起了官司。当时的晋国司马(大法官)士景伯出国去了,于是,杨肸的弟弟叔鱼担任了代理大法官,负责审理这宗案子。争地一案本来是雍子的不是,但是,雍子为了赢得这宗官司,他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叔鱼,用亲生骨肉做礼品来行贿。雍子的这位临阵磨枪得来的叔鱼果然胳膊肘朝内,在审案中包庇了雍子,结果判定邢侯有罪。邢侯怒不可遏,在朝堂上当众就把叔鱼和雍子给杀了。晋国的执政官韩宣子就这件事情来征询杨肸的意见,杨肸说:“雍子抢夺属于他人的土地,又用自己亲生的女儿来行贿;叔鱼身为执法官,竟然敢于出卖法律,徇私舞弊;邢侯本是没有什么过失,但后来却擅自杀人,三个人的罪过是一样的,全都该死。”于是,晋国人就杀了邢侯,并且把邢侯、叔鱼和雍子三人的尸首陈列示众。这就是在我国古代刑法史上很有影响的“三奸同罪”的故事。(参见图3—1—1 )
比杨肸年代略晚一些的孔夫子,对杨肸的做法称赏不已。孔夫子说:“叔向继承了古代传统的正直作风,他不徇私枉法,多次指出亲弟弟叔鱼的错误,他的行为合乎道义,他是一位正人君子。”
 
三、礼让为先
杨肸是一位著名的外交家,他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与他平日的为人一样,那就是诚实待人,以德服人。
晋国和楚国都是当时的军事强国,以这两大国为中心形成了两个互相对抗的诸侯国军事同盟,双方征战不断。公元前546年(晋平公十二年),晋、楚两国带领各自的同盟小国,准备在宋国举行“弭兵”大会,意图结束这种长期对抗的状态。这应当可以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和平休战大会了吧?当时,晋国的军事实力事实上比楚国还要强那么一点点,因为,在此前的两国之间所进行过的四次大战役中,晋国以三胜一负的成绩略占了上风。不过,晋国比较重视这次大会,对停战比较有诚意。而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却盘算着不轨的图谋,他打算借和平的幌子来行霸权之实,准备乘机袭击晋国军队。楚国的令尹说:“如果消灭了晋国前来赴会的部队,并乘机杀死晋国的执政官赵武,那就可以削弱晋国的实力了。”所以,前来参加和平大会的楚国人,衣服里面却暗藏着武器和铠甲。
赵武知道了楚国的图谋之后,心中很是担心,他前来请教杨肸说:“对此,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杨肸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忠诚和信义是出自我们的内心,这是不可以侵犯的。现在我国以忠诚和信义来会合诸侯,而楚国人也已经在公众场合下发表过他们的诚意声明。如果他们袭击我军,那就是背信弃义,背信弃义则必然要自取灭亡,他们怎么能够损害到我们呢?”他还大义凛然地对赵武说:“你为什么这样怕死呢?如果用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巩固晋国的盟主地位,那是很值得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晋国一点也不作防备,摆出了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果然,楚国人很敬畏晋国的信义战略,没有敢轻举妄动,“弭兵”大会因此得以正式召开。
大会开始后,楚国又很蛮横地要求先歃血,争着要做盟主。正在相持不下之际,杨肸来向赵武说:“能不能够做霸主,这主要是要看有没有道德,而不在于谁先歃血。”结果,晋国再一次地对楚国作出了让步。
有人认为,杨肸对国际事务的处理有些过于迂腐,书呆子气太重,或许还有人认为杨肸差一点就因为忠厚迂腐而误了国。但是,杨肸的这种以诚待人的态度,杨肸的这种在本国的国力实际上强于对手的情况下一再地作出善意地让步的做法却是难能可贵的,它使得停战大会得以顺利地进行,这实在是对于人类和平事业的一大贡献。“弭兵”大会之后,晋国与楚国之间保持了长约40年的和平,这确实是来之不易的。
四、贺人清贫
有一天,杨肸来见韩宣子,在闲聊之中杨肸得知,韩宣子正在为自己家庭经济上的拮据而忧愁伤感。但就在这个时候,杨肸却立即笑嘻嘻地向韩宣子贺喜,此举搞得韩宣子很是纳闷。韩宣子大惑不解地问:“我乃是晋国的执政官,但却有名无实,家里实在是太穷啦,没办法同大夫们来往,我正在为这件事情而发愁呢,你却跑过来向我道什么喜,这是为什么啊?”杨肸回答说:“象那个名字叫作郤昭子的人,他的家财几乎相当于全国财产的一半,全国军队中的将领有差不多一半的人都是他家的亲戚。如此大富大贵的人物,其结局是怎么样的呢?他的尸首被停放在朝廷上示众,他的宗族被消灭在绛那个地方。富比公室,权倾朝野,一旦遭到了灭顶之灾,却没有什么人为他悲哀,无人向他表示同情,这是他平时不注重修养道德的缘故。”杨肸的一席肺腑之言说得韩宣子大受感动,韩宣子说:“我就像是一个将死的人啊,幸亏得到了您的拯救,不仅仅是我本人感谢您,我的祖祖宗宗都将牢记您的大恩大德。”
五、好事多磨
说到杨肸,似乎就不能不谈一谈他的母亲,史书中把她绘声绘色地描绘成了一位杰出的女预言家(参见图3—1—2 )。
 
根据《左传》的记载,杨肸在年轻的时候很想娶申公巫臣的女儿,但是,杨肸的母亲则盼着儿子从她自己的亲族中挑选一位来做媳妇。杨肸说:“娶娘舅家的女儿不容易生孩子。”这实际上就是以近亲结婚对后代不利为理由拒绝了他母亲大人的建议。不过,对于杨肸与申公巫臣之女的婚事,杨肸的母亲仍然是持反对意见的。“夏、商、周的灭亡,公子申生遭遇被废弃的命运,这一切都是美色惹的祸啊”,这位母亲滔滔不绝地对儿子讲,“我听人家常说,长得非常漂亮的女人一定有着非常丑陋的地方……”她还以从前的一位有仍氏(古代诸侯)的女儿为例子来表达她的婚姻观点,说这位有仍氏的女儿长着一头“乌黑稠密的头发,头发发丝的光泽可以照亮人们的眼睛,那模样简直是美丽极了”,但是,这位有仍氏的美女所生的孩子却很不争气,被人们轻蔑地称作“大猪”(参见图3—1—3 )!杨肸听了母亲的这么一番高论,也觉得有些害怕了,在娶不娶申公巫臣之女的问题上有所退缩。后来,是在晋平公的强迫下,他才最终勉强地与申公巫臣的女儿成了婚。
杨食我就是杨肸与申公巫臣之女所生的儿子。《左传》中还说,杨食我刚刚降临人世的时候,杨肸的嫂嫂慌忙跑过来向她的婆婆也就是杨肸的母亲道喜:“弟媳妇她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杨肸的母亲于是前来探视,但是,她刚刚走到门口,一听见孩子的哭声就掉头往回跑,嘴里边还唠叨个不停:“这哪里是婴儿的哭叫声啊?这是豺狼所发出的声音啊,豺狼似的男人一定有野心,毁家灭族的人一定就是这个孩子了!” 
 
根据《左传》等历史书籍的记载,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杨肸的母亲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曾经竭力地反对过杨肸与申公巫臣之女的婚事,但她何以能够预言他们所生的儿子将要毁家灭族呢?我们今天的人绝对不会再去相信这种迷信的说法的,杨肸之母的预言肯定是后人在杨食我之难发生以后,牵强附会地编造出来的。关于杨食我遭遇灭族一事,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祁胜与邬臧交换老婆放纵淫欲,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情,杨食我杀死他们,不应当算是滥杀无辜。即便是依照杨肸所确立的“三奸同罪”的标准,杨食我也不应当被满门抄斩。所以,我们实在不应当把杨食我视为杨氏一门(或羊舌氏一门)遭遇毁家灭族之灾的败家元凶。恰恰相反,杨食我在晋顷公处事明显不公的情况下,为了朋友之谊挺身而出,这应当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杨食我家族是晋国国君的宗亲,可谓血脉相连,晋顷公一怒之下,不仅杀了杨食我,还要灭其全族,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并谴责专制国君的冷酷和残暴,而不应当执拗于那些穿凿附会之说的是否灵验。
话又说回来,杨肸、杨食我的子孙现在已经是数以千万记的了,当年为儿子的婚事呕心沥血,为孙子的降生愁眉不展的杨肸之母,她一定没有料到自己的后人会是如此地兴旺,九泉之下若能有知,她老人家一定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吧?!


 
第二节  关西夫子杨太尉
杨震(公元54~124年)又叫杨伯起,弘农华阴人(见图3—2—1 )。他是一代名儒、万世师表,是杨姓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位承前启后关键性人物。
一、衔环以报
大概是出于对杨震的爱戴与景仰的缘故,后人们竟然把杨震及其子孙四代的出生给神化了。
杨震的父亲杨宝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学者,他长年隐居在家,以教授学生为乐。根据传说,有一次,杨宝在山上发现了一只黄雀,这只黄雀被鸱枭追逐,受了伤,坠落在树下。杨宝看见了,顿时就有了恻隐之心。他把这只黄雀放在箱子里,用黄花喂了100多天。小鸟伤好了以后,杨宝又把它放归了大自然。人们还绘声绘色地说,在杨宝把小鸟放归大自然的当天夜里,有一位身穿黄颜色衣服的孩童前来拜谢杨宝,他说:“我乃是西王母的使者,感谢仁慈的您救了我一命。现在我这里奉送给您白玉环4只,以此来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这4只白玉环可以保佑您的子孙品行清白,就像洁白的玉石一样。”后来,杨震以下四代人果然品行高洁,大汉朝的太尉一职,在杨震的家里像传递接力棒似地一口气传了四代,杨家人连续四世“蝉联”太尉要职,号称“四世三公”。
这个神奇而又美丽的传说,充分地表达了人们对于清官的渴望之情,表达了人们对于善良的人的美好祝愿。“衔环以报”这个成语典故就是出自有关杨震父亲的这么一段已经被神话了的传说。
二、三鱣之象
杨震年轻的时侯十分好学,他博览群书,轻视功名利禄。杨震后来多次地谢绝了朝廷的征召,以教学为乐长达数十年之久。现在的华山牛心谷就是他当年隐居教学的地方。杨震的高尚品行受到了人们的赞颂,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关西夫子”、“关西孔子”。他的学生有3000人之多,这似乎与孔老夫子也不相上下了。
杨震父亲的生活已经被神话了,杨震本人的生活也有被神话的倾向。据传说,有一天,杨震正在专心致志地讲学,忽然,一只鹳雀飞落在他的讲堂之下,嘴里还衔着3条黑地黄纹的鱣 (zhān)鱼。学生们取出鹳雀嘴中的鱣鱼说:“这是卿大夫的服象,3条鱣则是意味着要应三台,做高官。”
杨震在年届50的时候,确实是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开始了做官的生涯。但是,他做官的原因理应不是这个美丽的故事给予他的启示,他的学生“鱣是卿大夫之象”的解释荒唐可笑,完全是牵强附会。象杨震这样一生轻视功名利禄,教书育人大半生的人物,他之所以在年老的时候开始了官宦生涯,这一定是因为他在经过了长期的思索之后,觉得入朝为官可以为老百姓们多做一些好事!这里绝没有抬高古人的意思,纵观杨震的一生,他确实是做到了一心为国一心为民。
鹳雀衔鱣的故事虽属传说,但它在杨姓人中的影响颇大。“三鱣”也因此成了后世杨姓子孙的一个重要的堂号。神话般的传说之所以能够演变出现实的力量,这应当主要是因为人们有着强烈的向善的倾向,他们借力于传说表达自己对于正直的清官的崇敬和期待,而杨姓人则借力于此种传说表达出了自己对于有着像杨震这样的清官祖先所产生的自豪感。
三、清白流芳
杨震是我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一位大清官。有一次,杨震在赶赴新任的途中路过一个叫昌邑的地方。昌邑县的县令王密曾经受到过杨震的举荐,对杨震一直深怀感激之情。听说恩人从自己的管辖之地路过,这位王县令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报谢知遇之恩的好机会,所以,他深夜里前来拜访,怀里还揣着10斤重的黄金。杨震见到了王密当然也很高兴,但是,当他发现自己一向十分赏识并曾经向朝廷大力举荐过的人送来的黄金时,心中顿时产生了难以言说的不快。杨震沉思片刻,喃喃地说:“我了解你,但是你似乎并不了解我啊!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呀?!”王密赶紧凑了上来,凑近杨震的耳朵悄悄地说:“现在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我们的这件事情!”杨震立即郑重着色地回答王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怎么能够说是没有人知道呢?!”一席话说得王密愧不能言,只好夹着他那沉甸甸的10斤黄物,灰溜溜地走掉了。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拒贿的故事,杨震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杨四知”、“四知先生”,从而备受人民的景仰。“四知”后来成了杨姓人的最重要的堂号之一。
杨震在做郡太守的时候,生活很是清贫,他的儿孙们经常是粗茶淡饭。有人劝说他,劝他应当早点为儿孙们做些打算,要杨震为自己的后人置办一些产业。杨震是如何回答这种劝告的呢?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我要给子孙们留下的是一个‘清白子孙’的称号,你看,这份遗产难道还不够厚重吗?!”
四、刚正不阿
杨震不仅十分清廉,他也是一位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大官。
据《后汉书•列传第四四•杨震》记载,汉安帝(刘祜)的奶妈叫王圣,她依仗着曾经尽心尽力地保养过皇帝的功劳,行为十分地放纵。当时,有一个叫做刘瑰的人,只是因为他娶了王圣的女儿伯荣,竟然一步登天,封官又封侯。杨震对此事十分地不满。虽然他也明明知道王圣有皇帝做庇护,势力很大,但是,他仍然大胆地多次予以弹劾:“现在刘瑰没有什么功劳,仅仅是因为娶了王圣的女儿,一下子就当上了侍中,又封了侯,这样的做法不符合制度,不符合经义,老百姓现在对这件事情意见很大,大家正在议论纷纷。”可惜,糊涂得安帝对杨震的意见不予理睬。
汉朝延光二年,杨震升任太尉一职,皇帝的舅舅耿宝来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兄弟,杨震没有答应。这位不知趣的国舅大人居然厚着脸皮,亲自找上了门来了,他对杨震说:“李常侍是国家的重臣,他想让你提拔提拔他的哥哥,而我此次来您这里也只不过是传达一下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回答说:“假如朝廷真想任用这么样的一个人物,那就应当由尚书们作出决定。”耿宝听完了这句话,大恨而去。后来,皇后的哥哥也来请求杨震提拔任用自己的亲信好友,杨震同样都毫不犹豫地回绝了。朝中的权贵们对他是越来越怨恨。
杨震不买皇亲国戚们的帐,相反,他对敢于直言上书的小百姓却竭尽全力地予以保护。当时,有一个叫赵腾的河间人士向朝廷上书,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批评朝政的错误。结果,皇帝对此人很是感冒。杨震却说:“赵腾说话言语过激,冒犯了皇上,但这与杀人放火不是一回事,恳请您宽仁为怀,留他一条性命,因为只有这样做天下人才会敢于向您说话。”可惜,杨震生不逢时,昏庸的皇帝还是杀了赵腾。
五、慷慨而死
大汉延光三年(公元224年)的春天,皇帝出巡在外,奸臣樊丰等人乘机大修住宅。杨震查明了他们是伪造了诏书,准备予以弹劾,樊丰等人十分地恐慌。恶人先告状,他们对皇帝说:“赵腾死后,杨震心中很是不满”,以此来引起皇帝对杨震的不快,杨震因此被免去了太尉职务。但樊丰等人觉得仍然不过瘾,他们又请出了耿宝在皇帝面前说话,谎称杨震被免职之后不服罪,于是,糊里糊涂的皇帝又下诏把杨震遣返弘农老家。
在回往家乡的路上,杨震慷慨地对他的儿子和门生们说:“生死是大丈夫的常事。我蒙受皇帝的恩典居于高位,虽然仇恨奸臣的狡诈,但不能杀了他们;虽然讨厌邪恶的女人扰乱朝纲,却又无法禁止她,我有什么脸面面对日月!我死之后,你们要用杂木做棺材,扯几块粗布简单地遮盖一下遗体就可以了,不要葬在祖坟里,也不准设祭祠。”说完,他饮鸩而亡,此时,他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了。
不久,汉顺帝即位,樊丰等奸臣劣迹败露,被诛杀。杨震的冤屈也得到了昭雪。新皇帝称赞他的忠贞,下诏把他改葬于华阴潼亭。(参见图3—2—2 )
 
六、四世三公
在我国汉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个极品官职,号称“三公”。其中的太尉一职主管全国的军事。杨震官至太尉,他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也都官至太尉。杨震祖孙四代都做了太尉,所以号称“四世三公”,一时之间,名贯华夷。
杨秉是杨震的三儿子,他颇有杨震的清白忠正的遗风,每次朝政有所得失,他都能尽忠规谏,而且他的建议也经常被皇上采纳。他不喝酒,夫人死得早,他也不再另娶。他还曾经十分从容地对人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畏四知,去三惑”这个典故就是杨震、杨秉父子两人用他们自己清白的品行创造出来的。
杨彪与曹操是同时代的人。当时,袁术闹叛乱,曹操以杨彪与袁术有姻亲关系为理由,欲图陷害之。当时,有个叫孔融的人,是孔夫子的后人,得知了曹操打算加害杨彪的消息之后,他来不及穿好衣服就立即前来求见曹操。孔融对曹操说:“杨家四代人品行端正,天下景仰,《周书》都说父子兄弟犯罪不可混为一谈,怎么能把袁氏的罪过加到杨氏的头上呢?”曹操理屈词穷,只好放过了杨彪。
“老牛舐(shì)犊”这个成语典故也与杨彪有关。杨彪的儿子杨修是当时很了不起的一位大文人,曾经担任曹操的主簿。杨修很有智谋,但是,他最终还是被曹操给杀掉了。曹操杀杨修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二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担心他日后会成为自己的祸患;三是杨修本人比较喜欢逞才,喜欢张扬自我,这样更容易招徕嫉妒。后来,曹操见到杨彪的时候问:“你怎么瘦得这样厉害啊?”杨彪回答道:“早知道儿子该死,像汉武帝时候的金日磾那样亲手把他杀掉也就算了,我真是惭愧得很啊!没有金日磾那样聪明,居然还怀着老牛给刚出生的小牛舐舔身体那样的感觉,思念着自己的儿子。”杀人如麻的曹操听了这么一席话,神情也不由自主地黯然了下来。

汉太尉杨震以下五世子孙表
(以汉太尉杨震为第一代)
杨震(汉太尉) 第一代
杨牧(富波相) 杨里 杨秉(汉太尉) 杨让 杨奉(中书侍中) 第二代
杨统 杨馥 杨赐(汉太尉) 杨敷 第三代
杨奇 (侍中) 杨彪(汉太尉) 杨众(蓩亭侯) 第四代
杨亮(阳成亭侯) 杨修(丞相主簿) 第五代
注释:本表依据《后汉书•杨震列传》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制作


 
第三节  一统天子隋文帝
公元581年2月14日,41岁的北周丞相杨坚,头戴远游冠,备极礼仪地接受了北周静帝的逊位诏书和传国玉玺,从而登上了皇帝宝座,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大隋朝就这样诞生了。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604年),小名那罗延(见图3—3—1 )。杨坚一族,自称出自弘农。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杨震的长子杨牧是荆州刺史,封富波相。杨牧的第十世孙叫杨孕,而杨孕的第六世孙叫杨渠,杨渠的儿子杨铉是前燕(公元337~370年)的北平郡守的,杨铉生杨元寿,杨元寿是后魏武川镇司马。杨元寿的曾孙杨祯就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祖父。
关于隋朝皇族的血统是否确实出自弘农杨震一系,史学界多有不同的意见。中国古人素来有求善不求真的传统,在自己的血缘关系上也是如此。尽管中国历史上不乏恶人,我们在家谱中却很少能够发现有某某家族出自某某大恶人的后代的记载。中国古人喜欢在血统上攀附有道德名望的先人,杨坚一族是否为了表明自己具有高贵的血统而故意把自己说成是德高望重的杨震后裔呢?这种可能性我们确实不能完全地予以排斥,不过,在没有找到更为确实的证据以前,我们现在还只能相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
隋皇室世系表
(以杨孕后人杨渠为第一代)
杨渠 第一代
杨铉(燕北平郡守) 第二代
杨元寿(后魏武川镇司马) 第三代
杨惠嘏(太原郡守) 第四代
杨謇(汲郡太守) 杨烈(平原太守) 第五代
杨钟馗(隋义城县公) 杨祯(宁远将军) 第六代
杨处纲 杨处乐 杨忠(隋公) 第七代
杨坚(隋高祖文皇帝) 第八代
杨勇 杨广 杨俊 杨秀 杨谅 第九代
注释:本表依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制作而成。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重臣,官至柱国大将军,受封为隋国公。北周皇帝是鲜卑人,曾赐姓杨忠普六茹氏,所以,杨忠又叫普六茹忠,杨坚因此也叫普六茹坚。
据说,杨坚额头上长着5根肉柱,手心上还有一个“王”字。这些神乎其神的传说,我们当然不必去理会它,不过,杨坚长得一表人才,气度非凡,这一点倒是千真万确的。北周太祖就曾经惊叹过杨坚的长相。齐王宇文宪也曾对北周武帝说过:“普六茹坚相貌非常,我每次见到他,常若有所失,恐怕他不会久居人下,请尽早除掉他。”
杨坚因其仪表堂堂而招来众多非议,表面上看,这是当时人迷信相面术的结果,而实质上则是朝中权贵,尤其是鲜卑贵族对地位日益增高的杨坚的恐惧和嫉恨。杨坚不仅有他父亲的不凡功勋作为依仗,他本人也极有才能。他曾率领水军3万人,在河桥打败了北齐的军队。杨坚后来还同宇文宪一起击败了北齐任城王高湝。所以,杨坚的职位升迁得很快。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是鲜卑大贵族北周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在北周武帝的时候,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立为太子宇文赟的妃子。这一切都毫无疑问地大大提高了杨坚在朝中的地位。不过,高处不胜寒,也正是由于地位的特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杨坚仿佛生活在刀刃之上。
宇文赟即北周宣帝,即位之后,他对他的这位握有重权的岳父大人深怀疑忌。宇文赟曾经一度逼迫时为皇后的杨丽华自杀,他还扬言说:“一定要杀尽杨氏全家!”有一次,宇文赟准备召见杨坚,他告诉左右的武士说:“杨坚来时,若面色稍有异常,你们就立即宰了他。”杨坚自幼就性情沉着,此时更是生死场上的老手,觐见宣帝宇文赟的时候,他虽然明明知道身边危机四伏,周围险象环生,但他尚能镇静自若地应对,因而最终逃过了此次劫难。
宇文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一个大坏种,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他就于当天夜晚强奸了他父皇的妃子,甚至于还骂他的老子“死得太迟了”。他每一次召开御前会议,大家都恐惧得像一只只木鸡一样,大气也不敢喘上一口。上至朝中大臣,下至宫中奴仆,随时都有可能无缘无辜地遭受他的毒打和杀戮。不过,宇文赟的倒行逆施,反过来也为杨坚开辟新的朝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因为纵欲过度,宇文赟登基之后才过了两年就一命呜呼了。他与杨丽华所生的儿子宇文阐即位,这就是北周静帝。由于小皇帝年纪太小,杨坚得以以皇帝外祖父的身份入朝主持政务。
外戚专权,不服者颇多。相州总管尉迟迥等人纷纷起兵讨伐,人数多达数十万,声势一度十分浩大。但是,毕竟杨坚知人善任,他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各地的反叛势力。不久,他又对北周诸王大开杀戒,从而稳住了局面,坐稳了江山。
隋文帝杨坚以外戚的身份主持国政,又通过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当上了皇帝,这似乎不太值得炫耀,但是,杨坚的历史地位却是十分崇高的,因为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登基之后,杨坚积极地准备针对南方陈国的战争。公元588年,他出兵50万攻打陈国,次年就灭了陈国,一举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大业,结束了自汉末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国家分裂局面。而且,这种一统中华的格局一直延续到唐朝的末年。
早在北周宇文赟在位的时候,杨坚就曾经劝说皇帝革除非人道的各种酷刑。登基之后,杨坚立即着手制定新律,此即《开皇律》,《开皇律》废除了前朝的一些摧残肢体的严刑酷法,如枭首、车裂、宫刑等。《开皇律》简要而又完备,体现了为政宽平的特点,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典,为后世各代刑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杨坚还下令废除了僵化不灵的“六官制”,设置尚书、内史、门下三省,内史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掌执行,这就是后世三省六部制的雏形。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决策程序比较合理,同时也便于皇帝对它们进行控制。
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杨坚一改过去由士族大家所把持的荐举制,采用考试选官的科举制。用人看文章,凭实才,而不是仅仅依靠门第出生,毫无疑问,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进步,它对后世乃至于近现代欧洲公务员制度的形成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杨坚甚至于还在公元586年下令各州的官吏必须学法、懂法,并且要他们定期赴京参加考试,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法律队伍专业化的尝试吧?真乃天才之举!
此外,杨坚还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改革府兵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等。杨坚的这些政策和改革措施大都为后世的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提供了很好的样板。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生活相对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得以增加。因为杨坚的年号为“开皇”,历史上称他在位时期的这段比较有作为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杨坚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人物。美国人麦克尔•H•哈特在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只选了两位中国皇帝,其中的一位是秦始皇,位列第18,而另一位就是隋文帝,位列第82。麦克尔•H•哈特诚可谓独具慧眼,他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认为,隋朝虽然短命,但是,杨坚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一举统一了中国,他的各项富有创造性的改革措施也都成了后世模仿的典范。《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还把杨坚与查理曼大帝进行了一次很有见地的比较,它认为“查理曼在西方远比隋文帝在中国有名气,但隋文帝似乎是两位君主之中更有影响力的人物”。
杨坚还是一位罕有的俭朴成性的皇帝,衣服破了,补补再穿。平时只吃一道肉菜。有一年,关中地方收成不好,派去调查的人带回了当地百姓的饭食,原来,这饭食是用豆屑掺糠做成的。隋文帝见了很是难过,认为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这样苦,这都是他本人的失误,于是,他下令撤掉膳席,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没有喝酒吃肉。
杨坚还是少有的一位爱情专一的君主。作为全中华的一位皇帝,他的后宫里面自然也是佳丽如云,但是,他能够做到对独孤皇后情有独钟,不与其它妃妾生孩子。就一定的角度而言,独孤皇后应当也算得上是一位有德有才的皇后了,一次,有人劝她买下价值达800万的明珠,她说:“边地常打仗,将士们很辛苦,还不如把这800万赏给那些有功的将士们呢!”
不过,也有人认为独孤皇后善妒,杨坚对独孤皇后的爱情之中掺杂有分量相当的惧内成分。人性是复杂的。公元599年的一天,独孤皇后病了,杨坚一时间觉得很无聊,在宫殿之中漫步时,他遇见了美若天仙的宫女尉迟珠,据说她就是反叛过杨坚的相州总管尉迟迥的女儿,两人很快便如胶似漆起来。独孤皇后得知此事之后,不禁醋意大发,趁杨坚上朝的时候,她派人把尉迟小姐给杀了。杨坚知道美丽动人的宫女尉迟小姐遇害之后,心中自然是又悲又愤,但是,他怕老婆的行为习惯养成已久,可谓是积重难返,所以,虽然是心中悲愤,但又无处发泄,只能独自一个人纵马奔出宫门,在山野之中发疯似的狂驰数十里。后来,经过大臣们的劝谏,独孤皇后也置酒赔不是,夫妻两人才又和好如初。只是可惜了那位红颜薄命的尉迟小姐,没有什么过错,却白白地搭上了一条小命。
晚年的杨坚,也渐渐滋生了一些骄奢之气,同时,他对大臣们的无端猜忌也加重了并因此而冤枉了不少功臣。不过,杨坚一生中最大的失误,是在于他上了自己的二儿子杨广的当。
登基之初,杨坚就把长子杨勇立为太子。杨勇自幼好学,性情仁厚,不过,他喜好奢华,却又性格坦率,不善于掩饰自己的缺点。杨广则恰恰与他的兄长相反,他贪利好色比杨勇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但他却工于心计,非常善于矫情掩饰。比如,在公元600年的时候,有这么一天,隋文帝夫妇打算到杨广那里去走走转转,被杨广买通了的内应早就把这条消息给传达出来了。杨广立即把美女们赶到别的房间里去,身边只留下了那些又老又丑的女人,他让她们穿着朴素的衣服在自己的屋子里,还装成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与自己的正式老婆一起研读《孝经》!杨广就是这样阳奉阴违地骗得了他老爸老妈的欢心。
杨广巧施手段,遍结狗党,最终促使杨坚废掉了太子杨勇,他自己当上了太子。杨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我们已经说过,北周皇帝宇文赟已经够坏的了,然而,比起杨广来,宇文赟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杨广比宇文赟还要坏上好多倍,完全称得上是我国古代暴君队伍里的头号种子选手。杨坚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所建立起来的一个颇有建树的王朝(参见图3—3—2 ),杨广只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就把它给葬送掉了,这实在是百姓的不幸,是历史的不幸,也是杨坚本人的不幸。
 


