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bhzjwm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2043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受抗疫成功鼓舞的中国年轻人 以国为荣 以族为傲

已有 816 次阅读2021-2-7 06:23 |个人分类:风土民情|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中国特稿:受抗疫成功鼓舞的中国年轻人 以国为荣 以族为傲
发布/2021年2月7日 3:30 AM
文/杨丹旭
来自/联合早报
2019年末,冠病疫情开始突袭中国以及全世界,在抗疫的煎熬时期与转折中,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情绪随之在中国国内被激起。“80后”“90后”和“00后”的中国年轻人,更强化了对中国体制的认同,部分人甚至对西方的美好想象破灭,这会否让新一代中国人变得内视和封闭?
荣夏培(25岁,研究生)记得,冠病去年在中国蔓延初期,有西方舆论把疫情形容为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时刻”。
“他们认为这会让中国发生重大动荡,但后来我们看到,疫情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切尔诺贝利时刻’,暴露出‘灯塔’国家的严重问题。”
这名来自上海的“90后”年轻人通过电话受访,语气中透着扬眉吐气的自信。
中国去年以举国体制成功控制冠病疫情,国内一股民族主义与爱国意识在这个氛围中被激起。
荣夏培强调,他对国家的热爱始终如一,但疫情让他感受到对比的冲击,“你在中国是感觉到安全的,但在美国,你每天都得担惊受怕,这是一目了然的。”
疫情令青年舆论更极端化
爱国意识经历一番起伏
长期观察中国舆论的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方可成受访时向《联合早报》指出,疫情可能让年轻人的意见变得更极端化。
“本来就倾向于认同中国体制的年轻人更有理由认同,而本来就更具批判态度的年轻人同样能找到很多理由继续保持批判。”
但从绝对数量上看,方可成相信,更认同国家的年轻人会更多。
疫情初期的中国舆论一度充斥对真相的饥渴和对制度的反思,年轻人的爱国意识也随之起伏,并非直线升温。
目前正在新加坡留学的林裕莹(23岁)清晰记得,武汉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去世那晚,中国媒体在李文亮生命最后几个小时发出混乱的信息,让她和很多守着手机等消息的人一样彻夜难眠。
她忆叙:“我感觉被蒙在鼓里……我一方面觉得我们控制得很有效,但有些事情,可能让我产生了一个大的问号。”
疫情初期身在美国的宁祖康(20岁)也经历过同样的波动。“当时的一些事情确实让人很气愤,比如武汉红十字会对捐赠物品的处理。”
疫情在全球蔓延后,由于各国关闭边境、取消航班,大量希望回国的中国留学生滞留海外,宁祖康是其中一员。
这名“00后”语气平缓地向记者描述这些经历:“我不知道怎么形容,总之心情很复杂……尤其是国内那时还说我们‘千里投毒’。”
不过,随着中国疫情得到控制、社会经济恢复,焦虑和问号都被淡化。
经历通宵抢购机票、航班被取消等辗转,宁祖康去年7­月持一张花5万元人民币(约1万零300新元)买到的机票返回中国。不过,不久前受访时,他在电话那头甚至需要思考片刻,才能回想起当时的焦虑。
如今他更直观的感受是:“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欧美国家还在为防疫的事情争执不休,我们已经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官方强调中国成功控制疫情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在欧美国家疫情肆虐的衬托下,这番论述得到年轻人认同。
在战争和巨大的灾难面前,集权体制和强调集体大于个人,往往能发挥更高的效率。当疫情的不确定性来袭,中国民众更能接受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认同集权体制在特殊时候的有效性。
林裕莹说,经过这场疫情,她对政府处理紧急公共事件的能力充满信心。“这么大一个国家,那么大的人口基数,完全控制了疫情,真的是很不容易,反应已经非常迅速了。”
而西方政要把冠病称为“中国病毒”,并以疫情为由攻击中国,让她感到不可理喻。
对中国体制更有信心
年轻人更积极反击西方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储殷受本报访问时指出,危机状态下,国家的表现优劣与国家的治理能力密切相关,中国在处理疫情上表现得非常好,尤其是相比作为国际政治舞台领导者的美国在处理疫情时的混乱,这让中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体制更有信心。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受访时也指出:“中国年轻人对自己的国家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进而有更多的热情和热爱,这是确实的。”
这种信心也让一些年轻人不再被谦虚、客气和隐忍的价值观所束缚,而是更积极地去反击西方。去年,以“战狼画手”自称的“80后”画家乌合麒麟,以其具有强大冲击力和讽刺西方国家的时政画一战成名。
他对“战狼式”的立场毫不避讳,在一条公开的微博中,他写道:“既然有人称我做战狼画手,我一定帮你们撕咬出一些空间,让更多的爱国青年无惧光明正大地表达自己看法。”
饮洋墨水却难认同西方
爱恨交织看美国
上一任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极限施压,在中国民间形成排斥和抵触,年轻人升温的爱国主义中,夹杂着对美国的复杂情绪和观感。
在特朗普执政后期,美国政府的各种政策发言显示,它力图分化中共和中国人民,前国务卿蓬佩奥去年7月在一次演说中,就公开呼吁志同道合的国家和中国人民与美国合作,改变中共的行为。
对此,主修国际关系的荣夏培说:“普通民众可能觉得美国自由民主的空气比较香甜,但你不会信任蓬佩奥。蓬佩奥说了这些,但你发钱给我了吗,你帮我移民去美国了吗,你给我发绿卡了吗?”
