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野狼嚎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20206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易筋经

已有 827 次阅读2012-11-27 18:35 |个人分类:嗷嗷叫|系统分类:军事分享到微信

易筋经

“达摩说”和“子宁道人说”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一讲准备和各位谈谈和上一讲少林武术有关的话题,也就是咱们谈谈《易筋经》,说到《易筋经》,可能很多网友没见过这本书,但听到过。确实,《易筋经》一书长期以来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与传统武功、少林武术以及武侠故事等等有着各种方面的联系,特别是2004年中,由于《易筋经》一书被少林寺列为“少林武功秘籍”以后,各种媒体纷纷报道、渲染,其名更是不胫而走,蜚声海内外。

 从历史的情况看,早在清乾嘉开始,已有不少学者谈到这本书,但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至今为止没有在该书的理论认识上有大的突破,更多的是人云亦云,以至到今天,《易筋经》一书成了一个学术公案,这一讲,准备从《易筋经》的作者,主要版本以及《易筋经》一书的内容、流变三个方面进行一下分析:

 第一,我们来谈谈有关《易筋经》的作者。《易筋经》的作者是谁,长期以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它就是南北朝时天竺僧人达摩,另一种观点提出是明代天启年间由天台子明道人所著,为了讲解方便,咱们把这两种观点分别称为“达摩说”和“子宁道人”说。

 我们先来看达摩说,《易筋经》的作者是达摩,其观点的根据论据就是根据署名唐代“李靖”所写的一篇序文,序文大意是这样的,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达摩来到少林寺,面壁少林,在面壁少林的过程中他说了一句话,“XX得吾皮、……XX得吾髓”面壁九年以后,他走了,面壁的那个地方坏了,少林寺人对它进行修理,发现了两份材料,一份就是《洗髓经》,一份就是《易筋经》,《洗髓经》最后归于会和,把它带走了。《易筋经》则留于少林,据说《易筋经》的原文是天竺文,很多少林僧人不认得天竺文上面到底表达什么意思,后来有一个少林僧人在峨嵋山巧遇了另外一个天竺僧人,这个天竺僧人的名字叫班腊密迪,请他把《易筋经》翻译了出来,之后,这本《易筋经》流落到了海外,后来由海外的一个人徐鸿客,得到了这本书,又传授给了虬髯客,虬髯客又传给了李靖。

 到了宋代,据说有位自称原来是岳飞老师的一位游访僧人,把这本经书经过牛高,交给了岳飞,岳飞后来遇到了风波亭之案,在这之前他又把《易筋经》传给了牛高,牛高为了不妄传,又把经书带回少林寺,藏于嵩山石亭之中。这份内容也就是《易筋经》除了李靖序以外署名宋代牛高所写的另一篇序文的主要内容。

 多少年来,由李靖、牛高两序写成的一个传承关系,包括少林寺僧人在内的很多人士,对此深信不疑。同时,这一故事也成为达摩传武术给少林寺的重要文献依据。最后这份《易筋经》也被少林寺视为自己的传下来的武功秘籍,被收到2000年出版的一份《少林武功易宗秘籍》中,作为自己的武功秘籍了。

 《易筋经》这本书又是如何被社会上的人认识的呢?清代乾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在他的文集中曾经对《易筋经》中李、牛两篇序逐一分析,认为这份序言,所说的传自达摩,是依托的。他提出李靖的序是依托的,主要有五条证据:第一,序言中所记载的年号和历史上真实的年号不同;第二,他所记载的其中的传授关系,比如虬髯客,虬髯客又说传于李靖,完全是小说家言,因为虬髯客是唐人笔记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另外,像牛高的序中也存在着很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之后又有一位著名学者在题记中也对《易筋经》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认为两篇序言是伪托,认为“其伪自不待言”,是晚出的伪书。所以,把《易筋经》称为伪书并不是有的人认为是近代以来的书,清代嘉庆年间就有学者提出这部书是伪书了。