 
第四节  绝代佳人杨贵妃
一、美女之最
东周时期的西施,汉代的王昭君,唐朝的杨贵妃以及明清之际的陈元元,这四位女性号称是我国历史上的 “四大美人”,很显然,杨贵妃是这四位美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翻开历史书籍看一看,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始,吟咏杨贵妃的诗作历朝不绝;从陈鸿的《长恨歌传》开始,叙述杨贵妃事迹的小说、戏曲更是连篇累牍。今天,杨贵妃的故事早已经被人们拍摄成了电影、电视剧,贵妃的艺术形象频频地亮相于银屏,历演不衰(参见图3—4—1 )。相比之下,有关西施、王昭君、陈元元的艺术作品,虽然说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但毕竟少得多,其影响力也小得多。贵妃故事已经成为后世艺术家创作灵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了。所以,我们应当可以说,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名气的美女。
二、家世身世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东汉太尉杨震是她的远祖。杨震之后的第十三代杨姓人(以杨震为第一代)杨顺迁居河中永乐,杨顺的曾孙的孙子杨玄琰又从永乐(参见图3—4—2 )迁居四川,做了蜀州司户。杨玄琰就是杨贵妃的生身父亲。杨贵妃于唐朝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出生于四川灌县。
孩童时期的杨贵妃大概是比较顽皮的,好奇心很强。据说有一回,她跑到一个池塘旁边玩耍,一不留神,这位未来的贵妃掉进了水里。杨玉环落水的这个池塘后来被人们称为“落妃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她的这次落水事件一定很严重,或许差一点要了她的命,若不是这样的话,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池塘就不会名垂青史了。
小时侯的杨玉环是坎坷多难的,他最大的不幸是过早地失去了父亲。父亲死后,在河南任士曹参军的叔叔杨玄璬领养了她。杨玉环因此来到了号称牡丹之乡的洛阳,在那里生活了好几年。
 
三、皇命难违
唐代是比较讲究姓氏门第的。杨玉环的养父杨玄璬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由于其远祖的名望,他与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之间颇有来往。再加上少女时代的娇媚夺目,杨玉环终于被皇室集团看中。开元二十三年,年方十七岁的杨玉环被册封为唐玄宗的第十八个儿子李瑁的妃子。寿王李瑁系唐玄宗与武惠妃所生,要不是武惠妃死得早了一些,李瑁是很有可能成为大唐王朝的太子的。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武惠妃的早死,才改变了杨玉环的一生。
武惠妃是唐玄宗十分宠幸的一位妃子,她去世之后,唐玄宗很是寂寞。虽然说后宫里的宫娥彩女多得像一座小县城,但是,玄宗皇帝的眼界奇高,一个也看不上眼。皇上老爷的情感生活出现了真空,溜须拍马者自然便会闻风而动。值此之时,竟然有人向玄宗皇帝提起了已经与寿王结婚5年,并且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的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风流天子唐玄宗下达了召杨玉环入宫侍侯的圣旨。面对着手中握有生杀予夺之大权的皇帝公公的命令,杨玉环当然不敢有丝毫反抗的表示,甚至于,连寿王李瑁也不敢吭一声气。帝王无情,亲生儿子他看不顺眼的话也难逃一死,唐玄宗就曾经下令处死了自己亲生的三位皇子。
杨玉环与唐玄宗的故事从此就开始了。不过,我们在这里要强调一下的是,在李杨爱情的最初,杨玉环是被迫的。
四、皇恩浩荡
玉环之美,实在是无法用几个方块字来形容的,读者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年近六旬的老皇帝唐玄宗对他的这位年方二十几岁的前任儿媳宠幸得到了极点。据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之夜,玄宗皇帝都会与杨玉环在长生殿里设香案祈祷,希望俩人能够永永远远地在一起,并且发出了“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誓言。
唐玄宗与杨玉环过着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杨玉环一个人的专用织工就有700多人,这个数目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大型服装厂所能够拥有的员工的数目了。专门为杨玉环雕刻熔造的工匠也有好几百,这似乎也可以开办一个不小的工艺品加工厂了吧?!
杨玉环出生于南方,她非常喜欢吃出产于南方的荔枝。荔枝是一种很难保鲜的水果,而且只产于南方。玄宗为投其所好,不惜劳民伤财,从遥远的南国,飞马狂弛运送新鲜的荔枝,为此,不知道跑死了多少匹快马。诗人杜枚曾写诗叹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代的华清宫经过玄宗皇帝的几次扩建,已经十分地豪华,宫内的温泉水池更是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家浴场。它是由众多的浴室组成的,总称为“华清池”。唐玄宗令人在池中用白玉雕成鱼、龙、玉莲等等装饰品,其中的贵妃池全用白玉砌成,池内雕有白玉床榻,温润的泉水从彩玉雕成的荷花蕊中喷出,洒落在床榻之上,浴者可以躺在床上,尽情地享受这沐浴之乐。我们今天的去西安“华清池”游玩的游人所见到的池子是后人仿造的,比当年的那座真池子小气多了,不过,它仍然可以让人想象到当时的那种豪华气派的场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有关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故事的最有影响力的诗作,其中也描写了这座举世无比的皇家浴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参见图3—4—3 )。”
五、艺术之神
杨玉环不仅美丽聪明,她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舞蹈家。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相传就是她与唐玄宗共同创作的。根据有关音乐史料的记载,有一次,唐玄宗在木兰殿设宴,杨玉环酒醉之后,跳起了《霓裳羽衣舞》,此举曾经使得龙心大悦。
杨贵妃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器乐演奏家。她特别擅长我国古代的一种叫做磬的打击乐器。杨贵妃击磬的技艺连宫廷里的专业演奏家都望尘莫及。玉环的琵琶也弹得十分出色,她所用的琵琶比当时最有名的琵琶演奏家贺怀智所用的还要精美,琵琶弦是用外国进供的渌水蚕丝制成的。大唐的王公命妇们也都纷纷拜杨玉环为师,以争当杨玉环的“琵琶弟子”为荣。
杨贵妃的诗也写得不错,她曾经赠送给一位叫做张云容的很会跳《霓裳羽衣舞》的宫女一首这样的小诗:

罗袖动香香不已,
红渠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下乍摇风,
嫩柳池塘初拂水。

诗中很形象、生动地咏叹了张云容舞姿的优美。
六、一门显贵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封建时代的人事规律。杨贵妃如此地受皇帝的专宠,她的亲戚们免不了也要大沾其光。杨玉环的父母虽然早已仙逝,但仍然得到追封,父亲杨玄琰被追尊为太尉、齐国公,母亲被追封为凉国夫人。杨玉环有三个姐姐,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二姐被封为虢国夫人(参见图3—4—4 ),三姐被封为秦国夫人。另外,杨玉环的叔叔杨玄珪,官拜光禄卿;哥哥杨铦,任鸿胪卿;堂兄杨錡,任侍御使;杨玉环的另一位兄弟杨钊(即杨国忠)则官至宰相并同时兼领40多个要职。杨家一门,可谓权势熏天。《旧唐书》感慨地写道: “开元以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
中国古代一向是有重男轻女的积习的。杨氏一族因为出了杨玉环而门楣生辉,这使得根深蒂固的传统妇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动摇。当时就有民谣唱道:“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白居易也感叹道:“遂使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妇女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应当也是盛唐气象的一种体现吧!
 
七、魂断马嵬
杨氏一门的荣华富贵并未能够持续多久,李杨爱情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暴给摧毁了。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清除奸相杨国忠为名,起兵20万叛唐,“安史之乱”爆发。
有人说是杨贵妃误国,似乎“安史之乱”是由她引起的,这实在是一种天大的冤枉。杨贵妃虽然貌美,但她并不淫荡;虽说她没有做过什么利国利民的壮举,但也确实没有做过某种某种祸国殃民的恶事的记录。杨贵妃既不象妲己那样为非作歹,劣迹昭昭,也缺乏武则天那样的熏熏权欲,她从未干预过朝政,她把自己的才华和心思全部都投入到歌舞乐艺之中去了。所以,误国的只能是唐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往杨玉环脸上摸黑,这完全是在为李唐皇帝推脱责任。
玄宗皇帝的心里也是十分清楚的,国家大乱,并非贵妃之过。玄宗一行在逃难四川途中,哗变士兵杀死杨国忠之后,又请求杀死杨贵妃,正是在这样的时候,玄宗说道:“贵妃居住在深宫之中,怎么会知道杨国忠谋反呢?”可见,皇帝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也在试图保护杨贵妃。但是,封建帝王的爱情虽然很难得,但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当大宦官高力士向他陈述贵妃不死将危及皇上本人的安全的时候,多情的玄宗皇帝终于下达了处死杨玉环的命令。年仅38岁的天之娇女就这样凄惨地被缢杀于佛堂之中。

杨玉环世系表
(以杨震为第一代)
序号 姓名 官爵 代序 备注
1 杨震 东汉太尉 第一代
2 杨奉 中书侍郎 第二代
3 杨致 第三代 子孙居湖广麻城县
4 杨敷 黄门侍郎 第四代
5 杨 大中大夫 第五代
6 杨品 魏大中大夫 第六代
7 杨国 晋弘农令 第七代
8 杨袭 晋武阳王长史 第八代
9 杨结 慕荣氏中山相 第九代 生二子即杨珍、杨继,杨继一支从略
10 杨珍 后魏上谷太守 第十代
11 杨真 河内太守 第十一代
12 杨懿 洛州刺史 第十二代
13 杨顺 冀州刺史、三门县伯 第十三代 迁居河中永乐
14 杨琛 仪同三司 第十四代
15 杨汪 隋梁郡通守 第十五代
16 杨令本 库部郎中 第十六代 生三子即杨友谅、杨志谦、杨志诠,杨友谅是唐玄宗宰相杨国忠的祖父
17 杨志谦 第十七代 生三子即杨玄琰、杨玄珪、杨玄璬
18 杨玄琰 蜀州司户参军 第十八代 生一子即杨铦(殿中秘书监),生四女即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和杨贵妃
19 杨玉环 唐玄宗贵妃 第十九代
注释:本表依据《二十五史》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陵杨氏宗谱》制作

 
第五节  理财专家杨宰相
理财,这在今天的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都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不过,您也许还不太清楚,早在我国的唐代,杨姓子孙中就出了一位很有成就的理财能手、经济改革家,他就是杨炎。
一、才貌双全
杨炎出生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杨炎年轻的时候是一位风度飘洒、须眉俊秀的美男子。杨炎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文笔辞彩飞扬。并且,他对于绘画艺术也颇有造诣,被人们称为“小杨山人”。
当时的河西节度使吕崇贲十分欣赏杨炎的才华,特地聘请他为掌管文书。吕节度使手下有一位叫做李文简的县令,有一次,这个县令在酒醉之后侮辱了杨炎,结果,这位“小杨山人”毫不客气地把那位县太爷反绑了双手,足足地打了200大棍。说老实话,杨炎此次的行为确实是过火了点,但是,吕节度使最终还是没有予以追究,因为他实在是太爱惜杨炎的才华了。
唐德宗李适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已经闻知了“小杨山人”的大名,他对杨炎撰写的《李楷洛碑》简直是爱不释手,曾经把这一佳作贴在墙壁上反复玩味(参见图3—5—1 )。
 
二、重孝轻官
杨炎的父亲杨播中过进士,但是,他却并不热衷于功名富贵,长期隐居不仕。唐玄宗李隆基曾经召他做了个谏议大夫,但是,为了侍奉家中年迈的老父老母,最后,杨播还是放弃了朝中的官职回了家。
杨炎显然是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他也非常孝敬父母,看轻功名利禄。“安史之乱”中,一代名将李光弼曾经招聘他做判官,他都没有去赴任。后来,唐肃宗又任命他担任起居舍人一职,他又固辞不受。不久,他的父亲去世,杨炎干脆住进了父亲墓地旁边的一个小茅草屋里,为父亲守孝。从此,杨炎的孝道声名远扬,还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三、临危受命
公元779年(大历十四年),唐代宗驾崩,唐德宗李适即位。李适拜杨炎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一职。不过,杨炎坐的可不是太平宰相,他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到了唐德宗的时候,唐朝初期施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都已经很难执行了。官吏土豪们不断地兼并土地,土地高度地集中在少数有势力的人物的手里。广大的农民往往无地可分,甚至于连原有的一小片土地也逐渐地丧失了。农民们的租税劳役负担很沉重,日子过得很苦。“安史之乱”之后,大量的人口或死或逃,全国的户口数量从900万户锐减到190万户,唐王朝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地减少。这样一来,按人口数量的多少来征收赋税的政策也就无法继续下去了。同时,潘镇割据势力又乘机霸占地方赋税,中央军费也不断地增加,国家的财政实际上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杨炎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出现在大唐王朝的政治舞台上,这确实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了。
四、革新税法
公元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正月,担任宰相职务才几个月的杨炎便向皇帝提出了施行新法——“两税法”的建议。此举揭开了我们财税历史上的崭新的一页。
“两税法”的历史价值首先是在于,他挣脱了旧的传统财政思维的束缚。传统财政思想是“量入为出”,即首先糊里糊涂地征税,然后再按照税收的结果进行开支。杨炎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大胆地提出了“量出为入”的主张,即国家首先对将要进行的开支进行预算,然后再相应地安排征税的数额,按照国家的实际开支需求进行征税,需求多少就征收多少。杨炎“量出为入”的财税观念,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观念,是一种比较超前的观念,在世界财政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从根本上防止了国家税收政策的盲目性。其次,“两税法”改人头税为财产税,即不以人口的多少来收税,而代之以财产和田地的实际占有量来征税。富人多纳税,穷人少纳税,没有土地、没有财产的人干脆不纳税,这就大大地减轻了贫困人民的负担。同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松弛了,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
杨炎的“两税法”在中国财政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它成为唐朝以后历代王朝财税制度发展的基础。明代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清朝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法,它们可以说都是在汲取了“两税法”之精髓的基础上而获得成就的。
杨炎后来因事得罪了皇帝,又遭到了卢杞的诬陷,公元781年(建中二年)7月被罢免了宰相一职。同年10月,杨炎又被贬为崖州司马。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前往崖州的路上,唐德宗下诏赐死了杨炎。

 
第六节  “无敌将军”杨继业
杨继业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是我国民族英雄画廊中的一位光照千古的将星。了解杨继业及其子孙后代的英勇事迹,这对于我们今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对于我们今人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都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
一、英雄之父
大唐帝国的灭亡使得国家四分五裂,割据势力雄据一方。公元936年(后晋天福元年),大卖国贼石敬瑭为换取契丹人的支持,不惜割让“燕云十六州”这片大好河山,他还不知廉耻地做了契丹人的“儿皇帝”。从此,我国的北方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乱世出英豪,优秀的中华儿女们纷纷自觉地拿起了武器,同仇敌忾地抗击侵略军。杨继业的父亲杨信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组织起了地方武装的,他在火山(今山西河曲)一带发动了反对外来入侵的武装起义。杨信率领部队与契丹侵略军周旋,同时,他还联络了折从阮、折德扆父子领导的另一支武装渡黄河北上,攻取了麟州(今陕西神木)。后来,杨信被后汉皇帝刘知远任命为麟州刺史,杨信的一家也因此而迁居到了麟州。
杨继业的夫人折太君就是折德扆的女儿。根据传说,杨继业死后,折太君带领一大群儿孙以及儿孙媳妇,继续为国效力。后世的戏曲、小说中的畲(shé)太君,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位折太君。
二、初保北汉
杨继业原名崇贵,生于火山老家,他随同父亲转战各地。
郭威篡夺了刘知远建立的北汉之后,建立了后周政权。此时,杨继业效力于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建立的北汉政权。刘崇十分爱惜杨崇贵这个人才,为了拉近关系,改其姓名为刘继业。受赐与皇帝同姓,这在封建时代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
杨继业对北汉政权诚可谓是忠心耿耿,但是,他又很不满意北汉政权依附契丹的政策。弱小的刘氏小朝廷为了和后周以及代后周而立的北宋政权相抗衡,也不惜向契丹人自称为“侄皇帝”,并且以大量的民脂民膏来讨好契丹贵族。
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北宋围攻北汉的太原,北汉于是请来了契丹援军。这个时候,杨继业对当时的北汉皇帝刘继元说:“契丹贪得无厌而又背信弃义,今后一定会攻灭我国。现在他们的兵马十分骄横而又没有防备,请让我对他们进行突然袭击,这样,我们可以得到骏马数万匹,然后我们再归附宋朝,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得生灵免遭涂炭,也可以使得皇上您长享富贵,这样做不是很好的吗?” 由此可见,杨继业根据当时的军事实力以及人心的向背情况,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北汉政权不可能长久,他的归附宋朝之心是与仇恨契丹侵略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密切相关的。
杨继业归附宋朝之心可谓早已有之,但是,他却决不是那种卖主求荣的人。公元976年,宋军又开始攻打北汉,刘继元率领百官投降,而此时的杨继业仍然在与宋军据巷苦战。杨继业很可能是未接到归附宋朝的命令,也可能是担心归附之后的北汉皇帝会遭受北宋朝廷的不公正待遇。后来,是在宋太宗和刘继元的共同劝说之下,杨继业才接受了北宋的招降。
宋太宗赵光义骤然地得到了一员忠勇无比的猛将,心中自然十分高兴,他让杨继业恢复了杨姓,改称杨业,但后人仍然多以杨继业称呼他。
三、军事奇才
早在北汉的时候,杨继业就显示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被人们称为“无敌将军”、“无敌英雄”。他智勇双全,善于出奇制胜,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是一位搞突然袭击的军事专家。
公元980年,契丹皇帝耶律贤亲自率领骑兵10万人来攻打北宋。此时,杨继业担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率领数千人驻守雁门关一带。杨继业命令部将董思愿等守住峡谷南口,自己仅仅带了数百名骑士,绕到敌军的背面进行突袭。结果,宋军前后夹攻,大败契丹人,契丹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被杀,契丹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被活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雁门关大捷”。从此以后,契丹兵望见杨继业的大旗就逃。(参见图3—6—1 )
然而,随着杨继业战功的积累,朝廷中的一群势利小人对于他的嫉恨也在一天天地膨胀着。
 
四、壮烈殉国
公元986年(宋雍熙三年),宋朝军队分数路北伐。曹彬等人出雄州(今河北雄县),田重进出飞狐(今河北涞源),潘美、杨继业出雁门关。开始的时候,各路大军捷报频传,曹彬收复了涿州,田重进收复了飞狐、灵邱,杨继业更是为收复寰、朔、应、云等州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到了后来,曹彬在岐沟关(涿州西南40里)吃了个大败仗,形势因此而急转直下。宋太宗估摸了一下形势之后,下令撤军,让潘美、杨继业退守代州并掩护云、应、朔、寰四州的官民撤退。
为了完成保护平民的任务,十分了解敌情的杨继业根据当时的严峻态势,提出了一个合理的作战计划。他建议出兵应州以分散牵制敌军,这样既可以各个击破地歼灭敌人,又有利于军民后撤。可是,监军王侁却污蔑杨继业惧怕敌人,逼迫他直接向契丹人10万大军盘踞的中心地带进军。杨继业告诉王侁倘若如此行事的话,那么失败将是必然的。然而,王侁却妒心大发地骂杨继业心怀不轨,骂杨继业徒有“无敌将军”的虚名。而在如此紧要的关头,身为统帅的潘美竟然也与王侁之流一个鼻孔子出气。
悲愤之下,杨继业领兵向朔州进发。临行之前,杨继业对主帅潘美说:“我是北汉的降将,大宋不杀我并给了我兵权,我一直在寻找机会报答,并不是我畏敌不前。你们现在责备我不敢对敌,我也就只好以死来表白我的忠心了。”可见,杨继业十分清楚王侁作战计划的失策,他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了。不过,作为久经沙场的一代名将,他仍然寄一线希望于败中求胜,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在朔县南)两侧布下伏兵,等他把敌军引过来之后,立刻施行前后夹击。
杨继业与契丹兵浴血奋战,从中午一直杀到天晚,他果然把敌军引诱到了陈家谷口埋伏圈,可是,此时的陈家谷口内却静悄悄地无人把守。原来,在开始的时候,王侁发现杨继业与敌人交手时占了上风,为了争功,他迫不及待地把伏兵带出了预设的伏击圈,轻易地改变了作战计划。但是,后来他又听说杨继业战场失利,他马上又怕得要死,卑鄙无耻地抢先一步开溜了,一次歼灭敌军的大好机会,就这样白白地错过了。老英雄此刻心中的悲愤之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虽然已经身陷绝境,他却更加振奋,疲兵再战,一以当千,他的儿子杨延玉战死,他自己则身负数十处枪伤,部下也差不多死光了,但他仍然坚持杀敌,直到战马受伤不能走动的时候他才最终被俘,被俘之后绝食三天而死。
一代将星就这样地陨落了。表面上来看,杨继业是死于敌军之手,然而,实际上的刽子手则应当是“自己人”,是朝廷中的一批奸臣把他逼上了必败无疑的战场。
五、后继有人
英雄的业绩,千古流芳。不仅杨继业本人历来为人民所爱戴,他的子孙后代也继承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名远扬。杨延昭、杨文广、杨宗闵、杨震、杨存中等等,杨家的后人之中可谓名将辈出。“杨家将”历代群英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筑起了一道攻不可破的精神长城。
杨延昭本名延朗,是杨继业的儿子,又称杨六郎,他是宋朝著名的将领,是“杨家将”系列英雄之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杨延昭曾经驻守遂城(今河北省徐水县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一次,辽军大举来攻,遂城守军仅3000人。辽军兵多马壮,攻城一次猛于一次。此时正是严寒的冬天,杨延昭灵机一动,得到了一条妙计。他命令遂城军民往城墙上面泼水,这样,城墙上面马上就结了冰,为此,军民们忙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早晨,整个城墙变成了又坚又滑的大冰墙,辽军想爬上城来,但是,他们一往冰墙上登脚下就打滑,一个个摔得鼻青眼肿。宋军的滚木雷石枪箭趁机一齐发作,结果,辽兵大败而逃。
《宋史•杨延昭传》评论云:“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杨家将世系表
(以杨信为第一代)
姓名 代序
杨信 第一代
杨重勋 杨继业 第二代
杨光扆 杨延昭 杨延浦 杨延训 杨延玉 杨延环 杨延贵 杨延彬 第三代
杨琪 杨充广
杨文广 杨德政 杨传永 杨宗闵 第四代
杨 杨贵迁 杨震 第五代
杨祖仁 杨存中 杨居中 杨执中 杨安中 第六代
杨倓 杨偰 杨傿 第七代
备注:
本表参考《宋史•杨业传》、《杨家将史事考》 等资料制作而成;
表中杨贵迁迁居播州,其后代为播州世袭土司;
表中杨宗闵为杨继业的孙子,即杨延昭某个兄弟的儿子,但其生父具体是哪位则不明朗。《宋会要•仪制十三》云:“草土杨言:‘父存中追封信王,缘父五世祖名信,虑合回避。’改封和王。”  杨存中因功被追封为信王,杨存中的儿子杨认为,“信王”的“信”字与其祖“杨信”之名相冲突,应当避讳,所以皇上就批准了,改封杨存中为“和王”。这里说的“杨信”理应就是杨继业的父亲杨信。