领教美国双重标准
出国后更爱国
抗疫时代涌现的爱国意识和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反感,在赴美中国留学生当中更为强烈,他们接触的外国文化和语言,并没有让他们更愿意接受西方的思想,反而更认同中国的制度。
宁祖康两年前赴美留学,正好经历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特朗普政府在香港、新疆、疫情等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在他看来“完全没有道理”。
他受访时以中国官媒常用的“双标”,形容美国舆论对香港反修例示威和特朗普支持者占领国会大厦采取的不同立场。他也称,他的同学曾在美国海关被检查社交账号、手提电脑,“赤裸裸违反他们(美国)口中的人权和自由”。
对于“一出国、更爱国”的现象,中国学者认为,这值得西方社会反思。储殷指出:“这些人其实应该更了解西方,而且很大程度上希望向西方学习,为什么在西方社会待了几年后,反而产生了复杂的情绪?”
有分析把中国年轻人的民族主义热情,归结于中国从娃娃抓起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过,受访的中国年轻人不认同这样的判断。荣夏培坚信:“民族主义恰恰是被美国糟糕的、严重缺乏尊重的态度所激发出来的。”
另一方面,一些中国年轻人也不完全否认美国,或全盘接受中国的一切。
32岁的公务员钱俊凯受访时,向记者表达对国家的强烈认同,批评美国对华的各种指责,但他不讳言,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仍有他向往的地方。
他坦言,还是希望在疫情过后去实现很多年前就定下的计划——到美国旅行、去看一场NBA比赛。
进步社会
无须封禁不同文化与异议
林裕莹则看到中国在包容和多元等层面存在的问题,比如欠缺对残障群体的关怀,舆论呈现的信息太单一等。
她直言:“进步的社会不会去封禁不同的文化和看法,而是会让成熟的社会自动去淘汰它,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这名在中国快速发展年代成长起来的“90后”决心让自己对国家热爱付诸行动,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她说,毕业后打算回国发展。“中国在崛起,我希望参与到崛起的浪潮中,成为其中的一朵浪花。”
被贴“模范公民”标签 留美学子隐隐作痛
虽然感受到国家的崛起让自己更有底气,但来自西方的偏见仍不时让一些中国年轻人感到隐隐作痛。
宁祖康到美国后发现,身边的美国同学对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是“很有钱”“数学好”,都是“模范公民”。
被认为是遭洗脑无自由
“模范公民”的标签让他浑身不舒服,这个看似褒奖的评价,让他感到的是隐约的歧视。“我确实遵纪守法,但他们认为,你的遵纪守法是受政府控制,你只能听你的国家,完全没有自由,没有自己的选择。”
他补充说:“他们觉得只有民主国家的民众才会独立思考,而中国的民众都是被‘洗脑’,连爱国都是被迫的。”
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周悦(化名,35岁)偶尔会“翻墙”浏览西方新闻网站。她总结出一条规律:“有时候每句话看起来都是无法辩驳的事实,但放在一起就让你觉得不是味道。”
她反问记者:“你有没有发现,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时,总喜欢用红色和黄色作为配图?”
红与黄是中国国旗的颜色,周悦却认为,这样配色的插图,“让人感到莫名的紧张”。
不认同像“小粉红”般
到海外社媒舌战
经常“翻墙”的钱俊凯(32岁)也提到西方舆论对中国的评价,让他感受到“说不清道不明的优越感”。
他说,他不全然相信中国媒体报道中的“形势一片大好”,但也对西方媒体夹带“邪恶”用心的描述感到不舒服。“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引导你,让你觉得中国就是一条红色的、长着翅膀的、会喷火的恶龙。”
不过,这群在中国崛起中长大的中国人,面对他们眼中的“西方优越感”也显露出一种自信。受访的多名年轻人都表示他们不是“键盘侠”,不赞同像“小粉红”般到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与不同的声音“舌战”,更愿意在与外国同学、同事交流中面对面理性交流。
对于西方舆论选择以某个视角看中国,周悦说:“这就好像我们看朝鲜人民,觉得他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实我们并不了解朝鲜。同样的,他们(西方)也并不了解我们。”
(应受访者要求,荣夏培、
钱俊凯、周悦为化名)
自信却无胸怀反成自负 民族主义暗藏风险
中国年轻人因疫情受控对国家制度信心倍增,从而不再仰望西方,这是否会让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变得内视和狭隘?
对此,储殷指出:“中国人并不觉得自己有多高级,但也不再认同那些认为中国的文明先天不高级的看法,开始从贬损自己的文化自卑中走了出来。”
他因此相信,中国人会以更平和、更自信的心态去学习西方经验,并积极输出自己的看法,用更平等的方式与世界展开交流。
出现民粹化倾向
对西方制度全盘否定
“85后”年轻学者的方可成则指出,自信和开放本不应该互相矛盾,一个自信的人其实更有胸怀去接受多元化的世界,可以更为平和地面对批评和挑战。但他不讳言:“一些年轻人拥有的可能不是自信,而是自大和自负”。
他希望,中国年轻人的爱国变得更平和、健康,但也很担忧“现在的方向并非如此”。
“我看到的更多是民粹化、‘战狼’化的倾向,是以虚假消息和阴谋论为基础的对西方制度的全盘否定。这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环境有关,也和整体的政治社会氛围有关。”
疫情之后夹杂着民族主义的爱国情绪,是否会给中国带来风险?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中国民族主义的教授白洁曦(Jessica Chen Weiss)去年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曾点评:“(中国)民族主义带来的真正风险是让外国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威胁有所认识。”
于海也对由这场特殊的疫情激发的自信提出警惕。他说:“疫情管控有效的制度,不一定有利于创新和艺术,毕竟疫情管控带有紧急性,甚至是战时性。”
他也提醒,爱国的正确姿态不应是隔岸观火、自鸣得意,而是对世界任何地方的疫情肆虐、水深火热,应该感同身受,满怀善意和怜悯心。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