 到了近代以后,在对待《易筋经》作者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比如1919年出版的一种《中国体育史》,就在毫无材料分析下,把《易筋经》的作者权贸然归到了达摩名下,由于这本书是中国首部体育史专著,所以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易筋经》“达摩说”提出质疑的,可推民国时期的徐哲东和唐浩两位先生,徐先生认为《易筋经》不出自达摩,认为是明清时人所为。其中也列举了李靖和牛高两篇序文中种种经不起推敲的破绽。

 到了1936年,唐浩先生在他自己编著的随笔中,有两篇文章专门论述到了《易筋经》,他一方面在同意徐浙东先生的基本观点外又补充了两条材料,他认为李靖序言中称达摩于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来到广州,由广州来到南京,由南京落江北上,他认为其中的“太和”,是孝文帝年号,孝文帝是在孝明帝的前三十年;第二,至于李靖序言中讲的“某某人得吾皮、某某人得吾肉……”之语出自唐代,唐豪先生就反问,哪有唐代的李靖序言去引用后人所写的书呢?所以,这里面显然存在着问题。

 到了上个世纪后半叶,对于《易筋经》作者的讨论,在五十年代有过,但到了八十年代以后更为热烈,在五十年代,唐浩先生撰写了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一文,这篇文章中一方面坚持他三十年代的学术观点,另一方面,他明确提出《易筋经》是明朝天启四年,也就是1624年,由天台子宁道人所著。在过了五十年代以后,六七十年代,在将近二十多年中,有关《易筋经》的问题没有什么大的讨论。大概到了八十年代开始,由于《易筋经》的作者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不过从各类材料来看,除了一些包括少林寺僧人在内的部分人士继续坚持达摩说以外,在学术界几乎没有研究者认同此说,都一致同意它是明朝天启年间子宁道人所著,同时也对相传的达摩说提出了质疑。但从提出质疑的论点、论据来看,均没有超过民国年间徐浙东和唐浩先生的范围。

 第二个观点提出《易筋经》的作者是子宁道人,也有人说子宁道人俗名宗衡,《易筋经》的作者是子宁道人宗衡,是唐浩先生五十年代提出以后,后来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一个观点,但不知道什么理由,很多人在谈到《易筋经》是子宁道人所著这个问题时,往往不谈唐浩先生,直接给人一种好象这个观点是他研究出来的。所以在具体论述中出现了不应该有的一些疏忽,比如说198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易筋经》条目中是这样记载的:《易筋经》是天台子宁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但我相信,任何一个人真正翻阅了文集一书的人,都无法看到这样的文字。

 大家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有关学科理论的一部权威之作,应该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但一些撰写条目的人不去查对原文,他产生的疏漏又给后面的人制造了混乱。目前,据我所接触到的资料来看,较早记载子宁道人的版本大概有两份,一本是由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撰写的,藏在国家古国籍部;另一本是嘉庆年间学者在他的文集中提到的。但两份材料都没有说明子宁道人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人,到了五十年代,唐浩先生大概是依据所记,以及他所搜索到的版本,明确提出了《易筋经》大概是明天启年间子宁道人所著。唐豪先生这个观点是由什么材料支撑的,到目前为止,唐浩先生在他所有的文集中都没有清楚说明过,读者也不太了解。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唐豪先生在他五十年代写的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一文中提到了一个本子,这个本子也就是唐浩先生文章中提到的“周文兰记本”,据说这是嘉庆年间的本子,而这是抄本还是刻本,唐豪先生没有说清楚,后来也不见流传,所以很难对它直接分析。但既然提到了《易筋经》中有嘉庆年间周文兰写的后续,那么我们就看到,在1917年上海大申书局出版了一本《少林拳术经义》中,就有周文兰写的序言,而实际上《少林拳术经义》就是一本以《易筋经》为主要蓝本的本子,其中既有周文兰的序言,也有署名明朝天启四年天台子宁道人宗衡写的把,从这点看,唐浩先生提出《易筋经》的作者为子宁道人或者就是由此而来。