 
第七节  博学诗人杨戍仙
明朝末年思想进步的哲学大师李贽曾经说过:“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李贽所说的“李谪仙”,指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而所谓的“苏坡仙”,指的则是宋朝著名的词曲家苏东坡。这两位“仙”人都是四川人,即所谓的“岷江”人才,而我们这里所要叙说的“杨戍仙”,则是指我国明代博学的文化名人杨慎。(参见图3—7—1 )
一、杨氏一门多才子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他的先祖是江西庐陵(江西吉安)人,到了其祖杨世贤这一代的时候,因为逃避元代末年的战乱而迁居湖广麻城。麻城就是今天湖北省的麻城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移民集散地。后来,杨氏一家又从麻城出发,迁往四川新都。
杨氏一门人才辈出。例如,杨慎曾祖父杨玟是一位贡生,他精通《春秋》,在书法上面很有造诣,他还做过贵州永宁吏目,清正廉洁,很受百姓们的尊敬。杨慎的祖父杨春是一位进士,曾经担任行人司司正和湖广提学佥事,他为朝廷推荐了一批出色的人才,他本人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官。
明朝正德年间,地方上发生了动乱,恰好杨春的孙子杨慎在这个时候中了状元,新都守城官员准备花钱为杨状元建造牌坊,杨春却执意不肯。在杨春的坚持下,这笔钱后来被用在了加固城墙上面了。城墙刚刚修建好的时候,叛军就来了,附近逃入新都城避难的百姓因而得以保全性命,人们对于杨家的这一义举十分感激。
杨慎的父亲叫杨廷和(参见图3—7—2 ),他十九就考中了进士。杨廷和是明武宗、明世宗两朝宰辅(即宰相)。杨廷和直言敢谏,是朝廷的一位栋梁之材,他诛杀大奸臣刘瑾,消灭江彬叛党,改革朝政,裁减冗员,遣返各地为讨好朝廷而进献的美女,释放无罪而被拘押的囚徒。
此外,杨慎的三叔杨廷仪、次第杨、从弟杨恂、儿子杨有仁也都高中了进士。二叔杨廷宣、四弟杨忱、从弟杨恺都是举人。进士举人加贡生,两朝宰相称贤臣,这就是杨慎的家世背景。
二、神童状元小伯乐
杨慎出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他自幼就聪颖过人,反应敏捷,被视为神童。杨慎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写诗,而且往往是一挥而就。
一年新春佳节,杨慎与几位本家兄弟到新都郊外赏梅。孩子们被盛开的梅花深深地吸引住了,玩了一天还没有玩够,晚上又把油灯挂在梅树枝上,在树下摆下酒菜,一边吃喝,一边笑耍。小杨慎在这个如梦一般的氛围之中,不禁诗情迸发,脱口而出了一首叫做《赏梅》的小诗:

疏梅悬高灯,照此花下酌;
只疑梅花燃,不觉灯花落。

诗中以新春佳节之夜为背景,把盛开的梅花联想成了燃烧的灯花,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声有色,浑然一体,仿佛是一副古色古香的图画,分不清楚是灯花在燃烧还是梅花在开放。小小的十岁年纪,竟然有如此惊人的才思,这实在不能不令人赞叹。
明朝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年方二十一岁的杨慎进京参加了礼部会试。阅卷后,杨慎的考试卷已经被列为首选,但是,没有想到的事情是,马虎大意的主事人一把火把杨慎的考试卷子给烧毁了,这样就使得杨慎的状元桂冠晚到了三年。
三年之后,杨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回,他终于如愿以尝地圆了状元之梦了,从此,杨慎名噪京华。四川人更是自豪得了不得,“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他们把杨慎考试的本领与四川人司马相如、李白、苏轼的文学成就放在一起去了。
杨慎不仅是一位少年才子,他还是一位发现人才的小伯乐。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杨慎年方18岁。此时他的父亲杨廷和担任主考官,出于好奇,他随父亲进入礼部考场观看。在一堆落选的考试卷子中,杨慎随手翻阅,偶然发现一份卷子上面的答题内容很有见地,于是杨慎就把这份试卷交给了他的父亲,杨廷和一气读完,果然是赞不绝口。后来,经过主考官们重新审定,这份考试卷子被列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公布考试结果的时候杨慎才知道,这份卷子的主人是安阳人崔铣。在了解到事情的经过之后,崔铣前来向杨慎致谢。杨慎说:“开科取士,为国选才,理应认真选拔,择优录取,而某些人却草率行事,误人子弟。今天你被录取,是靠你自己的才华争来的,我没有什么功劳敢让你来谢我!” 崔铣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成为一位很有成绩的正直官吏。杨慎在他自己高中状元之前就已经发现了一个状元,他是当之无愧的一位小伯乐。
三、仕途坎坷滇路长
杨慎24岁状元及第之后,在翰林院任职,从此步入了仕途。他刚正率直,不畏惧权势,对于有才能的人他竭力推荐,而对于象宦官张锐、于经那样的奸臣,他毫不客气地在皇帝面前指出,朝廷让他们纳钱赎罪是不对的。但是,杨慎的政治才能未能得到施展,正在他踌躇满志地准备为国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残酷地把他的政治前途给摧毁了。
明武宗死后,因为他没有儿子,大臣们合议由明武宗父亲(明孝宗)的堂弟兴献王之长子即位,这就是明世宗。明世宗即位以后,竟然置国家大事于不顾,而执意地要给自己的生身父亲兴献王追加一个皇帝的尊号,他多次逼迫大臣们在朝廷上讨论这件事情,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议大礼”事件。一批正直的大臣认为,这件事情不合乎礼法,他们甚至于集体跪倒在宫殿门前痛哭苦谏,杨慎便是这其中的最为活跃的一个人物。明世宗恼羞成怒,派锦衣卫前往镇压。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明世宗又在朝堂之上“廷杖”阻挠他的计划的群臣,有十几位大臣当场就被活活打死。
所谓“廷杖”,就是皇帝老子用刑杖责打大臣,下至平头百姓上至王侯将相,也不管是乳臭未干还是七老八十,只要是皇上老子一不高兴,他就可以在朝堂之上象打小孩子一般地当众打人,这是封建时代的悲剧。杨慎十天之内被廷杖两次,侥幸没有丢掉性命,但仍然被削籍谪戍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参见图3—7—3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杨慎被押解出北京城,踏上了去往云南的漫漫长路。此次一去就是35年,直到去世的时候也没有能够得到明世宗的赦免。素有一腔安邦治国平天下之热情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就这样成了明王朝的终生罪囚。
杨慎离开京城之后,首先由妻子黄峨陪同,沿着大运河南下,再经过长江、洞庭抵达江陵,然后告别黄峨改走陆路,经过湖南、贵州,最后到达目的地,历时达半年之久,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
 
四、明朝博学数第一
杨慎仕途上的坎坷,反过来也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心于诗书文艺,促使他深入现实生活,着书立说,传播民族文化。
杨慎流传下来的古、近体诗约有2300首。他不满明朝初期以来形成的在内容上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在形式上又拟古不化的诗歌风气。他从他自己所接触到的民间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感受出发,杂歌民谚无不留意,从而创造出了具有现实性的独树一帜的新诗风。杨慎的诗歌或者抒发爱国忧民之情,或者嘲讽帝王权臣,或者反映人民的疾苦,或者发泄个人的哀怨。祖国西南地区秀美的山川湖泊,以及少数民族兄弟的生活场景也都经常在他的诗作中出现,成为他的诗歌创造的一大特色,并且也因此而填补了我国诗歌领域的一大空白。
杨慎不仅是一位诗人,他更是一位博学家。《明史•杨慎传》认为,杨慎是明朝知识最为广博、著作最为丰富的人。现存于新都桂湖公元的升庵祠中的《升庵全集》总共有81卷,内容十分广泛,有各种体裁的诗歌,有经史子集的评注,有阐述哲理的论文,有对于史迹的考证,有对于天文地理、山川湖海的探索,有对于花鸟草兽的钻研,可谓无所不备,包罗万象。杨慎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博学之人。
五、滇人心中的“杨夫子”
杨慎37岁入云南,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后半生,他的足迹遍及云南的名山大川,与云南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云南人民的心目中,孔夫子、诸葛亮、杨慎这三位人物是他们最为钦佩的汉族人。他们还亲切地称呼杨慎为“杨夫子”、“杨状元”。现在,云南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传说。
据说有一天,杨慎与文友们正在滇池泛舟,忽然有人骑着一匹快马奔驰而来:“杨状元,杨状元,尖山寨和营盘村的彝、汉两族又要打冤家了,请状元公快去给评评理。” 杨慎一听,事情紧迫,赶紧来到了出事地点,一看,两拨人马已经手握刀枪,摆好了阵势,战争一触即发。“杨状元来了!杨状元来了!”一听到这么一声喊叫,双方都不由自主地垂下了挥舞刀枪的手。杨慎不仅是人们心目中正直无私的好法官,而且,两族人的首领也都是他的大熟人。尖山寨彝族首领是一位大姑娘,叫戛燕;营盘村领头的汉族人是个健壮的小伙子,叫陈强,杨慎一只手拉着戛燕,一只手拉着陈强,说:“彝、汉两族都是兄弟嘛,有事坐下来好商量,何必动不动就打冤家仇眼相对呢?”他就这样把一对怒目相视的年轻人请进了自己的家里。
戛燕、陈强等人围坐在杨慎家院子里的丝瓜棚下面,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原来,尖山寨彝族人住在山顶,营盘村的汉族人则住在山下。山坡上有一口水塘,两族人正是为了争夺这口水塘而闹出事情来的。杨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之后,他不紧不慢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年轻夫妇从内地千辛万苦来到云南,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生了20多个儿子,有的取名叫彝,有的取名叫汉,还有的叫景颇、傣、白、纳西等等。后来,一场大水把他们冲散了,兄弟彝在水中拼命地游,游到了一个小岛上,水一退,小岛就变成了山顶,所以,兄弟彝就一直住在山顶上,哥哥汉抱着一根木头漂来漂去,水退之后就落到了坝子上。彝、汉本是亲兄弟,怎能自相残杀呢?”戛燕与陈强听了,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杨慎又说:“彝家住在山顶,用水很困难,水塘就让给他们吧,哥哥要让弟弟嘛。”
“那我们怎么办呢?”陈强问。
“可以开沟引滇池水嘛。”
“滇池水面比我们的田还低,怎么引得来?”
“那就挖一条很深的长渠,挖得比滇池水面还低,先把水引到田边,再用水车抽上来灌田,如何?”原来,杨慎早已胸有成竹,为他们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太好了!”陈强等人顿时眉开眼笑。
第二天一大早,陈强等人前来察看地形,朦胧的晨雾之中发现有一个身影在晃动,原来,杨慎早已经站在了齐腰深的水中,忙着测量水深、水速,陈强十分感动。紧接着彝族兄弟也赶来帮忙,大家很快就挖好了水渠。
一场一触即发的彝、汉兄弟大战,就这样被杨慎给化解了。据说陈强与戛燕后来还结成了夫妻,他们的大媒人正是杨慎杨状元。
 
第八节  科学巨人杨振宁
一天,当爱因斯坦正在与他的学生讨论科学问题的时候,他突然停了下来,悄悄地笑着说:“让那个姓杨的中国小博士也来动动脑筋,他的想法有时要比你我高明得多。”这位爱因斯坦啧啧称赞的“姓杨的”中国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父亲杨克纯(字武之)当时正在皖南安庆市的一所中学里任教,因为安庆的旧名叫做怀宁,杨克纯就给他的这个刚刚出生的儿子取了个“振宁”的名子。他当时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30多年以后,小“振宁”不仅仅“振”了小小的怀宁城,而且“振”了全世界。
杨振宁出生的第二年,父亲杨克纯就到美国留学去了。母亲罗孟华女士十分勤快、贤惠,每天晚上临睡觉之前,她总要给儿子讲古人好学的故事。
1928年,杨克纯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国,他先到美丽的厦门大学任教一年,之后,又应聘到北京清华大学,杨氏一家也随同父亲而迁。杨克纯是我国近代的一位很有成就的数学家,蜚声中外的陈省身、华罗庚都出自他的门下。良好的家庭氛围对杨振宁日后的成材影响很大。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杨氏一家辗转迁往昆明。在这里,杨振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抗战时期我国最著名的学府——西南联合大学,在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吴大猷、王竹溪等人的关怀和指导之下,他读完了本科和硕士学位课程。
1944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之后,为等待赴美国继续深造,他曾经在西南联合大学附中教了一年的书。时间虽然不算长,但对于他的一生却意义重大,他执教的班上有一位叫杜致礼的学生,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女儿,5年之后的一天,师生两人在美国普林斯顿的一家饭店里吃饭时偶然地相遇在了一起,在以后的交往中,俩人又逐渐地产生了感情,最终结成了一对夫妻。
杜致礼是一位称职的妻子,丈夫整天埋头于科研,甚至于难得回家吃一顿晚饭,料理家务的工作差不多全部落到了妻子的身上了。有一次,儿子打球的时候伤了脾脏,必须立即送医院开刀,此刻的杨振宁尚远在欧洲讲学,心肝宝贝做了一次大手术,这是杨振宁回家之后才知道的。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他的这位贤内助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杨振宁早就十分钦佩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费米教授。1945年,他通过了公费留学美国的考试之后,万里迢迢地来到了美国,而他到达美国来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够成为费米教授的学生。他几经周折之后才终于找到了费米教授,费米也十分欣赏这位慕名而来的小伙子。但是,此时的费米正在从事着高度机密性的原子弹研究,作为一位初来美国的外国人,杨振宁是不能够参加这项研究的,所以,费米教授把杨振宁介绍到了艾奇逊实验室工作。
在艾奇逊实验室里,立志从事实验室物理研究的杨振宁感到很不顺利。正当杨振宁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心情愁闷的时候,被誉为“氢弹之父”的泰勒教授来到了杨振宁的身边。他教过杨振宁,认为杨振宁在理论方面更为擅长:“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写了一篇理论论文,那么,我建议你就把它充实一下作为毕业论文吧!我可以做你的导师!”经过慎重而又痛苦地思索,杨振宁接受了泰勒直率而又正确的建议,开始把主攻方向从实验室转向理论。
在中外科学家们的共同培养下,杨振宁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留校任教。1949年,他又进入普林斯顿学术研究所,在这里,他一干就是17年,创造出了一生之中最为辉煌的成就。
科学界普遍地认为,杨振宁的最高成就并不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而是1954年他与他的学生米尔斯共同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该规范场理论解决了爱因斯坦后期30年未能够解决的难题,被誉为二十世纪除了相对论之外最重要的物理理论。科学界人士认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完全可以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媲美,他们称赞杨振宁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自从1951年开始,杨振宁就常常与他的老同学李政道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他们常常在哥伦比亚大学旁边的一家华人饭馆里一边吃喝一边讨论,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不知情者还以为他们是在闹别扭。在这两位华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一项划时代的理论诞生了。1956年10月1日,最权威的美国杂志《物理评论》发表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人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问题》。这一论文的发表,打破了牢不可破的宇称守恒这一传统观念,它是人类关于物质世界基本结构观念的一次大解放,它进一步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该文发表的第二年,杨振宁、李政道便收到了国际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通知,通知他们由于他们的宇称不守恒这一理论成果,他们共同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参见图3—8—1 )。当时,杨振宁、李政道两人所持的都是中国护照,所以,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杨振宁也因此成为杨姓人中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
1964年,杨振宁加入了美国国籍,但是,他不忘祖国人民对他的培养,不忘为祖国分忧解愁,时刻关心着中国教育事业,他告戒中国学生说:

……
另外,我感到中国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读书型的太多了。这是中国的传统,有它的好处,正因为如此,对它的价值的判断就不那么容易了。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就远不及中国人那样重视念书。在中国,特别是城市里,家长们往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能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如果有更高学位那一定还希望读更高学位。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孩子本身都是不利的,因为这不是每个孩子的能力都达得到的。在座的都是研究生,这表示你们书念得相当好。如果你念得很开朗,你不妨想一想前面我说过的问题。如果你念得相当苦——中国过去常说苦学,我是不赞成的——就不妨想一想是不是做别的事对你本人和社会都更好些。比如你到一个小工厂去。由于你有初步的物理知识,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加上你对世界的了解较多,你也许在那里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有这样条件的话,一味苦念物理不一定是最好的出路。 

1971年,杨振宁作为美籍华人学者,首次回到了阔别了26年之久的祖国大陆,从此也拉开了中美学术交流的序幕。之后,他又多次地回大陆探亲、访问和讲学,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参见图3—8—2 )。他对祖国的科研、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意见,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中国青年赴美国留学,他还为解决留学生的经济困难而奔走呼号,四处筹集资金。
1977年,杨振宁当选为“全美华人协会”的主席之后,为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做了不少的事情。

 
第四章  天下杨氏广角镜
第一节  杨姓至尊知多少
——杨姓帝王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直到大清王朝的建立 ,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共出现过八个大一统的朝代,即嬴氏秦朝、刘氏汉朝、司马氏晋朝、杨氏隋朝、李氏唐朝、奇渥温氏元朝、朱氏明朝和爱新觉罗氏清朝。我国姓氏数以千记,这八个建立过统一全国的政权的姓氏,可谓是我国百家姓中的佼佼者,杨姓也十分幸运地成为这八大姓之一。
除此之外,汉族杨姓与少数民族杨姓所建立的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权,为数也相当可观。杨姓人是我国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姓氏,经常在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为官从政,这毫无疑问地成为杨姓人职业趋向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下我们就来具体地谈一谈杨姓人称王称帝,以及他们所建立的地方性政权的有关情况。
一、隋朝
隋朝是杨姓人所创建的一个有着重大历史影响的一统王朝,始于公元581年,终于公元618年,共存在了38年,出了5位皇帝。除了开国皇帝杨坚我们在前面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过了以外,隋朝皇帝尚有以下四位。
1、杨广(公元569~618年)
杨广又叫杨英,小字阿,是杨坚次子(参见图4—1—1 )。他在平灭陈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后来,他用虚伪的手段骗得了杨坚夫妇的信任,从而取代了兄长杨勇而被立为太子。杨广于公元604年登基称帝,史称隋炀帝,定都洛阳。公元618年,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所杀。
杨广的文化程度比较高,他不仅懂军事,而且还能作诗。不过,他过于荒淫残暴,最终导致亡国被杀的结局。下面是杨广所写的一首小诗。

晚 春
作者:杨广
洛阳花稍晚,四望满春晖。
杨叶行将暗,桃李落未稀。
窥檐燕争入,穿林鸟乱飞。
唯当关塞者,溽露方沾衣。
  
2、杨浩(公元?~618年)
杨浩是杨广的侄子,被封为秦王。宇文化及杀死杨广后,立杨浩为傀儡皇帝。不久,宇文化及准备自己亲自做皇帝,于是他就毒死了杨浩。
3、杨侑(公元605~619年)
杨侑是杨广长子杨昭的儿子。公元617年李渊入长安,立13岁的杨侑为皇帝,史称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封康王。公元618年,杨侑被迫禅位给李渊,次年即被杀害。
4、杨侗(公元?~619年)
杨侗是杨广长子杨昭的儿子,受封为越王。杨广死后,一部分大臣拥立杨侗为皇帝,史称皇泰帝。杨侗后来被迫让位于权臣王世充,不久被毒杀身亡。
二、南吴国
南吴国是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南方的一个割据政权(参见图4—1—2 ),始于公元892年,终于公元937年,共生存了45年,期间出了四位帝王。
1、杨行密(公元852—905年)
杨行密原名杨行愍,又叫杨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他小时侯家里十分贫苦,但也因此而养成了为人厚道朴实的性格,做事比较能得人心。
杨行密身高腿快,能够“日行三百里”。他的力气很大,能够“手举百斤”。他应募当了州兵,因为立下军功而被提拔为队长,之后逐渐开始发迹。
当时,有一个军官很嫉恨他,把他派往外地戍守。临行的时候,这个军官还假惺惺地问他还缺少些什么。杨行密于是对他说:“我只缺你颈上这颗人头”,他拔出刀子就把这个军官给杀了,然后他自称为八营都知兵马使。公元883年,他又被任命为庐州刺使。公元890年,杨行密打败了大军阀孙儒,占据了扬州。公元902年,杨行密接受唐封,为吴王。
杨行密善于安定人心,这是他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军中小卒一跃而登上吴王宝座的重要原因。他在位期间比较注意恢复生产,轻徭薄赋,招抚流离失所的难民,从而在军阀混战的岁月里创造出了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
历史上称杨行密为吴太祖武皇帝。杨行密定都扬州。
2、杨渥(公元886~908年)
杨渥字承天,是杨行密的长子。他即位时才19岁,因为“幼弱不任事”而导致了大权旁落。
杨渥后来被权臣徐温、张颢派人杀害。历史上称杨渥为吴烈宗景皇帝。杨渥定都扬州。
3、杨隆演(公元897~920年)
杨隆演又称杨渭,是杨行密的次子。杨渥死后,年仅12岁的杨隆演即位。
公元919年建宗庙,设置百官如同天子,改元武义。但是,军政大权掌握在大臣徐温的手里。
公元920年,杨隆演忧郁而死。历史上称杨隆演为吴高祖。杨隆演定都扬州。
4、杨溥(公元900~937年)
杨溥是杨行密的第四子,公元920年即位,实权掌握在徐温之手。公元927年徐温死后,徐温养子徐知诰把持朝政。公元937年,杨溥被迫让位于徐知诰,南吴国终于灭亡了。历史上称杨溥为让皇帝。杨溥定都扬州。
徐知诰原名李昪,他篡夺了杨氏南吴国政权之后建立南唐。著名的好词《虞美人》的作者南唐后主李煜就是李昪的孙子。
三、大义宁国
1、云南杨氏
唐朝时期,我国的南部边陲云南叫做南诏。虽然南诏的国主姓蒙,但南诏的第一大姓理应是杨姓。有人统计过,南诏国的高级官员中有近半数的人姓杨。著名的《南诏德化碑》背面上的题名,可以辨认的姓氏有47个,其中杨姓人最多。杨思缙、杨酋庆、杨奇鲲、杨奇肱、杨传磨侔等等都是当时的显赫人物。其中杨奇鲲为南诏国的宰相,曾任入唐使者,《全唐诗》中有其作品留存
现在,云南各族人中几乎都有杨姓。明清时期汉族杨姓大量迁入该地,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的明朝状元杨慎就是其中之一。
云南少数民族中白族人中的杨姓比例最高。现在,在白族150万左右的总人口中,约有60万人姓杨,占40%。辛亥革命时期,云南喜洲地区有白族人杨源华,他于1909年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朱德同志的同学。杨源华参加过同盟会,曾先后担任过护国军少将、滇军第二师参谋长、上海警备司令等职务。
2、杨干贞
南诏灭亡后,郑姓人在原南诏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长和国 。白蛮(白族先民)大姓杨干贞任大长和国(参见图4—1—3 )剑川节度使,逐渐把持了军政大权。
杨干贞,和村(在今云南宾川县)人。公元928年,他灭大长和国,建立了大天兴国,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傀儡国主。公元929年,杨干贞又废赵自立,改国号为大义宁,年号兴圣,追封其父为“宣德大王”。
由于杨干贞性格贪暴,招致了各方面的怨恨。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了大义宁,建立了大理国。杨姓人建立的大义宁国乃是段氏大理国的前身。
四、仇池杨氏五国
1、氐族杨氏
氐,又译作狄、翟,是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白色人种,讲突厥语。氐族人因其头发红而被称为赤狄;因其肤色白而被称为白狄;又因其个头高而被称为长狄。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氐族人曾建立过迥异于华夏民族各诸侯国的中山国。东汉时期,迁往四川的氐族人叫巴氐,留居甘肃南部的氐族人称白马氐。后来,氐族人因为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共处,逐渐地被汉族人所同化。
东汉献帝建安(公元196~220年)年间,出了一个叫杨腾的氐族部落大帅。杨腾的儿子叫杨驹,有勇有谋,他开始率领氐族人迁居仇池。仇池这个地方,约有一百公顷的面积,所以,他们就以“百顷”为号。杨驹的后人杨千万被当时的曹魏政权封为“百顷氐王”。
杨千万的子孙杨飞龙因为没有儿子,他就收养了自己的外甥为继承人。杨飞龙的这个外甥叫做杨茂搜(公元?~317年),略阳清水(今属甘肃)人,他也是氐族人,原姓令狐。
2、前仇池国
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杨茂搜占据仇池,统辖武都、阴平两郡,被氐族各部推举为国主,前仇池国建立。
杨茂搜死后,其子杨难敌即位。杨难敌死后,王位传于其子杨毅。杨毅后来被他的族兄杨初所杀。杨初自号仇池公。公元371年,前仇池被符坚所灭。
前仇池国共存在了75年,王位传递了10代。
3、后仇池国
公元386年,符坚大将略阳氐族首领杨定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建立后仇池国。
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拔寿消灭了后仇池。
后仇池国共生存了57年,王位传了5代。
4、武都国
武都国是后仇池国末代氐王杨保宗的弟弟杨文德所建。南朝刘宋政府封杨文德为武都王,“武都国”这个国名因此而得。公元477年,武都国被北魏孝文帝所灭。
该国共存在了33年,王位传了3代。
5、武兴国
北魏灭武都国,杀武都国末代氐王杨文度。杨文度的弟弟杨文泓上表请罪,被北魏孝文帝封为武都王。次年,杨文泓又自称武兴王,创立了武兴国。公元553年,武兴国被西魏所灭。
武兴国共存在了76年,王位传了5代
6、阴平国
公元477年,后仇池国国主杨难当族弟杨广香与北魏联合,攻杀武都国国主杨文度,以阴平(今甘肃省文县西白龙江北岸)为政治中心,建立了阴平国。从此,氐族杨氏政权一分为二,阴平国与杨文泓所创建的武兴国并存。
杨广香受南齐册封为阴平王、沙州刺史。公元580年,阴平氐王杨法琛响应北周益州总管王谦反对杨坚的叛乱,被杨坚消灭。
阴平国共存国104年,王位传了8代。(参见图4—1—4 )
 
