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野狼嚎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20206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班用枪械——53式到95-1式

已有 2136 次阅读2012-10-16 21:06 |个人分类:嗷嗷叫|系统分类:军事| , 武器装备 分享到微信

 

 

班用枪械——53式到95-1
班用枪械是军队装备最为广泛、也是最为基础的武器装备。我军自1927年建立以来,经过22年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但是建国之初,我军装备的班用枪械均系缴获,型号繁杂,口径不一,新旧混用,给部队作战、训练、后勤保障带来巨大的困扰。

一、完成制式化的第一代班用枪械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我军原有的万国牌枪械越发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为此,我国不得已花费宝贵的外汇向苏联购买几十个师的武器装备以应战场急需。但是,我国有限的财力并不足以满足全军换装的要求,而且象我们这样的大国全部依赖进口武器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在引进苏联武器成品的同时,也引进了相关的技术、图纸,模具由国内军工企业自行仿制。

1953年前后,我国先后仿制成功了苏联莫辛纳干M1944式的1953年式7.62MM步骑枪,仿制于PPSH-411950年式7.62MM冲锋枪,仿制于PPS-431954年式7.62MM冲锋枪,仿制于DP轻机枪的1953年式7.62MM轻机枪。这四种枪械构成了我军建国后第一代班用枪械。

从技术水平看,这四种枪械都是二战苏军主力枪械,在二战中大规模使用,其设计成熟可靠。但当我们仿制成功并大规模换装时,其技术水平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



53
式步骑枪


53
式轻机枪



54
式冲锋枪



50
式冲锋枪

53
式步骑枪外观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经典步枪来说显得粗糙,但远距离射击精度却很好。该枪全重3.92千克,弹匣容弹量5发,故障少而很可靠,射程远而杀伤力强。由于是手动直拉式枪机设计,其射速很慢,近战时易贻误战机,因此在朝鲜战场进入阵地战阶段后,53式步骑枪的苏联原型莫辛纳干M1944式并不太受志愿军战士们的欢迎。50式和54式冲锋枪分别重3.63千克和3.3千克,弹匣容量35发,近距离火力较猛且使用可靠,缺点是百米外精度很差。53式轻机枪火力猛烈,但是其尺寸、重量偏大,尤其是其采用47发弹盘供弹,便其横向尺寸过大,携行不便。

我军换装后,在步兵班中配备一挺53式轻机枪,正、副班长配备50式或54式冲锋枪,其余步兵配备53式步骑枪,才能在作战中取长补短。54式冲锋枪因为工艺性能更好一些,人机工效更强一些,因此是作为50式冲锋枪的替代品。但是由于新中国军费有限,因此50式和54式冲锋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同时在军中服役。

在决定仿制第一代班用枪械的时候,苏联已经列装了更为先进的AK47,以及战后短暂列装过CKC。我们之所以选择苏联上一代主力枪械作为仿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为了朝鲜战场的急需,我国引进了几十个师的莫辛纳干M1944PPSH-41PPS-43DP,我们的仿制工作实际上最早是从修理这些枪械起步的。仿制这一代枪械可以在军费紧张的情况下尽快形成全军标准化、制式化,并能充分保障几十个师进口枪械的配件供应及修理需要。且这一代枪械工艺相对简单,加工要求相对不高,比较适于建国初期我国军工企业技术薄弱的现实情况,满足了我军全面换装的急迫要求。

第一代国产班用枪械装备时间并不很长,只是一个过渡产品,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枪械的技术水平先进与否,而在于彻底改变了以往我军班用枪械型号繁杂的窘境,形成了全军枪械的标准化,制式化,有利于组织火力和统一后勤。在西藏平叛的战斗中,第一代班用枪械经受了高原恶劣作战环境的考验,为平叛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六班用枪械全家福

二、全面提高,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二代班用枪械

1956
年,我国军工界开始仿制苏联CKC7.62MM半自动步枪、AK-47 7.62MM突击步枪、杰格佳廖夫 7.62MM轻机枪的相关资料,仿制定型后分别命名为567.62MM半自动步枪、567.62MM冲锋枪和567.62MM轻机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军开始大规模换装第二代56式班用枪械。。



