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中国内循环
发布/2020年9月4日 3:30 AM
文/韩咏红
来自/联合早报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9月1日在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重申要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而且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内循环”是近月里中国媒体上的热词。它第一次抓住外界眼球,是5月23日习近平在“两会”期间对政协经济界委员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之后,在7月21日和企业家座谈、7月30日的中共政治局会议,以及8月20日和24日的公开讲话,习近平都提到上述概念。细心一点的观察者则能够发现,他的完整表述已经从5月的“逐步形成”,升级到7月30日的“加快形成”。
而今,内循环、双循环将被纳入中共正在制定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已没有悬念。这个目标突然变得急迫,也肯定与美国这两年里,尤其是这几个月里不断加码升级的对华施压力度有关。
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以后,中美关系从螺旋式下降演变为自由落体式下滑,从加征关税到限制芯片出口、限制中国驻美记者、收紧留学生签证、关闭领馆、强制Tik Tok出售,再到表态要限制中国驻美外交官的活动,美国步步进逼,摆出欲与中国科技与经贸切割之势,中国寻求以内循环保障经济,自有其不得已之处。
而美国的围堵态势,将中国成功科技企业赶回中国,加上中国国内的政治氛围,让人们从官方的“内循环”的表述中,产生了中国可能被迫封闭甚至闭关锁国的担忧。
就经济的角度说,这是过虑了,中国寻求加强国内消费、依靠内需拉动增长、减少对“外循环”的过度依赖早有一段时日。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当时仍贫穷落后的中国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与低端加工贸易,以不惜牺牲环境的代价,实现了经济腾飞奇迹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1990年代以后,中国更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名,但也在很多年里一直困在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不协调经济模式。简言之,投资和核心零部件来自国外、市场也在国外,中国当时只赚取在其中加工的工钱。
数据显示,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2003年其外贸依存度首次超过50%,2006年更达到67%,相比之下,同时期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外贸依存度都不到三成。
官方也认识到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一直在寻求改变,并成功使外贸依存度在2011年回落到50.1%,到今年上半年更下降到了31.8%。去年,最终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接近60%,至此,减少对“外循环”的依赖,在中国已经持续了多年。
中国要加快“内循环为主”,必将着重提高居民的收入与消费。这对普通居民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最近几天,许多评论文章就谈到了收入以及高房价对居民消费的制约,并力倡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房地产税、城镇化等,让居民有更多收入,有能力消费更多产品与服务。
从居民收入看,中国大有可提升的空间。据官方公布的2019年数字测算,去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为人民币2561元(511新元)。今年的“两会”上,中国总理李克强透露,中国有六亿人的月收入仅人民币1000元。这些低数字,都反映出确保“内循环通畅”的工程,必将大力提高居民收入,并让民众从高房价中解脱出来。
再者,着重内循环也有助于带动国内各类现代服务市场的发展,比如休闲、教育、养老等产业,也能带动消费。
中国领导人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其实这也很难发生,因为中国有很强的条件和动力去参与国际竞争,只要西方无法将中国围堵到底,中国“封闭”就不会发生,反之可能在双循环格局下,实现更为均衡且提升国民福祉的增长。
然而,有人直觉地担忧“内循环为主”意味着中国走上封闭的老路,主要不是出于经济层面的忧虑,而是信息与政治上的感觉。这些年来,中国一面形塑强调纪律的官僚组织、经济、媒体与网络舆论;一方面大力鼓励科技创新,降低债务风险,凭此成功抵挡了美国贸易战与冠病的冲击,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认知差距也在扩大。因此,当局宜警惕实现国民经济内循环为主后,观念与思想的“内循环”也接踵而至,这才是一些担忧泛起的根本原因。
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国家
2019-9-22 17:31:41
来源:海外网 作者:李 婕
C919大飞机一飞冲天、复兴号高速列车在大地奔驰、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精彩亮相……一批批重大技术装备问世,标志着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华为、中车、海尔……一批来自中国的领军制造企业活跃在当今的国际舞台,象征着工业整体实力的今非昔比。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信息化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强大引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工业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工业通信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支撑力量不断增强,挺起了中国经济的脊梁。9月20日,国新办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发布会,介绍了有关情况。
工业成就“第一制造大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工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了70年工业发展的成就。
“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约971倍,年均增长11%。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28%以上,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的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
“创新驱动发展”。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由2004年的0.56%提高到去年的1.06%,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93.4万件,比2004年增长29.8倍。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通讯设备等产业都已经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两化深度融合”。中共十八大以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今年6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9.3%;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达到49.5%。2018年,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了31.3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位。
通信服务千家万企
从电报到电话,从BP机到大哥大,从模拟机到智能机,从电脑上网到手机上网,盘点这些信息通信的工具,每个家庭里都藏着一部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史。
苗圩介绍,70年来,信息通信业在服务人民群众生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服务人民群众生活,解决覆盖少、网速慢、资费贵三大难题。
针对覆盖少难题,70年来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大概1/5,但4G基站数量占到全球一半以上,意味着平均每个人享受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针对网速慢问题,积极推进宽带中国的建设和网络的提速降费。2014年以来,中国固定和移动宽带平均下载的速率都提升近7倍。现在光纤进户的比例达到了91%,100兆以上的用户数占比达到了79.4%,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针对资费贵问题,取消了用户手机国内电话的长途费用、漫游的通话费、流量漫游费。与5年前相比,固定网络和手机上网流量的资费水平降幅都超过90%。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通信基础设施快速提升。
目前,中国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世界同步发展,甚至有局部领先的态势;同时,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诞生了像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世界级的企业,催生了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自动驾驶、智能家电、VR/AR、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
中小企业活力充沛
许多人不知道,在C919大飞机一飞冲天的背后,有着一条包括上海、陕西、四川、辽宁等20多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的民机产业链,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进入了大型客机的研制体系。中国工业整体实力的崛起,同样离不开千千万万的民营、中小企业。
截至2018年底,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的企业数达到了1.94万户,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7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增加就业、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作为国民经济生力军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苗圩说。
当前,聚焦中小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一些推动政策正在加快落地落实。包括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账款,今年将完成清理一半以上拖欠账款的目标任务;推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提高中小企业服务实效等。
“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中小企业发展将会面临更多机会、更大的空间和更强的活力。”苗圩说。(记者 李 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21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