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amingsagitt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20751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翰墨荟萃------书法入画

热度 1已有 2551 次阅读2012-11-4 15:58 |个人分类:艺术|系统分类:文学| 书法, 传统, 顾恺之, 中国画 分享到微信

翰墨荟萃------书法入画

  讲究用笔,是中国画的传统。 

  这一传统早在魏晋时期就已形成,譬如形容顾恺之的画为“春蚕吐丝”,形容曹不兴的画为“曹衣出水”,都是对用笔的形容,用笔又在中国绘画中作为风格的代名词,追求用笔其实追求的就是绘画的本体语言,“高古游丝”就是指魏晋以来古人的绘画用笔的方式,至于再前面的用笔即先秦及秦汉时期,古人并没有过多的推崇。先秦及秦汉时期的中国绘画还处于幼稚期,不作推崇基本上还是对的。不推崇不等于否定,野蛮和文明,野蛮总是在文明迷茫时如星光对处于迷茫中的文明参照指引。

  唐代画圣吴道子吸收了张旭的书法(草书)入画是对绘画语言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这并不是说吴道子吸收张旭的书法入画前书法是不入画的,恰恰相反书法早已是不自觉的入画了,因为中国古代的画家往往是集书画于一身的,而且写字(书法)是一个更为基本的技能,尚未听说过中国古代有文盲(不会读书写字的)画家的,中国画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人画画的历史,书画一体自然而然也。由于笔墨的共性,书画都是对笔性的掌握运用、驯服驾驭的,书法入画、画入书法是水到渠成的事,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画同源是同出于笔墨也。

  之所以说吴道子是一个里程碑,是因为书法入画从懵懵的自觉于不自觉间而到吴道子是有意识而为了,是中国画的智慧的提升,是文化。文化是规范,文化是把双刃剑,既是规范是进步也是禁锢是保守。

  唐宋绘画用笔,唐宋绘画可鉴,能说书画没有入画吗?画贵有笔法,书贵有笔法,在同样的哲学观同样的美学观的指引下走向同样的审美趣味也是必然的结果。

  书画同源,但毕竟是画是画、书是书,同源不同道尔,书法入画,并不是书法的横竖撇捺的入画,而是笔划用笔美学要求的入画,是情绪态度的入画,要辨别并不容易。

  到了元代,赵孟頫又一次提出了书法入画,既然唐代的吴道子已经提出了书法入画,赵孟頫再次提出书法入画有意义吗?有,有意义,因为同样说的是书法入画,但此“入画”不同于那“入画”也,赵孟頫提出的“书法入画”和吴道子提出的“书法入画”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吴道子是归纳总结后出(确定)新法度,赵孟頫是总结归纳后破(破除)旧法度。吴道子收紧了笔法,精神张扬也;赵孟頫是散开了笔法,性情流露也。吴道子用笔严谨一致,神也;赵孟頫用笔多样随意,逸也。

  美国为祝贺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庆祝活动带来了《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出展,这是一场有益的交流,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弘扬做了件大好事,对美国的慷慨解囊的交流表示感谢!关于笔法的一点感想,就作观后聊以自娱了。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0 个评论)

