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时代造化:压抑的“逸”,赵孟頫、元四家及文人画的兴起(上)
题记:
倪瓒在他的画论中说“仆之谓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草草逸笔元代已有,而“逸”气起于赵孟頫矣。
这种逸,之所以在元代,和汉人亡国后汉族文人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内心压抑意图回归自然寻求解脱的逃逸(逃避)状态,是文明遭遇野蛮的一种无奈之举。
早上我捧着手机思绪飘到《功夫熊猫》的,觉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现代的美国人比现在的中国人理解的要好,还没文字记录,就阵阵疲倦袭来就睡着了。醒来觉得有点凉,天是灰蓝的黑蒙蒙的,睡着了手机就掉在枕头边,醒来拿起一看,6点半已过,奇怪天色怎么这么的暗呢,就想到是下雨天,大概雨一直没停。打开电灯记录下即时的感觉。回忆睡着前想写的内容,想到《功夫熊猫》达到的“外界无、人心出”的禅宗的境界。如果人能够排除一切杂念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内心,而真正的内心是无比强大的。人心即佛,佛法无边,回归内心,不受尘世的诱惑,便能遇强则强遇弱就弱得自然。安于自然,便是无敌。
时代造化:压抑的“逸”,赵孟頫、元四家及文人画的兴起
崖山一战,再无中国。上到皇帝下到兵勇大宋精英十万之众悉数投海自尽,故而有说崖山战后,再无中国。也就是说中华精英损失殆尽,汉族人口锐减十之八九,这历史又如何能轻易翻阅?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汉族人被蒙古人定为下等人,传统中华文化的儒在三教九流之中儒生竟被蒙古人排在妓女之后,中华人和中华文化蒙羞,此等奇耻大辱,让中国人情何以堪?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深刻的改变了中国土地上的社会关系,等级制让原来高傲的士大夫、官宦、乡绅和一般百姓都一样的成为了低人一等的下等民族即下等的人,当然这是指政治的社会的地位的,而不是指经济地位的,但这已足够让民族高傲的心灵承受羞辱和打击。故而书法家傅山习赵孟頫的字上手快反而是说自己学坏人容易上手也不算是好人的自嘲的。儒家学子忧国忧民,赵孟頫的爱妻管道昇岂会说放弃“浮名浮利”自己去享受“自由”的呢?
元代山水开一片新风气,上承两宋下启明清,一笔草草,舒胸中之气,飘逸潇洒,令人拍案叫绝,但是,对元代山水,应该是另一番考量,国人切莫误读。
中国山水画,始于隋唐,辉煌在两宋,转折在蛮蒙,堕落在明清。为何辉煌在两宋,理也。两宋山水,可谓积极健康。为何堕落在明清,逸也。理,追求的是现实;逸。追求的是不现实。
王阳明说“汝不看此花时,此花于你同寂。汝看此花时,一时分明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之外”,这是什么意思?这是拈花示佛。佛性,即真理,存在于万物中存在于人心中存在于生活中即存在于万事万物中,万事万物都能启迪真理,唯独不能中介获取。中介的启发还是要还原到万事万物中才能由学达知的感知。而不能停留于中介或以中介为依据去解释真理,故佛曰“不可说”,这说包括语言的书画的音乐的等。因为凡是“说”都是片面的不能代表真理的,真理的全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元代山水是不能不逸,这“逸”是时代的造化,而到明末董其昌再要“逸”便犹如刻舟求剑了,是为造假。
元代山水,承上启下的人物是赵孟頫。
赵孟頫,宋朝宗室,南宋灭亡后,便居家自力于学,后被推荐为元官,忽必烈死后,逐隐退,用他妻子一代诗人画家的管道昇的诗话就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去休”。
赵孟頫能书善画,主张“书画本来同”,把书法运用到画中,因而有“文人画起自东坡,至雪松敞开大门”之说,雪松,即赵孟頫也。
我们知道早在唐代就有吴道子把书法入画的,在宋代有二米(米芾父子即米芾和米友仁)书法入画的,苏轼书法入画的,无论是自自觉或不自觉,而到赵孟頫却是自觉了,为什么呢?强调舒胸中之气也。
虽然书画同源,但书画的承载是不同的,画承载的是形神,书承载的是意气。唐宋的书法入画强调是形神中神的妙,元代的书法入画强调的意气中的气的逸。所幸,元代承接大宋还是注重师法造化的;不幸,到明清渐渐背离了自然让绘画师古化心从而失去了自然的灵感的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
翻开被蒙古人殖民的元代绘画史,称得上大画家的竟然没有一个是蒙古人,奇怪不奇怪,也不奇怪,一个处于氏族阶段的尚未进入文明的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不会书画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如果让这样的一个民族来领导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的处于文明的大汉民族呢?
