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国人最为熟悉的历史,“事后诸葛亮”也是国人所熟悉的讽刺事后高明的俗语,但用来评说诸葛亮还真未必,1800年了,人们对诸葛亮的认识与评价从主要方面看都还存在基本缺陷的[用“缺欠”嫌轻],把这事情说清楚的意义是能够活跃战略思维的讨论。对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战略,及后来的推行后人多认同、甚至推崇,对于他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纲领、战略目的多认为战略没错、国力不济。强大的魏篡汉、并由司马氏的晋统一天下是历史必然。我觉得刘备的皇叔身份和讨逆诏是独特政治资源,如果诸葛亮战略得当,蜀国的确能够达成“兴复汉室”的战略目的,三国中魏蜀吴三方的战略级失误排在一处比较,以诸葛亮的战略失误为首。虽然历史不能假设,谈论这题目只是为了总结前人战略得失。
诸葛亮错在隆中对有战略设计,却没有抓住实现这战略的关键环节:归还荆州,吴蜀结盟!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想法真实、真切,他也明知单靠经营蜀汉积聚力量,然后策动军事攻伐无法达成这目的。联吴伐魏是唯一可取的战略路线,诸葛亮也始终主张加强吴蜀联盟,但却没有认识到实现巩固的吴蜀联盟的关键环节是处理好荆州。诸葛亮这位三国智慧第一的千古名相却的确没有掂量出荆州的份量和最佳利用,拒还荆州,逼友为敌,最终断送了原本可以成就的战略意图。
荆州战略权重极大,对于蜀汉是或加或减都加乘一倍的份量。吴国无荆州便与蜀国结怨为敌,以荆州换取与吴国巩固的政治军事联盟,灭魏复汉的前景则一片光明,得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诸葛亮贪荆州说明他战略思维能力其实一般,作为蜀国战略的主要制订者的诸葛亮的确错了,应负全责。不还荆州是两个敌人;放弃荆州是一个强大同盟和一个敌人,而且关羽20万荆军回归西川从纯军事角度说也将蜀国的军力提升一倍。这个帐以诸葛亮的智慧没有计算清楚不能免责,他若算清楚了,以他对刘备的影响力和刘备为人一定会采纳,从接近正史的《三国演义》看刘备有归还荆州之意。
我们试按归还荆州的思路合理推演随后的发展轨迹。吴蜀自赤壁之战已经结盟,如果蜀国在夺取西川归还荆州,至迟拖延到得汉中后归还荆州,并约吴国承诺接收荆州后起兵牵制性伐魏[压迫南阳],帮助蜀国越秦岭夺取包括长安在内的关中地区。此后,蜀国与吴国分别占据关中和荆州作为经略中原的前进基地,从西与南两个方向压迫中原,在这态势下开出政治谈判要价:罢战扶汉。魏国只能接受,这里不必担心吴国得荆州后偏安江东不去伐魏,吴国明白割据只能一时,灭魏或争取于自己最有利的统一才能平安。所以只要政治、军事战略得当,吴国会是信得过的盟友。这里不单是指望道义上的盲信,吴国考虑自身前景时会知道天下终究归一,偏安终难长久,那么对于自身最好的前景是成为“兴复汉室”纲领的联合发起人,这一纲领也势必得到曹魏集团内部非主流系和衰微汉室的支持,甚至曹魏核心层也难有直接拒绝的籍口。
赤壁大战后曹操元气大伤,不要说应对吴蜀联盟,单独攻伐吴蜀任何一个也都没有力量,此时正好是吴蜀乘热打铁,巩固联盟关系,筹划战略协同,逐步削弱魏国的良机,可惜诸葛亮奇特的荆州情结,使他没有这样做,而使联盟出现重大危机,反目成仇,兵戎相见,使刚刚立足的蜀国遭受伤筋动骨的重创。吴蜀在彝陵之战后虽然面对复元的曹魏都知道该修复联盟关系,但只能是貌合神离,再无建立紧密联盟的可能了。所以盘点三国所有战略失误,作为智慧代名词的孔明的失误怎么说也该排在第一。当然,关羽兵败失荆州后,刘备执意伐吴也是重大战略失误,但这过错的程度略低于诸葛亮的战略设计失误。
因道理相同也说说电视剧《汉武大帝》最为结语。在那电视剧结尾,汉武帝视察关中村落看到因连年征战而民不聊生,他叨唠一句“不能再打了”,这也反映出汉武帝的战略思维水准的缺欠,他真正该反思和领悟到自己先前战略思维的缺陷是没有树立“政治第一、军事第二”的战略理念,他想以军事手段解决匈奴问题,而军事手段只该为实现政治目的提供基础条件、创造必要筹码,既以战场胜利迫使对方和谈、缔约,军事斗争的基本定位与设计应该放在这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