回复 amingsagitt 2012-11-7 12:38
今又是: 是,好过无事无聊找些没脑的人胡咧咧!
谢谢!握手!
回复 今又是 2012-11-7 12:26
amingsagitt: 当然不会要求“世界大同”,“大同”了就是可怕的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适应自己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我现在还是在解决基本的问题,反正也算是写吧,进 ...
是,好过无事无聊找些没脑的人胡咧咧!
回复 amingsagitt 2012-11-7 12:24
今又是: 你绝对可以写有关画评和学术著作了。真的。我非常了解你所的过程。文字何尝不是,两种不同的式子,就看你如何出发如何走法,方向是关键。我的方向就完全不一样的 ...
当然不会要求“世界大同”,“大同”了就是可怕的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适应自己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我现在还是在解决基本的问题,反正也算是写吧,进度会慢一点,不过我有这个耐心,等解决了,我就可以写了,而且不是写一本,艺术史的是一本,还有关于技法的,我把中西方穿起来了,绘画语言基于的心理是具有人类性的,各民族选择的侧面又是不一样的,因为具有人类性,所以可以相互借鉴的,譬如肌理的使用,明暗变化,色彩运用等等,我比较欣赏瑞士色彩学家伊顿,他把西洋的中国的还有其他民族的放在色彩学里一起考虑,是一个很不错的跨文化的注重于色彩心理的专家,我准备在更大的范围来考虑这些视觉因素。这样的考虑既可以帮助我在美学的史学的思考,也能在技术技法上深入思考,能写一些实用的技法类的工具书。这都是以后的计划,工程宏大,只能慢慢来。
谢谢!握手!
回复 amingsagitt 2012-11-7 12:12
今又是: 你说事总是很理智也蛮懂的。握手!
谢谢!握手!
回复 今又是 2012-11-6 21:09
amingsagitt: 关于艺术,一般人是门都进不了的,因为艺术最为关键的不是技术而是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上更是体现在生活上,只有全身心投入的人才会有必要的敏感, ...
你绝对可以写有关画评和学术著作了。真的。我非常了解你所的过程。文字何尝不是,两种不同的式子,就看你如何出发如何走法,方向是关键。我的方向就完全不一样的。不想解释说明就是了。
你的话总是非常地“通理”,说白了,就是基位和态度的事,这两个方面没有学到学好,所有的都会乱,当然个人要求不一样,倒也不必强调和在乎“世界大同”。谢谢。
回复 今又是 2012-11-6 21:05
amingsagitt: 我大学毕业后又修了广告专业,同时也了解了一些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原则。如果我是馆藏的主持人,我也会这样卖出一些藏品买入一些藏品,来改善馆藏,虽说一切是市 ...
你说事总是很理智也蛮懂的。握手!
回复 amingsagitt 2012-11-6 17:10
今又是: 我真的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说法,因为我的很多朋友身居高位不是那样的,我认识他们三十年了,不相信我会看错人;但是我的内心依然会有种惊怵的疼,因为你是天天体 ...
关于艺术,一般人是门都进不了的,因为艺术最为关键的不是技术而是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上更是体现在生活上,只有全身心投入的人才会有必要的敏感,否者只能看到表层。对艺术作品能够看到技术就很不简单了,但看得到技术的人往往是没有挣脱出技术的力量的人,只有看到艺术作品里面的感情了,才能从技术中化出来。但同时,化出来也是依赖技术的。艺术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律中变化发展的。就像文学作品,读到感情相通是比较多的,但读出技术就不容易,就需要有学识,有了学识在读的话作品的感情读阅就不一样,此时阅读的感情就有了自觉的审美的升华,但还是没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当有了一种文学的态度的时候才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阅读就像创作一样,有着同作者相类似的创造欲望,甚至会不顺着作者的情感方向走,而是自我融入到作品中按自己的感情世界流动。读画也是这样,技术的情感的在反复交融修正,得出自己的判断。如果有一个广度再有一个深度加上态度,这是指在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就会不自觉的深入。我个人是比较看重态度的。谢谢!握手!
回复 amingsagitt 2012-11-6 16:50
今又是: 我真的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说法,因为我的很多朋友身居高位不是那样的,我认识他们三十年了,不相信我会看错人;但是我的内心依然会有种惊怵的疼,因为你是天天体 ...
我大学毕业后又修了广告专业,同时也了解了一些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原则。如果我是馆藏的主持人,我也会这样卖出一些藏品买入一些藏品,来改善馆藏,虽说一切是市场的,但镇馆之宝是不会卖的,如果中国想收藏散落在海外的文物艺术品,是可以这样做的。
大陆正直而有良知的学者也是很多的,但是,关于收藏是个很复杂的事,有些事很难做到,可以吃掉许多钱,但如果用这钱收购一些文物的话就会自找麻烦的,最好是上层有政策,否则谁也不会干,或许你也会听到过一些,有些在海外的藏品是港澳的老板拍卖下来再捐给博物馆的,中国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就没看见过办什么正事。
许多事只是一个底部概念,这概念对了,上面的大致都对了,底部错了,建筑于上面的都错了,所以又许多怪相就不知为怪了。
回复 今又是 2012-11-6 11:26
amingsagitt: 出钱就肯,美国是信仰市场的国家。就怕中国人不肯出。中国是个奇怪的国家,浪费它肯,出钱办点正经事,他不肯。如果这些书画可以当美食吃的,担保许多领导都肯, ...
我真的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说法,因为我的很多朋友身居高位不是那样的,我认识他们三十年了,不相信我会看错人;但是我的内心依然会有种惊怵的疼,因为你是天天体验着那一切的无耻与不公。
说到文学、艺术等于精神相关的事,我觉得不仅仅是趣味和装模作样的自我贴金,为了讨好。真正喜爱的人,通常会在本底有一种类似生存的习性般的刻意,而后是被非常自然纯朴地打动,然后会开始去了解自己那样被打动的原因和道理。人世的人都喜欢美和善的,问题是美善的多重性以及分段分级的了解需要一个人很诚切的付出。一种纯面对另一种纯的时候,纯才会在心灵深处建树和生长成模样。而且我比较崇尚尽可能地去通透,是一个直线的纵贯,而非洋洋洒洒地横来无去,弄成大致所以而又不知所以。很逻辑的事。
握手!
回复 amingsagitt 2012-11-6 07:14
今又是:    是。我谈起过5‘4之后中国文化勃起后的突然阳痿。    
那时战争造成的,遗憾的是49以后,战争的洗礼以后是出大思想家的时候,欧美对二战的反思出了不少人才,而大陆,是对有思想的人的血洗,白白浪费了这一心灵的磨难。
回复 amingsagitt 2012-11-6 07:10
今又是: 握手、撞怀、捶胸、顿足。哈哈哈。谢谢。
   谢谢!握手!
回复 amingsagitt 2012-11-6 07:09
今又是: 是啊,就是联系了去中国展览也是“认土归宗”,就怕美国人不肯。
出钱就肯,美国是信仰市场的国家。就怕中国人不肯出。中国是个奇怪的国家,浪费它肯,出钱办点正经事,他不肯。如果这些书画可以当美食吃的,担保许多领导都肯,可惜文化的美食他们吃不了,没那个修养,如果有那个素养,他们也不会那么的无耻了!
回复 今又是 2012-11-5 16:50
amingsagitt: 我评画始终把握两个点,一个是人性,一个是时代性,我以为一切艺术是人性在环境里的反映。到现代,人们一下子觉得把握不住了,觉得现代艺术有点不讲规矩,我以为 ...
   是。我谈起过5‘4之后中国文化勃起后的突然阳痿。   
回复 今又是 2012-11-5 16:49
amingsagitt: 谢谢!认识你非常荣幸!谢谢你!
握手、撞怀、捶胸、顿足。哈哈哈。谢谢。
回复 今又是 2012-11-5 16:48
amingsagitt: 陈丹青说美国的中国画的收藏比国内的更精品,什么说呢?有些幸运,让懂得价值的藏家收藏比败家子收藏要好,也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并且,美国有着慷慨的展示欲, ...
是啊,就是联系了去中国展览也是“认土归宗”,就怕美国人不肯。
回复 amingsagitt 2012-11-5 14:13
今又是: 是,孤独的价值的高度,总会冷飕飕地。不怪的正常。
但是,美国大博物馆(斯密苏尼)则非常强大,我以前和他们的亚洲和全球总裁都认识,以前他们出专业团体只要 ...
陈丹青说美国的中国画的收藏比国内的更精品,什么说呢?有些幸运,让懂得价值的藏家收藏比败家子收藏要好,也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并且,美国有着慷慨的展示欲,比国内是为私物藏着好好,艺术是人类的。有些遗憾,毕竟中国的艺术品在中国出展对人的理解有着背景支持,这也是重要的。
大智慧其实是小智慧,人心皆佛,自己是最好的实验室。
回复 amingsagitt 2012-11-5 14:06
今又是: 不客气的。认识你真是三生有幸,以前大多是女士拔得头筹,男士中明晃晃的不多。我说的是内在和内心。谢谢你。 ...
谢谢!认识你非常荣幸!谢谢你!
回复 amingsagitt 2012-11-5 14:05
今又是: 画论还在用,这本身不错,错在画论没有发展,那么解释就没有特点和力量。

