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老子年谱-看其成书时代
我们阅读《老子》会产生诸多歧异,有时会产生相反的结论。(如书匠)究其原因是对老子及他所处的环境不了解。老子也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则读贼,意谓害我的是权贵)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第70章)这“不我知”就是“不知我”。“宗”指立言的来源和根据;“君”指叙事的对象。老子的言论是有根源,叙事有所指谓,即具体对象。我们要想了解《老子》,就是必需了解这些。把老子还原成社会上活生生的人,去掉神祕感,我们搞清他生活的年代和大环境、小环境,那么我们对老子及其学说才有可能搞明白,也就知道这个身穿粗布麻衣的老者,怀揣着的到底是颗怎样的心,是否真是顆希世罕见的透光宝玉?为此,我们提供一些史料,供喜爱《老子》的朋友们参考,以期有所帮助。
一、[史官的职守与传统]
在我国古代文化掌握在“祝宗卜史”手里。官方文书,即“典册”都是由他们编写记录的。史官掌天文历法、记录史实和官爵册命。他们不直接参加行政管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史官只管“天”,不管“民”,带有“旁观”的性质。因而记事比较客观。《礼记•曲礼》说:“史载笔,士载言。”夏有太史终,殷有太史挚。周制史官分: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凡五官。出了许多杰出的史学家,有:太史佚、太史儋、太史叔服、史籀、史苏、史赵;孔子说,周任,古之良史也。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又为柱下史,则其职也。我们看[伯阳父论地震]和[史伯论和同]就知道史官的传统。幽王二年,伯阳父就敢说“周将亡矣”,春秋初,史伯竟敢对齐桓公说,周“必敝者也”。他们只以自己的学识立论,不阿谀奉承统治者。这是史府的传统职守。
西周时期的上层建筑有三根支柱:一是“礼”即分封、等级、世袭制度;二是“刑”,是镇压庶民的工具,以维护“礼”;孔子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一语道出“刑”和“礼”的本质。三是“德”,如仁义孝悌等,“德”从属于“礼”,以道德规范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秩序。
进入春秋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阶级矛盾激化,权贵们争权夺利。“礼刑德”被踩在脚下,到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社会制度完成转变。“礼崩乐坏”,老子写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38章)”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
[伯阳父论地震]
《国语•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史伯论和同]
《国语•郑语》:“(齐桓公为司徒)问于(周)史伯曰:“周其弊乎?”
对曰:“殆于!必敝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匿暗昧。恶角犀丰盈,而好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赅极。故王者居九眨阂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黎按:后人总结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大道理。
二、[老聃年谱]
老子,姓老名聃,约公元前571年,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好学,少年时代边牧牛边读书,一个牛背上“手不释简”的读书郎,二十出头就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才华被召入周王朝国家图书馆,得以接触到最机密的历史文物和典籍。如同一块干渴的海绵落入知识的汪洋大海,他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对自己有用的养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是他那时的写照,勤勤恳恳地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认真阅读“三皇五帝”之书,使他成为一名博古通今、多才多艺的伟大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但是老聃的仕途並不平坦。公元前535年,(老聃37岁)因受权贵排挤,逃亡,寄居魯国,时孔丘十七岁,问礼于老聃。四月一日从老聃助葬,遇日食。(见《礼记》)从《左传》可以看到:在这一年,周王朝内部争权夺利加剧。单襄公、单顷公之族,杀单献公而立成公。
前530年(老聃42岁),原伯绞虐待庶人,贱民大批逃亡。同年暴发起义,赶走原绞。公子原跪,不久被立为原伯。 、甘悼公(名过)想要去掉甘成公、甘景公,结果,成、景二族人联合杀死甘过。立甘猷为公。又杀死甘过的羽翼臾过和瑕辛,(老聃出奔于鲁,大概受甘过迫害)召回阴忌、老阳子等五人。老阳子回周后仍任王朝征藏史之职。
公元前520年(老聃52岁),周景王想立王子朝为太子,大夫宾起赞同,单公、刘公反对。景王突然因病而死。单公和刘公,立王子猛为王(是为周悼王),杀死宾起。王子朝利用“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秩、禄也。)”,起兵争位,王朝从此掀起十多年血雨腥风的长期内战! •在一次战争中,单氏杀死八个王子。 •单氏为了争取百工的支持,“盟百工于平宫”。 •在另一次战争中,单氏俘虏了对方将官,用火把他烧死于王城的市里。 •“百工叛,伐单氏之宫”,结果战败。
公元前516年,(老聃56岁)王子朝的兵攻下刘氏的刘邑,纵火烧域。晋国出兵,援助周敬王,召伯盈赶走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等,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阴忌奔莒以叛。”召伯盈迎敬王入城,与单氏、刘氏立盟。
前515年,老聃57岁,因王朝图书被运走,老聃失去职位,去往秦国。确切年代不详。
公元前513年(老聃59岁)单氏、刘氏杀召伯盈、尹氏固及原伯鲁之子; •王子朝的羽翼“王子赵车入于鄻以叛,阴不佞败之。”
公元前508年,(老聃64岁)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巩氏的众子弟杀简公。
公元前504年,(老聃67岁)周敬王派人到楚国杀死王子朝。
公元前504年(老聃68岁),夏季,王子朝的羽翼儋翩勾引郑国,郑国派兵来攻周王朝的六个邑。晋国派兵帮助周王朝守卫。敬王离开王城,到别处避难。
公元前503年(老聃69岁),儋翩联合尹氏起兵背叛周敬王,又与单氏、刘氏打起内战。晋兵护送敬王入于王城。
公元前502年(老聃70岁)二月,单氏、刘氏攻下背叛敬王的四个邑,儋翩等失败,王朝内战到此结束。据《史记》载: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老子的一生,始终站在劳动人民一方,鞭挞统治者,孜孜以求,建立一个使人民过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80章)”公有制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92年(老聃80岁)周王朝的刘氏与晋国范氏是世代姻亲。晋国范氏与赵氏武力互相兼并,刘氏支持范氏。赵氏得胜后,指责周王朝。刘氏归罪于大夫萇弘,于是杀萇弘。
公元前479年(老聃93岁)魯哀公23年,孔丘死。
公元前472年(老聃一百岁)死于秦国。古代相传老聃长寿,假定他死于此年。《庄子•养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说明老聃在秦是教书授徒的,並有许多朋友。
第二十章是老子的“身世叹”,“悲号篇”。他写道: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沌沌兮,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高亨先生认为,此章因竹简断乱,文句多有错置,进行整理,我又稍作改动。与书匠先生饶舌,弄得我也没了“灵气”,跟着咬文嚼字起来,生怕出点破绽被抓住。今天豁出去了,就浪漫一回,让他抓吧。整理如下: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荒兮其未央;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儽儽兮,若无所归!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愚人之心也哉!”