 有关子宁道人,各种文献材料中不见记载,但说他在天台,可能有间接材料可以证明,因为天台地处浙江东部,四面环山,距离天台县城近四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子宁山,还有子宁峰,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子宁村,我曾经专程到这个地方进行考察,据村民们相告,这里面的僧和道,香火非常盛,尤其是道教,民间非常盛行,祖辈上就有千山万道一说。但是,子宁道人俗名宗衡,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查到任何材料。所以有关子宁道人的问题,还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

 传统有关《易筋经》的作者主要是两种,一个是刚才介绍的达摩,另一个是子宁道人宗衡。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又有人提出了新的观点,不妨把这种观点称为“新说”,所谓新说者,是不同于传统观点另辟蹊径者,这个观点是这样认为的:

 2003年《体育文化导刊》上刊登了一篇有关《易筋经》的论文,其中提出,《易筋经》源自于中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子养生术;第二,《易筋经》自魏晋南北朝期间,已经分为四家流传;第三,《易筋经》改变和形成于唐宋间,明代开始向社会流传;第四,《易筋经》虽非达摩所创,但它与达摩有渊源关系;第五,《易筋经》中所描绘的易筋十二图式是清代咸丰八年时增加的。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就觉得很新了,所以称之为“新说”。

 但这五点结论我觉得很难说有什么新的、有价值的地方,一个观点的提出,从学理上、学术上来说,它应该要有价值。首先,把《易筋经》源自于中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子养生术,这种观点如同称明清时期的某一小说源自于秦汉文学一样,尽管没有什么大错,但总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而来,所以说,它源自于什么东西,这个观点没有解决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第二,《易筋经》的改变和形成与唐宋间明代开始向社会流传,我们就觉得很纳闷了,因为他的第二个观点和第三个观点是说,《易筋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分为四家流派,到了唐宋年间,它改变和形成,既然《易筋经》到了魏晋南北朝已经分成了四家流派,那怎么能够说到了唐宋间开始形成呢?这不是倒过来了吗?所以说,这样的观点在逻辑上是相悖的。至于说《易筋经》没有创自达摩,但和达摩有关系,也没有提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为什么不能轻易否定达摩?这是史学上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作者也没有对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称《易筋经》与达摩有关系的证据是什么,作者又没有提出,所以说,“新说”的观点难以成立。

 我们刚才谈了《易筋经》的作者,总体来说,根据本人去年年底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复印出来的郑振铎的藏本,明末的《易筋经》抄本,可以断言,《易筋经》在明晚期时肯定是有了,但作者是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材料说明,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

易筋经的版本繁多,但为夺此书武林各派互相杀戮实是乡里故事

 第二,我们谈一下《易筋经》的版本问题,因为古代的文献典籍总是通过代代传抄或者刻印才能流传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各种版本,并形成为一门专门的传统学问。有关《易筋经》的版本,据史料记载以及本人所见,其数量不少,但内容相当庞杂,有些技术并不符合史实。比如有人这样写道,在清初,为了夺得少林最高武功秘诀《易筋经》,武林各派曾相互杀戮,为此,乾隆皇帝曾亲临少林,命令住持方丈将《易筋经》捐献出来,由国家印刷流传,这一段话完全是乡里故事。任何官示文献中,找不到这方面的记录。比如说,乾隆年间由国家印刷了《易筋经》,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官示书目中都找不到这样的记载,任何收藏家也没有收藏过乾隆年间有官府刻印的《易筋经》一书。