经典制要!极度欣赏。
我不懂很多,但是如果愿意去深入点观察一些现象的话,喜欢追究 ...
我评画始终把握两个点,一个是人性,一个是时代性,我以为一切艺术是人性在环境里的反映。到现代,人们一下子觉得把握不住了,觉得现代艺术有点不讲规矩,我以为之所以这样的认为是人性、时代、内容、形式空前复杂而把握不住了,关键是艺术家和评论家的概括力出了问题。
胡适等虽然很好,但是没有国际地位的,因为这种人文情怀不是前沿的。但在中国的当时是前沿的。
回复 今又是 2012-11-5 12:37
amingsagitt: 博物馆和专业机构的当然是比较好,但博物馆的面比较窄,主要是针对本馆的收藏的专业知识。专业机构也有自己的风格的,在判断上也会有自己的特点,而综合看他们的 ...
是,孤独的价值的高度,总会冷飕飕地。不怪的正常。
但是,美国大博物馆(斯密苏尼)则非常强大,我以前和他们的亚洲和全球总裁都认识,以前他们出专业团体只要去中国,必定点名要我做翻译的。不多的骄傲之一。
他们有很大的遍及全球的慈善资助团,上百年经营的结果;还有各大专业界的高手经常参与考评和鉴定。非常厉害的。我们也只能求齐全了,这类东西太广大深厚了。
对,要搞创作,就不能先败于先人的光芒和自己的急躁和过度的狂放,收发有致有度才好。那可是需要大智慧的。
回复 今又是 2012-11-5 12:31
amingsagitt: 握手,谢谢!
不客气的。认识你真是三生有幸,以前大多是女士拔得头筹,男士中明晃晃的不多。我说的是内在和内心。谢谢你。
12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