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孔子态度该算中性,在一个论坛不同时间与栏目分别有尊孔反孔的两支跟我打过笔仗。由那我知道了自己对孔子态度为中。我认为孔子最大功德是将一堆璀璨而零散的文化符号架构为文化大厦。这并非简单的编辑工作,而是创造性的整合。他的工作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支大文化。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评语很精当,虽然有些唯心史观的意味。
但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也为儒家留下先天缺陷、硬伤,这里由轻而重说四条。他自己所做的编纂工作对后世儒家只注不书的传统有影响的,儒家缺少创造性的缺陷与此有关联。其次,孔子自甘依附权贵使儒家从诞生之时就属于攀缘的藤类而非乔木,中国知识层始终缺钙、缺少主体意识与此相关,如果是孟子为宗师要好一些的。第三是孔子的仁爱是分登记、有区别的,这个不行。孔子给儒家留下的最大硬伤是缺乏本体论观照,与老子晤面后他的感慨也许反映对他有所触动?但终未领悟到自己学说的这根本性缺陷。
道德教化只靠言说是不行的,指望依靠想思将道德编织完美去打动众生只是徒劳,过去行不通[法家的出现宣布那路不通],今后也行不通。问题出在没有为那道德找寻到根。根在本体,只有实证那与人相通的本体[也与人类集体潜意识相通],使人们知晓那些道德是本体外现之德,并以它为人类社会立法立规,改造生存模式,在这基础上的道德教化才会有作用。如果生存模式上依人类物欲而行,指望在道德观上行本体之德是虚妄。只能是依本体之德树立统一价值观,生存模式与行为模式都按照统一价值观裁量,批判现今病态的主流价值观,人类文明才能跃上新阶。
孔子之后的《中庸》有本体论身影,不很自觉的朦胧身影。人的潜意识与本体同一,儒家中庸所主张的仁德的确与本体之德一致的。所以圣人的标准不必很严格,虽未证悟本体,但能实行本体之德人;当然严格意义的圣人应有的硬指标是实证本体。繁体“圣[聖]”字就是能够与天沟通的人为圣,给出现代阐释就是实证本体为圣。
创始人给儒家留下的硬伤汉代儒生有感觉,但感觉最深切者是唐代反佛的韩愈,他从《尚书》寻十六字心法。他的努力到宋儒那变成自觉意义上的本体论观照,以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