56
式半自动步枪



56
式冲锋枪



56
式轻机枪

56
式半自动步枪相对于53式步骑枪而言,半自动射击操作方便,增强了火力。但因使用中间型枪弹,威力有所减小。该枪射击精度良好,质量轻,后坐力小,机构动作可靠,外型流畅美观,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大量生产。特别是半自动射击方式,枪管较长,带有刺刀,在中远距离上可有效命中目标,近距离上可拚刺格斗,具有传统步枪的特点。56式冲锋枪实际上是突击步枪,由于装备之初是取代原有的50式、54式冲锋枪,因此部队习惯上也称其为冲锋枪。因为采用的是中间威力枪弹,56式冲锋枪的威力、有效射程,射击精度均远强于采用手枪弹的50式、54式冲锋枪。其最大特点是火力猛烈,动作可靠,能适应恶劣的战场环境。56式轻机枪的尺寸、重量明显小于53式,携行性能优于53式,采用100发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明显强于53式。

56
式枪械不仅在战斗技术性能上全面超越53式,而且将第一代班用枪械使用的两种枪弹统一为一种中间威力枪弹,极大地简化了后勤。

56
式班用枪械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取代了53式,使我军步兵班的火力大大增强。在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56式班用枪械经受了实战考验,获得了参战官兵广泛的好评,在战场上全面压制了印军装备的英械、美械。

但是,在装备思想上,当时的我军已经与世界拉开了一定距离。

苏军强调火力压制,步兵班大量装备AK47。而长期以来,我军处以于弱敌强,无军工补充体系,以缴获补充消耗的作战环境中。具体战术指导思想是“全民皆兵”,强调传统步枪的作用,即能在中远距离上瞄准射击,在接近距离上要刺刀见红,可以大量装备做到人手一支,又可以控制弹药消耗,所以对单发步枪情有独钟。因此,56式冲锋枪每个步兵班仅装备两支。而56式半自动步枪的原型是CKC7.62MM半自动步枪,该枪1946年设计定型,在苏军中仅仅装备了很短一个时期,就迅速被AK47所取代,是一个生不逢时的过渡产品。但是该枪的仿制品却成了当时我军的骨干装备。

56
式枪械如此装备,深刻地反映出当时我军受历史经验的影响之深。许多战争年代功勋卓著的将帅们觉得56式冲锋枪战斗射速太高,弹药消耗量大,战士携带的弹药数量有限,经不起消耗,无力补充。同时又觉得当时我国军工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如此大规模弹药消耗的要求,因此对精度好,故障率低,耗弹少的56式半自动步枪格外偏爱,将其作为班组主力枪械,少量的56式冲锋枪只用于弥补56式半自动步枪火力密度不足的缺陷。

但是,残酷的战场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种落后的装备思想使我军在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三、失败的第三代班用枪械

其实早在对印自卫还击战胜利后,我军就已经逐渐认识到这种两种枪械混编,各自取长补短的装备思想的局限性,部队希望将56式半自动和56式冲锋枪的优点合二为一。

我国军工部门根据军方的需求,很快就设计出了63式自动步枪,计划用其取代56式班用枪械,简化班用枪械品种,全面提高步兵班的火力密度的同时,力求良好的连发精度。



63
式自动步枪

设计定型时,63式的各项技术性能满足了军方提出的要求。然而由于其生产装备的高峰期正处于“十年动乱”中,一切正常生产秩序均被打乱,为了片面追求生产速度,短时间内更改产品设计图达700多处,更改审批制度形同虚设,一切经过试验的规定也未能遵守。经过一系列大修大改以后生产的63式自动步枪已经面目全非了。该枪装备到部队后,部队反映强烈,最主要的问题是射击精度太差,校枪以后常发生变化,不得不经常校枪。枪校好后放一段时间,或打靶坐车等外部震动都会变化,说明了枪的不稳定性。另外也反映枪托颈部及两侧面容易断裂,射击时从导气箍向后冒火星,甚至伤及射手等重大质量问题,并普遍反映外形粗笨,没有半自动步枪美观。1978年,上级根据部队意见,作出了撤装63式自动步枪的决定。部队不得不重新换上56式半自动步枪,工厂又恢复了半自动步枪生产。

63
式自动步枪是新中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班用枪械。其设计的出发点是将56式半自动的精度和56式冲锋枪的火力揉合到一起,实质上仍是以56式半自动步枪的技术性能为主,在半自动的基础上为其增加了连发功能以增强火力密度。在战斗勤务性能方面,保持了步枪的一切特点,如突出刺刀的作用,加强刺刀的刚度、长度,改善拼刺时持枪方便有力;枪管较长,保证有效射程上的威力,有空仓挂机机构,上方压弹机构为战场上及时和随时补弹带来很大方便。