 根据本人收集到的材料,我们大致给《易筋经》梳理了一下版本,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种:第一是西体本,《易筋经》,就是刚才说的我在去年年底在国家图书馆复印出来的原由郑振铎先生捐赠的抄本,抄本一共72页,分上下卷,前有郑振铎的藏印。这个抄本的字写得非常有功力,一个是行书,一个是管歌体。为什么我们说这个书最起码是明晚期的抄本呢?因为抄本上尽管没有署名抄写的年代,抄写者的姓名,但在抄本的右上角印有一方印,是一方闲章,上面印的内容是“净心报冰雪”,这五字,原出自南朝诗人江总的诗句。

 后来,明末清初的著名藏书家、书画鉴赏家梁青标就以此作为自己书画的鉴藏章。大家知道,像《易筋经》这样的书在传统士族中被视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被读书人所瞧不起。而这个本子能够为梁青标收藏起来,没有一点收藏价值、年代价值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抄本至少是明中期的,有可能更早。

 第二个本子,我们根据史料中记载的,这个史料就是乾隆年间学者林亭凯在他的《教里堂》文集中所提到的《易筋经》,这个《易筋经》也写有有李靖和牛高两篇序言,当然,林亭凯的文集中没有过多详细记录《易筋经》的具体内容。

 第三本是《易筋经易》,这个书是一个抄本,见于清代嘉庆年间学者周中甫的《正堂读书记》,其中也没有更多地涉及《易筋经》的详细内容,仅仅说抄本最后有子宁道人的跋。

 第四个是周文兰本,后世没有流传,见于唐浩先生的文章。周文兰本的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呢?据唐浩先生说,周文兰本是清代嘉庆年间的本子,上面写有嘉庆十二年或二十二年,这两者有差误,有的本子是十二年,有的记成二十二年。有一个名叫周文兰的人写的序言。从他所写序的内容看,后世没有流传,我们后来看到,有1917年上海大申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经义》中就收有嘉庆年间周文兰写的序文,我个人认为可能唐浩先生所说的周文兰本事实上也就是民国年间出版的《少林拳术经义》,

 第五个,另外还有副经全本,也是唐豪先生提到的;

 在社会上流传比较广泛的,就是来章氏记本,前面部分是《洗髓经》,后面部分是《易筋经》,这是一个刻本。唐浩先生认为这个本子是道光年间刻印的,上面有送少包,岳鹏举鉴定,有牛高和李靖的序文,这个本子是目前流量比较大的本子。今天有不少出版社以此本为底稿,重新出版了。为什么说这个本子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本子呢?因为在这个本子以前的《易筋经》中,包括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郑振铎本,都没有易筋十二式的,而这个易筋十二图式是来章氏记本中才增添的。而且在社会上流传较广,我所见到的就有两个版本,刻本款式、字数一样,但有的地方的字是不一样的。

 第七个就是魏僧要书,是到了咸丰年间(1858年),咸丰八年刊印的,另外还有魏僧《易筋经》,内功图书,清末时候刊印的《易筋经易佛经图说》,清代光绪十年刊印的。另外还有《少林拳术经义》,光从书名上看,可能很多听众以为这是一本有关少林拳术的拳谱,其实不然,它事实上就是《易筋经》,把《易筋经》改称为《少林拳术经义》,当然,这个改称反映出一种文化走向,下面我们将会谈到,就是《易筋经》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沿着武功那条路向前演变发展了。它和武术、武功结合在一起,相应地说,《易筋经》名也由此改成了《少林拳术经义》。改名是这么出来的。

 另外我还在文献上查阅到台湾在1968年出版啊了一本增本易筋经,据说它的第一本很早,是怎么怎么样的抄本,但据我所见到他们提供的些须材料来看,这个本子可能靠不住。因为在这个《易筋经》中,它说这个《易筋经》的底本原来是明末清初的钱瞻王(音)所藏,大家知道,钱瞻王是明末清初的藏本大家,如果此书为他所藏,自然书的价值不得了。但如果从《易筋经》的本身内容看,这个书中和道光年间的来章氏记本基本相同,有些在道光年间不会有的内容,这个刻本中也有了,另外在此书附录中竟然还有了太极拳应用、太极推手、太极刀……等内容,很显然,这个本子是晚出的本子,是增言本。