五、起义领袖
1、杨么(公元?—1135年)
杨么名太,龙阳(今湖北汉寿)人。宋高宗建炎年间,杨么追随钟相起义军。钟相死后,杨么被推举为首领,号称大圣天王,并用之于纪年,军队发展到20多万人。
杨么军队长期在洞庭湖一带“陆耕水战”,兵农相间。他们多次严词拒绝了南宋朝廷的招降,也不受金人的威胁利诱。杨么军队先后打败了程昌寓、李纲、折彦质等宋军将领发动的多次进攻。
公元1133年,南宋朝廷又派王率水军前来镇压。当敌人逼近起义军船只时,杨么一面阻止上流的宋军,一面又发“车船”数只,不树旗号,顺流而下。宋军一见空船漂来,以为杨么军战败,争相把舟船驶入阳武口湖面开阔处。结果,杨么水军战船“车船”擂鼓回旋,横冲直撞,击沉了宋军数百艘战船,大获全胜。
公元1135年,宋高宗派遣名将岳飞前来镇压。由于部将叛变,起义军内部被分化,杨么最终战败,不屈而死。
2、杨安儿(公元?—1214年)
杨安儿原名安国,山东益东人。
杨安儿以卖鞍材为业,所以又叫杨鞍儿。公元1212年,他率领“红袄军”起义抗金。起义军于公元1214年占领莱阳,杨安儿称王建官,立年号为天顺。杨安儿后来又攻下了宁海(今山东牟平)。
不久,金兵前来镇压,杨安儿逃至大海,不幸坠水而死。
3、杨镇龙(公元?—1289年)
杨镇龙是浙江台州宁海人。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杨镇龙在玉山一带起义抗元,号称大兴国皇帝,年号安定。
杨镇龙军队攻东阳、义乌、嵊县、新昌、天台、永康等县,浙江东部为之震动。
杨镇龙军队后来被官军击败。

 
第二节  治国安邦宰相事
——杨姓宰相
所谓宰相,是指统帅各部各级官员,辅佐皇帝处理各类政务,对朝廷的内政外交负总责的关键性职务。历朝历代对于宰相一职的具体称呼并不一致,例如,丞相、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都是宰相一职的别称,东汉时期的“三公”实际上也具有宰相之责权。所以,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的杨震一门连续四代人做太尉,实际上也就是连续四代人做宰相。
历史上杨姓人做宰相的很多,尤其是唐代和明代,唐代一共出了11位杨姓宰相,明代一共出了9位杨姓宰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次出版的《中国帝王宰相辞典》共收录了宰相词目3581条,其中杨姓词条共61个(59人),占总数约1.7% 。以下我们择其最要介绍几位。
一、杨敞
杨敞(公元前?~前74年),华阴人。他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女婿,又是杨姓人历史上的第一位宰相,所以,很值得在此一提。
杨敞早年曾在大将军卫青的幕府中担任军中司马,因为深得霍光的赏识,职位提拔得很快,一直升迁到大司农的位置。大司农乃九卿之一,掌管全国的租赋和财政收支。
当时,霍光与上官桀父子不和,上官桀父子勾结盖长公主密谋杀死霍光,废掉汉照帝,另立燕王旦为皇帝。可是,谋事者太不谨慎,这一机密大事被盖长公主舍人得知,这位舍人又把消息泄露给了已经离任的稻田使者燕苍。燕苍与杨敞关系好,所以,杨敞也得知了这个消息。杨敞平日里为人处事十分谨小慎微,惟恐惹是生非,但此刻他也明白,自己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确实是刀光剑影,残酷无比,稍有不慎便会卷入政治旋涡,甚至身败名裂,万劫不复。
杨敞是这样处理这件事情的,他一面上书称说自己染病,寻求回避,而另一方面又私下里悄悄地把消息透露给掌管朝廷议论谏劝的大夫杜延年,杜延年立即把此事报告给了朝庭。结果,上官桀父子被杀;盖长公主与燕王旦自杀;杜延年和燕苍论功封侯;而杨敞身为朝中大臣,位列九卿,但他却没有立即直接告发政变密谋,所以,杨敞无功可赏。虽然如此,皇上与霍光仍然十分赏识他,何况这一回若不是杨敞把政变阴谋有意无意地泄露出来,皇上与霍光都将十分危险。所以,没过多久,杨敞便升任御使大夫。汉昭帝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杨敞坐上了大汉丞相的宝座。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汉昭帝死,因为他没有后嗣,霍光等人便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继承人。刘贺进京之后,不守规矩,淫乱无道,群臣们对他很是失望。于是,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划废掉刘贺。如此重大的事情当然应当与宰相大人商量一下,霍光于是派来了大司农田延年与杨敞联络。杨敞听完田延年的传话,一时之间汗流浃背,慌乱不已。然而,杨敞的妻子却是一位很有胆识的巾帼英雄,不愧是司马迁的女儿,她非常清楚地知道,废黜刘贺之事已经是箭在弦上,她趁田延年起身更衣之际,对丈夫说:“这是国家大事,大将军已经拿出了自己主意,他让人来会知你,你若在这个节骨眼上犹豫不定,不与大将军同心协力,那么,你不仅不能够自保,恐怕大祸马上就要落到头上来了。”田延年更衣回来,杨敞夫人来不及回避,索性代丈夫答应了下来。废黜刘贺之事后来获得了成功,继位者是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他就是汉章帝。这也应当算是位居人臣之首的杨敞为大汉王朝所做的一件大事情了吧!
成功的男人身后总是有一位了不起的女人,看来这确实是一句至理名言。
二、杨绾
杨绾(公元?—777年),字公权,是汉太尉杨震的后人。杨震清廉正直的品质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早先,奸相元载专权,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纷纷投其门下,只有杨绾能够清贞自守,不去拍马逢迎。元载倒台以后,唐代宗李豫任命杨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平章事,这实际上就是宰相之职。
杨绾生性简朴,生活十分朴素节俭,他被任命为宰相的诏书刚一下达,朝野一片欢呼喜贺之声,仿佛逢年过节一般,而且立即刮起了一阵廉政飓风。当时,曾经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的唐军统帅郭子仪正在邠州行营大宴宾客,一听到杨绾担任宰相要职的消息,他马上把宴会上的乐队规模缩减了80%;京兆尹黎干一向很讲究排场,每次出入都有卫士、随从100多号人前呼后拥地跟随着,但他一得到杨绾做宰相的消息,当天就把随从人数裁减掉了90%,只留下了10个人;还有一位叫做崔宽的御史中丞,家境十分地富有,别墅造得非常地富丽气派,在这个时候,他也只得偷偷地派人去拆毁。杨绾的品行情操以及他在政府官员中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大唐宰相杨绾世系表
   (以汉太尉杨震后人杨结为第一代)
序号 姓名 职位 代序
1 杨结 慕容氏中山相 第一代
2 杨珍 后魏上谷太守 第二代
3 杨真 河内太守 第三代
4 杨懿 洛州刺史 第四代
5 杨津 后魏司空 第五代
6 杨岐 吕州刺史(迁原武) 第六代
7 杨行表 长安尉 第七代
8 杨润 国子祭酒 第八代
9 杨侃 白水令 第九代
10 杨绾 唐宰相 第十代
三、杨洞潜(公元?~936年)
杨洞潜字昭元,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开国宰相之一,始兴(今广东韶关市西南)人,祖先是从蜀中迁居岭南的。
杨洞潜小时侯非常喜爱读书,他为人开朗坦率,富于谋略。
唐朝末年,杨洞潜客居南海,大彭郡王刘隐对他十分敬重,视他为师长,并且上表推荐他担任了大理评事等职。
刘垄即位以后,杨洞潜首先向他建议网罗中原士人,并从这些人士中选拔人才担任刺史,用以教化百姓,不再任用武夫,以防止他们拥兵自重。刘垄采纳了这些建议,这些建议的实行对于安定岭南,发展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公元917年,刘垄称帝,建立了南汉政权。杨洞潜担任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赵光裔、李殷衡同时担任宰相。但是,杨洞潜认为赵光裔出身于名门,德才兼备,于是就让他排在了自己的前面。刘垄对杨洞潜的这一行为赞赏不已。
杨洞潜在担任宰相期间,奏请皇帝在南汉境内设立学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还奏请皇帝建立选部,开科考试,每年一次选拔人才,这样,他把一个南汉小朝廷整治得象模象样。
刘垄这么一个人物,虽说他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帝王,不过,他天性好杀,残酷无情。他设立了灌鼻、割舌、肢解、炮炙、烹蒸等酷刑,其中最为残酷的是一种水牢之刑,牢中布满了毒蛇,犯人被投入牢中,很快便会被毒蛇活活地咬死、缠死,其情状惨不忍睹。杨洞潜竭尽全力地劝谏刘垄废除这些残无人道的酷刑,可惜,他的这些劝谏得不到采纳。
不久,刘垄又让秦王刘弘度招收宿卫军1000人,其中许多人实际上是一些市井无赖,所以,宿卫军的军纪十分败坏。杨洞潜对刘垄说:“秦王是皇族成员,让他统领兵马,这已经是不太合适的事情了,何况他还招徕了那么多的市井无赖,这实在是不恰当的啊!”刘垄对此却满不在乎:“他还是个小孩子嘛!让他注意一些就是了,用不着如此着急呀!”有一天,这些宿卫兵公开抢劫商人的财物,而商人们却一个个敢怒而不敢言。杨洞潜得知此事之后十分痛心,他叹息道:“朝政混乱到了这个地步,还要宰相干什么用呢?!”于是,他愤恨地辞去了宰相职务。
刘垄后来好几次召请杨洞潜,他都没有理会。公元936年,杨洞潜因病而终。
四、杨惟中
杨惟中,弘州(今河北省阳原)人,小时侯父母双亡,金代末年投奔元太宗窝阔台为近侍。杨惟中很喜欢读书,也很有胆略,元太宗对他非常器重,20岁的时候就曾奉令出使西域30多个国家。
公元1235年,杨惟中跟从皇子窝阔台出征宋朝,他随军网络人才,收集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典籍。他还在城中修建了宋朝大儒周敦颐祠堂,建造太极书院,聘请名儒赵复、王粹等人 讲演理学。杨惟中立志以儒学平定天下,此举大大地弘扬了汉民族文化,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进步。
元朝名臣耶律楚材死后,杨惟中担任中书令,与镇海同为宰相。元太宗死后,乃马真皇后称制,杨惟中此时独任元朝宰相之职务。
元定宗时期,杨惟中担任平阳道宣慰,当地断事官斜徹横行不法,侵扰人民,杨惟中坚决地处死了他,为当地百姓除去了一大祸害。
金朝灭亡以后,金将武仙所部散兵残卒流散在太原、真定一带,他们以大明山为根据地,打着金朝的旗号四处烧杀抢劫,人数多达好几万,为害范围数千里。蒙古军队曾经多次前往镇压都没有获得成功。而杨惟中则以超凡的魄力,大胆地进入金兵残余的巢穴,说服了其首领前来归降,使社会得到了相对的安定。
河南道总管刘福也是称霸一方的人物。杨惟中在担任河南道经略使时曾经要召见刘福,希望他今后能有所收敛,但刘福却假装生病不愿前来。杨惟中警告他说:“如果再不奉命前来,我将以军法处置你。”刘福迫不得已,带了好几千名士兵前来拜见,见面时,杨惟中毫不客气地把他砸翻在地。几天之后,刘福因受伤过重而一命呜呼了,河南道也因此得到了安宁。
五、杨荣
杨荣(公元1371~1440年),字勉仁,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考中进士(参见图4—2—1 )。
明成祖即位之后,杨荣入值文渊阁。在当时的文渊阁7人中,杨荣的年龄最小,但也最为机敏,可谓料事如神,明成祖对他也是信任无比。
永乐八年,明成祖率军北征蒙古,特意精选了300名勇士直接交由杨荣指挥,作为大军的先导,结果,明军大获全胜。
永乐十八年,杨荣升任文渊阁大学士。
明宣宗即位后,汉王朱高煦谋反。杨荣认为,汉王之所以猖狂,是因为他以为新皇帝刚刚登基,还没有什么威信,不敢亲自领兵攻打他。所以,倘若这个时候皇上亲征,叛军首先在心理上就已经被打败了。果然不出杨荣之所料,宣宗亲自率领的大军一经到达叛乱之地乐安,汉王朱高煦的手下就已经作鸟兽散了,朱高煦只得乖乖地缴械投降。
人们常说,一朝皇帝一朝臣,而对于杨荣来说,事情可就不是这个样子了。杨荣历经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四朝,四朝皇帝竟然全都把他视作心腹亲信,这在历史上确实是很为罕见的。
六、杨士奇
杨士奇(公元1365~1444年),名寓,泰和(今属江西)人。
杨士奇为官十分谨慎,在皇帝面前,举止动作极为恭敬。他在私下里从不谈论公事,即使是最亲密的好友也不能从他的嘴里探得一丝一毫的内部消息。
杨士奇的口才相当不错,当旁人犯了一些小过失的时候,他常常能用一些巧妙的言辞替人掩饰过去。有一次,广东布政使徐奇送了一些岭南土特产给朝廷里的官员们,有人马上就把这次送礼的名单交到了皇帝面前。皇上一看,名单上没有杨士奇的名字,于是召见他来询问此事。杨士奇说:“徐奇去广东上任的时候,朝臣们作诗文为他送行,当时我刚巧生病未能参加,因此,我也就没有理由要他回赠我什么。现在礼单上的人是否都接受了礼物还不很清楚,毕竟礼物很轻,估计没有什么其它的意思。”皇上听他这么一说,立即把这份名单给烧掉了。
严于律己,才能宽以待人,这是这位杨宰相给予后人的一大启示。杨士奇为官不仅廉洁能干,他还有一大爱好,那就是非常热衷于举荐人才,杨士奇为朝廷选拔、推荐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贫寒之士。(参见图4—2—2 )
七、杨溥
杨溥(公元1375~1446年),字弘济,湖北石首人,他与杨荣同时考中进士。
明永乐初年,杨溥担任太子洗马一职。公元1414年,明成祖北征凯旋,皇太子派人前往迎接迟滞了,成祖大怒,迁罪于杨溥,把他投入大牢达十年之久,直到明宣宗即位,杨溥才得以出狱。不过,杨溥这十年也没有白过,他把监牢当成了大学堂,发奋自励,遍览群书。
正统三年(公元1436年),杨溥升任武英殿大学士,比杨荣、杨士奇的入阁晚了20多年。此时,明王朝在杨荣、杨士奇、杨溥这三位宰相的共同料理下,天下清平,人民安居乐业,中外无不称颂,号称“三杨德政”。
“三杨”不仅在政治上同为明王朝的擎天柱,在文学方面也很有成就。他们的诗文,风格雍容典雅,格调中正平和,天下之人竟相仿效之,文学史家称之为“台阁体”。虽然“台阁体”诗歌不免有些粉饰太平、内容平淡之嫌,但是,它毕竟统治了明代初期的文坛大约达百年之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八、其他
杨姓宰相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了。现将本书所收到的我国历代杨姓宰相列作一表,以供有兴趣者参考。
中国历代杨姓宰相表 
姓名 生卒年 籍贯 任宰朝代 任职举例 备注
杨敞 前?—前74 华阴 西汉 丞相 事迹见本书第四章“治国安邦宰相事”
杨震 55—124 弘农华阴 东汉 司徒、太尉 事迹见本书第三章“关西夫子杨太尉”
杨秉 91—165 弘农华阴 东汉 太尉 为澄清吏治,与司空周景上书斥罢枚守以下不法者50多人,天下敬服。
杨赐 ?—185 弘农华阴 东汉 司空、司徒、太尉 多次谏劝灵帝任用贤人,防止宦官专权。
杨彪 142—225 弘农华阴 东汉 司空、司徒、太尉、尚书令 杨彪时期,先后有董桌、李傕、曹操专权。曹丕称帝时想用他为太尉,杨彪坚决辞谢。
杨骏 ?—291 弘农华阴 太傅、大都督
杨珧 ?—291 弘农华阴 尚书令 杨骏之弟,比杨骏更有才气。
杨定 十六国前秦 左丞相
杨颖 弘农(治今河南灵宝) 十六国后凉 中书令
杨播 ?—513 自称恒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北魏 侍中
杨范 ?—526 长乐广宗(今河北威县东) 北魏 侍中
杨椿 455—531 自称弘农华阴人 北魏 司徒、侍中
杨侃 ?—531 恒农华阴 北魏 侍中 被尔朱天光杀害。
杨俭 ?—542 弘农华阴 西魏 侍中
杨忠 507—568 弘农华阴 西魏 侍中 小名奴奴,武艺高强,乃将帅之才,
杨宽 ?—561 弘农华阴 西魏 侍中
杨愔 511—560 弘农华阴 东魏 侍中 北齐文宣帝时任尚书仆射、尚书令
杨坚 541—604 弘农华阴 北周 大后丞、大前疑、大丞相 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
杨广 569—618 弘农华阴 内史监 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
杨爽 约563—588 纳言 杨坚异母弟
杨素 ?—606 弘农华阴 纳言、内史令、左右仆射、尚书令
杨秀 ?—618 内史令 杨坚第四子,胆壮艺高,隋末为宇文化及所杀。
杨暕 584—618 内史监 杨广之子
杨昭 583—606 内史监 杨广长子,性格宽仁、节俭,公元605年立为太子,两年后病死。
杨达 约550—612 纳言
杨约 ?—约607 内史令
杨文思 纳言 曾讨平十姓獠、党项羌人等。
杨恭仁 纳言 曾以计谋退突厥颉利可汗。陪葬昭陵。
杨师道 侍中 善书法,诗人。死后陪葬昭陵。杨恭仁之弟。
杨武 ?—668 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杨执柔 ?—692 弘农华阴 同平章事 武则天亲属
杨再思 ?—709 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 同平章事、侍中
杨国忠 ?—756 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 右相 安史之乱中被杀,杨贵妃堂兄
杨绾 ?—777 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 同平章事 事迹见本书第四章
杨炎 727—781 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 平章事 事迹见本书第三章
杨嗣复 783—848 弘农(今河南灵宝) 同平章事
杨收 ?—868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 同平章事
杨涉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 唐、后梁 同平章事 杨收之孙
杨邠 ?—951 魏州冠氏(在今山东) 五代后汉 同平章事 遭灭族
杨洞潜 十国南汉 平章事 事迹见本书第四章“治国安邦宰相事”
杨兴 永昌(今云南保山一带) 唐时南诏 清平官 率部归附唐朝,受唐褒奖,子孙世代为永昌酋长
杨奇鲲 ?—878 楪榆 唐时南诏 清平官 又写作杨奇混
杨奇肱 唐时南诏 清平官
杨皙 ?—1079 安次 中书令
杨佶 南京(今北京)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有政绩
杨守一 925—988 原籍洛阳(今河南洛阳)
杨砺 931—999 京兆鄠(今陕西户县) 枢密副使 有文集20卷
杨崇勋 976—1045 蓟州(今天津蓟县) 枢密正使 镇守地方时曾令士兵制作木偶戏人,再贩于京城牟利
杨椿 1094—1166 宋眉山(今属四川乐山) 参知政事
杨栋 宋眉州青城(今属四川) 参知政事
杨诚 中书平章政事
杨宪 ?—1370 阳曲(今山西太原) 参知政事、中书右丞、中书左丞
杨荣 1371—1440 建安(今福建建瓯) 大学士
杨士奇 1365—1444 泰和(今江西泰和) 大学士
杨溥 1372—1446 石首(今湖北石首) 大学士
杨廷和 1459—1529 新都(今四川新都) 大学士 杨慎之父
杨一清 1454—1530 大学士
博学善权,通晓军事。
杨景辰 晋江(今福建晋江) 大学士
杨嗣昌 1588—1641 武陵(今湖南常德) 大学士
杨廷麟 江西清江(今江西清江) 南明 大学士 在赣州抗清,城破自尽。
杨廷璋 ?—1771 汉军镶黄旗人 大学士 督修水利,赈济灾民。
杨应琚 1697—1767 汉军正白旗人 大学士