63式自动步枪设计之初,是作为单件武器来考虑,而没有将班用枪械作为一个系统来统筹。突出表现在设计时未能考虑班用轻机枪的配套,后来姗姗来迟的74式轻机枪因为技术原因又未能列装部队。因此63式自动步枪的质量问题掩盖了其在系统设计上存在的先天不足。

导致63式撤装的直接原因是质量太差,但更层次的原因是其设计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发展变化了的战术技术要求。该枪的设计思想仍停留在抗日战争经验的基础之上,着眼点仍是立足于打一场抗日战争式的全民战争。在一支六十年代设计的自动步枪上仍然要强调精度胜于火力,强调拼刺刀的功能,为在白刃战中取得优势,63式不仅采用了落后于时代的全木托,而且设计了一把过长的不可拆卸刺刀。当时部队中相当一部分战斗骨干是抗战中的中下级官兵,他们对八年抗战的经验印象过于深刻。

63
式设计定型后,除了大批量装备我军外,还批量军援越南。虽然说军援越南的63式自动步枪属于早期生产型,其产品质量比后期型强上许多。然而在越南战场上,与63式设计特点颇有类似的美军M14自动步枪已经被战争实践证明与现代战争的需求相差甚远。虽然美澳军在越南战场上缴获此枪后对其进行靶场试验后,评价并不低。但是靶场表现和战场表现有时候并不是一回事。63式的基本设计特点决定了它在越南战场上虽然援助的数量众多,但因不能适应战场实际需求而沦为配角。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我军已经认识到56式枪械存在的不足,但是在发展方向上过于沉迷于过去的经验,在改进方向上出现了较大偏差,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81
式自动步枪



四、实现枪族化的第四代班用枪械

经过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虽然我军最终胜利,但这场局部战争却充分暴露出我军班用枪械存在的问题:56式半自动火力不足,56式冲锋枪连发精度差,班组装备三种枪械给战时勤务带来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于1981年设计定型了817.62MM班用枪族。它包括817.62MM步枪(木托)81-17.62MM步枪(折叠枪托)817.62MM轻机枪。其中81式木托步枪虽然精度更高一些,但装备数量较少,部队主要是以装备81-1式折叠托步枪为主。

81
式枪族自装备部队以来,以其射击精度好,动作可靠,质量轻,枪身短,结构简单紧凑,操枪、携行方便,机动性好,火力猛,寿命长,一枪多用,以及弹鼓、弹匣等多数零部件都可以在枪族各枪之间互换通用,全枪外形美观大方等优点深受部队欢迎,并经过了两山轮战的实战考验。从1983年起全军装备,81式枪族全面替代了56式武器,成为我军主力装备,并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56式枪械相比,81式枪族的进步是全面的。枪族化大大提高了战时勤务性能,连发射击精度大大提高。但由此付出的代价是与56式冲锋枪相比,81式步枪结构不够紧凑,全枪长度偏长。这一点缺点通过采用折叠枪托得到部分弥补。

81
式自动步枪虽然在设计有22毫米外径的枪榴弹发射接口,但配套的枪榴弹却迟迟未能大批量装备部队,只是少量列装军校供教学使用,这使得该枪族新增加的面杀伤能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从53式、56式一直延续到63式步枪上的那种不可折卸刺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可拆卸的匕首型刺刀。虽然此款刺刀的功能十分有限,并未真正实现多功能化,但由此反映出我军班用枪械的设计思想中终于开始放弃重视白刃格斗了。81式步枪仅仅保持了基本的白刃格斗能力,而不再一味地强调此种能力。

进入80年代后,外军普遍完成了班用枪械的小口径化。小口径化带来的枪械战术技能性能优势通过越南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实战检验,其优越性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相比之下,我们在80年代列装的81式枪械虽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由于仍然采用中间口径,同时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限制,其夜战能力、面杀伤能力亦有不足,因此这一代枪械与世界同期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87
式自动步枪

五、未能大量列装的87式小口径枪械

自美国率先装备小口径步枪以后,步枪小口径化成为了一种新的浪潮。我国早在1971年就开始了小口径枪/弹药全系统研究。当时国外小口径枪族已经出现并装备部队,我国没有走仿制的老路,而是坚持了高起点、高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研制方向。为慎重起见,仅论证、试验并选定口径历时七、八年,直到1987年小口径枪弹才设计定型,命名为875.8MM枪弹。