[翻译]“唯”与“阿”都是回答(主人呼叫)的声音,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但是从声调上听,却有恭顺和不满的差异。可见人的善心与恶心,距离能有多远呢?人们所害怕的权贵残杀,我也不能不害怕!看啊,大家伙儿熙熙攘攘,如同享用着祭祀时的大宴盛餐!又像在春光明媚的天气里,争先恐后地攀登高台!只有我啊,孤独寂寞地漂泊着,理想没有一点实现的征兆!像在荒野上奔跑啊,仿佛沒有尽头!我内心的痛苦,就似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身世的漂零,就像高天滚动的暴风,被卷动得没有止息!疲惫啊,找不到终极归宿!纯朴啊,就像不会笑的婴儿!大家都很清楚明白,我却“不开窍”;大家都观察入微,独我糊涂暗昧;大家都赚了很多钱,而我却丢失成穷光蛋;大家都有用武之地,而我独似一块顽石被遗弃在荒郊野地!我独与众人不同:“而靠吸吮母亲的乳汁”(始母)。我是不合时宜的愚蠢人的思想吧?
[点评]好一个我“贵食母”的老聃!在社会那样急剧转型时期,仍独自坚守着理想的圣地。难能可贵!孔子的理想不能实现,被困于陈、蔡国。老子的理想也不能实现,陷入彷徨痛苦之中!我们翻开[老聃年谱]就会看到,在老子生活的年代里,从大环境看,全国五霸迭起,争伐不断。从周王朝的小环境看,权贵们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兵连祸结,人民遭殃。老子看不到一点光明的希望,他的思想陷入极度苦闷之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为了私利而竞争而欢呼,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丝毫不顾!因此,我们可以说老子是一位爱国爱民的伟大思想家!
[老聃年谱]使我们真切地感受老子思想的来源。王子朝与悼王、敬王两大集团为争夺王位,大动干戈,掀起十多年血雨腥风的内战!所以老子提出“以无事取天下”的原则。(第57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48章)“为者败之,执而失之。”(第64章)
老子看到,大夫宾起就是因为首先发言支持景王立王子朝,落得身首异处。所以他写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舍后且先,死矣!”(第67章)
在一次战争中,单氏杀死八个王子。在另一次战争中,单氏俘虏了对方将官,用火把他烧死于王城的市里。王子朝火烧东訾邑和刘邑,对于这种残酷杀戮,老子愤慨地说:“胜者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第31章)
王子朝利用“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秩、禄也。)”,起兵争位,王朝从此陷入十多年血雨腥风的内战! •在一次战争中,单氏杀死八个王子。 •单氏为了争取百工的支持,“盟百工于平宫”。第29章、老子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在一次战争中,单氏俘虏了对方将官,用火把他烧死于王城的市里。 •“百工叛,伐单氏之宫”,结果战败。 •于是,老子写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64章)”。在内讧中他明白:“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的道理,他决心置身事外,不卷入内斗之中。“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56章)。既不敢得罪,又不敢亲近,在夹缝中求生存。
例如刘献公、甘悼公、毛伯过、巩简公都是被族人们杀死的。可见社会转型期新旧势力斗争的激烈。最典型的是,周巩简公为废除“贵族世袭制”,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巩氏的众子弟杀死简公。
1、世袭王位本来是由老王决定的,有严格的程序典礼。现在却由单公和刘公说了算,合法不合法?这还叫“世袭”吗?
2、王子朝没能继承王位,算不算“世袭贵族”?他利用“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秩、禄也。)”,起兵争位。这些“旧官”是不是失去“世爵”、“世禄”的旧贵族?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他们仇恨周王,作战勇猛熛悍,为什么?
3、最典型的是,周巩简公为废除“贵族世袭制”,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巩氏的众子弟杀死简公。
老子看到:“百工叛,伐单氏之宫”,结果战败。于是写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64章)”。仅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老聃所处的时代,春秋末期的大环境,特别是周王朝内部的小环境,或是老子亲身经历的,或是老子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冲击着老聃的生活和灵魂,对于老聃世界观的形成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总结思考,他那通古博今的哲学思维,都溶化在他的《道德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