 《易筋经》的本子,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大致地说一下,从我所收集到的明代抄本,一直到近代的印本,几个主要的,咱们大致说一下。当然,这些版本仅仅是我个人看到的一些非常少的东西,所以仅仅是抛砖引玉,有的报导说少林寺的法师曾经见到过有关《易筋经》的几十个版本,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希望贡献给社会,大家一起来研究,以推动有关《易筋经》研究的不断发展、深入。这是第二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一下有关《易筋经》的版本。

易筋经的内容因处的历史时期而变化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易筋经》内容的流变。尽管《易筋经》从清晚期以来就在社会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易筋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的内容有些什么?,答案并不一致。比如有的人认为《易筋经》是一部导引养生专著,有的人说它是武功秘籍,这里面就有了不同,根据我所掌握的材料看,不同时期的《易筋经》,它的内容和社会影响不一样。也就是说,《易筋经》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对它不断地进行演化,我们先来看一下早期的《易筋经》本子,根据国家图书馆藏的《易筋经义》抄本来看,《易筋经》的内容基本上分为三个方面,和来章记本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比较早的版本,我所见到的就是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易筋经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志在强身延年的导引功法;第二种内容是志在克敌制胜的武术功法;第三种就是志在求子的房中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强身导引术,第二是武术功法;第三是房中术。

 从内容来看,第一部分,志在强身延年的导引功法在《易筋经义》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有些功法练习的描述,基本和中国传统传统一脉相承的道家内单修炼法相通所以清朝嘉庆年间的周中甫成《易筋经义》是一本讲强身健体的内单。归属于第二部分的武术功法,主要记载了有关功法的练习原则和方法,在强调功法的基础上首先强调练好内气,由内达外,第二,练习功法开始时必须以轻为主,渐渐加重,并且持之以恒。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则,第一,练好内功,第二,循序渐进。方法有哪些呢?在我看来,有这么几种:第一是拍打功,就是拿棒槌,或者口袋里放着圆石子,往自己身上拍打,使自己的筋肉坚固;第二是掌臂功,以意领气,在此基础上再用东西往身上拍打,使自己身体硬如铁石。第三是联系指功,怎么练习呢?把一些黄豆、蚕豆、大豆放于斗中间,以手插豆,时间长了手指就变得奇硬非凡。这是介绍的第二部分,武术功法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房中术在拳术中间的比重不算多,讲了一些用童男童女,少男少女,相互之间融合,怎么壮阳,讲这类东西。所以当年唐浩先生据此认为,《易筋经》不可能出自和尚,寺院。想想也对,和尚怎么可能公开地介绍房中术,介绍求子壮阳的方法呢?这是不太可能的。

 这个内容到了道光年间发生了变化,我们道光年间的来章氏记本来看,其中增加了一些内容,值得注意的,增加的内容中间就有《易筋十二式》,其中说“此功仿自寺门”,这是新增加的。在武术功法方面也增加了一些,房中术方面也有了一些增加的内容。之后就沿着两个体系向前发展,原来有的导引养生理论向前发展,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比如咸丰八年编印的,光绪七年编印的,以及光绪二十一年所印的《增衍易筋洗髓内功图说》,都只谈《易筋经》中养生内容。另外一个体系就是沿着武功方面向前发展,逐步突出了《易筋经》中原有的武功方面的内容,比如1917年由上海大申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经义》,不但把《易筋经》更名为《少林拳术经义》,同时其中变化也比较大,第一,增加了拍打功的训练,第二,原来有些房中术的练法改名为铁裆功,练好以后裆部就不怕别人踢打。由此可见,在此过程中,《易筋经》的内容就开始分化了。这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易筋经》两部分内容的流变。