81式枪族之后,我国于1987年设计定型了875.8MM枪族,初步实现了班用枪械的小口径化和。

5.8MM
枪族包括5.8MM步枪和5.8MM机枪。875.8MM枪族结构与817.62MM枪族基本相同,可以说是81式枪族的小口径化,外观上并不容易区分二者。只是为适应发射5.8MM枪弹改变了某些结构设计和尺寸。87式弹鼓与81式弹鼓相比体积小,刚度、可靠性好。从整体上来说,87式枪族缺少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及应用。

我们这个国家太过重视面子工程。为了阅兵的需要,87式枪族在在设计定型后没有针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技术改进,却专门进行了一次外观改型设计,业内称为“穿衣工程”。其主要变化是枪托为“L”型,撑杆用铝合金管,外面包塑料,形状特别,也很好用。上、下护盖,握把,握把座都采用塑料件,弹匣为整体塑料结构,全枪为黑灰色,整枪外观变化很大,独具特色、美观大方。而与之配套的班用轻机枪则没有任何变化。

作为大量使用的枪械来说,改变口径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87式枪族首开了中国枪械的小口径先河,为一系列设计、生产以及战术、技术论证工作起到了一个实物论证的作用。但由于其基本上由81式枪族直接改口径而来,因此81式枪族存在的不足在87式枪族身上并未得到改观,其技术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差距,尤其是夜战能力和面杀伤能力依旧不足。

基于这些因素,以及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并没有大规模换装的急迫需求,所以87式枪械仅在少数部队中试用,并未大规模列装,它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95
枪族

六、褒贬不一的新一代小口径枪械

90年代开始,独立研制小口径枪族已是兵工战线和部队的强烈愿望。

在香港回归前夕,955.8MM枪族正式公开亮相并首先装备驻港部队。随后几年,新一代小口径枪械陆续亮相,其成员包括:自动步枪、班用机枪、狙击步枪、通用机枪、短突击步枪、折叠枪托步枪及4个配属产品——白光瞄准镜、微光瞄准镜、多功能刺刀及下挂榴弹发射器。这个系列终于使我军班用枪械拥有了可靠的面杀伤能力和夜战能力。

关于新一代小口径枪械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各方褒贬不一。细细分析,这里面既有设计上的问题,技术水平、材料水平、工艺水平上的问题,也有使用习惯的问题,当然也有战术思想上的问题。

关于以95式自动步枪为代表的新一代小口径枪械的诸多优点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各种宣传资料辅天盖地。但需要说明的是,其诸多优点中有许多是源自于5.8MM小口径枪弹自身的优越性,而并不是95式自动步枪在设计上有多优越。

对于95式的诸多批评中,有一些是由于95式的无托结构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瞄准基线高,头部暴露面积大,射手贴腮部位过于靠近抛壳窗,弹匣装填空间有限造成换弹匣不便等,这些都是无托结构的固有缺陷,在世界各国的无托步枪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有一些则是使用习惯的问题,比如说觇孔式瞄准具系国产枪械中首次采用,用惯了缺口准星式的我军官兵一时不大适应。比如说95式无托枪下发部队后,部队在训练中仍按81式有托枪的训练习惯继续训练,由此产生一些适应性的问题。再比如左撇子不方便操作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军建国后历代班用枪械中都存在(建国前装备的万国牌杂械中又有哪一款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左右手操作问题呢?)。因为左撇子数量仅占10%左右,而且中国的父母一般都有矫正孩子左撇子的习惯,因此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突出。为了为数极少的使用者的习惯而更改枪械设计,增加枪械复杂程度的方法是得不偿失的。



关于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有许多是受材料和加工水平的限制,比如说无法实现空仓挂机;无法批量生产透明的塑料弹匣;由于材料原因导致塑料弹匣过厚,其重量轻的优势几乎微乎其微;注塑成形的枪身表面质量不高;加装夜视仪后瞄准基线更高等等。