 
第三节  杨家将军大视野
——杨姓将军
“无敌英雄”杨继业及其子孙“杨家将”系列英雄,我们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了。其实,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再开阔一些的话,所有姓杨的历代将帅,都应当可以被赋予“杨家将”这一光荣的称号。所以,大视野中的历代“杨家将”的人数就非常之多了,除了杨继业一脉,比较著名的还有很多。
杨姓军事人才历世不绝,代代出名人。1988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人物辞典》中共收录了自先秦至今天的我国历代军事人物2400多人,其中杨姓59名,占总数的2.458% 。
一、杨大眼
杨大眼是氐族首领杨难当的孙子。由于他是庶出,遭受歧视和排挤,生活上也比较贫困。
杨大眼是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一位田径奇才,史书中说他“跳走如飞”。有一次,北魏皇帝让尚书李冲选拔军官,杨大眼也来应聘,竞争职位,不过,李尚书似乎并不怎么看重他。杨大眼很不服气,对李冲说:“你并不了解我,请让我露一手给您看看。”于是,他取出了一条长达3丈的丝带,扎在头髻上,撒开两腿狂奔了起来。丝带在他的脑袋后面形成了一条笔直的水平直线,就像是一枝射出去的利箭一样,连飞驰的快马都追赶不上他。在一旁观看的人们无不为之欢呼喝彩,尚书李冲终于被杨大眼折服了,赞叹道:“一千年以来,还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才。” 
杨大眼跑得飞快,提拔得也飞快。他不久就升任了统军、将军。他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时勇猛异常,跟随魏文帝南征屡建战功。当时的人们认为,即使是关羽、张飞,也不会比他更为勇敢。
正始三年(公元506年)四月,梁朝江州刺史王茂率领数万士卒前来进犯北魏,此时的杨大眼正担任平南将军一职。他奉令督率各路人马抗击梁军,大获全胜,斩杀了梁朝辅国将军王花、龙骧将军申天化等2000人。不仅一举收复了丢失了的地盘,还乘胜追击王茂等人直到汉水,连拔敌国5座城池。
二、杨素
杨素(公元544~606年)字处道,弘农华阴人,北周汾州刺史杨溥之子,他是隋朝宰相,又是隋朝名将。
杨素很喜欢文学 ,也很有文学才能,能写诗;军事方面则善于使用谋略,管束部下很严格。开皇八年,隋文帝杨坚下令讨伐陈朝,杨素为行军元帅,此次战争,他为杨坚统一全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隋文帝开皇十九年,杨素任灵州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入侵隋境的突厥达头可汗。他改变了用戎车步骑为方阵的旧战法,根据战争的实际情况,设置骑兵阵,大破达头可汗十多万精兵。
三、杨玄感
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也是隋朝的一员勇将。杨素死后,他继承了杨素的爵位。
杨玄感也像他的父亲那样喜欢文学,各地名流都很乐意同他交往。因为满朝文武都是他父亲的故将旧吏,杨玄感的政治影响力很大,隋炀帝对他的疑忌也因此而越来越重。
杨玄感也十分不满杨广的暴虐政策,他在黎阳起兵,准备废掉昏庸暴虐的隋炀帝杨广,另立秦王杨浩。当时,天下百姓受够了杨广的苦,对杨玄感的起义是很拥护的,他的军队很快就发展到了十多万人。非常可惜,杨玄感时运不佳,他南下围攻东都一个多月居然未能攻下。打算掉转头来向关中进军,但被追兵打败。杨玄感让其弟杨积善把自己砍杀,死后竟被桀尸。其父杨素也被掘坟焚尸骨。
杨广对于这位敢于反叛自己的同姓人恨之入骨,下令其亲属今后不得姓杨,改为枭姓。枭,即枭首示众的意思,杨广以此来发泄他的仇恨。其实,把枭姓留给杨广本人倒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杨广死后,枭姓人又恢复了杨姓。
四、杨再兴
杨再兴(?~公元1140年),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他是唐末五代苗族首领杨再思的后人。杨再思的后人之中名流不少,除杨再兴外,还有杨正修、杨完者、杨洪等,史称“杨氏世勋”,与杨继业的子孙——“杨家将”齐名。
杨再兴是岳飞手下的一员猛将。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宋军与金兵在河南临颍县小商河一带大战。当时,杨再兴急于活捉金军统帅兀术,他催马渡河时不幸陷于河中,被敌军乱箭射死。
现在,河南临颍县小商河上的小商桥东边有杨再兴墓。杨再兴墓又叫“忠墓”,占地13300多平方米,松柏参天。相传杨再兴死后,岳飞收其尸焚化,焚化后发现杨再兴身上所中的敌箭竟然有两升之多。于是,岳飞将杨再兴葬在他为国捐躯的地方。据说,杨再兴墓碑上的字就是岳飞当年用枪尖刺刻出来的。
五、杨遇春
杨遇春(公元1761~1837年)字时斋,四川崇庆人,武举出身,清代名将。(参见图4—3—1 )
杨遇春曾参加过抗击廓尔喀(今尼泊尔)军队进攻西藏的战争。道光六年(公元1825年),他以军务参赞的身份随同扬威将军长龄入新疆作战,平定和卓的后人张格尔勾结外国势力所发动的军事叛乱。道光七年春,经过浑巴什河(今阿克苏)、柯尔坪(今乌什南)等几次激战,打败了叛军,清军收复了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英吉沙)等城。次年,杨遇春被任命为陕甘总督。
杨遇春一生交战数百次,战法随机应变,常常顶着敌军的刀枪箭雨冲锋陷阵,却居然没有负过伤,被人们称为“福将”。他还写有一本叫《武备制胜篇》的著作,共13卷。
六、国民党军将领
本著本来准备统计一下黄埔军校学生中杨姓人的情况,但没有能够找到有关的书籍,网络上虽然可以找到一些资料,但只有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的名单比较齐全,而且,网络上的资料也不尽可信,所以,本著这里就主要依据《国民党高级将领传略》 一书,特别挑选出该书中所收录的“国民党的绝大部分上将和部分较有影响的中将” 中的几位杨姓将军略述之。
1、二级上将
(1)杨虎城
杨虎城 (公元1893~1949年),号虎臣,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陕西蒲城人 。
杨虎城1911年10月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参加反对卖国贼袁世凯的武装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1927年任国民军第十路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军长并且参加了北伐战争,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4师师长,1930年后任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1933年,杨虎城曾请缨抗日,遭到冷遇。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发表后,杨虎城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影响,曾与中共代表协商抗日事宜。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及其随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逼迫出国。“七七”事变后,杨虎城要求回国抗日,遭到蒋介石拒绝。
杨虎城1937年11月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后来被骗至南昌遭长期囚禁。1949年9月,杨虎城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遇害。(参阅图4—3—2 )
(2)杨爱源
杨爱源(公元1886~1959年),字星如,山西省五台县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
1907年,杨爱源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二期学习。1911年,杨爱源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参加了辛亥革命。杨爱源长期在阎锡山军队中担任军官,从低级军官一直升到第二军军长。
北伐战争期间,杨爱源担任第三军团总指挥进攻奉军。进入北京后,阎锡山兼任平津卫戍总司令,控制了晋、冀、察、绥以及北京、天津,杨爱源则被委任为察哈尔省主席。
全面抗战爆发后,阎锡山担任第二战区司令,晋绥军编为第六、第七集团军,杨爱源担任第六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三十三军、第三十四军、新编第二师、炮兵第三团。1937年9月,杨爱源担任平型关会战的总指挥。平型关大捷使得骄横的日军遭遇了一场可耻的失败。在著名的忻口会战中,杨爱源率领左集团军防守宁武山区黑峪村至阴方口一线,配合第一战区司令卫立煌,浴血奋战了二十多余,给敌人造成了3万多人的伤亡。1938年,侵华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动用了10万兵力进攻山西南部。杨爱源率部配合第十八集团军,抗击了日军的多次进犯。1939年,杨爱源升任第二战区上将副司令长官并兼任第六集团军总司令。1941年,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与山西省政府联合成立主持会议,杨爱源担任主持委员,代理阎锡山处理长官部与省府日常事务。
杨爱源到台湾以后曾经被委任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1959年1月2日,杨爱源在台湾病逝。
2、上将
(1)杨杰
杨杰(公元1889~1949年),字耿光,1889年1月25日出生于大理县,国民党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05年,杨杰报考云南陆军速成学堂并被录取,因学习成绩优异,又被清政府保送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1907年,杨杰因品学兼优,又与蒋介石一起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预备学校学习。两年期满后,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
1909年,杨杰加入同盟会。1911年,杨杰毕业回国参加了辛亥革命。1915年,杨杰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
1926年5月,杨杰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总参议,参加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北伐战争,同年12月,杨杰担任第十七师师长。1928年3月,杨杰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公厅主任等职。1931年起,杨杰先后在国民党陆军大学担任校长、教育长达6年之久。
1933年,杨杰指挥军队在长城一线抗日,阻击日本侵略军的前进。1938年9月,杨杰任中国特命全权驻苏大使。
1945年10月,杨杰与谭平山、王昆仑、陈铭枢、郭春涛等组织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积极从事反蒋反内战的爱国活动。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杨杰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49年1月,蒋介石“引退”。李宗仁在当选国民党代总统后,多次电邀杨杰到南京共商国事,杨杰毅然拒绝并策动国民党军的起义。后来得到国民党要“整肃”他的消息,杨杰逃往香港,不久即遭遇特务暗杀。1982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杨杰为革命烈士。
(2)杨森
杨森(公元1882~1977年),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号子惠,国民党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祖籍湖南衡州。杨森1906年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弁目队,1908年升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
杨森曾经参加过同盟会,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中被滇军俘虏并在滇军中任职,后来又投奔川军担任川军师长打败了滇军。1921年任川军第二军军长,1922年在川军的内部火并中战败,之后投靠吴佩孚,吴佩孚任命他为北洋军第16师师长,不久又以杨森为先锋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四川。1924年,北洋政府任命杨森为四川军务督办。杨森长期在北洋军阀与国民革命军之间摇摆不定,甚至于在吴佩孚被北伐军击败之后,还为逃往四川的吴佩孚设宴接风,遭到进步人士的指责。
1937年,杨森率部参加上海抗战,激战三昼夜,给敌人以重大杀伤。1948年,杨森调重庆市市长。重庆解放前夕,他担任重庆卫戍总司令。1949年逃往台湾,任台湾“总统府上将国策顾问”等职。1977,杨森病逝于台北。杨森的个人生活常常遭受人们的议论和指责,据说他妻妾成群,倘若她们有所不从,他是想杀就杀。
(3)杨树庄
杨树庄(公元1882~1934年),字幼京,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国民党海军上将。
1903年,杨树庄毕业于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第八届驾驶班。1911年,当时担任“湖鹰”鱼雷艇艇长的杨树庄归向了辛亥革命。
1923年,杨树庄担任海军练习舰队司令兼闽江警备司令。1925年,杨树庄担任海军总司令。
1927年,杨树庄主持召开军事紧急会议,会议决定海军归附国民革命军,很快杨树庄便就任了国民革命军海军总司令,并当选了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7月,杨树庄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以及常委,兼任福建省政府主席。1929年,杨树庄担任海军部第一任上将部长。
1934年,杨树庄病逝于上海。
3、中将
(1)杨宣诚
杨宣诚(公元1889~1962年),字朴园,湖南长沙人,国民党海军中将。
杨宣诚原名杨宣德,他16岁去日本,冒其七兄杨宣诚之名参加清朝政府海军留学生缺额考试并被录取,从此兄弟二人就调换了姓名。
1911年,杨宣诚学成回国参加了武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后,杨宣诚出任驻日本少将武官。任期届满回国后,蒋介石让其在庐山开办武官训练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杨宣诚担任大本营第一部情报组处长,不久改任军令部第二厅厅长,负责军事情报工作。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之前,杨宣诚领导的军令部第二厅根据截获的日本情报,已经判断出日军的动向并报告了蒋介石,还转告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可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久,日本珍珠港成功,美国海军促不及防,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抗战期间,许多人都认为日本必将大举北上与苏联开战,但杨宣诚却断定日本决不会北上与苏联交战,而是必将南进与英国、美国决战,历史的事实证明了杨宣诚对于这一重大国际局势的判断。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方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目的在于解决战后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次会议除三方首脑出席以外,三方还各派出了一个人数众多的代表团。中方代表团由18人组成,杨宣诚就是其中的有一位。在这次会议上,三国首脑讨论通过了《开罗宣言》。宣言由美国的霍布金斯起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占的一切岛屿。在审阅宣言草案时,杨宣诚发现,上面仅有“台湾应归还中国”的字样,没有提及澎湖列岛,他立即把此事告诉了当时负责外交的代表王宠惠。最后,宣言中补上澎湖列岛,此举防止了日后的外交争端。
另外,在开罗会议中,英国军事人员在制定作战计划中过低地估计了缅甸战场上日军的实力,杨宣诚根据已经获得的情报资料,要求重新审议。在后来的缅甸战场上,日军的军事力量部署验证了杨宣诚的判断。
1945年,美国政府授予杨宣诚司令级军团功勋勋章,授勋文件中说:“这是为了中国海军中将杨宣诚在中国以军事情报首脑身份所做出的优越功勋而授予的司令级军团功勋勋章”。
1962年,杨宣诚逝世于台北,享年七十三岁。
七、解放军将领
共产党军中杨姓将军也很多,著名的如杨尚昆(公元1907~1998年)、杨白冰(公元1920年~    )。
杨尚昆,四川潼南人。1989年11月担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1988年4月,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杨尚昆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白冰,四川潼南人。1985年任北京军区政委。1987年起,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委员、军委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本著这里主要介绍一下1955至1964年授衔的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至1964年授衔的57位上将人员名单之中,有杨姓上将4人,现简介如下:
1、上将
(1)杨勇
杨勇(公元1913~1983年),原名杨世峻,湖南浏阳清江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八军政治部宣传大队长,红三军团连政治委员,第二师独立营政治委员,五师十四团政治处主任。1933年起任红四师十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第四师政治委员。杨勇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四三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教导第三旅旅长,延安军事学院高干队队长。1944年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1952年起任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3年起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1958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1972年起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1977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杨勇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参见图4—3—3 )

(2)杨至成
杨至成(公元1903~1967年),贵州省三穗木界村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连指导员。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一营连长,井冈山留守处主任,红四军、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红军总兵站站长等职。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6年回国。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杨至成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参见图4—3—4 )365zn.com收集]
(3)杨成武
杨成武(公元1914~2004年),福建省长汀张武铺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第十二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十一师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政治委员。1936年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后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1951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1952年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6年任第一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78年任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
杨成武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参见图4—3—5 )
 
(4)杨得志
杨得志(公元1911~1994年),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人。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排长、连长,第四十五师管理科科长,第九十三团团长。1933年起历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副师长,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副旅长、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1980年起历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杨得志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见图4—3—6 )
 
2、中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至1965年授衔的177位中将人员名单之中,有杨姓中将3人,现简介如下:
(1)杨秀山(公元1914~2002年),原名杨木森,湖北沔阳峰口万宝村(今属洪湖)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2)杨国夫(公元1905~1982年),曾用名杨国富,安徽霍丘县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3)杨梅生(公元1905~1978年),原名杨勋梅,湖南湘潭淦田镇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3、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至1965年授衔的1360位少将人员名单之中,有杨姓少将33名,他们的姓名如下:

1、杨力;2、杨弃;3、杨卓;4、杨恬;5、杨森;6、杨大易;7、杨广立;8、杨中行;9、杨文安;10、杨以山;11、杨世明;12、杨世荣;13、杨汉林;14、杨永松 ;15、杨有山;16、杨介人;17、杨克武;18、杨怀珠;19、杨虎臣;20、杨尚高;21、杨尚儒;22、杨明山;23、杨国宇;24、杨树根;25、杨思禄;26、杨俊生;27、杨家保;28、杨银声;19、杨焕民;30、杨植亭;31、杨斯德;32、杨辉图、33、杨嘉瑞
 
第四节  杨家诗文浑天成
——杨姓文学家
我国历史上的杨姓文学家很有才华,也很富有创新精神,他们往往能够自成一派,而且常常以多才多艺闻名于世。
一、杨修
杨修字德祖,是汉朝太尉杨震的曾孙杨彪的儿子。他天下之事无不知晓,社会上的上层人物争相与他交往,当时的大才子曹植更是他的知己好友。杨修才华横溢,虽然他的主要著作《杨修集》二卷现在已经失传了,但他的聪明才思,我们从有关他的典故中仍然可以领略一二 。
有一次,杨修与曹操从曹娥碑下经过,看见碑的背面上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8个字。曹操不解,问杨修这是什么意思。杨修很快就弄明白了,正要回答,曹操却又把他拦住了:“先别说,先别说,让我想想。”于是,曹操边走边思考,走了大约30里地,曹操说:“我晓得了,现在让我们各自先写下来,然后再说出来听。”杨修写好后先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指的是‘绝’字;幼妇即少女,指的是‘妙’字;‘齑臼’是受辛苦的意思,指的是‘辤’字。”“辤”是“辞”的异体字,所以,杨修总结说,这8个字可以浓缩为4个字,即“绝妙好辞”。曹操一听,果然与自己想的一样,既佩服,又嫉妒:“你的脑子比我灵,马上就弄明白了,我走了30里才想出来。我的才能比你短了整整30里啊!”现在,我们常常用“绝妙好辞”这个成语来赞美绝顶美好的文辞。
又有一次,曹操领兵在外征战,想要撤军,但他由于某种原因没有马上下达命令,而是脱口说出了“鸡肋”这两个字,让大伙儿去猜他的心思。文武百官们听了,个个呆若木鸡,大惑不解。当时,杨修担任曹丞相的主簿,他告诉大家:“鸡肋这东西,吃也吃不出什么,丢弃了又有些可惜。由此可见,曹丞相撤兵的主意已经基本上拿定了。”杨修一下子猜中了曹操的心中事,但并没有得到曹操的赏识,相反却招来了曹操对他越来越大的疑忌。曹操最终杀了杨修,一方面是嫉妒杨修的才能,另一方面还因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担心他会有变化,所以借故杀了他。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故事现在已经被搬到了京剧舞台上,上海京剧院就曾经排演过名为《曹操与杨修》的优秀剧目(参阅图4—4—1)
杨修现在尚有7篇作品留存了下来。他同时还是一位画家,尤其善于画人物写真,可惜未能找到他的具体作品。
二、杨炯
杨炯(公元650~692年),弘农华阴人。他小时侯就十分聪明好学,显庆六年(公元661年)被举荐为神童。杨炯一生担任过校书郎、梓州参军、盈川县令等职,是唐朝初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杨炯的诗歌创作一改唐初文坛上的陈腐习气,以纵横自如的文笔和昂扬的战斗激情,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从军行》中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佳句,已经洗净了初唐时期流行的宫廷诗作矫揉造作之态,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战斗力、号召力。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他们的诗作开一代风气之先,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写诗赞叹道:“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长江万古流。”(参见图4—4—2 )
三、杨亿
杨亿(公元974~1020年),字大年,建州浦城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7岁时就能写文章,11岁的时候,名声就已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了。宋太宗把他召来,想要考一考这位小神童的写作水平是否名副其实,结果,杨亿是下笔即成,一挥而就。
杨亿后来担任过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等职。
杨亿一辈子与墨水打交道,才思敏捷,文风雄健。甚至于在与客人谈笑聊天的时候,他的写作思路也不受妨碍,一边在小纸片上疾写如飞,一边与客人侃侃而谈,转瞬之间,一篇洋洋数千言的文章就已经写出来了,真乃一代文豪。
杨亿很爱搞社交,他经常与钱惟演、刘筠等文人学士们相互往来。他们三人相和酬唱的诗作号称“西昆体”,被合编为《西昆酬唱集》。“西昆体”在当时的文坛上有着很大的影响,模仿者很多。

夜   怀
杨亿

独倚青桐听鼓声,参旗历落上三更。
凉风卷雨忽中断,明月背云还倒行。
赖有清吟消意马,岂无美酒破愁城。
是非人世何须较,方外君师阮步兵。

四、杨万里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7岁那年,他就写下了“万里长江做澡盆”这样的诗句,其豪壮的气慨仿佛是一位开国帝王。杨万里绍兴年间高中进士,曾任左司徒、宝谟阁学士等职务。后来,因为对权臣韩侘胄专权不满,杨万里郁郁而死。
杨万里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初学江西诗派,后来又大胆地吸取民间歌谣的精华,选用口语、俗语作为诗歌创作的材料,构思新巧,自创了一个诗歌流派,号称“杨诚斋体”。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颇有名气的诗歌流派。例如,他的《小池》一诗是这样的: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此诗语言通俗,情趣盎然,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杨维桢
杨维桢(公元1296~1370年)字廉夫,会稽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他的名字也常写作杨维祯。因为曾经在一个叫铁崖山的地方读书,于是自号“铁崖”。元朝泰定年间中进士,曾任江西儒学提举。但是,他后来无意于功名利禄,官府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响应。明政府也想用他,杨维桢婉言推辞说:“哪里有行将就木的老太婆再去嫁人的呀?!”他还写了一首《老客妇谣》进献给明太祖朱元璋。
杨维桢的诗歌名盛一诗,而且也自成一派,很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创性,人称“铁崖体”。他的著作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杨维桢又是一位器乐演奏家,他笛子吹得很好,水平很高,所以又号称“铁笛道人”。书法与绘画也是他的擅长,真是多才多艺,天下少有。(参阅图4—4—3 )

 
第五节  丹青好手绘名图
——杨姓画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画家辞典》上编共收录上起东晋顾恺之,下迄清末吴昌硕的历代有作品传世的画家842人,其中杨姓10人,他们是南宋的杨婕妤,辽、金的杨世昌、杨微,元代的杨维祯,明代的杨文骢、杨补、杨继鹏,清代的杨伯润、杨涵、杨晋。这10位杨姓画家还不足总数842人的1.2% 。这个比例显然是偏低了一些,不知道这其中有什么原因。不过,毕竟杨姓人在绘画方面还是有着不小的成就的,丹青好手历朝不绝。
史书上说,三国时候的文学家杨修以及唐朝宰相杨炎等人也都很擅长绘画,可惜没有具体的作品流传下来,所以,我们这里叙述善画的杨家人也就只好从南宋开始了。下面我们选择数位杨姓古代画家略略论之。
一、杨妹子
女性,又叫杨娃、杨婕妤,因为她是宋宁宗(公元1195~1224年)恭圣皇后的妹妹而得名,主要生活在公元13世纪。《玉台画史》中有杨妹子传。《百花图》(参见图4—5—1 )相传是杨婕妤的真迹。该图为工笔画,共画了寿春花、兰花、灵芝等14种花卉,画法简练,设色艳丽,属于南宋宫廷画派风格。《百花图》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二、杨微

金代高唐(今属山东)人,主要生活于公元12世纪。
杨微的《二骏图》(参见图4—5—2 )描绘了女真驯马手套马的场面。画中人纵马狂奔,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勇健之气跃然画上,观者仿佛能够听到骏马飞驰之时的呼虎风声。明人黄旸题诗赞叹道:“雄姿腾踏双飞黄,走如抹电风沙扬。权奈自是渥洼种,奔逐恍若神龙骧。前驹野性未易制,胡儿直把长缨系。且驱且挽力无穷,落日平沙浩无际。迺知调习良可驯,伯乐一顾价无伦。毛品虽为天厩种,神骏能空冀北群。人间此马难重致,杨微妙笔传真意……” 
《二骏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卷左上方作者楷书款“大定甲辰高唐杨微画”,可知此画作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即公元1184年。
三、杨文骢
杨文骢(公元1597~1646年)字龙友,号山子、雪斋等,明末贵阳(今属贵州)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中举人。他长期居住在南京,后来曾在浙江衢州一带抵抗清军,失败后被俘就义。
杨文骢的绘画风格洒脱,气势舒展。吴伟业把他与董其昌等人并称为“画中九友”。董其昌则认为,杨文骢的画“有宋人之骨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雅去其佻”。
杨文骢传世之作颇多,其中的《仿董巨山水》现藏于北京文物局;《仿倪瓒山水图》藏于无锡市博物馆;《古木竹石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幽兰竹石图》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秋林远岫图》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参见图4—5—3 )。他的著作有《洵美堂集》 。
在清代著名作家孔尚任的戏剧《桃花扇》中,杨文骢(剧中常常称其字为杨龙友)是其中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剧中女主人公李香君不愿嫁给祸国殃民的权奸,被逼之下,撞破了面容,点点鲜血溅落在洁白的扇面上,仿佛是朵朵艳丽的桃花。杨文骢把这把血染的富有深意的扇子,稍加点缀,添上了一些梗枝绿叶,成就了一把用贞烈的女性的鲜血绘成的“桃花扇”。这一段剧情,感人肺腑,可歌可泣,把人的精神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四、杨涵
杨涵(公元1662~1722年)字水心 、云峭,又名辅峭,号云笠,山东益都人,清代著名画家。
杨涵擅长于画墨竹,他常常睡卧在竹林中,细心地体会竹枝、竹叶的微妙动态,所以,他的竹画脉络层叠,极富神韵。其传世作品《竹石图》(参见图4—5—4 )创作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杨涵的诗也写得不错,著作有《云峭诗稿》。
五、杨晋
杨晋(公元1644~1728年),江苏常熟人,是著名画师王翚的高徒。杨晋写实造型的能力很强,他的乡村景色图,烟云袅袅,非常富有情致。杨晋十分擅长画牛,他画的牛,蹄角分明,仿佛马上可以牵去耕地似的,真是妙不可言。
杨晋的传世之作也很多,《王翬骑牛图》(参见图4—5—5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赤壁赋图》、《豪家佚乐图》、《山水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山水花鸟图册》藏于上海博物馆。
 
 
第六节  草行隶篆挥笔书
——杨姓书法家
199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上编共收录上起三国下至清末有作品传世的书法家640人,其中杨姓16人,占总数的2.5% 。
杨姓书法家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群体,总体上来看,他们似乎在行书、草书方面更有成就,笔法方面则以超逸雄劲著称。
一、杨凝式
杨凝式(公元873~954年),唐末五代时人,字景度,号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弘农华阴人。杨凝式长期居住在洛阳,是大唐宰相杨涉的儿子。
杨凝式在唐昭宗时考中进士,后来,他在五代时期所有的五个朝代中都做过官,人称“杨少师”。由于他性格奔放不羁,又被人戏称为“杨风子”。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写诗赞叹道:“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杨凝式书法笔势雄杰,变化多姿,行笔走墨,挥洒自如。他的用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对北宋书法家有很大的影响(参见图4—6—1 )。
 
二、杨循吉
杨循吉(公元1458~1546年),明代江苏吴县人,字君谦,号多暇子。成化二十年进士,任礼部主事。皇帝曾让他换上军装像对待俳优那样对待他,杨循吉不甘心受此侮辱,辞官归去。
杨循吉书法,行笔劲健流畅,传世墨宝有《杜琼南村别墅十景册题跋》、《钱选浮玉山居图卷题跋》、《行书自书诗卷》(参见图4—6—2 )等。
 
三、杨宾
杨宾(公元1650~1720年),清朝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可师,号大瓢山人。
杨宾工于诗文,但对功名利禄感兴趣。杨宾13岁时,父亲被贬往宁古塔贝勒(今黑龙江海林县旧街镇),他也多次去边疆探望父亲。
杨宾自述学书法的秘诀为:“学书法有两个要点,一是执笔,二是用意。执笔的诀窍,是先用大拇指横顶笔端,食指与中指双钩于外,再将无名指背抵于内,用小指帮助一下,不管大字小字,一律要悬肘写。用意的诀窍,是先安静下心意,万念俱空,然后再下笔,必须做到意在笔中……”(参见图4—6—3 )
杨宾著作有《大瓢偶笔》、《柳边纪略》等。
四、杨沂孙
杨沂孙(公元1813~1881年),清代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举人,担任过安徽凤阳知府。
杨沂孙擅长的是篆书、隶书,篆书更是闻名天下,笔法继承邓石如一派,同时又有所创新(参见图4—6—4 )。
 
五、杨守敬
杨守敬(公元1839~1915年),清代湖北宜都人,字星吾、惺吾,号邻苏老人。
杨守敬小时候学习经商,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中举人。光绪六年至十年(公元1880~1884年)任驻日本钦使黎庶昌随员,在日本出版《日本访书记》、《留真谱》,搜集了不少散失于日本的我国唐、宋古籍。他同时向日本人民传授书法,影响很大。归国后,日本人山本由定、水野元直等不远千里来中国向他求教书法技巧。
杨守敬书法四体皆精(参见图4—6—5 ),马宗霍说:“惺吾宗法信本(欧阳询),行书略带纵笔,固当视覃谿(翁方纲)稍胜,小真书则尚不及。”
杨守敬博学多才,精研历史地理金石文字之学,著作很丰富,如《历代舆地详图》、《隋书地理志考证》、《楷法溯源》等等。
 
 
第七节  天下我姓才子多
——杨姓状元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荣誉获得者。古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三级,考生必须通过乡试和会试,并且在最后的,也是最高级别的殿试考试中夺得第一名,这才算是中了状元。
状元真乃稀有之物也。我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制度自隋朝开始至清朝结束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总共才出了600多位状元,平均每两年才摊到一个,可见这状元是多么地难得啊!
历代的状元,除了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特殊的表现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了朝廷的高官。尤其是到了宋代以后,执政大臣往往都要从状元之中选拔。一旦状元得中,王侯将相无不侧目,举国上下一片喝彩,诚可谓荣耀备至,显赫非凡。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一书中共收录状元645名,其中包括唐朝状元148人,五代十国状元24人,宋朝状元118人,辽国状元56人,西夏国状元1人,金国状元39人,元朝状元32人,明朝状元90人,大西国状元1人,清朝状元114,太平天国状元15人,以及隋朝的7位进士。因为初创科举制度的隋朝只有进士没有状元,所以,隋朝的进士就相当于后世的状元。在这645位状元之中,杨姓状元有24名,约占总数的3.7% ,这个成绩十分理想。看来,杨姓人不仅勇于驰骋沙场,在考场上的表现则更为出色,是一个善于啃书本,乐于钻研知识的姓氏。
本著前面已经比较详细地叙述过明代杨慎状元的事迹,由于篇幅所限,本著就不再一一列述其他杨姓状元的事迹了,但是,为了便于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杨姓状元的整体情况,此处列出历代杨姓状元一览表一份,以供读者参考。