在当时世界上可谓文明先进领先的中华被尚未开化的野蛮的蒙古人统治,或许也正是这样,心胸高傲的但又不得不忍受屈辱的儒生文人,才胸中之血气郁结无疑释放,才选择了清高的“逸”来抒发郁结。
元代汉臣正是处于蒙古人和汉人的夹板中左右不是不能被理解的尴尬局面而心中郁闷,就文化而言,元代有更加孤高或更加平民化的倾向,赵孟頫和其妻管道昇倒是很有意思的成为了这两种倾向的代表的。
对于管道昇的诗词我也是蛮喜欢的,元代的小曲比雅致的宋词来的短小更加平民化,让人觉得超可爱哦,管道昇的《捏泥人》的小曲非常朴实美丽引人共鸣。 “捏二个泥人,一个是你,一个是我,打碎了,和在一起,再捏二个泥人,一个是你,一个是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大致是这个意思吧,这是管道昇赠给夫君赵孟頫的。
对于赵孟頫,我考虑大致以“六法”有不限于“六法”即以发展的眼光即基于传统基础的比较白话的方式来叙述。谢赫云“气韵生动”,既指整体也指局部更指相互间的有机的联系性。
我们就先从构图上来看赵孟頫,先看来源,我以为赵孟頫是吸取了米芾山水的特征的,米芾山水颇具特色,不追求奇峰怪石,而是以稳定的三角形构成有种特别又平静的超距离的视觉孤立感,并且,赵孟頫加重了这种感觉,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赵孟頫的仁是沉重的,智是扁平的,不妨这样认为,这是盯着被骂“汉奸”之名而为汉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实的。
其次,赵孟頫有采用平远的构图法,现实了一种宽厚古朴又和现实有距离的心境,把远处沉重的山落在视觉中心,山前没有突显的物体而是土坡河水平坦开阔、树木稀疏,显示了豁达大度又有点孤独的特点,这似乎是在表明心迹。这又有董源、李成的特点,即具有董源的开阔李成的平坦。赵孟頫的画的前景虽平坦却是丰富的,他善于运用横向的水土组织如阶梯般的渐层来引导视觉的走向,树木土丘或加建筑的点缀刻画又让整个简洁的画面整体在局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可读性。
米芾孤高,赵孟頫又何尝不是,只是时代不同表现也不同,如果说米芾有点放浪,那么赵孟頫是收敛的,米芾痴,赵孟頫是慎,是在谨慎中“逸”胸中之气,显得尤为雅致修养过人,这也决定了赵孟頫的画的耐看。
线条与皴法。北派注重线条,南宗注重皴法,画法各有特点,北派是线条勾勒赋以青绿着色,南宗是逸笔草草水墨皴点,赵孟頫淡皴浓点具有南宗风格,略施青绿又有北派特点,可谓融会贯通。
赵孟頫强调画“贵有古意”,什么是古意呢?古意就是时代的距离感,和我们现在不同或许也是相同,西画比较强调当今时代感,国画则比较强调传统,但不管怎样,都是要强调开拓创新或推陈出新的,新乃变化,变化是艺术永恒的主题。赵孟頫强调古意,这是一种意味,这种意味是有现代的画和现代有距离即有古代的传统但又是现代的手法的创作,我看来其味道上更倾向于王维。
赵孟頫提出“书法入画”,为什么要书法入画?书法又如何入画?书法入画的利弊?
书法入画的理由是“书画本来同”,即大家说的“书画同源”,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即中国文字来源于图像,也就是图画,然后通过抽象的符号化演变成文字,也就是说文字也是图画,即写字犹如绘画,书法是围绕形体展开的。这就为书法入画打下了基础,即书法本来就是画画嘛。
其次,书法追求在书法中的性情的表露,蔡邕曰“书,散也”,这和赵孟頫要求舒胸中之气可谓不谋而合,有着高超书法技艺的赵孟頫是比较容易联想到的。
第三,书法是高度抽象了的图画形式,书画虽然同源却是不同道,可以说是各有千秋,能否取长补短呢?在形和意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倪瓒云“不求形似”,算“半是解决、半是折衷”的利弊参半吧。
好啦,对于赵孟頫,大可大书特书,总觉得挂一漏万,传达的信息量实在太多,可写的地方也实在太多,只能挂一漏万啦。总结一下赵孟頫,用谨慎的“逸”来舒胸中之气即表明心迹,其实有点不够大度,但赵孟頫心底仁慈才智高超,颇有道释情怀,书画俱佳属于委婉典雅,近似王维不同苏轼。
下面是尚未写的元四家,仅刚落下一点文字耳。
赵孟頫开元代画风,直接下启元四家,元四家中年龄有大小但大致相会同一时代,元四家中黄公望直接受到赵孟頫的点拨,王蒙又是赵孟頫的外孙,倪瓒、黄公望、王蒙又有交往,倪瓒又评论过吴镇的画,可见他们是相互认识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除了他们各具特色外,他们有两个共同点,他们都远学董巨(董源、巨然),他们都近师赵孟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