作为无托枪和折叠托步枪相比较,无托枪更适用于乘车作战的机械化步兵,但恰恰是机械化步兵因为乘载工具的原因所以对枪重并不敏感。而相对来说对枪长和枪重较为在意的空降兵却最终选择了03式有托步枪,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设计时过于追求轻、薄、短,为了缩短几十毫米长度,为了减轻几十克重量,为了夺取世界上“最轻、最短”的桂冠,为了以此证明该枪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牺牲战术技术性能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围绕着有托还是无托的争论,中国轻武器界在没有就此做充分的前期战术技术论证的情况下,为了97年香港回归,仓促决定在短时期内定型95式无托枪,以配合驻港部队进驻。这种浮燥的心态其实在其他武器系统中也存在。某高级将领的回忆中,因为八十年代驻港英军装备了孔雀级巡逻艇,所以我们就暗暗下决心要搞出一款性能超越它的艇型,在防务交接的时候压过它,以显泱泱中华国威。红箭级导弹艇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但是这级导弹艇虽然相比021024级导弹艇性能有飞跃,但造价昂贵,总体性价比并不高。所以红箭级只装备驻港部队并兼作试验,90年代真正批量装备部队的还是性能稍低,但性价比高的红星级。在95枪族的研制过程中,中国轻武器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为英军装备了SA80无托枪族,所以我们一定要压过它。据朵院士披露,上级只给了他两年时间完成这个武器系统。

在这种要求赶在特定时间节点前完成,并压过对方同类装备的思想下,95枪族作为一个大规模装备的武器系统,许多地方考虑不周。在无托结构早已出现且有大量试验枪型的情况下,美苏两个大国为什么一直不用无托结构?为什么只是象英、法、奥地利、南非、以色列、新加坡、克罗地亚这样的小国研制并装备无托枪?对于我军未来的作战环境和作战样式来说,无托结构是否真正有利?很明显,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并未真正意义上严格论证,一切为了追求个别指标的先进,一切都要作为政治任务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完成。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95式枪族的先天不足。

事实证明,95枪族那个硕大的提把在部队训练中并无多大用处,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全枪的瞄准基线进一步提高。后果之二就是光学观瞄系统只能简单地架在大提把上,这就造成了装光学瞄具,尤其是装夜视瞄具后枪手的暴露面积进一步增大。而且由于这种结构所限,很难再加装其他的战术附件,无法象外军一些先进枪械那样拓展和完善枪械功效。95式轻机枪因为无托结构而迫不得已采用了偏置弹鼓,不仅非常别扭,而且持续射击时重心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射弹散布。

无托结构的天然优势就是全枪长度减小,其长度和有托结构的短突击型相比并不逊色。在此基础上研制的短突击型无托枪长度的进一步缩短幅度非常有限,但由此却带来外弹道性能急剧降低,似乎有得不偿失之嫌。

小口径弹带来的优点是很多的,但它也并不能满足所有枪种的战术技术需求。在新一代小口径枪械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的前期论证工作做的并不充分,步子迈得过大了一些,不仅步枪、班用机构实现了小口径化,而且把狙击步枪和通用机枪也统一到5.8MM这个口径上。名义上口径是统一了,但实际上为了满足具体需求,5.8MM口径仍分为轻弹和重弹两个弹种,虽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互相代用,但付出的代价较大。尤其是狙击步枪小口径化带来的有效射程和杀伤威力的不足,通用机枪小口径化带来压制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不是枪械比别人轻几十克,百余克的优点所能弥补的。

我军在大量装备95式无托枪后,针对部队的强烈反应,有关方面一面持续改进,并且朵院士今年上半年公开声称95改进型已经全部消除了95式的缺陷,即将在国庆阅兵时亮相.
但该枪族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20046月,研制部门正式启动对95式枪族的改进研制工作。201071日,955.8mm枪族改进系统正式通过设计定型,并命名为“95-15.8mm枪族系统”,其中自动步枪命名为“QBZ95-15.8mm自动步枪”,班用机枪命名为“QJB95-15.8mm班用机枪”,短自动步枪命名为“QBZ95B-15.8mm短自动步枪”.

 95-1式班用枪族总体上继承了955.8mm班用枪族无托结构、导气式自动原理和优异的动力特性。枪族之间的主要零部件可通用互换,通用率达80%以上,较好地解决了95式班用枪族装备部队后暴露出的问题。改进后班用枪族系统性强、配套齐全、人机工效好,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枪械研制前的战术技术论证工作极为重要,前期工作如果做得不扎实,后期发现问题再采取补救措施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在和平时期,论证不够充分也许付出的只是经济代价,但如果在战时,则还要额外付出许多人的鲜血和生命作代价。作为班用枪械来说,其装备量大,使用环境千差万别,在技术指标、战术思想、勤务保障性能、材料、工艺、可靠性、价格等方面都要进行通盘考虑,不求单项指标世界第一,但求综合性能最好,最适宜自己的需求及立足于自己的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单项指标或者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皆是不可取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