历代杨姓状元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朝代 生卒 籍贯 中状元时间 任职 备注
1 杨纂 隋朝(隋朝进士共计7人) 陕西人 大业年间 朔方郡司法书佐 杨纂为隋朝进士。隋朝进士相当于后世的状元
2 杨护 唐朝(隋朝状元共计148人) 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丁亥科状元及第 水部郎中
3 杨誉 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戊子科状元及第 慈州刺史、汾州刺史 《全唐文》中收其《纸鸢赋》一文
4 杨儇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巳科状元及第
5 杨纮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甲午科状元及第
6 杨栖梧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甲辰科状元及第 《全唐文》中收其《对舍嫡孙立庶子判》一文
7 杨凭 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唐代宗大历九年(公元774年)甲寅科状元及第 京兆尹等 安史之乱中,杨凭迁居苏州,其弟杨凝、杨凌后来也分别考中状元、进士,当时人号称“三杨”;《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8 杨凝 ?~公元803年 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戊午科状元及第 亳州刺史、兵部郎中 有文集20卷,《全唐文》中存其诗1卷
9 杨赞禹 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庚戌科状元及第 左拾遗 一说该年状元为杨赞安
10 杨赞图 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丁巳科状元及第 左丞、司封员外郎、知制诰 杨赞禹之弟
11 杨仲昌 约在唐天宝年间
12 杨遂 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状元共计24人) 南唐后主壬申(公元972年)状元
13 杨砺 宋朝(宋朝状元共计118人) 公元930~999年 京兆鄠(今陕西户县)人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庚申科状元 工部侍郎等
14 杨寘 公元1014~1044年 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壬午科状元 将作监丞 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全部第一,即所谓“连中三元”,天下罕有,这也是杨姓人中唯一的一位,可惜他英年早逝
15 杨又玄 辽国(辽国状元共计56) 辽圣宗统和十六年(公元998年)戊戌科状元 参知政事
16 杨佶 南京(今北京) 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公元1006年)丙午科状元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 开仓济民,颇有政绩,擅长诗文,著有《登瀛集》
17 杨建中 金国(金国状元共计39人) 金海陵王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辛未科状元
18 杨云翼 公元1170~1228
乐平(今山西昔阳)人 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 御史中丞 博学多才,对历法、医药、经学均有研究;著文集若干卷;编校了《大金礼仪》、《续通鉴等著作》
19 杨 元朝(元朝状元共计32人)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 翰林国史院修撰
20 杨慎 明朝(明朝状元共计90人) 公元1488~1559 四川新都人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科状元 翰林学士 事迹见本书第三章
21 杨维聪 公元1500年~? 顺天固安(今河北固安)人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辛巳科状元 太仆寺卿等 其兄杨维杰嘉靖五您(公元1526年)丙戌科榜眼,后官至左庶子
22 杨守勤 公元1566年~? 浙江慈溪 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甲辰科状元 翰林院修撰
23 杨廷鉴 直隶武进(今江苏武进)人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 翰林院修撰
24 杨朝福
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状元共计15人) 湖北安庆人 太平天国三年(公元1853年)翼试状元 又称杨启福

 
第八节  舞台银屏耀明星
——杨姓演艺家
杨姓人是演艺圈中的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著名的人物当然很多,本文这里只能选取若干以叙述之。
一、杨小楼
杨小楼(公元1878~1938年),名三元,安徽怀宁(今安徽省安庆市)人。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艺人杨月楼。
杨小楼幼年时期就进入了小荣椿科班,跟从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学习武生。17岁出科之后,杨小楼又得到了他的义父谭鑫培等人的热心指点,并拜了大艺人俞菊笙为师。杨小楼24岁的时候搭入宝胜和班,开始有了一些名气,当时的人们称其为“小杨猴子”。
杨小楼29岁的时候进入升平署,为外学民籍学生,深得慈禧的赏识。他与谭鑫培、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余叔岩、郝寿臣等人合作,先后组建了陶咏、中兴、崇林、双胜、永胜等班子,名声越来越响亮。杨小楼与梅兰芳、余叔岩当时并称为的“三贤”(参见图4—8—1 )。
杨小楼天赋极高,舞台形象好,嗓音洪亮高亢,论唱则声音刚健有力,善于传达剧中人的心声;论念则情感丰沛,节奏铿锵,咬字吐音清晰;论做则精确传神,简捷明快;论打则步发准确灵敏,绝没有无用的动作。
可贵的是,杨小楼虽然天赋高,但他仍然不断地精心钻研剧中人物的性格,精益求精,从而创造出了“武戏文唱”的艺术风格。他在武戏中十分注意刻画剧中人物性格特征、身份境遇、心理特点,注重体现意境,追求神韵。这样就使得他的武戏有别于一般性的武生技巧表演,从而上升为一派高深、精湛的艺术。杨小楼因此被人们誉为一代 “武生宗师”。
杨派武生艺术的传人有孙毓堃、刘宗杨、高盛麟、沈华轩、周瑞安等人,李万春、李少春、历慧良等人也都师承杨小楼一派。 

二、杨宝森
杨宝森(公元1909~1958年),原籍安徽合肥,师承余叔岩一派。他的身体比较单薄,嗓音也曾受到过损伤,但是他不怕挫折,苦心钻研磨练,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他把自己的声音特点与余叔岩的唱法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虽然缺乏余叔岩的明亮和力度,但他力求在吐字收声和行腔韵味方面保持和发挥余派的特点。他的演唱猛地一听似乎与余叔岩相似,但细细品味起来又有微妙的区别。
他在演唱中尽量地在中声区发挥,表现出摇曳生姿的艺术魅力;在闯高音时,他是点到即收,稍纵即逝,仿佛似夜空中的流星,光艳地一闪;他在唱低声区的时候气息饱满,如同微波荡漾。杨宝森既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又有自己结合自身特点的艺术创新,从而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京剧演唱新流派——杨派。
杨派演唱艺术的整体风格仿佛是一幅雅韵欲流、丰韵独具的淡墨山水画,令人流连忘返,品味不尽。
杨派十分重视角色的性格,从人物的个性出发来塑造音乐形象。例如,象《文昭关》中的伍员悲愤、激昂的复仇念头,以及《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大敌当前之时心犹如焚但万般无奈之下又情急生智、铤而走险的复杂心理,杨宝森都能够把它们表现得入木三分。
杨派艺术的传人有程正泰、马长礼等人,该派艺术很流行,舞台生命力很强。
三、杨耐梅
电影、电视是随着近、现代工业科技文明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兴艺术门类,现在它已然坐上了演艺行业龙头老大的交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电影演员辞典》共收录了包括港台影视明星在内的中国演员1100多人,其中杨姓20人,约占总数的1.818% 。
杨耐梅(公元1904~1960年),原名杨丽珠,祖籍广东佛山,是我国电影界的早期名人(参见图4—8—2 )。1923年她出演影片《玉梨魂》,饰演漂亮任性的交际花,该片上演后很卖座。1927年,她主演了根据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改编而成的《良心复活》无声片,在片中演唱插曲《乳娘曲》,颇受观众的喜爱。1928年,她在上海成立了杨耐梅影片公司,同年拍摄《奇女子》,杨耐梅自任女主角余美颜,影片放映后票房纪录很高。
杨耐梅是一位专业技术水平极高的著名演员,在扮演悲哀角色的时候,她能够跟随剧情的发展而声泪俱下,给人以强烈而真实的感受。她在扮演轻松快乐的角色的时候也很能够放得开。
1960年,杨耐梅病势于台湾。
四、杨盼盼
杨盼盼(公元1961年~    ),女,出生于中国香港。她的母亲是著名的艺人苦寒。
9岁时候,杨盼盼就开始拍电影,在《快剑》中做客串。后来,她又主演了《醉猫师傅》、《醉侠苏乞儿》、《十四女英豪》等影片。加入无线电视台后,她又拍摄了大量的电视剧,如《女侠黑木兰花》、《杨门女将》、《天龙八部》、《十三妹》、《楚留香》、《射雕英雄传》等等。在《射雕英雄传》中,杨盼盼把穆念慈痴心柔肠、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1986年,她转入亚洲电视台,同年10月,受台湾电视台的约请,拍摄了电视剧《绝代双骄》和《皇家飞凤》等片。
五、杨凡
杨凡(公元1947年~    ),湖南衡山人,出生于湖北汉口。1950年随家人移居香港。1969年在美国好莱坞任特约演员。1973年回香港创立花生映社。1984年开始执导影片,作品有《少女日记》、《海上花》、《玫瑰的故事》、《意乱情迷》、《流金岁月》、《祝福》等。
 
巾帼不让须眉男
——杨姓女性名人
北方妇女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妇女名人辞典》中,共收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女性名人4100名,其中杨姓119名,约占2.9% 。这个比例仅次于历代杨姓状元所占的比例。可见,杨姓子孙确实是巾帼不让须眉,“杨门女将”一点也不比“杨门男将”逊色!
一、杨艳
武元皇后杨艳(约公元241~约277年),字琼芝,华阴人。她不仅相貌美丽,而且非常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于女工。
杨艳是杨文宗的女儿,《晋书•列传第六十三》云:“杨文宗,元武皇后父也。其先事汉,四世为三公。文宗为魏通事郎,袭封蓩亭侯。早卒,以后父追赠车骑将军,谥曰穆。” 这里的“元武皇后”应当是“武元皇后”的笔误。从“其先事汉,四世为三公”之语中我们可以推断,杨文宗是大汉太尉杨震的后人。司马昭之所以为自己的儿子司马炎选择杨艳做媳妇,杨艳本人的漂亮和贤淑应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司马氏想通过与声望很高的杨氏结亲从而巩固和抬高自己的地位,这也应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知道,晋代贵族是非常重视姓氏门第的。
杨艳是宰相杨骏的侄女。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她被立为皇后。晋泰始年间(公元265~274年),皇宫里面大选美女,用以充实宫闱。杨艳对此十分不满,她只挑皮肤白、个子高的,长相端庄秀丽的则一概拒之门外。
杨皇后只活了37岁就去世了,不过,她仍然被后人视为最幸福的皇后,因为她是死于皇帝的膝边。而且,临终之时,她向皇帝推荐自己的堂妹杨芷继任皇后,晋武帝也都答应了下来,照办了。(参见图4—9—1 )
杨艳之所以在临死的时候向晋武帝推荐自己的堂妹杨芷接任她的皇后之位,这主要是在为她自己的儿子司马衷作想,因为司马衷虽然贵为太子,但却是个白痴。杨芷是个贤德的皇后,她虽然算是给自己的皇后之位选对了接班人,但却为司马衷选错了媳妇。
当时有一个叫贾充的人,其妻子郭氏非常想攀高枝,渴望高攀皇族,她使用手段讨得了杨艳的欢心,请求杨艳让自己的女儿做太子妃。当议论给太子婚配的时候,晋武帝觉得卫瓘的女儿不错,但杨艳却在这个时候盛赞贾充的女儿有贤德,并且还秘密指使太子太傅荀顗向晋武帝进言游说,结果,贾充的女儿当上了太子妃。实际上,这个贾氏之女非常阴毒善妒,晋武帝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来了,想要废掉她,但继杨艳为皇后的杨芷也很宽容随和,在晋武帝面前为贾妃说情。杨芷一面在晋武帝面前说贾家有功德与社稷,妒忌这种小缺点算不了什么,而另一方面,她又多次地训诫贾妃。贾妃不知道杨芷皇后实际上在帮助自己,以为杨芷在对自己不利,心中怀忿很深。等到晋武帝去世之后,贾妃摇身一变便成了贾皇后,她忌恨并且开始报复杨芷及其手握重权的父亲杨骏,诬陷杨骏作乱,杨氏一门由此遭遇了灭族之灾,杨芷的皇太后名号也被贾皇后剥夺,被废为庶人,就连杨芷的十几个侍从也被贾皇后给剥夺了。杨芷后来绝食而死,时年34岁。杨芷死后,贾皇后也给了殡葬,原因是这个贾皇后迷信妖术、巫术,担心杨芷到了阴间会向先帝鸣冤叫屈,所以,她还采用了一些“厌劾符书药物”等手段来减轻自己的罪孽。
实际上,杨艳不仅仅给自己的儿子选错了媳妇,她本来就不应当让自己的白痴儿子做皇帝。晋武帝就曾经因为他的皇太子是个白痴,不堪奉大统而想废黜另立,杨艳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参见图4—9—1 )杨艳虽然最终让自己的白痴儿子当上了皇帝,但却给杨氏家族招来了灭族之祸。江山不是那么容易坐的,不堪其任,即便是坐上了也会坐不稳,甚至会遭殃无辜,此等血的教训不可不铭记。
 
二、杨香
杨香是晋代时期的一个小女孩子,在十四岁的那年,她有一次跟随父亲去田里收割稻子,突然间,一只凶猛的大老虎窜了过来,一口把杨香的父亲咬住了,勇敢的杨香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与猛虎展开了徒手搏斗,她一边大声呼叫,一边紧紧地卡住老虎的咽喉。小杨香的英雄气概居然最终把老虎给吓跑了,她的父亲也因此而保住了性命。杨香打虎大获全胜,她的名字在当时就传遍了天下,朝廷还表彰了她。
然而,我们今天的人们似乎只知道武松打虎、李逵杀虎,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杨香打虎”的精彩故事,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杨香打虎的时候,她只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而武松、李逵打杀老虎的时候,他们都已经是身强体壮,武艺惊人的成年人了。杨香打虎是赤手空拳,手中没带任何武器,而李逵却有着两把明晃晃的大板斧,武松手里怎么说也还提着一条粗木棒。何况,武松打虎之前曾经在酒店里面连喝了18碗水酒,这多少能够起到一些类似兴奋剂的作用吧?!所以,比较而言,吓跑老虎的少女杨香比水浒壮汉武松、李逵更为了不起,如果要给我国历史上的打虎英雄排排队的话,杨香应当可以毫无愧色地站到冠军领奖台上。
三、杨妙真
杨妙真(公元1214年前后在世),号四娘子,山东益都人,她是红袄军起义首领杨安儿的妹妹,是南宋、金末农民起义的重要首领。她性格勇敢强悍,武艺高强,善于骑马射箭,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公元1214年,金兵镇压红袄军,红袄军首领杨安儿牺牲。杨妙真率领杨安儿余部数万人,继续在潍莒(今山东潍坊、莒县)一带抗击金兵。后来,她与李全领导的另一支起义部队在磨旗山(今山东莒县马鬐山)会合,并与李全结成了夫妻。
杨妙真的威望很高,她的红袄军士兵都尊敬地称她为“姑姑”。公元1231年,李全在扬州被杀后,杨妙真回到山东,数年后死去,
四、杨金英
公元1542年10月21日凌晨,在大明王朝戒备森严的宫廷里,以宫女杨金英为首的十多个女孩子趁着皇帝睡觉的时候正在谋划着把皇帝给勒死。可惜,她们在忙乱之中把用来勒死皇帝的绳索打了一个活结,皇帝被勒昏之后,女孩子们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了,于是分散逃走。过了一会儿,皇帝苏醒了过来,结果,杨金英等人被残暴的封建帝王用最非人道的酷刑处死了。
这位侥幸逃脱了一劫的皇帝就是那位下令流放杨慎状元的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他是一个昏庸的家伙,平均每过七年才上一次早朝。他迷信道教,却又不能做到道教所要求的“清心寡欲”,选了大量的美女、童女,随心所欲地加以摧残、迫害。虽然有关的历史资料中并未具体详述杨金英等宫女谋杀皇帝的原因,但十几位弱不禁风的深宫女孩子同时行动,敢于冒杀身灭族,甚至于被千刀万剐的危险去谋杀皇帝,这其中一定是出于某种不共戴天的共同的仇恨。
杨金英事件历史上称“壬寅宫变”,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有史可查的小宫女勇敢地反抗大暴君的事件。
五、杨爱
杨爱(公元1618~1664年),即柳如是,江苏吴江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女文学家(参见图4—9—2 )。
柳如是本来姓杨名爱,后来改姓柳,名隐。再后来又改名是,字如是。她的号也很多,有河东君、影怜、我闻居士等。
杨爱不仅“婉媚绝伦”,她还聪明好学,吟诗作画皆其擅长(参见图4—9—2 )。她最初嫁给了一位孝廉,后遭遗弃,游历于吴越一带,以文采风流著称于世。
杨爱是一为非同寻常的奇女子,她敢爱敢恨,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对当时的名士陈子龙很有好感,曾女扮男装登门拜访,可惜未能够成其佳配。后来,她看中了东林党领袖、著名的文学家钱谦益,两人定情于杭州西湖。
杨爱与钱谦益结婚后,感情十分融洽,这对文学夫妻经常写诗唱和。这段时期也是杨爱诗歌创作的多产期。她的诗歌情辞婉丽,中间夹杂着幽怨感伤之气。

春日我闻室作呈夫子
杨爱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明王朝覆灭之后,杨爱敦促钱谦益投奔南明弘光政权,积极从事抗击满清的斗争。她还考察了京口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合力抗击金兵的古战场,准备以梁红玉为榜样,协助钱谦益与清兵决一死战。但是,大明朝的残余势力南明小朝廷也是十分地腐败,不堪一击,很快便垮台了。杨爱于是劝钱谦益自杀殉国,对他说:“你殉国,我殉夫。”然而,钱谦益却下不了决心,最终归降了清军。杨爱发现自己的丈夫如此地顾惜性命,内心十分痛苦。
清政府下令所有南明降官一律赴京任职,官员们携家带口一起随行。但杨爱坚决不从,她独自一人四处联络爱国志士。杨爱的义举终于感动了钱谦益,使他也参加了进来。1648年4月,有人告发钱谦益资助反清势力,钱谦益因此而被逮捕。杨爱当时正卧病在床,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她立即来到官府,表示愿意代替丈夫去死。最后,由于告发人暴死,此案无人可以作证,所以,清廷只好不了了之了。杨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反清事业之中,直到郑成功败退台湾,恢复大明彻底绝望,她才与钱谦益一起回返老家常熟。
1664年,一带文豪钱谦益病死。钱氏的妻子却容不下这位千古卓绝的巾帼英雄。钱谦益的正妻陈氏居然每天堵在杨爱的门前叫骂,还要追讨杨爱的资产。其实,杨爱的财产早已为资助反清事业而典当一空。杨爱生活上没有着落,又不堪忍受庸男俗女的侮辱,所以,她安葬好丈夫以后,于同年6月28日自缢而死。一代女中伟丈夫,生活的艰辛压不垮,清军的刀剑吓不倒,却最终了结在了妒妇的辱骂声中!
六、杨令茀
杨令茀(公元1886~1978年)是现代著名画家和诗人,江苏无锡人。她的祖父是前清举人,父亲杨宗济做过江苏溧阳县训导。杨令茀受家庭的影响,自幼就熟读经史,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她5岁时就有作品参加画展,人称“神童”,江南老画师吴观岱是她的启蒙老师。民国初年,她随长兄杨味云来到京城,经常出入名家之门,成了北京引人注目的画家,人称“杨家妹子才气高”。当时,她与齐白石齐名,两人还在一起北京举办过画展。
杨令茀的绘画格调高雅,书法则飞逸秀丽。她的诗文被誉为“巾帼中所罕见” ,十分清丽。她还精通英、法、日等国语言,翻译过加拿大著名诗人史蒂芬的诗集。1911年前后,曾进宫为大清末代皇帝、皇妃作画。杨令茀还曾经担任过东北美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为我国美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令茀来到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希特勒慕名前来参观她的画展并买下了她的一幅画,还想让她题诗留念。于是,杨令茀就用中文为他题了一首名为《致战争贩子》的诗作,挖苦讽刺他,这一下子可把大独裁者希特勒气得七窍生烟。不久,杨令茀悄悄地离开德国,到美国各大学任教。1965年退休后,加州卡麦尔城还开设了“杨令茀画院”。
杨令茀女士无限热爱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一直期待着回国定居。1973年,她曾经托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等人捎信给周恩来总理,表达了自己依恋故土的情思。1978年秋,杨令茀不幸病逝于美国卡麦尔城,按照她的遗嘱,骨灰安葬在她的家乡无锡美丽的太湖之滨。她所珍藏的一批珍贵的书画、玉器,也都送回了祖国。
杨令茀生前,台湾当局曾派人邀请她去台湾,但她谢绝了。她还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在海外作隐沦,
每见落叶思归根。
小菱山下先茔在,
归去长依父母灵。
 
科技领域逞英才
——杨姓科学家
除了我们前面谈过的杨振宁之外,杨姓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是不乏人才。以下举例说明之。
一、杨伟
三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公元237年,杨伟以景初历代替太和历。景初历以12月为岁首,其中提出计算日月食亏起方位角和食分的方法,在交食推算与预报进一步数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杨伟对于提高推算和预告日食的精度方面的贡献是具有开创性的。
二、杨衒之
一作阳衒之。北朝北魏郡守。北平(河北满城)人。著有《洛阳伽蓝记》5卷。“伽蓝”一词是梵语,即佛寺的意思。该著以追述北魏京城洛阳佛寺的兴废沿革为主线,先叙述城内,再叙述4门,各为一卷。其中所记述的寺庙55所,反映了北朝佛教盛行的状况。著作中对地理、风俗、人物以及苑宥建筑等的记载尤其详尽,许多资料为《魏书》、《北齐》所未详。
三、杨介
北宋医学家。生卒年不详。字吉老。泗州(安徽盱眙)人。崇宁(公元1102~1106)年间,泗州郡守李夷行遣医生、画工对被处决的犯人的尸体进行解剖,并将解剖的结果绘制成图,然后再经过他一一考订校正,撰写成一卷《存真图》(一作《存真环中图》)。该著对于人体胸腹腔、主要血管以及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作了比较详细且正确的描述,标志着中国古代解剖学的重大进步,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发展。
四、杨惟德
北宋天文学家、占星家、磁学家。公元1010年前后,担任司天监保章正,专管气候变化问题。公元1041年,杨惟德撰写成《茔原总录》,该著中有中国古代关于磁偏角的最早记载,书中还提出校正测定方位误差的方法。根据该书,杨惟德的发现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公元1492年发现磁偏角早了400多年。
五、杨辉
南宋数学家。生卒年不详。钱塘(浙江杭州)人。著有《祥解九章算法》12卷、《乘除通变算宝》3卷等数学著作。
六、杨仙逸
广东中山县人。公元1891年出生,卒于公元1923年。中国军事航空事业的先驱者。自幼侨居美国,毕业于茄米斯大学航空系。1918年任华侨图强飞机公司董事,同年,应孙中山之聘回国组建航空队。1919年,杨仙逸担任新成立的援闽粤军飞行队总队长。1920年率领飞机讨伐军阀势力。1922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航空局局长。1923年因改装水雷爆炸而殉难,死后被追授陆军中将军衔。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中国科学技术人物辞典》共计收录了3700多位中国历代科技人物,其中的杨姓科学技术人员如下表所列。表中可见,杨姓科学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的专业是医学、数学、天文、物理、生物以及各类工程学。

历代杨姓科技人物统计表
时代 姓名 学科 人数 备注
先秦 0
秦汉 0
三国 杨伟 天文学 1
两晋十六国 杨泉 思想家 1
南北朝 杨衒之 著述家 1
隋朝 杨上善 医学家 1
唐朝(含五代) 杨玄操 医学家 1
北宋 杨介 医学家 5
杨佐 水利学家
杨忠辅 天文学家
杨康侯 产科医学家
杨惟德 天文学家、占星家、磁学家
南宋 杨辉 数学家 2
杨士瀛 医学家
辽夏金元 杨级 司天官 3
杨? 太史院校书郎
杨恭懿 学者、历算家
明朝 0
清朝 杨仙逸 航空学家 2
杨作枚 数学家
中华民国 0
中华人民共和国 杨之 医学家 75
杨正 物理学家
杨乐 数学家
杨进 高级工程师
杨虬 高级工程师
杨铨 机械工程和经济学者
杨简 病理学家、肿瘤专家
杨□ 船舶设计专家
杨士惠 象牙靛颏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
杨千里 高级工程师
杨之骏 医学家
杨天慧 工程师
杨仁霖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杨文水 医学家
杨文斌 工程师
杨为松 传染病学家
杨正琦 高级工程师
杨世明 高级工程师
杨世澄 高级工程师
杨石先 化学家、教育家
杨龙生 电子学专家
杨尔济 高级畜牧师
杨立铭 物理学家
杨弘远 生物学家
杨式德 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
杨吉禄 助理工程师
杨臣铸 工程师
杨光辉 铁画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杨廷宝 建筑学家
杨庆尧 食用菌栽培专家
杨庆凯 遗传育种专家
杨守仁 水稻专家
杨进生 防化医学专家
杨旸春 铁道桥梁专家
杨伯玉 高级农艺师、大豆育种专家
杨应修 湘绣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杨良栋 高级工程师
杨启和 地图测绘专家
杨其明 工程师
杨奇逊 教授
杨叔雅 细菌学家
杨国栋 主治医师
杨国勋 高级工程师
杨国亮 皮肤科专家
杨国琛 教授
杨明干 高级工程师
杨径田 装甲兵工程专家
杨金生 工程师
杨学志 妇科专家、肿瘤学专家
杨承祗 机床热处理专家
杨南生 火箭专家
杨厚兴 瓷版画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杨胜东 农艺师
杨炯达 主治医师
杨振华 生物过程专家
杨桂通 教授
杨竞飞 教授
杨宽麟 建筑学家
杨继良 高级工程师
杨崇瑞 妇产科专家
杨铭鼎 环境卫生学教授
杨得云 物理学家
杨衔晋 植物学家、林学家
杨绪武 研究员
杨维庆 高级工程师
杨彭基 航空工程学家
杨敬之 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杨鉴初 气象学家
杨□臣 研究员
杨福家 核物理学家
杨嘉□ 空间自动控制学家
杨肇燫 物理学家
杨遵仪 地质古生物学家
杨澄中 核物理学家
杨燕生 教授
合计:92人