易筋经与少林武术有着复杂的渊源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有这么一种感觉,似乎《易筋经》与少林武术有着一种割不断、理还乱的文化渊源,这是一个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可能有人认为,由于《易筋经》假托了达摩,后世有的《易筋经》版本出自于少林寺,或者说历史上少林僧人为《易筋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观点不能说没道理,但未能说清楚为什么《易筋经》和少林武功发生历史联系。更解释不了为什么晚期以来《易筋经》成为许多武侠小说中的重要题材。比如单一的达摩创《易筋经》就不可能具备这么深远的文化影响。我举个例,比如在宋史中,《二十四史》中有一部史叫宋史,宋史中记录了一个挂名达摩的健身方法,“达摩?法”,到今天却在社会上毫无影响可言。为什么这样?我们刚才讲仅仅是达摩,不可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其次,传自少林寺的几个《易筋经》版本,如清人王祖元(音)的内功图说,以及据说被嵩山少林寺称为少林住本的一部《易筋经》,根本毫无武功方面的内容。这和民间,或者武侠故事中,很多和少林武功《易筋经》发生联系有着很大的距离。所以我们在探讨为什么少林武功和《易筋经》发生联系,我们必须把具体的问题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大家知道,明清两代是少林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在明代,少林僧兵经常被朝廷征用,镇守边关或平判、抗击倭寇等,引起了官府以及士大夫对他的称赞。到了清代,少林武术不再受到朝廷看重,就把自己这种文化走向留于民间,在民间土壤中获得了力量,而民间,很多武术传闻故事往往也和少林有关系,在“天下武功莫不让少林”,往往把很多武林故事和少林寺发生了联系,少林寺成为天底下的武宗道场。这类故事、段子、传闻,并不一定是历史的真实,许多情况下只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构拟的象征性符号,但它反映出了下层民众对少林武术的价值推崇和认同。广大老百姓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塑造着少林武术文化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少林武功往往为很多地方拳种说组织所借用,很多人谈到武术时,自己练的拳种时,往往也会说这是少林拳。就像清朝人的史料中所记载的,“今人谈武艺,俱从少林而出。”少林名气很大了。正因为这种情况下,《易筋经》中有关武术的部分,就和少林寺发生了联系,在这种价值追求、文化认同下,少林武术文化给《易筋经》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同时《易筋经》这本书也给清代的少林寺注入了新的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味的少林武术文化现象。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天研究少林武术史,以及研究《易筋经》时所应该重视的。

易筋经原文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注:寿,《易筋经》作"" 
二竖,指病魔。 
之,《易筋经》""后有"为寒为暑者易之"七字。 
节侯岁月,《易筋经》作 "火候岁月" 
(ji),登。 
筋,《易筋经》作""

洗髓经总义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见离,得了涅?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蜗角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疠宜紧避。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待报四重恩,永减三途苫。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 

无始钟气篇第一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造石,水火可与并。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四大假合篇第二 

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 

凡圣同归篇第三 

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事,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一朝神气散。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野。惊魂一梦摄,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不贪以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体虽有巨细;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 

物我一致篇第四 

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形相,辅助成生意。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饵及器皿,缺一即不备。飞潜与动植,万类为人使。造化思何鸿,妄杀即暴戾。蜉蝣与蚊蝇,朝生暮死类。龟鹤糜与鹿,食少而服气,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 

行住坐卧篇第五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馒,踏实方更进。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 


洗髓还原篇第六 

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驱。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搓摩干沫浴,按眼复按鼻。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熙。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两手按摩竟,良久方盘膝。直身顿两足,洗髓功已毕,徐徐方站起,行稳步方移。忙中恐有错,缓步为定例。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浃骨更洽髓,脱壳飞 身去。渐几浑化天,末后究竟地。即说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长生可了。 

注:(yu),暖。 

注:造,《洗髓经》作"透。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