 
第五章  名胜古迹
第一节  晋祠流水如碧玉
——山西太原晋祠
 
我们已经知道,杨肸是伯侨的后人,伯侨是晋国国君的后人,而唐叔虞则是晋国的开国国君,是今日杨姓人的一位远祖。“晋祠”就是为了纪念他而修建的。
据《史记》所言,周武王曾经梦见天神对他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字叫做虞,你可以把唐那个地方分封给他。”后来,周武王的妻子邑姜果然生下了一个儿子,手上竟然有一个“虞”字,于是就把他取名“虞”,因为他还有哥哥,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叔虞”。周武王死后,太子姬诵即位,他就是周成王。当时,成王的年纪很小。有一次,成王在与他的这个名叫“叔虞”的小弟弟玩游戏的时候,他把一片梧桐树叶裁成了玉圭的样子交给叔虞说:“我把这个封给你”。这时,身旁的大臣马上请求周成王挑选吉日分封叔虞。成王说:“我只是与弟弟开个玩笑罢了!”可大臣们不答应,他们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就只好履行诺言,把唐(在今太原一带)分封给了叔虞,这就是叔虞又叫被称为“唐叔虞”的原因。(参见图5—1—1 )
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即位,因为唐地有晋水,他于是就把国号改为“晋”,并且一直沿用了下来。所以,唐叔虞乃是晋国的开国始祖。(参见图5—1—2 )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这里是晋水的发源地。晋水的主要源流有三个:难老泉、鱼沼泉、善利泉。其中的难老泉是最重要的一个。泉水从一丈深的岩石下涌出,清澈透碧,游鱼可数,冬暖夏凉,长流不竭。唐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以称赞晋祠之水的优美。于谦的《忆晋祠风景且以致望雨之意》也很有名。

忆晋祠风景且以致望雨之意
                (明)于谦
   悬瓮山前景趋幽,邺人疑是小瀛洲。
   群峰不耸青螺髻,合涧中分碧玉流。
   出洞神龙和雾起,凌波仙女弄珠游。
  愿将一掬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岛。
        
“晋祠”建造的年代非常悠久,北齐、隋、唐、宋都曾进行过修葺和扩建。如今的晋祠是一群古代建筑的总称,祠内外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她已经成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交相辉映的游览胜地。
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给唐叔虞母亲邑姜修建了圣母殿。此后,圣母殿代替了叔虞祠而成为晋祠的中心建筑。
圣母殿主像是圣母邑姜像(参见图5—1—3 ),另外还有5尊宦官像和33尊侍女像。侍女们或梳妆、打扮,或歌舞、洒扫,姿态各异,眉目传神。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认为,这是古今中外艺术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
晋祠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游览祭祖胜地。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亲笔书写《晋祠之铭并序》碑文。文中是这样描绘晋祠的壮美景象的:“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游晋祠的时候赞叹道:“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清朝大文学家朱彝尊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游晋祠》。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董必武游览晋祠的时候写道:“悬翁山前晋水清,晋祠古柏翠森森。”
 
 
第二节  古杨侯国今与昔
山西省洪洞县是杨姓人的诞生地,洪洞这一名称来自该县北部的洪洞镇。洪洞有八景,其中有两处景点与县名有关,其一是“洪崖斩壁”,该地位于南门外涧桥村;其二是“古洞连云”,该地位于县城北部5华里处。
洪洞县本来是古杨侯国的领地,晋国灭掉杨国以后,改杨国之地为杨氏县,秦代又改为杨县(参见图5—2—1 )。由于杨县与杨隋皇朝同姓,又是杨隋皇帝的祖宗之地,义宁二年,李世民起兵反隋时,把杨县县名为洪洞。
我们知道,隋、唐两代都是很重视姓氏之学的。隋文帝开皇六年(一说为三年),因为山西阳曲县之“阳”字与“杨”字同音,杨坚一听到这个地名就感到很不舒服,所以,他就把“阳曲县”更名为“阳直县”。李世民登基后,更是大兴姓氏之学,他硬是把他自己的李姓置于士族大姓之首。隋、唐两朝帝王在姓氏学方面大下工夫,实在是愚昧迷信。实际上,隋文帝改“阳曲”为“阳直”,他的朝代并没有因此而能够“直”多久,到了唐朝的时候“阳直县”又恢复了“阳直县”的旧名。李唐王朝把杨县更名为洪洞县,虽说这个名称沿用了下来,但李氏王朝最终还是烟消云散了。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根据《洪洞县志》卷八的记载,在“县东南15里范村”有古杨侯城遗址。

山西省洪洞县历史沿革表
朝代 名称 隶属 备注
尧舜时代 甸服 冀州
夏商时代 冀州
周朝 杨国 冀州
春秋 羊舌 晋国 晋顷公十二年改为杨县
战国 魏国
秦朝 杨县 河东郡
西汉 杨县 河东郡
新朝 有年亭
东汉 杨县 河东郡
三国时期 杨县 魏国平阳郡
晋朝 杨县 平阳郡
隋朝 杨县 晋州(后改临汾郡)
唐朝 洪洞县 晋州平阳府
宋朝 洪洞县 平阳府
元朝 洪洞县 平阳路
明朝 洪洞县 平阳府
清朝 洪洞县 平阳府
   
第三节  华山之阴古今谈
杨姓人虽然诞生于山西洪洞县,而成长和兴旺则是根基于陕西华阴县。
华阴县春秋时期隶属于晋国,战国时期分属于魏国和秦国。秦朝时候华阴地界属宁秦县,县治在阴晋城(参见图5—3—1 )。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改宁秦县为华阴,隶属于京兆尹,县治仍为阴晋。古人以南为阳,以北为阴,“华阴”的意思就是华山之北,因华山雄踞县境的南部而得名。东汉建武十五年,华阴县改归弘农郡管辖,弘农华阴之称由此而来。
华山号称西岳,是中华五岳之一,位于今陕西关中平原的东部,古时候又叫做太华山,这是因为在太华山的附近相应地还有一座山的缘故,这座山就叫做少华山。少华山本来就比太华山稍低一些,宋神宗年间,一场大地震把少华山山体折断,其气势也就更不如以前了。
华山以山路奇险而著称于世,杨姓子孙能得到这样一座闻名华夏,壮丽雄伟的神山的护佑与哺育,这实在是一种幸运和福气。
华山是一座很有个性的山,山体造型丰富,质坚形朴。山上土少石多,山石的形状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骨”。明末文学家袁宏道《华山记》中写道:“华之骨,如割云,如堵碎玉,天水烟云,杂然缀壁”。
华山南北两侧各有一条断层,中间的山体在地壳运动中上升。华山东西两面又有黄甫峪和仙峪两条河流。所以,华山山体就成了四方形体,四面多绝壁悬崖,山路奇险,人称“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是杨食我子孙避难之处,又是后世杨姓子孙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起点和总根据地。华山、华阴一带杨姓祖先的遗迹斑斑可考,其中尤其以“杨氏先坟”最为著名。“杨氏先坟”位于华阴县西五方乡杨家城村北约2里处,东西2里,南面离仙峪5里。汉代将军杨鷃、杨奋、杨彪、杨熊、杨鹯、杨就埋葬在这里。西角是汉朝赤泉侯杨喜墓,墓碑是汉丞相陈平所写。墓前有双乳台,有18个墓冢,号称“杨氏十八冢”,但事实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这里实际上是一处杨姓祖先墓葬群,是杨姓人的一处祭祖胜地(参见图5—3—2 )。
西岳华山庙,简称“西岳庙”,又叫“华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大型庙宇建筑,迄今已有1500至2100多年的历史。位于西岳庙灏灵殿左侧的太华全图碑,图中巧妙地用线雕艺术将华山全景尽收图中,并用清晰的文字标明景点名称,使观者如临其境。
 
 
第四节  贵妃马嵬何所去
——陕西兴平杨贵妃墓
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县马嵬镇西门外公路北侧,相传是因为晋人马嵬在此处修筑城镇而得名。安史之乱中,杨玉环随玄宗皇帝逃亡四川途中死于此处,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马嵬坡从此名扬千古,蜚声海内外。
马嵬坡现在有杨贵妃墓。据乾隆年间的碑文记载,原来的墓较大,占地17亩,有一座门楼,三间正厅,东西夏屋三楹及若干间回廊。后来年久失修,“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毁坏殆尽。现在的墓是1981年重新修造的,墓地3000平方米,冢高3米,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参见图5—4—1 )
现在,杨贵妃墓墓冢上的坟土被青砖封砌住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根据传说,由于杨贵妃皮肤白皙,她死了之后精气不散,坟头上的土壤因为受到感应而变白了,因此,贵妃墓上的坟土也就有了一个专用的名词,叫做“贵妃粉”。听说女人用的香粉中只要加入少许这样的“贵妃粉”,就能让皮肤光亮嫩白有弹性,而倘若女人的脸上有黑痣,使用“贵妃粉”也可以做到一擦即除。于是,人们常来坟上取土,爱美的日本妇女更是不远万里来此圣地美容,结果弄得这种名贵、神效的“贵妃粉”越来越少,最后,管理者不得不在贵妃墓上砌砖以保护这种“珍贵”的坟土。
然而,关于杨贵妃之死,历来却众说纷纭,令我们今人如在迷雾之中。本世纪20年代末,我国著名的大学问家俞平伯先生曾发表过一篇叫《〈长恨歌〉及〈长恨歌〉的传疑一文》。他认为,白居易《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里的“蛾眉”另有其人,杨玉环其实并没有死,她是被人用掉包记调换了。俞平伯先生还进一步推测,杨贵妃后来流落进了修道院,唐朝时期的修道院实际上指的就是妓院。近年来,对俞平伯先生的这一说法的支持率是有所抬升的。
人们也大都认为,现在的杨贵妃墓中并没有埋着杨贵妃的遗体。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从四川回来后,曾秘密派人到马嵬坡改葬杨贵妃,但是,来人当时就发现马嵬坡杨贵妃“死体已化,香囊犹在”。这也就是说,他们在杨贵妃埋葬处根本就没有找到杨贵妃的遗体,只是找到了一只香囊而已。
还有传言说,杨贵妃被缢杀于梨树之下时,一只锦袜掉在了地上,被当地的一位姓刘的小伙子捡到手了。这只锦袜异香扑鼻,香瓢数里,一时间惊动了当地人民,于是,当地百姓纷纷前来探看观赏。这个姓刘的小伙子的母亲本来是城镇上的一位以卖水为生的老太婆,她十分精明地觉察出自己发财的机会来到了,于是,她就向汹涌而来的观袜者每人收取一定的观袜费,借此狠狠地赚上了一大笔。据传唐玄宗派来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后,花费重金买下了那只锦袜,并把它埋入墓中。所以,现在人们一般认为,马嵬坡杨贵妃墓实际上只是一座衣冠冢,只埋着杨贵妃生前使用过的一只香囊,外加一只锦袜。
关于杨贵妃逃亡出国的说法也十分地流行。日本民间传说,安史之乱中,在高力士的帮助下杨贵妃从扬州东渡逃亡日本。负责接送保护的人是日本国遣唐副使虅原刷雄。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传闻是,杨玉环到了日本后,她还帮助教谦太上皇平定过宫廷政变。杨玉环在国内并没有真正地参与过朝政,结局挺凄惨,她在国外涉足政界,却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太好的后果。据说,日本现在以八木为姓的人大都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
日本京都市现在有一座杨贵妃庙,庙内有一棵樱花树,据说此树就是杨贵妃当年所植。日本獲町长寿寺和久津有杨贵妃墓,墓呈石塔形状。长寿寺内还有一座体态丰腴的杨贵妃雕像。
1963年,日本的一家电视台播出了一则轰动一时的大新闻,有一位少女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人,她甚至于还拿出了有关历史文物作为自己与杨贵妃有血缘关系的证明。
 

 
第五节  山西太原忠武祠
杨忠武祠,又叫杨令公祠、杨家祠堂,位于山西代县城东北19公里处的鹿蹄涧村。杨忠武祠最初建于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后来经过历代重修,现在留存的是清代的建筑。
祠内分前后院,前院奉祀杨继业后裔,后院殿内正面神台龛内塑着杨继业夫妇像。旁边是杨继业的八个儿子以及杨氏历代名将塑像,共有22尊。
大殿前有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传说杨继业的后人中有一位名叫杨友的,他在镇守代州时曾经射中了一只鹿,那只鹿的身上带着箭逃进了一个村子并钻入地下。杨友挖地寻鹿,没有找到鹿,却挖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石头上竟然刻着一只带箭而逃的梅花鹿,上面还有鹿蹄印,后来人们就把那块怪石头移置到了祠堂里。现在,鹿蹄涧村的村名就是由这个传说而得来的。(参见图5—5—1 )
 
 
第六节  播州杨氏七百载
——播州杨氏与杨粲墓
唐朝时期,盘踞在云贵高原一带的南诏曾经侵犯过播州(今贵州省遵义一带)。公元876年(唐僖宗乾符三年),太原人杨端应募征讨南诏,并且最终成功地收复了播州。此后,杨端的子孙世世代代统治着播州这个地方。
杨端的第6代子孙杨昭没有儿子。当时,杨继业的孙子持节广西钤辖杨充广与杨昭是至交好友,他把自己的儿子杨贵迁过继给了杨昭,杨贵迁后来继承了杨昭之位。从此,“无敌将军”杨继业的子孙入主播州,成为该地世袭的统治者。(参见图5—6—1 )
明朝万历年间,杨贵迁的第23代子孙杨应龙,当时任播州宣慰司(参见图5—6—2 )使,他联合苗、彝等少数民族发动起义,拥兵达10多万。明朝政府调集全国精锐部队二三十万人对杨应龙进行八道围攻,围攻军队中包括刚刚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日本丰臣秀吉侵略军的中国远征军。公元1600年4月,杨应龙逃入海龙囤(今遵义县海龙坝)。同年6月初6,明军攻破该城,杨应龙自杀,余众投降,杨姓大族在播州的统治从此结束。(参阅图5—6—3 )
 
杨氏自从太原人杨端公元876年入主播州,至杨应龙公元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战败身死,其间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传位29世,总共724年。而如果从杨贵迁算起,到杨应龙的覆灭,其间则经历了宋、元、明三朝个朝代,传位23世,约650年。
杨粲是杨贵迁第7代子孙,他接受宋朝政府任命,为播州沿边安抚使。他在当政期间,功绩卓著。《遵义府志》说他:“性格豪放,生活简朴,政策简约宽容。”杨粲励精图治,使得播州成为当时贵州一带最大的势力,他的常备军达2万多人,播州杨氏从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杨粲墓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龙坪永安乡皇坟嘴北,距遵义约10公里,是贵州省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该墓修建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距今已有约750多年的历史了,杨粲与他的妻子分室合葬在这里。这是一座少有的大型石墓,占地约50平方米,全部用白砂岩条石榫接,没有用灰砂粘合的痕迹。最大的一块石料重达12000多斤。(参见图5—6—4 )
墓内有28座人物雕像。墓主杨粲,头戴幞头,身穿朝服,坐在龙椅上。两侧壁对称地站着文臣、武将、壮士、侍童,栩栩如生,神态各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女官雕像,她头戴曲脚插花幞头,鬓发微露,姿态很优美。
墓室内外都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有一处“贡使图”浮雕十分有趣,进贡的使者赤脚卷发,上身裸露,下身穿角裙,手上和脚上都戴着镯环,头上顶着装满奇珍异宝的盘子。这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少数民族生活以及他们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实物资料。

播州杨氏世袭表 
 

 
第七节  杉林环抱杨时墓
杨时(公元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福建省将乐县人。杨时的祖先杨荣,字子江,是唐朝末年的进士,河南人,任镛州司户,迁入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之麓龙池团杉田建宅落户。杨时的父亲杨植,为人正直,轻视功名。他隐居不仕,在家教育儿子学习,但仍然被封为正义大夫。
杨时聪明好学,被人称为神童,4岁的时候学习诗书,8岁的时候诗文写得就已经很出色了。杨时于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考中进士。杨时历任宋朝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他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爱国者。他严厉批评权臣蔡京的虐民暴政,建议诛杀弃军而逃,导致金兵长驱直入的奸臣童贯。主战派人物李纲被罢免时,激起了民愤,太学生陈冬等数百人上书请愿,宋朝庭准备镇压,此刻,杨时挺身而出,为请愿者辩护,从而防止了一场严重的流血事件,保护了正义力量。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杨时告老还乡,宋高宗给予厚赏,杨时推谢说:“乞恩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宋高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减免了福建人民的一些租税。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杨时病逝,享年82岁。
杨时是我国古代的大学者、著名哲学家,他曾拜程灏、程颐为师,是所谓的“程门四大弟子之一”,被称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
杨时的尊师敬学精神是极其感人的。一天,杨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请教老师,见程颐正在打瞌睡,不敢惊扰,便站在门廊下面静静地等待。此时,大雪纷飞,等到程颐老师醒来时,门外面已经积雪达一尺多厚。这就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尊师重教的典故“程门立雪”的出处。
杨时一生讲学不停,著书不断,他有弟子数千人,大理学家朱熹就是其中之一。
杨时墓位于福建省将乐县水南农场乌石山腰(图5—7—1 )。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十月,杨时葬于此处。入口处有两尊石狮子,墓前有32级台阶,墓碑高105厘米。墓碑的正中竖刻着“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这是明朝成化六年(公元1407年)巡按御使腾胎所写。整个墓地被郁郁葱葱的杉木林所环抱。

 
第八节  雨花台下忠心在
——杨邦乂剖心处
杨邦乂(公元1085~1129年),宋朝吉州吉水人。宋徽宗政和五年考中进士。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南侵建康(今江苏南京),守城大臣杜充率部投降。此时,只有杨邦乂宁死不屈,他在衣襟上写下了血书“宁为赵氏鬼,不作他邦臣”。金兵统帅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对他百般威胁利诱,杨邦乂丝毫也没有动摇他的爱国决心。后来,完颜宗弼举行款待降将的宴会,杨邦乂借此机会大骂金国强盗,揭露其欲图霸占中原的狼子野心,发出了“恨不磔汝万段”的怒吼。完颜宗弼顿时恼羞成怒,命令金兵乱棍齐下,而杨邦乂仍然大骂不止。凶残的完颜宗弼于是对杨邦乂施以剖腹挖心的酷刑。
杨邦乂死后,大宋朝庭给予他“忠襄”的谥号,以表示对其义行的褒扬。后人又在南京雨花台修造了杨公祠,以表示对他的英雄行为的纪念。
现在的杨邦乂“剖心处”在雨花台下土门岗路东烈士陵园内。原址在中华门火车站附近,后来迁至今址。“剖心处”大致呈圆形,有石狮子一对,有石碑三块。(图5—8—1 )

宋忠臣杨邦乂暨宋翰林学士杨亿世系表
(以汉太尉杨震之后人杨结为第一代)
代序 姓名 名位 备注
第一代 杨结 慕容氏中山相 汉太尉杨震的后人,生子杨珍、杨继,杨珍一系本表略去
第二代 杨继 晋太守
第三代 杨晖 洛州刺史
第四代 杨恩 河间太守
第五代 杨钧 恒州刺史
第六代 杨俭 西魏侍中
第七代 杨文异 隋刑部侍郎
第八代 杨安仁 上村句曲之祖
第九代 杨德立
第十代
第十一代 杨隐朝 阳令
第十二代 杨燕客 临汝令
第十三代 杨宁 国子祭酒
第十四代 杨虞卿 京兆尹
第十五代 杨堪 太子少师
第十六代 杨承休 刑部员外郎 始居钱塘
第十七代 杨岩
第十八代 杨郁 杨邵 杨郁为江西庐陵祖;杨邵为福建浦城祖
第十九代 杨蝉 杨蜩 杨蜩为侍御
第二十代 杨文友 杨文逸 尚书
第二十一代 杨辂 杨亿 杨辂为尚书;杨亿为宋朝翰林学士 杨亿为宋朝大文学家,为“西昆体”诗歌创始人之一
第二十二代 杨光泰 杨光慧
第二十三代 杨邦乂 通判健康,不投降金人,死难后赠徽猷阁待制,谥忠襄
注释:本表依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陵杨氏宗谱》制作。


 
第九节  浑江河畔华夏魂
——抗联领袖杨靖宇
杨靖宇(公元1905~1940年),河南确山人,原名马尚德,后改杨姓。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抗日救国会会长,中国南满省委书记等职。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兼第一路军总指挥和政委,率军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今靖宇县)与日寇激战,战斗到最后一人,壮烈牺牲。杨靖宇死后,日军弄不明白他在饥寒、疲病的困境中何以能坚持如此之久,于是,他们残忍地剖开杨靖宇的遗体查验,原来,杨靖宇胃中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
杨靖宇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市浑江东岸的山岗上。1958年2月23日,即杨靖宇牺牲18周年纪念日,新落成的陵园中隆重地举行了“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大会”。将军遗骨、遗首分别从吉林省靖宇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恭送至通化,安葬于陵园墓室内白丁香木制成的具有民族形式的棺木中。
陵园中展出杨靖宇将军有关文物、文献画照等共240多件。
杨靖宇将军铜像位于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中央,全高5.35米。铜像基座正面镌刻彭真手书:“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永垂不朽”。该铜像是通化市青少年捐资建造的。(参见图5—9—1 )
 

 
第十节  衣锦还乡住宅美
——泉州杨阿苗住宅
杨阿苗是清朝末年移居海外的,他通过经营商业而成为富豪。
杨阿苗的住宅位于今天的福建省泉州市西南的亭店乡。该处住宅建造于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建筑规模很大,花了十三年才修建好。住宅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闽南传统民居的典范之作。(图5—10—1 )
 



 
第六章  郡望•堂号•对联•歇后语
第一节  郡望
所谓“郡”,是秦朝和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建置。国有国姓,皇帝的姓就是国姓;郡有郡望,一郡之中显贵的士族大姓称为郡望。“望”即众人仰望的意思,“郡”与“望”合称起来就是指一郡之中众人羡慕,万人景仰的姓氏。
我们已经知道,杨姓人做官封爵最多,人才历世不绝的地方以弘农郡为最,所以,弘农郡的杨姓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该郡的郡望。此外,杨姓的郡望还有天水、河内、扶风、冯翊、河中等地。(参加图6—1—1 )
一、弘农郡
弘农郡,有些书中又写作宏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设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故函谷关城),下辖11县,上属司棣校尉。王莽改其名为右队郡。东汉初期恢复弘农郡名称。东汉末年改称为恒农郡。三国时曹魏又恢复其弘农郡名称。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曾经把治所迁往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称恒农郡。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又恢复设置。
 
二、天水郡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治所在平襄县,即今天甘肃省通渭县西。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治所迁往冀县,即今天的甘肃省甘谷县东,更名为汉阳郡。三国时期魏国恢复为天水郡。西晋移其治所于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市)。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除,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恢复。唐朝初年废除,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恢复,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为秦州。
三、河内郡
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王莽改称后队郡。东汉时期恢复河内郡名称。西晋时期治所迁往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市)。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除,大业初年重新设置。唐朝武德初年改为怀州,天宝初年改称河内郡,乾元初年又改称怀州。
四、扶风郡
西汉太初元年设置右扶风郡,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东汉末年移治所于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南佐村)。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称扶风郡。西晋改为扶风国,移治所池阳县(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十六国时期恢复为郡。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除。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恢复,移治所雍县(今陕西凤翔县)。唐朝初年改置岐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恢复为扶风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改称凤翔郡。
汉太尉杨震长子叫杨牧,杨牧有传人叫做杨孕,而杨孕后人中的一支发展成为扶风一带的望族。唐朝宰相杨炎就是杨孕一系的后人,扶风人。
五、冯翊郡
西汉太初元年设置左冯翊郡,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置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县(今陕西大荔县)。北魏时移治所于高陆县(今陕西高陵县),后废。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恢复。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置同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恢复为冯翊郡。
六、河中府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以蒲州升置,治所在河东县(今山西永济县西南蒲州镇),后又降为蒲州,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复升格为河中府。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又降为蒲州。
杨结是汉太尉杨震之后的第九代(以杨震为第一代),杨结曾孙的儿子杨顺迁居河中永乐。杨贵妃就是这一脉的传人,其父亲杨玄琰从这一带迁居四川。

 
第二节  堂号
国有国号,家有堂号。“堂”这个字与人的居室、家庭密切相关,我国古代的一户人家或者一个大家族往往要给自己取一个含有一定意义的名号,这就是堂号。
堂号的种类很多,例如,“弘农堂”即是杨姓人以自己姓氏发祥地的郡名为堂号的,如果从弘农迁居他处的杨姓也使用这个堂号,那就有标示自己不忘发祥地,不忘祖宗的意思。
又如“河东堂”、“道南堂”这类堂号,这是迁居他处的杨姓子孙逐渐繁衍发达,甚至于成为所在地地方上的名门望族之后以居住地的地名为堂号的例子,所以,从这类堂号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姓的迁徙和发展情况。
再如“四知堂”、“清白堂”等这类堂号,这是以祖先的声望、事迹、典故为堂号的例子,取这样的堂号表示自己这一支血脉将要继承其祖上的光辉传统。
除此之外,杨姓人的堂号还有:天水堂、栖霞堂、关西堂、鸿山堂、鸿仪堂、安阳堂、新扬堂、北山堂、赐书堂、信海堂等等。
 
第三节  对联
杨姓人爱用的与自己的祖先、自己的姓氏有关的对联很多,例如:
一、四知可畏;三喜同时。
注释:上句出自杨震拒绝贿赂的故事,下句则与唐朝杨敬之有关。唐朝朝廷任命杨敬之为国子祭酒兼太常寺少卿,同一天,他的两个儿子杨戌和杨戴都登了科,此诚可谓“三喜同时”。
二、鳣堂集庆;雀馆开祥。
注释:上句出自杨震故事,下句出自杨震父亲杨宝救黄雀的故事。
三、四和清操惭贪吏;千古文坛重草玄。
注释:上句出自杨震拒绝贿赂故事,下句源自扬雄。扬雄又写作杨雄,他好学博识,以文才著称。晚年的时候,他潜心研究哲学,仿效《论语》作《法言》,仿效《易经》作《太玄》。
四、富贵非吾愿岂惟一代文豪;清白足传家固应四世太尉。
注释:上句出自宋朝文学家杨亿,下句出自杨震“四世三公”的故事。
五、英龄妙悟早通黄绢幼妇之辞;俭美性成独标立懦廉顽之节。
注释:上句出自杨修“绝妙好辞”典故,下句出自杨绾宰相清廉之德行故事。
六、清白传家谁谓四知惟伯起;经纶盖代须知三相首文贞。
注释:上句出自杨震故事,下句出自明朝宰相杨士奇事。
七、爱君爱国之心争光日月;五缪五奸之谏照耀古今。
注释:上句出自南宋文学家杨万里之事迹,下句出自忠臣杨继盛事迹。杨继盛是明朝兵部员外郎,河北容城人,生于1516年,死于1555年。他刚烈正直,勇斗权奸,直言敢谏,后因弹劾奸臣严嵩而被害。
八、名震世星辰摘百尺之高;清誉袭人声乐减五分之半。
注释:上句出自杨亿之事迹,下句出自杨绾之事迹。
九、文体擅西昆之美;图书生东壁之光。
注释:杨亿与钱惟演、刘筠共同创立了“西昆体”诗歌。

十、传伊洛之遗文吾道南行于中立;剖成都之秘典法言上继于子云。
注释:上句说杨时之故事,下句说扬雄事迹。
十一、神童列四杰;进士第一名。
注释:上句说杨炯之事,杨炯为“初唐四杰”之一,下句说杨慎之事,明朝正德年间,杨慎考中进士第一名。
十二、河洛传真,程门立雪;章坛华胄,清白传家。
注释:上联说的是杨时“程门立雪”虚心拜师求学故事,下联出自杨震“三鳣”落讲坛之故事。
十三、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
注释:杨继盛自题。
十四、鲁冠千军称无敌;声威万代佩长城。
注释:出自杨继业事迹。
十五、载福勋名垂宇宙;云中旭日吊英贤。
注释:此为台湾苗栗县清代抗日名将杨载云的庙联。
十六、木兰花馥三春瑞;易俗移风万户新。
注释:两句中的首字“木”、“易”合为一个“杨”字(繁体字为“楊”)字,此为“杨”姓之拆字对联。
十七、震畏四知;秉去三惑。
注释:《汉书•杨震传》中有“赞曰: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分别赞扬了杨震、杨秉、杨赐、杨彪、杨修五代人的德才事迹。
 
第四节  歇后语
一、杨令公的儿子——一个赛一个。
二、杨令婆跳舞——老天真。
三、杨继业数儿子——越数越少。
注释:杨继业的儿子很多,但战死的战死,出家的出家,还有流亡他国的,只有杨六郎留在身边。
四、杨业的儿子——七狼八虎。
注释:杨业即杨继业,他不仅自己武艺高强,他的儿子们也是个个武艺高强。 
五、杨二郎的外甥——不爱旧(舅)。
注释:华山三圣母与凡人刘彦昌恩爱,并且生下了儿子沉香。三圣母的哥哥杨二郎阻挠妹妹的婚配,把三圣母压在华山之下。沉香后来学成了高强的武艺,打败了他的舅舅二郎神,并且用斧子劈开了华山救出母亲三圣母。
六、杨二郎的兵器——两面三刀。
注释:传说中二郎神使用的兵器是三尖两刃刀。这是双关语,人们常用这个谚语暗示某人表里不一,玩弄两面手法。
七、杨二郎的狗——神犬。
八、杨二郎的哮天犬——恶狗一只。
九、杨二郎读书——神聊。
十、杨二郎缝皮袄——神聊(缭)。
十一、杨二郎骂街——黄门大卷。
十二、杨二郎出征——牛鬼蛇神全齐了。
十三、杨二郎的三只眼——天下无双。
十四、杨四郎落泪——有家难奔,有过难投。
注释:在中国古典戏剧故事中,杨继业的儿子杨延辉又称杨四郎,他被擒之后投降了辽国,更名为木易。辽国待他不错,当时执掌辽国大权的萧太后还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把他招为东床驸马。15年后,宋、辽两国再一次兵戎相见,宋朝军队的统帅是杨六郎,佘老太君解粮草雁门关。此时的杨延辉思念母亲,偷来萧太后的令箭,前往宋朝军队的大营之中探视母亲佘老太君。但杨四郎与铁镜公主约定了“一夜即返”,所以他谢绝亲人的挽留,坚持要如约返回辽军大营,所以,他可以说是有家难奔、有过难投之恨。这个歇后语常常用来表示某人两难的尴尬处境。
十五、杨四郎坐宫院——自思自叹。
十六、杨延辉坐宫——自叹自。
十七、杨四郎落泪——回不去。
十八、杨五郎削发——半路出家。
注释:根据民间传说,杨继业的儿子杨延德又称杨五郎,他因为仇恨奸臣当道,入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这个歇后语常常用来表示不是本行当出身,是中途改学某个行当的。
十九、杨六郎的马——见过大阵势。
二十、杨六郎的牤牛——训(驯)出来的。
注释:杨六郎曾经驯练过牤牛,布设“牤牛阵”打败敌人。
二十一、杨六郎杀孩子——绝不徇私枉法。
二十二、杨七郎搬兵——一去不回。
二十三、杨家将——个个是忠良。
二十四、杨家将上阵——全来了。
二十五、杨宗保成亲——不打不招。
注释:根据民间传说,杨六郎需要使用“降龙木”才能够攻破辽国军队布下的“天门阵”。这“降龙木”为山东穆柯寨寨主穆天王(穆鸿举)所有。当杨宗保前来取此“降龙木”的时候,被守寨的女将穆桂英捕获,但是,穆桂英却爱上了杨宗保并且最终奉献上了“降龙木”与杨宗保成了亲。所以,这里的“招”之本意是招亲的意思,即是说穆桂英与杨宗保若没有一次开打便也就没有可能结合成为夫妻的意思。
此歇后语后来也用来表示不动刑就不能够让对方招供。
二十六、杨文广挂帅——乳臭未干,不顶事。
二十七、杨修被曹操杀——聪明反被聪明误。
二十八、杨玉环嫁王约——合肥
二十九、杨志卖刀——无人识货。
注释:《水浒》中的英雄杨志曾经因为贫困而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宝刀。这个歇后语表示好东西却无人赏识的意思。
三十、杨班侯的枪——冒牌的多。
注释:请朝末年,太极拳拳师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使用一支黑缨枪,武功超绝。所以,当时就有很多人冒充他,例如,压镖车上常常插上一支黑缨枪,用以吓唬对方。这个歇后语常常用来表示冒充名牌。
三十一、杨乃武坐牢——屈打成招。
注释:清朝末年,杨乃武乃余杭举人,“小白菜”乃葛小大之妻毕氏的外号,两人之间曾有私情。杨乃武后来悔过,与小白菜绝交。知县刘锡彤的儿子垂涎小白菜的美貌,暗中下了迷药奸污了毕氏,并毒死了葛小大。事发之后,刘氏父子唆使小白菜诬告杨乃武因奸杀人,结果把杨乃武屈打成招。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上京城告状,刑部尚书使用计谋让小白菜说出了真情,杨乃武的冤案因而得以昭雪。
此歇后语表示不法之徒使用严刑逼迫无辜者招供。





 
附录:家谱举要

北京—来室[杨氏]家乘二卷
编修:杨钟义
藏地:上海图书馆(长722521)
  民国铅印本,一册,谱内标题为尼堪杨氏家世纪略
导读:先祖居住辽阳。后金天聰二年,始祖杨讨塞(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写作“杨陶色”) 跟  从皇太极入关,担任内务府正黄旗头班管领。“来室”是6世孙杨恒桂斋室名称。该谱以年谱的形式记载了杨讨塞以后历代杨氏行迹。记事到民国年间为止。杨钟义是杨讨塞9世孙,光绪十五年进士。谱中记述了杨钟义事迹很详细。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藏地:美国
      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1册。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编修:杨鹏图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4册。

陕西华阴——杨氏族谱三卷
藏地:陕西省图书馆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陕西朝邑——西野杨氏壬申谱不分卷
编修:(清)杨树椿
藏地:北京图书馆    人民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杨氏刻本,2册

贵州平越——重修杨氏宗谱稿本□□卷
编修:(清)杨裕深重修
藏地:日本    美国
      清朝咸丰七年(1857)清白堂刊本,12册

云南——蒙自杨氏宗谱稿本□□卷
编修:(清)杨学周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清朝同治年间钞本,1册

湖北新洲——杨氏宗谱三卷
藏地:湖北新洲县马河乡朱岗村
      1932年刻本

湖北黄冈——杨氏宗谱□□卷
藏地:湖北黄冈县档案馆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知堂木刻本

湖北黄冈——楚黄中和里土墩头杨氏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编修:(民国)杨舒甲等
藏地:美国
      1915年四知堂活字本,28册

河南——杨氏家谱不分卷[西平]
编修:杨朝重等
藏地:上海图书馆
      民国九年(1920)刻本,1册
导读:始祖杨大业,明代初年从弘农迁居河南西平。谱中有序、世系等。

河南信阳——杨氏族谱二卷
编修:杨荷恩等
藏地:北京图书馆
      1915年石印本,2册
 
河南淅川——杨氏宗谱四卷
编修:(清)杨永泰
藏地:陕西图书馆
      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河南潢川——光州杨氏宗谱十卷
编修:(民国)杨绳武等
藏地:中央民族大学
      乘裕堂铅印本,10册 

山东——杨氏家谱不分卷[沂州]
编修:杨芝田
藏地:上海图书馆(924835——40)
民国二十四年(1935)影印本,6册
导读:始祖杨秀是湖广石门县人,明朝洪武年间因战功升任扬州卫指挥同知,为副总兵官。杨秀之子杨茂继承父职镇守通州等处。明朝宣德九年,杨茂之子杨瑄袭父职,调任沂州卫指挥同知,于是迁居沂州,为该地始迁祖。谱中有传颂、平妖歌、闺行传、忠烈祠记、平叛记后跋、世系表等。

山东——杨氏家谱六卷
编修:(民国)杨芝田
      1925年石印本,6册
藏地:南开大学

山东——历城杨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清朝)杨龙泉   杨德明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教忠堂刻本
藏地:吉林大学

山东昌邑——杨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民国)杨椿堂    杨述珽
      1936年抄本

山东——招远杨氏族谱七卷
编修:(民国)杨锦章续修
      1932年铅印本
藏地:山东招远县招城镇

山东金乡——杨氏族谱八卷
编修:(明朝)杨勋纂
      1927年续修石印本
藏地:山东金乡县兴隆乡杨门楼

山东齐河——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编修:(民国)杨允昇等
      1935年石印本,12册
藏地:美国

山东——即墨杨氏家乘不分卷
编修:(清朝)杨贵堡续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排印本,4册
藏地:河北大学

山东——即墨杨氏家乘不分卷
编修:(清朝)杨珍等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4册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重修族谱十卷
编修:(清朝)杨方达
      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10册
藏地:南京大学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宗族族谱二十四卷
编修:(清朝)杨德周等
      清同治十二年(1873)常州杨氏敦睦堂木刻本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江苏图书馆    美国

江苏常州——云山杨氏宗谱六卷
编修:(清朝)杨喜宝
      清光绪三年(1877)常州杨氏四知堂木活字本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存卷1、6)

江苏常州——缪贤杨氏宗谱八卷
编修:(清朝)杨顺成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常州杨氏留耕堂木活字本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编修:(清朝)杨德馨等
      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知堂活字本,12册
藏地:美国 

江苏武进——武邑杨思桥杨氏宗谱八卷
编修:(民国)杨容茂    杨顺泉
      1920年四知堂活字本,8册
藏地:北京图书馆    吉林大学

江苏武进——毗陵前功杨氏族谱二十卷
编修:(清朝)杨开亨主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铅印本,24册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宗谱十四卷
编修:(清朝)杨茂贤等 
      清光绪三十年(1904)道南堂木活字本,14册
藏地: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编修:(民国)杨汉彬    杨文鼎等 
      1924年毗陵杨氏青白堂木活字本
藏地: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溧阳沙谿杨氏宗谱二十卷
编修:(清朝)杨汝舟
      清光绪六年(1880)光裕堂活字本,20册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六卷
编修:(清朝)杨际昌    杨宜德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天乐堂活字本
藏地: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安徽——弘农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编修:(清朝)杨月三等续修
      清咸丰三年(1853)刻本,8册
藏地:南开大学

安徽芜湖——太平府芜湖县杨氏宗谱八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8册
藏地:安徽博物馆

安徽南陵——关西杨氏宗谱十六卷
编修:(民国)杨三益    杨东海重修
      1915年屏风园木刻本,16册
藏地:河北大学

安徽当涂——姑孰杨氏宗谱四卷
编修:(民国)杨运高    杨文兴等续修
      1948年四知堂刊本,4册
藏地:哈尔滨师范大学

安徽桐城——弘农杨氏宗谱四卷
编修:(清朝)杨必达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4册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桐城——杨氏宗谱十卷
编修:(清朝)杨肃林等
藏地: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许杨氏支谱十卷
编修:(清朝)杨昌期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耕福堂活字本,8册
藏地: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杨锺氏宗谱十二卷
编修:(清朝)锺朱藏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世清堂活字本,12册
藏地:美国

安徽桐城——杨王氏宗谱八卷
编修:(清朝)杨荣升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弘太堂活字本,8册
藏地:人民大学

安徽——休宁芳鸡杨氏宗支谱不分卷
编修:(清朝)杨士杰    杨世俊等
清顺治十四年(1657)刻本,1册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安徽安庆——杨氏宗谱六卷
编修:(清朝)杨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知堂活字本,6册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怀宁——白麟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编修:(清朝)杨春堂    杨岳生续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三鳣堂活字本
藏地:河北大学    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安徽潜山——王杨氏家谱□□卷
编修:(清朝)杨胜仲    杨正综等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1册
藏地:安徽博物馆

安徽潜山——四知堂杨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编修:(清朝)杨安怀    杨翠轩三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四知堂木活字本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浙江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编修:(清朝)杨学栽等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报本堂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浙江奉化——杨氏支谱八卷
编修:(清朝)杨占亨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奉化县文管会

浙江湖州——归安杨氏家乘四卷附杨氏宗祠义产事略一卷
编修:(清朝)杨炳堃
      清咸丰八年(1858)杨氏宝俭堂刻本
藏地:复旦大学    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杨桥杨氏宗谱八卷
编修:(清朝)杨惟椿等
      清光绪二十年(1894)敦伦堂刻本,8册
藏地:南开大学

浙江诸暨——暨阳杨氏宗谱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4册
藏地:日本    美国
   
浙江新昌——杨氏家谱不分卷
抄本,1册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岭仓杨氏续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编修:(清朝)杨大礼    金敞续修
清咸丰九年(1859)四知堂活字本,4册
藏地:吉林大学    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上虞沥海杨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
编修:(民国)杨苑    杨启璜修    程鹏纂
      1925年孝义堂木活字本,3册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新桥杨氏弘公房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编修:(民国)杨镇陶    杨乾鍠
      1939年四知堂木刻本
藏地:河北大学   河南郑州市图书馆

浙江——兰谿杨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兰谿县岩山乡
1920年木刻本

浙江兰谿——杨氏宗谱二卷
编修:(民国)杨樟秋    杨玉佩
      1921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谿县黄店乡金家墈头

浙江——义乌稠严杨氏宗谱三十七卷
编修:(民国)杨德诰
      1929年活字本,53册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义乌——枧畴杨氏宗谱□□卷
编修:(民国)杨福馀等
      1945年木刻本,21册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浦江——浦阳人峰杨氏家乘五卷
编修:(清朝)杨德华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7册
藏地:美国

浙江常山——弘农杨氏宗谱二卷
编修:(清朝)姚德昇
    清光绪七年(1881)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县球川镇东坑村

浙江常山——弘农杨氏宗谱四卷
编修:(民国)徐燮重修
      1924年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县阁底乡江家四村

浙江临海——家亭杨氏宗谱一卷
编修:(民国)杨浮甲重修
1917年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临海县卜芝乡伴山行政村亭村

江西宜春——北关五甲杨氏支谱八卷首一卷
编修:(清朝)杨淑田等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道南堂木活字本,7册
藏地: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铜鼓——杨氏宗谱□□卷
藏地:江西铜鼓县带鸡乡红群村

江西清江——永滨杨氏三修族谱□□卷
编修:(清朝)杨如沄等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活字本,1册

江西清江——杨氏四修族谱二卷
编修:(清朝)杨殿榑等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嘉庆七年(1802)活字本,4册

江西清江——杨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编修:(清朝)杨式站等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18册

江西——杨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编修:(清朝)杨如伯等
藏地:江西省图书馆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园堂木活字本,2册

江西——桃溪杨氏先德禄二卷
编修:(清朝)杨希闵
藏地:北京图书馆    江西省图书馆
      清咸丰三年(1853)江西新城杨氏刻本,1册

江西南昌——庄桥杨氏重修大成族谱六卷
编修:(清朝)杨义清等重修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瑞雀堂活字本,6册

江西——萍乡狮子岭杨氏七修族谱□□卷
编修:(清朝)杨氏合族纂修
藏地:江西省图书馆(存卷七)
      清宣统年间木活字排印本,1册

江西上饶——新城四十七都河桥杨氏宗谱六卷
编修:(清朝)杨昭青
藏地:江西黎川县西城乡河樟村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活字本

江西宜春——北关杨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编修:(清朝)杨锡彪等
藏地:江西省图书馆(存卷首,7—8)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道南堂木活字本,2册

湖南——杨氏族谱九卷[武陵]
编修:(清朝)杨宗藩等
藏地:上海图书馆(3699)
清朝宣统二年(1910)文运堂木活字本,7册,书名据版心题
导读:始迁祖杨贵,明代初年从江西吉水迁居湖南常德府武陵县乌儿峪。谱中有序、传文、世系等。

湖南——长沙水矶口杨氏家谱
编修:(清朝)杨科长
藏地:上海图书馆(3992/A)
民国三十六年(1947)宏农堂木活字本,11册
导读:始迁祖杨克明,明代洪武二年从江西金谿县迁居湖南长沙水矶口。谱中有序、凡例、前贤箴言、派系等。

湖南长沙——杨氏支谱十卷
编修:(民国)杨能泽    杨能醒
藏地:河北大学
1923年克勤堂木刻本,10册

湖南——长沙杨氏东四房谱十二卷
编修:(民国)杨书钧    杨俊儒等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1933年宏农堂木活字印本

湖南宁乡——靳江杨氏八修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编修:(民国)杨世杰    杨奕枞    杨豫章等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1——15,17——28,卷首,卷末)
1945年白云祠活字印本

湖南宁乡—沩宁杨氏三修族谱十卷
编修:(民国)杨定韦    杨楚照等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1915年承泽堂刻本,10册

湖南湘潭——下营杨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
编修:(清朝)杨名声    杨名藻    杨名湘    杨名汗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首、1、2)
清道光十四年(1834)清白堂刻本

湖南湘潭——中湘蝉塘杨氏七修族谱四十一卷
编修:(民国)杨笃培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广东中山图书馆
1937年遗进堂活字本,41册

湖南湘潭——中湘棠湾杨氏六修谱二十卷
编修:(民国)杨显愔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1926年清白堂活字本,21册

湖南湘潭——雨湖杨氏五修族谱二十卷
编修:(民国)杨先礼等
藏地:北京图书馆    广东中山图书馆
1931年笃宗堂活字本,20册

湖南湘乡——杨氏族谱□□卷首一卷
编修:(清朝)杨居锡    杨万馔等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2、首,又一部存卷首1、2)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宏农堂印本

湖南湘乡——上湘草萝巷杨氏续修族谱二十三首二卷末一卷卷
编修:(清朝)杨师彬    杨高迎(修)    杨显淦(纂)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首)
清同治十年(1871)活字本

湖南湘乡——扶塘杨氏续修族谱二十八卷首三卷
编修:(清朝)杨福备    杨海心等修    杨福菊    杨福集等纂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首上、中)

福建同安——杨姓族谱□□卷
藏地:台湾
1981年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钞本

福建南安——沧岑台湾杨氏长房族谱□□卷
编修:(清朝)杨景周
藏地:台湾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钞本

福建长泰——后庵杨谱略□□卷
编修:(清朝)杨水
藏地:台湾
      1958年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钞本,1册

福建东山——杨氏族谱一卷
编修:(民国)杨殿光
藏地:福建东山县方志办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钞本

福建——建瓯新村杨姓族谱一卷
藏地:福建建瓯县档案馆
      复制本

福建浦城——闽浦全章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编修:(民国)杨成遇(主修)    杨思顺(纂修)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
      1930年重修本

广东——南关杨氏族谱十八卷[香山]
编修:(清朝)杨荫光
藏地:上海图书馆(927391—404)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敬思堂铅印本,14册
导读:始迁祖杨元规,宋朝绍兴年间从广陵因任广州提举而迁居广东香山。杨元规乃进士出身。

广东广州——杨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钞本,1册

广东番禺——杨氏家谱不分卷
编修:(民国)杨园清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1934年香港永祥印务公司铅印本,1册

广东中山——北山杨氏信海堂家谱不分卷
编修:(民国)杨桂清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1918年石印本,1册

广东中山——杨氏族谱□□卷
编修:(民国)杨廷英等
藏地:美国
      1933年石歧学文承印本

广东陆丰——杨氏族谱□□卷
藏地:台湾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钞本,1册

广东梅县——杨氏族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编修:(清朝)杨兆清等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12册

广东大埔——杨氏族谱□□卷
编修:(清朝)杨国杰抄录     杨永富补撰
藏地:台湾
      清道光十七年(1837)钞本,1册

广东——杨氏族谱□□卷
编修:(清朝)杨金钟
藏地:台湾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钞本,1册

云南——大理杨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杨鸢(续修)
藏地:上海图书馆(917427—30)
      民国三十三年(1944)钞本,4册
导读:始迁祖杨正,原籍为应天府上元县,是元朝军医官,元至正八年随军进入大理。谱中有序、世系、墓□文以及艺术等。

云南保山——杨氏世谱不分卷
编修:(民国)李学诗
藏地:江苏苏州市博物馆
      1924年石印本,1册

云南大理——喜城中和邑杨氏族谱□□卷
藏地:云南大理州图书馆
      稿本,1册,该谱为白族族谱

云南宾川杨氏——盘古汇编四卷
编修:(民国)杨如轩
藏地:南开大学    云南大学
      1938年开智公司代印铅印本,1册

四川长寿——杨氏族谱一卷
编修:(民国)杨敬心
藏地:四川长寿县沙石乡钟鼓村
      清咸丰十年(1860)写本

四川荣昌——杨氏族谱□□卷
编修:(清朝)杨於亭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卷1、2)
      清光绪九年(1883)杨铭文刻本

四川射洪——杨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民国)杨志先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1921年杨氏味菓堂石印本,1册

四川内江——杨氏族谱六卷
编修:(清朝)杨声中(续修)
藏地:四川内江县凌家乡
      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

四川资中——杨氏祠续修族谱不分卷
编修:(民国)杨成枢等(续修)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1917年排印本,5册

四川资阳——杨氏宗谱不分卷
编修:(民国)杨启化
藏地:北京图书馆    人民大学    四川重庆市图书馆
      1917年铅印本,2册

四川简阳——杨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清朝)杨毓亮等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清光绪十年(1884)杨氏梅溪堂刻本,1册

四川简阳——杨氏宗谱二卷
编修:(民国)杨家驹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一卷)
      1914年排印本

四川仁寿——杨氏族谱□□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卷1)
      清同治年间刻本,1册

四川犍为—杨氏续修族谱不分卷
编修:(民国)杨继统等(续修)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1932年成都石印本,4册

四川万县——万邑杨氏族谱八卷首二卷
编修:(民国)杨兴夔(主修)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1917年活字本,10册

四川仪陇——杨氏家谱一卷
编修:(清朝)杨高模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
      清咸丰元年(1851)钞本

四川天全——杨氏家乘不分卷
编修:(清朝)杨寿伯等
藏地:南京大学
      清宣统三年(1911)刻本,1册

四川——弘农郡杨氏续造族谱不分卷
编修:(清朝)杨陈亮(续修)
藏地:吉林大学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稿本,1册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